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中西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毕业论文.doc

    • 资源ID:3934146       资源大小:39.50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西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毕业论文.doc

    毕 业 论 文题 目:中西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系: 专 业: 商务日语专业 班 级: 姓 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1.毕业论文题目: 中西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应完成的项目: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写作;通过论文的撰写,掌握专业论文写作程序和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后续学习或研究打下初步的基础。写作过程中参照学院、商务教研室发的范文, 按规定格式写作。写作要有自己鲜明的观点、建议,不能抄袭别人的文章。写作要有自己的特色,有创意,有创新精神。正确使用专业语言,行文要流畅通顺。论据要充分,说理要有力,表达要肯定,不可模糊。论述过程思路要明确,条理要清晰。具体的工作项目和程序包括:(1)学习:集中听课,内容是讲解论文的有关事项,要求带笔记记录课堂内容。(2)选题:即选择论题,确定论文题目。根据指导教室给出的选题范围,确定自己的论文题目。(3)聚材:根据论题展开调查研究,阅读有关专业书刊,浏览相关网站,搜集和积累材料,并建立自己的资料系统。 (4)拟定提纲:依据自己的选题和自己掌握的资料,拟定论文提纲。(5)落笔撰写及修改定稿:根据确定的撰写提纲,开始论文的撰写,经过系统的思考和修改提炼,完成整个论文的修改和定稿。3.撰写毕业论文时间要求(1)选题阶段 选题并确定论文题目 2009/2010第二学期2周。(2)聚材阶段 开展调查研究,阅读有关书刊,搜集和积累材料,撰写选题报告,开学第1周(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以下均为该学期)内交(2010-03-22)。(3)拟定写作大纲 第二学期第3周内完成。(2010-03-08)(4)撰写并提交论文初稿 第10周完成(2010-04-20)。(5)修改定稿 第11周完成(2010-04-27)。(6)提交论文 一式四份论文于第11周周五(2010-04-30)前交指导老师。4.参考资料以及说明(如页面不够可另附纸张): (1)相关的专业参考书籍;(2)相关的专业期刊;(3)相关的专业网站。5.本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于2010年2月16日发出,应于2010 年4月30日完成,然后提交各系进行答辩。 毕业论文概述儒家文化的宗旨和基本功能,是为了求得稳定和谐,求得“大统一”的协调。从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来看,儒家文化传统是阻碍近代化和资本主义兴起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正是这种文化把日本带入封建社会,并使其稳定发展。日本民族由于岛国生存环境的局限,对外来文化的吸收采取的是以实际主义和现实功利主义作标准来进行选择的。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中,对于在中国推行甚久的科举制度、宦官制度以及妇女缠足等习俗,尽管日本人也博知其作用,但是由于不适合日本国情,便断然拒绝。日本在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吸收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将两种不同体系的文化融化为一种新文化,升华成“日本化”,从而在长期历史演进中锤炼出富有特色的日本民族精神。目 录1.引言- -12. 吸收融化儒家思想- 13.引进西方文化,发展资本主义-34.发展特色文化-6中西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摘要: 日本作为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领土面积仅及美国的1/25 或中国的1/26。然而短短数十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大国。据统计,1992年,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了36710亿美元,1993年超过了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达到1064亿美元。预计1995年, 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可能达到5万亿美元, 仅次于美国而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经济腾飞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的文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Abstract: Here to japan as a resource input of the poor country, territory or area of only one quarter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s a 26. just a few decades,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economic power.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in 1992, japan's gdp reached 36710 million dollars, more than $exceeding 1993,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reached $1064 millions. it is estimated that in 1995, japan's gnp reach $5 ten thousand millions may, after the united states and be the second-big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japan's economic takeoff of a variety of factors, cultural facto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o translate words关键词:中国,日本,封建社会,欧洲文化,儒家思想,资本主义社会Key Words:China,Japan, Feudal society ,Europe culture,Confucianism,Capitalist society1.引言:中国古代先进的文明,使日本历史“蛙跳式”地直接从原始氏族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并成为日本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维系因素。但日本近代化和资本主义产生的启动因素,却是欧洲文化的引入触发的。战后日本以功利主义的方式,吸收、演绎、融合欧美文化的精华与中国儒家文化的精粹,创造了“日本奇迹”。因此,儒家文化虽然不是日本资本主义产生的启动力,但却是日本经济腾飞和“日本奇迹”创造的推动力。2.吸收融化儒家思想日本的传统文化, 从本质上说,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延。 具有5000年文明的中国古代文化,对其周围的地区和民族的古代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进入铁器时代的“汉民族向四周长足发展,其余势也波及到我们日本列岛,给日本带来了金属文化和农耕技术。”1 公元六七世纪,日本掀起了第一次全面吸收外来文化的高潮,唐文化全面深刻地影响了日本民族。朝廷的礼仪也模仿唐朝,“朝会之礼,常服之制,拜跪之礼等,不论男女,一准唐律。”2 日本和尚答风俗问中“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的诗句,也是最好的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从思想方法、行为方式、价值判断、心理素质等诸方面,全面影响、熏陶着日本民族的国民性。因此,日本学者大多承认是中国古代文明哺育了日本古代文化。正如日本学者吉田茂所说:“古代的中国拥有非常先进的文明,对日本来说,学习中国,是一个莫大的恩惠。”3日本正是以这种灵活吸收的方式,使历史的发展出现了“蛙跳式”的飞跃变化,越过青铜时代,直接由石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但是,作为原发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成分儒家思想,是奠基于农业宗法社会之上的,是为中国封建的上层建筑服务的。作为封建体系中的一部分,儒家文化在适应世界上有着超常的生命力。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国民,极易养成四平八稳的习惯和惰性。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2000多年,发育极为成熟,不易被否定,不易发生变动,表现出了恒常的稳定性。而这正是因为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存在着维系稳定的文化结构使然。这种文化结构阻碍着资本主义因素发育和成长,阻碍着近代化的产生。 儒家文化的宗旨和基本功能,是为了求得稳定和谐,求得“大统一”的协调。它不像希腊传统文化那样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像印度传统文化那样注重人与神的关系,而是注重人与人的关系,调节人与人的现实关系。这种文化注重于群体而轻视个体,与现代意识和竞争风格不相适应。本世纪初,西方学者马克斯·韦伯在研究中国儒教后认为,儒教和清教一样是出于理性的,不过二者有一个基本差别:清教运用理性去控制世界,而儒教则试图适应世界。韦伯的这种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作为继发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日本文化,自然也成为维系日本封建制度生存和发展的稳定器。从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来看,儒家文化传统是阻碍近代化和资本主义兴起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正是这种文化把日本带入封建社会,并使其稳定发展。因此,日本近代资本主义产生的启动因素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相反,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日本近代化和资本主义产生的阻力。3.引进西方文化,发展资本主义 日本民族由于岛国生存环境的局限,对外来文化的吸收采取的是以实际主义和现实功利主义作标准来进行选择的。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中,对于在中国推行甚久的科举制度、宦官制度以及妇女缠足等习俗,尽管日本人也博知其作用,但是由于不适合日本国情,便断然拒绝。4在吸收西方民主、自由、平等观念的同时, 又保留了天皇这一神的象征,保留了传统的人际关系模式,包括男主外女主内、夫唱妇随的家庭模式。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国民的长期熏陶,因此,在西方文化启动下建立起来的日本资产阶级明治政府中,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存在着强大的惯性影响。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对融合在日本国民血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清理和改造,使其从适应社会转变成控制社会。1854年,日本学者佐久间象山在省录中就提出了著名的“东洋道德,西洋艺术”及“和魂洋才”的主张5, 后来又解释为“学问技术采于彼,仁义道德存于我”。这实际上成为日本在近代化过程中吸收外来文化的指导思想。以学习、吸收西方文化为目标的日本现代化在一开始,就把一向被尊崇的中国传统文化看作是不符合时代需要、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相悖的“腐儒”。6显然,日本现代化的开始,是对儒学的挑战和批判开始的,如佐久间象山,原来以信奉“程朱纯粹之学”为己任,并立志振兴“业已衰微之正学”,现在他分析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从而主张要弥补中国儒学之不足,“故某以西洋实测之学补大学格物之功”7。明治政府在实施“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的三大政策的过程中,对儒学仍持批判态度。1872年8 月在“公布学制之布告”中批判儒学“鳌于词章记诵之末节,陷于空理虚谈之歧途,其论虽似高尚,但能身体力行者甚少”8。据此,原来实行儒学教育的私塾和寺子屋大多被关闭,各藩的藩校也纷纷停办。1873年,以福泽谕吉等组成的“明六社”及其出版的明六杂志,全面批判以儒学为主的封建意识形态,着手引进欧洲近代政治思想和制度,如批判儒学的“虚学”,引进法国思想家孔德的实证主义,提倡“实学”;批判儒家“克己”的禁欲主义,引进英国哲学家穆勒的功利主义思想,提倡功利主义快乐说;批判儒家以封建纲常为表现的等级观念和服从道德,引进法国思想家的“天赋人权说”和“社会契约论”,提倡“独立自尊”;批判儒家维护的君主专制主义,引进德国的君主立宪说,建立君主立宪政治。举旗批判儒学最力者福泽谕吉认为,儒家学说是“造成社会停滞不前的一种因素”9。由此可见,当时日本启蒙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儒学的批判,是为日本民族发展资本主义,培植日本民族的科学自然观和政治主体意识鸣锣开道的。在对熏陶日本民族的中国儒家文化进行批判的同时,一些启蒙思想家还通过重新诠释、转借、演绎的方式,对日本民族吸收融化的儒学进行改造,并和引进的西方文化嫁接,使之适应日本的国情,成为实现现代化的有利因素,以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如横井小楠把儒家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等封建民本主义思想解释为近代民主主义;涩泽荣一根据其投身工商业的实践经验,对论语中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的“道”,称之为是“公利公道”,即是国家利益。10根据涩泽荣一的解释,个人与企业追逐利润,培植资本,对增强国家实力有好处,是有益的事,这就是光荣,即符合“大义”。这样,涩泽荣一就是以国家利益为媒介,把道德与经济、义和利统一起来,从而把旧的贱商的儒家“义利”观,转变为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伦理观。显而易见,涩泽荣一是把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士魂)与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商才)结合起来,创造了比原来的“和魂洋才”还棋高一筹的“士魂商才”的道德经济合一的理论,并且切实地灌注到实践中,为大家广为接受,推动着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尽管没有成为日本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动力,但经过改造了的中国传统文化,却成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力。法国巴黎大学第五高等研究所教授L·威德梅修在亚细亚文化圈时代一书中指出, 日本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可求诸儒教的共同体主义精神。11日本著名的思想史学者源了圆说:“日本的发展,有赖于体制变革之处甚多。但在良好地形成个人与社会的平衡方面,儒家伦理发挥了某种作用。”4.发展特色文化日本近代著名哲学家西田几多郎(18701945)早就表达了日本欲融合东西文化创造一种新文化的倾合:“西洋文化与东洋文化可大别为客观的与主观的、空间的与时间的、有形的与无形的东洋文化以主观为中心,西洋文化以客观为中心,如此横向扩张的为西洋观,以纵向为中心的文化是东洋文化将此两方面的东西结合起来,设想有大的世界文化,就是将来的文化吧。”12日本在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吸收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将两种不同体系的文化融化为一种新文化,升华成“日本化”,从而在长期历史演进中锤炼出富有特色的日本民族精神,或称之为“活力”。这种日本民族精神或活力,可以归纳为集团结构、群体意识、竞争风格、拼搏进取精神。日本民族具有的这种精神或“活力”,正是日本现代化所以获得成功的真正奥秘。日本模仿中国的家族制度,却将中国以宗族为核心和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制度,转变成不采血缘为纽带、却以“亲子关系”来组合,并化合了西方以人为中心的行为科学所组成的独具日本特色的家族模式,即“集团结构”,并从家庭开始,渗透到学校、企业、以至整个国家。在家族中,日本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转变成以“忠”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中国以“资格”构成团体,行横式的人际关系;而日本则以场所为“纽带”构成团体,行纵式的人际关系。国际著名文化人类学者中根千枝把日本这种独具特色的家族制称为“纵式联系结构”,并充分肯定其在现代化中的作用。她指出,日本式的团体构造原理,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现代性质的,是非常有效的组织方法。“日本人能够成功地实现令人瞩目的现代化的原因之一,即在于百分之百地灵活运用了这一纵式联系结构。”13日本模仿中国的群体观念和序列制度,注重和谐统一,但日本强调的群体,有了很大的发展,它是在吸收了西方激励个体的要素,充分发挥群体中的个体活力,达到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平衡。在日本式的“群体”中,废除了等级身份制,个体得到了充分解放,并为个体提供了竞争的条件,从而使群体更显活力。而中国的“忠诚”、“和为贵”、尊卑有序、谦恭礼让等传统观念,在这种群体中得到充分运用,转变成“终身雇佣制”、“年功工资制”、“序列晋升制”等措施,极大地增强了群体内部的凝聚力和整个集团的对外竞争力,从而形成了日本独具特色的“团队精神”和群体观念。 重视个体是西方文化的重要因素。日本成功地吸收了西方文化中重视个体的成分,承认在平等条件下的竞争观念。但日本式的竞争,又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忠”等伦理道德因素掺入其中,淡化了西方竞争观念中血淋淋的残酷的因素,使日本式的竞争带有温情主义色彩。日本式的竞争,是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有机结合的成功产物,其特点是竞争和协调的融合,群体外的排它性,集团内的尽力协调。它能起到增强集团内部的凝聚力,消除内耗,确保集团在对外竞争中的胜利的作用。 日本人的语言文字,是由汉字、假名、外来语有机融合而成的综合体,因而兼有表音和表意两种文字系统的优点。现代日语中的常用汉字仍有1954个,其“音读”则来自古代汉语的发音,有吴音、汉音、唐音等。许多汉字的用语也与汉语有相通之处。大量引进、直接借用西方语词,成为现代日语的又一大特色,从而大大丰富和充实了日语。近年来,一些拉丁字母也开始直接进入日语,使日语的构成成分愈见复杂。正如美国学者赖肖尔所说:“日语是这样一种独特的语言,不管它借用多少外来词,仍能保持它自己的本色”。“从某种意义上说,日语从其他语言中吸收新词的能力”,“是日语的荣誉之一”。14日本人的精神生活是奇特的多元并存而又丰富多彩,最能反映出日本对中西文化的吸收与综合。日本人可以同时接受两种或更多不同的哲学思想,如唯物论和唯心论。不同的哲学思想在日本思想界也是“和平共处”,各得其所。到本世纪6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存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构成日本哲学界三大支柱。在宗教信仰方面,日本人一个人可以同时信仰两种以上不同的宗教。正如吉田弥寿夫所说:“在一般家庭里,与佛坛并列,也供奉着神龛。同样参加神社和寺院的祭祀活动,这是多数日本人的习惯。”15日本的宗教团体与派别之多是惊人的,官方承认的新宗教有上百个,按宗教类别划分的人口总数约有全国人口的207倍,因为在日本,一个人同时信仰两种以上宗教的人很多。在社会生活中,田畸青果株式会社经理田畸健司在向中国作家代表团介绍他女儿的婚礼所讲的话,就表明了日本文化的世界性。他说:“我女儿的婚礼是中、西、日、俄四合一。新人交换戒指,是西式婚礼才有的;神官祝福是典型的日本婚礼;新人对饮交杯酒,显然是从中国搬来的;播放俄罗斯歌曲,那当然是俄国货了”。16从这样的风俗习惯上也可以看出日本文化的特点。5.结束语日本民族采取“拿来主义”的方式,广泛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因此,表现在日本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文化极富世界性、多元性,几乎世界上先进的、有用的文化,均能在日本文化的各个层面上有所表现。参考文献:1日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岩波书店1982年版, 第17页。2日本书纪。3日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第14页。4见佐藤慎一郎:宦官制度中国文化, 中国问题(日文)杂志,第25号,1990年12月。5日宫川透:日本现代思想第1卷,第46页。6日大木规玄:兰学阶梯。7转引自王家骅: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5156页。8明治维新再探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年版, 第18页。9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48149页。10日坂田吉雄:士魂商才,未来社1964年版,第16页。11日每日新闻1987年9月17日。12西田几多郎全集别卷3,第206页。13日中根千枝:夕亍社会人间关系。讲谈社1969年版,第126页。14美埃德温·赖肖尔:日本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438页。15日吉田弥寿夫:新日语,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第423页。16晓凡:裸体的日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第205页。致谢本研究及论文是在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确实倾注了老师大量的心血,这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还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使我学到了很多。在此,谨向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注意事项

    本文(中西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毕业论文.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