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毕业论文.doc

    • 资源ID:3928239       资源大小:56.5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毕业论文.doc

    【标题】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 【作者】柳小凤 【关键词】生死场  女性悲剧  女性悲剧意识 【指导老师】郭芳丽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引      言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1942)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女作家,是一个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强的女性。尽管出生在富裕的地主家庭,但优越的生活条件并没有给她提供一个相应的精神家园。在他的内心深处,深藏着难以排解的无家的悲凉感。她的一生,既经受了失去家园的无奈与痛苦,又饱偿了寻找家园的艰辛和坎坷。正是这种独特的经历和深刻感受,使作品生死场流露出一种浓烈的悲剧意识。在这部作品中,萧红以自己的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关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抒写了女性的悲剧命运。展现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东北封闭的乡村社会里农人们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混沌、愚昧得近乎原始的生存状态。农人们“蚁子似的生活着,糊糊涂涂的生殖,乱七八糟的死亡”。生是动物的生,死是动物的死。生死场共十七章,书中并没有萧红集中笔力刻划的主人公,描写的较多的是二里半、王婆和金枝三户劳动人家的一些日常琐碎的事情,着重写了月英、金枝、五姑姑的姐姐等几个女人的悲惨遭遇。鲁迅和胡风在为生死场做的序和跋中说:“这给上海文坛一个不小的新奇和惊动”。鲁迅甚至认为“萧红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两位大家的评价是萧红评论的开始,并对后来人们研究萧红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8O年代末,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引入得到一些中国学者的关注,并用以研究中国女性文学。影响力颇大的是孟悦、戴锦华的研究现代女性文学的专著浮出历史地表。该书为萧红专辟一章,将启蒙主义和女性主义相结合,给萧红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她们认为生死场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历史的思索,对国民灵魂的批判”,而这一主题是通过作者“女性的眼睛”观察到的,“是通过生与死的一系列意象连缀成的。其中生育行为 妊娠、临盆。这些女性经验中独有的事件构成了群体生命现象的基本支架。”她们使我们开始把眼光投注到文本中女性生活的描写内容,开始思考这些内容所产生的意义。她们更多地强调了文本中女性生育行为的象喻意义,认为体现了“乡土社会群体生命目的的匮乏”,而没有从女性主义角度进行更深入的阐发,并且对小说中出现的女性其它的诸如由疾病、自残等导致的身体经验也没有提及。9O年代初刘禾的文本、批评与民族国家文学在盂悦、戴锦华的基础上,从女性主义角度“重返生死场”,对小说重新解读,取得了较大进展。刘禾得出结论“萧红在这里苦心经营了一个女人的叙事,它向读者展示女人是怎么活的;她与周围的世界怎样发生联系;为什么身体的经验对于女人又是那么实实在在的。”刘禾采用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角发现了生死场长期以来被遮蔽的女性生活经验和身体体验,她对生死场的女性主义解读比盂悦、戴锦华更为具体、全面、深入而尖锐。至今,许多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生死场的文章都是在刘禾基础上的阐发。如姚雅锐在论萧红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生命悲剧(语文学刊 2003年9月)中在论述到生死场时就有这样两段话“萧红还善于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揭示妇女非人的生涯和悲剧命运,并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概括性和典型意义。”在这里,生与死都太滥了,因此没有了生的欢乐和死的痛苦,他们麻木地对待生命中这最具本源意味的重大生死问题,处于生即为死的生命的自然状态中,而生存于这种状态下的女性则更是一种悲剧了。生死场中的女性根本没有自我意识,她们处于男权的压迫地位,只是男性的奴役和泄欲工具。一、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萧红是一个有着自觉的主体意识和强烈的悲剧意识的作家,她基于自己女性的身份和作为女性所经历的人生磨难与心灵创伤以及由此生长起来的女性意识,萧红创作从最原始便充满对妇女命运的思索和妇女生存境况的叙写,她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女性情味,书写着从自然存在到社会存在到精神存在均受到男权社会的压迫、歧视、侮辱和摧残的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中国农村妇女的历史和命运,展示了她们在严酷的自然条件和恶劣的社会环境中为了活下去所遭遇的痛苦不幸,所付出的惨重的身心代价。萧红对女性命运的书写,首先是从身体开始的。她通过被扭曲、虐待、毁损的女性身体,展现她们在男权压迫下真实的生存状态。生死场触目惊心地展现了二三十年代中国封闭的乡村社会农人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混沌、蒙昧的近乎原始的生存状态生是动物性的生、死是动物性的死。貌似平谈的生存面纱后隐藏的正是“蚊子似的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地死亡”的骇人图景。“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人们“为生而死,为死而生”,“生与死”如影随形,不可分离,人与动物无界无线。在萧红的悲剧意识中,女性悲剧是她思考的核心问题。她说过:“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是在长期的无助的牺牲状态中养成的自甘牺牲的惰性。”她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体察入微地表现出女性的不幸,她以深邃的内在质询探索着女性的命运:一方面,萧红着重表现女性所必须经历的生育苦难;另一方面,则从两性对立之下女性的卑下地位,揭示两性不平等关系及男人对于女人独立人格和人的尊严的践踏。由此构成了萧红小说女性悲剧意识的重要内容。(一)生殖与死亡生育,这原本是人类最崇高的、最美好的创造性行为,这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是被讴歌被赞美的。女人是人类生命的母体,是她使人类得以繁衍和延续。世上如果没有女人,就没有人类的存在,任何人也无法否认这个事实。高尔基说过:“我们应该赞美她们妇女,也就是母亲。整个世界是她们用乳汁育成的,没有妇女就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幸福。”但是在萧红笔下,生育却成为农村底层妇女在特定时期的一种纯粹的肉体苦难,是她们沉重人生中的一大痛苦与灾难。生育的季节也变成了女性受“刑罚的日子”。疼痛难忍要死要活,而且这种受罪与痛苦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只是动物性本能的驱使。萧红以自己生育的切肤之痛,亲自体验了生死交界处的挣扎,体验了没有爱情的生育与没有意义的动物般的肉体的苦痛,这种生的创造,是以女性的苦刑为代价来完成的。女人生产不仅受不到呵护照顾,而且受尽男人的打骂与凌辱,村中的男人们,每年一看见女人生产就反对就发疯,他们把长烟袋砸向女人,把冷水泼向女人,仿佛女人怀孕、生产与他们男人无关。生死场第六章“刑罚的日子”里,萧红集中地描绘了几个农妇的生育过程。一幕幕痛苦、凄惨的场面令人战栗:麻脸婆在生孩子时痛不欲生大声哭闹,“肚子疼死了,拿刀快把我的肚子给割开吧”;李二婶“小产了,李二婶子快死了呀”; 1年仅十七八岁“仍和一个小女孩一般”的金枝也未能逃脱这种痛苦的经历,“她在炕角苦痛着脸色,她在那里受着刑罚”。而最为凄惨的是五姑姑的姐姐,即将生产的她,因为婆家讲迷信,怕“压财”,将土炕上的柴草抽走,只能忍受着因难产所带来的巨大的恐惧和痛苦,“和一条鱼似的”光着身子在灰尘中爬行、哀号、挣扎。萧红在写女性的“刑罚”的同时,还写到了鸟类及狗、猪等动物的繁殖、生产活动,如“房后草堆上,狗在那里生产。大狗四肢在颤动,全身抖擞着。经过一个长时间,小狗生出来”;“大猪带着成群的小猪喳喳地跑过,也有的母猪肚子那样大,走路时快要接触着地面,它多数的乳房有什么在充实起来”;“四月里,鸟雀们也孵雏了!” 2这些描写,并非是意外的闲笔或可有可无的枝蔓,而是有作者深刻用心的。萧红将女性的生育同动物的繁殖相对比,暗示了女性的命运与动物的命运一样,没有任何尊严与价值。虽然萧红在这里将人的生育与动物的繁殖相比照来突出女人在男人眼里的卑贱地位,但同时也在暗示人与动物的不同:动物的生育似乎遵循自然的规律,总有点繁荣感,但是女人的生育不仅要经受肉体的痛苦,还要遭受精神的痛苦,这是动物所没有的。从中不仅看到了“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3的表象,而且也看到人和动物的生命过程、生命形式中所隐含的深深的悲剧性,而那些遭受“女性的刑罚”的女性们,她们的生存质量又何曾强于动物?我们不能不为此所震撼。正如上面所写的,人的“价值”和动物是没有差别的,所以女性的生育也就成为卑贱的事情。女性不但要受生育时自身带来的苦痛,对于将伟大的生育的痛苦看作是罪恶的现实,萧红怀着愤慨的情绪,以浓重的笔墨进行了揭示。 “暖和的季节,全村忙着生产”,“猪狗在生产,人也在生产”。 4人与动物生产的对照性描写,暗示人的生育的非人性,揭示了女人与动物的境遇没有差别。萧红把女性神圣的创造行为降级到动物的广泛繁殖上,充分体现出她对于女性生命悲剧的无限怜悯与沉痛的反思。除了描写这种动物性的生以外,萧红还突出地表现了生命死亡的普遍性和对生命毁灭所持的惊人的麻木态度。萧红除了描写女性的这种动物性的生以外,还突出地表现了生命死亡的普遍性和对生命毁灭所持的惊人的麻木态度。萧红对于底层妇女的死亡更是做了触目惊心的表现。生死场中有王婆的死而复生。王婆的生的意志不为丈夫的生离与死别所动,儿子反抗官府被杀后,王婆服毒自杀,但并没有立即死亡,众人围观,但无人抢救,就连她丈夫赵三此时也不见踪影,原来他跑出去了,“乱坟岗子上,给她寻个位置”,这可远比抢救妻子的生命重要,坟墓成了王婆迫不及待的归宿,即使她并不想去;有小金枝的初生即死。成业才出生一个月的女儿因为他自己觉得是金枝和女儿拖累他贫困的,在他发脾气时就把小金枝活活的摔死了;还有月英的以死毁美,全村最美的少妇月英,瘫痪后成为丈夫的累赘,下体腐烂后生蛆,最后瘦得像鬼似的死去了。而萧红对于女性生命悲剧的毁灭,萧红没用过多语句渲染,只是平淡的一笔带过。对月英的死是这样描述的:“三天以后,月英的棺材抬着横过荒山而奔着去埋葬,葬在荒山下。死人死了,活人计算着怎样活下去。冬天女人预着夏季的衣裳,男人们计虑着怎样开始明年的耕种。”5然而,在萧红对于底层女性死亡的貌似平淡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心中对于女性生命悲剧的怜惜与不平,是那种强烈的痛恨与欲哭无泪的沉重情感。萧红在生死场中这样描述坟场:“坟场是死的城廓,没有花香,没有鸟鸣;即使有花,即使有虫,那都是唱奏着离别的歌,陪伴着说不尽的死者的永久的寂寞。”当坟场变成了女性生命最后也是惟一的指向时,女性的苦难已得到了不言自明的凸现。那片乱七八糟的“乱坟岗子”是女性潦草生命的终点,她们并不知道这是女性在生命终极意义上的苦难,她们总是“蚊子似地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死,乱七八糟地死亡”。她们的毫无意义的生存,其实就等同于死亡。(二)两性对立之下女性的卑下地位从历史上来看,中国长期处在被封建伦理支配的男权社会中,因此“男尊女卑”、“三从四德”、“贞节妇道”的封建枷锁紧紧地束缚住了女性的思想和言行。随之,女性的地位也比男性低,不管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要受男权的支配与压迫。这样的制度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依然猖獗。经济上的窘困是殖民地时代对男性及女性施加的压迫,那么,封建男权制则是单独施加于女性之上的另一种压迫,女性受双重压迫的痛苦经验成为女性作家独有的生存体验,萧红自身便对女性生存悲剧的亲身体验。在极度的贫困社会里,被不合理的封建男权制度所压迫的女性人物的悲惨命运,在生死场中得到了表现。萧红以中国东北的农村为背景,描写了在阶级与性别的双重压迫下备受煎熬的女性形象。她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造成女性生存惨状的深层原因之一,那便是传统男权尤其是夫权的重压。生死场中有不少细节生动描绘了男权尤其是夫权对女人的压迫,头上罩着男权阴霾的女人们所处的“非人”境地,从其家庭生活中可得到充分的印证。农村姑娘金枝由于未婚先孕而遭到村里人的鄙视与唾弃。而丈夫成业的“爱”是独断独行的,只是为了满足情欲,在他眼里金枝只不过是寻乐的对象。她本是村里最美丽的姑娘,她深深的爱着她的意中人成业,没想到成家后,并未得到什么幸福,只是成了成业会说话的工具。在家里没有一点地位,生了孩子。丈夫只是因为穷,就将满月的孩子活活的摔死了。而她身为母亲,却无力阻止丈夫的暴行,丈夫不顾她的感受,不顾她失去孩子的痛苦。她在家的地位如小狗、小猫一般,她没有尊严,是男人的奴隶。金枝怀有身孕的情况下,男人仍然只顾自己的冲动致使金枝早产,几乎丧掉生命。成业在外面做事不顺心,竟然残忍地摔死了自己还未满月的女儿。正像成业的婶婶当初的估计:“等你娶过来,她会变样,她不和原来一样,她的脸是青白色;你也再不把她放在心上,你会打骂她呀!男人们心上放着女人,也就是你这样的年纪吧!”福发婶一句话就揭穿了成业恋的并不是人,不过是肉欲。至于感情,她没有看见过,所以不相信。成业的婶婶为什么这样满目阴凉?对此,萧红给了读者一个交代,即婶婶自己对男人的经验:“这时节你看,我怕男人,男人跟石块一般硬,叫我不敢触一触他。”“年青人什么也不可靠,你叔叔也唱这曲子哩!这时他再也不像从前了!那和死过的树一样不能再活。”6成业的婶婶没有从男人那里感受到温爱。婶婶的慨叹中包含着女性在无爱无地位社会中的悲剧宿命论。这方面写得最出色的是生病的月英。男人娶老婆干什么?乡下流行的说法是烧饭、洗衣、陪睡觉。而曾是村里最漂亮的姑娘的月英,由于生病无法动弹,失去了对于男人来说的“用途”,男人就一边干活一边唠唠叨叨地骂她。由于这种虐待,月英的脸庞扭曲成为“怪物”:“她的眼睛,白眼珠完全变绿,整齐的一排前齿也完全变绿,她的头发烧焦了似的,紧贴住头皮。她像一头患病的猫儿,孤独而无望。”女人没有了使用价值,也没有了性的价值,在男人的心目和现实生活中,月英变成了“鬼”。萧红把那种心灵的荒凉、那种没有人气、那种人性灭绝的状态,写得生动、逼真到令人颤栗。福发婶和金枝等女性,在婚前也曾怀着朦胧的爱情追求,期待着异性的爱,但遭遇的却是在田间地头或在“墙角的灰堆上”之类的地方被受本能驱使的男人粗暴地占有。结婚后,她们的容颜逐渐灰暗,她们的男人不再把她们放在心上,只把她们当做泄欲的工具和泄怨的对象。福发婶因此成了男人驯顺的奴仆,在男人面前变得畏缩而胆小。而金枝的丈夫则似家庭暴君,难怪金枝有“男人是炎凉的人类”的感受。无论是年老的福发婶,还是年轻的金枝与月英,她们的生活都与情感无缘,在家庭生活中,她们亦都是男人欺压的对象,至于五姑姑的姐姐,在丈夫的眼里根本不曾被视为“人”,她的丈夫甚至在她难产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之时,还对她颐指气使、肆意打骂,“他仿佛是在父权下的孩子一般怕着她的男人”。五姑姑的境遇虽比姐姐好一点,但在粗鲁的丈夫面前。她也只能是柔弱的。在男权、夫权的重压下,女人们抬不起头,也触摸不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萧红在众多琐细的日常生活画面的描绘中,令人信服地揭示出男权及夫权对女性的巨大摧残性,及其给女性的生活命运带来的悲苦,表达了她对女性同胞的深深的同情和她对妇女问题的思索。在漫长的男权制社会的进程中,男权文化如裹脚布般压迫和束缚着女性的精神,以男性的道德标准、价值期待规训、要求着女性。女性渐渐地丧失了自己性别的主体地位,自我意识被遮蔽,权力被剥夺,长期处于缄默状态。而女性自己也渐渐将这种外在的、强制性规定内在化、心理化,按照男性的价值期待标准规范自己、塑造自己,从而导致女性内在精神的麻木和驯服。这种麻木和驯服使得女性不仅以律己精神规范着自身的言行以符合男性的标准,而且还试图将这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认同观念传递给其他女性,以强大的律他精神制约着同性,苛求她们的道德规范,惩罚着她们的“越轨”行为。萧红的生死场表现了中国传统女性作为家庭中不被尊重的弱者的可悲的人生与全然麻木的灵魂。二、萧红女性悲剧意识的形成萧红短暂的一生饱受了被家庭、爱情与社会放逐的难耐的寂寞、孤独和痛苦。她一生都在逃亡,逃避日本侵略者的铁蹄,逃避男权文化的钳制,一而再再而三感叹所遇不淑,逃亡亦以失败而告终。但正是这悲剧的经历,成就了她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基础,使人们无论怎样感叹她的悲惨命运,都不能简单地把她归入弱女子的行列。她在她的时代,挣扎过、探索过。她坚持了自己的信仰,她为自由解放而战,既是为了民族,也是为了个人。她是一个可歌可泣的勇士,用血泪斑斑的短暂的一生书写了一部觉醒女性的奋斗史。她的小说创作正是她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一)童年生活对萧红的影响萧红的童年是不幸的,萧红出生在中国黑龙江省呼兰县城的一个富有的封建地主家庭。家境是富有的,但等待她的是男尊女卑思想浓厚的父母,和祖母对她的歧视,他们仅仅因为萧红是女儿身就对她蔑视、冷待。她的父亲张挺举是一个充满了父权意识和封建思想的人。萧红这样描述她的父亲:“那高傲的眼光从鼻梁经过嘴角往下留着”, 7 “偶然打碎一只杯子,他就要骂到使人发抖的程度”。 8他在家里独断专行,肆意打骂孩子,萧红常常因忍受不了父亲的专横而与其争吵。 萧红在永久的憧憬和追求里这样说到:“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甚至于无情”。在萧红眼里父亲始终是反面人物。事实上也正是父亲给萧红的童年带去了最恶劣的影响。萧红九岁时母亲病故,父亲续娶,之后父亲的性情更加暴躁了。而母继母对她也很冷漠,祖母还曾用针刺过她的手。萧红的童年大部分时光是在阴冷孤独中度过的,正如她在呼兰河传第四章中借用那个女孩说的:“我家是荒凉的”。家庭对萧红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生死场里所展现的那些男人形象多少都带有父权社会的影响。而且萧红对家的荒凉感直接影响了她对人性的认识,并奠定了她同情弱者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因为个人的悲惨经历,所以她能将自己的笔端伸向底层的人民群众,更确切的说是广大的劳动妇女,以自己的深刻体察写出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她在生死场里描绘了一幅触目惊心的妇女形像,她们的凄苦无助在东北荒原上显得格外“荒凉”。萧红在家中没有感受到亲情,她感受到的是父亲的专制,祖母、母亲还有继母的重男轻女,精神麻木。从而致使她的作品中没有体现家的温暖,体现的是男权社会,女性没有自己的存在意识,有的只有女性悲剧。在生死场中我们可以看见:成业仅仅是因为结婚后家里穷,便把责任全部归结到金枝和女儿身上。“我还有好的日子吗?你们累得我,使我做强盗都没有机会。”因为他的冷酷无情,最后他发脾气时,把小金枝活活的摔死了。除了父亲对孩子的压抑、摧残之外,我们的母亲也摧残着孩子们,“乡村的母亲们对于孩子们永远和敌人一般”。王婆在干活的时候,把三岁的女儿小钟放在草垛上,结果掉在犁头上捧死了,而王婆一点也不放在心上:“孩子死,不算一回事,你们以为我会暴跳着哭吧?我会嚎叫吧?起先我心也觉得发颤,可是我一看见麦田在我眼前时,我一点都不后悔,我一滴眼泪都没淌下”。为什么自己的女儿掉在犁头上摔死,她一滴眼泪也没淌下?是因为第二年看见自家的麦粒比谁家都大,心里感到很充实,很幸福。还有金枝母亲,金枝不小心踩到一棵菜,她的母亲就暴怒地骂她,恨不得揍她一顿。萧红议论说:“母亲是爱着孩子的,可是母亲更爱她的菜,更爱她的庄稼”。人们心中庄稼的地位更重要,是因为人本身被轻贱,对庄稼的重视是生存欲望的本能驱使,这个世界是没有感情的,对人们生存起不到功利作用的孩子自然是无足轻重。萧红感慨道:“妈妈们摧残孩子,永久疯狂着。”(二)婚姻生活对萧红的影响爱情、婚姻被女性视为人生中不可缺失的东西。萧红短暂的一生中,饱尝了太多爱情的幻灭与悲哀。对自己的爱情生活,她很有感慨地这样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9萧红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先后有三个男性进入她的感情生活。19岁的萧红为了抗拒包办婚姻以及家族的迫害,毅然离家出走,先从呼兰县逃到哈尔滨,再从哈尔滨逃至北京,开始过着飘泊流浪的生活。未婚夫汪恩甲追至北京,在他的诱骗下,萧红与他同居在东兴顺旅馆里。但是萧红与汪恩甲在生活上没有共同的志趣、爱好,所以萧红精神生活上是寂寞和苦闷的。在欠下了六百多元的食宿费之后,汪恩甲借口回家取钱,从此一去不返,把即将生育的萧红遗弃在旅馆里。旅馆老板为了挽回经济上的损失,准备把萧红卖到附近的妓院里去。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遇到了她生命中第二个男人萧军,也就是她的救命恩人。在松花江发大水的一片混乱中,萧军将萧红接出东兴顺旅馆,送往市立第一医院,生下了一个女孩。由于萧红产后病重,经济困难,只好将生下的女孩送给了他人。萧红逃出东兴顺旅馆后,与萧军一见钟情并同居,开始了贫穷、相依为命的生活。但是热情爽朗而多情的萧军与细腻敏感的萧红在个性上不同,这使他们的婚姻,从一开始就不甚和谐。萧红因过于依赖萧军的爱而常有被冷落的感觉,终于在一次激烈的争吵后,两人彻底的分手,此时的萧红已有了四个月的身孕。萧红与萧军分手后,端木蕻良走进了萧红的生活,且萧红第一次名正言顺地做了新娘,与端木蕻良开始新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在萧红疾病缠身之时,在最需要关爱与照顾之时,端木蕻良却离她而去。萧红经历了一次次的不幸的婚恋生活,在她的小说中留下了一道阴郁的影子。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女性只是充当一个性别的符号,没有 “人”的尊严和价值,始终在忍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因此男女之间没有情爱的愉悦,爱情是一个沉默的缺席者,这是萧红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萧红笔下的女性在性爱中体验不到性的快乐,有的只是男人粗暴的占有和占有后男人那“石块般”的冷漠态度。这一点在生死场中福发婶和金枝两代女人的遭遇中,体现得极为典型。福发婶年轻时曾经怀着朦胧的爱情追求,期待着异性的爱。但她遭遇的却是被男人从河沿拖进马房里的粗暴的占有以及婚后无尽的劳作和挨打受骂的生活。金枝同样是怀着对美好爱情的憧憬,被成业的歌声感动着,向恋人敞开了少女的心扉,但得到的是比福发婶更为粗暴、野蛮的对待。小说中有两处直接写到成业对金枝粗暴的占有:五分钟过后,姑娘仍和小鸡一般,被野兽压在那里。男人着了疯了!他的大手敌意一般地捉紧另一块肉体,想要吞食那块肉体,想要破坏那块热的肉。尽量的充涨了血管。仿佛他是在一条白的死尸上面跳动,女人赤白的圆形的腿子,不能盘结住他。于是一切音响从两个贪婪着的怪物身上创造出来。生死场中的女性有的是对爱的向往,但是最终都没有实质的收获,有的只有丈夫对自己的压迫、虐待。这是女性的不幸,是女性的悲剧。(三)传统思想对萧红的影响敏感的萧红还在很小的时候,就已朦胧意识到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中男子至高无上的权威。从她所生活的家庭中,她已经明显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她看到父亲不仅对她、对下人、以及对祖父都“没有好面孔”。就是新娶来的继母也是“喜欢她的时候,便同她说笑,他恼怒时便骂她,母亲也渐渐怕起父亲来”,“母亲不是穷人,也不是老人,也不是孩子,怎么也怕起父亲来呢?我到邻居家去看看,邻居家也是女人怕男人。我到舅家去,舅母也怕舅父”。这就是男权中心的社会,它赋予男子至上的权威与绝对的权利。 在生死场中父亲也许比母亲更加残忍,金枝结婚以后,生计有困难,丈夫成业就老是发脾气骂老婆,骂孩子。有一天成业气急之中就把小金枝拿起来往地上一摔,就把自己的孩子摔死了。她尖锐地指出,男权社会从根本上就赋予了男性凌驾于女性之上的权利,肯定了男性对女性欺压的合理性和天然性。深刻地揭示出“女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变成的”这一性别定义在一个男权社会里,女人的形象是由男人根据他们的欲求来塑造的。她的理想标准也是由男人为了便于统治的需要而赋予的和规定的,女人只是男人欲望的对象,是男性理想的载体。男性中心社会赋予了男人无上的威严与绝对的权力,男人不仅有统治女子的权利,而且还包括他有权力为整个社会制造这种统治的根据。这就是造成中国女性悲剧的根本原因之一。萧红以强烈的女性意识对男权社会进行无情的批判和揭露,同时她又以先觉者的理性目光对女性因自身的痼病而造成的人生悲剧进行着深刻的反思。萧红在生死场中塑造了很多不幸的女子,她们都是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地位卑贱的女性,她们过着动物性的生活,走向悲剧性的归宿。不得不令人同情和怜悯。而身为一个不幸的女人的萧红又和她们有着共同的悲剧命运,艰难跋涉、坎坷不幸的身世,颠沛流离、浪迹天涯的遭遇,爱情生活的一再受骗所带来的感情上的伤害,女性的过分的柔情和太多的自我牺牲精神,使她的一生充满了血泪悲剧。萧红正是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体察人微地表现着女性的不幸,她笔下的女性所走过的道路,早已印上了她自己深深的足迹。她在生命之灯熄灭之前,曾伤感地说:“我最大的悲哀和痛苦便是做了女人。”结      语萧红的生死场,是她以自己的女性经验来观照民族普遍苦难,在对命运的审视与反省中显示出独特的创作个性。萧红以一种生命悲剧的形式,展现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她那穷困潦倒、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涯以及不寻常的情感经历和由此而发的对潜藏在生命深处的孤独感的体验,使她在创作中具有了直面真正人生的勇气,以一种开阔的悲悯胸怀抒写着处于男权中心社会的最底层的劳动妇女的“耳不忍闻、目不忍睹”的日常生活的悲剧。萧红以她强烈的女性意识贯穿于她的小说创作中,无论在创作主题的实践中,还是在创作的艺术风格上,都表现了她的独特性。对于萧红而言,她的作品之所以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自觉的性别意识,性别成就了她的独特,同时也造成了她人生的悲剧。也正因为她人生的悲剧,才创造出了生死场中的女性的悲惨世界。萧红作为一名亲历了人生大不幸的敏感的女性作家,萧红对妇女的窘困处境与悲剧命运有着尤为刻骨的体验与感受。她怀着一颗被残酷人生碎破了的心,以饱含血泪与胆汁的笔,为我们血淋淋地展示了非人世界中女性奴隶般的非人生活与悲惨命运。将女性的不幸展露给世人。在现代文学史上,为女性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她独特的贡献。参考文献1 2 3 4 5 6齐乐.精读萧红生死场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50,46,49,46,37,16.7吴福辉,钱理群萧红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2.8肖风.萧红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7.9葛浩文.萧红评传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152.致      谢本文从拟定题目到定稿,历时数月。在本论文完成之际,首先要向我的导师郭芳丽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郭老师给了我许许多多的帮助和关怀。在郭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不仅学到了很多专业的知识,而且在处人处事等方面也收获颇多;同时她对工作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工作的热情,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受益匪浅。在此我谨向郭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此后还要感谢大学四年来所有的老师,正是由于他们的传道、授业、解惑,让我掌握了专业知识,并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如何求知治学、如何为人处事。我也要感谢我的母校-长江师范学院,是她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让我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姿,为我的人生留下精彩的一笔。 另外,也感谢我的同窗同学们,在我毕业论文写作中,与他们的探讨交流使我受益颇多;同时,他们也给了我很多无私的帮助和支持,我在此深表谢意。   最后,向我的亲爱的家人和亲爱的朋友表示深深的谢意,他们给予我的爱、理解、关心和支持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学无止境。明天,将是我终身学习,另一天的开始。                                                                      

    注意事项

    本文(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毕业论文.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