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主题.doc

    • 资源ID:3928111       资源大小:35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主题.doc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主题郎兆楠引言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 Langhorne Clemens),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著名的演说家,是十九世纪美国现实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并为美国在世界文学领域建立了新的里程碑。1马克·吐温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尖锐地揭露了美国民主与自由掩盖下的虚伪,批判了美国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固有的社会弊端,诸如种族歧视、拜金主义、封建专制制度、教会的伪善、扩张侵略等,表现出他对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自由生活的向往。马克·吐温虽然写了许多内容、情节不同的作品,并且在这些作品中使用了不同的写作技巧,但他的作品反映了两个相同的主题:第一、反对宗教,反对奴役,反对歧视和与命运抗争;第二、揭露美国社会的真实面目。这两个主题是马克·吐温的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例如,他在我怎样编辑农业报和田纳西的新闻界中揭露新闻界勾心斗角和浅薄无知;2通过小说一个真实的故事展现出反抗奴隶制和歧视的精神;通过竞选州长和汤姆·索亚历险记公开了所谓美国“民主”的真实面目,表达出了反对束缚,追求真正自由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他在小说坏孩子的故事和好孩子的故事中讽刺宗教教育对青少年的毒害,批评代理宗教的虚伪和残忍。在他创作的所有作品中,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所表现出的反对和揭露的两大主题是最明显的。美国社会充满了奴役和压迫,这些都源于宗教、奴隶制和种族歧视。哪里有压迫和奴役,哪里就有反抗,所以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诞生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也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小说通过描写白人小孩哈克贝利和逃亡黑奴吉姆结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仅批判封建家庭结仇械斗的野蛮,揭露毫无理性的私刑,而且讽刺宗教的虚伪愚昧,谴责蓄奴制的罪恶,并歌颂黑奴的优秀品质,宣传不分种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权利的进步主张。小说文字清新有力,审视角度独特而自然,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著作。马克·吐温试图通过其作品表明他对这些奴役和压迫的态度,也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真实色彩。一、 反抗的主题如果要在美国社会中生存,就必须反抗愚昧和不平等,因为人是需要继续前进、不断进步的。愚昧和不平等都源于宗教、奴役和命运。(一) 对宗教的反抗反抗宗教是马克·吐温作品永恒的主题。他在许多作品中批判教会对青少年的毒害,让我们来看看马克·吐温如何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突出这个主题的。反抗宗教,就是反抗宗教的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第一章写到:不一会儿,我的烟瘾上来了,我请寡妇让我抽烟。可是她不答应。她说这是坏习惯,也不干净,我千万不可再犯。有些人就是这样。他们咋呼一件事儿,其实这事儿他们一窍不通。此刻她操心摩西的事,而摩西跟她非亲非故,你瞧,人都早没了,对谁也没用,可一听说我要做一件多少有点好处的事,就找我天大的岔子。再说,她自己就吸鼻烟,不用说,那不算什么,因为这是她自个儿犯得。(第6页)短短的一段文字为读者呈现了鲜明的对比,讽刺宗教的口是心非。当哈克想抽烟时,寡妇不容许,说“这是坏习惯”,并试图说服哈克不要抽烟了,但寡妇本人需要鼻烟。在小说中,寡妇是宗教的代言人,也就是说,宗教法规是用来约束其他人而并非它本身,它用来约束那些不相信它的人们,而不限制这些基督徒,它用来抑制哈克,而不是寡妇本人。在第十八章中哈克与葛伦裘福德去教会中:下一个星期天,我们全家上大约三英里外的教堂去,人人都骑着马。男人随身带着枪,柏克也带着,有的用两个膝盖夹着,有的把枪靠在墙边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谢柏逊一姓的也是这么办,布道布的没意思全是什么兄弟情谊以及这一类乏味的货色,可人人都说这道讲得好,大家在回家的路上尽谈这个,还滔滔不绝地谈信仰啦,乐善好施啦,上帝普救众生啦,前世天命注定啦,没玩没了一大套,我真觉得这是我至今过的顶顶难受的星期天中的一个。(第114页)这是一个很好的讽刺场景,大的家庭都去教堂,鼓吹信仰的善行。但奇怪的是,男人们都是带着枪去那里的,从表面上看,教会是一个和平的地方,但可笑的是,事实上那里充满了暴力和血腥,成为两个家庭互相暗杀的地方。而对于个人,他们嘴上说着“兄弟之爱”、“信仰”和“善举”,但他们的行为却是相反的。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把宗教、教会和基督徒的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表现的淋漓尽致。此外,哈克回到教堂帮助莎菲娅取回她的“书”,使得宗教的口是心非变得更加明显:接着她说她把圣经忘在教堂里座位上,夹在另外两本书中间,我能不能不声不响的溜出去,上那儿替她取回来,什么话也不对别人说。我说能。于是我溜出去,上路去教堂。教堂里不见人影,兴许有一两头猪,因为教堂门上没有锁,夏天猪就爱躺在木头拼成的地板上,因为那儿凉快。你要留心一下就会发现:大多数人只有在非上教堂不可的时候才去教堂,猪却跟人不一样。(第114页)莎菲娅小姐去教堂的目的并非祈祷、反省或表示她对穷人的同情,而是去和她的爱人交换情书。所有去教堂的人都有自己的目的,然而,没有一个人的目的与去教堂应该干的事情相关。同时,作家在本段运用幽默来进行讽刺。众所周知,教堂是人反省和祈祷的地方,但是,哈克所看到的教堂却与我们通常看到的完全不一样。在教堂里,他没有看到严肃的传教士,却看到在地板上睡觉的猪,这才是真正搞笑的一幕。在这里,马克·吐温用“猪睡在教堂”讽刺“神圣的”宗教和虚伪的当地市民,上教堂的人都是万不得已才去的,整个教会根本没有虔诚的气氛,这样的场景,完全揭露了宗教的本质口是心非,言行不一。(二)对奴隶制和种族歧视的反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写于十九世纪末,当时奴隶制在法律上已经被废除。可事实上,黑人还仍处在社会的最底层,饱受着被歧视、被奴役的痛苦。3在小说中,马克·吐温之所以写哈克营救黑奴吉姆的经历,就是要从一个孩子的言行中去表达他本人对奴隶制的反对。首先,在小说的开始,哈克从寡妇那里逃脱时遇到了逃跑的黑奴吉姆,他不顾自己孤独无助的处境去帮助吉姆,在逃跑的日子里哈克被吉姆的善良和无私感动,因此,在哈克的内心深处,他把吉姆当做真心的朋友。当吉姆要被国王和公爵卖掉并打算还给他原来的主人时,哈克不顾害怕和恐惧,撕碎了那封报告逃跑的奴隶吉姆行踪的信,哪怕是要承担死后要去地狱的惩罚!情节的发展清楚地表明,黑人和白人可以成为朋友,黑人应在社会中得到与白人相同的地位,奴隶制是不合理的,是完全错误的。此外,从小说的语言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马克·吐温反抗奴隶制的决心,作为一个美国作家,一个非正式语言文学的先行者,马克·吐温充分利用黑人的幽默语言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在第十四章中哈克和吉姆之间的对话:“Why, Huck, boande French people talk de same way we does?”“No, Jim; you couldnt understand a word they saidnot a single word.”“Well, now, I be ding-busted! How do dat come?”“I dont know; but its so. I got some of their jabber out of a book .Spose a man was to come to you and say Polly-voo-franzy what would you think?”“I wouldnt think nuffn ; Id take en bust him over de head dat is, if he warnt white. I wouldnt low no nigger to call me dat.”(第149页)这些黑人的本土语言显示了马克·吐温对奴隶制的态度,使得反抗奴隶制的主题得到了强调,更加明显和清晰。一方面,在那个时候,作为奴隶的黑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他们没有任何权利,更别说他们的文化和语言能够被传播或使用,甚至在文献中提及。4在小说中,马克·吐温使用大量的黑人当地语言,甚至在整个小说中“Polly-voo-franzy”一词贯穿始终,马克·吐温不是贬低作为“Polly-voo-franzy”的黑人,也不认为这是一个黑人的贬义词,只是要客观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那就是黑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情况与四十年代相同黑人仍然被出售和贩卖,他们根本没有任何安全保障。其次,在小说中马克·吐温通过对哈克心理变化的描写,也表现出反对奴隶制的主题。一开始哈克经常取乐于吉姆,但在逃跑期间,哈克被吉姆的勤奋、正直、善良和无私奉献所感动,改变了对吉姆的态度。在第三十一章中,国王和公爵要把吉姆归还给华珍小姐,哈克在这个时候正面临着道德的选择和强烈的心理冲击。因为在那个时候,帮助黑奴逃跑是犯罪,死后会去地狱,哈克对自己说:“吉姆如果注定要当奴隶,那么在家乡当奴隶要比在外地强一百倍。”(第214页)但是,哈克想起了他们顺着大河往下来的这段路上的情形“我接着想,想起了我们在河上漂流的光景;我的眼前老有个吉姆,白天也好,夜晚也好,有时在月光底下,有时在暴风雨中,我们在一起漂流,聊天,唱歌,欢笑。”(第215页)最后,哈克作出了决定“好吧,我就下地狱吧。”(第216页)对哈克详细的心理描写将小说推向高潮,成功地刻画了主人公哈克的形象。歧视是美国社会的历史问题。在美国历史上,歧视的情况是相当严重的,这种歧视可以分为三种:歧视黑人,歧视印度人和对中国人的歧视。对于黑人的歧视,主要是上面说的奴隶制;对于印度人的歧视,美国政府采取驱逐和屠杀的政策,随着这一政策的实施,到1840年,印度大量的群众被驱逐到沙漠地区,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太平洋沿岸的印度人遭受到了最大的灾难,他们的村庄被烧毁,土地被掠夺,财产被抢劫,家属被杀害对中国的歧视,主要表现是孤立中国,美国认为中国人掠夺了他们的工作,因此,在1892年美国政府声称:除了中国驻美国的外交官外,其他的中国人禁止进入美国。5在小说中,对印度和中国的歧视没有提及,但是描述了对黑人和底层人民的歧视。不仅对奴隶有歧视,对社会地位较低的白人的歧视尤为严重。在第二章中,汤姆和哈克以及其他一些孩子要组成一个劫匪团,每个人都被要求保守秘密,他们制定了自己的规章制度:这誓言要每个哥们终于本帮,绝不把任何秘密说出去:如果任何人伤害本帮的任何一个哥们,帮内奉命去处死这个人和他的全家的哥们,不管是谁,都必须照办,在处死这些人并在每人胸膛上用刀划一个十字之前,他不能吃饭,不能睡觉。十字是本帮的标记,不属于本帮的人不得使用,万一用了,就要受到控告,如果再犯,那就要被处死。如果本帮哥们泄露秘密,必须割断他的喉管,然后把他的尸首焚化,骨灰往四下里撒,他的姓名要用血从名单上抹掉,从此本帮再不许提它。这名字在诅咒它万劫不复之后,必须永远忘掉。(第12页)突然,本·罗求斯说:“这儿有个哈克·费恩,他没有家里人你们打算拿他怎么办?”“嗐,他不是有个父亲吗?”汤姆·索亚说。“不错,他有个父亲,不过这些日子你们找不着他啦。以前他喝醉了酒,常在鞣皮工厂里跟猪一块睡,可是这一年多来,这一带再没见过他。”他们商量了一阵,打算把我除名,因为他们每个哥们都必须有家属或别的什么人可以处死,不然,对其他人不公道。唉,谁也想不出别的办法大家都傻了,坐着一动不动。我差点儿要哭出来,可是我一下有了主意,向他们提出了华珍小姐他们可以把她处死。大家一齐说:“啊,有了她行。这下好了,哈克可以参加。”(第14页)在这个场景中,这些男孩形成一个强盗团队,在一定程度下它只是个游戏,但是,仅仅因为哈克没有家庭,他们就去排挤他。我们从这儿可以看出,一个穷人、无家可归或是没有家庭成员,他就是被歧视的目标。马克·吐温用他的幽默来反映社会形势,最后也用幽默来结束:哈克可以进入强盗团队。尽管哈克发现在这个游戏中华珍小姐要被杀害,但他与她没有亲属关系,那么她仍不是他的家庭成员,所以哈克仍是一个没有家庭的男孩,但他可以加入到游戏中。这说明对哈克的歧视正在消失。马克·吐温反对歧视的思想和态度得以显示,小说的主题也就更清晰。(三)对命运的反抗所谓命运,就是指生死、贫富和一切遭遇是生来注定的。面对命运,有些人甘愿认输,认为它不能改变;而有些人却尽力与命运抗争。马克·吐温就属于后者,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坎坷。马克·吐温在美国梦的影响下想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然而,他却成为了著作家,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终身为成为一名商人而努力,所以他与命运抗争的信念便体现在他的作品中。马克·吐温在他的作品中塑造的人物都具有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人物也有这种精神,在哈克和吉姆身上尤为突出。吉姆,作为一个奴隶没有任何权利,同样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未来,他所有的生活都是由他的女主人决定的。但吉姆并不屈从于自己的命运,当听到女主人计划将他送走时他就试图逃跑,还试图救回他的妻子和孩子,向往着自由的生活。哈克有一个总是虐待他的醉鬼父亲,正因如此,哈克离开了他的父亲并被寡妇领养,寡妇对他很好,并为他提供了一切舒适的生活,可是哈克却无法习惯与适应宗教生活,于是,他为了追求真正的自由再次逃跑。在与命运的抗争后,吉姆和哈克追求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二、美国社会弊病的曝光马克·吐温在美国经历了从非垄断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过程,在“黄金时代” 6的伪装下,美国社会充斥着犯罪和不公平,作为社会变革的见证者,马克·吐温在他的作品中无情的揭露了一切,批判了美国社会的弊病。在小说中,马克·吐温通过幽默的语言批判美国社会的虚伪和残忍,显示了对简单和平生活的向往。(一)揭露美国社会的罪恶与危险当时的美国社会并不像表面上看到的那样和平,虽然宗教和教会宣扬和平与和谐,但危险和丑恶现象仍然存在。我们可以在第十八章中的哈克与葛伦裘福德一家去教会这一情节中发现这点:下一个星期天,我们全家上大约三英里外的教堂去,人人都骑着马。男人随身带着枪,柏克也带着,有的用两个膝盖夹着,有的把枪靠在墙边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谢柏逊一姓的也是这么办 (第114页)在这个场景中,具有反讽意味的是男人带着他们的枪一起去教堂。正如前一部分提到的教会是一个和平的地方,但枪是暴力流血的工具,把这两个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马克·吐温向读者介绍了真实的美国社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是充满危险和罪恶的,即使是在教堂,暴力也依然存在。“所有人都带了枪”,从这个简单的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危险和邪恶的存在。无论是什么目的,带着枪保护自己或是杀害他人,一般来说,如果社会是和平的,人们就不会带枪出门,如果政府能管理好国家将会没收个人手中的枪。简单的一句话既反映了社会的复杂,也反映出社会的不稳定。(二)揭露统治阶级的虚伪和无知在哈克和吉姆的逃跑过程中,他们遇到两个同路人国王和公爵。事实上这两个人都是骗子,当他们听到三个年轻女孩儿的父亲去世并留下很大一笔遗产时,他们便设下计谋,想方设法把钱弄到自己的口袋。为了使骗局更完美,他们不惜掏出自己仅有的四百一十五块钱,把钱凑到六千块整,没有人会认为欺诈犯可能把自己的钱给别人。这里国王和公爵是统治阶级的代表,马克·吐温运用幽默的手法揭露出:只要统治阶级最终可以有利可图,他们就会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从表面来看这是件有利于大家的好事,但实质上他们有更大的阴谋,这可能会导致其他人失去自己所有,甚至是生命。此外,从哈克的语言来看,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个国家仅仅是贵族和富人的国家,而不是所有白人的国家。例如,马克·吐温在哈克语言中体现出来的语法错误,从而说明哈克是缺乏教育的。“Next Sunday, we all went to church, about three mile (miles away)” (第205页) “I was glad I didnt drink whisky; but it wouldnt made (make) much difference, anyway” (第155页)和一些音节遗漏问题。如: “aint 和isnt;” “warnt” 和“werent”, “em” 和“them” 以及 “spose” 和“suppose”等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哈克的语言不像以往作家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那样通顺、标准,马克·吐温用传统语言模式的巨大差异来表现出不协调和幽默。这幽默告诉读者虽然哈克是白人小孩,但他没有像其他富裕家庭下长大的白人小孩一样得到正常受教育的机会,这就表明,美国当时只是代表富人,只保护富人和贵族的利益,社会的每一个方面,包括经济、宗教和政治,都只服务于金钱。因此,美国所谓的民主是富人的民主,统治阶级根本不重视穷人和下层阶级的利益,即使他们无家可归,无法受到教育,统治者也不会看他们一眼。马克·吐温用国王和公爵幽默的语言讽刺统治阶级的无知。在第二十一章有一段国王和公爵之间的对话:After dinner the duke says:“Well, Capet, well want to make this a first-class show, you know , so I guess well add a little more to it. We want a little something to answer encores with, anyway.”“Whats onkores , Bilgewater?”The duke told him, and then says:“Ill answer by doing the Highland fling or the sailors hornpipe; and you-well, let me seeoh, Ive got ityou can do Hamlets soliloquy.”“Hamlets which?”“Hamlets soliloquy, you know; the most celebrated thing in Shakespeare. Ah, its sublime , sublime! Always fetches the house. I havent got it in the bookIve only got one volumebut I reckon I can piece it out from memory. Ill just walk up and down a minute, and see if I can call it back from recollections vaults.”马克·吐温用“onkores”和“Bilgewater”等字眼批评统治阶级的无知和虚伪,由于国王不知道“encires”是什么意思,他问公爵“Whats onkores , Bilgewater?”,公爵的名字是Bridgewater,但国王说的是Bilgewater,这从字面上是指累积在舱底的臭水。他们试图像上层阶级一样交谈,但他们只是冒牌的国王和公爵,属于他们的语言已深深根至于他们的内心。 这一幕反映当时的统治阶级极力效仿欧洲国家,尤其是他们的语言和说话方式,同时也显示了马克·吐温对统治阶级的冷笑。他们试图像欧洲国家的贵族一样,但实际上的表现更显示出他们只是庸俗的地主或通过欺诈获取钱财的投机者。结语马克·吐温通过自己一生的辛勤工作,写了大量文学作品以嘲笑和讽刺腐败的政治,虚伪的道德,可耻的宗教和货币的控制,他绝不是一个浅薄和轻浮的幽默大师,他的幽默不是单纯的创造乐趣,而是为了强化作品的目的和效果,是为了向读者反映真实的美国社会,并显示他本人的人生价值观及对社会的态度。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一方面,小说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特点,马克·吐温描写了一个小男孩儿,以哈克贝利·费恩为视角,表现他对宗教、奴隶制、歧视和命运的批判,以及向往自由和平等、反对虚伪和无知的主张。另一方面,马克·吐温用他优秀的写作技巧突出了小说的主题,这与他的社会价值相呼应,通过幽默、讽刺、描绘个体心理和口语化的语言,使作品的主题更加突出和鲜明。海明威说:“一切现代美国文学来自一本书,即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一切美国文学都来自这本书,在它之前,或在它以后,都不曾有过能与之媲美的作品。”7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达到了较高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体现了马克·吐温的社会价值。注释1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762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773美卢瑟·S·路德克主编,王波、王一多等译.构建美国美国的社会与文化M.第一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164刘晓丹.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J.赤峰: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75美卢瑟·S·路德克主编,王波、王一多等译.构建美国美国的社会与文化M.第一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766美卢瑟·S·路德克主编,王波、王一多等译.构建美国美国的社会与文化M.第一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377美海明威著,张建平译.非洲的青山M.第一版.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21参考文献1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美马克·吐温著,盛世教育西方名著翻译委员会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M.第一版.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3美马克·吐温著,成时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M.第一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4 刘晓丹.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J.赤峰: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5美卢瑟·S·路德克主编,王波、王一多等译.构建美国美国的社会与文化M.第一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6美洁丽·艾伦著,张友松、陈玮译.马克·吐温传奇M.第二版.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7美 马克·吐温著,叶强译. 马克·吐温自传M.第一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8美海明威著,张建平译.非洲的青山M.第一版.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9徐以骅.宗教与美国社会M.第一版.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

    注意事项

    本文(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主题.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