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王阳明“心学”对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意义.doc

    • 资源ID:3927968       资源大小:75.50K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王阳明“心学”对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意义.doc

    王阳明“心学”对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意义摘 要王阳明所创立的“心学”思想理论体系有其广泛深远的影响。“心学”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但是作为实践哲学,有许多积极的因素可以运用。“心学”传承儒家思想的精髓,强调道德对人的言行举止的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对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有很重大的意义。“心学”有利于当代大学生仁德素质的提高;“心学”有利于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道德素质的提高;“心学”有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心学”有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心学”有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等。关键词:王阳明;“心学”;大学生;道德素质;修身论;人生论 Wang Yangming "psychology" significance for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Abstract Wang founded by "psychology" theoretical system has its far-reaching impact. "Psychology" Although idealist philosophy, but as a practical philosophy, there are many positive factors that can be applied. "Mind," the essence of Confucian tradition, emphasizing morality of human demeanor restraints, such restraints to improve the moral qualit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have very great significance. "Psychology"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Rende; "psychology" in favor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wh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terpersonal morality; "psychology" is conducive to enhancing the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y" is conducive to enhancing the contemporary Students Blacki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sense of justice; "psychology" is conducive to enhancing social moralit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so on.Key words:Wang Yangming ;"psychology" ; University Student;moral anomie;The Theory of accomplishment;Belives of life目 录 摘 要IABSTRACTII第一章 引 言11.1 选题的意义11.2 研究现状11.3 主要思路和基本内容31.4 重点和难点31.5 创新与不足之处41.6 研究方法4第二章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52.1 求仁和无我52.2 修孝和行孝52.3 去傲和改过62.4 为善最乐和不计毁誉72.5 超俗即俗和出处之道7 2.6生死之道.8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不高的表现103.1价值取向出现偏差103.2 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的缺乏103.3社会公德缺失113.4大学生道德认识和行为的冲突12 3.5情感缺失12第四章“心学”对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意义154.1 “心学”有利于当代大学生“仁德”素质的提高154.2 “心学”有利于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道德素质的提高164.3“心学”有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修养174.4“心学”有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184.5“心学”有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19 4.6 “心学”有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正义感.20结 语21参考文献22致 谢23第一章 引 言 1.1 选题的意义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虽然属于唯心主义,但是在加强个人修养方面确实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综观许多大学生出现的一些不良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自身的修养不足,没有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不能很好的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大学是性格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王阳明的“心学”就是从改造人的内心出发,塑造人坚强的心理品格,这对于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此外,王阳明“心学”也提供了很多改造人的内心的良方,并且这些方法都是在时间中总结出来的,很有现实意义。1.2 研究现状 对王阳明“心学”的研究一直都是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内容,“心学”的研究成果浩如烟海,下面主要介绍将王阳明“心学”与道德联系在一起相关的研究成果。首先是丁纯的论王阳明美育思想与当代大学生人格建构 丁纯:论王阳明美育思想与当代大学生人格建构J,船山学刊,2008(3):201203。他认为阳明心学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都蕴含了一定的美育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是“心学”的人格境界存在美育思想。他认为,传统的美育与人格有着天然的联系,成圣成贤是儒家追求的最高人生理想,人格之境就是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是美的。其次是主题价值的体现。这是阳明心学美育思想的可贵之处。失去了主体性,就没有美可言,美育本质上是人的教育,而主体性是完善人格必不可少的条件。再次是关怀意识和怜悯意识也是美育思想的重要条件,最后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方法,用在道德实践上也颇为贴切。他最后总结到阳明美育思想提高了塑造人格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大学生成长来说有很大的帮助。丁纯发现“心学”的美育思想,并且希望将其运用到道德实践中去建构当代大学生的人格,这些都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大学生人格的建构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时也丰富了王阳明“心学”的研究成果。 第二是韦勇的阳明心学“三路向”对大学生道德培养的启示 韦勇:阳明心学“三路向”对大学生道德培养的启示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2):2730。,他指出阳明心学在道德上有三种路向:第一种是从负的方法(格心)开始,通过“格心”剔除恶的私念,为善去恶。其道德培养的路向是“格心去恶致知”;第二种是从正的方法(良知)开始,通过树立“良知”,明心见性,知善知恶。其道德培养的路向是“良知传习为善”;第三种是从合的方法(知行合一),通过“知行合一”实现道德认识与道德意行的统一,防止二者分裂。其道德培养路向是“良知念发意行”。他从中得到大学生道德培养有三方面的启示:首先是内外统一,防止知行分裂化。大学生道德培养既需要道德主体的个人修养,又需要行为规范的制度约束;其次是实践考察,防止知行虚妄化。道德的培养可通过体验式教育、渗透式教育、感恩式教育,把道德教育融入到道德实践中。最后是德福统一,防止知行脱节。同时,他还在指出心学的实践危机。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如何保证现实中实现“良知”?如果少数人“不存养”怎么办?这样的道德建设没有保证机制;第二、它混淆了道德认识与道德规范的区别,心性一体,主客不分,使道德缺乏公度性和操作标准;第三、“良知”、“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内心世界的道德建设,不具现实性。这是对王阳明“心学”比较全面中肯的评价,既发现了“心学”中的积极因素,又发现了其现实中的缺陷。第三是李海兵的王阳明心学的道德凸显 李海兵:王阳明心学的道德凸显J,开封大学学报,2004.,18(4):79。,他认为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形成是他人生实践成圣的道德理想过程。王阳明心学是继承先秦心性之学,集宋明主观唯心论之大成,加上自己在人生的痛苦体悟形成的救世之学。王阳明特别强调道德修养,把道德学说从他的哲学思想中凸显出来。他认为王阳明心学道德凸显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心即理的人性论。心是人的主宰,心最主要的是道德理性;心是人的力量所在,智慧所在;王阳明认为,作为道德行为根源的善,以萌芽状态天赋于人心中。他把封建道德与人的思维结合,使封建道德的实行有了更切实可靠的基础。第二、知行合一的认知论。知就是道德意识,行就是道德行为。王阳明认为道德活动必须是道德理性参与其中并发号施令的活动,必心知而后行。他提出以道德带动知识,在实践中完成人格修养。第三、致良知的道德本体论。良知指的是先天的道德意识。良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人的道德性,这是以道德情感为基础的主体道德意识结构,核心内容是在道德行为动机中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其次是人的本质存在。人的本质源于心,心是人的价值根源,也是以精神道德活动为根源的宇宙万物之源;最后是心的虚灵明觉,也就是直觉能力。这是心的主要活动机能。致良知是王阳明在长期道德修养中探索出来的一种实践道德的方法,也是王阳明全部思想的总结。这篇文章认识比较全面,有很深的理论价值,是理解王阳明思想不可多得的参资料。但是,他只是大体上说明了王阳明心学的对道德修养的意义,并没有具体的运用到道德修养的实践中去,而且还没有说明王阳明心学道德修养的方法。1.3 主要思路和基本内容 主要思路是将王学当中修身、养性的哲学理论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结合起来,如何利用这些没有过时的思想来达到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目的,以及结合这些思想要求大学生要怎么做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基本内容:首先是阐释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论和修身论两方面的主要内容;其次是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道德素质不高的问题,并简要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思想根源;最后是对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不高的现象,利用“心学”中的理论来提升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1.4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如何利用“心学”思想运用到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塑造完整的心理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品质。难点首先是对“心学”中相关理论的思想本质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客观地分析大学生道德素质不高的现象,从而发掘这些现象的思想本质;其次是怎样将“心学”理论和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结合起来,寻找到完美的契合点,将相关的“心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创新之处在于将王学的人生论和修身论与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结合起来,这是对传统文化瑰宝闪光点的有力发掘。不足之处在于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深入,对王学的人生论和修身论只是作了浅显的理解。由于自身所学不足,难以不会再一些问题和看法上有失偏颇,恳请批评指正。1.6 研究方法 以王阳明“心学”的修身论和人生论为切入点,联系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不高的现状,并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和影响,将“心学”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研究方法是主要通过查阅相关史料、典籍和著作,综合专家的研究成果,并且结合自己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得出结论。第二章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明朝中后期的学术流弊相当严重,士大夫所讲的仁义道德已经沦为他们追求私欲的托辞,加之程朱理学已经流于虚伪,使王阳明利用理学救世的幻想破灭,于是,“心学”便应运而生了。“心学”就是心灵的学问,王阳明希望通过“破心中贼”进而达到造福苍生的目的。修身论和人生论是“心学”的理论支柱。其中,修身论包含求仁、无我、修孝、去傲和改过等;人生论包含为善最乐、不计毁誉、超俗即俗、出处之道和生死之道等。2.1 求仁和“无我”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王阳明认为,仁是人心,是仁之所以为人之所在,如果一个人没有仁,那他就不能很好地看待礼,更谈不上实现以礼救世的鸿图。王阳明自身也以“仁”率先垂范。在将兵上主张不以多杀为功,只以平乱为主;在主政上希望统治者应该仁民爱物,体察民众疾苦;在讲学上主张有教无类,来者不拒。仁德的实质就是“无我”,这秉承了程朱理学的一贯思想主张。程朱都把“有我”视为“百病之源”,而把“无我”视为最高的道德境界,王阳明也认为圣学必以无我为本。圣人之所以是圣人,是因为他们有一颗无私无我的心,普通人无法成为圣人,是因为他们将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王阳明认为,只要到达“无我”的精神境界,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圣人。“无我” 的主要功夫就是克己,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并且修复心本体的“无我”。君子考虑事情应该从“无我”出发,将自身的利益缩小到最小。需要指出的是,王阳明认为,追求正常的物质享受,生活过得好一点,于情于理都不为过。但不思进取、贪图享乐、骄奢淫逸的行为就成了畸形的物欲。整日沉醉于纸醉金迷,忘情于灯红酒绿,这样的人只能沦为物欲的奴隶,我们更应该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而不是物质私欲的满足。2.2 修孝和行孝孝德是儒家提倡的根本道德,“孝悌”是仁的根本。孝德是天地的根本,也是民众最高贵的德行。王阳明视孝为人的良知本性,圣人之道的根本,他认为孝是人最崇高的德行。仁始于孝,正如树木一样,孝是仁的根,仁是孝的干。忠是孝德扩大,忠和孝的关系,有如江河,孝是忠的源,忠是孝的流,必有其源,使见其流;必有其流,始见其源。另外,孝德还可以衍生出其他的美德。百善孝为先,行孝最起码的要求就是不要让父母伤心,每个人都承担有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在逃避自己所担负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毫无意义,自己的亲人会哀伤,这是不孝;在外面不务正业,不施德行,让父母蒙羞受辱,这也是不孝。行孝最重要的是养志之孝,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培养高尚的节操,并且要努力地实现。贤父母不以养己身为孝,而以子女养己志为孝。侍奉双亲,陪伴左右固然是孝德基本要求,最重要的培养自己的志趣。父母希望的不是子女以后能够给他们提供多奢华的物质享受,而是子女能在社会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这是所有为父母者的心愿。2.3 去傲和改过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毛子水注译,王云五主编:论语今注今译,重庆出版社,2008,第127页。一个人即使有周公一样的才华和德行,如果他很骄傲,这也不能获得人们的赞许。“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扶世,守之以怯,富以四海,守之以谦。” 荀况著,章诗同译:荀子简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第317页。人不能太露锋芒,要谦虚谨慎。傲慢就会自高自大,不肯屈居人下。为子而傲,不能孝;为臣而傲,不能忠;为善而傲,不能谦;为友而傲,不能信;为兄而傲,不能悌;为君而傲,不能仁;为父而傲,不能慈。人只要有了傲慢心性就不会听从别人的忠告,变得自高自大,更不会慎思独行,有改过徙义之功。“傲”字看成是众恶之魁和“人生大病”,因而王阳明特别推崇谦虚的品格。一个人只有养成谦虚的品德,才能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只有谦虚才能达到忠孝悌信的道德目标。傲慢遭人疾恶和鄙贱,只有谦虚才能获得别人的称慕和敬重。儒家思想倡导“克己复礼”,特别注重自身修养。子曰:“过而不改,是为过矣。” 毛子水注译,王云五主编:论语今注今译,重庆出版社,2008,第267页。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毛子水注译,王云五主编:论语今注今译,重庆出版社,2008,第321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毛子水注译,王云五主编:论语今注今译,重庆出版社,2008,第4页。 每个人都有过错,发现自己的过错,及时改掉,这样就离圣人更进一步了。 知道自己的过错是一件好事,我们要接受事实,并不能因此气馁,更不应因为人家不相信自己而自甘沉沦,相反,应该勇敢的面对错误,鼓起改过的勇气。 努力改正自己的过错,让我们的心性向善。2.4 为善最乐和不计毁誉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人生的真谛是追求善。圣人和常人都拥有快乐,圣人将追求善的精神境界看作是人生的快乐,常人深陷物欲的囹圄而不能自拔,物欲的愁苦代替了人生的快乐。人在做了善事之后,因其有利于社会,有益于群体,获得精神上、道德上的快乐。快乐的最高境界就是苦中求乐。君子不管处于何种境地,都能自快人心,不以富贵贫贱,忧戚患难动其本心。除了自身的原因造成我们不快乐,来自外界的毁谤和非笑也会让我们不快乐。毁谤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在面对外界的诋毁和非笑的时候,应该泰然自若。“如果自己没有过错,就算所有的人都诋毁他,也不能伤害他;别人的诋毁和非笑如果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就算没有一个人说他,他的恶行终究一天也会公诸于世。所以孟子说:有求全之毁,有不虞之誉毁誉在外的,安能避得?只要自修如何尔!” (明)王守仁撰,吴先、董平、钱明、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三,传习录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第90页。君子自然应该不计毁誉,只要加强自身德行的修养,别人就会释然感悟。不计毁誉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君子应当树立自信,不为谤议所移。我们要用德行去消除别人的非笑诋毁,将外界的非笑诋毁看作是是砥砺自己的机会,抓住机会认识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并且努力改正。人的心性就像铁一样,只有经过不断地打磨才能成为钢。2.5 超俗即俗和出处之道俗是指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这种社会风气往往容易趋于颓靡。王阳明说,追求功利这种社会风气就像毒药一样已经腐蚀了人们的心髓,他对当时的世俗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主张远俗。但是他所主张的远俗并不是离开世俗事物而是得古人之学,古人之政的高远境界。离开世俗事物,不是远俗,而只是失职废学之病,特立独行,高见卓识,并不与世俗事物相对立,他仅体现在处理世俗事物中,关键是心,心不俗则日之从事于俗物,犹能超拔流俗,如果心为凡鄙猥琐则凡不事俗物,也无远俗可言,而只是闲散疏放之托。故君子固不可以同于流俗,更不能以绝俗自我标榜。“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毛子水注译,王云五主编:论语今注今译,重庆出版社,2008,第128页。 “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著,田京译注:孟子,吉林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2009,第173页。这些都是儒家恪守的出世信条。王阳明认为“古之仕者,将以行其道,今之仕者,将以利其身,将以行其道,故能不以险夷得丧动其心,而惟道之行否为休戚,利其身,故怀土偷安,见利而趋,见难而惧。” (明)王守仁撰,吴先、董平、钱明、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二九,送黄敬夫先生佥宪广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第1044页。在王阳明看来,以出仕谋求声利,钻营富贵,与商人的行为没有区别。这都是说君子出处要以行道为归宿,而不应以利身为目的,政之好坏,行之善恶,全在于出仕的目的和从政的动机,君子出仕的目的应该是兼济天下造福苍生,从政的动机应该是为百姓谋福祉,敬民、爱民和利民。2.6 生死之道 在传统的中国哲学体系中,生死之道是重点讨论的问题之一。生与死是辩证统一的,有死就有生,有生就有死,这是大自然的规律。王阳明认为生死是大自然固有的规律,不能打破。他传承了儒家对生死的看法,是传统的生死观。王阳明比较看重生,人生在世,不应当自忧而死,一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承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固然不必怕死,但轻易去死,就是对家庭、社会的不负责,是在逃避自己的责任。人生最伤痛的事,是因为自己的死让亲人哀伤痛绝。在他看来,死并不是解脱,反而会给亲人带来痛楚,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作为有德的君子,应该知道自己承担的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爱护自己,不要让亲人担忧。王阳明看重生的另外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他认为“道”的传播需要身体作为媒介,身体是为“道”而存在的。他说:“身在而后道可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同上,卷二十一,与黄宗贤,第829页。他认为,身体和“道”的关系,就像皮和毛的关系,皮不存在,毛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基础。生命弥足珍贵,但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道义。儒家崇尚道义,将道义作为人生的最高义。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毛子水注译,王云五主编:论语今注今译,重庆出版社,2008,第259页。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著,田京译注:孟子,吉林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2009,第150页。有德的君子是不惧怕死亡的,为了维护正义,可以献出一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就是儒家所推崇的“大勇”之举。为国死、为义死,死的其所;为己死,为私死,死无价值。王阳明将儒家的生死观发扬光大,形成“心学”里面的生死之道,他认为透破得失荣辱易,透破生死难,如果能在生死上见得过,透得破,那就达到尽性知命了。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不高的表现市场经济和社会开放多样化,导致社会改革中存在金钱至上,功利为先的思想,面对良莠不齐的思想状况,人们容易受到腐朽思想的影响。特别是一些思想观念模糊的人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导致价值取向出现偏差,过分地追求物质利益和金钱享受,将物质利益的多少作为幸福的评判标准。大学生性格和心理都还未完全成熟,内心始终处于迷茫和彷徨的境地,这就使很多大学生抵御不了不良思想,出现一些道德素质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价值取向出现偏差、道德行为失落、知行出现脱节、自我约束不够、以自我为中心、社会公德缺失等。3.1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在理论教育中,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以集体利益为首要出发点,必要的时候应该牺牲个人利益去维护集体利益,这也成了我们许多大学生认可的价值规范,但是在现实中,面对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又与理论的教育理念形成巨大的落差,许多人首先着眼的是自身利益,甚至还有人为了达到个人利益不惜牺牲集体的利益。大学生正处于心灵的成长期,是心理品格塑造的关键时期,由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开放的影响,社会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倍增,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些腐朽思想也随着改革的大潮渗透过来,侵噬学生们的心灵。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唯利是图,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有明显的极端个人主义倾向,有一些人过分地追求物质,而忽视了精神上的满足,价值观出现偏差,精神空虚。3.2 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的缺乏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国家、集体和他人所承担的责任。大学生作为象牙塔里面的天之骄子,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综观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大多数大学生都拥有高尚的爱国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展现了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采,但是,一些大学生处在养尊处优的环境里,责任感意识明显淡化。他们漠视自己的责任,缺乏理想信仰,集体主义精神弱化,意志品质脆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想上对社会责任感认识不够客观。一些大学生认为社会责任与自己毫无关系,对其持无所谓的态度,只是一味的埋怨环境,而在行动上无所作为,一旦触及到具体问题,寄托于外界环境,并不从自身寻找原因,这也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第二、实践上重视权利享受,看轻义务的履行。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受到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过分地看重权利和物质享受,将权利的大小和物质的多少当做是幸福的标准,这对正在成长的大学生心理品格的塑造极其有害;只想到在社会中索取,却不明白索取和回报是双向的,以提到社会责任感总是苛求社会和他人,在自身义务方面却避而不谈。第三、许多大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父母的宠爱,缺乏感恩意识。当代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都是在父母及亲人的关爱呵护之中长大,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这种环境也滋生了他们天生下来的优越感,不会很少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理解他人的感受,所以在常人看来,他们格格不入。同时,过于优越的成长环境没有给他们以应有的历练,导致他们在面对问题上束手无策。由于这些原因,他们又对社会有畸形的看法,产生厌世,恶世的情绪,这也就是他们不感恩社会,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的苗头。第四、大学阶段没有形成完善的是非标准,这导致了大学生对一些丑恶现象缺乏免疫力,甚至对一些错误行为在心里予以肯定和褒扬。面对着纷繁复杂的世界变化,很多大学生感到迷茫,他们追求所谓的个性,这也是近些年来高校犯罪率升高的原因。一些媒体的片面宣传,以及从众心理的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崇尚暴力,喜欢用极端的手段解决问题,缺乏社会正义感。此外,许多大学生道德意识淡薄,情感冷淡,缺乏同情心。主要表现在一些大学生平时喜欢追潮流、穿名牌、逛名店,个人生活奢靡,但是却对社会公益活动缺乏热情,总是把自己力量太弱小作为借口,还有一些大学生对弱势群体缺乏同情,歧视残疾人从大学生对社会公益活动的漠视,折射出大学生情感的淡漠。3.3社会公德缺失许多大学生认为在公众场合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维护自己的公众形象,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却截然相反。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这是很好的道德行为,但是由于一些人的从众心理,特别是自己的行为得不到他人肯定甚至认为是作秀的时候,自己就会对这种行为产生怀疑,从而丧失了道德自觉性,另外,一些人认为大学生让座就理所应当,缺乏基本的感恩心理,这也导致许多大学生心理的矛盾,当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他们会选择随波逐流。一些大学生在公共场合抽烟、吐痰、大声喧哗,丝毫不顾他人的感受,还有一些大学生肆意毁坏名胜古迹,乱刻乱画,还有很多大学生在公共场合不雅的恋爱行为等等,很难将这些低劣的行为同大学生联系起来,这与大学生是高素质,高文化水平的代表是格格不入的。3.4道德认识和行为的冲突许多大学生普遍认识到遵守社会秩序、纪律和社会公德的意义,但是实践不多;许多学生普遍认为应该先人后己,反对极端的利己主义倾向,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和感受;许多大学生普遍认可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并想形成这种价值取向,但是在现实中过分地追求物质利益,以物质享受的多少作为幸福的标准;许多大学生普遍认识到社会公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大学生必备的人格,但是在现实中没有形成独立稳定的是非观和美丑善恶荣辱观,缺乏自省和自我解剖的能力,具有强烈的从众心理;许多大学生普遍向往纯洁的爱情、美满幸福的婚姻。崇尚爱情至上、感情为重的婚恋观,但是在恋爱道德层面又对婚前性行为持肯定支持的态度;许多大学生认为应该注重人生价值的实现,推崇开拓进取的人生价值观,但是在现实中又表现出重实惠的倾向。3.5 情感缺失许多大学生道德意识淡薄,情感冷漠,缺乏同情心。“道德是人类生活中特有的,有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所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社会现象。” 王伟、高玉兰著:道德公德职业道德,工人出版社,1986.,第5页。道德情感对道德有很大的作用,它是一种巨大的力量,能推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发展为道德信念。如果缺乏了道德情感,道德认识也只能停留在口头上。道德情感在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大学生完整人格和健全的心理品格形成的关键因素。由于自身和外部的原因,当代很多大学生缺乏基本的道德情感,主要表象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有的大学生不顾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和对生命的珍爱选择自杀,这些学生缺乏感恩的道德情感;其次,很多大学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的过分溺爱,导致他们漠视父母的养育之恩,应为父母的付出理所应当,身为子女有权利获得一切,没有从心里理解父母,为父母分担愁苦的道德情感;再次,一些大学生因为相互攀比、自卑等心理因素,不顾家庭经济的艰苦和父母的辛勤劳动,沉溺于网吧、台球社等娱乐消费场所,过分的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表面上的虚荣;再次,有德大学生沉溺于黄色、暴力文化,丧失恋爱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崇尚暴力,喜欢用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性格暴躁,很容易发脾气;最后,有的学生遇事缺乏冷静思考,容易走极端。造成大学生情感缺失是多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家庭原因。很多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众星拱月的环境之中,父母视为掌上明珠,过分的宠爱、溺爱,导致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和利己主义倾向;第二、学校原因。面对学校应试教育的压力,分数万能的教育理念,导致学生过分的追求高分数,而忽视自己道德情感的培养;许多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容易造成心理失衡,从而导致他们孤僻的性格;很多冷门专业的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极不景气的就业形势,心理过分的压抑而无从发泄,导致他们对社会过分的失望,极度的自卑,从而产生厌世、恶世的情绪。第三、社会的原因。首先是社会的开放性导致文化的良莠不齐,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是非观念,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显得茫然无措;其次是媒体的负面效应。很多媒体鼓吹读书无用论,渲染暴力行为,这些都对大学生的心理性格有很大的毒害作用。第四、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大学生自身道德意识欠缺,意志薄弱,很难抵御外来的诱惑;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去接近新事物,由于没有一定的行为标准,导致他们面对新事物时茫然无措;从众心理的影响是大学生道德情感缺乏的重要原因。同龄群体中的成员的行为会对大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又强烈的自尊感和迫切得到他人称许的赞同感,自己的行为会不自觉的像同龄群体的道德规范看齐。此外,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缺失还表现在对社会缺乏感恩、缺乏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对自己缺乏合理正确的定位、没有形成完整的是非善恶标准。第四章 “心学”对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意义4.1 “心学”有利于当代大学生“仁德”素质的提高“仁”是“心学”的思想精髓,孝悌是仁爱的根本,仁始于孝。我们要做到仁,首先要做到孝。孝就是孝顺父母,关于这方面,王阳明还有其独道的见解。孝不仅是赡养父母,而且更重要的是树立自己远大的志向和培养自己高尚的节操,即养志之孝。好吃懒做、贪图安逸、放纵情欲使父母蒙羞受辱,整日无所事事,碌碌无为,这些都是不孝的表现。对父母的爱和尊敬的最高境界就是侍养父母和养志之孝。悌就是敬爱兄长,与兄长搞好亲属关系。兄长是自己最近的血缘亲属,正所谓“患难之时见真情”,兄弟姐妹是我们身处困境的时候,给我们以最大支持和帮助的人,王阳明认为,敬爱兄长也能体现自己的仁爱之心。“仁”者爱人,这是一种泛爱众的思想,这不是处于某种需要而进行的欺骗,没有功利性质,也不是为了维持所谓的形象而所做的作秀,更不是一种笼络人心的虚伪表白,而是一种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一种由里而外表现出来的恻隐之心。仁爱作为一种积极的修身要素,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仁和不残的人际行为和人生风范。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难免会出现一些障碍和矛盾,在经意或不经意之间轻者可能会令人感到不便,重者可能会造成麻烦和伤痛。每逢遇到这种境况,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因而也会有不同的结局,有仁德的人能厚德载物,以德报怨。当代大学生由于处在青春期,充满了活力与激情,单同时又伴随着狂躁和冲动的情绪,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人际交往矛盾的时候,冷静地分析问题,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将他人的出发点看作是是对自己好的目的,从内心里去接纳他人,允许别人犯错误,接纳他人的错误,这就给了别人改过自新的机会,同时也显现了自己博大的胸怀和宽宏的气量,这样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更会应付自如,如鱼得水。传承传统美德是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我们应该学会关心俸养父母,当自己的想法与父母产生分歧时,主动与父母沟通,寻求解决途径,这样能促进我们与父母之间互相的了解和包容。我们不仅要学会养身之孝也要学会养志之孝,树立远大、崇高的志向,努力学习扎实本领,拥有自己的一技之长,让父母不为自己担忧。4.2 “心学”有利于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道德素质的提高所谓的人际交往道德就是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恪守的道德规范,是人际交往有效维系的道德前提。“心学”有利于人际交往道德素质的提高。第一、“心学”有利于以德报怨品格的培养。孔子认为以德报怨也是一种“仁”,这是一种宽恕别人的“仁”。洪应明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天运之寒暑易避,人心之炎凉难除;人心之炎凉易除,吾心之冰炭难去;去得此种之冰炭,则满腔皆和气,自随地有春风矣。” (明)洪应明著,李杰主编:菜根谭,哈尔滨出版社,2007,第160页。洪应明所说的吾心之冰炭就是指把人们对自己的非议耿耿于怀的心境。最难去除的是仁心中的魔障,若能去除心中的魔障,以宽容的心态面对世人的非议,则就会满腔和气,犹如春风拂面。第二、“心学”有利于宽恕和包容品格的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同情、爱护甚至是尊重,通过“仁”的方法途径,也得到了体现,儒家将“仁”看作是一种最高的行为准则,是人的品质的最高要求,也是一种最高的道德修养和理想人格。君子之所以称为君子,最难能可贵的是以一颗包容宽恕的心去看待对自己的伤害,当别人身处困境时仍然不计前嫌,解尽全力去帮助别人,并用自己的善行感化别人,这与王阳明的不计毁誉的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应该有虚怀若谷的心态,包容他人所犯的过错,凡事多为别人设身处地地想,不对犯了错误的人苛薄责备,这样既能使对方知错就改,又能对我们心存感激,予以回报。第三、“心学”有利于不计毁誉人际交往风范的培养。王阳明认为别人对自己讥笑非议有三种原因,首先是人们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对于这样的毁誉,君子不必计较,清者自清,只要自己的言行没有脱轨,就不怕别人讥笑非议;其次是人们认识事物需要一个过程,有些非笑诋毁不一定是恶意的,在了解和认识事物以后就会释然醒悟,君子也不必放在心上;再次是自己的言行未有所至,学有未深而造成别人对自己的非笑诋毁也不必放在心上,自己加强内心与德行的修养,那些毁誉自会烟消云散。当代大学生处于生机蓬勃的青春年华,精力旺盛,当然也会遇事缺乏冷静思考,容易冲动,以至于酿成大错。大学生涯是为以后的社会生活积累经验,所以人际交往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有时候因为各种原因难免会造成别人对自己的非议诋毁,我们要怀着一颗包容宽恕的心去对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宽恕别人就是给别人改过的机会,我们也能赢得别人的感激和尊重,此外,我们也应该将别人的非笑诋毁看作是砥砺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不断地反省自己,完善自己。4.3 “心学”有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修养首先,“心学”有助于“无我”精神境界的形成。王阳明认为“无我”才是我们因该追求的道德人格理想。综观我们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各种障碍和矛盾,很多是我们首先处于自己的利益需要出发,忽视甚至是损害他人利益造成的如果我们以他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充分考

    注意事项

    本文(王阳明“心学”对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意义.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