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汉语言文学 毕业论文5.doc

    • 资源ID:3927862       资源大小:130.50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汉语言文学 毕业论文5.doc

    分类号 密级 U D C 编号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 于死亡中追求绝望的反抗 -以秋夜为例 院 (系) 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2005 学生姓名 谭靖易 学 号 20052651 指导教师 张晋业老师 二九 年 四 月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障、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学位论文管理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1、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目录内容摘要1关 键 词1Abstract1Key words 1一、孤独的个体存在 2(一)世界的虚无 2(二)个体存在的孤独 3二、生命的存在 5(一)个体存在的生命5(二)生命的毁灭死亡6三、绝望的反抗 7参考文献10内容摘要:对于鲁迅而言,野草并不是抒情诗,而是直指着鲁迅的内心,是他绝望中的一次生命过程,一次穿越绝望的生命行动。同时这也是一部追问人类生存意义的作品,表达出了鲁迅的生存哲学思想,以及对整个生命的思想的探索,同时也是他内心深处生命存在意识的彻底剖白。本文试以秋夜为例,从个体的生存状态出发,涉及鲁迅对于生命,对于死亡的意义,并最终在死亡中追求绝望的反抗。关 键 词:孤独 存在 死亡 反抗Abstract:For Lu Xun, "the weeds" is not the lyrics, but rather directed at the Lu Xun's heart, and his despair at a life which through the action of despair. At the same time, this is a question the meaning of human existence works of Lu Xun's expression of a philosophy of survival, as well as throughout the life of the exploration of ideas, but also the depths of his inner sense of life. This article is trying to set "Autumn Night" for a example, the survival of the individual state from the start, involving Lu Xun's life, for the meaning of death, and ultimately death in the pursuit of desperate resistance.Key words:Lonely Being Death Resistance秋夜写于1924年9月,就在这一年前后,自身的经历不免让鲁迅感到了抑郁阴沉:二十年代初期开始,新文化运动逐渐落潮,继而新青年领导集团分裂,自己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 鲁迅:南腔北调集 <自选集>自序,鲁迅全集。 1923年与周作人的兄弟情分突然断绝,更是对自己造成了相当沉重的打击,这一年几乎没有什么作品;1924年女师大斗争中与现代评论派“正人君子”们的公开论战以及因遭无理解职而与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章士钊的诉讼斗争所产生的负面情绪;而在感情上,1924年完全是处陷于对许广平的单相思的爱恋中不得回应。仅管鲁迅回忆起这段岁月时说过,野草的成书是由于当时的一些“小感触”而“随便谈谈”的,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在行文中,也时常显现出了鲁迅的颓唐,被充斥了各种“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的心境。但是,野草究竟不仅仅是一个写作文本,或者说是因为一些“小感触”而阐发的心灵感触,它并非就事论事之作,亦非泛泛之谈,而是鲁迅在陷入人生第二次绝望中对于生命的一次追问过程,是“他穿越致命绝望的一次生命的行动,它伴随着鲁迅思想、心理、情感和人格的惊心动魄的挣扎和转换的过程。”“这是一个由哀伤、绝望、挣扎、解脱、欢欣等等组成的悲欣交集的复杂的情思世界”。 汪卫东:<野草>心解(一),鲁迅研究月刊 2007年 10期 。 那么,基于这种理解,对于文字间所产生的“黑暗与虚无”的思想,便会有了一个更深层的见解。一、孤独的个体存在1、世界的虚无在对许广平的信中,鲁迅曾这样描述过他的作品:“但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 鲁迅:两地书 四,鲁迅全集, 第11卷。这表达出了作者对于人生的黑暗与虚无的深刻体验。这是一个个体存在的体验,并非仅限于某种具体的对象,而是对整个实在世界的形而上的思考。在鲁迅看来,整个实在世界是一个无所不在而又不可捉摸的荒诞存在,即“天空”:他“奇怪而高”,“离人间而去”,却有是“自以为大有深意”地露出“微笑”。对于“天空”而言,他是一个“自在”的,即自然而然的存在着。这是一个超乎经验而存在的,正像“黑暗”也是“自有”的一样。与枣树,小粉红花相较而言,天空“自以为大有深意”是因为他绝然而然地超出了枣树或是小粉红花的经验范围而存在着。不像春后有秋,秋后有春的轮转虽然也是超验存在着的但却又与枣树或是小粉红花并未有着直接的必然的生存上的联系,他独立于枣树或小粉红的生存状态之外且又凌绝其上,从精神和事实上凌绝地上的生灵之上。但是,这一切只是存在着,却没有任何意义,不可理解。当然,抽剥掉“天空”的氛围,秋夜本身便是作者在黑暗中所窥视的世界。这个世界苍茫宏大,而又虚无缥缈。作为这一场景唯的见证者“我”也从一开始便被去除掉,而文中所出现的“我”却也似有似无地存在着整个文本的世界观便被安排在了一个虚无的场景下了。2、个体存在的孤独在秋夜开篇,作者便中用了一段十分诡异的语言:“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样突兀的重复从一开始便让人感到惊讶,随即便是不可理解:为何要把两株原本可以联系在一起的枣树分开来写?在对这一段进行解析,我们可以从中读到把“一”分为“二”的个性主义在中国的古典文化中,凸现的思想便是“共同性才是有意义的,生命个体是微不足道的,一是有意义的,多则是无意义的。” 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97页。个体要获得意义,就必须“要归于一”,而这一点却正是鲁迅在“自由”思想中所要批判的一点又在显现出个人的自由与存在价值的同时,“似乎说明出了一种孤军作战的孤独感。” 李何林:鲁迅野草注解,鲁迅研究丛书1973年版, 第22页。 。无论是个性主义,还是孤军作战,对于群体的折分,化而为单个的“一”,本身也表现出了鲁迅自身经历的折射(新青年解体)。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这也是对鲁迅文学哲学中对“生命个体”的一个深刻思考。当鲁迅把个体作为一种独立的真实存在抽离出世界的虚无来思考生命的意义时,他就无法摆脱“人生的悲凉,死亡赋予生命的有限必,生命旅程的孤独感和惶惑,深刻的无处般藏的危机感和绝望,面对有限的因而也是悲观的人生的反抗,通过独特的选择而赋予生命以意义” 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第39页。基于此,也可以看到秋夜所表现出来的个体生命的悲剧:枣树生在后园的“墙外”,“简直落尽了叶子”,而枣子也被人们打落得“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身上尽是“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只剩下“一无所有的干子”了。而与之形成强列对比的“天空”,却是“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他“非常之蓝,闪闪地眨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并且“口角上现出的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面对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们是伸出了“最直最长的几枝”,“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并且“一意要制他的死命”。 “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眨着许多蛊惑的眼睛”,他 “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与枣树境遇相当的便是小的粉红花。同样是在“冷的夜气”里,却被撒尽了繁霜, “冻得红惨惨地”。她一直竭力地保持着生命中开放的姿态虽然现在是更极细小了依然“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小粉红花的生命一直受到来自自然的侵袭,却依然坚持着对于未来的美好的期望。但是,这种美好的期望又有何指向呢?她只是以自我美丽的梦来装饰了自己人生。在这样的夜景中,还有着“小飞虫”或是“小青虫”。因为天性对于热与光的执着,他们从“窗纸的破孔进来”,一进来便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不停地撞着,乱撞,随即又在灯火中献身。与枣树相对比,他们做得更进一步对于前方的路有着心里美好的期望,或者甚至是明知自己选择并不能得到结果,也要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便是去牺牲自己的生命。“天空”是一个孤傲在上的社会独裁者,对于在他之下的它生物而言,他们都做出了自己对于命运的斗争。其中,枣树是一个先驱者。仅管枣树与枣树间还保持着自我的独立,但,枣树不同于小粉红花的梦梦,也不同于小青虫的无意义的死亡。做为一个敢与天空做斗争的形象,枣树被赋予了一个反抗者的姿态,但正是基于这样的姿态,也更显得自身存在的孤独了。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便带着他的进化论思想对中国的青年抱有了极大的希望,甚至愿意去“牺牲若干自己的意见”来实现青年的胜出,时代的进步。但是,现实的事实却背叛了他。也正是基于此,鲁迅对于人自身存在的状况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生命个体是一个易逝的、必然毁灭的、终有一死的存在者。” 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进化论固然曾经支持过鲁迅对于整个生命的希望,但作为一个灵魂的盘问者、命运的关切者,鲁迅也开始感受到了进化论对于生命的无情,即使在“他尽可能示人以亮色的时候,也掩不住对死亡的悲伤。”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枣树的形象悲剧性不仅在于生命本身的存在,也在于自身孤独的行动中。鲁迅在生命的悲剧性体验中所要呈现出来的便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并不是生存状态的极其残酷,也不是之于生存世界的虚无抽象性,而是在恐惧、紧张、死亡之中表达出对“生”的意志。不是希望,不是因为有着于“生”对于“光明”而抱有了美好的期望和幻想,而是绝望,恐惧,惨淡,瑟缩.而人的孤独也不再是由于社会,外在世界的恶意所造成的,恰恰相反,在这里,“孤独是人的这种本然处境,而人对世界,对他人的敌意,则是植根于人的这种本然的、不可侵犯的孤独。”解志熙:彷徨中的人生探寻(上)论<野草>的哲学意蕴,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 09期 。那么,“孤独的个体”便被赋予了从个体内心出发的概念。对于个体来说,小粉红花一味做着“春后还有秋,秋后还有春”的梦的存在难免会被推向对于生命的妥协之中,以至消解掉自己生命的意义。而真正的生命存在价值便在于这些“孤独的个体”在存在状态中所必须直面着的“恐怖,厌烦,忧郁,孤独,绝望,畏惧与死亡”。对于死亡的看破,对于惨淡人生的直视,“存在”才能表现出最真实,是原在的实在。二、生命的存在1、个体存在的生命对于“存在”这个概念来说,有着固然的三相状态:过去,现在与将来。从古至今,人们都想着去破译时间的秘密,但终是无果。对于时间的流逝,只能叹息出“逝者如斯夫”的感慨。而对于过去,现在与将来的三相,从整体结构上来说,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维度。但是,时间的虚无缥缈,又无具体感可言,难免会让人感受不到三者之间那么明晰的界线:现在是即将的过去,过去是已然的现在,未来是将至的现在。虽然用这种自以为是历史的“辩证法”来解释出时间三相的关系,但这总不免是投机取巧。时间毕竟还是那么虚无抽象的概念,鲁迅对此并不感兴趣,他执着于对人的生命之行。他对时间的兴趣便就是对人的兴趣,即是对人的命运的关注。对于鲁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而时间的三相,便就是生命的三世了:“曾经活过的生命,当下活着的生命和将有的生命。” 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而在这三世的存在中,鲁迅更着力于“当下”的存在,也就是“执着现在”。“执着现在”是一种对生命的理解,一种人生的态度。对于当下而言,它包含了过去与未来。没有当下,也就无所谓历史,无所谓过去与未来。这承载了过去与未来的当下,使得此在的人的意义存在起来,也使得过去与未来得以生命化。“执着现在”的“奥秘之处就在于我们拥有现在。而且,仅仅由于我们在现世中预期了未来,我们因此便拥有了未来;仅仅由于我们在现在追忆了过去,我们就拥有了过去。在现在中,未来和过去都是我们的。” 蒂利希:永恒的现在,二十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下卷,第1834页。所以,只有“现在”才能让生命在场,能动地显身存在,从而使“过去”与“未来”在此和生成化。那么,逃避现在的生命,超时空的追求,是无根的,只能使生命枯萎与死亡。正是因为如此,鲁迅一生并不怀念过去,也不希望着将来,只是那么真实的执着于现在。对于枣树来说,他的生命印记代表了鲁迅对于当下存在的执着,哪怕自身存在是如此“孤独与绝望”,生存的环境又是如此的“虚无”。但是,鲁迅寄予枣树的,一如他寄予自己的,便是对于当下存在的生命的执着,而无所谓孤独,绝望与虚无。在鲁迅看在,正是能够坚持着现在,看破现实,才是一个人。而至于小粉红花对于未来,对于希望,对于“春后还有秋,秋后还有春”的梦,都是存于现在之后的将来,这样的流逝不居,这样的不可靠,归根结底都是没有依托,因而不是真的。没有建立在当下存在的生命而去抱有对未来的美好幻想都是不真实的,只有无所谓春梦和秋梦,无所谓对未来的梦幻,历经当下的生命存在事实,才是真。2、生命的毁灭死亡除却了对于“当下”生命的执着,生命的意义还在于在流逝的时间中寻找到死亡的价值。死亡,自古以来便是人类借以反省自身及其与世界关系的重要媒介。叔本华甚至认为“如果没有死亡问题,恐怕哲学也就不成为哲学了”。死亡的问题正是一切关于个体生存的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正是在个体对自身命运以及世界的态度中抱有了极大的怀疑。中国传统的人生思想观念中,对于死亡的理解一是有着庄子式的悠然自得,在深刻体会到人生的悲凉与短暂,以及摒弃一切个体生存的肉体之外,追求着人的“无限性和永恒的激情” 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版,第165页。再者便是屈原式的把死亡当成是自己道德理想中必须得到的最深刻、最光辉的体现,把个体的生命表现得那样高洁、圣大,对于屈原来说,死亡与其是一种生命的毁灭,不若说是肉体的消逝,却能达到精神的永恒存在,死亡成为了一种个体生命情感化了的道德态度,“是一种永恒与绝对的价值理想的充满感性生命的肯定。” 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版,第166页。鲁迅的死亡观不仅摆脱了道家文化中的那种“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式的而且也不再把死亡视为对超越个体生存之外的绝对物的肯定。在野草中,“死亡不是作为把人引向生命顶峰,并使之第一次获得充分意义的东西出现的;相反,死亡进入并存于现实人的生命活动中,从而深化了认知死亡、想到死亡的人对生命过程的自觉意识。” 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版,第166页。鲁迅说,每一个人前面都有一个终点,那就是坟。生老病死,这是自然定律,无法可想,只好就这样罢。鲁迅却“不仅让这种死亡提前进入自己精神结构,先行到死,而且将死亡抽象为一种无时不在的与生命相伴的现象,一种对于人生的否定性力量。” 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182 页。通过这种的归置,从而把“一切对于永恒的幻觉和企图抹去,而把全部的生命支点安放在对于无的大彻大悟中。” 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182 页。在生命的流逝中,个体必将流向死亡或是腐朽,然而,死亡“并不是真正的、通常理解的生命的终点,并不是一条生命道路的尽头,相反,它进入并存在于生命之中,使人在生命的有限性的认识中,确立了一种投入的、创造的态度。” 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版,第167页。基于此,鲁迅的生命正是在于从人的必死性这一残酷的真实中开掘出一种无畏地向死而在的生命态度。死亡虽然伴随了每个人的一生,但个体却无法去真实地经验一回死亡。这正与小粉红花所做的春梦有着一个必然的存在和经验相反,死亡正是从它本向身的不确定性,不可能性中去逼迫人领会生,在直面死亡的恐惧中开拓自己的生命道路,获得自身的价值超越。三、绝望的反抗意识到了人连同他所在的整个存在世界的虚无,黑暗,孤独与绝望,以及个体生命在于“当下”,对比于死亡的意义,才开始了鲁迅生命哲学的起点。鲁迅使我们看到了,人“恰是在意识到自己连同整个实在世界的虚无和人生的荒诞并为此而焦虑时,才有可能发现自己,发现了自己存在的本然处境,并被迫对自己负责,走向自我创造和自我选择之路。” 解志熙:彷徨中的人生探寻(下)论<野草>的哲学意蕴,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 10期  。鲁迅的选择,便是在绝望中奋起的反抗。正与希望相反的绝望,是鲁迅消解了种种希望的思想成果,而克服即意味着向终极实体的回归,向逃难所的躲避。“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从根本上来讲,鲁迅之所以“怒向到刀丛”、“正视鲜血”就在于他敢于绝望并且“绝望地抗战”。鲁迅认为,“绝望而反抗都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 鲁迅:书信 250411 致赵其文,鲁迅全集, 第11卷 第442页。那么,何为绝望?“生命哲学意义上的绝望或对于无的体验,是主体对人类本身固有的生存状态的内省,或者说是一种对被抛入状态的领会。” 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181 页。这就表现在痛苦对人的如影随形又挥之不去。面对“奇怪而高”的天空,饱经风霜的枣树满树的果实是被打得一个也不剩了,甚至是连叶子也都落尽了,而且身上还带着被“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他也十分清醒地明了面对天空的诡诘,自己是显得多么的渺小与无助,并且若要与这天空、这黑暗做斗争是一件无所谓希望的事。而生命却又偏偏是“于无所希望中得救”。于是,他既不痛苦,也不后悔,而是无所顾忌地进行着“一意要制他的死命”的战斗。之于绝望,带来了坚持的理由,和对生命的反抗。在野草的题辞中,鲁迅写道:“过去的生命己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若把生命物化具体化,便如野草。人从出生开始,便有着对于生存的依赖,于是会去吸取露,吸取水,或是去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不同的人,或是在不同的境遇下都会有着不同的生存方式。而生命并不是一个一直走向完整、完美的过程,它是一个由“无”至“有”,又从“有”至“无”的过程,在不断地成长过程中,它不断地否定了自己,否定了过去,直至毁灭、朽腐。“生命如野草,它微不足道,不是范本,也不会长存,必死无疑,朽腐无疑,在这一点上它是绝望的,一切渺远的希望都是自欺的说教。野草作为一种人生的象征,其全部意义就在于,它曾经以与一切异己的力量搏打的方式存活过,所以它又并非空虚,无可朽腐。” 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人民文学出版1999年版, 第315 页。这种“与一切异己的力量搏打的方式存活”便是对生命的反抗,枣树如此,他不屈于“黑暗”的“天空”,虽然绝无希望,但他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反抗绝望地抗争过并一直坚韧地抗争着。鲁迅所强调的,只是超越自身的生命,至于将来结果是否能够真正反抗胜利,达到期望的未来,就并不是他所看重的了。秋夜作为野草的开篇,它定下了野草现实主义的风格基调,也包含了许多鲁迅的生命哲学。但是,秋夜仅仅只是一个开场,在接下来的篇目中,这些哲理更加具有了现实性,也更加鲜明。对于人生的批判,对于国民劣根性的极力纠正,还有鲁迅对自己认知的审视,都浑然在野草中。无论是淡淡地血痕中对“三一八”惨案的直视,还是这样的战士所战斗的“无物之物”,或是在过客中对生命终点的究极思考,还有希望中的绝望的虚妄等,都把鲁迅的哲学引向了一个极致。秋夜更若一个引子,引向了鲁迅深层的生命。 参考文献1汪卫东:<野草>心解(一),鲁迅研究月刊2007年10期 。 2鲁迅:两地书 四,鲁迅全集,第11卷。 3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4李何林:鲁迅野草注解,鲁迅研究丛书1973年版。 5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第39页。 6解志熙:彷徨中的人生探寻(上)论<野草>的哲学意蕴,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 09期 。6解志熙:彷徨中的人生探寻(下)论<野草>的哲学意蕴,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 10期 。 7蒂利希:永恒的现在,二十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下卷。 8鲁迅:书信 250411 致赵其文,鲁迅全集, 第11卷。 9鲁迅:野草,鲁迅全集,第2卷。 10鲁迅:南腔北调集 <自选集>自序,鲁迅全集。

    注意事项

    本文(汉语言文学 毕业论文5.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