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从诗意的“放逐”到诗意的“回归”普通高中诗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doc

    • 资源ID:3927387       资源大小:55KB        全文页数:4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从诗意的“放逐”到诗意的“回归”普通高中诗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doc

    从诗意的“放逐”到诗意的“回归” _ 普通高中诗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摘 要诗意是诗歌的基本特质,也应该是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应有的气息。但是,受到语文教学评价机制的影响,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被简化了,蜕变成单纯的语言分析和识记默写的材料了,诗意被放逐了。本项研究从目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实际出发,通过调查研究,数据分析,揭示了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重点分析了形成问题的原因;同时,从综合课程的角度和诗歌的文学样式的角度,提出了理想的诗歌教学状态应该至少实现语文的育人功能和诗意的流转,这是本项研究的所指向的目标。围绕这样的目标,文章最后提出实现理想的诗歌教学的三大实施策略,即教师人格策略、课堂教学策略和尊重学生主体策略。关键词:诗歌教学 诗意 放逐 回归 策略4Abstract The meaning is one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etrymeanwhile, it s also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poetry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However, because of the present evaluating system ,the poetry teaching has been simplified or neglected , only to reslut in teachers concentrating on the language analysis and simply making students recite poetriesThis essay shows that there are still many disadvantages in teaching poetry and the reasons why it has come about can be found by studying and data analyzing. At the same time , through the angle of synthetical courses and cultural style of the poetry ,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explained that poetry teaching can be used to educate students and pass on the meaning of the poetry. According to the purpose , in the end of this essay , three factors are emphasized to overcome the problems in poetry teaching , namely , the personality of the teacher , the way of teaching and the respect to learners as the principal partKey word : poetry teaching , the meaning neglect , return ,factor5目录摘要英文摘要 第一章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二研究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第二章 理想境界:诗意的教学一.课程要求:语文的育人功能二诗歌的责任:诗意的流转第三章 现状分析:诗意的放逐一.现状调查二.数据分析三.原因分析第四章 实施策略:诗意的回归一.教师人格策略二.课堂教学策略三.尊重学生主体策略结束语附 录注 释参考文献6从“诗意放逐”到“诗意回归”?普通高中诗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第一章 绪论一.问题的提出(一)基于诗歌特质的思考诗歌最基本的特质就是“诗意”。所谓诗意,是指诗歌这一特定文体所独有的审美特征与美学风格的总体概括,突出表现为诗歌的语言、情感和意境等方面所产生的审美体验。中国向来有“诗教”的传统,通过学诗承传民族文化心理,培养审美情感,塑造完整人格。孔子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1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对于改变人的品质、气质,提高人的境界有着重要作用。古人称诗有移情的作用,对情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昭明太子萧统说,读了陶潜诗“驰竞之情遣,鄙2吝之情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 ; 宋人曾说过,读苏轼的赤壁能使人“抵掌激3昂而有击揖中流之心”,读苏轼哨遍词能使人“甘心淡泊而有种菊东篱之兴” 。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这与诗教的本意是相通的。因此,重视诗歌教学,尤其是重视中国古典诗歌的教学,保持诗意的流转,对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作为一名从教十几年的中学语文教师,在现实的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诗歌教学的无奈,耳闻目睹着诗歌教学的简单化与苍白,诗歌原本具有的灵性在课堂中被异化,被践踏,诗意在被“放逐”。 1.语文教学诗意的放逐。 高考对诗歌的考查分两部分,一是古诗鉴赏,但在这部分上学生的得分主要“靠天吃饭”,学不学一个样,训练不训练也一个样;二是作文,但大多数作文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整个高考的体制造就了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对诗歌教学的积极性丧失,学生在高考利益的驱使下比教师更为势利?与其在诗歌方面磨牙,还不如到数理化这块试验田里耕种,因此,可以说在全国我所能接触到的语文教师的口里,都表达着同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语文不如数理化重要,语文的诗歌教学又是不重要中最不重要的一部分,这是语文教学诗意的放逐 2.学生诗意的放逐 学生们爱好诗歌的越来越少,学生的抽屉里可能放小说,可能放漫画,可能放电脑游戏杂志,可能放歌星影星杂志,甚而至于手抄本等黄色淫秽书籍等文化垃圾。但有心人会痛心的发现,这些正处于诗样年华的孩子们,已经离诗歌越来越远,这是学生诗意的放逐 3.教师诗意的放逐7在日益信息化和网络化,经济现代化文化快餐化的今天,在这个失语的时代,“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买书的人越来越多。”大部头的诗集成了摆设;教师的负荷日益加重,社会的喧嚣已经侵入了教师心灵的这方净土,教师诗歌素养值得怀疑。从而导致一个让老师不愿接受的现实:本来有部分学生喜欢诗歌,也喜欢读诗歌,可是一旦轮到老师讲这首诗歌,学生反而提不起丝毫兴趣,真是“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大多数情况是教师对古诗文教学把意义学习降格为机械学习。这是教师诗意的放逐。 面对这样诗意缺失的时代,面对这样为功利所充盈的学校教学,作为中学教师,我们有责任来拯救诗歌教学,让诗意回归诗歌教学,让诗歌教学“诗意”盎然。本项研究旨在通过研究中小学诗歌教学的现状,着重分析教师、学生的教与学的心理,从而寻找合理的对策,改变中小学中诗歌教学的状态;同时,本项研究试图抓住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契机,探究在新课程的“模块教学”下如何建构富有校本特色的诗歌教学方案,真正发挥诗歌对中学生的教育作用,重新确立诗歌相应的文学地位与社会地位,使诗歌教学真正成为中小学教学中富有诗意与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研究的意义本项研究从目前中学诗歌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中国诗歌主要是古典诗歌的特点和中学生认知习惯和认知心理,为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寻找合理的教与学的路径,因此,本项研究具有以下意义:(一)提高认识 突出诗歌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确立诗歌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本项研究的一项重要意义。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文学的代表,因此,今天我们无论是文化的继承还是创新,都不能回避诗歌;高考自 年开始,就把诗歌纳入考查的范围,持续至今且有不断加大考查力度的趋势,促使中学诗歌教学必须面对;另外 在现实生活中和工作实际中 对一个人的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突出诸如歌手大奖赛、主持人大赛等,把古典诗歌掌握程度作为评判综合素质和文化底蕴的标准;新课程标准对语文的“突出文学性”的定位,把诗歌教学推向了承担义务的前台。中学诗歌教学理应承担这种历史和现实赋予的责任。(二)厘清思路,让诗意回归诗歌教学我们必须正视诗歌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但我们不能回避,诗歌教学困难重重。其原因很多,值得分析;但可以肯定的说,我们的诗歌教学是缺少诗意的,我们的诗歌教学面临着危机。我们不能正确为诗歌教学定位,诗歌教学的处于简单支解和机械阅读境地,诗歌在生硬与粗暴中的对待中黯淡无光,渐渐流失了诗意,与本是诗意年华的中学生渐行渐远。本项研究从诗歌的诗意和诗意的诗歌教学等角度来建构诗歌教学,提倡“诗教”传统,试图让诗意回归诗歌教学。(三)让诗歌教学真正成为陶冶性情、提高素养的手段“没有了诗歌,就等于没有了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宝贵记忆;冷落了诗歌,就等于冷落8了一个民族鲜活的热情和激荡的血液;剥夺了诗歌,就等于剥夺了我们民族走入一个新的文明进程的权利。没有诗歌,我们堵塞了自己的耳朵,我们听不到文明拔节的巨大回声,我们4成了一枝无法思考的芦苇。”诗歌是人性的艺术,进行诗歌教学,便于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诗歌作为一种主情的文学形式 由于它精炼、含蓄、跳跃性强情感意识呈流动性等特点富有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奇葩,学习诗歌,领悟诗歌精髓,可以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本项研究从这些基本点出发,探究诗歌以及诗歌教学的诗意内涵,使诗歌成为培养个性,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健全人格的有效的教育形式。(四)为诗意的诗歌教学探究有效的策略这是本项研究一个的重要目的和意义。诗意是诗歌的底蕴,诗意是诗歌教学的生命,而眼下我们的诗歌教学却缺少诗意,要使诗意回归诗歌教学,需要从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环境等多维角度去建构。本项研究立足自身的教学体验与深入的调查研究,为诗歌教学的诗意化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多层面进行了探究,以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具有一定的价值。三.文献综述与蔚为壮观的诗歌本体研究相比,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的研究则相对寂寞,从目前的研究看,笔者认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向:(一)从诗学的角度,将诗歌鉴赏与教学结合起来研究这种研究受诗学研究的影响较大,侧重鉴赏的方法研究,将诗歌鉴赏的方法直接引入中学语文教学。如刘合广的中学语文视野中的诗歌语言句式研究,从诗歌的特质?语言句式入手,提出了诗歌改写教学的观点;李慎的让文本细读走进古典诗歌鉴赏,引入英美新批评理论所倡导的“文学本体回归”理论,提出文本细读的诗歌教学方法,通过分析修辞方法、诗歌语言等诗歌基本元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这种研究是比较传统的研究,实际上在目前的中学诗歌教学实践中被广泛采用,根据笔者的体验,这种注重诗歌内部元素的解读的教学方法往往异化为语言知识点训练,诗歌最终沦落成语言训练的例子而已。所以,虽然这种研究有比较深厚的渊源和成熟的理论,但很难凸显诗歌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指导意义不大。(二)对诗歌教学方法的研究对诗歌教学方法的研究在目前诗歌教学研究中占比较大的比重,在 世纪 年代,李伟杰先生提出了四种教学方法:(一)吟咏、(二)感悟、(三)启知、(四)比较,从此,关于诗歌教学方法的探究成为诗歌教学研究的重点,主要表现出两种情势:一是此类文章较多,二是针对目前的诗歌教学现状,提出了比较多的具体操作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卢毅玲的论诗歌的“超文本”教学、丁吉平的创新教育背景下的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王响丽的缄默的澄明:诗歌的教学策略等;提出的主要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读?感?品”三步教学法、体悟法、互动对话法等。9不同的研究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审视并试图优化诗歌教学方法,从这些研究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对教学方法的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以诗歌内容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学生认知心理为中心。而围绕这样的教学理念而产生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进步。(三)对诗歌教学的价值取向的研究上世纪 年代末期,随着高中语文教学教学大纲的修订,语文教学的文学功能的凸显,对诗歌教学研究的侧重点也开始转向诗歌教学对培养中学生素养的方向上来。例如杨喜华中学语文教学呼唤“诗教”回归、胡德松的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吴清华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与中学生健全人格建构等等。这些研究强调诗歌教学要发扬“诗教”传统,发挥其文学功能,在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情趣、想象能力、人生理想、人格素养等。以上研究,对诗歌教学的研究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对目前的中学诗歌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对于本项研究有以下可借鉴之处:.立足于中学诗歌教学现状对诗歌教学方法作出了积极探索.开始意识诗歌认识主体的存在但不能回避这些研究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知识的传递方法的研究而忽视学生审美主体的研究.在实践的应用中缺少操作性.忽视诗歌教学中教师的能动作用第二章 理想境界:诗意的教学诗歌教学的理想境界应该是诗意的教学,在诗歌所营造的审美氛围中,师生共同感受感受诗歌之美,完成审美体验的过程。这一理想境界是由课程标准与诗歌文学样式的特点共同决定的。一.课程要求:语文的育人功能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育部 年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规定“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坚持了语文素养的理念,并有所发展。突出强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提高层次,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需要为提高层次的方向,落脚点在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10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5值追求”,“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实现上述课程理念,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加强文学教学。关于语文教学的定位,在历史上虽然存在着语言、文字与语言、文学的争论,但语文教学的载体从来没有脱离开文学。“世界各国无论是分析型还是综合型,文6学经典、文学作品总是教材的最基本内容”。 年斯特拉斯堡会议以后,联邦德国语文教材变的丰富多彩,但是,进入 年代以来,依然回归到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的方向上来;年英国宣布高中会考要考莎士比亚等经典作家的作品。我国现代语文教育一向强调文学教育,胡适先生在 年代就主张中学语文教育要重视小说、诗歌、戏剧的阅读与教学;朱自清、叶圣陶等人在 年代所提倡的“经典训练”、“文学欣赏”等,把语文的文学教育推向高潮;建国以来,语文教材的编写一直延续“单元”编排的方式,其中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在内文学样式占主要地位,例如, 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中,现代文、文言文和文学作品所占比例分别为 、 和 (其中分类比例有交叉)。虽然不同时期的语文教学的侧重点不同,但是,我们不难看出,以文章主要是文学作品为载体,通过阅读与欣赏,实现语言文字或是语法的认知、提升欣赏与写作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但是,以文学为载体的语文教学,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并未真正体现为文学教育。现实是我们的学校教育一切正围绕着考试在运转,“当考试成为筛选最重要的手段时,考试就7从手段升格为目的,尤其是与获得文凭有关的校外考试(如高考)”。以考试为目的的语文教学势必排斥文学教育,在考试目的的引领下,语文教学成了枯燥乏味的语言形式的训练工具,文学被支解、割裂成词汇与语法,失去了文学的味道。缺乏了文学熏陶、审美训练的学生,即使智慧出众也会造成情感缺陷、人格异化,排斥了文学教育也就抽去了语文教育的部分灵魂。.培养审美能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广大成员的审美能力的高低,实际上就标志着该民族精神文明的水平。通过诗歌教育培育高中生的审美能力,就能逐步培养他们对自然美、社会美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和提高高中生对美的感受力。在学习诗歌的过程,高中生不仅可以具备初级的简单的审美能力,而且还可以逐步具有较高的复杂的美感能力。同时,在美育过程中,在对美的感受、欣赏和创造中,心灵得以美化,精神因而振奋,从而更加热爱生活。鉴于这样的经验与认识,语文课程的育人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高中生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就必须从祖国优秀的文化开始,而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江苏版新课程语文教材中,诗歌所占比例达到了 ,这充分说明在新课程理念的关照下,诗歌在育人功能方面所承担的重要作用。11二.诗歌的责任:诗意的流转(一)关于诗意诗歌是“一切艺术中最崇高、最完美的艺术形式,它运用富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8以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高度概括地反映生活”,诗歌注定在文学教育中充当最为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中国,作为诗歌王国,诗歌在教育中更是起着特殊的作用。“中国的古典艺术尤其是诗歌之于中国人,有一种宗教的作用。中国曾经是一个泱泱诗歌大国,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我国历代学9者文人在成长过程中无不受到古典诗歌的熏陶”。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诗歌最基本的特质就是“诗意”。所谓诗意,是指诗歌这一特定文体所独有的审美特征与美学风格的总体概括,具体而言就是诗歌所蕴涵与传递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语言简洁,富有音韵。诗歌语言讲究音韵、平仄和节奏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它10产生不可克服的兴致,不仅使脚步同它一致,而且心灵也跟随着节拍”。 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音韵节奏是创作形式的基本要求。.突出情感体验。诗以抒发感情为主,这是中国传统诗学特别重视的特质,从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美学理论突出了“情”,改变了“诗言志”的传统说法,把诗所表达的主体内容限定为“情”,这是美学理论上的重大进步,更接近于文学的审美性质。所谓“情动于中而形11 12 13于言” , “诗者,吟咏情性也” , 陆机讲到“诗缘情而绮靡”, 提出诗因情而生,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也提到“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14辞畅”。 这些观点都肯定了“情”乃是诗歌的内在境界,人生独到的领悟和情感体验是诗歌的生命。.讲究意境。意境是诗歌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中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15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诗歌的意境所表现出来的形神兼备、情景交融,是主客观的内在统一;同时,在欣赏过程中,它能够为读者的想象提供回旋的广阔天地。 (二)诗歌教学的价值 作为一种育人的媒介或是载体,诗歌教学的价值在于以诗意唤起诗意,以诗歌教学来实现承传民族文化心理,培养审美情感,塑造完整人格的目的,完成诗意的流转。 1.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只有当审美对象本身具有了美的特征的时候,才会引起审美主体的关注。“假如希腊巴特16隆神庙不是大理石的,皇冠不是金的,星星不发光,大海无声息,那还有什么美呢?” 正如前文所论述那样,诗歌本身所具有的“诗意”特质,使诗歌必然成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因子。 (1)诗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审美活动有一个规律:即阅读是作家?作品?读者双向交流的一个动态过程,文学作品自身的艺术价值越高,就越能释放更多的审美信12息,对读者形成的审美心理张力就越大,也就越能提高读者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一种包括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理解等各心理因素在内的、对作品进行完形、对意味进行充分体验的能力。审美能力与审美心理张力成正比,审美心理引起的张力越大,审美能力的提高幅度就越大。学生要切实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就必须接受一定强度的审美实践活动,诗歌阅读便是这样的一种审美实践活动,它为学生审美实践的有效锻炼提供了一个绝好机会。 (2)诗歌教学能加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审美意识与一般意识有很大的差别,它是人类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思想观念,是一种自觉的审美需要。诗歌几乎就是美的化身,它所包含的意境之美、音乐之美、情感之美、建筑之美能够强烈地唤起学生的审美需要,它所展现的美恰恰是通过学生的审美实践付出一定的审美劳动得来的,所以会让学生刻骨铭心,甚至终身难忘。诗歌教学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诗是一种高雅的文学艺术,它“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朱光潜语,“诗歌教学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不由自主地爱上诗歌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的审美趣味由粗俗走向高雅、由低级走17向高级、由麻木迟钝引向敏锐丰富”。 2.培育学生的诗性智慧 所谓“诗性智慧”是意大利历史学家、法学家杨姆巴基斯塔?维柯1668-1774在其巨著新科学里提出的,“诗性智慧是处于人类历史前夜的原始野蛮人所特有的一种智力功能,18这些人没有推理的能力,却浑身是强壮的感觉和生动的想象力” 。 诗性智慧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他的形式是想象,其结果是创造。 诗歌教学能丰富学生的想象与情感。想象指人脑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活动。高中生此时的生理与心理各方面都较为成熟,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头脑中储存了一定数量的表象材料。因此,当他们阅读中国古典诗词时,能够根据语言文字材料,积极调动自己头脑中的表象材料展开想象。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这一可感性语词就容易激发起读者的想象,使读者想到芳草萋萋、繁华似锦的一派喜人景象。又如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的一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不仅让人想象出杏花争先恐后开放的情景,还让人想到芳香扑鼻、蜂飞蝶舞之类。由于中国古典诗词是极富感染力的作品,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幅优美的景,一段段真挚的情,可以较容易地激发人的想象活动,使欣赏者的欢乐、愁苦、忧伤、思念与之合拍,甚至无法分清哪些是眼前之景,哪些是昔日生活图景;哪些是诗歌表达之情,哪些是自身之情。19康德指出:“鉴赏是关联着想象力的自由的合规律性的对于对象的判定能力” 。 想象和联想在审美欣赏活动中能促进意象丰富地展开,使审美意象获得创造性的活跃的生命情趣,是审美活动展开的重要心理因素。与想象相伴的是情感,想象能为情感寻找美的形象载体,情感是想象的内在动力。在整个审美活动中,情感贯穿始终,审美感知、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都浸润着情感活动。高中生具备了对情感的体会、理解能力,能够根据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产生态度体验,在情感活动的推动下,他们能够充分调动联想与想象活动,展开形象思维,获得丰富生动的美感享受,甚至使审美活动表现出丰富多样的自由创造性特征。133.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诗歌所传递出来的不仅仅是华丽的辞藻、真挚的情感,更有背后广阔的历史背景、深厚民族情怀和文化的心理。“诗人们是祭司,对不可领会的灵感加以解释;是镜子,反映未来向现在所投射的巨影;是言辞,表现他们所不理解的;是号角,为战斗而歌唱,却感不到所要鼓舞的是什么;是力量,在推动一切,而不为任何东西所推动。诗人们是世界上未经公认的20立法者” 。21()诗歌唤起生命意识。“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夜苦短长,何不秉烛游”,22让人深思,生命短暂,倍加珍惜;“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发人深省,短暂的生命,价值永恒。(2)诗歌陶冶我们的人文情操。在诗歌中,爱国情怀、家园情结如一条条美丽的丝带,23缠绕成亘古不变的民族情怀。吟诵“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你能体会诗人寄情家国的情怀;捧读“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24你分明能看到奔走于救国途中诗人的踽踽身形;“人生自古以来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5在悲意慷慨中更能激发你的爱国豪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信思亲。遥知兄弟登高26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更渗透着浓浓的家园情结。( )诗歌培养我们的超越品格。诗歌内蕴着奋发向上、锲而不舍、执著奋进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理念,正如雪莱所说,诗“是号角,为战斗而歌唱”,诗“是力量,在推动一切。”艾青也说过,“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诗歌,是一种理想,它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入超越之境,扬弃旧我,走向新我,使自己向更美好的生存状态发展,逐渐抵达理想。第三章 现状分析:诗意的放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执意的认为,诗歌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重要的方式,并为之而进行着努力;但是,面对目前高中语文急功近利的教学现状,我感到自己的渺小;作为一名关注语文教学的研究者,我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语文教学的观察、思考。诗歌教学到底呈现怎样的状态?学生所期待的诗歌教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的教师在进行着连自己都痛恨的教学状态,他们的心理到底怎样?为了从现实的角度更加客观的对目前高中诗歌教学进行分析, 年 月,围绕诗歌教学状况,我进行了问卷调查。一.现状调查.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于 年 月间进行,以张家港市 所普通高中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问卷 份,回收 份,回收率 ,其中有效问卷 份。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表14表 调查基本情况统计表.问卷设计本项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题型分单选或多选。问卷由三个部分组成:.有关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有 道问题,分别统计调查对象的性别和所在的年级。.有关调查对象对诗歌的认同。有 道题目,包括学生对教材中各种文章样式的态度,学生学习的目标等。.有关诗歌教学的调查。有 道题目,主要包括教师的上课方式和侧重点等。二.数据分析对语文教学中的文章样式的认同关于对诗歌的认同,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调查:()中学生对各种文体样式的需求状况调查。为尽量使调查呈现客观状态,这个方向的调查分别设定了教材和课外阅读两个范围。()对诗歌的样式的需求。()从学习的目的上看诗歌存在的状态。在各种文章样式的比较中,按照受欢迎的程度,分别为小说、散文、诗歌、文言文和应用文。比较教材和课外阅读两个范围,诗歌的排位有所不同,在课外阅读中,诗歌所受的欢迎程度要低于散文。见图、: 15通过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材的文章选材以及样式的安排,基本上与中学生的阅读心理需求是一致的。()在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中,诗歌处于不利的地位,远远低于小说和散文;这种现象在课堂的学习中得到扭转,可见,对于中学生而言,诗歌受外力强迫阅读的状况比较明显。高中生阅读素养的低下。无论在课内教材还是课外阅读,小说是中学生阅读的主要兴趣,究其原因是小说的情节性。而只满足情节的猎奇的阅读是初级的阅读,这不应该是高中生应有的阅读品位。而诗歌作为凝结美感、充满情感,本属于青年人的文学样式,在课外阅读中却倍受冷遇,则更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中学生阅读素养偏低,欣赏水平、审美能力的低下,学生诗意的放逐。.对诗歌的认同学习的目的直接影响学习的方式和学习关注的焦点,在关于学生对诗歌的认同的调查中,设计的题目包括“学习诗歌的目的”和“语文阅读训练的文章样式调查”,数据表明,学生学习诗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考”(87.1%),而“提高素养”和“接受文化熏陶”的比例都不足 10%;在对“阅读训练的文章样式所占比例“的调查中,诗歌在平时阅读训练中的比重高达 67.2%。如图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学生阅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应考,阅读中所培养的主要是阅读的知识和解题的技巧。( )中学生的阅读心理需求与语文课堂的阅读训练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阅读训练的归宿点是应考,因此,在高考中经常出现的诗歌、散文、文言文等在阅读训练中占绝对多数。(如图)()在这样的指导原则和阅读心理的驱使下,诗歌阅读虽然是中学课文学习中的主体,但高中生所接触的诗歌,决不是诗歌本应该有的样子,抽掉了美感,没有了诗意的诗歌,仅是干瘪的文字符号而已。诗歌阅读被异化为应试训练的工具,难以得到学生的喜欢。诗歌的诗意被放逐。如图16图 课堂阅读训练目标 .对诗歌教学的评价教师的教学风格与课堂设计,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目标甚至左右学生的爱憎,在学生对诗歌教学的评价上,认为老师采用串讲和串讲加背诵的方式的占大部分,分别占 45.3%和35,9%,只有 5.6%的学生认为老师能够采用点拨引导的方式;而在对教师诗歌教学的目标设定的评价中,分别有 74.3%和 83.9%的学生认为教学中教师更重视“就诗论诗、讲解诗句含义”和“应试解题技巧方法”。 由此可见,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设定对诗歌教学的影响非常大。一方面,直接影响诗歌以什么样的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教师的过滤是否能够窥见诗歌的本来面貌,或者能够得到多少诗意的熏陶,并不取决于诗歌而是教师。程式化的诗歌教学使诗歌失去了灵性与创造性,课堂教学失去了诗意。另一方面,教师本身的素养欠缺以及急功近利的教育目标,直接导致诗歌教学的简单化。教师失去了诗意。三.原因分析从上面的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从学生的角度还是教师的角度,诗歌存在的理由只是阅读训练的载体,于是,诗歌背后丰富而广阔的社会背景淡化成抽象的字符,诗人丰富的情感体验成了学生生硬的解题答案,诗意在渐渐远离诗歌教学。造成诗意流失的原因在哪里呢?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研究,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教学目标仅扣高考要求,将高考要求机械分解为目标训练点,以解题训练代替诗歌素养的生成。无论怎样,我们不能回避,作为最终的评价,高考是高中教学的基本指导原则,教学大纲与高考考试说明是指导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依据。 目前,对于诗歌的考查,考试说明的要27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针对这样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不是通过增强学生欣赏能力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而实现考查目标的,而是将其分解为多个知识能力训练点,通过大量的应试训练来提高学生的17解题技巧来实现的。由此造成了诗歌教学的误区:( )把诗歌教学等同于文言文教学,把文质兼美的古诗降低为训练文言文能力的练习材料,把文情并茂的古诗讲得枯燥无味;或把古诗教学等同于现代文的阅读教学,把篇章结构、段意、主题作为教学目的,而把意境分析搁在一边,忽视古诗独特的审美特征。( )重解题思路而轻文本解读,把诗歌作为单纯的训练题。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很多学校的成功经验是从高一开始,就进行高考的针对性训练,相应的诗歌教学,也从解题出发,一切围绕着题目的设计和解答。而对文本的深入挖掘,包括意境分析,语言鉴赏等文学的东西都渐渐淡化。()教学目标简单化,定位太低。许多人把古诗作为背诵材料,许多教师将诗歌教学简单处理为读读背背,知道主旨即可。翻开名家教案,其设计往往是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领读,学生齐读;分组读,然后是各种形式背诵。背下来,再把主旨硬塞给学生。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诗人阔大胸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催人奋发向上;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却表现消极颓废的思想,对其中情感因素不挖掘,难以引起学生兴趣。这样的教学定位,必然造成教学效果的不理想。急功近利式的针对性训练,虽然有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但是,没有文学素养为基础,终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年来,高考诗歌鉴赏的得分情况一直处于语文试题各项考查点的最低,只有 左右。(二)诗歌教学缺乏创新。.忽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之间犹如一对孪生姐妹:创新能力的进步,永远伴随着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的发育与成长。千百年来,古典诗歌以其独有的艺术风姿和魅力吸引着人们。诗歌本身及其构成因子都极具创造性,优秀的诗歌都是诗人创造性劳动的体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28形象勾勒了诗人们弹精竭虑、推陈出新创造人生;“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29 30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 奇特的想象、丰富的联想,创造出一个个绚丽神奇的想象境界。诵读这些优美的诗篇,可以使人沐浴着高尚的思想之光、获得精神的快乐和愉悦。然而,在传统诗歌教学中,情形却并不如此。由于教师对诗歌鉴赏过程探索不够,教学中往往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对诗歌的鉴赏进行贴标签式的单调乏味的分析,缺乏有感染力的感情投入,一首首精美的诗歌在老师的嘴里讲解得“味同嚼蜡”,毫无诗性、诗美。究其原因,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漠视学生的情感、想象和联想,很少对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和发散思维、直觉思维、横向思维、逆向思维、潜意识思维等创造性思维进行培植。有着诗一样年华的中学生学习他们热爱的诗歌,却不能在诗国里自由地遨游、飞翔,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和创新思维得不到培养,直接后果是造成学生情感不丰富、想象力贫乏、思维呆滞、反应迟钝,创造力低下。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本来充满灵气和才气中学生不但不能增加才干、形成创新能力,反而丧失了天赋的灵气和才气。18 .教学内容、方法和路径缺乏创新。传统古典诗歌教学在诸多方面表现出封闭性。教学方法保守,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忽略学生主体学习诗歌的个人独特情感体验,忽略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年龄特征等;教师因循守旧,不能适应古典诗歌创新教学的要求;教学内容、方法、途径单一,教师缺乏开放精神和意识,受课本和编辑意图的限制,诗歌篇目没有进行适当削减、替换或增加;教法上缺少多样性,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引进不够教学资源没有得到拓展,古典诗歌教学始终局限在课堂里,没有向街头上、报刊中、影视中、网络里延伸。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三)诗歌教学情感的淡化。“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

    注意事项

    本文(从诗意的“放逐”到诗意的“回归”普通高中诗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