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第四章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对旅游者的影晌.doc

    • 资源ID:3926572       资源大小:160.50KB        全文页数:3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四章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对旅游者的影晌.doc

    第四章 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对旅游者的影晌第一节 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概述一、自然生态环境的概念自然生态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就是指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一定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部分。地球表层生态环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圈层性。整个地球是由一系列具有不同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物质圈层所构成。在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或岩石土壤圈)和生物圈表现为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这种组合形式紧密的接触,多方面渗透,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物质体系,这个物质体系是大气、水体、岩石(和土壤)、生物等各种物质成分形成的复杂组合,即自然生态环境(见图4-1)。二、自然生态环境的组成1.自然生态环境的圈层构成自然生态环境的物质组成概括为四大类,即固态的岩石和土壤、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和活性有机体。这四类物质成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普遍存在于自然生态环境中,并以各自为主体构成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基本圈层。(1)对流圈(Troposphere and atmosphere) 对流圈是大气圈底部对流运动最显著的大气圈层,主要由气态物质组成,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对流层的平均厚度在低纬度为1718km,在中纬度为1012km,在高纬度为89km。一般夏季厚而冬季薄。(2)水圈(Hydrosphere) 地球表层水体的总称,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其中海洋面积最为宽广,占地球表面积的70.8%。(3)岩土圈(Lithosphere and pedosphere) 岩土圈上部主要由岩石层和土壤构成。岩石层厚度大约有5km,在它的最上层覆盖着一层薄厚不等的风化壳及土壤。一般来说,沉积岩石圈位于气圈和水圈之下,露出水圈之上的部分即构成陆地。(4)生物圈(Biosphere) 地表生命有机体及其生活领域的总称,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大类。地球生物的活动和影响范围虽然包括了对流层、水圈和沉淀岩石圈,但主要集中在这三个无机圈层很薄的接触带。组成生物圈的有机体的总质量约有1013t,其中又以植物为主,它占了有机体总质量的99%。2.自然生态环境的要素组成自然生态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气候、水文、地貌、土壤、生物,它们在物质流和能量流动的支配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各种动态的物质体系。它们既是物质的,又是动态的。第二节 气象与气候环境对旅游者的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变化对旅游者及旅游开发的影响早已为人所知。随着大气污染以及全球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加剧,它对旅游者旅游活动及健康的影响更加受到关注(见图4-2)。一、旅游气象与气候概述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形成的景观称为气象景观,自然界气象景观绚丽多姿、变幻无穷,是很好的旅游资源。根据气象与气候景观特征的不同属性和功能,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一)旅游气象景观类型1.大气中的光象景观大气中经常发生各种色彩缤纷、绚丽辉煌的光学现象,它们是由于太阳光或月亮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被选择吸收、反射、散射和衍射所引起的,这些现象直接和间接与各种天气过程发生联系,不仅是气象观测的主要对象和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也是旅游观赏的主要吸引物。朝霞、旭日、蜃景、海火、虹、晕、华、峨嵋光、北极光等是以阳光为主的气象景观。此外,“西昌月”、“三潭映月”、“月照松林”等月光景色也是极具有观赏价值的光象(吴章文,1998)。2.雨雪景观在大自然形成降雨的过程中,可产生云、雾、雨、雪等多种景观。山区云雾集聚、消散形成瞬息万变的云雾奇观。古代将云雾列为八景、十景的很多。例如,“太白生云”、“白云缭绕”、“狮洞烟云”、“坐石观云”、“泰山云海”等。高山云雾景观,波澜壮阔,使旅游者心潮澎湃,豪情横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冰雪景色有极大的观赏价值,是发展旅游的一项重要资源。西北的冰川雪岭,东北的林海雪原,南极的冰雪世界,阿尔卑斯的冰雪公园等,都是极富诗情画意的地方。具有冰雪、冰雕等旅游资源的哈尔滨成为我国冬季旅游热点基地。雾凇又名树挂,吉林松花湖的树挂,江西黄洋界的雾凇,南岳衡山和四川峨眉山的雨凇都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资源,被游客称为“玻璃世界”,晶莹剔透,美不胜收。降雨是具有观赏功能的自然美景,风雨飘摇中一切都改变了本来面貌,原来寻常的田野、村庄一下子变得神秘莫测,增添了朦胧感。降雨是人们旅游中经常遇到的自然景观,游客只要善于审美,就可以从雨中获得无限的美感。如“山色空蒙雨亦奇”就是赞颂雨景的代表。雨景也被许多地方列入“十景”、“八景”之中,如“漏天银雨”、“双桥烟雨”。天空中的雨水还可与太阳辐射等气象要素相互作用,产生可供观赏的奇异景象。3.与风有关的气象景观风是气象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可以通过人的感官感受其清爽。在风景旅游资源中,以风命名的景点有很多,例如“春风杨柳”、“白水秋风”、“茶磨松风”等,柔和、清爽、舒展是人们享受清风凉意时的感受,“子夜松涛”又给人以澎湃豪迈的愉悦之感。(二)旅游气候景观类型气候是某一地区长时期内天气状态的综合反映。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地气候条件差异大。由于气候变化,影响山体、水体、动植物及各种人文景观,使之发生变化。春季春暖花开,夏季郁郁葱葱、飞瀑如练,秋季层林尽染、果实飘香,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些变化又依其特定的功能作用于旅游者。根据旅游地多年的天气特征,将旅游气象与气候资源分为以下几类(见表4-1)。1.避暑型气候追求舒适是人的本能,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之一。环境温度若高于32,人就会产生热感,温度越高,热感越强。为了避免受暑热,夏季位于炎热地区的人们向气温凉爽的地区流动。根据避暑地的不同特点,将世界的避暑城市与避暑旅游区分为三种类型。(1)高山高原型 随着海拔的升高,高山气温降低,风速增大,加之山上树木葱郁,夏季凉爽宜人。例如我国著名旅游地庐山的气候就可概括为“春来晚,夏不显,秋去早,冬季长”。一年中最暖的6、7、8月,月平均气温低于22,成为炎热夏季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凉岛”。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是对庐山花景的赞美,也是对庐山气候的真实写照。(2)海滨型 夏季大陆为热源,海洋为冷源,海上凉爽湿润的海风吹向大陆,使得海边的城市如大连、青岛等在夏季的气候凉爽宜人,成为著名的避暑胜地。(3)高纬度型 我国夏季范围最大的高温区两湖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均气温在28以上,地面最高温度的极值可以达到80。而高纬度的哈尔滨整个夏季的气温在2030之间,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为22.7。因此人们夏天选择到高纬度城市度假,缓解暑热。2.避寒型气候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大兴安岭北部是我国最冷的地方,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达到30;而南岭以南1月份的平均气温一般在10以上,海南岛南则上升到18以上。因此南方成为我国冬季的旅游热点,海南岛的三亚市、广西的北海市已经成为我国的避寒胜地。另外,也可以利用南北半球的气候差异进行旅游,如北半球的冬天,游客可以到大洋洲的澳大利亚避寒。3.阳光充足型气候阳光是重要的气候旅游资源,地中海沿岸各国,利用副热带地中海型气候,即日照时间长,阳光和照的特点,建海滨浴场旅游区,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4.极圈“白夜”极圈“白夜”也是一种阳光旅游资源,“白夜”在地理学上叫作极昼,现在北欧诸国每年夏季都要接待数以万计的旅游者,其中不少人的旅游目的就是为了体验“白夜”生活。(三)气象与气候景观的特点1.多变性和速变性大气中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往往是瞬息万变,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说明的就是气象和气候的多变性。气象的速变性则体现在雾、雨、闪电、光等要素上,典型的景象如蜃景、日出、霞光、夕照等。旅游者只有把握时机,才能观赏到佳境。2.广域性和差异性在相同的气候带和气候型里有基本相同的植被景观,也有基本一致的气候宜人度和舒适感,例如“3S”(阳光、海水、沙滩)资源,在西班牙,中国的三亚、北海、北戴河等许多地方都有。这些旅游资源,都是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因此气候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有其地域上的广域性,但是在相同的气候带里,又有不同的气候型;相同的气候型,又可以出现在不同的气候带里,这就使得相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特性,例如,同是森林景观,其产生的温湿效应往往给人的感觉不同,对人体的影响亦不一样。据测定,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夏季中午的气温比周围低14,而其他森林公园的森林内只比周围地区低410,这些森林的“凉伞效应”可能不如张家界。因此,地方气候和小气候的差异性对旅游者的切身感受影响极大,在旅游开发利用中是值得考虑的重要因素。3.背景性和育景性气象与气候景观虽然有直接观赏价值,但在许多时候都不像地貌那样具体形象,富实体感;也不像水景、花木景那样直接可以观赏和体验,因而常成为人们观赏其他风景的背景和借景加以利用。此外,气候气象还具有造景和育景的功能,即在不同的气象和气候条件下,可以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旅游环境。如西北沙漠的城堡、风蚀群,南方热带景观,北方的冰雪景观,山地云雾瞬变景观,海洋的蜃楼幻景,避暑避寒佳境等。4.节律性和导向性由于气候的年月日周期性变化,旅游活动亦随气候变化同样出现淡季、旺季的节律变化以及客流的导向性规律变化。例如,夏季,位于炎热地区的人们向北方气温凉爽的地区流动;冬季,位于严寒地区的人们向温暖阳光的地方移动,这种客流的导向性规律,就是受气候节律变化影响的结果。二、气象气候资源对旅游者的重要意义及作用从气象气候的特点看,构成气象气候的各要素,如冷、热、干、湿、风、云、雨、雪、霜等,不仅具有直接造景与育景功能,而且是人类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洁净大气是旅游者旅行的根本需要人类和绝大多数的生物生活在大气环境中,因此洁净的大气环境对于人类和其他生物体的生存、健康、繁衍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旅游者对旅游地舒适性的要求最根本地反映在旅游景区(点)空气洁净、新鲜(见表4-2)。旅游者每天都要进行几千次呼吸,每一次呼吸空气的量约为500mL,按每分钟呼吸16次计算,每分钟吸入空气的量就是8L。那么每天吸入空气量大约达到1.15×104L。如果把它折算成重量,每个旅游者吸入新鲜空气的量大约是每天所需食物和饮水重量的10倍。据医学对人生命存活极限进行测算,身体非常健康的人,在常温下,3周内不吃饭或5天内不饮水尚能生存,而断绝空气不到5min便会死亡,可见新鲜空气对人类生存是绝对必不可少的。所以一个景点成功的前提条件就是为旅游者提供新鲜的空气,使旅游者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愉快的旅游(吴泳,2004)。此外,洁净的大气吸收了来自地球以外的大部分宇宙射线、太阳紫外线等各种高能电磁辐射,保护旅游者免受高能射线的伤害;洁净的大气对地球表面的保温作用,降低了昼夜温差,提高旅游者的舒适度;洁净大气增加了景观的透明度,使景色的观赏更加赏心悦目。2.气象气候是旅游地开发的重要背景在各旅游城市以及旅游区里,都有各自不同特色的气象气候条件,旅游开发者在制定规划时,必须全面收集和研究该地的气象气候资料,对其有利和不利条件进行如实评价,以便根据气象气候资料提供的条件,设计和安排适合本地气象气候的旅游项目和设施,为旅游者更好地进行旅游提供服务。例如,通过对桃源洞国家森林公园的舒适旅游期的研究,发现在桃源洞国家森林公园内,人体感觉舒适的天数为114天,舒适旅游期达到196天,并主要集中在510月之间,是湘中旅游季节最长的地方。在此森林公园境内,盛夏季节1昼夜内的人体感觉舒适的有效温度等级持续时间长达22h,气候环境比邻近的炎陵县城及公园外的许多地区优越,是召开会议、度假、疗养和避暑旅游以及夏季体育训练的理想去处(吴章文,2001)。3.气象气候影响着游客的时空分布旅游人口流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的不平衡现象,除了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的差异外,气象和气候是基本的因素。由于气象和气候的影响,在世界各国范围内都出现了一些旅游“热线”和“热点”,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冷线”和“冷点”,形成旅游者分布的不均衡。如地中海沿岸、加勒比海一带,以及中国的广州、昆明等地区,除了风光美丽外,宜人的气候是使其成为旅游热点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由于气候因素的影响,许多风景旅游地在不同的季节具有不同的游憩价值,从而出现了旅游的淡季和旺季,如杭州西湖春秋两季为旅游季节的高峰季节,游人如织,但夏冬两季则游人稀少,淡旺季十分明显。4.气象气候影响旅游活动的适宜程度不同的旅游行为,都与各种气象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同济大学朱锡金教授曾著文分析它们之间的适宜程度(见表4-3)。5.气象气候具有独特的疗养保健作用一定的气象气候条件,对人体的生理机能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很早以前,人们就利用大气中的自然因素来增强体质,防治疾病(见表4-4)。1840年,德国人首先提倡了在高地山林漫步的“气候疗法”,1865年德国科学家又创造了山林不同坡度步行运动的“森林地形疗法”,藉以增进健康,防病治病,陶冶情操。气候疗养之所以能够使人体康复,其原理就是利用自然因素使机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并有直接和间接、近期和远期的效应。目前,利用旅游景点气候资源开展疗养保健的活动主要有森林浴、日光浴、高山气候疗养、海洋气候疗养等。医疗旅游即旅游者利用适宜的气象气候条件为人类进行治病、防病、保健服务。例如,在海拔1500m以上的山地,紫外辐射强、负离子多、污染物少,适宜治疗哮喘、百日咳、糖尿病;森林气候中富含氧,利于治疗呼吸道疾病、神经官能症等;海滨气候湿度大,污染物少,气雾水滴中含有碘、氯化镁、氯化钠等,有利于血液病、偏头疼等疾病的疗养。目前医院使用的低压舱实际上就是人工的高山气候,光疗是利用人造光辐射治疗疾病。此外,还有日光浴、海水浴、沙疗等都是利用一定气候条件对人体的生理作用达到保健的目的。气象气候旅游疗法具有奇妙的作用。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低温疗法有助于患者恢复;增多的负离子对于气喘、烧伤及其他外伤的治疗有促进作用;冰雪降温也能有效防止高热惊厥,而且冰雪疗法还有消肿疼的作用。三、气象气候异常与大气污染对旅游者的影晌洁净大气是良好气象气候存在的基础,但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的活动引起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由此破坏了气候气象资源,导致大气污染和气候异常现象,进而对旅游者及整个人类社会都产生严重影响。(一)极端天气与气候异常对旅游者健康安全的影响所谓极端天气主要是指台风、暴雨洪涝、干旱、低温冷害、连阴雨、雪暴、冰雹、龙卷风、雷雨大风、强雷暴、高温等非正常的气候状态。由极端天气导致的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其对旅游者的活动和健康的严重影响已成为制约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人类活动造成全球气温上升,进而也引起一系列的气候异常与极端气候问题。例如,由于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产生了严重的“温室效应”,致使全球气候变暖,海水升温,大量海洋生物死亡绝种。据南极合作研究中心的专家预测,如果全球变暖的趋势得不到应有的控制,在未来的10002000年内,海平面将可能升高8m,沿海的人类文明将遭受灭顶之灾;与此同时,海水升温也使“厄尔尼诺”频频发生,全球气候异常,灾难性天气现象如飓风、暴雨频发,某些地区可能会出现异常干旱,这些问题都会给旅游者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威胁。(二)大气环境污染对旅游者健康安全的影响1.光化学烟雾及其危害光化学烟雾是目前城市旅游人群约占1/2人口所经常受到的一种威胁与危害,当生物质或矿物燃烧时所排放出的碳氢化物、氮氧化物等初生污染物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便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醛、铜、酸等次生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在大气压偏低、干燥和无风的环境中形成的烟雾弥漫并使能见度降低。光化学烟雾会直接刺激人的眼睛,使眼睛的结膜发炎,从而产生“红眼病”,并导致眼睛不适、流泪等;“红眼病”还会通过接触传染给团友,迅速传播给更多的人群。光化学烟雾也会直接刺激人的呼吸道,从而产生咳嗽、哮喘、失声等支气管、咽炎、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由于光化学烟雾使能见度降低,易于产生旅游交通事故,导致车毁人亡的惨剧发生(谭见安等,2004)。空气污染最典型的事件是20世纪50年代伦敦的冬季烟雾污染,1952年12月7日市中心能见度降低到5m以下,因而被称为“黑暗的星期日”,汽车无法行驶,泰晤士河上的船也无法航行。2.臭氧层破坏及其危害臭氧层具有吸收和阻挡太阳辐射中的短波紫外线,从而保护地球上的人类与其他生物免受高能量紫外线伤害的功能。然而空气环境中含氯的污染物、氮氧化物都会和大气臭氧层中的臭氧起化学反应,使臭氧浓度降低,当某个地区上空臭氧层中的臭氧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它对太阳高能紫外线的阻挡能力大大减弱,于是太阳辐射来的高能紫外线便可以不受或很少受阻挡地长驱直入,伤害到地球上的人类和万物生灵。1985年英国科学家J.Farman等人报道,1976年以来,每年10月在南极上空可观测到的臭氧层总浓度约降低40%。几乎同时,美国宇航局通过卫星监测,证实在南极上空确实存在一个很大的季节性“臭氧空洞”,其位置每年都在移动,其面积逐年扩大。出现臭氧空洞的后果是人的免疫系统受到紫外线的直接破坏,容易产生晒斑、皮肤老化、皮疹等病患,甚至产生皮肤癌;剌激眼睛,易形成白内障,造成眼睛失明。3.酸雨及其危害在通常情况下,纯净的雨雪降落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入其中,形成碳酸,而表现为弱酸性,此时pH值为5.6。而当空气中带有酸性的污染气体增多时,空中雨水的pH值就会低于5.6。因此,通常将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方式形成的大气降水(如雾、露、霜等),统称酸雨。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酸雨是大气污染的产物之一,构成酸雨的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有一半以上是由于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工业生产、煤炭燃烧等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的氮氧化物等进入大气后,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汽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酸雨通常被人们喻为“空中杀手”或“空中死神”,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很大。它可以直接使大片森林死亡,农作物枯萎;也会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与土壤粒子结合的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还可使土壤、湖泊、河流酸化,并溶解土壤和水体底泥中的重金属进入水体,毒害鱼类及其他生物,使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酸雨还能加速建筑物和文物等人文景观的腐蚀和风化过程;对人体的健康也有直接和潜在的影响,人接触到酸雨会对眼睛和呼吸道产生刺激症状,对抵抗力弱的儿童和老年人的危害更大。因此,受酸雨危害的旅游地将对游客的健康产生影响。4.大气飘尘及其危害颗粒物污染是大气污染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颗粒物按粒径可分为降尘和飘尘。降尘是指大气中粒径大于10rn的固体颗粒物,由于重力作用容易沉降,在空气中停留时间较短,在呼吸作用中又可被有效地阻留在上呼吸道上,因而对人体危害较小。飘尘是指大气中粒径小于10m的固体颗粒物,能在空气中长时间悬浮,易随呼吸侵入人体的肺部组织,因而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飘尘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飘尘能长驱直入侵肺泡,称为“可吸入微粒”。在吸入的飘尘中,一部分随呼吸排除体外,一部分沉积在肺泡上,沉积率随微粒的直径减小而增加,其中1m左右的微粒80%沉积于肺泡上,且沉积时间较长,可达数年之久。大量飘尘在肺泡上沉积下来,可引起肺组织的慢性纤维化,使肺泡的切换机能下降,导致肺心病、心血管病等一系列病变。大气飘尘还是多种污染物的“载体”和“催化剂”。它吸附的物质极为复杂,其中可能含有各种有机化合物、难溶性的各种金属化合物及放射性物质、硫酸盐及硝酸盐。研究表明,大气中的有机污染物绝大多数吸附在大气颗粒上,特别是一些有致癌作用的多环芳烃几乎全部吸附在5m的小颗粒上。飘尘还能散射和吸收阳光,降低能见度,致使儿童所受的紫外线照射量减少,肠道吸收钙、磷的机能衰退,使钙代谢处于负平衡状态,造成骨骼钙化不全,成为佝偻病的起因,导致小儿软骨病。飘尘进入人体呼吸系统后,其中有毒有害物质能很快被肺泡吸收并由血液送至全身,不经过肝脏的转化就起作用,因此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5.沙尘暴及其危害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二者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m的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世界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分别位于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我国的沙尘暴区属于中亚沙尘暴的一部分,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总的特点是西北多于东北地区,平原或盆地多于山区,沙漠及边缘多于其他地区。且主要集中在两大区域:一是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另一个是从巴丹吉林沙漠东部,南至甘肃河西走廊,经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至库布齐沙地和毛乌素沙地。另外,在北疆克拉玛依地区、南疆的和田地区和青海的西北部地区是三个局地性沙尘暴区。我国沙尘暴的季节和月份变化特点是:春季最多,约占全年总数的1/2,夏季次之,秋季(新疆地区为冬季)最少;按月份来看,4月发生频率最高,3月和5月次之,9月(新疆为12月或1月)最低。另外,沙尘暴也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主要发生在午后和傍晚。有关研究指出沙尘暴的形成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四是干旱的气候环境。沙尘暴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当其形成之后,携带沙砾的强劲气流所经之处,通过沙埋、狂风袭击、降温霜冻和污染大气等方式,使大片农田受到沙埋或被刮走沃土,或者农作物受霜冻之害;致使有的农作物绝收,有的大幅度减产。它能加剧土地沙漠化,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对交通和供电线路等基础设施产生重要影响,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1993年5月5日一次特强沙尘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6亿元;此次特强沙尘暴的影响范围总面积约110×104km2,涉及西北四省区的18个地市的72个县旗,1200多万人。据统计,在此次浩劫中,共死亡85人,失踪31人,伤264人。死亡和丢失大小牲畜几十万只头,受灾农田和果林与幼林等均达几十万公顷,数以百计的塑料大棚被毁,草场、牧场和盐场的基础设施、供电线路、公路和铁路等破坏都十分严重。此外,沙尘暴大大加快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其间接损失是无法估算的。沙尘暴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并可直接影响旅游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在沙尘暴频发的旅游区,应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范。第三节 地质环境对旅游者的影响一、地质地貌环境概述地质环境主要包括地球的地壳和地幔的上部,地球的内部结构并不是“铁板一块”,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明显的内部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作为太阳系内行星之一的地球,大约在46亿年前成分很均匀,但是在小星体撞击、放射性元素衰变等因素影响下,地球内部温度很快升高,地下一定深度的物质发生熔融,原始地球中的金属铁、镍等高密度低熔点物质向地球中心部位沉降聚集形成地核,其释放出的重力能又转化成热能进一步导致地球内部的对流和分异作用,低密度物质向上浮动,冷却形成原始地壳,逐渐形成了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即由地球的中心至地表依次为地核、地幔和地壳(见图4-3)。(二)地球的物质组成1.化学元素至今,地球上已经发现92种稳定元素,这些元素大部分组成化合物或者以单质的形式(矿物)聚集在岩石中。从化学角度看,元素在不断地改变着它们的存在场所或组合形式,永恒地处在无休止的迁移与变化之中。2.岩石类型在自然界,通常把天然形成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特征的元素组合式化合物称为矿物,把矿物的集合体称为岩石。在地球表层,至今已经发现了3300种矿物。根据岩石的成因把岩石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中,岩浆岩是由高温熔融的岩浆在地表或者地下冷凝所形成的岩石,也称火成岩;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水、空气和冰川等外力的搬运、沉积和成岩固结而成的岩石;变质岩是由先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由于其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3.各类岩石的分布地壳深处和上地幔的上部主要由火成岩和变质岩组成。从地表向下16km范围内火成岩和变质岩的体积占95%。地壳表面以沉积岩为主,其分布面积约占大陆面积的75%,海洋底几乎全部为沉积物所覆盖。二、地质地貌对旅游者的影晌地貌就是地表形态。风景造型地貌是最直观引人瞩目的旅游资源,具有特殊的地貌造型,能够充分显示鲜明个性,如山地、火山、丹霞、岩溶、黄土、沙漠、峡谷等。联合国自然遗产主要以地貌和生物资源两方面作为评定的主要基础。地貌风光突出的地方通常被评定为各级风景名胜区,如桂林、九寨沟、张家界等。旅游地貌资源一般具有雄、险、奇、秀、幽、奥、坦、旷、名、珍的特性,可以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赏、知识、乐趣,同时具备考察、研究、健身、疗养等功能(见表4-5)。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求知欲望逐渐增强,许多旅游者特别是青少年旅游者,希望通过旅游一方面愉悦身心,达到放松休闲的目的;另一方面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游客们在参加以地质地貌内容为主的文化科学旅游时,那些直观性很强的各种景观满足了游客的求知要求,激发了游客学科学、爱科学、积极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一)山地地貌旅游山地是大多数旅游区构景的主体,自然风景的骨架是山地地貌全景或侧景的总体反映,除了雄伟陡峻、优美俊秀的总体感觉外,山地还以其多变的小气候,丰富多彩的景色和生物吸引人们去避暑、探险、考察。我国山高而多,作为旅游胜地的风景名山亦不胜枚举。登山游览、探险猎奇、科学考察、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强健身心成为游客必不可少的旅游活动。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对山有着特别的精神寄托,一些高耸入云、难以攀登的雄险山体被皇家视为“通向天界的阶梯”,受到皇权的保护,在山体中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形成了“中华五岳”;宗教也将高大险峻山体视为“神府仙居”,选为寺庙所在地,得到宗教保护成为宗教名山;民间将涵养水土的山林视为“龙脉”加以保护,形成“龙山”。这些被保留了的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山体,是十分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王柯平,2000)。我国南方山丘低垂平缓,线条圆润,银笔幽深,以阴柔之美为景观特征,即“东南之山多奇秀”,看到秀美的地貌人们会产生一种平缓、亲切、轻松、明净、放浪、舒坦、闲适、宁静、愉悦、淡远或心平气和的快乐心境。与秀美相对而出的是北方山体的壮美,旅游者在观赏感受方面,往往表现为紧张、危险、悲壮、敬仰、豪迈、痛快或狂喜等体验。1.一般山地旅游一般山地海拔较低,远离城镇,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少,较多地保持了原始的风貌,不费太大的力气就能观赏到,老少皆宜。海拔2000m以下的山岳地区,因其阳光充足、气压适中,空气清洁,夏季凉爽宜人,旅游者在此度假疗养,能使呼吸加深,肺活量增大,促进和改善血液循环,增强体内氧化过程,有益人体身心健康。因此,一定海拔高度以内的山地气候对身体有益。国内外老年问题科学研究发现,大多数长寿者都生活在海拔15002000m的山地条件下,广西巴马县是个山区县,也是我国著名的长寿县,那里的人之所以健康长寿,主要因为那里气候宜人,空气清沽,空气中负离子含量普遍高达1000个/cm3以上,有益于人体健康、长寿。2.山岳冰川旅游山岳冰川地区气候酷冷、多变,气势宏大的冰峭随时可见,这些被白雪和冰川覆盖下的山体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大自然的洁美与严酷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和生活在当地的居民常常将其奉为神,畏惧和敬慕之情使他们拜倒在大自然的山岳冰川之下。在山岳冰川探险的旅游过程中游客要十分注意安全问题,因为海拔升高,气压降低,超过一定的限度,人体会感觉不适。夜间,如果房间小而室内人员多,又是关闭门窗,必定会加重缺氧,引起肺水肿或高山昏迷,旅游者应该加强警惕。高山上,一般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高山反应越严重,发病率越高。(二)高原旅游高原是地球表面的一种特殊自然环境,高原上拥有独特的生态环境特征,巨大的异质性和神秘性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被称为“世界的第二极”、“世界屋脊”的中国青藏高原是许多旅游者向往的地方。但是由于高原存在一些特殊的环境条件和胁迫因素,例如寒冷、低湿、多风、缺氧、强辐射、侵蚀作用大、土层薄、化学因素异常等现象,它们均可能对旅游者的健康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1.高海拔缺氧与健康高海拔导致一系列特殊环境特点,缺氧是对人体产生重要影响的环境条件。空气中氧气含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少。短期进入高原的旅游者将经受由于氧分压下降所产生的缺氧胁迫影响。在高海拔低氧环境下,人体的生理负荷增加,主要表现在心率和能量代谢上升,血液氧饱和度降低(见表4-6)。心率随海拔高度上升而增快,与平原相比,在海拔2260m、3000m和4100m时心率分别增加16.60%、21.3%和33.8%;而血氧饱和度则随海拔增加而降低,导致工作能力下降。研究证实,在青海省海拔2000m、3000m和4000m高度上,旅游者的工作和活动能力比平原地区分别下降10.1%、29.2%和39.7%。低海拔的旅游者第一次进入2500m或3000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常常出现呼吸急促、脉搏加快、头痛、恶心、疲劳、失眠、定向力障碍和一般不适等;同时,在高海拔地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使低海拔的新来者不能输送足够的氧,从而影响正常呼吸作用和心血管的功能,导致形成高山病的高危险性。2.高海拔太阳辐射和紫外线辐射与健康青藏高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量少、透明度好、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是中国太阳辐射能量最多的地区,年平均日照量16003400h。太阳辐射是预防疾病、增强人体健康不可缺少自然因素之一。一般情况下,它对健康有良好的作用。某些疾病如软骨病、风湿性关节炎、佝偻病等在一定的条件下均可利用太阳辐射进行治疗,即所谓的“日光疗法”。据研究,适当晒晒太阳,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对人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和物理化学过程,它可以改善睡眠,增强肌肉的功能,使人心情舒畅。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可以加速皮肤的再生过程,有利于伤口愈合,对机体的生长发育有良好的作用。紫外线对人体有双重作用。紫外线对细菌和某些病毒有杀伤作用,而紫外线的不良作用则表现为可以引起日晒皮肤炎、皮肤红斑、水肿、色素沉积、皮肤角质增生、皮肤癌等。藏北高原的紫外线高于平原2.5倍,海拔越高,强度越大,每升高100m,紫外线强度增加1.3%(谭见安等,2004)。(三)喀斯特地貌旅游喀斯特地貌不仅具有秀美的地表构景地貌,而且还有绚丽多彩的地下构景地貌。地表构景地貌主要有峰丛、峰林、孤峰及其与洼地、谷地、平原的组合,其中以发育完美的峰林谷地最具旅游价值,甲天下的桂林以较大的峰林与宽阔的溶蚀谷地的地貌组合名扬天下,成为梦幻般的中国水墨绘画的主要对象;独特的峰丛洼地组合往往对考察与探险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此外,石牙也具有很高的构景价值,各种大小的石牙神似各种各样的动物或其他物品。地下构景地貌有溶洞、地下河、暗河、干谷等景观。在溶洞中发育着千奇百怪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等,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以及科学探险价值(地下迷宫)。溶洞中具有特殊的小气候环境以及水文环境,如阴暗、潮湿、冬暖夏凉、空气不流通等特点,因此,对旅游者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四)丹霞地貌旅游丹霞地貌以其丹崖碧水为其主要特色,红层盆地中多有河溪流过,石柱、石峰、悬崖、洞穴、天生桥等独具魅力,并组成形态各异、拟人似物惟妙惟肖的奇特形态,加上紫红岩层色调同中国传统上表现权威、富贵、吉祥的色调一致,也与中国宗教崇尚的主色调一致,从环境角度加强了庄重、威严、神圣的神秘感。这种自然风光与神秘意境的结合,使丹霞地貌分布区构成一种奇特的风景地貌,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形成了众多的风景旅游胜地,我国有20多处国家级风景胜区与丹霞地貌有关(朱诚,2000)。我国丹霞地貌存在南北差异,南方的丹霞风景区,因地处温湿气候带,常有大大小小的溪流蜿蜒于群峰之间,使得丹崖、秀水、青山相互衬托,山水林洞多样统一,造型与呈色瑰奇绚烂,深深透露出南方丹霞特有的缔丽清婉与雍容祥和的韵味,符合大多数人好奇、求新、审美的基础感应,在回返自然、观光览胜方面具备潜在开发价值(周学军,2000)。北方已发现的丹霞地貌数及知名度高的国家级丹霞名胜区都远不如南方,但北方丹霞景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即丹霞奇景与石窟艺术和宗教文化的紧密结合。高超绝伦的石刻艺术和雕塑壁画、历代名人题刻和庙宇建筑等,都为缺水少树的单纯丹霞风光增色不少。如甘肃的麦积山和炳灵寺等,真正达到了“丹霞为宗教增秘,佛光令丹霞生辉”的完美统一。丹霞地貌特有的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阳刚美吸引旅游者,使得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结合、互为补充,整个风景名胜区更具吸引力。丹霞地貌以其独具魅力的形态、变幻多姿的造型、鲜亮的色彩、不同的组合形式等,形成很高的观赏价值。丹霞地貌属特殊的地貌类型,其形成演化都具有其独特的科学价值和科学普及价值,可为科研工作者和青少年提供研究和科学普及的场所,以研究和普及地表形态的形成演化、地壳演变、古环境演化等方面的信息和知识;可促进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生物学、气象学与气候学、旅游资源学等学科研究与知识普及。丹霞地貌以其峰柱险峻陡峭、沟谷幽深曲折为其基本形态特征,形成迷宫般的景观分布,可开展沟谷探险、攀崖探险、体育健身、漂流等旅游活动。(五)土林地貌旅游土林地貌与丹霞地貌在发育演化与旅游开发上有着不少的相似处,如形成的物质基础大多是河湖相陆源碎屑沉积,沉积后都发生过淋溶作用,后经抬升而导致流水切割、重力崩塌,形成造型多变、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都可开展观光、科考、科普、生态、探险等旅游活动,旅游主题与特色鲜明。两种地貌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如土林发育形成的地层沉积年代晚于丹霞地貌形成的红层,颜色多变,成岩化程度低,发育的形态类型较丹霞地貌略少,不及丹霞地貌广泛、缺乏秀色和较少有人文内涵等。土林地貌分布区往往植被稀少,土壤贫婿,水土流失严重,显得荒芜粗矿,具有景观的原始性、地貌的独特性等典型特点,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科学考察和科学普及价值。从生态旅游的角度来讲,可使旅游者了解当地生态环境破坏状况及破坏后引起的严重后果,使旅游者通过观察、考察、宣传等逐步树立起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达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目的。(六)荒漠地貌旅游荒漠是指在干旱、极端干旱地区降雨量不足200mm,年蒸发量超过2000mm甚至5000mm的条件下,地表裸露植物生长极为贫乏之地,即所谓的“不毛之地”。荒漠作为生态旅游资源,不是以“山青水秀”引发人们感官的愉悦,而是以它一望无际的旷远之美来吸引游客。此外,在荒漠生态系统中,生命于逆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惊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即丰富的“生态美”内涵。人们对荒漠的生态旅游价值过去认识不够,随着游客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环境科学意识的增强,荒漠的生态旅游价值将日益提高(杨桂华,2000)。在荒漠,最常见的是风蚀地貌景观,其以类型齐、特色性强、品质高等成为干旱区荒漠旅游资源的精品。垄槽与劣地、蘑

    注意事项

    本文(第四章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对旅游者的影晌.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