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中医学01(绪论、阴阳)课件.ppt

    • 资源ID:3906552       资源大小:1.13MB        全文页数:62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医学01(绪论、阴阳)课件.ppt

    中 医 学,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中医教研室 杜立阳,第一章 绪 论,在历史长河中,作为世界医学起源的传统医学,对人类的生存繁衍一直起着重要作用。中医学与古巴比伦医学、印度医学被称为是人类最早形成体系的三大传统医学,后两者虽比中医药学发源要早,但现在却仅剩一些散在的疗法与零散的理论,唯有中医学以其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在世界传统医学中一枝独秀,历经2000多年沧桑巨变依然生机勃勃,既古老又充满生机的中医学,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第一节 中医学发展简史一、中医学起源 早期的人类最简单的劳动对受伤部位本能的抚摸、按压按摩止痛术和止血术以泥土、树叶、草茎涂裹创伤外治法和外用药使用锋利的砭石切开脓疮外科的雏形用石针、骨针刺激某一疼痛部位针术的萌芽人类的自助救护行为是中医药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起始点之一。,用火烤石片温熨疼痛之处,点燃树枝、草根进行局部灸“熨法”和“灸法”采集植物根茎、果实、花叶充饥,有时无意中解除了某些痛苦草药中药以起源于植物的居多,故称“草药”、“本草”陶器的发明及应用为多种药物组成复方并煎熬成汤液创造了条件汤液剂型的鼻祖中国医药学起源的历史,就是劳动人民长期为生存、为生活与疾病作斗争反复实践的创造史,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1春秋战国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孕育阶段 2.秦汉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基阶段建构了统一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以几部奠基性的医学经典著作为主要标志:(1)内经,现存素问、灵枢两部分。(2)难经,可视为内经之辅翼,其内容包括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二、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补充了 内经的不足,是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3)神农本草经,为药学专著,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把中药按功效特点分成上、中、下三品。(4)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张机(字仲景)所著,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著作,描述了许多病证、治法和方药,为确立辨证施治原则做出了贡献。后经整理将其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建国以来,在党的政策关怀下,中医学有了长足进展,预示着中医学的一次新的飞跃。,第二节中医学的学科性质一、中医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产物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本源以及物质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而人是自然界物质演化的最高产物。中医学研究和探讨人的各种生理活动的奥秘和病理变化的机理,寻找防治疾病的措施。对生命、健康、疾病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入研究。因此,中医学具有明显的自然科学属性。此外,中医学还研究人与气候、物候、天文、历法,人与生态环境、居住条件等方面的关系。中药学集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之大成,实属生物学、化学等科学。这些都体现出中医学自然科学属性的一个方面。,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环境,给人以不同的影响,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每个人,由于其社会背景、社会地位、生活物质条件不同会表现出心理、生理、体质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形成一系列医学问题。人人都在社会中担任一定“角色”,社会“角色”的转变,复杂的人际关系能引起一些身心疾病,从中可以看出中医学明显的社会科学属性。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医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产物。它与20世纪70年代,恩格尔(GLEngel)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自然科学一般可分为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两大类。基础学科的任务是探索物质的本原、本质,着眼于揭示物质生成、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应用学科则是以基础学科研究所获得的成果为理论指导,运用具体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二、中医学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特点,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形态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关系;各脏腑、器官的基本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疾病的病因、病机变化规律;疾病的治疗原则等等。通过对这些最基本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中医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这些都带有基础学科特征。,应用中医学基础理论,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在内、外、妇、儿、针灸各科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由于历代名医辈出,及时总结经验,阐述新观点,建立新理论,研制新方剂,创造新疗法,使中医不仅能解决常见病、多发病,还治愈了许多疑难痼疾,疗效十分显著。此外,中医学在原来基础上不断分化,不断发展,乃至学术交叉、边缘融合,又出现了许多新学科,如在预防医学、法医学、食疗营养学、养生学、医疗体育等方面,成绩斐然,作用突出。,总之,中医学具有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双重特点,是理论与实践水乳交融、互相渗透的结果。,第三节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一、元气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元气论作为一种自然观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主要用于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二、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方法论 以阴阳两分法来阐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病理现象,分析致病因素及抗病能力,划分中药属性等。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的属性特征,及彼此间生克制化规律,援物比类、演绎推理来说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病理现象并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三、脏腑经络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能够反应人的生理机能变化和病理现象的最本质的物质,就是脏腑经络功能的改变以及以脏腑经络为中心的各种平衡失调及联系失控。因此说,脏腑经络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四、其他组成部分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支撑点 中药学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理论;方剂学中的君、臣、佐、使配伍理论;临床各科诊疗理论;气功导引与养生保健理论,都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中医理论体系。,第四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以及相互联系性。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与社会的关系相当密切。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性,称为整体观念。(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二)人与环境有密切联系1人和自然界息息相关2人与社会关系密切 总之,中医把人体看成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宰的统一整体,同时也认为人和自然界息息相关,人和社会有密切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等各个领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大特点。,二、辨证论治 所谓“证”又称“证候”。证包括各种临床表现,以及与这些临床表现紧密联系的病因、病机、病性、病位和疾病发展趋势,同时也反映出机体自身抗病能力及其与外界环境的联系等。“证”代表了某一特定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部情况,所以“证”比“病”更具体、更贴切;比“症”和“体征”更深刻、更准确地反映出疾病的本质。,辨是审辨、鉴别的意思。辨证是根据症状、体征以及四诊(望、闻、问、切)收集到的所有资料,通过比较、分析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病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最终概括、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它是对证的分析、综合与判断过程。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与手段。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三、恒动观念 恒指经常、不断、连续永恒;动即运动、变化、发展;恒动就是经常、不停顿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医学认为,生命活动、健康与疾病等都是运动着的,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用不断变化的眼光审视生命活动中的一切现象,这就是恒动观念。(一)生理上的恒动观 生命过程中生、长、壮、老、已的变化。(二)病理上的恒动观 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都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第五节 中医学学科优势一、医学模式的先进性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放在自然界、社会环境中进行考察,以整体的观点进行诊疗,其医学模式同现代医学目前所提倡的“环境社会心理生物人伦”(20世纪70年代,由恩格尔(GLEngel)提出)等多元的医学模式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二、临床诊疗的优势 中医诊查疾病主要采用望、闻、问、切的方式获取临床资料,具有无创、简单、经济的特点,中医治疗具有安全、有效、低毒等优势,其单味药及复方的药理作用具有多效性,从而更有利于纠正机体的各种失衡状态,为有效地治疗复杂疾病奠定了基础。临床应用的中药方剂(针灸、按摩),绝大多数来源于自然界,其中植物、动物类药(天然药物)占其大半,其药性平和,副作用小,而且通过药物配伍,能够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因此中药方剂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由中药引起的“药源性疾病”、“药源性公害”明显低于西药。,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的病死率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中医的优势也是有条件的,如治疗糖尿病,中药降糖并不占优势,但对并发症有很好的疗效;中药治疗慢性肾衰竭,主要是能明显延缓慢性肾衰竭的病理进程;而治疗肿瘤则是从整体提高人体的综合抗病能力与机能恢复能力,减少病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期,减少放、化疗的副作用,增强其疗效。对于中风,中医药治疗在降血压、快速清除出血和急救等方面不及西医,但针灸对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有着较明显的疗效,可提高患者独立生活的能力。,三、独具特色的养生保健体系 在历代医学著作中都有养生保健方面知识的论述,丰富多彩的养生保健措施,如:东汉华佗首创五禽戏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后世医家创造的食疗、药膳、吐纳、导引、针灸、推拿、太极拳等等,简单实用、行之有效。,第六节 中西医学之比较一、中西医学不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漫长过程,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伟大的宝库。18世纪以前,西方医学流派纷呈,一直处于多极的低水平发展状态(希波克拉底的“四元液”学说,到盖伦的“灵气”学说、“原力说”等)。,直到19世纪后半叶,随着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如显微镜技术的应用,细胞病理学说的创立,对病原微生物的研究,消毒法、麻醉法的发明使用等。以主观推断为主的思辨方法,逐渐被以分析为主的实验研究方法所代替。与此同时,西方医学迅速汲取同一时期自然科学的众多成果,终于迎来了20世纪近代西方医学划时代的进步。,二、中西医学发展的不同社会政治背景 中医药学萌芽形成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成长、成熟于封建社会,飞速发展于当今社会。在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封建社会所占时间最长。以儒家学说为上层建筑,以尊孔读经、固步自封为特点,以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为基础的封建社会在中国延续了近两千年。特定的社会制度;相对统一、稳定,但又兼封闭、保守而专制的政治制度;书同文,车同轨,货币统一,法律、度量衡统一等的社会一体化,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中国文化的自由发展,也导致了中医学只在整体理论框架内求同存异的趋向性。由于长期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医学家自由探索的精神遭到了遏制,创新意识常被束缚。,在西方社会,政治结构比较松散,稳定统一只是暂时局面,政治制度不像中国封建社会那样历史悠久,那样“大一统”。这给西方医学家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形成了思想活跃、自由探索、创新争鸣的氛围,促进了西医学的快速发展。,三、中西医学不同的文化背景、地理环境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定的封闭,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原有自身体系、框架中持续发展与充实,未曾出现过中断或被异化的现象。各民族间文化交流、医学发展及替代经常发生,各国之间相互学习、切磋、吸收不同学科的成就。开放创新促进了西方医学的迅速发展。,四、中西医学不同的自然观、生理观、病理观 由于中西医分别是东西方文化母体孕育出的产物。文化背景差异甚大,方法论不同,因此,对医学领域中诸多问题审视角度也不同,以致产生不同结果。一个信奉阴阳、五行和“气”的变化,一个崇信原子和形态结构;一个认为人是“形神合一”的产物,一个认为“人就是一部机器”;在思维逻辑上,一个孕育着辩证逻辑的胚胎,一个严守形式逻辑;在研究方法上,一个是系统论雏形,一个遵循还原论准则;一个善于活体综合观察,一个长于标本、模型、图解等静态分析;一个注重实践、强调临床验证,一个坚持先实验,再印证、模拟、移植、应用于临床;在技术上,一个限于医者自身感观感触,直观定性、笼统定位、量化模糊,一个借助仪器科学定性、准确定位、量化精确。,第七节 中医学发展展望一、中医学现代化时代的要求 进入21世纪,科技突飞猛进,新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信息科学高速发展,生物科学、基因工程、纳米技术等新成果不断涌现,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先进技术和科学手段,中医药学与现代科技的交融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二、中医学优势发掘和提高 中医学在医学模式、临床诊疗、养生保健等方面存在诸多优势,是中医学历经千年而不衰,在现代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发掘和提高中医学优势,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突破,特别是对临床优势病种进行重点、系统的开拓研究,是我们这一代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三、走向世界中医学国际交流与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和深入,国际社会对传统医药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目前,针灸、植物药的运用及中医医师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逐步取得合法地位,并纳入医疗保险体系,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机构通过立法途径管理和规范传统医药;针灸被逐步引入正规医疗之中;有些国家已将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学列入医学院校的必修课并设立了相关专业。,全世界70多个国家制订了草药法规,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有各种类型的传统医药机构。在现代医学最发达的美国,以中医学为代表的传统医学被称之为“补充和替代医学”(简称CAM)。1992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成立CAM办公室,目前已在著名大学成立了12个CAM研究中心,从CAM学院到CAM博士后制度的建立,足见各界对其的重视。这也为中医学进一步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扇大门。,阴阳学说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范畴,渗透到中医学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指导着临床医疗实践。成为中医的理论支柱而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中药、方剂学等各个方面。它强调认识世界的关键在于分析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相反相成的两种势力,即阴与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一)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二)阴阳的属性特征 古人从“向日”、“背日”这一原始的阴阳涵义展开,通过取类比象,进一步推衍、引申,把具有与“向日”特征相类似的事物或现象皆归属于“阳”;而把与之相反的事物或现象都归属于“阴”。一般可将其概括为:凡是运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机能亢进的属“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机能减退的属“阴”。,(三)阴阳的特点“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可见,虽有“阴阳”这一确定的名称和涵义,但它们并不专指某些具体事物或现象。因此,阴阳是既抽象又规定了具体属性的哲学范畴。阴阳学说在分析事物的阴阳关系时,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阴阳的普遍性,自然界万事万物间都存在阴阳关系;阴阳的相关性,用阴阳分析事物或现象,应该是在同一范畴内来讨论;阴阳的相对性,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四)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学说的核心是阐述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这些关系来认识自然界万物生长、发展和变化的内在机制及规律。阴阳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的对立制约,古人称之为阴阳相反。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阴阳属性都是对立的、矛盾的;另一方面则是指在相互对立的基础上,阴阳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对立的阴阳双方相互抑制,相互约束,表现出阴阳平和、阴强则阳弱、阳胜则阴退等错综复杂的动态联系。,2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古人称为阴阳相成,也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凡阴阳皆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的 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阴阳双方互为另一方存在的前提条件。二是指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在一定范围内,双方表现出相互间不断滋生、助长、互用的特点。医贯砭阴阳论中说:“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3阴阳的消长平衡消,即减少、消耗;长,即增多、增长。阴阳的消长是指在某一事物中,阴阳双方相对或绝对的增多、减少变化,并在这种“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变化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阴阳消长的基本形式有两类:一类是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另一类是阴阳俱长或阴阳俱消。阴阳之间的这种消长变化仅是量的多少变化而已,并没有质的改变,也就是说,阴阳双方在量的消长变化上没有超出一定的限度,没有突破阴阳协调的界限。“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4 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由量变到质变),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阴阳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种条件中医学称之为“重”或“极”。故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5 阴阳的交感相错 阴阳交感(交互作用)是万物得以产生和变化的前提条件。“男女精,万物化生”(周易系辞),由于雌雄间的交媾,新的个体才得以产生。阴阳相错说的是阴阳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是错综复杂的。,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构结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所以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体的一切组织结构都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机能特点来划分其阴阳属性。,一般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就背腹而言,背为阳,腹为阴。就四肢内外侧而言,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就皮肤筋骨而言,皮肤在外为阳,筋骨在内为阴。就脏腑而言,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为阳,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为阴。就五脏本身而言,心、肺居于胸腔,位置在上为阳,肝、脾、肾居于腹腔,位置在下为阴。具体到某一脏还可继续再划分阴阳,如心有心阴、心阳之分,肾有肾阴、肾阳不同等等。,总之,人体组织结构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以及内脏之间,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双方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从整体而言,阴阳相互调节,使机体具有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和对外环境的适应性,从而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健康。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人之本,本于阴阳。”,(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是一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原理之一。即机体内部阴阳偏盛或偏衰的过程,是疾病产生的基础。疾病的发生、发展取决于正气和邪气两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所谓正气,是指整个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所谓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气和邪气均可用阴阳的属性来划分。正气分阴阳,包括阴液和阳气两部分;邪气也有阴邪和阳邪之分,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阴阳的消长失调来概括说明。,疾病的过程就是正邪斗争的过程,结果是引起机体的阴阳失调,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类:1 阴阳偏盛(胜)所谓阴阳偏盛,是指阴盛或阳盛,指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过于亢盛的病变。根据阴阳动态平衡的原理,一方太盛必然导致另一方的损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1)阳盛则热:“阳盛”,即致病因素为阳邪亢盛。“热”,指阳邪致病的病变性质。“阳盛则热”,是指由阳邪亢盛所致的疾病性质是热证。由于阳邪亢盛,阳长则阴消,而阳盛必然导致体内的阴液被耗伤,所以又称“阳盛则阴病”。(2)阴盛则寒:“阴盛”,即致病因素为阴邪亢盛。“寒”,指阴邪致病的病变性质。“阴盛则寒”,是指由阴邪亢盛所致的疾病性质是寒证。由于阴邪亢盛,阴长则阳消,故阴盛必然要导致人体的阳气损伤,所以又称“阴盛则阳病”。,2 阴阳偏衰 所谓阴阳偏衰,是指阴虚或阳虚,使阴或阳某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根据阴阳动态平衡的原理,一方不足必然导致另一方的相对亢盛。(1)阳虚则寒:“阳虚”,指人体的阳气不足。“寒”,是因为阳气不足导致的病变性质。“阳虚则寒”,指因人体阳气不足所致的疾病,其性质为(虚)寒证。这是因为人体的阳气不足,阳虚不足以制阴,故阴相对偏盛而出现(虚)寒证。(2)阴虚则热:“阴虚”,指人体的阴液不足。“热”,是因为阴液不足导致的病变性质。“阴虚则热”,指因人体的阴液不足所致的疾病,其性质为(虚)热证。这是因为人体的阴液不足,阴虚不足以制阳,故阳相对偏盛而出现(虚)热证。,需要说明的是,阳盛则热与阴盛则寒所形成的病证是实证。而阴虚则热与阳虚则寒所形成的病证属虚证。前者属亢奋、有余的病理状态,后者属虚弱、不足的病理状态。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3阴阳互损 即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都会导致另一方的不足,包括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两方面。阳虚至一定程度时,不能化生阴液,进一步出现阴虚的现象,称为“阳损及阴”;阴虚至一定程度时,不能化生、滋养阳气,进一步出现阳虚的现象,称为“阴损及阳”。无论是“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后都可导致“阴阳两虚”,形成阴阳互损的病理改变。在阴阳互损的过程中,是有先后、主次区别的。,4阴阳的转化 人体阴阳失调而出现的病理现象,还可在一定条件下,向着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寒必热,重热必寒”。,(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中医认为:人体产生疾病的本质是阴阳失调。因此,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诊断,就是运用阴阳来归纳疾病的各种征象,概括说明病变的部位、性质及各种症候的属性,从而作为中医辨证总的纲领。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由于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失调,所以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其内容包括确定治疗原则、归纳药物性能和具体运用。,1 确定治疗原则(1)阴阳偏盛,损其有余:阴或阳的一方偏盛、亢奋,病理变化的关键是邪气盛,且尚未导致正气不足,此时属单纯的实证,故治疗时损其有余,也称“实者泻之”。如阳盛所致的热证,采用寒凉的药物清泻其热,称为“热者寒之”;阴盛所致的寒证,采用辛热的药物温散其寒,称为“寒者热之”。,(2)阴阳偏衰,补其不足:阴或阳的一方虚损、不足,即病理变化的关键是正气虚,故治疗时补其不足,也称“虚则补之”。如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扶阳益火,采用补阳的药物以消退阴翳,谓之“阴病治阳”;阴虚不能制阳而造成阳盛者,属虚热证,滋阴壮水,采用养阴的药物以抑制阳亢,谓之“阳病治阴”。,2归纳药物性能 疾病有阴阳属性之分,药物亦有阴阳属性的区别。所以,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选用适当的药物治疗疾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药物的性能主要靠它的气(性)、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而药物的气、味和升降浮沉,又都可用阴阳属性来归纳说明。,(1)药性:主要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气”。其中寒、凉属阴,指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栀子等;温、热属阳,指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之类。(2)五味:主要指酸、苦、甘、辛、咸五味。其中辛味发散,甘味益气,故辛、甘属阳;酸味收敛,苦味泻下,咸味润下,故酸、苦、咸属阴。(3)升降浮沉:升指上升,降指下降,浮为浮散,沉为重镇。一般具有升阳发散、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多上行向外,其性升浮,故为阳;具有泻下、清热、利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收敛等功效的药物,多下行向内,其性沉降,故为阴。,(六)用于指导预防疾病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内部阴阳平衡,并能与天地间阴阳变化保持协调一致,就能够祛病延年。因此,预防疾病的基本原则就是调理阴阳。,实证阴阳偏盛阳盛则热(寒性药清热)阴盛则寒(热性药祛寒)实则泻之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证阴阳偏衰阳虚则寒(壮阳)阴虚则热(滋阴)虚则补之 阳虚补阳阴虚补阴,(虚热病)寒之而热者,当取之与阴。,寒或热性病要区分虚实,

    注意事项

    本文(中医学01(绪论、阴阳)课件.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