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948项目申报书:维持区域环境良性循环的咸淡水灌溉技术转化与应用示范.doc

    • 资源ID:3885125       资源大小:160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948项目申报书:维持区域环境良性循环的咸淡水灌溉技术转化与应用示范.doc

    水利部“948”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名称:维持区域环境良性循环的咸淡水灌溉技术转化与应用示范申请单位(公章):内蒙古农业大学项目负责人:杨树青联系人:杨树青联系电话:13848719375E-mail:nmndysq单位地址:呼和浩特市昭乌达路306号内蒙古农业大学西区1471信箱邮政编码:010018归口单位(公章):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申请日期:2010.5.11水利部“948”项目管理办公室制2010年5 月11日填 写 说 明1. 该报告按照所提供的格式用计算机填写,字体采用仿宋体,字号为小四号,用A4纸打印。2. 承担单位名称须填写全称,并与单位公章一致。封面加盖公章。3. 归口单位为负责审定所属各单位申请项目,并统筹向科技计划主管部门申报的单位,封面加盖公章。部直属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可直接申报,流域机构所属科研单位通过委科技主管部门申报,地方科研单位通过地方水利厅(水务局)申报。4. 对于有引进内容的项目要详细填写引进的设备、仪器、技术、软件、专利、引进的国别、技术持有单位、规格、数量等内容;没有引进内容的项目则不必填写上述内容。5. 聘请外国专家和出国培训、考察经费应依据国家有关外事规定核算,写出测算依据。出国培训应列入本单位年度出国计划,并获得主管部门批准。6. 国外设备(产品)购置费指从国外购买设备、仪器、技术、专利、软件等产品的费用。7. 经费预算须遵照水利部中央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细则要求填写。8. 项目执行期限原则上不超过3年。9. 该报告必须实事求是逐项填写,表达要明确、严谨。凡不符合资助范围,内容不具体、目标不明确,填写内容不全,文字不通,手续不完备的申报书,不予受理。10. 该报告书面材料一式六份,报送水利部“948”项目管理办公室,电子版通过网上申报上传。书面材料寄至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3号C座 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 水利部“948项目管理办公室 (邮编100038)项目基本信息表项目名称维持区域环境良性循环的咸淡水灌溉技术转化与应用示范所属专业农田水利项目类型应用基础社会公益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推广转化申请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邮政编码010018通讯地址呼和浩特市昭乌达路306号内蒙古农业大学西区1471信箱单位属性科研机构 设计单位 大专院校 企事业 其它项目负责人姓名杨树青性别女出生年月1966.11.22职务教师职称副教授专业农业水土工程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联系电话13848719375E-mailnmndysq手机13848719375项目联系人姓名杨树青传真0471-4300177联系电话13848719375E-mailnmndysq手机13848719375归口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协作单位内蒙古河套灌区永济试验站;内蒙古河套灌区义长试验站项目内容及解决主要问题项目内容:1. 采用水利部支助项目“内蒙河套灌区井渠结合的研究”中“内蒙古河套灌区维持区域环境良性循环的咸淡水灌溉模式研究”的成果,将“适合地区特点和对区域环境影响最小的咸淡水轮灌模式”在示范区进行中试与示范。2. 进一步深化检验“长期微咸水灌溉对环境的影响”。解决的主要问题:1. 为引黄水量日益减少的内蒙河套灌区开辟水源途径。2. 在地面排水系统完善的前提下,通过对地下咸水的开采利用,防止或减轻土壤盐渍化及使咸水层逐渐淡化。预期成果1. 集成适合内蒙河套地区特点和对区域环境影响最小的咸淡水轮灌模式。2. 技术中试、示范核心面积1000亩,项目示范区0.5万亩,辐射区面积1.0万亩。3. 培训农民100人次以上,培养研究生3人以上,发表学术论文3篇以上。执行周期36月示范地点或依托工程内蒙古河套灌区乌拉特前旗红卫试验示范区总经费138.63万元其中国拨经费138.63万元自筹经费0万元一、项目的必要性、先进性、解决的关键问题及目的意义缺水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内蒙古河套灌区属干旱、半干旱地区。据国家计委、水利部(1998)的配水方案,灌区引黄水量将从目前年均52亿m3下降到40亿m3,减少接近于1/4的引黄水量,对于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带同时又受盐碱威胁的河套灌区而言,将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保证减少引黄水量后继续维持河套灌区工农业生产的良性发展。解决的办法主要是开源与节流,目前,河套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正在实施中,但节水改造工程只能节约部分水资源,积极开发新的水源将是保证灌区正常发展的又一重要途径。而河套灌区区域淡水资源非常有限,因此,开发利用河套灌区的咸水资源被提到议事日程。咸水的成功利用为克服淡水资源的短缺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内蒙河套灌区地面以下40m以内地下水质<1.5g/l的面积占总面积的44.4%;1.53g/l占26.9%;35g/l占12.35%;510g/l占5.6%;>10g/l的占10.8%,若以3g/l为界,小于3g/l的面积占总面积的71.3%,大于3g/l的面积占总面积的28.7%。开发利用微咸水和咸水资源是本区水资源持续利用的重要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开发利用咸水,不仅能减轻黄河水资源的供水压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地下咸水的开采,降低了地下水位,有利于防止或减轻土壤盐渍化。同时地下咸水的开采腾空了地下库容,得以承接降水和其它地表水的补给,补给的淡水或较淡的水把土壤盐分淋洗驱逐到深层并通过田间排水系统排出区外,使咸水层逐渐淡化,因此,在河套灌区开发利用微咸水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国内外关于咸水灌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盐分运移、作物耐盐生理及咸水入渗特征等方面。咸水灌溉对环境的影响问题,主要集中在将土壤的盐分浓度控制在作物耐盐度临界值之内,通过适当的冲洗及排水措施来维持作物根系活动层的盐分在年内或多年的补排平衡。本项目的先进性在于考虑了微咸水利用后使区域环境(土壤及地下水)能良性循环,推广示范的咸淡水轮灌模式在长期使用条件下既达到了节水的目的,又能使作物根区和灌区范围内不积盐、不破坏水土生态环境。项目对于维持河套灌区工农业生产的良性发展及咸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在中试阶段进一步完善检验“区域环境的最小影响”标准。l 区域根作层不同土层含盐量最少、根作层内总积盐量最低;l 作物产量相对较高;l 区域地下水矿化度增加幅度最小或降低幅度最大,区域地下含水层的含盐量最小。2.在示范、辐射阶段集成适合内蒙河套地区特点和对区域环境影响最小的咸淡水轮灌模式。二、国内外同类技术概况、水平及发展趋势国内外在咸水灌溉的适应性研究方面已比较成熟(李法虎,Benhur M.,Keren R.,2003;张展羽等,1999;万书勤,康跃虎,2007;Amnon Bustan,2005;Z. Flagella, et al,2004;A.Hamdy,et al,2005;Bob Wiedenfelld et al.,2008;C.P.S. et al.,2007;Marisol Eggleton,2007;Robert D.A rchibald 2006;Jiftah Ben-Asher, et al,2006)。在咸水灌水技术方面也有大量的研究(雷廷武等,2003;万书勤等,2007;阮明艳,张富仓,2007;Incrocci L,2006;Hanson& May,2004;Karlberg et al.2006b;Blaine Hanson et al,2006)。微咸水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主要取决于微咸水利用的方式、微咸水灌溉对环境的影响及长期微咸水灌溉条件下环境效应的预测预报等方面。1 咸水利用方式研究表明,同样矿化度的咸水,不同的灌溉方式,其效果不同。目前对咸水的利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直接利用咸水灌溉、咸水与淡水混合灌溉及咸水与淡水交替灌溉(轮灌)。在没有淡水资源或淡水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直接利用咸水灌溉。实践证明,微咸水灌溉的冬小麦、大麦比旱作增产34倍(刘友兆,付光辉,2004),这种灌溉方式应注意以下要点:灌溉的咸水矿化度最好小于5g/l,Na+含量不超过60%,灌溉时掌握不旱不灌,尽量少灌的原则(王卫光,杨树青等,2003)。混合灌溉是将两种不同的灌溉水混合使用,包括咸淡水混灌、咸碱(低矿化碱性水)混灌和两种不同矿化度的咸水混灌,目的是降低灌溉水的含盐量或改变其盐分组成。混灌在提高灌溉水水质的同时,也增加了可灌水的总量(严晔端等,2000;郭永辰等,2000),使以前不能使用的碱水或高矿化度水得以利用。46g/l的咸水与深层碱性淡水(1g/l)混合灌溉(方生等,1999),小麦、玉米连作10年平均产量比不灌增产16.3%,比46g/l咸水灌溉增产20%。但混灌每次灌溉都必须同时有淡水和咸水,且咸淡水混和操作需要仪器测量,在淡水缺乏且不能适时灌溉地区或需大面积推广时,这种灌溉方式将受到限制。轮灌是根据水资源分布、作物种类及其耐盐性和作物生育阶段等交替使用咸淡水进行灌溉的一种方法。甘肃省(刘亚传,1992)的咸淡水轮灌比直接利用咸水灌溉的产量高。在同样盐分水平下,咸淡水轮灌的作物产量高于咸淡水混灌的产量(Minhas and Gupa,1996)。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咸淡轮灌的生育期组合顺序(吴忠东等,2007)、土壤盐分分布(管孝艳等,2007;吕烨等,2007; Murtaza G,2006)以及灌水制度(张永波,2000;吕祝乌, 2005)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上分析可见,探索一种适合地区特点及对区域环境影响最小且作物产量不受影响的咸淡水轮灌模式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2 咸水灌溉条件下土壤水盐运动规律利用微咸水灌溉,增加了土壤湿度(Oron et al,2002),有利于作物吸收水分,但同时增加了土壤中的盐分(Muhammad ashraf, 2006)。目前,关于微咸水灌溉土壤水盐运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不同水质(郭太龙等,2005)、灌水次数及水量的试验条件下土壤水盐在剖面上的分布情况(郭会荣等,2002;逢焕成等,2004;乔玉辉等,2003;黄强等,2003;Patel et al, 2003;Pang H et al 2004;邵玉翠等,2006; Wenjun Ma et al,2007;乔冬梅等,2007)。A. Tedeschi et al(2005)的研究表明咸水灌溉可导致可交换性钠的百分率增加,在一定钠吸附比的条件下,灌溉水矿化度增加,可使土壤导水能力增加(G A bdel Gawad,2005)。Jacob W. Kijne(1998)分析了在降雨并不丰富的地区进行咸水灌溉时,土壤剖面的有害离子分布与灌溉水中离子成份有关;咸水滴灌条件下,Ca2+、Mg2+、SO42- 离子易随水分迁移,主要分布在湿润体外围,Cl-、Na+、HCO-主要分布在湿润体内(王丹,康跃虎等,2007)。Ali Kerem Saysel(2001)以作物根系土壤的水盐平衡方程为基础建立了灌溉、排水、作物耗水等各项水盐平衡要素之间的动态关系;Ben-Hur等(2001)研究了高地下水位条件下灌溉农田的盐分分布情况;Tedeschi and Menenti(2002)应用多年的咸水灌溉试验数据,验证了SWAP模型计算土壤盐分浓度的准确性,从而为有效分析咸水灌溉的土壤盐分分布提供了一种有力手段。史晓楠等(2007)对微咸水入渗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申请者据在内蒙红卫试验区的咸水灌溉试验资料分析研究了咸水灌溉对作物、土壤的影响(杨树青等,2004,2007),并应用SWAP模型进行了盐分剖面的分布研究(杨树青等,2004,2005;Yang shuqing,2004, 2006),得出了当地主要作物的耐盐极限值及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王修贵(2004)用宁夏的咸水灌溉田间试验资料和在内蒙(王卫光、杨树青等,2004)进行的咸水灌溉试验,进行了土壤水盐运动规律等的研究。从上述研究现状可看出,微咸水灌溉对区域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是关系到微咸水能否可持续利用的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3 咸水灌溉对环境的影响咸水灌溉对环境的影响问题,目前主要集中在将土壤的盐分浓度控制在作物盐度临界之内,通过适当的冲洗及排水措施来维持作物根系活动层的盐分在年内或多年的补排平衡。Blanco and Folegatti(2002)认为应该加大灌溉深度,这样不仅利于作物的蒸发蒸腾,而且可以淋洗作物根层的过量盐分,使作物根区带的盐分保持在一个适宜作物生长的水平。Ahmed and Tahei(2006)通过研究发现,采用3dS m-1的咸水、0.4的淋洗比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可为作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近年来,采用微咸水灌溉在区域上对环境的影响受到关注。Hanson & Ayars(2002)提出排水再利用必须处理好与之对应的环境问题。Runbin Duan and Clifford B. Fedler(2007)提出在水、氮、盐平衡的基础上限制淋洗水量,并模拟了通过根带的淋洗水量和质量。J.M.Beltran(1999)分析了咸水灌溉可能在区域上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了包括减少淋洗量、排水再利用、种植耐盐作物、对咸水进行淡化处理等减少向地下水体及下游排放盐分、维持区域盐分平衡的多种措施,以及将这些措施在区域上进行合理规划布局的设想。但微咸水灌溉在区域上的安全问题还缺乏足够的理论及试验研究。非饱和带与饱和带是一个统一的连续体,微咸水灌溉对区域环境的影响也是一个由非饱和带到饱和带的连续反应,因此,将非饱和带与饱和带作为一个统一连续体来研究微咸水灌溉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及长期微咸水灌溉的环境效应将具有重要的意义。三、项目主要内容本项目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为背景,针对内蒙河套灌区引黄水量将减少接近于1/4的严峻现实,采用水利部支助项目“内蒙河套灌区井渠结合的研究”中“内蒙古河套灌区维持区域环境良性循环的咸淡水灌溉模式研究”的成果,将“适合地区特点和对区域环境影响最小的咸淡水轮灌模式”在内蒙古河套灌区乌拉特前旗红卫试验示范区进行1000亩中试与核心示范,且在项目区进行5000亩技术示范,并在河套灌区临河区、五原县进行1万亩辐射示范。进一步深化检验研究中“长期微咸水灌溉对环境的影响”,为成果的转化、示范提供更可靠的技术支撑。具体内容如下:1 研究创新内容(1)“适合地区特点和对区域环境影响最小的咸淡水轮灌模式”考虑了地域特色和环境良性循环的因素,因此,该咸淡水轮灌模式的推广应用更具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为内蒙地表水缺乏、而又有较丰富的地下微咸水地区提供了地下微咸水和地面水联合应用的灌溉模式,也可供类似地区借鉴。(2)项目中试阶段将对“内蒙古河套灌区维持区域环境良性循环的咸淡水灌溉模式研究”中的“长期微咸水灌溉对环境的影响”进行深化检验,保证了微咸水在区域上的安全利用,为在区域上进行长期微咸水灌溉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2.示范推广应用内容(1)小麦种植条件下咸淡水轮灌模式的中试与示范。将研究成果中得到的小麦咸淡水轮灌模式在河套灌区乌拉特前旗红卫试验示范区进行中试、示范。(2)葵花种植条件下咸淡水轮灌模式的中试与示范。将研究成果中得到的葵花咸淡水轮灌模式在河套灌区乌拉特前旗红卫试验示范区进行中试、示范。(3)玉米种植条件下咸淡水轮灌模式的中试与示范。将研究成果中得到的玉米咸淡水轮灌模式在河套灌区乌拉特前旗红卫试验示范区进行中试、示范。(4)集成对区域环境影响最小的内蒙古河套灌区主要种植作物咸淡水轮灌模式。通过小麦、葵花、玉米种植条件下咸淡水轮灌模式的中试与示范,最后集成适合内蒙古河套灌区特点的对区域环境影响最小的主要种植作物咸淡水轮灌模式。(5)将集成的适合内蒙古河套灌区特点的对区域环境影响最小的主要种植作物咸淡水轮灌模式在项目示范区及辐射区推广。四、项目实施方案(包括年度实施计划、实施地点与规模等、目标)1实施地点与规模在内蒙古河套灌区乌拉特前旗红卫试验示范区1000亩区域上进行中试、核心示范,0.5万亩区域上进行项目技术性示范;1.0万亩区域上进行生产性示范辐射,辐射区为临河区、五原县。2年度实施计划及目标第一年14月,确定技术方案,收集有关资料,确定落实中试区、示范核心区1000亩,示范区1.0万亩。培训当地技术人员与农民30人次,宣传咸淡水灌溉模式。512月,在中试与核心示范区上开展适合地区特点和对区域环境影响最小的主要种植作物咸淡水轮灌模式中试。第二年1月12月,在中试与核心示范区上继续开展适合地区特点和对区域环境影响最小的主要种植作物咸淡水轮灌模式中试,在0.5万亩示范区内初步进行技术性示范。培训当地技术人员与农民30人次,培养硕士研究生2人,发表学术论文1篇以上。第三年1月12月,利用中试成果及相关预测评估手段进一步评估检验长期微咸水灌溉对环境的影响,集成适合内蒙古河套灌区地区特点和对区域环境影响最小的主要种植作物咸淡水轮灌模式,并在项目示范区及辐射区进行推广示范。培训当地技术人员与农民40人次,培养硕士研究生2人,发表学术论文2篇以上。完成成果报告,根据项目验收的条件和要求,编制技术文件,形成验收材料,组织专家对项目中试及示范区进行考察鉴定,总结验收。五、聘请外国专家、出国培训计划(非引进项目和没有此计划的项目可不填此项)1、邀请专家人数、国籍、时间、工作内容;2、出国考察、培训目的、人数、天数、前往国家和国外培训、考察单位地址。六、预期成果和考核指标1.预期成果(1)小麦、葵花、玉米种植条件下咸淡水轮灌模式的中试与示范结果。(2)长期微咸水灌溉对环境影响的评估检验结果。(3)集成对区域环境影响最小的内蒙古河套灌区主要种植作物咸淡水轮灌模式。(4)集成模式在项目示范区及辐射区推广示范结论。2.考核指标(1)减少淡水资源用量510%。(2)减少或减轻盐渍化面积510%,粮食作物增产1015%。(3)地下水矿化度降低0.21.0g/l。(4)培训农民100人次以上。(5)培养研究生4人以上。(6)发表学术论文3篇以上。七、预期效益分析(包括经济、社会、环境效益)1.经济效益分析(1)产品成本分析按财务制度的规定,估算项目产品的年生产成本约为530元/亩(包括人工费200元/亩,籽种、化肥、农资等270元/亩,水费60元/亩等),示范面积为1.0万亩,则年总生产成本约为530万元。(2)产品单位售价与盈利预测示范面积1.0万亩,每亩按照种植小麦计算产量约为400公斤,每公斤小麦按2.0元计算,年总收入约为800万元。农民可实现年利润约为270万元。(3)经济效益分析示范面积1.0万亩,农民年总收入约为800万元。农民可实现年利润约为270万元,通过该项咸淡水灌溉模式的实施每亩可节约100m3淡水,水价按0.04元/m3计算,可节约水费4万元。由于开采地下咸水降低地下水位,使土壤盐渍化程度降低,亩增产按25公斤/亩计算,农民可增收25万公斤,增值50万元。2.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分析项目实施后可形成一套适合河套灌区特点和维持区域水土环境良性循环的咸淡水灌溉模式,该模式的推广应用可以缓解河套灌区用水紧张的局面,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地下咸水的开采,降低了地下水位,有利于防止或减轻土壤盐渍化;同时地下咸水的开采腾空了地下库容,得以承接降水和其它地表水的补给,补给的淡水或较淡的水把土壤盐分淋洗驱逐到深层并通过田间排水系统排出区外,使咸水层逐渐淡化,项目的实施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八、推广应用前景分析及推广计划1.推广应用前景内蒙古河套灌区面临着政策性引黄水量的减少,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保证减少引黄水量后继续维持河套灌区工农业生产的良性发展。解决的办法主要是开源与节流,目前,河套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正在实施中,但节水改造工程只能节约部分水资源,且大规模的节水改造将会带来新的问题,积极开发新的水源将是保证灌区正常发展的又一重要途径。而河套灌区区域淡水资源非常有限,因此,开发利用河套灌区的咸水资源被提到议事日程。国内外咸水的成功利用经验为克服淡水资源的短缺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内蒙古河套灌区地面以下40m以内地下水质<1.5g/l的面积占总面积的44.4%;1.53g/l占26.9%;35g/l占12.35%;510g/l占5.6%;>10g/l的占10.8%,若以3g/l为界,小于3g/l的面积占总面积的71.3%,大于3g/l的面积占总面积的28.7%。开发利用咸水,不仅能减轻黄河水资源的供水压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地下咸水的开采,降低了地下水位,有利于防止或减轻土壤盐渍化。同时地下咸水的开采腾空了地下库容,得以承接降水和其它地表水的补给,补给的淡水或较淡的水把土壤盐分淋洗驱逐到深层并通过田间排水系统排出区外,使咸水层逐渐淡化,因此,开发利用微咸水资源是本区水资源持续利用的重要方面,对区域环境影响最小的内蒙古河套灌区主要种植作物咸淡水轮灌模式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2.推广计划以乌拉特前旗红卫试验区为核心,在中试及示范基础上,每年在灌区内咸水分布的地区推广5000亩,推广设2个水平年,即近期到2015年,远期到2020年。九、实施本项目具备的条件1.申报、承担单位本课题主要参加人员来自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该学院多年来一直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办学方向,完成多项大型水利工程的勘测设计与施工任务,主持多项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科研攻关项目。近五年来承担了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1项为重点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及其他奖多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多篇,编写出版教材10部。能够测定土壤水分、盐分的含量,土壤的基质势,土壤水分运动的参数以及一些土壤的理化指标。还能够利用试验田微气象站获取田间气象资料。课题参加人员在高等学校长期从事农业水土工程领域的教学和在河套灌区从事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作。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内蒙自然科学基金3项,水利厅重点项目1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1项,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1项等,做了大量相关的研究工作,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野外实验经验,积累了第一手资料和前期研究成果,并已经在水利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灌溉排水学报等国家核心期刊和大型国际国内会议发表大量有关论文,出版专著1部,取得了一批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成果。内蒙古农业大学农业水土工程博士点有一支在本学科领域长期、稳定地从事科学研究且具一定学术优势的群体和知名学者,并已招收了研究生,可为本项目提供有效的支持可保证本项目研究的人力资源。2.协作单位(1)内蒙古河套灌区永济灌域管理局永济试验站永济试验站成立于1987年,科研人员30余人,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科研设备价值100余万元,拥有量水试验场和节水新材料试验场各一处。先后承担过10余项科研项目,参加的项目中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巴彦淖尔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现承担的科研项目有3项。试验站有能力承担本项目的协作任务。(2)内蒙古河套灌区义长灌域管理局义长试验站 义长试验站于1979年6月21日正式成立,是一个集水利科研和技术推广为一体的基层科研单位,隶属内蒙古河套灌区义长灌域管理局。义长试验站在职职工19人,其中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12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8人。后独立或合作承担的科研项目共17项,其中6项分别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1项获得国家技术专利。一些研究成果应用到灌区实际生产中,许多研究成果直接指导灌区生产实践。发表论文30多篇。水土环境检测中心配备有先进的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测试仪器。地下水文监测工作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目前已经积累了将近六十年的珍贵历史资料,为灌排管理、水利科研、水利工程规划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试验站承担着义长灌域85眼地下井的水位(水温)观测及水质化验工作。十、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措施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与农学院作为项目的主持单位,负责项目的全面工作、总体设计,具体负责项目的技术指导、安排项目实施。内蒙古河套灌区义长灌域管理局义长试验站和永济灌域管理局永济试验站为项目的协作单位,负责项目的生产性试验、示范和管理。具体负责相关数据资料的收集、技术培训、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具体管理措施如下:1成立强有力的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项目承担单位、协作单位及地方部门的主要领导和主要参加人组成,领导小组研究决定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重大问题,项目保证正常有序的进行。2采取边示范边宣传的方式。在项目示范过程中,大力向农民宣传示范技术的方法、作用及优势,组织定期培训班,培训农民技术人员,组织农民座谈,使他们较好掌握示范技术。3充分发挥各协作单位的优势和特长,在项目实施全过程中,采取有分工、有协作、积极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每一个参加单位和每一个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注重发挥科研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精神,支持鼓励创新。十一、项目参加人员序号姓名年龄职务/职称专业责任分工为本项目工作时间(%)工作单位项目负责人1杨树青43副教授农业水土工程项目主持80内蒙古农业大学项目组成员2史海滨49副院长/教授农业水土工程技术负责60内蒙古农业大学3丁雪华47院长/教授水文水资源技术负责60内蒙古农业大学4李瑞平36副教授农业水土工程中试推广80内蒙古农业大学5韩文光40站长/高工水利工程辐射示范80内蒙古河套灌区永济试验站6高鸿永49站长/高工水利工程辐射示范80内蒙古河套灌区义长试验站7李为萍32讲师农业水土工程中试推广80内蒙古农业大学8张志杰25硕士研究生农业水土工程中试试验80内蒙古农业大学9刘德平26硕士研究生农业水土工程中试试验80内蒙古农业大学10李凤军23硕士研究生农业水土工程中试试验80内蒙古农业大学十二、经费来源和经费预算单位:万元(保留两位小数)一、项目经费总额:138.63万元,其中:国拨138.63万元, 地方自筹:0 万元二、经费来源 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合计国拨经费46.4947.0145.13138.63自筹资金0000三、经费预算 支出明细金 额备注合计国拨自筹1、设备费国内购置000填附表国外引进000填附表2、材料费49.1549.1503、测试、化验、加工费17.3717.3704、燃料动力费6.006.0005、差旅费34.3534.3506、会议费1.901.9007、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国培训000(万元/人天*人*天)邀请外国专家000(万元/人天*人*天)8、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6.706.7009、劳务费14.2214.220(万元/人次*人*次)10、专家咨询费2.342.340(万元/人次*人*次)11、其他费用6.606.600合 计138.63138.630四、各承担单位经费预算序号单位性质单位名称金 额合计国拨自筹1第一承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102.63102.6302协作单位内蒙古河套灌区永济试验站181803协作单位内蒙古河套灌区义长试验站18180十三、经费预算说明(各项支出测算依据见附件)项目经费总额:138.63万元,其中:国拨138.63万元, 地方自筹:0 万元。1.设备费:无2.材料费:49.15万元2.1.土样采样袋:在中试、示范过程中需对土壤盐分进行监测,平均每亩按15样取,10000亩示范田续取样(15样/100亩×10000亩×7次/年×3年),每个样品袋按0.5元计,共计15750元。2.2.水质采样瓶:在中试、示范过程中需对地下水矿化度进行监测,10000亩示范田布置取样井30眼,每10天取样一次,则需采样瓶(30眼×36次/年×3年),每个样品袋按1元计,共计3240元。2.3.微咸水输送管道:微咸水灌溉时,机电井的微咸水需PVC管道输送到灌溉渠道,每眼井进渠距离平均按375米计算,10000亩示范田按40眼机电井布置,共需15000米PVC管,每米管按21.5计,共计322500元。2.4示范区补打机电井及其配套费:项目区及辐射区需补打及维修机电井30眼,每眼按5000元计,共计150000元。3测试、化验、加工费:17.37万元3.1.土样(盐分)化验费按5元/样计,共计31500样×5元/样=157500元;3.2.水样(矿化度)化验费按5元/样计,共计3240样×5元/样=16200元。4. 燃料动力费:6万元中试、示范区水电费20000/年×3年=60000元。5差旅费:34.35万元5.1.自治区区内补助65元/天.人,住宿80元/人.天,车费300元/次.人;5.2.区外补助80元/天.人,住宿120元/人.天,车费1000元/次.人;5.3.市内交通费:500元/年.人。(中试、示范费差旅费)6人次×10次/年×3年×5天/次×65元/天.人+6人次×10次/年×3年×5天/次×80元/人.天+6人次×10次/年×3年×300元/次.人+(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5人次×5次/年×3年×5天/次×80元/天.人+5人次×5天/次×3年×5次/年×120元/人.天+5人次×5次/年×3年×1000元/次.人+(市内交通费用)6人次×500元/年.人×3年=343500元。6会议费:1.9万元6.1.专题启动、方案论证、中期交流、总结等会议2次,5000元/次,计10000元。6.2.国内学术会议3人次,3000元/人.次,计9000元。7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无)8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6.7万元8.1.论文出版费:35篇,每篇1500元,按4篇,计6000元;8.2.专业资料或书籍购买费5000元;8.3.通讯及网络费20000元;8.4.文献检索费6000元;8.5.材料复印费:培训资料、报告、验收资料等30000元。9劳务费:14.22万元9.1.研究生津贴800元/月.人×7月/年×4人×3年=67200元;9.2.临时工工资50天×5人×100元/天.人×3年=75000元。10专家咨询费:2.34万元10.1.差旅费(机票、住宿、工作餐):1人次/年×3年×5000元/人次=15000元;10.2.咨询费:2天/人次×800元/天.人次×1人次/年×3年+3天/人次×400元/天.人次×1人次/年×3年=8400元。11其他费用6.6万元经费管理费据规定按总经费的5%计,计66015元。附表购置设备(技术)费预算明细表 序号设备(技术)名称型号数量国别供应商或企业名称、网址、联系方式单价总价项目经费预算科目说明1.项目经费是指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与研究开发活动直接相关的、由专项经费支付的各项费用。2.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一般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等。 (1)设备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购置或试制专用仪器设备,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以及租赁外单位仪器设备而发生的费用(含相关税费)。专项经费要严格控制一般性办公设备购置费支出。(2)材料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等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及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3)测试化验加工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外单位(包括项目承担单位内部独立经济核算单位)的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费用。(4)燃料动力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相关大型仪器设备、专用科学装置等运行发生的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等。(5)差旅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开展科学实验(试验)、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市内交通费用等。差旅费的开支标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6)会议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会议数量、会议开支标准和会期。(7)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项目研究人员出国及外国专家来华工作的费用。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外事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项目发生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时,应当事先报经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8)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出版费、资料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专业通信费、专利申请及其他知识产权事务等费用。(9)劳务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项目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项目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10)专家咨询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支

    注意事项

    本文(948项目申报书:维持区域环境良性循环的咸淡水灌溉技术转化与应用示范.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