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对我国持续贸易顺差的原因影响对策分析毕业论文.doc

    • 资源ID:3826954       资源大小:79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对我国持续贸易顺差的原因影响对策分析毕业论文.doc

    对我国持续贸易顺差的原因影响对策分析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大大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结果贸易顺差随之而来。既有传统贸易顺差,又有加工贸易,同时还有越来越多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向海外销售产品和服务的方式来获取利益,造成贸易顺差急剧飙升。虽然国际贸易顺差有其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方面,但长期会损害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同时巨额顺差意味着贸易伙伴的逆差,贸易摩擦争端不可避免。也不利于营造和谐稳定的国际环境。因此需要具体分析造成贸易顺差频升的各方面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状,促进经济发展。本文首先从我国国际贸易现状出发,通过分析1978-2007尤其是近几年来贸易顺差数据原因及顺差造成的影响,认为长期依靠贸易顺差拉动经济增长空间有限,提出应减少贸易顺差和摩擦,限制并降低“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减少内需性出口,增加进口,优化加工贸易产品和产业并进行升级,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本文数据均来自商务部和海关统计,精确且函盖范围广泛,使分析更为真实有说服力。关键字 贸易顺差;内需性出口;加工贸易升级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globalization, especially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significantl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have been expanding. The results followed by the trade surplus. Not only traditional trade surplus and the processing trade, but also more and more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through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from overseas sales of products and services in ways to obtain benefits, causing the trade surplus rose sharply. Although suplus can do some good on the economy, yet it is harmful to the sustainable economy. At the same time a huge surplus means that the trading partners of the deficit, trade friction is inevitable disputes. It is not conducive to creating a harmonious and stabl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special reasons and enforce effective measures to develop economy. This paper from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 especial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1978-2007 data in the past few years the trade surplus and the surplu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impact that rely on long-term trade surplus with limited space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trade surplus and should be reduced by friction, and restrictions Reduce the "high one-two" products of export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reducing domestic demand and exports, increase imports, processing trade products and optimize the industries and upgrade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sustained healthy and rapid development.In this paper, data from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and the Customs statistics, accurate and covers a wide range, so that more of the real convincing.Key words trade surplus; export of domestic demand ;processing trade transportion.目录一、我国近年来的贸易顺差状况 1 (一)2007年贸易顺差为2622亿美元112007年个部分贸易数据 12贸易整体变化趋势 1 (二)我国贸易结构的变化21贸易国间的变化 22我国贸易产品结构和产业格局 2二、我国持续贸易顺差的原因3(一)国内原因 31.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拓宽了出口市场32.各种因素制约消费 33.承接国际产业的转移 44.本身为顺差贸易的加工贸易的大发展4(二)国际原因51.外商资本的流入5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53.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自限制64.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5(三)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的相互联系和制约6三、巨额贸易顺差不断增长对经济的不利影响6(一)贸易顺差会加剧贸易摩擦6(二)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协调7(三)货币流动性过剩加大宏观调控难度71.加剧流动性过剩72.加大宏观调控难度7(四)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运行71.影响货币发行72.导致游资不断涌入83.影响房地产市场8(五) 造成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8四、治理巨大贸易顺差的可行性措施8(一)综合考虑调整贸易顺差的目标91.系统原则92.平衡原则93.区别原则94.稳妥原则9(二)实行治理和结构调整中应注意的问题10(三)调整贸易顺差的对策建议101.关键在于扩大进口112.合理限制出口113.促进产品成本回归提高价格水平114.体制性调整减少内需性出口扩大国内消费需求125.促进加工贸易产业升级12五、结束语13参考文献14对我国持续贸易顺差的原因影响对策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贸易顺差不断增加。1978-2007年我国已累计贸易顺差7856.8亿美元。但是我国对外贸易顺差持续扩大我国与贸易伙伴国的摩擦和争端也日益增加。为营造和谐国际贸易环境,优化贸易商品结构,提高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我国有必要重视和调整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和方式实现我国互利共赢的经贸发展战略。应从长期调整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一、我国近年来的贸易顺差状况(一)2007年贸易顺差为2622亿美元1.2007年各部分贸易数据 根据海关总署11月发布的2007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2006年我国年度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达21738亿美元,比上年(下同)增长23.5%,净增加4134亿美元。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比上年回落1.5个百分点;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比上年加快0.9个百分点。全年累计贸易顺差为2622亿美元。据海关统计,自2002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进出口规模翻了两番。 2007年12月份当月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为2061.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4%;其中出口1144.2亿美元,增长21.7%;进口917.3亿美元,增长25.7%,月度进口规模连续2个月超过900亿美元。12月份当月贸易顺差为226.9亿美元,比上月下降14.2%。2.贸易整体变化趋势 从全年来看,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继续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国家为了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合理保护和利用国内环境资源,通过加征出口关税和降低出口退税等手段继续加大对”两高一资”产品出口调整力度,同时采取降低暂定进口关税税率、取消自动进口许可管理等方式鼓励进口,使总体出口增速在2007年下半年开始趋缓,进口增速明显回升,贸易顺差迅速扩大的势头得到有效抑制,政策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 海关统计显示,我国外贸单月进口同比增速连续3个月超过25%,顺差增长速度持续放缓。进入2007年下半年,我国月度出口同比增速逐步放缓,进口同比增速加快,尽管贸易顺差的绝对规模继续扩大,但顺差的增长速度在持续放缓,尤其是第4季度,月度进口同比增速连续3个月超过25%,拉动全年进口增速比3季度末回升1.7个百分点。受此影响,累计贸易顺差的增速由3季度末的69.4%迅速回落到年末的47.7%,回落21.7个百分点。(二)我国贸易结构的变化除了进口、出口增速变化外,我国进出口中贸易方式构成也逐渐改变,一般贸易比重上升并接近加工贸易。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9672.2亿美元,增长29.1%,高出当年总体进出口增速5.6个百分点,占当年进出口总值的44.5%,比上年提高1.9百分点。而随着国家加大对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力度,加工贸易发展增速明显放缓。2007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9860.5亿美元,增长18.5%,低于当年总体进出口增速5个百分点,占当年进出口总值的45.4%,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商务部网站资料。 1.贸易国间的变化我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双边贸易在2007年都实现了较快发展。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欧盟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额3561.5亿美元,增长27%。美国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值为3020.8亿美元,增长15%。日本为第三大贸易伙伴和最大进口来源地,双边贸易总值2360.2亿美元,增长13.9%。此外,2007年我对东盟、香港、韩国和台湾省的双边贸易值均超过千亿美元,分别为2025.5亿美元、1972.5亿美元、1599亿美元和1244.8亿美元,分别增长25.9%、18.8%、19.1%和15.4%。2.我国贸易产品结构和产业格局2007年,广东、江苏、上海等外贸大省市进出口均保持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2007年广东、江苏、上海等主要省市的外贸增速均在20%以上。其中广东省进出口总值6340.7亿美元,增长20.3%,占当年全国进出口总值的29.2%,进出口总值保持全国各省市第一。当年,江苏、上海进出口总值分别为3495.6亿美元和2829.1亿美元,增幅分别为23.1%和24.3%,分别占当年全国进出口总值的16.1%和13%,进出口总值分列全国各省区市第二、三。上述3省市进出口总值合计达12665.4亿美元,占当年全国进出口总值的58.3%。 在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占主导地位,部分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势放缓。海关最新统计显示,2007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7011.7亿美元,增长27.6%,占当年出口总值的57.6%,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3003.4亿美元,增长32%;机械及设备出口2286亿美元,增长22.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478.3亿美元,增长23.6%。 2007年,传统大宗商品中的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50.7亿美元,增长20.9%,比上年回落8个百分点;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561亿美元,增长15%,比上年放缓3.7个百分点;鞋类出口253.1亿美元,增长16%,比上年加快1.5个百分点。 在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进口增势迅速,机电产品进口增长平稳。2007年我国进口初级产品2429.8亿美元,增长29.8%,占当年进口总值的25.4%,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进口大豆3082万吨,增长9.2%。同期,进口工业制成品7128.4亿美元,增长18%,占当年进口总值的74.6%。其中进口机电产品4989.8亿美元,增长16.7%。机电产品中的汽车进口31.3万辆,增长37.9%。二 、我国持续贸易顺差的原因巨大的贸易顺差既有国内原因又有国际原因,同时是一种体制性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其各种制约因素(一)国内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拓宽了出口市场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固然有生产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提高的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依赖低廉的出口价格。这种低廉的出口价格是由于劳动力价格低、社会承担了企业环境污染成本以及诸多显性和隐性出口优惠等造成的,是以部分牺牲劳动者、社会和国家利益为代价的。 2.各种因素制约消费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而由于政府职能转变过慢,金融体系效率过低滥用居民资产现象严重使国内需求长期相对不足,则产生了内需性的出口,增加了出口压力。与国民经济连续多年的较高增速相比,我国居民消费市场却一直平淡。居高不下的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费用,广大农民及城市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缺失等,都制约着居民的消费欲望,造成结构性的内需不足,从而迫使企业不得不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海外市场。 3. 成功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了出口增长“入世”不仅使我国的商业和法律规则与WTO规则更快接轨,而且进一步提升了外资向我国投资和进行产业转移的信心。这种信心与我国招商引资的鼓励政策相契合,大大加快了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步伐,逐渐巩固了我国作为部分重要工业品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这种“世界工厂”角色的确立和巩固,一方面替代了部分进口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有限,也增强了企业的出口诉求。4.加工贸易大大发展而加工贸易本身就是一种顺差贸易从我国的进口商品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类:一类是用于生产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一类是直接用于消费的产成品。从我国对两类的管制来看,管制的方式差别很大。对第一类进口产品往往征收很低的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特别是对用于加工贸易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进口,基本上是零税率的。由此导致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大发展,形成了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格局。目前,加工贸易已经占到我国总贸易量的50%以上,接近60%。对于直接用于消费的产成品的进口,由于关税、进口环节税的高税率以及一些非关税壁垒等抬高了最终的销售价格,最终是限制了我国居民对进口货的需求。化妆品、首饰等不仅相对价格(与收入相对比的价格)高,而且有的绝对价格也高过发达国家。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与我国有意或无意实行的限制进口的一些举措密切相关。事实上,我国已经具备大力促进进口的物质基础。由于我国对消费品进口实施了很多的限制措施,长期以来,我国居民并没有直接受益于国际贸易带来的福利增长。在过去、特别是改革开始初期,我国限制消费品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今天我们已经到了彻底改变这种做法的时候了。首先,我国是外商直接投资最青睐的投资目的地之一,外商直接投资形成资本流入能够改善增加了可用于进口的外汇资金。实际上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并非是简单的外汇资金流入,而应该是机器设备和技术的流入,这表现在贸易上就是应该有相应的贸易逆差。其次,长期以来由于侨汇的存在,我国在居民单方面转移上是净流入,这些净流入也应该是国外货物的净流入。还有,我国人民币已经是区域性的国际货币,在不久的将来更将成长为主要的国际货币,而人民币的流出主要通过支付进口商品的价款实现。综合而言我国具备一定的顺差物质基础。(二)国际原因1.外商资本的流入外商投资间接增加我国贸易顺差表现在:外商投资企业大举进入我国市场,与内资企业发生竞争与合作关系,产生了技术溢出效应,带动着内资企业技术、管理进步,许多内资企业加入到跨国公司的产业链条,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速度很快,不仅纺织、轻工、家电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竞争力增强,信息通信等部分高新技术产品的竞争力也不断提升。不断扩张的生产能力,既为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出口规模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进口,增加了贸易顺差。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重要原因。上世纪90年代,工业发达国家开始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经济正好已形成了基本的开放态势,因而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这场世界性的产业转移。近年来,世界经济不景气,全球高科技泡沫破灭,进一步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与此同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加之国内人力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和法律环境日趋完善,中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外商投资企业跃升为中国外贸发展的主力军,一方面我国直接投资是净流入,另一方面外贸进出口是顺差。如果扣除加工贸易进出口顺差后。3. 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限制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多重限制,进一步扩大了中国贸易顺差。按照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自由贸易原则,中国主要对海外原材料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较大。但一些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等为借口,对本国企业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设备施加种种限制。巴黎统筹委员会解散后,某些国家对华出口的管制政策不但没有放松,反而加强,这自然会加大双边贸易不平衡。4. 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当前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也是造成外汇储备被动增加的重要原因。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下,由于没有真正的最后贷款人,一国发生金融危机,事实上无人可以救助,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更是如此。因此,发展中国家为防范金融风险,不得不积累大量的外汇储备。国际原因往往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所以相比之下,我们更应该注重国内的原因,立足于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三)国内和国际因素的相互联系和制约从国内看,国际收支顺差反映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结构调整滞后之间的矛盾。这的确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在过去20多年里,在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支持下,中国经济的平均年增长速度超过了9%。与此同时,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结构调整步伐经常处于落后状态。特别是在最近五年里,国内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得以满足,工业发展达到新的水平之后,商品、资金和劳动力市场都出现了过剩。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讲,这显然是不可思议的。问题只能归结为供给结构不合理,即生产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无法满足多种类、多层次的需要,导致有效总需求不足,并进一步造成就业困难和需求增长乏力等问题。例如,中国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12年时间里没有多少提高,一直徘徊在34%左右,这种现象正好与涉外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发生。我们还存在着技术创新能力差、产品附加价值少、地区差距大、城市化水平低等问题。这些都影响到内需的扩大和内部平衡的实现。一国储蓄多,而有效投资和消费相对较少,其结果只能是过剩储蓄转移到境外,必然进一步扩大国际收支顺差。由此可见,国内原因与国外原因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有时甚至是互为条件的。三、巨额贸易顺差及快速增长将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保持适度的贸易顺差对于促进国内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也应当看到,当前我国的贸易顺差越来越高,使进出口贸易逐渐出现“失衡”倾向。国际上通常以顺、逆差占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贸易不平衡度”,只要该比重控制在10%以内,即意味着一国贸易基本平衡。依据该标准,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占当年贸易总额的比重已达10.1%,开始触及贸易不平衡的边缘。而且我国贸易顺差自2005年以来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势头,2005年达到1020亿美元的历史高位,2006年跃升至1775亿美元 中国海关统计局,而2007年达到2622亿增幅大于10% 。巨额贸易顺差及其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一)贸易顺差会加剧贸易摩擦贸易顺差过于集中于美欧,导致贸易摩擦频发。巨大的贸易顺差将进一步激化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争端,尤其是与美国、欧盟之间的贸易争端。(二)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巨额贸易顺差意味着国民储蓄大于投资,也意味着大量经济资源为他国所用。国内消费、投资相对不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本国居民的福利,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长期依赖低成本比较优势扩大出口。表面上是出口高速增长获得更多就业机会,背后依靠廉价资源消耗低的劳动者报酬和福利自然资源被掠夺性利用来维持。不仅造成外贸比较利益偏低且造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化。(三)货币流动性过剩加大货币政策调控难度 1.加剧流动性过剩贸易顺差过快增长导致外汇储备规模大幅增加,引致人民币发行量增大,市场流动性过剩,可能引发投资反弹和通货膨胀,影响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外商投资中40%外商一技术,专利,品牌无形资产和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投资其余60%以现金形式通过在我国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资,外商以现金形式投资需要兑换成人民币直接导致货币投放量增加,双顺差助长流动性过剩。2.影响人民币汇率加大宏观调控难度一方面,巨额贸易顺差将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与此同时,由于巨额顺差是我国国内经济降温的表现,国内经济降温最终将对人民币汇率施加向下调整的压力。两种作用究竟谁能占据上风,有待进一步观察。不过,现在可以看到的是,一部分国际游资正在流出东亚;而在场外外汇市场上,最近人民币升值压力已经有所减轻,不少银行反映以外币兑换人民币的数量显著减少,更多的是外币币种之间的调整。(四)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运行1.影响货币发行2004年,央行的外汇占款净增16098亿元。为了冲销外汇占款增加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央行不得不大量地发行金融票据,2004年共发行1.5万亿元 中央银行统计数据,虽然这种冲销政策对控制货币供给是有效的,但这会对金融体系的长期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并且还制约了今后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2.导致游资不断流入持续大规模的国际收支顺差通常被看作是币值低估的信号,会对国际游资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在外汇管制的情况下,国际游资不可能短时间内迅速地流入我国,因此,失衡的时间越长,涌入的游资就会越多,对我国未来经济稳定的冲击就越大。3.影响房地产市场国际游资流入我国后,必须寻找出路,通常的做法就是投向具有升值前景的不动产和金融资产。由于近两年的我国股票市场状况较差,资本市场进入幅度不大,因此受到主要影响的应是房地产市场,2004年,我国部分地区的房地产价格涨幅很高,外资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五)造成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尽管出口的高增长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但长期的出口高增长会导致我国经济对出口的过度依赖,使得我国经济受制于全球经济情况,而缺乏应有的独立性。2004年,我国贸易总额已位居世界第三,规模已经很大,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加剧,从而影响我国出口。中国政府明确把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与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并列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前一个是对外均衡目标,后三个是对内均衡目标。从理论上讲,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不仅是相互决定、相互影响的,而且在本质上必然是一致的。凡是存在外部不平衡的时候,总是存在着内部不平衡。只有内外兼顾、协调统一,才能使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最好,才能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国际收支继续保持顺差,有必要采取一些政策调整措施。按照经济学原理,改变国际收支顺差的状况。四、治理巨大贸易顺差可行性措施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无休止地积累贸易顺差而不最终导致贸易体系崩溃。我国如此巨大的贸易顺差、如此之高的外贸依存度不可能持久,有秩序削减势在必行。在长期内,我们有秩序削减贸易顺差、降低外贸依存度的出路在于扩大内需,尤其是提高国内消费需求;在短期内,可供选择的策略通常有扩大进口(特别是战略资源和资本设备进口)和对外投资两途。因此要有短时间的应急措施和长期性的体制结构调整,更要注意调整的政策目标。(一)综合考虑调整贸易顺差的目标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促进经济增长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矛盾,以及占人口相当比例的低收入群体需求不足和扩大内需之间的矛盾。必须抓住主要矛盾,站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维护经济健康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和应对贸易顺差问题。要综合考虑政策目标,不能仅仅只关注平衡国际收支这个直接目标,还要有效兼顾经济增长、充分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等长远目标和任务,在各个目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福利,推动经济健康平稳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避免造成政策效用的互相抵消,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调整贸易顺差应当坚持以下原则:1.系统原则调整贸易顺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在短期内“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全面照应、系统应对。要综合考虑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统筹兼顾短期效应、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有效整合各方面的力量,综合运用长期战略和及时战术进行综合治理。 2.平衡原则调整贸易顺差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应充分考虑我国和外国、整体与局部、眼前与长远等多种利益,顾及外贸结构优化、环境污染治理等多领域发展,实现调整贸易顺差与其他目标的共赢。尤其要注意协调处理好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与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提高劳动者收入之间的关系。 3.区别原则要结合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采取“有保有压”的策略:对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行业或企业,要继续鼓励其出口;对于资源密集、污染严重、附加值低的行业或企业,要合理限制甚至禁止其出口。 4.稳妥原则调整贸易顺差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考虑到社会、企业的承受能力,有计划、有步骤、渐进地推行调整措施。出台的调整措施要保持相对稳定性,避免朝令夕改。(二)实行治理和结构调整中应注意的问题削减贸易顺差、降低外贸依存度途径有两条,其一是遏制出口贸易增长;其二是并不遏制出口贸易增长,但是通过消除外贸优于内贸的待遇等措施推动内需增长快于外需。两年前我已经呼吁确立“内需为本”指导思想,主张消除外贸优于内贸的待遇,但我并不认为需要遏制出口贸易增长,而是认为第二条途径更为可取。毕竟,我们的主要贸易伙伴正处于经济高增长期,而我国内需振作并非一日之功,仍然需要出口发挥带动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盲目追求立竿见影地降低外贸依存度和贸易顺差指标而遏制出口增长,除了让我们丧失本来可以赢得的市场之外并无好处。至少今明两年,我们还不能指望看到外贸依存度明显降低。而且,在长期内,即使我们成功地降低了按照价值形态衡量的外贸依存度,也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而且应该降低按照物质形态衡量的外贸依存度,因为我们不能指望主要依靠国内资源供给支持我们长期的可持续经济增长,“按照价值形态衡量的外贸依存度按照物质形态衡量的外贸依存度”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理想组合。而且,为了有秩序降低贸易顺差和外贸依存度,我们还需要对某些制度安排做出调整。毕竟,如果不能建立更为合理的政府业绩考核体系,我们难以指望切实取消外贸优于内贸、外资优于内资的待遇。在实施扩大进口策略时应当注意时机选择问题。在战略资源进口和建立储备方面,鉴于目前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仍然处于高价位,但已经连续数年上涨的初级产品行情可望在近一两年甚至更短时间内发生转折,中国国内经济降温将加快这一转折到来。我国不应急于在高价位上入市,而应当等待其价格回落。扩大资本设备进口应当限于必要的、国内无法生产的尖端设备和技术,不应损害国内技术装备产业的发展。在扩大对外投资中,应当注意约束企业经理们借机扩大自己“王国”的冲动,避免我国对外投资沦为制造大堆烂账和资本外逃“黑洞”的大跃进。美国与东亚、中东产油国之间的经常项目收支失衡是当今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美国不能将调整的负担全部推卸到中国身上,自己也必须做出相应的努力。此外,还应限制国内产能过剩产业的外商投资,用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引导外商投资,避免恶性竞争。(三)调整贸易顺差的对策建议调整贸易顺差实际上面临着短期和长期任务:首先,要迅速采取有效的及时性应对举措,在短期内有效遏制或延缓贸易顺差快速增长的趋势;更为重要的是,以调整贸易顺差为契机,实行长期治理,解决深层次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有效减少巨额贸易顺差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威胁。1.关键在于扩大进口中国不能简单采取抑制出口的方法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而要通过转变经济增长和外贸增长方式,同时扩大进口,动态和发展地调整中国贸易顺差增长过快的趋势。 国家采取加大进口力度、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等措施,努力缓解贸易顺差增长过快的趋势。 (1)是加大进口力度,特别是加大资源性商品、高新技术产品、重大装备和设备,以及国外先进技术的进口。(2)是畅通进口渠道。进一步改进政府管理,充分利用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等渠道,搭建顺畅的进口平台。(3)是实施优先进口战略。积极组织国内短缺的重要能源与资源类大宗商品的进口采购,增加石油、金属矿石、天然橡胶等重要战略物资的储备;加强高新技术引进,扩大重要技术装备特别是国内急需的关键设备及其零部件的进口。(4)是加大进口扶持力度。充分运用财税、贸易、产业等经济政策,加大进口扶持力度。同时优化进口地区结构,推动进口来源地多元化。(5)是适度放宽保税内销限制。适当调低保税货物内销缓税利息率,减轻内销税费负担,简化内销审批手续,给予信誉良好、内销量大的部分企业“先销后征”优惠,提高企业内销积极性。2.合理限制出口数量(1)是加快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缩小退税商品范围,调低、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逐渐取消对资源密集、土地密集、能源密集和高污染产品的出口退税,从而促进资源配置的改善。(2)是调整出口关税征收范围和幅度。扩充“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关税征收范围目录;对部分出口势头依然强劲的低附加值产品调高出口关税税率。(3)是调整加工贸易政策。逐步扩大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产品目录,限制资源能源消耗多、带动就业少、综合效益差的企业开展加工贸易业务;限制来料加工方式,对于来料加工企业采取先征后退等管理方式。3.促进产品成本回归,提高价格水平(1)推动劳动力价格合理化充分运用最低收入政策,适度提高产业工人特别是广大农民工的工资、福利水平,从而一方面推动产品出口价格合理提升,另一方面拉动国内消费,一举两得。(2)实现环境成本企业承担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健全环境保护监督机制,对污染严重的出口企业排污情况进行监控,并建立和完善能源环境税费体系,加强征管,使企业自行承担环境使用成本。(3)尽快清理各种出口优惠政策对科学合理、符合规则的鼓励政策要坚持和优化,对不符合WTO规则、有损国家、社会或民众利益的优惠及时进行调整。4.体制性调整扩大国内需求减少内需性出口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国内需求。国内市场始终是我国经济抵御外部冲击和保持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要通过完善分配制度、规范分配秩序,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工待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解决下岗人员再就业,减少零就业家庭,不断增强国内消费能力。要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老百姓关注的住房、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后顾之忧,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扩大内需的积极意义,为人们所普遍认识,减少贸易顺差的最佳途径是鼓励内需。内需对贸易平衡的影响,甚至远大于汇率的作用。在当前条件下,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政策工具刺激内需,已经是必需的政策选择。5.促进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加工贸易是扩大就业实现国内劳务输出的重大正确选择。加工贸易的发展转型升级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要完善加工贸易政策,优化出口结构,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把对国内资源能源消耗过多、综合效益差的出口压下来。通过外贸和产业政策调整,通过优化出口结构来减少顺差,无疑是正确的方向。其间的重要意义在于,减少贸易顺差并不是简单地减少出口,更在于通过出口结构的调整,实现总量上的减少,而这种调整,其实也是十分有益于中国经济的健康成长和环境保护需要的。 (1)推动加工贸易区域结构优化升级(2)推动加工贸易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使其成为促进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3)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为其提高质量增加附加值走向世界创造条件五、结束语从重商主义、古典贸易理论、到新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不断发展。适度国际贸易会促进经济增长,改善贸易国的福利水平。然而国际贸易的过度发展,巨额的贸易顺差会给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带来压力。加剧我国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以上分析可知过度贸易顺差的弊端,首先通过采取有效而全面的措施改变当前的状况,进而进行长期的结构和体制的调整,消除通货膨胀和流动性过剩。使经济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参考文献1 黄锦明,中国迈向贸易强国的理论与对策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48-55。2 张鸿,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4-55。3 江小涓,杨圣明,冯霞,中国对外贸易理论前沿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6-40。4 李荣林、张岩贵,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转型的理论与实证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2-20。5

    注意事项

    本文(对我国持续贸易顺差的原因影响对策分析毕业论文.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