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新贸易理论的形成、内涵及其政策意义.doc

    • 资源ID:3826888       资源大小:28.5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贸易理论的形成、内涵及其政策意义.doc

    新贸易理论的形成、内涵及其政策意义 欢迎到访我的主页: 新贸易理论的形成、内涵及其政策意义 【作 者】张小蒂/李风华 【作者简介】张小蒂,浙江大学教授,国际贸易系主任 李风华,浙江大学外经贸学院95级硕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传统贸易理论一向以古典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理论来解释国与国间贸易存在的原因。但这已不足以解释战后国际贸易的现状。新贸易理论则认为规模经济的存在才是贸易发生的主要原因。这是由于市场结构发生了变化。该理论大量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相异产品等理论构筑了新的理论模型,并主张政府干预贸易的管理贸易政策。新贸易理论对我国外贸政策的制订和外贸战略的规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 键 词】新贸易理论/规模经济/管理贸易 80年代以来,为实现贸易政策的自由化,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对本国贸易体制进行了改革。但是,一些发达国家此时却面临为改善国家福利而偏离中性贸易政策的要求。这种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和新贸易理论的发展相联系的。 新贸易理论是在战后国际贸易发生诸多变化的背景下,人们对传统贸易理论进行反思的必然结果。它补充和发展了传统的贸易理论,更加切合了国际贸易的实践。本文拟从新贸易理论的形成过程出发,揭示新贸易理论的基本内涵,并进一步探讨其政策意义。 一、新贸易理论的形成 西方贸易理论一向由古典的比较优势论和要素禀赋理论占统治地位。由于坚持规模报酬不变、各国需求偏好相似及完全竞争的商品与要素市场等假定,古典贸易理论强调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和市场机制决定价格,从而对一国采取限制贸易及保护贸易措施持批判态度。 但是,战后国际贸易尤其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却呈现出许多不同于以往的特点,现实的变化使传统的贸易理论日益显露出其缺陷,它显然无法解释贸易量、贸易构成、公司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量与作用,以及贸易自由化的福利效应(P 克鲁格曼,E 赫尔普曼,1985)。 针对传统贸易理论的上述不足,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新贸易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迪克西特(A Dixit)、埃西尔(W Ethier)、克鲁格曼(Paul Krugman)、赫尔普曼(Elhanan Helpman)、格罗斯曼(G Grossman)、斯宾塞(B Spencer)和布兰德(J Brander)等人。这些学者大多深受哈佛传统的影响,在理论研究中关注市场结构的重要作用,认为在现实经济中完全竞争状态并不是最优的,规模经济尽管对市场结构的竞争性有一定损害,但仍是有益的。他们主张经济的有效竞争,认为要实现规模经济与市场竞争的有效结合,需要进行政府干预。 1977年,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J Stiglitz )发表了一篇题为垄断竞争与最优产品多样化的论文,建立了一个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两难选择的模型。在这一模型中,从生产者的角度考虑,由于生产中存在规模经济,产品的品种应是越少越好,但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由于消费者喜欢多样化的消费,则应有多样化的产品供给,这样就要求在二者之间达到适度的平衡。 根据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所发展的D S效用函数,商品被描述为一种可以不断细分层次的系统。若生产中存在规模经济,则均衡会使每一厂商生产一种与众不同的产品,从而形成一种垄断竞争的局面。他们认为,这种均衡虽然是次优的,但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利用。由于国际贸易能够导致统一市场规模的扩大,从而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消费更为多样化和更廉价的商品。所以,从这一角度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即使不存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对规模经济的追求也可以导致国际贸易的发生。 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首先将D S效用函数应用于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之中。他建立了一个主要由规模经济而不是由比较优势或要素禀赋差异引致贸易的模型,认为对递增规模报酬的研究应成为贸易理论的核心。作者在此模型中提出的假定主要有:(1 )递增的规模报酬是内在于厂商的;(2)市场结构可以划分为可竞争市场、 古诺寡占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三种类型,但又揭示了这种划分并不妨碍结论的有效性;(3)垄断竞争分析方法适用于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的国际贸易研究。 基于以上假定,克鲁格曼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1 )即使两国间没有技术和要素禀赋差异,也会由于经济规模差异而产生国际贸易,从而解释了发达国家之间贸易的形成;(2)由于存在规模经济, 公司不再遵循边际定价原则,国际贸易中广泛存在进入壁垒、规模报酬递增的行业中存在的垄断利润可以从国外获得,这一结论部分地解释了当前世界贸易中初级产品生产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事实;(3 )在贸易商品数目多于要素数目时,两国商品生产和贸易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生产模式可能是完全由偶然性的历史因素和政府计划所决定的。 1981年,克鲁格曼发表了产业内专业化分工与得自贸易的利益这一著名论文,进一步对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的贸易、相似产品之间的贸易及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等进行了考察,并建立了一个贸易模型。克鲁格曼通过考察得出结论:当国家间越来越相似,市场结构从完全竞争变为不完全竞争,达到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的时候,规模经济就取代要素禀赋的差异成为推动国际贸易的主要原因了。这样该模型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贸易理论中的完全竞争假定和规模收益不变假定,把新贸易理论提升到基础理论的高度,使其适用性进一步增强。 1979年,经济学家W 埃西尔在其著作国际性成本递减与世界贸易中用迪克西特与斯蒂格利茨的方法分析了一个规模经济与机器种类多样化两难的问题,成功地解释了生产率、贸易依存度和机器种类数同时增加的问题。这一模型启发罗默与格罗斯曼进一步发展出了著名的内生增长模型。 另外,迪克西特、诺曼(Norman )、兰开斯特(Lancaster)、 赫尔普曼和埃西尔都分别将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引入贸易模型之中,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新贸易理论的若干观点。 1985年,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的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一书出版,它被誉为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的重大突破(迪克西特、巴格瓦蒂语),该书综合了各种新的贸易理论,提出了一个新的系统化的分析框架。在分析中广泛运用了产业组织理论和寡占理论来解释公司行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实现了新的理论突破。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新贸易理论的正式形成。 二、新贸易理论的基本内涵 新贸易理论是通过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批判与发展而提出的。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一书指出:传统的贸易理论完全用国家间的差异,特别是它们生产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来解释贸易。这意味着国家间的相似性与贸易量之间有相反的关系。然而,事实上,世界贸易的将近一半是在具有相似要素禀赋的工业国家之间进行的。传统的贸易理论对于大规模的产业内贸易是难以解释的。 和传统贸易理论相比,新贸易理论大量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并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相异产品等概念和思想来构筑新的理论模型,使国际贸易理论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其在理论内涵和政策主张方面的进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在一个规模报酬并不总是不变的、以及市场并不总是完全竞争的世界中的贸易进行分析提供了一个较完整的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只有当国家间存在要素禀赋和技术差异时才会产生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是国家间进行贸易的必要前提。新贸易理论则认为,传统的贸易理论仅适用于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当市场结构发生变化,规模经济就成了引起专业化和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但是,新贸易理论并未完全否定传统理论,而是认为传统理论仍然是好的并仍有生命力,但它的适用范围已大大缩小了。 2.明确区分了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并对产业内贸易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考察。 新贸易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即使在各国的嗜好、技术和要素禀赋都一致的情况下,也会产生相异产品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并且国家间的差异越大,产业间的贸易量就越大;而国家间越相似,产业内的贸易量就越大。 3.对国际贸易的福利效应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参加贸易并不是总能得到利益的论点。 传统的贸易理论并未对国际贸易的福利效应作专门的分析,因为其理论的结论是参与贸易的各国都能从中得到好处。而新贸易理论指出,尽管存在着递增的潜在的贸易得益,但不完全竞争市场同时也产生了风险,使一国经济有可能不仅无法利用潜在的贸易得益而且实际上遭受损失。经济学家格雷厄姆(F Graham)指出,当贸易导致资源从规模报酬递增产业转移到规模报酬递减产业时,国内生产总值将会下降。在此基础上,肯普(M Kemp)和根岸隆(Takashi Negishi)证明,只有在贸易导致规模报酬递增产业扩张而规模报酬递减产业收缩时,一国才能从贸易中得益。 4.把国际贸易、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不仅讨论技术变动对贸易模式和一国福利的影响,也考察了国际贸易在技术进步中的作用。 新贸易理论认为,技术变动的源泉有二:一种是主动的、经过专门研究开发而产生的,这种技术变动是一种革新(Innovation),它一般是R amp;D的结果。另一种则是被动的、 通过贸易等经济行为接受技术外溢(Spillovers)而学来的,称为干中学。在大多数情况下,所谓技术进步只是指通过接受技术外溢学到了别人已有的先进技术。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在国内,行业内还是行业间,都普遍存在着技术外溢的情况。 新贸易理论揭示了干中学、技术革新与国际贸易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认为一国要维护或塑造其竞争优势,改善贸易地位,必须积极接受技术外溢,同时努力促进本国技术革新。 5.提出了两个干预贸易的论点 利润转移论点和外部经济的论点,根据这两个论点,政府对贸易的干预在某些条件下可能更符合国家利益(克鲁格曼语)。 利润转移论点认为,在许多市场上的国际竞争都具有寡头竞争的性质,这为政府干预提供了发挥作用的机会,因为政府可以通过改变一个公司可能作出的决策而将生产和相关的租金转移给国内公司,从而增加国民福利。外部经济的论点认为,一些产业或公司可能产生积极的外部经济,而这些外部经济不可能被完全专有。因此这些公司不会发展到社会最佳状态,故而需要政府的促进,以使其在国内和国际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克鲁格曼指出,由于明确提出了这两个论点,新贸易理论至少使政府干预能促进外部福利的理论依据显得更加具体,从而得以进一步提出战略贸易政策。 战略贸易政策是由斯宾塞和布兰德首先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某些产业特别是高技术工业处于不完全竞争状况,少数大公司垄断市场,取得高额垄断利润。如果政府采取多种方式加以干预,如提供本国公司补贴、支持其R amp;D活动、限制其竞争对手的市场进入等, 就有可能实现利润转移,增加本国福利。例如,在国际飞机市场,目前仅有波音(Boeing)和空中客车(Airbus)两大公司具有规模经济而共同控制该市场,美国政府就一直通过国防预算资助波音公司的R amp;D项目, 为其争取竞争中的优势。 三、新贸易理论的政策意义 理论和政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理论是政策的基础,政策是理论的具体表现。因此,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应是与其贸易理论相适应的。当前,尽管新贸易理论的影响正日益扩大,但仍然缺乏具体可信和可操作的政策结论,因此其适用范围仍受到很大的限制,其管理贸易(或称战略贸易)的政策主张在实施过程中也将会遇到诸多障碍。 新贸易理论所提出的管理贸易主张是从现实世界经济中所普遍存在的不完全竞争市场情况中提炼出来的,它们试图设计出适宜于产业内贸易的外贸政策,以改善一国的竞争环境,使市场运行达到次优状态。但是,实施新贸易理论的政策主张面临着诸多约束条件。首先,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存在是其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除此之外,还要求各国政府拥有可靠的和完备的信息,从而准确把握贸易政策的福利效应;国内产品市场需求应比较旺盛,以保证企业规模扩大过程中报酬递增的实现;接受政府补贴的企业能够在一段时期后带来国民福利提高的结果;等等。以上这些约束条件毫无疑问降低了新贸易理论政策主张的适用性、削弱了其实际效果,甚至会带来负面效应。 综合起来,实施管理贸易的约束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信息不完备有可能导致政府决策的失误。 政府要通过各项政策措施影响国际贸易,必须搜集、掌握和充分利用完备及时的信息,否则就难以制定恰当的干预政策。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和鲍尔温(R Baldwin)根据波音767和空中客车300的竞争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认为空中客车每年享有欧洲政府约15亿美元(按1974年价格计算)的暗补,但这些补贴的投资收益率却较低,且补贴并未能改善欧洲的福利状况。根据他们的解释,市场竞争导致飞机价格的降低,使欧洲空运商和乘客获得了可观的利益,但这种获益与补贴的数目大致互相抵消。补贴虽然减少了空中客车公司的损失,但补贴同时也导致了公开和隐蔽的税收增加,给欧洲经济发展带来了额外的负担,综合起来看,这一干预是低效率的。由此可见,政府在实施贸易政策过程中一旦判断失误,给予某些厂商不合理的补贴或税收减免,就会引起资源误置和经济低效。 2.作为一个有自己目标的代理人,政府的干预有可能是无效率的,不合理的保护不仅不会使幼稚产业迅速成长,反而会导致幼稚产业的衰退。 新贸易理论认为,作为贸易基础的比较优势并非静态不变的,特别是在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由于存在较强的外部经济,比较优势的可变性就更为明显,这样就有可能通过政府经济政策的有意识干预支持本国的某些产业,使之突破现有的资源禀赋与技术水平约束,人为地创造出比较优势。但是,正如巴格瓦蒂所指出的,由于政府是有自己目标的自主行事的代理人,无效率的政府干预是可能存在的。在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上也不乏政府干预失效的证据。尽管有些国家如日本、韩国等运用政府干预手段在贸易和经济发展中取得了成功,但总的看来,政府支持和出口成功之间的联系是微弱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如中国的台湾省,在没有政府指导的情况下,在大力发展制造业与部分高技术部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时,有众多国家的政府干预措施并没能提高目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例如澳大利亚对其汽车工业的保护反而导致了这一产业的衰败和竞争力的急剧下降(彼德 林德特,1992)。 3.外国政府可能对本国政府的补贴或其他干预措施采取报复行动,其连锁反应将导致两败俱伤。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通过为国内公司获得额外收益或支持国内产业来改善国家福利的政策因其损人利己的特征而易于招致外国报复。报复性措施会导致国际贸易量的剧烈萎缩,在降低世界福利水平的同时也会减少参与贸易的各国的福利。另外,我们必须注意:新贸易理论的着眼点并非增加全球福利,而只是从对本国有利的角度对福利进行重新分配。事实上,由于削弱了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和偏离了由市场来决定贸易得益的分配方式,管理贸易将会导致全球福利水平的下降。 4.政府对贸易的干预政策有可能因受到特殊利益集团的左右而偏离国民福利最大化原则,并引发严重的寻租问题。 政府对国际贸易的干预必然会受到小的特殊利益集团的影响,这些小的集团处于能够从某些干预政策中获得利益的地位;然而另一方面,实施政策的成本却常常由大的较分散的集团来承担,由于抵制干预存在较强的外部不经济,政府就常常因被某些集团所左右而实施过度或不适当的保护。在那些制度环境不完善、政治体制较脆弱的国家,许多国内公司将发现寻求补贴比努力经营企业更合算,这样就会造成国内企业对补贴的高度依赖。这种非生产性寻租将造成资源配置状况的恶化,并直接降低国民产出,减少国民福利。 5.在一般均衡情况下,新贸易政府的政策主张将可能导致对国内稀缺资源的激烈争夺,有损于非目标产业的发展。 通过政府干预促进出口的政策主张是以竞争性的经济中只有一家寡头垄断产业的模型为基础的,当某一目标产业受到政府支持时,其发展是通过从没有利润损失的产业内抽取资源来实现的。但是,在一般均衡的背景下,一国政府利用补贴等政策支持某一工业部门往往是以损害其他产业部门为代价的。这是因为:对国内稀缺资源的竞争会抬高资源价格,提高其他产业的边际成本,使某些传统产业的公司被挤出,阻碍了非目标产业的发展。 事实上,迪克西特和格罗斯曼已经证明:当所有的出口产业都是平衡的时候,任何一个或几个部门作为补贴目标都会使损失超过所得,此时自由贸易才是最佳政策。当产业不平衡的时候,国家福利的净收益能否增加要依国内产业扩张过程中使用的每一单位的稀缺资源有多少额外利润转移给了国内产业而定。这反过来又取决于国内国外的生产技术、它们的产品替代程度、出口市场需求对价格的反应以及寡头竞争。这意味着在选择目标产业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信息,然而,在现实中却极难做到这一点。 总之,新贸易理论的政策主张有诸多约束条件。其某些假定前提如不完全竞争或规模经济在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但另外一些假设条件则有待进一步检验,如公司行为的古诺假定等。尽管如此,我们仍可看出,由于国际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和现代企业规模经济的存在,扩大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优势,降低生产成本,已经成为决定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成败的关键因素。如果政府能够正确地选择特定产业予以政策支持,则这种狭窄的、 移动的保护带(ThenarrowMoving Band)政策将有利于一国的贸易发展及长期经济增长。 从这个角度看,新贸易理论对于我国外贸发展还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四、结语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目前又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当前,世界经济高速增长和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的加快,向我国外贸发展提出了挑战。加之中国目前仍未进入世贸组织,所面临的困难就更大。在这种环境下,我们有必要借鉴新贸易理论的若干政策主张,把握好静态的比较利益与动态的比较利益之间度的关系,一方面,必须逐步放松贸易管制,确立加快向自由贸易过渡、促进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必须适时适度地对特定产业采取管理贸易政策,积极培育出口优势产业,以促进国内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速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彼德 林德特:国际经济学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赫尔普曼,克鲁格曼: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 3.田飞:论新经济环境下我国外贸政策选择,国际贸易问题1995年第5期。 4.王建业: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贸易和产业政策,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一集),汤敏,茅于轼主编,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5.Dixit,A. andStiglitz,J. ( 1977) : quot;Monoplistic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tect Diversity quot;, AmericanEconomicReview, 67, 297 308. 6.Ethier, W.(1979): quot;IternationallyDecreasingCostsandWorld Trade quo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9, 469 479. 7.Krugman, P.(1981): quot;Intra industrySpecializationandthe Gain from trade quot;, Journal of Plitical Economy, 89, 5,959 947. 8.Stegeman, Klaus.(1989): quot;Policy Rivalvy amongIndustrialStates:What can We Learn from Models of Stategic Trade Policy? quot;,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3, 1(winter 1989), pp.73 100. 重要提示: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说明不是原文档。若不是原文档则不能复制和编辑,所以下载的时候要小心。本文档由:文档精灵( 编辑和上传.

    注意事项

    本文(新贸易理论的形成、内涵及其政策意义.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