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红寺堡概况.doc

    • 资源ID:3824797       资源大小:44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红寺堡概况.doc

    目 录红寺堡区基本概况1经济发展4农业5林业7水利8工业9工业园区11财政金融12土地14城市建设16交通运输17教育18医疗卫生20人口和计划生育22文化体育23旅游24民政27劳动和社会保障29机构和人员编制30基层组织政权建设31民族宗教32乡镇概况33红寺堡区基本情况红寺堡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国家“八七”和自治区“双百”扶贫攻坚计划,为从根本上解决宁南山区贫困群众脱贫问题建设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主战场,也是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1995年12月国务院批准立项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工程规划搬迁安置宁南山区贫困群众100万人、配套开发水浇地200万亩、投资30亿元、利用6年时间建设,简称“1236”工程。1997年12月经国家计委批准建设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1999年1月正式开工建设。2009年9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吴忠市红寺堡区人民政府。目前,已开发水浇地47万亩,搬迁安置宁夏南部山区海原、西吉、原州、隆德、彭阳、泾源、同心、中宁等八县区贫困群众近20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7。行政区划总面积2767平方公里,现辖4个乡镇、 53个行政村和2个城镇社区。地理位置 红寺堡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的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05°43'45"-106°42'50",北纬37°28'08"-37°37'23"。北临吴忠市利通区和青铜峡市、灵武市,南至同心县,东至盐池县,西北与中宁县接壤。北距首府银川市127公里,南距固原市220公里。西距兰州36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境内盐兴公路、福银高速、定武高速3条省道和黄同公路、滚新公路、恩红公路3条县道纵横交错,太中银铁路和滚红高速公路途径红寺堡城区。地理位置 红寺堡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的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05°43'45"-106°42'50",北纬37°28'08"-37°37'23"。北临吴忠市利通区和青铜峡市、灵武市,南至同心县,东至盐池县,西北与中宁县接壤。北距首府银川市127公里,南距固原市220公里。西距兰州36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境内盐兴公路、福银高速、定武高速3条省道和黄同公路、滚新公路、恩红公路3条县道纵横交错,太中银铁路和滚红高速公路途径红寺堡城区。气候条件 红寺堡地势南高北低,西靠烟筒山,东南接大罗山,北有牛首山,平均海拔1240米1450米,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常年干旱少雨,降水量少、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无霜期短。多年平均降水量251毫米,降雨多集中在7-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2.4%。多年平均蒸发量2387毫米,为降水量的9倍多。多年平均相对空气湿度为52%。多年平均气温8.7,气温日较差13.7,全年>10积温可达3200以上,全年日照时数29003550小时,是我国太阳能较丰富的地区之一。太阳辐射强度为148.9Kcal/cm2,无霜期为165d-183d,非常适合作物生长。大风日数25d,多年平均风速2.9m/s3.7m/s。风能、光热资源十分丰富,土壤透气性好,盛产小麦、玉米、葡萄、枸杞、中药材及其它经济作物。水资源 红寺堡灌区范围内无可以利用于灌溉的地表、地下水源,年均地表径流量为5mm,地表水资源总量为0.14亿m3,由降水产生,多集中在7-9月份,农作物生产需水量有限。地下水总量为0.08亿m3/年,地下埋藏深度达150m,单井涌水量不足300m3/d,矿化度为3g/L以上,地下水除沙泉水源地水质较好,主要用于人畜饮水水源外,其余均无开发利用价值。红寺堡区灌溉用水由红寺堡固海扩灌三干渠提供,该干渠设计流量为25m3/,设计灌溉面积75万亩。矿产资源 红寺堡有丰富的煤炭、白云岩、石灰石、石膏、石英砂、石油、煤层气、铜矿等矿产资源。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太阳山、土坡等地。其中:土坡矿区的煤炭地质储量2.64亿吨,可采煤层为无烟煤、贫煤,适合炼焦配煤及高热质动力煤。其它5个井田(刘家沟湾煤矿0.30MT/a,罗花崖煤矿0.45MT/a,芦草井沟煤矿0.60MT/a,湾岔沟煤矿0.30MT/a,大井沟煤矿0.30MT/a)预计年产原煤195万吨。太阳山矿区煤炭资源储量127亿吨,以生活用煤和动力煤为主;冶镁白云岩储量约18亿吨;石灰石的远景储量约49亿吨;石膏的探明储量7994万吨。另外,石英砂、石油、煤层气和铜矿的储量丰富。南川乡有较丰富的电石灰岩,质量好,出露条件优越,宜露天开采,为中型矿床。建筑石料主要分布在石炭沟的黑阴山和太阳山镇石板泉地区。建筑用砂主要分布在皮条沟、鲁家窑地区。截止2008年年底,12家砖瓦粘土企业资源储量为126.43万立方米,2家石料企业资源储量为22.3万立方米,4家建筑用砂企业资源储量为9.58万立方米。经 济 发 展红寺堡开发建设十年来,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按照“边开发、边搬迁、边建设、边发展”的思路和“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狠抓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20042009年,红寺堡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2.33亿元、3.05亿元、3.39亿元、4.07亿元、4.91亿元和5.53亿元,年均增长18.9%,增速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2009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16元;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50:17:39逐步调整为2009年的42:24:36。200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700万元。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新能源、煤炭、热电、冶金为主的工业经济开始起步;2009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075万元,是2005年的2.55倍,年均增长46.6%,财政供养能力明显提高;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7亿元,年均增长43.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亿元,增长2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87元,年均增长11.9%。农民人均纯收入3030元,年均增长12.7%。农 业红寺堡区紧紧围绕“3211”产业发展,依靠“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科技驱动,项目推动,企业(协会)带动”,通过建基地、抓示范、促流通,推动设施农业、黄牛养殖和菜用马铃薯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生产方式经历了由雨养农业向灌溉农业、灌溉农业向现代农业的两次根本性转变。2009年,红寺堡区农作物播种面积45.31万亩,粮食播种面积35.84万亩,粮食总产达12164.39万公斤。其中春小麦3.96万亩、玉米18.39万亩。种植马铃薯11.61(其中覆膜种植3.2万亩)万亩,其他经济作物7.72万亩。肉牛饲养量达到6.02万头(存栏3.25万头),羊饲养数量38.16万只(存栏27.6万只),猪饲养量2.55万头(存栏1.3万头),禽类饲养量32.2万只(存栏14.4万只)。红寺堡区立足扬黄灌区水资源相对短缺这一实际,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发展节水、优质、高效农业为主攻方向,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发展葡萄30万亩、以红枣为主的经果林20万亩、设施农业10万亩、黄牛饲养量达到10万头的“3211”产业发展思路,打造宁夏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宁夏中部干旱带节水生态示范区。经过几年的大力发展,“3211”优势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截止2009年底,建成5个设施农业示范园、19个大小拱棚示范区和5个规模化养殖园区(场)。累计发展标准化设施农业5.4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1.35万亩、大拱棚2.6亩、小拱棚1.5万亩。黄牛饲养量达到4.17万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来自“3211”产业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林 业红寺堡历届党委、政府按照“南保水土北治沙,扬黄灌区林网化”的总体思路,以“打造绿色红寺堡”、创建“自治区园林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为目标,大力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天然林保护、城北生态造林绿化工程、滚红高速和盐中高速公路两侧绿化工程、城南万亩生态林场等绿化工程建设,举生态旗,打环保牌,走绿色路,精心打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罗山大生态经济圈”。基本实现了“沙逼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截止2010年春季,累计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29.1万亩。其中:防护林13.2万亩,经济林24.2万亩(其中葡萄11.6万亩、经果林12.6万亩),退耕还林23.8万亩,荒山造林58.4万亩,封育9.5万亩。行政区划调整后新接管林地26.31万亩,林地总面积达到155.4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3.66%,林木绿化率达到34%,土地沙化治理比例达到40%,农田林网化率达到85%,村庄绿化率达到85%,城市公共绿地12.09万平方米,城区绿地率31%,绿化覆盖率35%,城区人均公共绿地9平方米,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达到12.7立方米,林业产业基地面积达到11.6万亩,林业总产值达到 3300万元。水 利红寺堡区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灌溉用水由红寺堡三干渠提供。该干渠设计流量为25m3/,设计灌溉面积75万亩。红寺堡灌区水利骨干工程包括扬水泵站和扬水干渠,共布置主支级泵站14座,总扬程299.05米,累计净扬程266.35米。总装机容量10.16万KW。红寺堡区主要从红三干取水,分红三干6-46支、红四干2-8支、新庄集支干渠、海支塘支干渠、新圈支干渠和固海三干渠长三支干渠六个片区。共建设扬水干渠5条97.69Km,支干渠10条165.9千米;支渠203条403.4千米,斗渠1131条576.5千米,分斗渠3266条1324千米,建筑物6284座。红寺堡区累计建设蓄水池10个,共计227万m3。供水工程有10个,主要包括:红寺堡西部供水工程,红寺堡中部供水工程,红寺堡四干渠生态移民供水工程,新庄集四支干高低口生态移民供水工程,新庄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部团结等村农村饮水安全入户工程,红崖-新圈生态移民供水工程,新庄集一、二、三支干生态移民供水工程,石炭沟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日供水能力8000吨,供水覆盖率达100%,自来水入户率达85%以上。红寺堡区农田灌溉总面积44.73万亩,其中:红寺堡扬水灌区42.77万亩,固海灌区1.96万亩,水利厅分配给红寺堡区的年供水指标为1.88亿立方米。工 业红寺堡区依托风、光、国有荒地和“3211”农业优势特色资源,以“两大工业园区”为发展平台,重点发展以光能、风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煤炭资源开发,以葡萄酿酒、清真牛羊肉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等“四大产业”。目前,已引进建设银仪风电100WM、中国国电50WMP的光伏发电,泰山阳光、陕西瑞能煤炭开采,科冕葡萄酿酒、老马清真食品、壹加壹农牧科技、瑞峰葡萄榨汁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预应力水泥制管厂暨商品砼拌合站工业项目。截止2009年底,红寺堡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700万元,同比增长64%。中国国电集团投资建设的太阳山镇石板泉片区300MWP光伏发电项目占地面积4.38万亩,计划总投资60亿元,分三期进行,预计2015年全部投产;宁夏发电集团投资建设的长山头10MWP风力发电项目已投产运营,鲁家窑50MWP光伏发电厂项目占地面积300公顷,计划总投资12.2亿元,计划2010年年底前建成投产。陕西瑞能公司投资建设的石炭沟煤矿已建成投产,年产原煤15万吨。泰山阳光芦草井煤矿已基本建成,通达公司罗花崖煤矿、远洲矿业刘家沟煤矿正在建设,湾岔沟煤矿和大井沟煤矿尚未开工。科冕葡萄酒厂总投资4.6亿元,建设年出产能力5万吨的葡萄酒加工生产线;瑞丰葡萄榨汁厂总投资2200万元,年产1.2万吨葡萄榨汁及灌装;卓德酒厂投资2.4亿元,建设年产2万吨葡萄酒生产线,目前处于基础开挖阶段;老马清真食品厂总投资6000万元,建设一期火锅底料、牛肉酱、香辣酱深加工及储藏工程和二期牛羊屠宰加工及辣椒发酵晾晒车间。总投资1亿元的大型预应力水泥制管厂暨商品砼拌合站项目计划于9月底建成投产。工业园区红寺堡工业园区 位于红寺堡镇东北角,滚新公路以东,综合市场以北,占地1平方公里。2006年5月,红寺堡工业园区被国家发改委和国土资源部审核批准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该园区依托红寺堡“3211”特色农业资源,引进建成以葡萄酿酒、清真牛羊肉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太阳山工业园区 位于太阳山开发区东南角,距吴忠市区80公里,盐池县90公里,同心县110公里,红寺堡城区50公里,东至211国道,南至同心路,北至罗山路,西距经三路200米,南北宽约4公里,东西长约3.4-4.4公里,规划总面积14.23平方公里。该园区依托丰富的煤炭、金属镁、白云岩等矿产资源,大力发展能源化工等重工业。土坡工业园区 位于大河乡西南部,是以煤炭资源开发为主的工业园区。土坡矿区面积为32.55平方公里,煤炭地质储量2.64亿吨,主要可采煤层为无烟煤、贫煤,适合炼焦配煤及高热质动力煤,尚属于市场紧缺煤种。2007年4月,自治区发改委批复将土坡矿区划分为5个井田,总规模年产195万吨原煤。目前,5个标段分别由4家企业投资建设,其中泰山阳光芦草井基本建成,通达公司罗花崖、远洲矿业刘家沟正在建设,湾岔沟、大井沟煤矿尚未开工。另外,石炭沟煤矿不在线驮石矿区规划之内,目前已经建成投产。财政金融红寺堡区财政工作按照“以人为本、民生为重、促进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及争取项目力度,加强税源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努力构建公共财政体系框架,在“保运转、保稳定、保重点”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构建“和谐红寺堡”建设;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规范财政资金管理,使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为实现全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贡献。2009年,财政总收入为57710万元。其中:自治区专项资金收入44618万元,体制性补助收入6792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75万元,基金预算收入完成2225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2120万元,非税收入完成1955万元。一般预算支出预算26044万元,全年实际完成45412万元,同比增长36%。基金预算支出2123万元,全年实际完成3858万元,同比增长156%。红寺堡区现有红寺堡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红寺堡支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红寺堡支行三家金融机构7个营业网点,其中:农村信用社4个网点,邮政储蓄银行2个网点,农业银行1个网点。截至2010年8月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8232万元,其中:信用社存款余额27732万元;农业银行存款余额24402万元;邮政储蓄银行存款余额6098万元。辖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6473万元,其中:信用社发放31657万元;农业银行贷款余额3756万元;邮政储蓄银行贷款余额1060万元。土 地2009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表明:红寺堡区土地总面积199781.38公顷300万亩。其中:耕地47.5万亩(水浇地41.1万亩、旱耕地6.4万亩),园地2.3万亩,林地61.3万亩,荒草地159.2万亩,建设用地17.7万亩(交通运输用地3.6万亩、水利设施用地4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0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中,建制镇1.4万亩,工矿0.3万亩,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0.2万亩,村庄8.1万亩;村庄用地中,农民住宅用地1.5万亩,乡村公益建设用地0.7万亩,乡村建设预留地5.9万亩。农村土地利用状况 2009年农村土地承包登记结果显示:红寺堡区现有农村村民37360户、166672人,实际占用土地394454.3亩,包括农村村民指标外占用土地42779.56亩。其中:农村宅基地35095宗,水浇地实际保有量394237.3亩(包括盐碱地11277.8亩、沙化地2209.4亩、新开地23266.4亩、撂荒地7734.5亩),农业开发用地95161.29亩,设施农业用地总量7017.56亩,养殖园区用地总量2784.35亩,水利设施用地总量19380.15亩,交通运输用地总量28731.4亩,机关团体用地总量1475.79亩,公共设施用地总量87.5亩,宗教用地总量750.1亩,殡葬用地总量2510亩,商服用地总量428.81亩,工业用地总量70.75亩,临时用地总量86.49亩,采矿用地总量4317.23亩,林地总量65.74万亩,草地总量93.51万亩,未利用地总量82.35万亩。城镇土地利用状况 最新城镇土地清查数据表明:住宅用地995.9亩,共建设住宅小区35个。其中:平房小区27个,楼房小区8个。机关团体用地总量1822.51亩,宗教用地总量135.65亩,交通运输用地总量858.74亩,公园与绿地总量1901.55亩,商服用地总量2046.93亩,工业园区用地总量1500亩,储备土地11030.05亩。自2008年以来,红寺堡区共上报中北部土地开发整理、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整理、矿山环境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等4大类、20个分项目,估算总投资6.2亿元,落地资金达1.6亿元。累计完成土地开发2.31万亩,整理农村土地3.58万亩,投资2411万元,土地开发利用富有成效。城市建设红寺堡城市建设从荒漠中起步。开发建设以来,红寺堡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坚持“国家扶持,政策吸引,优质服务,前景鼓动”的建设思路,高标准、高起点修建城市道路14条41公里,形成“五纵六横”的城市道路框架。城市建成区面积7.4平方公里,城区建筑面积达到75万多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26万平方米,道路硬化率90%以上,城镇化率达16%,城市绿化率达到35%,城市人口2.6万人。截止目前,建成罗山花园、恒馨园、鹏胜花园、鼎盛花园、东方世纪城、祥和佳苑、金翠苑等住宅小区。污水处理及集污管网工程、排水管网41.16公里,给水管网37.76公里。建设廉租住房460套、经济适用房330套、危房危窑改造6729户。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平方米。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交通运输红寺堡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中心,北临吴忠市利通区和青铜峡市、灵武市,南至同心县,西北与中宁县接壤,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是通往宁夏东西南北及兰州、西安、银川等大中城市的咽喉之地。境内盐兴公路、福银高速、定武高速3条省道和黄同公路、滚新公路、恩红公路3条县道纵横交错,太中银铁路和滚红高速公路途径红寺堡城区。截至2009年底,红寺堡区建设等级公路666.2公里。其中:农村公路501.8公里,高速公路61.4公里,盐兴路过境段及城区连接线103公里。红寺堡区47个行政村中已有40个通上了油(水泥)路,公路通村比例达到96%。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沙砾路,通水、通电、通电视、通电话、通网络的“六通”目标。截至2009年底,红寺堡区有二级汽车站2个,乡镇客运站42个;客运班车达到45辆,开通各县(市区)的客运班线达到15条,中高档客车比重达80%;出租车150辆,标准型出租车达100%;公交车88辆,公交线路35条。教 育红寺堡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72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2所,完全小学59所,教学点8个,民办公助幼儿园1所;现有在校中小学生36502名。其中:学前一年学生1872名,小学生23775名,初中生9014名,高中生1841名;现有教职工1625名。其中:正式在编教师1104名,特岗教师318名,工勤人员17名,编外教师11名,支教教师156名。教师学历达标率和任职资格率均达到100%,平均年龄33周岁,是宁夏最年轻的一支教师队伍;中学生均建筑面积7.8平方米,小学生均建筑面积3.8平方米,生均图书占有量10.2册,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2010年,红寺堡区全面实施创建“教育强区”工程以来,“两基”指标稳中有升,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9.9%,毕业率保持到100 %;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 98.7%,辍学率降至1.2 %;初中阶段入学率达116.6%;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94.1 %;15周岁人口中初等义务教育完成率为99.7%;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完成率为87.5%,初中毕业率达到100 %。1550周岁青壮年人口非文盲率达到 99.9%,15周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2年。教育信息化扎实推进,小学生机比11:1,初中生机比12:1,高中生机比10:1,多媒体电教室占46%,远程教育覆盖率达到100%。教育质量稳步攀升。7月份,红寺堡小学代表宁夏参加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中获得团体金奖。2010年红寺堡参加高考的学生704名,本科上线人数245名,其中:一本录取69人,二本录取176人。本科上线率34.8%,较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参加中考的学生1548名,文化课均分431.5,较上年提高21分。考生中500分以上人数为332名,占总人数的21%,较2009年提高6个百分点;496分以上368名(优秀人数),优秀率为24%,较上年提升7.3个百分点;400分以上984名,占总人数63.3%。中考成绩依然保持全市第一名次。医疗卫生红寺堡区现有各级各类卫生(含计生)服务机构111所。其中:区级医疗卫生机构4所(人民医院、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心、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社区卫生服务站2所,乡镇卫生院3所,民营医院1所,个体诊所12个,村卫生室89所。卫生(含计划生育)系统现有编制212个。其中: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局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心共5个,人民医院130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70个,在编在岗职工193人,村医89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62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人员0.81人。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45人。现已建成红寺堡区人民医院门诊楼、医技楼、住院部大楼及附属用房总面积13860m2,配备了1750万元的自治区二级医疗机构医疗设备;现有疾控中心业务楼1500m2、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心业务楼2430m2、2所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均达到500m2;3所乡镇卫生院建筑面积均达1200m2以上,各配备基本医疗设备10万元,2006年在原有民房基础上改建80所村卫生室,均配备了3000元的“十小件”医疗设备。现有床位168张,每千人实际拥有床位数0.84张,其中人民医院100张,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心20张,3个乡镇卫生院和友谊医院各10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8张。目前,国家免疫规划“十二苗”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乙肝疫苗首针24小时及时接种率达到90%以上,合格碘盐食用率达93.8%。餐饮服务卫生监督实现了“四个”100,公共场所监督覆盖率达100%,量化分级管理率达98%,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8.57%,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6.25%;高危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和住院分娩率均达100%,新生儿疾病筛查率91%,低出生体重发生9.52。人口和计划生育现有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心1所,配备了计划生育服务必需的B超、微机、妇科治疗仪、乳腺诊断治疗仪、手术床、服务床、药具柜、器械柜等各类服务设施;乡镇计划生育管理办公室3所,暂借用乡镇卫生院房屋办公;无乡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所,乡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暂由乡镇卫生院承担;村级无计划生育服务室。目前共有计划生育工作人员27名,除2名公务员外,25名占卫生事业编制或其它非计划生育编制。现有四个乡镇各配置1辆计划生育服务车。截止2010年8月底,我区定居总人口146375,其中少数民族89078人,占定居总人口的60.58%;已婚育龄妇女为23279人,新出生婴儿2201人,其中:政策内出生1979人,政策外出生222人,出生政策符合率89.91%;人口出生率为15.19。出生性别比113.58,死亡率1.57;人口自然增长率13.62。共实施各种节育手术2125例。其中:女性绝育手术751例,置环、皮埋1317例,其它57例。节育措施落实率为96.55%,落实及时率为95.79%,计划生育率达到87.8%,已婚育龄妇女综合节育率为95.98%,长效节育率93.96%。累计申报少生快富项目户1036户,申报少生快富示范点3个,申报示范户57户。文化体育红寺堡区充分利用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的优势和影响,大力挖掘红寺堡历史上的草原文化、农耕文化,深度开发扬黄水文化、移民多元文化,建成宁夏移民博物馆,建设生态移民文化广场、生态移民文化主题公园、雕塑群、碑林群等文化基础设施,使红寺堡成为我国反映古今中外生态移民的展示交流中心和生态移民文化展示区。开发建设以来,红寺堡群众文体活动精彩纷呈、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有序,竞技体育蓬勃兴起。截止目前,已建成宁夏移民博物馆、宣传文体中心,配套完善了数字影剧院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区)级支中心,建设广场文化活动舞台1个,在全区47个行政村分别建成1块篮球场地;全区4个乡镇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3个,组建乡镇文体工作站4个,建成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站点4个,完成农家书屋工程39家,创建文化大院1个、村级示范文化室11个、示范农民文化户14家,组建农民文艺团队11支,发展63家文化经营户,从业人员160多人,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在2010年自治区级体育运动会上,红寺堡区运动员取得双蹴比赛第二名和55公斤级跆拳道比赛第一名的好成绩。旅 游红寺堡区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宁夏三大名山之一,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物种。截至目前,共登记旅游景点12处。以宁夏移民博物馆为核心的一些旅游景点被列入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二期名录。罗山生态旅游系列景点、黄河梯级大泵站系列景点、移民风情休闲度假山庄和葡萄旅游等旅游开发项目,为红寺堡旅游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罗山位于红寺堡区东南,距红寺堡城区约26公里,是宁夏三大名山之一、居宁夏中部最高峰,是屹立在毛乌素沙地南部边缘平沙地中的一座荒漠绿岛。山上有始建于宋代的云青寺,香火旺盛,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罗山是宁夏三大天然林区之一、素有“瀚海明珠”、“荒漠翡翠”之美誉。2002年7月罗山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资源275种,野生动物资源114种,其中有金雕、豹猫和猞猁等22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列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名录之内。罗山最高峰海拔2624米。“罗山叠翠”是与 “贺兰晴雪”、“梵刹钟声”齐名的宁夏八景之一,是宁夏不可多得的登高观光旅游佳地。云青寺位于罗山东麓,风景秀丽,宋时有和尚在此修寺悟道。相传朱元璋曾在此居住过,明庆王朱旃曾在此修建避暑山庄。后当地农民自发修建成如今的云青寺,每年阴历四月初八的庙会,是当地一大盛会。宁夏移民博物馆位于红寺堡镇城区内,2009年4月开工建设,总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436.88平方米,是宁夏的第二大博物馆。馆体为边长64米、高18米的正方体,外墙四角设计了八块大型主题浮雕,采用中国传统西北民居砖墙拼花的建筑元素与回族建筑元素相融合的现代建筑风格。宁夏移民博物馆全面记录和真实再现了宁夏扶贫移民工作的全过程,集中体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和宁夏“双百”扶贫攻坚伟大成就,彰显宁夏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和移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务实苦干、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是一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宁夏“黄河金岸”旅游圈中一处独特的新景观。宁夏移民博物馆现已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二期名录。黄河梯级大泵站位于中宁县境内东面接壤中宁万亩枸杞园,西面靠近清水河的小壶口瀑布,是为解决宁夏扶贫扬黄工程红寺堡灌区的水源而兴建的一座临河泵站,距红寺堡镇40多公里。其间主要有红寺堡一、二、三大型泵站。移民旧址位于罗山西麓,是宁夏同心县原新庄集乡整体搬迁后,在罗山脚下留存有废弃的院落近7000座,房屋、窑洞和羊圈近万间,还有周边零星分布的古老的城址、清真寺、庙宇、道观等。整个村庄背山面川,被灌木包围,很难寻觅,搬迁后的新村与旧址一沟之隔,相互映衬、尽收眼底的反差一览无余,在宁夏绝无仅有,是一笔储存发展记忆、见证沧桑巨变的移民文化财富。红寺堡移民旧址作为一道独特的历史景观,蕴藏着极大的原始村庄古文化内在元素和“荒凉”卖点,是宁夏开发旅游和拍摄影视作品极为难得的人文景区,也是见证党的扶贫移民政策、和谐社会建设成果和移民生活变迁的真实写照。民政红寺堡区坚持“应保尽保,动态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定居群众基本实现了稳定脱贫、解决温饱的目标。截止2009年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81户、1867人,占非农人口的7%,城市低保金月人均补助标准为200元。共有农村低保对象9528户、15659人,人均保障标准为50元,农村低保覆盖率达到7.3%。共有五保人员216人。其中:残疾人10人,70岁以上老人19人,孤儿6人,其他181人。集中供养100人,月供养标准为200元。分散供养116人,月供养标准为150,年人均供养标准达到2280元,五保户集中供养率100%。红寺堡中心敬老院于2005年建设,总投资345.1万元,占地面积28亩,总建筑面积3150平方米,共设置宿舍53间,床位106张,娱乐健身康复活动室6间,辅助用房8间,室外活动场地6000平方米。截至目前,中心敬老院入住五保老人100名,入住率达94%,月人均供养标准200元。红寺堡中心敬老院是一座以五保供养为主、以社会福利服务为补充,集娱乐、健身和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场所。红寺堡慈善服务中心于2010年4月份开工建设,总投资510万元,建设规模3000,设计床位120张,其中:综合楼框架结构2620,厨房及浴室砖混结构,建筑面积352.19,门房砖混结构,建筑面积27.81。红寺堡慈善服务中心建成后将解决120名智力残疾、重度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自2004年以来,红寺堡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达33万人次,创收达13亿元,人均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开展各类培训73878人次,其中基本技能培训11509人,职业技能培训6903人,创业能力培训473人;培养小老板89人,培育小企业69个,开发创业项目55个,筹集支持创业贷款担保基金1500万元,累计发放小额贷款3508户5420.9万元,带动就业5739人;城镇新增就业291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以内。自2003年以来,红寺堡区先后启动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合作医疗。 2005年、2007年先后成立了社会保险事务管理中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2010年7月建立了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实行社会保险参保、缴费、待遇支付一站式服务。经过十年改革发展,红寺堡区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服务功能更加完备,社会保险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截止2010年6月底,红寺堡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019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0190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2690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7500人),失业保险参保2112人,工伤保险参保394人,生育保险参保2311人。新农合参合农民117813人,参合率90%以、机构和人员编制红寺堡共设置各级各类工作机构196个。其中:党政群机构44个,事业机构133个(包括副科级事业单位10个),驻红单位9个,驻红企业10个。党政群机构包括:区委工作机构6个,部门管理机构1个,区人大机构4个,区政府工作机构14个,区政协工作机构4个,群众团体组织3个,乡镇4个,审判机关1个,检察机关1个。红寺堡区不设机构编制、人事、审计、广播电视部门,其职能由吴忠市市直相关部门承担。吴忠市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公安部门在红寺堡分别设置分局。事业机构包括:中小学校62个,乡镇卫生院4个,部门所属事业机构51个,乡镇事业站所16个。红寺堡区共核定各类行政编制486名。其中党政群机关174名,公安专项编制103名,法院政法专项编制46名,检察院政法专项编制37名,司法专项编制16名,乡镇行政编制109名,周转编制 1名;共核定事业编制1986名。其中全额预算1807名,定额补助140名,聘用人员编制数39名。党政群机关共核定正科级领导职数28名,副科级领导职数30名,4个乡镇共核定正科级领导职数8名,副科级领导职数22名,事业单位核定副科级领导职数10名。截止2010年6月底,红寺堡区在编财政供养人员2370名。其中:行政人员309名,事业人员1733名,工勤人员202名,离退休人员89名,遗属37名。在职工作人员中,研究生学历10名,占3;本科学历383名,占12.1%;专科学历520名,占16.5%;中专及以下学历2239名。基层组织政权建设红寺堡区现有党(工)委7个,党总支4个,支部82个,共有党员3152名。其中农村党员2244名,占党员总数的71%;少数民族党员1600名,占党员总数的50.8%;女党员482名,占党员总数的15.5%;35岁以下党员1100名,占34.9%;3659岁党员1794名,占56.9%;60以上党员358名,占11.4%;预备党员136名;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个,党员31名。社会组织党组织个,党员13名。民族宗教红寺堡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主要有汉族、回族、蒙古族、满族、傣族、土族、高山族、东乡族、保安族、土家族等10个民族。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7以上。红寺堡又是一个多宗教信仰的地区,主要宗教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其中伊斯兰教各教派、门宦较为齐全,信教群众数量最多。现有宗教教职人员375人,有资格证书299人,无证76人,在职开学阿訇154人,寺管会成员652人。红寺堡区现有宗教活动场所181处。其中:清真寺171处,佛道教9处,基督教1处。近年来,红寺堡区委、区政府以“宗教界评先创优”创建活动为载体,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致力于将红寺堡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和谐红寺堡。乡镇概况红寺堡镇红寺堡镇位于红寺堡区腹地,行政区域面积567平方公里,是红寺堡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现辖11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截止2009年底,红寺堡镇人口总数55300人,其中回族人口33300人,占总人口的60.3%;耕地面积96788亩。现有党员643人,其中农村党员546名,女党员76名,村级小学12所(完小9所),在校学生4407人,教师171人,镇干部32人。有各类宗教活动场所66座,其中清真寺62座。红寺堡镇累计种植经果林6.85万亩。其中:葡萄3.7万亩,形成了以中圈塘、朝阳、上源、兴旺4个村为重点的万亩葡萄产业基地;种植红枣1.6万亩;种植高酸苹果1.2万亩,种植枸杞0.35万亩。累计发展设施农业1.22万亩。发展肉牛养殖重点村两个,饲养黄牛1.82万头。种植一年生牧草1万亩,紫花苜蓿0.6万亩,各种畜禽防疫率达100%。畜

    注意事项

    本文(红寺堡概况.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