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世界佛都——法门寺旅游经济区战略定位与总体运营规划终稿.doc

    • 资源ID:3811619       资源大小:927KB        全文页数:9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世界佛都——法门寺旅游经济区战略定位与总体运营规划终稿.doc

    博为国际咨询集团法门寺文化景区项目策划报告之一千载佛家圣地 万世人文经典世界佛都法门寺旅游经济区战略定位与总体运营规划目 录第一章:发展环境与发展条件一、佛教发展现状与趋势4二、区域基本特征4三、竞争环境4四、自然条件4五、文化脉络4六、经济基础4第二章:综合分析与发展选择一、项目发展优势4二、项目发展劣势5三、项目发展机会5四、项目发展挑战6五、项目发展选择(发展方向)7第三章: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一、战略定位基本理念9二、战略定位主要思路9三、项目战略定位 12四、项目功能定位 13五、项目形象定位 14六、项目发展目标 15七、项目总体运营策略 16第四章:文化定位与产业定位一、项目文化定位 26二、项目文化体系 26三、项目产业定位 26四、产业业态规划 26五、文化产业发展脉络 19第五章:功能分区与项目设计一、项目功能分区 21二、主要项目设计构想 27第六章:景观设计与游线组织一、文化景观设计 40二、景区游线组织 44第七章:市场定位与赢利模式一、目标市场细分.47二、目标市场特征分析 48三、游客市场规划 48四、投资置业和商业经营市场规划 51五、投资开发市场规划 53六、赢利模式 53第八章:开发策略与管理模式一、总体开发运营理念58二、佛文化中心区(宗教区)开放运营模式59三、产业区与综合服务区(非宗教区)开发运营模式60四、开发管理体制62五、总体开发策略 66六、开发建设时序68七、景区开发建设总投入匡算68八、开发运营商投入产出效益预测72九、开发建设资金筹措68第九章:项目招商与建设融资一、招商引资总体理念58二、招商引资客商定位58三、招商引资促进策略58四、建设融资策略58五、招商引资路径58六、招商引资政策支持58七、招商引资实施计划58第十章:运营风险与风险规避一、风险分析58二、风险规避58 构图方式由“合十塔”和“法门”的“门”作为基本元素构图组合而成。“合十塔”在未来不仅是法门寺的标志,也是世界佛教的标志;“法门”是我们景区的名称,也有“佛法之门”的意念,标志将“合十塔”和“门”作为logo的基本元素,具有鲜明的标志性、标识性以及指向性。 延伸涵义1、通过艺术变形,标志的核心元素“合十塔”具有“虔诚之手”和“初开之莲”的意象,表达了“我心向佛”的涵义。2、标志由三个“门”字变形而成,三个门形成的三个圈代表佛教“往世、今世、来世”的概念,三个门分别象征“往世门、今世门、来世门”。由“合十塔”透出的光芒穿过三层门,表达了以“法门寺”为起点“超脱三世”的最高境界。3、标志由“圆”和“方”构成,代表“天圆地方”。“天圆地方”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标志用此寓意佛教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相融共生、和谐发展。4、从具象角度看,标志以“合十塔”为中心光芒四射,体现了“佛光普照”的意念。 视觉效果1、标志构图和谐,但不失视觉冲击力,形象鲜明。2、标志元素联想丰富,容易取得大众认同3标志美观,标识性极强。第一章:发展环境与发展条件一、佛教发展现状与趋势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创立者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边,也即是释迦牟尼。佛教从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时期开始向国外流传,逐步形成了汉传、南传、藏传三大流传体系,主要分布于亚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近代以来在欧美地区亦有所传播。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全世界已有佛教信徒3.11亿人。佛教虽然诞生于印度,但中国是佛教发展的第二故乡。公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过长期传播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以及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纵观国内外佛教发展的态势,主要呈现以下的显著特征:1、本土化当前世界三大佛教体系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在各自的领域内都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影响。世界各国佛教的发展情况虽各不相同,但都与本地文化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形成了鲜明的本土特色。2、世俗化由于受到现代观念和世俗观念的强烈影响,僧人的观念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佛教世俗化倾向日趋明显。一方面,佛教走向世俗阶层有利于佛教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来源于鬼神崇拜、祖先崇拜等的所谓“民俗佛教”对正信佛教的冲击也很大。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和工商界开始广泛参与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由于他们对佛教和佛教文化不太了解或了解不深,可能对佛教产生一定的扭曲作用。在佛教发展过程中,应避免当前某些过度世俗化、商业化的倾向。3、国际化当代世界佛教界交流频繁,世界性的论坛不断举行。2006年在中国杭州举办了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为主题,吸引了37个国家1000多位高僧大德和许多宗教领袖、政府政要前来参加,为佛教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搭起了世界级的平台。现在东西方宗教打破各自局限,相互对话、相互渗透的时代已经开始。佛教内部也一直主张包容和谐,各教派之间承认各派思想都含有真理,都具有平等地位。平等的对话增进各宗教派别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共同繁荣。 4、多元化多元化一方面表现在佛教各宗派、各地区中心之间以及与其他宗教组织之间的相互竞争上,另一方面表现在佛教文化与儒家文化、西方文化等其他文化的相互激扬和相互吸收上。新世纪佛教多元化的趋势正在加强。5、现代化佛教与信息化成果的结合速度很快,是现代佛教传播的显著特色之一。广播、电视、电脑信息网络等一系列电子信息传媒在二十世纪的发展十分迅猛,佛教借助这些新兴传媒有效地弘扬佛法,促进了佛教在世界各地的蓬勃发展。二、区域基本特征法门镇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以北10公里,东接召公镇,南连县城新区,北至桥山,西隔七星河与歧山县青化乡相望。镇区东距省会城市西安市110公里,西距宝鸡市95公里,辖34个行政村、193个村民小组。法门镇总面积89平方公里,总人口8万多人,人口密度约900人/平方公里。1、大西北中心圈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来看,西安经济圈将成为大西北的经济中心。法门镇东距内陆重要的口岸城市西安110公里,居经济相对发达的关中地区西侧,东邻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属于受大西北中心-西安辐射的第一个圈层。2、关中节点法门镇地处关中腹地,也处于陕西西安市和宝鸡市两大城市的中间位置。独特的区位优势,使法门镇在关中经济开发带中能够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如果开发得好的话,法门镇将会成为连接东西两大经济体的重要纽带,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节点。同时,法门镇还是扶风县城总体规划所确定的一主二次集团式组合城市的一部分,将承担部分县城经济、文化功能的职能。3、旅游重镇法门镇地处“陕西省西线旅游”黄金热线的中部,具有震撼世界的佛祖舍利以及千百年来形成的名塔名寺的独特灵气,可以建设成为享誉世界的旅游重镇。辅以田园牧歌式般恬静的自然环境,再加上四周分布着周原遗址、乾陵、昭陵、阳陵、茂陵等汉唐陵墓、太白山等著名景点,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兼备,对旅游者有很强的吸引力,具有发展大旅游的区位优势。三、竞争环境1、国际竞争法门寺作为国际性的佛教圣地,与世界各佛教国家著名佛教旅游胜地缅甸的仰光大金塔、老挝的塔銮、泰国的帕巴吞金塔、尼伯尔的博达纳特大佛塔等之间必然会存在着“谁是真正的世界佛教中心”的竞争。法门寺必须具有“唯我独尊”的气势和魄力、制订宏大的建设和发展计划并将之付诸实施,才能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佛教中心。法门寺所依托的是正在民族复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为其未来成为世界佛教中心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国内同类景区的竞争法门寺要成为真正的世界佛教中心,首先就必须在国内取得中心的地位。国内传统的五台、普陀、峨眉、九华四大佛教名山以及西藏的布达拉宫等藏传佛教名寺有很高的知名度,其旅游吸引力目前大于法门寺。但这些名山古刹目前尚缺乏足够的策划和包装,开发力度不够,只维持着传统的影响。灵山大佛、海南南山等新开发的佛教景区因为采用现代管理手段,影响力迅速上升,成为近年来佛教景区开发的明星,被冠之以“南山模式”、“灵山模式”等称呼。但这些景区缺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无法承担作为佛教中心的基本功能。法门寺如果能将深厚的佛教文化资源与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有机结合,其发展潜力将是上述景点无法比拟的。3、大陕西旅游资源的竞争陕西省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整体上对吸引游客来陕旅游相当有利。但法门寺目前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在与西安城区、兵马俑和华山等著名旅游景点之间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还处于靠西安带来游客的阶段。本项目的发展将改变这种不利的态势,使法门寺成为陕西省旅游业一张崭新而又闪亮的名片,成为动力强劲的新引擎,与兵马俑和华山成为真正的竞争对手,共同带动和促进陕西省旅游产业的升级发展。【重要提示】上述的所有竞争关系,并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而是一种竞合关系,也即是既竞争又互动合作的关系。将世界和中国的佛教旅游发展起来,将大陕西优势旅游资源整合起来,才是大家共同的发展目标。四、自然条件1、地质地貌法门镇位于山前洪积扇和黄土台塬的分界处,地质构造属渭河断凹的一部分,海拔590-700米,西北高,东南低。区内无大的沟壑切割,地面较为平坦,镇区呈长条型。2、气候特征法门地区属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长夏短,夏热春寒,雨热同季。光照比较充足,年均气温12.4,全年无霜期229天,年平均降雨量552.3mm。夏季以东北风为主,冬季以西北风为主。灾害性天气主要是干旱、连阴雨、暴雨、冰雹和干热风。3、土地资源法门镇土地总面积89平方公里,人均土地面积1.96亩/人,低于扶风县平均水平2.46亩/人。耕地总面积11162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3.6 %,人均耕地面积1.64亩。境内地势平坦,土地利用率较高,优质耕地所占比重较大,土壤肥沃、雨量适中,加上雨热同期,适合农作物生长,被誉为“关中粮仓”。4、水利资源境内河流主要为美阳河、七星河。美阳河长30.4公里,为扶风县最大河流。境内水系具有山溪型特征,水系源短流急,河床比降较大,径流季节性变化明显,暴雨洪水过程短、峰量大。法门镇地处冯家山灌区,水利条件相对比周边地区优越。但从建设法门旅游经济区的角度来看,用水问题仍然是一个必须十分重视的问题,需要专门的研究和论证,以确保水利资源能够满足法门经济区建设和后续发展的需要。5、矿产资源法门镇矿产资源较为贫乏。主要矿产资源有地热水、粘土。地热水是发展温泉旅游的好资源。6、农产品资源法门镇发展农业生产条件较佳,农产品和养殖业发展迅速。盛产小麦、玉米、油菜、辣椒和苹果。养殖业主要有秦川牛、奶牛、羊、猪等。7、生态资源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世界上大多数的寺庙都在山清水秀的环境选址,最典型的如五台、普陀、峨眉、九华中国佛教四大名山等。但法门地区地势平坦、整体自然环境条件一般、植被条件也较差,生态资源条件不太理想,生态保护和建设应得到充分重视。五、文化脉络1、佛教文化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法门寺因佛祖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是唐代的皇家寺院。1987年重修宝塔时发现地宫,2499件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法门寺开放以来,接待了众多的国家领导人和外国元首,表明了其巨大的吸引力。 2、周原文化 法门镇地区是周原文化的核心地区之一。3000年前,周人在今陕西关中西部武功、扶风、岐山、凤翔、乾县等10个县数百平方公里的沃土上,“筑廓营室”,繁衍生息,历史上把这块领地称作“周原”。周原的“岐邑”是遗址的中心,宫殿、宗庙、手工业作坊及墓葬云集于此,地上地下遗存丰富的“青铜时代”文物。近百年来,从周原出土的青铜器窖藏达70多处,其中大型窖藏一次就出土青铜器数百件,是中国出土青铜器最多的地方,被誉为“青铜之乡”。3、大唐文化唐代的皇家寺院隐含了丰富的大唐文化。据史载,佛祖舍利“三十年一开,则岁丰人和”,可干戈平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因此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法门寺佛指舍利。每次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唐代诸帝笃信佛法,对舍利虔诚供养,寺院大小乘并弘,显密圆融,使法门寺成为皇家寺院及举世公认的佛教圣地。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4、民俗文化深厚的关中民俗文化是文化脉络的活态延续。法门镇一带属关中地区,关中民俗风情也是当地一笔值得大书特书的丰厚文化资源。这里的民间艺术多姿多彩,独具一格。皮影、木偶、剪纸、刺绣、社火、脸谱、泥塑、草编等始终都散发着周秦文化的遗风古韵,闪烁着中华原始文明的奇光异彩。六、经济基础法门镇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地区,主要产品为农产品,附加值低;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劳动力素质也有待提高,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层次和产业结构都有待调整和提升。目前现状是:名气大,欠发达,底子薄,有后劲。【结 语】综上所述,法门寺地区自然条件总体上属一般水平,产业基础薄弱,水资源也不是特别丰富。但这里有世界唯一的佛骨舍利以及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成为当地必然的选择。当然,发展旅游经济只是本项目的起点,我们的目标是创造一种“旅游经济文化经济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以法门这一“关中结点”为中心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第二章:综合分析与发展选择一、项目发展优势1、佛教圣物的独特性和稀缺性法门寺供奉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佛指骨舍利,拥有2499件供奉珍宝,这些佛教圣物是法门寺项目最核心的发展优势。2、在佛教界中不可超越的地位1987年佛指舍利现世,法门寺奠定了在佛教界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佛骨舍利在世界各地的瞻礼供奉,更提高了法门寺不可替代的地位。3、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法门寺在五代以前就和白马寺同为中国北方的佛教中心, 在唐朝成为皇家寺院。200多年间共有八位皇帝供奉,形成了独特的供养文化。4、成熟的国际旅游市场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陕西省已成为旅游大省, 2006年全省旅游收入378亿元人民币。西安,凭借历史底蕴和旅游资源,已成为世界瞩目的国际旅游城市。5、周边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法门寺周边有太白山、周原遗址、周公庙等景点,当地文化具有关中文化的主要特征,这有利于旅游产品的组合和旅游产业链的构建。【总结与启发】法门寺项目开发具有资源的唯一性,具有资源优势和文化底蕴,也具有国际旅游市场基础,为高起点规划建设法门寺文化景区提供了充分条件。如何有机地进行文化的深度挖掘和资源的广度整合,是法门寺景区建设的关键所在!二、项目发展劣势1、缺乏大城市的依托法门寺与西安和宝鸡的距离都较远,地处城市开发程度非常薄弱的农村地区,城市基础配套和高端旅游市场配套设施严重不足。2、自然生态资源比较缺乏法门寺项目所在地地势平坦,地形单一,没有丰富的山体和水资源,与其它宗教旅游景区中普遍具备的灵山秀水存在一定的差距。3、项目周边营商环境较差法门寺所在镇区一直缺乏商业规划,商业设施较少,商业管理欠规范,卫生条件较差,整体营商环境与世界级旅游胜地建设有较大的距离。【总结与启发】法门寺项目远离大都市,在开发建设上必须体现“造血”功能,必须构建“自供”资源配置体系。除此以外,作为一个世界级的旅游项目,生态环境的建设和营商环境的建设,也是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三、项目发展机会1、国家宗教政策开放度增加近年来,我国的宗教政策开放度越来越大,宗教国际交流活动日趋活跃,国内形成了日趋自由和开放的宗教发展环境。2、佛教近年得到迅速发展现代社会的浮躁促使人们对自然对本性的回归,近年来佛教在国内外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内佛教信众已达2亿多,三大语系佛教寺院共有2万多所。此外,目前的佛教信众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佛教文化在企业、保健医疗、商业等社会各领域影响力的不断增加。【调研数据】Ø 在我们的宗教旅游景区游客调研中,65.6%的被访者信佛,被访者平均年龄为32.7岁;40岁以下游客占被访总人数的77.3%。3、陕西省建设文化大省的契机建设“文化大省”是陕西省“十一五”规划的核心任务。2005年6月出台的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纲要,提出推进文化产业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培育文化市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等政策措施上的指引。4、陕西省政府对法门寺建设的重视和支持法门寺佛文化旅游区是陕西“十一五”十大旅游重点项目之一,省政府专门成立了开发建设协调领导小组,这为法门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5、宗教旅游市场潜力日渐显露近年来我国宗教旅游市场得到了蓬勃发展,尤其是佛教旅游景区,已成为国内旅游的热点目的地。【调研数据】Ø 2007年五一黄金周,海南南山寺游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5,仅5月3日一天,到南山寺旅游的中外游客就达到1.1万人次。【总结与启发】从上述分析看,法门寺项目具有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有利的大环境能降低项目开发建设的风险,法门寺项目开发应大胆创新,加速开发,顺势而上,一蹴而就,切忌举棋不定,错失大好时机!四、项目发展挑战1、多头运营,管理难以协调法门寺文化景区的开发具有特殊性,如何处理好寺庙、博物馆、投资开发商的利益关系,如何理顺与宗教管理部门、属地政府管理部门开发与管理的关系,这是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如处理不妥,必然成为项目开发建设的最大威胁。2、主体建筑风格与佛教传统信仰观之间存在冲突李祖源设计的合十舍利塔和佛光大道的建筑风格吸纳了西方建筑中讲究气势、强调几何构图的思想,成为21世纪世界佛教文化的标志,具有重大的创新价值。但其建筑风格与佛教传统信仰观之间存在冲突,如何使合十舍利塔和佛光大道能被佛教界人士和广大信众所认可和接受、直至信仰,是项目运营的一大难点。【调研数据】Ø 在我们的宗教景区游客调研中,有70.7%的受访者认为合十舍利塔应采用古典型的寺庙建筑风格,仅有4.0%的游客认可目前所采用的现代建筑风格,这与目前的设计方案产生明显的冲突。Ø 我们走访的光孝寺、南华寺、南山寺等寺庙多名高僧,普遍认为李祖源设计的合十舍利塔建筑风格欠妥,认为信众难以第一时间接受,推广需要过程。【总结与启发】不管是管理模式还是佛教文化本身,创新是必然的选择。但如何创新,如何让利益主体、让市场主体所接受是我们应深思的问题。我们应大胆迈出全新的步伐,但也应最大限度的调和各方的利益、各方的理念,以减少项目运营的障碍。五、项目发展选择(发展方向)通过对项目发展优势、发展劣势、发展机会以及发展挑战的分析,着眼于未来长远的发展,着眼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我们认为法门寺文化景区开发建设要坚持以下四大基本的发展方向:1、创新开发佛教旅游产品面对佛教世界化的浪潮,面对“人间佛教”的深入人心,我们对佛教文化的挖掘,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梳理和复制上,而应充分把握佛教文化的发展趋势,对文化内容和文化表现方式进行前所未有的创新,才能奠定21世纪世界佛教文化中心的地位。佛教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佛教旅游产品的开发同样如此。佛教信众的年轻化趋势,以及大众游客多元化的消费趋势,都要求宗教旅游产品进行创新。作为未来佛教文化中心,本项目的创新能力决定了项目的生命力。【调研分析】Ø 在我们的宗教景区游客调研中,对用现代手段来宣传佛教文化,74%的表示认可,只有10.8%的人表示反对。而对于用现代手段表现佛像的做法,认可的人也在一半以上(54.0%)。这说明了佛教旅游产品创新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2、佛教文化产业化发展佛教文化是本项目的灵魂,佛教文化的创新是项目成败的关键。但本项目的发展不能陷入为文化而文化的狭窄思路,在弘扬法门寺佛教文化的同时,应注重文化产业的培育,着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链。只有把文化形成产业来发展,才能实现精神形态到物质形态的过渡,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3、佛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和谐共生世俗化、大众化、现代化、普世化、本色化是当今佛教发展的五大趋势,“人间佛教”是佛教发展的主旋律。作为佛教圣地,弘扬佛法、弘扬佛教文化是本项目的核心内容;作为旅游胜地,本项目开发旅游、文化和其他商业资源,创造商业文化也是必然。佛教文化与社会文化、乃至消费文化、商业文化如何相辅相成、和谐共生,这是本项目运营的一个难点,也是项目发展的必然方向和必然选择。4、由文化经济走向区域经济本项目具有唯一的文化资源,对文化产业化发展、对文化经济的规模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同时,如开发建设好本项目,本项目也具有足够的能量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通过文化产业项目的引擎作用,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全面发展。第三章: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一、战略定位基本理念跳出法门看法门 跳出佛教看佛教 跳出旅游看旅游 A、跳出法门看法门从景区的视角,扩展为区域的视角、全陕西省的视角,乃至全球发展的视角。B、跳出佛教看佛教从佛教文化发展的视角,扩展为产业文化和消费文化多元文化发展的视角。C、跳出旅游看旅游从旅游经济形态的视角,扩展为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复合经济形态的视角。二、战略定位主要思路1、 从附属旅游商圈到主题旅游经济圈n 本项目起点高,应立足于国际视野,立足于陕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应着眼于未来发展空间,以足够的战略高度和视野广度对项目进行定位,打造国际级的宗教文化旅游经济圈。n 目前,法门寺的客源主要来源于西安,是西安历史文化旅游经济圈的附属商圈。在以本项目为核心的国际宗教旅游经济圈形成后,将与西安历史文化旅游经济圈形成既竞争又互动发展的两大旅游经济圈,通过相互辐射实现客源的互补。【上图】现状:法门寺是西安历史文化旅游经济圈的附属商圈【下图】未来:法门寺宗教旅游经济圈与西安历史文化旅游经济圈互动发展n 在本项目建成后,陕西省将形成历史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山水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等四大特色旅游经济圈,将有力地带动和促进陕西省旅游产业的升级发展。2、从旅游经济到区域经济旅游经济文化经济产业经济区域经济n 作为一个世界级具有唯一性的项目,我们应以有机发展的理念对本项目进行定位。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景区”看,本项目主要发展旅游经济。但以前瞻理念看,发展旅游经济仅是本项目的起点,由旅游经济提升到文化经济,再由文化经济提升到产业经济,继而由产业经济扩散到区域经济,这才是本项目的发展战略轨迹。n 从本项目的发展前景看,完全有潜力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这应是陕西省政府大力发展本项目的着眼点。法门寺不但是宗教品牌,也是一个文化品牌,同时还将成为一个产业品牌,最终成为一个区域品牌。3、从经济发展到文明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明发展n 作为陕西省政府的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应从政府对社会发展所承担的义务来对本项目进行定位。单纯发展经济并不是政府发展区域经济的唯一目的。本项目定位应立足“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通过本项目开发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由经济发展带动社会发展,再由社会发展带动文明发展,实现从物质文明建设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升。n 从本项目的发展前景看,完全有可能通过发展“政府、佛教界、投资方、居民和游客”五大文明,建成“四老”满意的文明社区典范,这才是陕西省政府大力发展本项目的核心目标。本项目开发建设要坚持“四老满意原则”:即是“老头子(政府)”满意、“老和尚(寺庙)”满意、“老板(投资商)”、“老百姓(当地居民、信众和游客)”满意,最终的目标是“大家满意,携手合作,和谐发展”。三、项目战略定位:根据前述的理念和思路,根据佛骨舍利这一高端资源的唯一性、佛教文化的开放性和政府责任的义务性,我们从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高度对本项目进行定位,将本项目的发展战略定位为:主题文化旅游经济区陕西法门寺旅游经济区“陕西法门寺旅游经济区”不是一般的宗教文化景区,也不是一般的旅游产业区,而是一个发展佛文化的主题旅游经济“特”区。其“特”表现在五方面:n 行政管理“特”区建议将法门寺旅游经济区在行政上隶属省政府直接管理,享受享有高度的经济管理权,享受地市级的行政管理权;n 佛教文化旅游“特”区以“佛教文化”为发展特色,打造国际性佛教文化的特色旅游区,打造国际宗教交流平台;n 佛缘产业发展政策“特”区根据国家的宗教政策对宗教色彩较浓的佛缘产业给予政策扶持,加速佛缘产业的发展。n 文化经济发展示范区形成文化经济向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打造文化经济发展的示范区;n 和谐社会建设示范区建立新的文明发展模式,使法门寺成为和谐社会的模范样板。四、项目功能定位: 四“一” 四“地” 四“性”n 一脉传如来世界佛祖朝拜圣地唯一性n 一教通天下世界佛事交流基地国际性n 一山四海会国际佛教旅游胜地大众性n 一指法门开国际佛学应用高地创新性n 根据佛骨舍利的唯一性、佛教文化的国际性、旅游需求的大众性和佛学发展的创新性,我们将本项目的功能定位为世界佛祖朝拜圣地、世界佛事交流基地、国际佛教旅游胜地和国际佛学应用高地。n 从世界佛祖朝拜圣地、世界佛事交流基地、国际佛教旅游胜地和国际佛学应用高地四大层面将本项目的功能进行定位,分别代表了法门寺的“一脉传如来”、“一教通天下”、“一山四海会”、“一指法门开”的四大意象属性,同时也凸现了本项目所具有的“唯一性”、“国际性”、“大众性”、“创新性”四大特色。五、项目形象定位世界佛都佛教体验之都心灵修行之都法门寺景区以世界佛都为终极目标,最终成为世界佛教中心。在打造佛教圣地的过程中,充分实现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开发,满足人们对佛教文化体验的需求;同时,法门寺也将成为人们净化心灵的精神家园,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最佳场所。1、项目形象广告语(主推):A、佛俗一家,和谐中国 佛祖源于俗家,佛光普照俗家,人人可以成佛,人人承沐佛恩,佛俗可成一家、当成一家,这是和谐中国对佛教文明的创新、对佛教发展的贡献。B、佛教奇观·世界奇迹 不管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佛教圣物,还是舍利塔、佛光大道、法门寺瑰琳宫24院等气势蓬勃的建筑群,都称得上是佛教界里不可替代、让人叹为观止的佛教奇观。从历史的长河里,法门寺打造“世界佛都”,无论是建设规模,还是文化创新,都将成为继秦兵马俑后又一世界奇迹。“今天的佛教奇观,明天的世界奇迹”,这是法门寺最生动的写照。2、项目形象广告语(备选):世界佛教,佛教世界佛教奇观,世界法门世界佛都,不二法门佛教的世界门,世界的法门寺盛世新圣境,华夏一法门人间佛教,世界佛都六、项目发展目标1、 战略目标五年建新城,十年建佛都。利用810年时间,打造主题文化旅游经济特区。根据前面的发展战略定位和功能定位,我们把法门寺旅游经济区的未来十年的发展目标定为“3333”战略目标:“3333”战略目标:三“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化”:产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三“宜”:宜游、宜商、宜居三“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建设特色以三“效益”为中心, 以三“化”为导向,以三“宜”为理念,以三“特色”为亮点,以文化带动项目建设,以项目支撑产业发展,以产业成就佛都建设,实现“五年建新城,十年建佛都”的总目标,争取在十年之内,将法门寺经济区建成国内外著名的佛教旅游圣地;建成以宗教朝拜、观光休闲旅游业为先导,以佛缘工业和佛学应用产业为主体的新兴产业基地;建成为西(安)宝(鸡)发展轴上一个重要节点和增长极,建成一个祥和、安宁、温馨的文化新城。2、阶段目标根据上述战略目标,20072016年法门寺旅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分三步走: n 第一阶段:20072010年建设起步阶段规划到2010年,全区年均游客达到160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超过80万人,旅游总收入达到6亿元,本地生产总值达到10亿元,人均收入超过0.5万元。n 第二阶段:20112013年突破发展阶段规划到2013年,全区年均游客达到200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超过120万人,旅游总收入达到12亿元,本地生产总值达到20亿元,人均收入超过1.0万元。n 第三阶段:20142016年高速发展阶段规划到2016年,全区年均游客达到300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超过150万人,旅游总收入达到18亿元,本地生产总值达到35亿元,人均收入超过1.6万元。七、项目总体运营策略1、产业化运营以旅游文化为产业的源发点,形成产业链。通过产业链的拉伸,建立特色鲜明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深入研究,科学确定产业线的宽度和广度。产业经营策略要抛弃盲目招商不计经营效益和经营风险的做法,要求引进的产业具有特色和招商市场,能够使产业之间发展有较高关联度以降低风险,同时具有成长性和良好回报。项目的起点是宗教文化,但不只是宗教文化,而是通过发展一系列与宗教文化相关的产业链来获取佛教衍生产业的利益(如佛教养生产业、佛学应用产业等),通过由旅游经济文化经济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的提升促进法门寺旅游经济区的发展。2、概念化运营概念营销是市场细分的产物,是应对产品同质化的利器。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只有不断推出新概念产品,才能保证产业的合理利润。概念化运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产品设计概念化,通过丰富产品的内函,提升产品的价值(如佛区旅游产品的创新设计);二是产业规划概念化,凸现新的产业特色(如佛学应用产业规划);三是营销推广概念化,通过概念包装与佛教文化相结合,形成亮点和卖点,增强项目的整体核聚力。3、宗教化运营法门寺宗教文化是项目发展的灵魂和核心,佛教文化所蕴涵的包容文化、普世文化、建筑文化、音乐和艺术文化、养生文化等是项目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宗教化运营首先是宗教理念运营。项目各产业区应当充分挖掘历史宗教文化的内涵,利用宗教文化的影响力扩大项目的传播力,这与佛教弘法以及“人间佛教“的理念是一致的,也只有这样才能符合佛教旅游经济区的宗教规律以及商业消费终端的心理需求,从而为未来若干项目带来盈利,例如宗教区的工艺品经过开光后可以卖出比没开光的工艺品更好的价钱,就是宗教化运营带来的盈利。其次是利用宗教渠道运营。应当充分利用各类宗教渠道,如宗教协会、宗教募捐、宗教产品市场化开发等各种渠道整合运营各类资源。4、品牌化运营走品牌制胜的策略,通过品牌策划和整合推广,建立品牌的形象力和竞争力是项目长久经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项目应当完成由宗教文化品牌到产品品牌、最终实现区域价值的全面提升过程,从而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5、资本化运营资本包括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项目经营理念应当从实物开发向价值提升转变,把技术、设备、产品放在为资本价值增值服务的地位上,分析资本投入产出模式,制定收益回报计划,保障最大综合收益。资本化运营就是整合城市有价值的要素资源,包括土地资源、自然资源、注意力资源(注意力经济)等无形资源,如开发道路冠名权,户外广告经营权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以市场观念取代行政观念,通过市场机制整合资源,尤其是整合社会资本,促进项目全面和可持续发展。资本化经营主要包括:一是有形资源价值化,如土地等有形资产就应当从土地向价值转变,变成可以经营的价值资源;二是无形资产有形化,如把户外广告经营资源变成有形的广告牌;三是资本运作市场化,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土地开发。6、区域化运营区域化运营就是将项目置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来考虑,最大化的整合区域内有用的资源,如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佛文化资源等各方

    注意事项

    本文(世界佛都——法门寺旅游经济区战略定位与总体运营规划终稿.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