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卫生学1-第1章-人类和环境课件.ppt

    • 资源ID:3806170       资源大小:12.06MB        全文页数:11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卫生学1-第1章-人类和环境课件.ppt

    1,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第一章,Human and environment,人 类 和 环 境,陈光弟 博士、副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系环境医学研究所浙江省生物电磁学重点研究实验室,2,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第一节 人类的环境,3,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概述,当前环境污染几个引人注目的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形成、核辐射,1988,1977,2000,2006,酸雨,臭氧空洞,6,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自然环境,环境,社会环境,上层建筑经济、文化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城市、交通家庭人口,一、环境及其基本构成,7,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有利健康因,不利健康因素,促进健康,地 方 病,空气,水,土壤,阳光,微小气候,风光,水、土壤:元素含量异常,8,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次生环境:人类活动下形成的环境,环境污染是主要问题,破坏生态平衡:次生环境质量恶化,保持生态平衡:次生环境优于原生环境,促进健康,引起疾病,9,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卫生学研究的环境:,生活环境,生产环境,环境介质,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按性质,分 类,空气水体土壤食物生物,10,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一)生物因素(Biological factor),微生物寄生虫支原体原虫生物毒素,环境中能引起健康危害的的生物病原因子,老传染病与新传染病共存:霍乱、伤寒、鼠疫、炭疽HIV、疯牛病、非典、禽流感、人-猪链球菌感染,11,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洪水、地震、风景、火山爆发,生活性三废排放生产性三废排放交通运输,化学组成变化空气 水 土壤 食物,(二)化学因素(Chemical factor),硫氧化物SOx 氮氧化物NOx 一氧化碳CO 烟尘,挥发性烃类CHx 重金属化合物Pb,Mn 苯并芘B(a)P,12,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燃料废气:烟、COx、NOx、SOx 汽车 尾气、火车废气、废渣 金属与重金属:镉、铬、汞、铅、锌、砷、农药化肥:有机磷、有机氮 其他有机物:氰、酚、塑料、洗涤剂、环境雌激素、二噁英、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人类健康有损害的化学物,13,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气象因素:温度、湿度、气流、气压、热辐射,电离辐射:X线和射线 非电离辐射:红外线、紫外线、激光微波、超短波、短波、中波、长波噪声、振动,电磁辐射:雷达站、手机、微波炉、电磁灶、电视、电脑,(三)物理因素(Physical factor),物理因素人类环境,14,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四)社会心理因素(Social psychological factor),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文化程度生活方式卫生服务,心理,人类健康,15,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二、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Ecosystem and ecological balance,16,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定义:生物群落与非生物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要素: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一)生态系统及其基本构成,生态系统,17,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二级消费者,分解者,无机界(空气、水、土壤、太阳辐射等),生产者,一级消费者,生态系统四要素及其关系,无机物光能,有机物化学能,有机物矿物质,无机物,18,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生态平衡 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 health)具有活力、自调节能力和结构稳定的生态系统称为健康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健康的基础。,(二)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19,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三)食物链与生物放大作用,水,水生浮游生物,鱼贝类,鸟禽类,畜类,空气,土壤,昆虫,植物,人,食物链,20,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对人类重要性,正面:在生态系统中维持物质能量流动,保持生态平衡,负面: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生物放大,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使生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食 物 链,21,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DDT农药在环境中的富集作用,22,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环境污染物发生生物放大的条件:环境化学物质易为各种生物体吸收 进入生物体的环境化学物质较难分解和排泄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富集和逐渐积累时,尚不 会对该生物造成致命性的损害 在生物放大过程中是通过食物链进行,23,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生物放大示意图(DDT),24,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三、人类与环境的关系,25,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一)人与环境的统一性通过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保持动态平衡,形成统一体,人体血液中和地壳中元素含量的相关性,26,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元素在海水中丰度与其生物必需性,27,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适应,长期适应,短期适应,(二)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长期进化,形成了对环境的适应。在不同纬度,人肤色差异很大。人的大拇指两节,便做精细动作,猩猩大拇指三节,便握持攀援。,生理生化调节,与不利环因素保持平衡,在进入黑暗的空间后,瞳孔会扩大。从事高温作业一段时间后,汗液的分泌会减少。,28,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三)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依赖、适应环境,人类生存、发展。适者生存的定律被破坏。,29,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对健康的影响,日本四日市污染状况(1961年),中国某城市大气污染,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o l l u t i o n a n d i t s e f f e c t o n h e a l t h,30,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 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环境污染物(environmental pollutant)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后者为主。,概 念,31,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公害(public nuisance)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公害。特点:区域性,多为人为,连续污染,受害人数多,动植物同时受害。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公害病是严重环境污染造成的地区中毒性疾病。,32,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公害病特征,它是由环境污染所引起的疾患。损害健康的环境污染因素复杂。长期陆续发病:远的可能累及胎儿危害后代也可能出现急性暴发型的疾病,大量人群在短期内发病。公害病在疾病谱中是新病种,有些发病机制至今还不清楚,因而也缺乏特效疗法。,33,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几次重大的公害事件,34,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35,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一、环境污染及其来源,36,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废水 生产性污染 废气 工业性“三废”废渣 污水 生活性污染 粪尿 生活性“三废”垃圾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来源,37,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一)生产性污染(Productive pollutant),1.能源大规模使用;2.资源大规模的开发;3.新物质的大规模合成:现有960万种新的化 学物质,人工合成200万种,增加1000种/年。三大合成(塑料、纤维、橡胶)。特点:有组织排放、量大、毒性强、易治理,38,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二)生活性污染(Domestic pollutant),污水:医院污水、生活污水 垃圾:成分复杂,含致突变致癌物 粪尿:主要是生物性污染 煤烟: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灰尘。特点:片污染、无组织排放、难治理,生活性三废,39,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随意乱倒的生活垃圾堆积如山,保护环境,从我做起,40,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三)其他污染(Other pollutant),交通污染 噪声污染 光污染 放射性污染 农药化肥,41,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二、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自净,42,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一)环境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空气中迁移 污染物在水中迁移 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 污染物在生物间迁移,43,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二)环境污染物的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 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自净是运用环境自身能力消除污染物的重要途径环境的自净能力有限,环境:结构、状态,污染物:性质、数量,影响因素,44,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自净方式,物理净化:稀释、混合、扩散、沉降、挥发、逸散、凝聚 化学净化:氧化、还原、水解及中和、光解 生物净化:吸收、分解或降解、转化,影响因素,环境物理条件(温度、流量、流速、风速),污染物的物理特性(比重、形态、粒度),影响因素,环境化学条件(pH值、化学组分、氧化还原电势),污染物的化学性质,45,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bsorption,distribution,metabolism and excre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ant,吸收,分布,代谢,排泄,46,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与排泄,47,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肺泡总表观面积大,壁薄,毛细血管丰富:吸收迅速不经肝,直接进入大循环肺泡/血液浓度(分压)差大,吸收快血/气分配系数大,易吸收入血颗粒大小、分散度、溶解度活动强度、肺通气量环境气象因素,1.呼吸道:气体、蒸气、气溶胶,特点,影响因素,(一)环境污染物的吸收,48,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49,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血液,污染物经肺吸收与转运模式图,胃肠道,鼻 咽,气管支气管,肺 泡,淋 巴,50,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2.消化道吸收:水与食物中的有害物质,主要经小肠吸收绒毛增加吸收面积600倍扩散方式为主,也可经载体可在肠肝循环过程中反复被吸收pH值胃肠道内容物多少、排空时间、蠕动状况,特点,影响因素,51,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3.皮肤吸收:水溶性同时具脂溶性环境毒物,52,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主要经表皮,少量经毛囊、汗腺、皮脂腺透过三层屏障 表皮角质层:阻止分子量300的物质 连接角质层:阻止水、电解质、水溶性物质 通过脂溶性物质 基膜(表皮与真皮间):阻止少数物质不进入肝脏,直接进入大循环脂/水分配系数 易溶于脂、难溶于水、易挥发:吸收少,如苯 易溶于脂、水、不易挥发:吸收多,如有机磷皮肤完整性,特点,影响因素,53,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二)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分布与贮存,器官或组织血流量大,灌注速率高,如肝脏化学物与器官亲和力:90%铅盐沉积在骨骼屏障作用(血脑、胎盘、血眼、血睾):甲基汞易通过血脑和胎盘屏障,1.分布:环境污染物通过吸收后,随血液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非均匀分布,54,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2.贮存(storage)靶器官:多数情况下污染物贮存的部位就是毒物直接作用部位,称为靶部位(靶组织或靶器官)贮存库:化学物含量高,但不显示明显毒作用的部位 血浆蛋白(白蛋白为主)是暂时贮存库 肝、肾、脂肪组织是多数污染物的贮存库 硫蛋白(metallothionein),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分布与贮存,55,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蓄积 物质蓄积:进入机体的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于体内 功能蓄积:毒物进入体内后,用现代检测技术不能发现其在体内有明显贮留,但由该物质引起的功能改变却逐渐累积,导致机体对该毒物的反应性增强,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分布与贮存,56,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三)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转化,生物转化:进入机体的环境化学物,在体液或组织内参与机体固有的复杂生化过程,使其本身的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57,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污染物,第一阶段反应(降解反应):氧化、还原、水解,第二阶段反应(II相反应):结合反应,58,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生物解毒作用(detoxication)经过体内的转化,环境污染物毒性降低如大多数毒物,59,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生物活化作用(bioactivation)经过生物转化,环境污染物毒物增强 如对硫磷,乐果;苯并(a)芘、芳香胺,对硫磷,氧化,对氧磷,水解,水解产物,60,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1.经肾随尿排出:主要途径,污染物或其代谢物,肾小球被动过滤,肾小管,解离.水溶性,未解离.脂溶性,被动,扩散,尿,重吸收入血,不易排除,(四)环境污染物的排泄,61,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2.经肝、胆通过肠道随粪便排出,肝脏生物转化代谢物,肝细胞,胆 汁,肠 道,随粪排出,肠肝循环,62,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3.经呼吸道排出 气态或挥发性物质(CO、SO2、HS、C4H6)可经肺呼出以下因素可加速排出血中溶解度低肺泡分压小:移至空气新鲜环境肺通气量大,63,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4.其他排除途径 毛发、唾液、乳汁、月经生物监测指标(生物标记物):血液、尿液、呼出气、毛发及脂肪组织等生物样品中某些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可作为评价体内该化学物量的生物检测指标,即生物标记物,64,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四、环境污染物的常用毒性参数及安全限值,毒性:化学物引起机体损害的能力 毒物: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较少剂量进入机体 后就能引起机体病理性损害的化学物质 环境毒物:环境中存在的毒物 生产性毒物:存在于生产环境中的毒物,65,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一)致死剂量,绝对致死量(LD100):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如再降低剂量,即有存活者 最小致死剂量(LD01):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低于此剂量即不能引起死亡 最大耐受剂量(LD0):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高于此剂量即可出现死亡半数致死剂量(LD50):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又称致死中量,毒物使受试对象死亡所需的剂量,66,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二)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量(LOAEL),(三)未观察到有害作用量(NOAEL),在设定暴露条件下,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指标未观察到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的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等产生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在设定的暴露条件下,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指标观察到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的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等产生有害变化的最低剂量。,67,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四)阈值,(五)安全限值,对存在有害效应阈值的化学物,安全限值是指为保护人群健康,对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及各种环境介质(空气、水、食物、土壤)中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各种因素(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所规定的浓度和暴露时间的限制量。,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产生某种效应的最低剂量或暴露浓度,即低于该剂量或暴露浓度就观察不到或预计不会发生某种效应。,68,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与剂量关系,69,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五、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Effect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s to mankind healthy,痛痛病,铊中毒,海豹畸形,水俣病,70,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一)环境致病因素的健康效应,Health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pathogenic factors,71,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二)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广泛性(university)多样性(diversity)复杂性(complexity)长期性(long-term),72,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三)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水俣病,癌 症,胎儿畸形,73,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1.急性危害,特点,事故性泄露一次大量排放 不良气候条件、特殊的地形,成因,常常是事故性排放易感人群发病率高常为多种污染物联合作用,74,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2.慢性危害 1)慢性中毒:水俣病、痛痛病 2)致癌作用(化学、物理、生物因素)3)对免疫功能影响(免疫抑制、变态反 应、自身免疫反应),75,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致癌物分类:第1类:对人类致癌:对人类致癌证据充分 第2类:2A类 对人类很可能致癌 2B类 对人类可能致癌 第3类:对人类致癌性尚不能予以分类 第4类:对人类很可能不致癌,3.致癌作用,76,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已确认对人类致癌的物质、混合物及接触环境,致癌物质 致癌混合物 致癌的接触环境,77,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常见致癌物质、混合物或接触环境及其癌症部位,78,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常见致癌物质、混合物或接触环境及其癌症部位(续),79,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常见致癌物质、混合物或接触环境及其癌症部位(续),80,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对人类致癌的辐射及癌症部位或癌症,81,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扫烟囱工人易患阴囊癌,82,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致突变作用:引起生物体细胞遗传物质发生可遗传 改变的作用,4.遗传毒性,突变类型,基因突变:DNA的碱基组成或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基因组突变:基因组中染色体数目的改变,致突变性:化学物或其他环境因素引起遗传物质发生突变的能力,83,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5.生育毒性和发育毒性,反应停事件,84,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某些可引起人类发育毒性的化学、生物和物理因素,85,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6.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环境毒物对免疫功能的抑制化学物作为致敏原引起机体变态反应 少数环境化学物可引起自身免疫反应,86,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引起免疫抑制或超敏性反应的部分常见环境化学物,87,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7.干扰内分泌功能,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能够改变内分泌系统功能,从而对整个机体或其后代,或其(亚)群体引起健康效应的外源性物质或混合物,88,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四)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1.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2.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3.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4.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89,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公害病的特征,它是人为活动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所引起引起公害病的环境污染多数是连续性的环境污染有一定病人数,病人往往分布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公害病的病因是共同的;引起公害病的环境污染因素有时是复杂的,可能是单一污染物,也可能是多种污染物联合作用;可能是一次污染物,也可能是二次污染物污染源数量及其排放污染物性质、浓度与人群损害程度呈一定相关性病区人群不分年龄、性别均可发病公害病可能流行时间长,还可能累及胎儿,危害后代;也可以是急性中毒性疾病患同一公害病的个体其症状与体征相似有些公害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90,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历史上的几次重大公害事件,91,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六、环境污染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Factors influencing toxicity of environmental pollutant,92,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一)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影响毒性的因素:化学结构:醇类毒性依次:丁醇戊醇乙醇丙醇 不饱和化合物饱和化合物:乙炔乙烯乙烷 氯取代氢越多毒性越大:CCl4CHCl3CH2Cl2CH3ClCH4 物理特性:固体微粒分散度大,进入呼吸道深部 溶解度:易溶于水损害眼结膜、上呼吸道粘膜 难溶于水损害深呼吸道粘膜 脂溶性强损害中枢神经系统 挥发性,93,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PM2.5,PM10,相对发生情况,多为合成(工业和机动车),肺底部沉积,有机物硝酸盐铅煤烟,上呼吸道沉积,多源于自然,灰尘沉积(鼻腔、咽喉和口腔吸收),土壤海盐工业粗粒子,大气粒子的大小与分布,粒子直径(m),0.01,0.1,1,10,100,94,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二)剂量或强度剂量:进入机体化学物的数量,一般以mg/kg体重表示 强度:物理性因素作用于机体的数量 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摄入量(剂量)与生物个体或群体中发生某种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主要反映环境因素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生物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某一特定生物效应发生在群体的频率之间关系,95,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不同化学物有不同类型剂量-反应关系,有毒元素或化合物:在体内蓄积 控制:最高容许限量(最高容许浓度、人体的最高容许负荷量),甲基汞中毒症状发生率与人体总负荷量的关系,96,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不同化学物有不同类型剂量-反应关系,必需元素及化合物 含量太低生理异常功能障碍 含量过多病理改变中毒或死亡,饮用水中氟含量和龋齿数、氟斑牙的关系,97,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三)暴露时间,蓄积量受摄入量、生物半减期(t1/2)及作用时间影响,y=I/K(1-e-kt)式中:y 污染物在体内的蓄积量;I 吸收量(I=摄入量吸收系数);t 作用时间(d);K 排泄率,98,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化学物质在机体内的理论蓄积曲线,第2个t1/2:达最大蓄积量75%第3个t1/2:达最大蓄积量87.5%第6个t1/2:达最大蓄积量,99,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四)环境因素,1.相加作用: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为各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 2+3=5 2.协同作用: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超过各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 2+3=103.增强作用:一种化学物对某一器官或系统无毒作用,但与另一种化学物同时作用时使其毒作用增强 0+2=104.拮抗作用: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小于各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其机制可以是功能拮抗、化学拮抗、配置拮抗或受体拮抗 2+3=4,100,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五)个体易感性,影响个体感受性的因素:健康状况、年龄、性别、生理生化功能状态、遗传因素、个人行为(吸烟等)例如: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一周内比前一年同期多死亡 的4000人中,80%原有心肺病 缺乏血清抗胰蛋白酶因子:对刺激性气体的肺损伤敏感 G-6-PD缺陷:对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所致溶血敏感 高敏感人群(高危人群):由于诸多个体因素不同而对环境污染物特别敏感的人 卫生标准要保护该人群,101,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正常人群与高危人群对污染物的剂量反应关系,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102,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第三节 环境污染的防治,环境保护是我国基本国策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环境保护法,103,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一)组织措施 1.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执法 2.卫生监督和卫生管理(二)规划措施 1.城乡建设和改造规划 2.工业企业规划和布局(三)技术措施 1.改革工艺、综合利用、化害为利 2.净化处理 3.制定、完善卫生标准,环境污染的防治,104,卫生学(第7版)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治理前的环境,治理后的环境,我国环境污染与防治,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环境污染的防治,案例:水污染治理水体污染地下水污染水源水污染饮用水污染,106,“邀环保局长下河游泳”风波,环境污染的防治,107,北京7.23,水淹余姚,重庆暴雨洪灾,洪水、涝水,环境污染的防治,108,浙江“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环境污染的防治,109,异常生理指标,健康危害效应指标,甲基化异常位点,镉、铬复合暴露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新技术,研究发展的趋势-举例,运用于评估我国其他污染地区,

    注意事项

    本文(卫生学1-第1章-人类和环境课件.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