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湖北省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体系创新研究报告.doc

    • 资源ID:3797606       资源大小:112K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湖北省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体系创新研究报告.doc

    中科院国家民委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实验室研究报告 项 目 名 称: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中介 服务体系创新研究 项目负责人: 承 担 单 位: 中 南 民 族 大 学 所 在 院 系: 公 共 管 理 学 院 摘 要农村科技中介组织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中间环节,是沟通技术商品供应与需求的桥梁和纽带,重视和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有助于促进和加快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有效转化。目前,国外农业科技中介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其主要原因是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与农户、企业的技术需求之间缺少一个有效的双向沟通机制,而农村科技中介组织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缺乏这一沟通机制的关键原因。民族地区相对其他地区,“三农”问题十分突出,农业基础薄弱,自然条件恶劣,农民素质相对较低,而民族地区农民发展欲望强烈,对政府期望值较高。因此,要加强科技对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农村的支撑力度,创新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推进农业“四化”、富民增收。从而对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创新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当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整体框架初步形成;农业科技成果为农村科技服务提供了源泉;农村科技服务的队伍发展良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己成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民族地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民整体索质偏低影响了农村科技推广的进展。二是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很多年富力强、有文化、有见识的农村“精英”大量流失,农村“空巢”化趋势明显。三是农村辍学率居高不下,形成新一代文盲,文化索质整体低下,造成农村科技推广进展缓慢。四是农技服务机构设置单一,不能满足农村技术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五是农技服务经费不足制约和影响了农技推广的力度和质量。六是服务方式滞后已无力应对服务需求的动态化要求。除此之外,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创新体系发展不平衡;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创新体系专业化服务程度不高;科技中介服务创新体系管理体制不畅,行业协会监管乏力;科技中介服务创新体系发展环境不完备;科技中介组织服务手段陈旧等都制约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农业的发展。发展民族地区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对科技中介机构的政策引导和规范;着眼于培育农村科技服务主体;着眼于整合农村科技服务资源;着眼于创新农村科技服务机制;着眼于完善农村科技服务手段;切实推进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市场化、产业化、公司化运作;政府和全社会都要营造良好的法律氛围、搭建高效的信息平台、健全市场规范、强化诚信构筑和行业自律建设;建立现代化的科技中介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加强民族地区农村与国内及国际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目 录摘要11.序言41.1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界定51.2我国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分类61.3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特点分析62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分布与发展现状92.1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中介组织的发展现状92.2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现状分析123.西方发达国家科技中介组织的成功运行模式173.1 西方发达国家科技中介服务模式的创立背景173.2 西方发达国家科技中介机构的主要发展模式204发展和完善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创新体系的政策建议234.1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对科技中介机构的政策引导和规范234.2着眼于培育农村科技服务主体254.3着眼于整合农村科技服务资源264.4着眼于创新农村科技服务机制264.5着眼于完善农村科技服务手段284.6切实推进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市场化、产业化、公司化运作294.7政府和全社会都要营造良好的法律氛围、搭建高效的信息平台、健全市场规范、强化诚信构筑和行业自律建设304.8建立现代化的科技中介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加强民族地区农村与国内及国际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314.9政府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科技中介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33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体系创新研究报告1.序言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贡献正在或已经超越了其他生产力要素而成为第一经济竞争和市场竞争的决定因素。因此,加速科技进步并加快科技成果迅速的转化为生产力,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经济竞争和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因素。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转移又涉及诸多因素,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体系作为这个系统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体系创新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般来讲,它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社会组织,它依照国家的法律和法规成立并运行,以公平、公正为宗旨,并确保其服务的优质与高效,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发挥功能传递作用,在市场主体之间发挥服务纽带作用。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和成熟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司社会的成熟程度。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中开拓、催化、加速及创新作用。正因如此,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才被很多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鼓励、支持并将其发展壮大。国内外技术创新推动社会与经济迅速发展的事实向我们表明,大力发展科技中介组织服务创新体系,不仅是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建设,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重要环节,而且是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关键环节。除此之外,发展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创新体系还是科技管理部门转变政府职能的迫切需要。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促进了社会和经济信息建设利用,大力的推动了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和未来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科技中介服务创新体系也已经成为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推动整个民族走自主创新之路都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因此,构建我国科技中介服务创新体系对于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由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机构或实体及其相关的基础设施、政策支撑环境等构成的系统,它包括农村科技服务主体(组织)、受体(农民或农户)、中介以及服务的方式、方法。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是指在涉农的相关领域,在政府、农户、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各类主体之间发挥联结、沟通、协调作用,而向“三农”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科技服务的组织、机构或社会化服务实体。发达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随着农业内涵的小断延伸和外延的拓展,农业结构的深化调整、农业产业方式的小断更新,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必须加强其体系建设的模式创新。11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界定社会中介组织是指按照一定法律、法规、规章或根据政府委托,遵循独立、公开、公平和公正原则,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服务、沟通、公证和监督功能,承担具体服务行为,执行行为及部分监督行为的社会组织。科技服务中介组织作为社会中介组织中的一类,广义上我们认为是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技术为商品,推动技术转移、转化和开发为目的,在政府、创新主体、创新源及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发挥桥梁、传递、纽带作用,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技术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的机构统称为科技中介组织。狭义的科技中介组织是指为科技创新主体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各类社会主体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以支撑科技创新活动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机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由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机构或实体及其相关的基础设施、政策支撑环境等构成的系统,它包括农村科技服务主体(组织)、受体(农民或农户)、中介以及服务的方式、方法。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是指在涉农的相关领域,在政府、农户、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各类主体之间发挥联结、沟通、协调作用,而向“三农”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科技服务的组织、机构或社会化服务实体。发达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随着农业内涵的小断延伸和外延的拓展,农业结构的深化调整、农业产业方式的小断更新,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必须加强其体系建设的模式创新。12我国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分类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类型多样,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从其对科技活动的参与形式,科技部技术市场管理中心将其分为三类:一是直接参与服务对象技术创新过程的机构,如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二是主要利用技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知识为创新主体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如科技评估中心、科技招投标机构、情报信息中心、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和各类科技咨询机构等;三是主要为科技资源有效流动,合理配置提供服务的机构,如常设技术市场、人才中介市场、科技条件市场、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等根据科技中介组织在市场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具体的可做以下详细的分类:第一类是科技产业的行业组织。主要形式有科技行业的行会、行业协会等,如现在已有的软件业协会、科技咨询业协会、民营企业家协会等。第二类是为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主要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孵化器、科技咨询机构、工程咨询机构、项目可行性论证评估机构等。第三类是为促进各种科技要素资源按市场机制进行整合,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中介服务机构。如技术市场、技术产权交易机构、风险资本市场、人才市场等。第四类是市场行为的监督机构。主要有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公证和仲裁机构等。13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特点分析市场科技中介组织提供的服务有几方面的特点:一是知识密集性。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成员要受过较高的文化教育,具有较多的经济、管理、法律和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拥有进行科技中介服务的现代技术手段,才能进行有效的科技中介服务活动。现代的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在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流通领域,以灵敏的市场信息和较准确的需求判断,为买卖双方进行科技中介服务。在发达地区和发达城市中,一批分属不同领域和类别的科技中介组织,孵化器(创业服务中心)、产权交易所、技术市场、专业科技中介组织等,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人才、规模、数量、结构、功能、服务成效、运作机制等方面都走在前列,成为科技中介机构中的骨干,在科技中介行业中起着较好的带头、示范、推动作用。二是成本低廉性。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既不生产科技产品,又不经营科技商品,他们投入资本金只是购买如电脑、传真机等现代技术手段和开展业务所需要的房舍、交通工具及办公用品,与其他经济实体相比,无需大量的资本投入。科技中介组织的成员凭借自身的知识为社会各界服务,付出的是智力劳动。因此,他们的服务成本(费用)中绝大部分是智力消耗和必要的物质耗费,虽然其价值也是很高昂的。但是,由于专业性强,在本领域内服务面广,加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科技中介服务活动高效、快速,所以,每项科技中介服务成本,与服务对象自身完成这项业务的花费相比,成本是相当低廉的。这样不仅使接受服务者节约了费用,而且大大节约了社会劳动。三是服务高效性。由于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专业人员都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涌现出来的精明能干的人物,其中科技中介机构的核心骨干,应该是该领域的专家,拥有丰富的知识,精于业务,善于筹划。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有广泛的联系渠道,能够掌握大量的市场信息,专门化的作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业务熟练,效率很高。因此,他们不仅为接受服务者节约了大量的资金与时间,而且也为自己带来较丰厚的收益和酬金。在发达国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属于高收入行业。科技中介组织规模壮大、高水平人才增多,功能多样化发展,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科技部2006年对科技中介组织,主要是生产力促进中心、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创业服务中心等统计,发现经过20多年的发展,科技中介在数量上迅速发展,功能日趋多样化和完善,有力地促进了技术创新活动。四是服务中介性。科技中介服务组织虽然数量庞大,作用也很重要,但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主体。而是处于各社会主体之间,为之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本身不是独立的社会势力,也不追求单独的社会利益。而是为协调其他社会主体的利益提供服务,在这种协调服务中求得自身的发展。中介性还表现为科技中介组织的权力既不来源于法律规定,也不来源于政府授予,而是来源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委托。只有得到委托,科技中介组织才能开展业务;只有进行了服务,才能获得报酬。有别于政府服务的全面性和税收的强制性,也不同于企业的自主生产和经营以及通过商品交换取得利润。可见科技中介组织的服务是建立在其他社会主体的自主自愿的委托授权基础上的,没有法定的强制性。科技中介组织的收入是所提供的服务过程中消耗的劳动的报酬,是通过直接的劳动交换而不是通过商品交换实现的。五是非政府性,即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大多数是非官方的民间组织。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不属于行政组织系列,也不属于企业组织系列,而是与它们相互依存的独立的社会组织。作为民间组织,它发挥的是社会机制,有助于协助政府和企业解决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问题,因而关系到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及其可待续发展战略的实现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科技中介组织兼营性机构或公司多,科技中介服务中介组织兼营性机构或公司多,科技中介服务是其众多服务项目中的一种;运作方式上,有企业化、盈利型、非盈利型、公益性等;以区域融合或连锁经营为特征的网络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注重科技中介资源本身的不断集成,已出现城市网络、区域性网络和国际化网络;普遍采用互联网络等新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手段,使自身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创新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与技术创新越来越紧密地融合起来,成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六是服务的广泛性。科技中介组织提供的服务涉及的范围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等促进经济发展的科技项目均会有其相应的中介服务机构,这样也使科技中介机构服务对象具有不确定性。科技中介组织能有效地运用科技手段,调动各种市场相关资源,运用各种社会手段,为技术创新提供综合性配套服务。服务的广泛性使科技的技术支持能使技术有效的转化为科技成果,实现其科技的社会价值,并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需求不断增加,随着经济发展步伐以及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各地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各行业对科技中介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有关技术问题的企业诊断、有关企业发展战略方面的策划和产品战略方面的分析越来越多;专业化分工使企业更重视专门科技中介机构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创新服务;突出个性特色和技术优势的中介服务越来越引起企业界和服务界的关注。2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分布与发展现状21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中介组织的发展现状一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整体框架初步形成。据课题组在广西调查显示,十五期间,广西拥有了首个国家级实验室和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认定了25家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单位,8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建立了37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博上后科研工作站,8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83个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1150多家;在全区建立了90个生产力促进中心、14个常设技术市场,以及一批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评估中心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了一批科研中试基地及星火专家大院、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技术配送中心等各类农村技术推广服务组织1900多家;建立了覆盖广西14个市、153个县(区)、以广西科技信息网为门户的科技信息网络体系和“三农”科技信息网。建立 “三大网络”,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一是科普网络,通过完善科普网络,实施科技兴农富农战略,配备科技助理,建立科技队伍,加大培养力度。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所“攀亲结缘”,对沼液、沼渣、沼气的综合利用技术进行联合攻关,积极引进新技术和科技人才;二是销售网络,通过建立农业技术协会和农产品销售网络,理顺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沿海沿边销售网点,为大宗农产品涌出出海创造机会,并要建立信息反馈中心,及时准确的发布指导性价格,让市场接近透明,适时销售,解决销售难题。三是信息网络,构筑四通八达、布局合理的交通、信息网络。围绕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创新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和对接。二是农业科技成果为农村科技服务提供了源泉。例如十五期间,广西在农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农业新品种的选育、推广、成果转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累计组织实施2600多项农业科技项目,培育、引进、推广应用而在千亩万头以上农业种养新品种3200多个(次),选育新品种314个,30%以上成为了各地的当家品种。推广先进实用技术2000多项,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260多个,农业新产品产值累计超过900亿元,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平均超过90%以上。这些农业科技成果,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创建的专项行动铺地展开。引进、推广水果绿色食品生产新技术、新成果,生产绿色水果。以中国柑橘研究所、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柑橘研究所等单位为技术依托,农业局、水果办、科技局、科协等开展了水果绿色食品栽培技术试验示范,逐步扩大示范规模和范围来指导水果绿色食品生产。在科技部支持下,广西科技、财政管理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专项计划,实行专人负责,委托科技中介机构开展日常管理工作,提前部署申报工作,加强项目实施管理,提高了项目绩效,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增加了农民收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01-2006年,广西共有51个项目获得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立项,共获得支持金额2810万元。累计到位资金22800万元,其中国家转化资金资助2110万元,单位自筹17004万元,地方配套219万元,地方其他拨款725万元,银行贷款300万元,其它资金2092万元。国家农转资金经费带动投资比达到1:9.64,项目带动投资效果明显。项目实施期内,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1299.86万元,实现销售收入49620.3万元,技术服务收入79.8万元,净利润12816.75万元,税收总额1830.32万元,出口创汇59万美元;开发新产品31个,农业新品种49个;申请并获得专利9项,培养专业人才92名,培训人员400964人次。除少部分公益性项目外,项目投入产出比达到1:2以上,项目平均产值利税率达到29.5%。项目以亚热带特色优势产业的种植、养殖、加工为主,转化和熟化了一批技术,开发了一批新产品,创立了一批品牌,提升了企业竞争能力,符合西部开发要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辐射带动作用大,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有利于提高地方优势产业的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其中,“桂牧一号”杂交象草示范、蚕品种芙桂×朝凤与桑品种桂桑优12的示范、0.101%苄·丁药肥颗粒剂的生产技术中试、彩色海水珍珠培育技术中试、立式水冷动力IDN-4型多功能农用微型耕作机中间性试验、苦瓜籽提取降糖多肽蛋白中试、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秋优1025”试验示范等项目的成效最为显著。三是农村科技服务的队伍发展良好。据广西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到2006年末,全区共有农业技术人员8. 3万人,按职称分,高、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分别为6.6万人、1.4万人和0.3万人,其比重分别为79. 5%,17. 4%和3. 1%。广西全民所有制涉农单位中有农业类专业科技人员14022人,林业类6619人,畜牧类6441人,水产类1532人,生物类305人,农业机械类2949人,其他专业14037人。如此壮大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坚实力量。面向重大科技需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成果转化水平为目标,围绕支撑和服务重点产业发展,继续推进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的认定工作,积极培育和构建一批创新平台。到2008年底,全区已认定了19家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66家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8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28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3家生产力促进中心。培育和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重点围绕广西的优势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着力培养创新人才团队。依托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学科和优势企事业单位,建设了21个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在局部领域实现高层次人才的高效聚集,为创新跨越提供了人才保障。据不完全统计,21家人才小高地,吸引和柔性引进了包括37名院士在内的865名高层次人才。四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己成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要使科学技术真止应用于田间地头,就需要充分利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这个平台将深奥的科学理论和技术,转换成农民能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接受并运用的技术,才能最终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广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基本上由三种类型构成,一是政府主导服务型,即以政府系列涉农部门构成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以公益性服务为主体,资金来源主要为财政拨款。农业服务中心的人、财、物均由乡镇管理,县(市)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单独建站的仍按以前管理体制。推广方式主要是贯彻执行有关农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指导;实施引进、试验(选育)、示范和推广农业科技项目;对病虫害进行预测、预报、统防统治;为农民提供科技情报和市场信息等公益性服务。这一推广服务体系曾经是广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在开展农牧良种繁育推广、发展特色果业、培育地方特色产业等科技服务方面,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农民增加收入发挥了显著作用。;二是政府引导服务型,主要由社会团体、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其企业构成,其服务带有一定的商业性质,资金来源主要是在市场经济下政府的政策性投入、专项扶持资金、项目资金、有偿服务和经营收入等。农业科技专家大院、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农村信息化基地、农民科技培训学校、科技特派员等相关半官办民型政府引导服务体系在生产力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三是自发组织合作型,主要是由民间的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经济合作组织构成,其服务对内为会员实行非盈利性的有偿服务,对外则以市场为导向,为自身的积累和为会员谋取最大化利益的商业操作,资金来源主要是收取会费、有偿服务和自主经营。自发组织合作型的服务组织主要是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按其功能划分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技术交流型,以协会内专业技术和信息交流为主,推广、普及农村实用技术,这一类型约占全区协会总数的60;二种是技术经济服务型,在对会员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的同时,为会员提供优良品种、生产资料、市场信息、产品运销等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这一类型约占35;三种是技术经济实体型,其特点是技术服务与经营活动紧密结合,构成经济实体,为会员提高农产品深度开发和加工、销售的收益,这一类型约占5。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中以技术经济实体型协会对农业产业化的推动效果明显。企业与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联姻,结成相互促进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了两者在各自领域的独特优势。即使企业有了质量稳定、可靠的原料源,同时又解除了农民生产的后顾之忧,使农民的利益得到了保护。广西目前获得认证的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已发展到205个,入会农户近12万多户,涉及种植、养殖、加工等领域,协会对发展特色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直接起着作用。全州县才湾镇天福联妇女葡萄协会,在推广葡萄新品种、新技术方面采取统一品种、统一信贷、统一包装销售,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提高了会员的整体生产经营水平,每户会员亩纯收入达9000多元。2.2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现状分析一是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影响了农村科技推广的进展。较高层次文化程度农业人口比重小,农业人口整体文化索质较低。广西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2006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占3. 8%;小学文化程度占35. 5%;初中文化程度占51. 7%;高中文化程度占8. 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 7%。其中全区农业从业人员按文化程度分,文盲占4. 5%,小学占40. 5%,初中占50. 1%,高中占4. 7%,大专及以上占0. 2%。农村劳动力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整体素质不高。与经济发达的邻省广东相比,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数多6个百分点,而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则少3个百分点。广西农村劳动力平均文化程度仅为初中二年级水平,而在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的程度已达11年,发达国家中美、法、德、英、日分别达到18. 04年、15. 96年、12. 17年、14. 09年和11.87年。掌握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比例低。据抽样调查, 2006年,广西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人数只占13. 7%,其中在外出务工人员中,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也只占21. 3%。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大多只能从事一些繁重的体力劳动,就业渠道十分狭窄,基本上是从事单一的、低层次的私营矿产业、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所占比重达90%以上。 二是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很多年富力强、有文化、有见识的农村“精英”大量流失,农村“空巢”化趋势明显。2006年末,广西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以下占19.7%; 21-30岁占47.4%; 3140岁占22.8%; 41-50岁占8. 0%; 51岁以上占2. 1%。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占0. 3%;小学文化程度占17. 8%;初中文化程度占72. 9%;高中文化程度占7. 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 3%。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在快速提高二、三产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缓慢。当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以后,如果原有的要素配置结构不随之发生调整,那么随着劳动力数量的减少,其他要素则会出现低效甚至无效配置,在一些地方出现的土地抛荒现象正是最有力的佐证。本来,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为更多地投人替代性要素(如资本、技术),优化农业要素资源配置结构,进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为资金、技术这样一些替代性要素投人的边际收益要远远高于劳动要素投人的边际收益。但现实问题在于,目前大多数外出打工农民的收人还主要是用于满足生活、子女上学这些基本生存需求,农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民不愿意或没有能力用仅有的现金收人来补贴农业生产。由此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农村人口外出就业对富裕或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只是一种补充,对中等收人地区的农业生产则是一种补偿,而对贫穷和偏远地区来说它则成了对农业生产的替代。这种现象造成了许多农村地区资金、技术等非劳动要素投人的匾乏,直接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 三是农村辍学率居高不下,形成新一代文盲,文化素质整体低下。由于低素质人口群主要集中在农村,传统耕作观念和种植习惯根深蒂固,市场化观念淡薄,大部分农民对现代化科学技术和耕作方式吸收转化能力差,造成农村科技推广进展缓慢。目前全县中小学在校生入学率虽已达标,辍学率基本控制在标准以下,但农村贫困面很广和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个别家长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不高。防辍控辍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部分乡(镇)经济发展滞后,学校建设基础差,攻坚难度大。今年迎检的个乡镇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较差,马隘(古寿)、东凌等部分乡(镇)缺水严重。当地的经济条件差,农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原来教育发展的底子就很薄,加上历年的教育投入不足,致使这些乡镇学校办学条件极差,大部分的学校除了有一栋教学楼,其余什么都没有,这给“普九”攻坚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教师敬业和创新精神尚待加强。农村中小学实行“一费制”收费,学校无法拿出更多经费派出教师参加各种业务培训。科技中介组织发展存在种种内外瓶颈因素,但最缺乏的是高素质科技中介人才,其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还不高,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与激励机制也尚未建立。 四是农技服务机构设置单一,不能满足农村技术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目前政府农技机构般是在县和乡镇设几个站所,在村设农技员,农业新技术大部分通过该体制逐级推广。这种整齐划一的机构设置,在如今农村种养结构趋向复杂化,技术、品种更新周期缩短,生产规模大小悬殊的情况下,已不能满足农村技术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民族地区科技中介组织在资金、人才、管理、投融资能力,深层次服务开拓、高级化功能等方面存在诸多发展软肋,存在诸多功能缺失,对创新主体需要的各种创新服务难以满足,也远没有真正形成与技术创新的良性互动机制。广西农业在科技供给与农业需求方面“两张皮”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科研机构所提供的科技成果没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实践对科技成果又是“望断秋水”,而且这种科技供求的成果错位也缺乏有效的“止损机制”。农业科技供求的合作出现偏失。我国农业科技在供求合作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现行农业科技制度下,科技供给不是按照“科技上先进,生产上可行,经济上合算”等科技经济指标进行严格把关,而是靠“长官意志”拍板定案审批课题,从而无法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二是现行农业科技制度下,由于政府是科技创新各环节的支配者和垄断者,农民只是科技的被动接受者,所供并不意味着所求,造成农业科技供求之间的缺口加大,加重两者的失衡。农业科技供求的目标存在差异。我国农业科技供求在目标取向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一,政府是往往是出于农业发展的公共目标,把农业产量增长及其粮食安全定位为农业科研的基本方向;而农户则出于增收的目的来考虑科技是否购买。其二,现行科技组织是缺少竞争性的科技供给者,无法通过竞争逼近保证农业增长对多元农业科技的需求;而农户则需要在科技竞争中赢得科技实惠。其三,科研重心的定位过多地集中于产中阶段,而产后加工环节科研力量薄弱,我国每年都有许多农作物因产后加工及贮藏保管不利造成严重浪费。 五是农技服务经费不足制约和影响了农技推广的力度和质量。从19811999年的19年来,广西政府农技推广投资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徘徊在0. 22%0. 36%之间,平均为 0. 25%。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 6%1. 0%,发展中国家也在0. 5%左右。可见,广西政府农技推广投资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由于农技推广投资总量不足,加之农技推广人员增加较多,使得资金与人员的匹配关系恶化,农技推广费用短缺己成为制约农技推广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索。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支出是我国财政支农支出中的一部分,90年代一直保持着10%左右的比重,在财政支农的各项支出中(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除外),一直居于末位。与此同时,财政投资在农技推广总投资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从1990 年的99. 65 %下降到了1999 年的82. 52 %。这主要是由于农技推广部门自我创收能力的增强和一些涉农企业等其他资金的注入,部分弥补了国家拨款的不足。在我国农技推广的财政投资中,直接来自中央的经费太少,地方财政上的负担过重为90%,这远高于美国的67 %、日本的64 %、荷兰的50 %和泰国与丹麦的70 %。因此其经费充足与否与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县级财政收入就越多,可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就越多。而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对政府拨款的依赖性较强,自创收入的能力更弱。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的调查显示,2002 年县、乡两级农技推广平均人均经费支出为 14042 元,其中用于人员工资的费用便高达10157元,推广业务费仅1465元,分别占全部经费支出的72%与10%。70%以上的经费用来发工资,这一数字已经远高于北美的 57 %、拉丁美洲的 55 %、近东的 62 %、亚太地区平均水平的 59 %和非洲的 55 %。人均推广业务费过少,只达到实际所需经费的 30%40,这极大地限制了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深入。而近年来仍表现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经费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业务费所占比重下降的趋势,情形不容乐观。六是服务方式滞后已无力应对服务需求的动态化要求。广西现有农技推广人员中具有与所从事的推广活动相关的专业学历的不到50%,接近一半的推广人员没有受过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的正式教育;基层农技队伍大多己多年末得到补充和更新,知识结构老化、技术水平有限造成农技服务方式滞后,无力应对服务需求的动态化要求。由于科技发展所依赖的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科研体制、科技人才和科研基础的落后,使得我国农业科技供给不足,科技实力和承载力较差。政府对农业科技供给的数量较少。民族农村科技中介自身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服务流程,相关制度还不健全;行业自律能力还比较差,服务质量还难以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品牌形象尚未树立,无序竞争还比较明显,违规操作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很多有政府背景或“政府性”的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行为缺乏公正性、客观性和科学性;很多科技中介组织往往需要政府的庇护,通过从政府处获取业务才能生存,在市场监督和协调中,往往缺乏透明度和独立性。这些现象严重违背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毒化了中介服务的市场氛围。政府出于宏观上的安全需要,确实有通过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使农产品产出最大化的意愿。但是,由于农业的比较利益较低,在对农业投入比对非农投入获利机会相对减少的情况下,又使政府的偏好处于管理者的中立,对农业科技的供给意愿不高,甚至也出现“寻租”现象。农业科技机构对农业科技的供给水平较低。农业科技机构本来应该是农业科技成果供给的“龙头”,但是在政府对农业科技经费供给不足的硬约束下,农业科研、科技推广及农业教育部门面临生存危机,从而对科技的研究、开发、推广意愿低落。 除此之外,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创新体系发展不平衡;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创新体系专业化服务程度不高;科技中介服务创新体系管理体制不畅,行业协会监管乏力;科技中介服务创新体系发展环境不完备;科技中介组织服务手段陈旧等都制约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农业的发展。3.西方发达国家科技中介组织的成功运行模式31 西方发达国家科技中介服务模式的创立背景西方发达国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已经走过近百年的历程, 除了美国、德国以外, 像英国、日本以及欧洲其它经济强国也都是科技中介服务业发达的国家。尤其是二战以来, 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美、英、法、德、日等国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都把发展科学技术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各国为提升科技对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大都依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科技与经济、政府与科技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纽带。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1)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模式孕于经济发展之中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从建立到发挥积极的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一蹴而就,有一个社会配套、自身完善的过程。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咨询类服务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到了20世纪中后期才在各方面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世界各国(地区) 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出现与发展和各国(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都孕育于成熟和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尤其是随着这些国家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和经济全球化的来临,以及现代交通、现代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完备与便捷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经济环境与基础服务条件。如美国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主要是为创新和产业化提供关键信息咨询和技术支撑服务,主要类型包括技术咨询或经纪机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技术转移办公室、孵化器、技术评估组织、技术测试与示范机构等。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迅猛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是我们时代的基本特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学技术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周期大大缩短,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联

    注意事项

    本文(湖北省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体系创新研究报告.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