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复旦大学公共经济学课件公共经济学.ppt

    • 资源ID:3753640       资源大小:583.50KB        全文页数:151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复旦大学公共经济学课件公共经济学.ppt

    第八讲 收入再分配与社会保障,一、收入与分配的定义二、收入 再分配的主要理论观点三、收入再分配的制度与手段四、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收入的定义,一般定义:收入是指人在一个特定时期内所获得货币的总和。公共经济学的收入定义:1、被行使的消费权力的市场价值和 2、财产权在所涉时期的期初与期末之间储存价 值变化的两者的代数和包括三个层次:收入因素 收入单位 收入时间,收入因素,可观察因素:禀赋(天赋和父母的遗赠)、偏好、运气不可观察因素:已经产生但尚未兑现的资本收益 服务于家庭消费的生产 来自政府的现金转移支出,收入单位:家庭,跨代收入婚前家庭收入婚后家庭收入,收入时间,生命周期:高收入期 低收入期暂时收入恒久收入,分配的定义,功能分配:以要素报酬所体现的国民经济初次分配。规模分配:从个人与家庭国民收入所占比例角度来观察的国民经济再分配。,功 能 分 配(要素分配),从收入来源角度研究收入的分配,试图说明每个生产要素所得报酬占国民总收入的份额。分析单位是劳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功能分配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规模分配(个人或家庭分配),从是否公平的角度来研究收入的分配,试图说明个人和家庭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份额。分析单位是个人或家庭。分析工具是劳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劳伦兹曲线(Lorenz Curve),社会总财富 y百分比 100%E 80%60 40 A 20%B F O 20%40 60 80%100 x 家庭百分比,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基尼系数由劳伦斯曲线而来,是劳伦斯曲线的指数化。基尼系数A(A+B)A为阴影部分,B为OEF。,二、收入分配的主要理论观点,功利主义:反对政府在收入分配上搞平均主义正义论:政府推行收入平等化的公共政策是必要的机会平等论:只要机会均等就是公平倒U型理论:经济发展使社会公平处于先恶化后改进的过程之中。新福利经济学:公平和效率兼顾是永久的难题。,功 利 主 义,提出:英国哲学家边沁(J.Bentham)。主要观点:政府施政的落脚点应是为了取得最大多数人利益的最大化;否定收入的平等化。,正 义 论,提出:哲学家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主要观点:各个社会成员因所处地位和境遇不同,因而对公正的理解是不同的。罗尔斯认为,客观的公正只存在于社会成员在未出生之前的讨论中。那时所有的人均处于戴着无知面纱的原始状态中,大家会不约而同地关心收入分配中最下层人的境遇。因此,政府目标应是如何使社会状况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推行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因此,政府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实际上是一种保险。,机会平等论,提出:自由意志主义哲学家罗伯特诺齐克(Robert Nozick)。主要观点:自由权利至高无上不可侵犯,收入分配政策的重点是自我权利的实现和保护,财产的分配是正当的,因此分配的结果也是正当的。只要不以不正当手段来取得财产,政府就不应干涉。机会平等比收入平等更重要。,倒U型理论,提出:库兹涅茨(R.Kuznets)主要观点:收入分配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收入分配变动的轨迹是先恶化后改善。原因是:政府干预、人口变动(富人绝对数下降)、技术进步。,库兹涅茨所引美、英、德若干年份各阶层收入变动资料,年份,美 国,英 国,联邦德国萨克森地区,收 入 份 额(),最贫穷的40,最富裕的20,最富裕的5,最贫穷的85,最富裕的5,最贫穷的40,中间的40,最富裕的20,1880,19101913,1929,1938,19471950,4143,46,31,55,13.5,46,43,33,31,24,55,20,44,18,15,28.5,56.5,14.5,31,54.5,福利经济学的效率与公平之争,旧福利经济学庇古(Pigou A.C.)的主张新福利经济学帕累托(Pareto)的主张,旧福利经济学:庇古(Pigou A.C.)的主张,社会福利的基本命题:1.国民收入越大,社会福利越大;2.国民收入中穷人所占份额越大,社会福利也就越大;3.国民收入增长越稳定,社会福利越大。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国民收入最大化、分配的平等化、国民经济增长稳定化,新福利经济学:帕累托(Pareto)的主张,帕累托避开了收入分配,只探讨资源配置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提出了帕累托最优原则。帕累托的学生卡多尔和希克斯等又提出了“假想补偿原则”。,卡多尔的主张,一次经济变动后,总有人受益有人受损。因此,须通过税收或价格政策使受益者拿出一部分来补偿受损者,使之能保持原有地位。,希克斯的主张,让受益者去补偿受损者是不可能的,但是,这次变动中的受益者很可能成为下一次变动中的受害者。因此,在长期的经济变动中,社会中的受益者和受损者会相互抵消,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整个社会福利却是在不断提高的。也就是说,只要以效率为目标,经过一段时间,所有的人都会好起来,只不过有快有慢而已。,三、收入再分配的制度和手段,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三大主体参与分配:政府、工会、雇主。功能分配以雇主和工会为主体,规模分配以政府为中心。政府主导的规模分配的特点收入再分配的手段收入再分配政策的评判标准,政府主导的规模分配的特点,宏观性广泛性:政府运用公共权力在全社会广泛执行再分配。自觉性 受到技术进步、政治制度的有效性和市场力量的约束。,宏观性,争取本阶级以外社会阶层的支持是政府存续的基础,因此政府往往能察觉本阶级所不能察觉的社会公众利益,通过财税政策实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自觉性,选民通过政治选举来选择政党,也就是间接地选择了不同的国民收入再分配制度。选民、政党和政府政策三者之间的制衡使得政府不能不自觉地调节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收入再分配的手段,税收制度:主要是所得税。财政政策社会保障:政府为了确保所有社会成员最低生活水平,运用政治权力强制性地把一部分人的收入以现金、实物或服务等方式转移到另一部分人身上,以形成社会安全网。其中以养老、医疗和失业为核心。其他:价格管制、最低工资立法、就业支援、反贫困计划、振兴教育等等。,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应实现缴款基准制和受益基准制两大思路的有机结合。社会保障体系必须兼顾公平和效率。,社会保险,以立法手段建立专门基金,在纳税人永久或暂时失去劳动能力和机会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形式与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救济,国家对无劳动能力和生活来源的人给予短期或长期物质帮助的制度。包括灾难救济、孤寡病残救济、贫困救济等。,社会福利,国家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的各种福利补贴和福利事业的总称。主要由公共卫生设施、居民住房、社会津贴和物价补贴等构成。,社会优抚,政府依照法律给予那些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和牺牲的人员及其家庭的物质优待和抚恤。主要有退伍军人优抚安置、伤残抚恤等。,缴款基准制(on Contribution Base),根据资金来源和数量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谁出钱,谁受益,多出钱,多受益。强调效率和市场原则。,受益基准制(on Benefit Base),根据受益人的状况来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不出钱也受益。强调公平和社会伦理。,社会保障的公平与效率,公平:使所有人都能得到最低限度的社会保障。效率:能力不同,受益程度不同。,收入再分配政策的评判标准,目标的效率性资源配置的中立性:拟采取的政策既能达到收入再分配目标,又不使资源配置扭曲。兼顾消费者主权和纳税人主权:发放实物是对纳税人主权的尊重;发放现金是对消费者主权的尊重。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其他:效果的明了性、行政支出的节约、便捷的调查处理机制。,目标的效率性,指所采取的收入分配政策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预期目标。它由垂直效率和水平效率两个概念构成。为政策对象阶层带来的利益垂直效率 该政策为社会各阶层带来的总利益 政策对象人口水平效率1 政策对象阶层总人口 为施政对象带来的实际利益水平效率2 为施政对象阶层带来的总利益,四、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瑞典的福利国家模式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美国的收入再分配,税收和公共支出是美国收入分配调节的主要手段。美国联邦所得税税率:,应纳税收入(美元),税率(),39 000以下39 00094 25094 250143 600143 600256 500256 500以上,15.028.031.036.039.6,资料来源;美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册),梁小民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251页。,美国的社会保障,由联邦社会保障总署掌管,包括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部分。社会保险:支出占联邦预算60以上,包括养老保险、遗属保险、伤残保险和老年医疗保险(65岁以上老人)。社会福利:为伤残者、穷人和特定少数民族提供实物和现金帮助。(如食品券、廉价住房、救济金等)失业保险由各州政府自行建立和管理。医疗保险是官助民办。即官方通过向商业保险机构提供资助和补贴来向国民提供各类医疗保险。,瑞典的福利国家模式,三个基本原则:保证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证个人和家庭有能力应付生病、失业和养老等“社会意外事故”;保证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服务向全体国民提供最好的服务。两个基本特点:激进的收入平等化(年薪最高的110家大公司领导人的工资与普通工人工资相比,税前为127:1,税后为5:1);高而全的福利。,德国的社会市场模式,社会市场经济竞争的市场广泛的政府调节充分的社会保障,在市场经济框架内,寻求效率与公平。以高额累进制所得税作为再分配的手段。充实的社会保障代价:国民收入(GNP)的1/3用于社会保障支出。,德国高额累进制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最高为53,最高收入者与普通雇员的工资比为3.1:1,每月收入少于1000马克的家庭,每月收入高于10 000马克的家庭,初次分配,28,7,7,2,二次分配,注:根据1983年统计资料。,德国的社会保障,根据跨代分配的理论建立了养老制度,养老金月额原工资的6368强制性的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思考题,什么叫收入?影响收入的要素是什么?功能分配和规模分配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我国工资制度改革来谈谈功能分配和规模分配的作用与意义。功利主义的最大利益理论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罗尔斯正义论的含义和社会意义是什么?自由意志主义的机会平等论强调的重点是什么?库兹涅茨的倒U形理论的内容是什么?结合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明其意义和局限性。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明效率与公平的相互关系。,政府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手段和途径是什么?应如何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其基本原则是什么?评判政府收入分配政策有效性的标准是什么?美国、德国和瑞典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的特点是什么?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政策的特点和不足是什么?中国现阶段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和不足是什么?,第九讲 公共经济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一、公共经济与国民收入决定二、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三、公债的运用与管理,一、公共经济与国民收入决定,相关概念:国民收入 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 个人可支配收入 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储蓄倾向两部门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三部门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财政乘数与国民收入的均衡,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含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一般以Y代表。,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供消费者使用的消费品和用于投资的资本品。中间产品是指在以后的生产或经营中作为投入品的产品。在国民收入中只计算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个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由个人自由支配的全部收入,一般指个人纳税后的收入,大致分消费和储蓄两个部分。,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消费增量(C)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例,即每新增一单位的收入中消费所占的分额。MPC C Y,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指储蓄增量(S)在收入增量中所占比率,即每新增一单位收入中储蓄所占的份额。MPSSY Y、C、S三者之间的关系:YC S MPC1MPS,两部门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无公共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决定),厂商,家庭,支付生产要素报酬,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A),支付生产要素报酬,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厂商,家庭,金融机构,投资,储蓄,(B),总需求角度的考察,国民收入消费需求投资需求 消费支出投资支出 消费投资YCI(Y国民收入 C消费 I投资),总供给角度的考察,国民收入各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 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 工资利息地租利润 消费储蓄YCS,国民收入达到均衡的条件:总需求总供给,YCICS ISC+IY 经济扩张 C+IY 经济收缩 C+IY 经济均衡,无政府预算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决定,总支出总需求,国民收入(总供给),O,F,F,F,E,C+I=Y,C+I,a,b,f,g,45,三部门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有公共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决定),政 府,厂商,家庭,税收,政府采购,税收,转移支付,支付生产要素报酬,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总需求角度的考察,国民收入私人消费需求私人投资需求政府需求私人消费支出私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 即:YCIG,总供给角度的考察,国民收入私人部门各种生产要素供给政府的供给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消费储蓄税收 即:YCST,国民收入达到均衡的条件:总需求总供给,YCIGCST IGST CIGY 经济扩张 CIGY 经济收缩,有政府预算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决定,总支出总需求,国民收入(总供给),F,F,O,45,E,E,C+I+G=Y,C+I+G,C+I,C+I,C,C,结论:政府支出和税收是决定国民收 入的重要因素。,财政乘数与国民收入的均衡,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量的最初注入量之间的比率。政府乘数是用来衡量政府经济行为(政府支出和税收)对国民收入增减影响的工具。政府乘数包括:政府支出乘数 政府税收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支出乘数,各经济部门是相互关联的。政府支出每增加1元用于购买相关商品和劳务,就会引起生产和提供这些商品和劳务的企业和个人收入(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等)的增加。这些收入增加又会引起其他相关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增加。支出乘数的大小取决于消费边际倾向,消费边际倾向又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设边际消费倾向为0.8,新增1元收入中有0.8元用于消费,新增收入0.8元中又有0.64元用于消费,新增收入0.64元中又有0.512元用于消费 Y10.80.640.5120.4096 1(10.8)10.8210.83 11(10.8)110.55,因此,新增1元政府支出引起国民收入增加5元,反之则减少1元政府支出引起整个国民收入减少5元。Y 1 1 GK G 1MPC MPS,总支出,O,45,A,F,C+I+G+G,C+I+G,国民收入,OA为CIG时国民收入水平 OF为CIGG时国民收入水平 OFOA G引起的国民收入增量,政府税收乘数,政府税收的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减少,而且国民收入的减少额必定大于政府税收的增加额。税收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 消费支出下降,设边际消费倾向为0.8,纳税人可支配收入减少1元,其消费支出减少0.8元,生产者减少了0.8元的可支配支出,其消费支出减少0.64,下游生产者减少0.64元的可支配收入,其消费支出减少0.512 Y0.80.640.512 10.810.8210.83 0.8 1 144 10.8 即税收每增加1元,国民收入即减少4元,反之亦然。,Y MPC TK=T MPS 新增国民收入 边际消费倾向 税收乘数 新增税收 边际储蓄倾向 MPC1MPS MPC 1MPS TK MPS MPS 1 MPS 1 1 GK1 MPS MPS MPS,平衡预算乘数,政府税收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反之亦然;政府支出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反之亦然。但是,两者不会完全相互抵消,仍是有差异的。,在边际消费倾向(MPC)为0.8时:如税收和政府开支同时增加:增加1元政府支出,新增国民收入为5元;增加1元政府税收,新减国民收入为4元。结果:国民收入净增1元。如政府税收和政府支出同时减少:减少1元政府支出,国民收入减少5元;减少1元政府税收,国民收入减少4元。结果:国民收入净减1元。,平衡预算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支出和政府税收的同时等额变动量之间的比率,其数值永远为1。MPC MPSBKGKTK()1 MPS MPS(BK为平衡预算乘数),结论:政府支出和税收同时等量增加,国民收入有扩张作用,其扩张额为政府支出或税收的增加量;政府支出和税收同时等量减少,对国民收入有紧缩作用,其紧缩规模为政府支出或政府税收的减少量。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了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有时会采取一些相互矛盾的措施。,二、公共经济政策与宏观调控,公共经济政策的核心是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三个层次:微观财政政策 中观财政政策 宏观财政政策,微观财政政策,对象是私人、企业和政府。通过采取影响私人或企业的经济行为来调节国民经济,一般通过税收和价格补贴来实现。(如平抑粮价、补贴职业教育),中观财政政策,对象是产业结构和政府。通过采取影响产品结构变动的经济行为来调节国民经济,使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均衡发展,一般属产业政策范畴。,宏观财政政策,宏观财政政策的定义 宏观财政政策的目标 实施宏观财政政策的政策手段和政策主体,宏观财政政策的定义,对象是整个国民经济。政府通过采取影响投资、消费和国际收支、货币供应量、失业率、物价水平及经济增长率等经济总量的经济行为来调节国民经济,即政府采取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经济行为来调节国民经济。其主要目标是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也称稳定型财政政策。宏观财政政策在财政政策的三个层次中占主导地位,也是公共经济学所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宏观财政政策的目标,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最终目标:经济稳定: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经济发展:经济增长、资源有效配置、反经济周期 公平分配:不仅是经济的,而且也是道德的和社会 的,是社会、政治和历史的统一。中间目标:平衡预算,政策手段和政策主体,政策手段:公共收入:税收(税制、税率)公共支出:政府采购、政府公债、预算制度 补贴、物价管制、就业创造等政策主体:政府 宏观财政政策:中央政府 中观和微观财政政策:中央和地方政府,自动稳定的财政制度(内生性的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财政制度(外生性的财政政策)自动稳定的财政制度和相机抉择的财政制度的并用配合,自动稳定的财政制度,不是政府根据经济形势而采取的人为调节,而是财政政策内部本身就有的自动发挥作用使经济稳定增长的机制。税收的自动稳定作用政府的转移支出:失业救济金、福利支出、农产品价格稳定基金自动稳定的财政制度作用有限,必须与相机抉择财政制度相结合。,税收的自动稳定作用,政府支出和税收,赤字,盈余,O,Y2,Y1,Y3,国民收入,T,G,所得税起征点越低,自动稳定作用越大。累进程度越高,对个人收入刺激能力越大,自动稳定作用也越大。,失业救济金的自动稳定作用,经济下降 失业增加 失业救济金发放增加 制止消费需求进一步下跌 防止经济进一步萧条 经济繁荣 失业减少 失业救济金发放减少 抑制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张 防止经济过热,农产品价格稳定基金,为了把农产品价格维持在一定水平而设立的政府基金。价格上扬时政府抛出农产品,反之则收购农产品。经济萧条 农产品价格下降 农产品稳定基金支出上升 农场主收入增加 维持一定的消费投资需求经济繁荣 农产品价格上扬 政府抛售农产品 农产品价格回落 农场主收入减少 抑制消费投资需求 防止经济过热,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不是自动起作用的,而是一种人为的政策调节。它的基本思路是实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扩张性财政政策:目标是减轻或消除经济衰退;手段是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紧缩性财政政策:目标是减轻或消除通货膨胀;手段是减少政府开支,增加政府税收。,扩张性的政府支出,总支出总需求,O,45,E,E,A,F,100,C+I+G+G,C+I+G,国民收入(总供给),扩张性的政府税收,总支出总需求,O,45,E,E,A,F,67,C+C+I+G,C+I+G,国民收入(总供给),M,N,100,200,紧缩性的政府支出,总支出总需求,O,45,E,E,F,A,100,C+I+GG,C+I+G,国民收入(总供给),紧缩性的政府税收,总支出总需求,O,45,E,E,F,A,67,C+I+G,CC+I+G,国民收入(总供给),M,N,100,200,自动稳定和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并用配合,调整政策,相机抉择过程,税收制度与政策,经济运行过程,税收稳定机制,目标未实现,目标实现,(信息反馈),(信息反馈),财政稳定器,自动(自在)稳定器:税收自动稳定器:直接稳定器(个人所得税)间接稳定器(法人所得税、消费税)转移支出自动稳定器相机抉择(外在)稳定器:税收 财政乘数 支出 平衡预算两者各有局限,相互补充,三、公债的运用和管理,公债的定义公债理论:负债有害说 负债无害说 等价理论弥补赤字的四种办法公债与税收的关系公债的形式和种类公债的发行方式,公债的发行价格公债的利率国债市场国债的偿还公债指标体系公债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连接点,公债的定义,公债是政府凭借其信用从社会上吸收资金,以弥补财政赤字或满足其它财政需要的手段。其发行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财政确有需要;社会上有闲置资金。,公债理论之一:负债有害说,代表人物: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主要观点:政府举债使公共部门占有民间资金,妨碍工商业发展;用公债弥补赤字使政府支出无度;公债需还本付息,浪费人力和财力;公债发行会引起利率上升;公债大量增加造成国力衰败。,公债理论之二:负债无害说,代表人物:功能财政学者凯恩斯和萨缪尔森主要观点:以公债支持赤字财政可扩大有效需求,消除失业和危机;公债是经济危机时刺激经济的必需条件;公债具有生产性,公债不是政府债务而是国家资产;公债的还本付息不会增加下一代负担(萨缪尔森);公债是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公债理论之三:等价理论,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主要观点:举债和课税的作用一样。,弥补赤字的四种方法,发行国内债务向国外举债,增加货币发行出售国家资产,公债与税收的关系,同为公共收入,只不过形式不同。公债的实质是变相税收,因为公债还本付息的资金最终来源于税收。,公债的形式和种类,按发行区域分类:国内公债与国外公债按发行时间分类:短期公债、中期公债与长期公债按发行主体分类:国家公债与地方公债按流通与否分类:可转让公债与不可转让公债按举债方式分类:强制公债、爱国公债与自由公债,公债的发行方式,公募法:由财政部直接向社会发行;由财政部在金融市场上招标拍卖。承购包销法:财政部和金融机构组成的辛迪 加之间的博奕。,公债的发行价格,平价发行折价发行溢价发行,公债的利率,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政府信用状况;社会资金供应量。,国债市场,功能:实现国债的发行和偿还,调节社会资金运行。股票交易 证券市场:公司债交易 国债交易国债交易:国债发行市场(一级市场):财政部与金融机构 国债流通市场(二级市场):金融机构与个人认购者 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国债的偿还,分期逐步偿还到期一次性偿还以新债抵旧债,抽签轮流偿还市场购销偿还,公债指标体系,公债绝对额公债利息占GDP的比重,公债与GDP的比率人均公债额,公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联结点,财政部门执行 中央银行执行 公债管理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税收 支出 弥补 公开市 贴现率 法定 赤字 场业务 准备金,思考题,试析社会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对财政需求管理政策效果的影响。试析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政策对宏观经济的扩张性效果的异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为什么需要协调配合?试析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利息所得税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如何?财政赤字的不同弥补方式分别将产生怎样的宏观经济效应?试析我国实施宏观财政政策的主要制约因素。,第十讲 地方公共经济,一、地方公共经济的理论二、地方政府的公共收入与支出三、发达国家的地方公共经济四、中国的地方公共经济,一、地方公共经济理论,地方政府的公共经济职能地方性公共产品蒂博特“用脚投票”理论西方学术界的地方分权理论,地方政府的公共经济职能,前提:劳动力、商品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是有限制的,但在国内是充分自由的。局限性:地方政府缺乏实施财政政策(单独扩大开支的抵消效果;举债的偿还对象不确定)和货币政策(货币发行权、利率和汇率)的工具而无法行使经济稳定职能;地方政府因收入分配的外部性、规模性和流动性而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有限。实质:通过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来引导协调资源配置的优化。,地方性公共产品,地方性公共产品与全国性公共产品的联系与区别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原则:人均分担的成本正好等于新加入者引起的边际成本。地方性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世界银行的地方公共产品供给公式俱乐部理论与地方性公共产品的最佳供应,联系与区别,全国性公共产品与地方性公共产品均具有非排它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非竞争性地理空间的限制性是地方性公共工产品的特征地方性公共产品绝大多数是准公共产品,如义务教育、治安、消防、环保、上下水道等。,由中央政府提供地方公共产品造成的福利损失,价格,数量,O,Q1,QC,Q2,D1,D2,E,D,C,B,A,P,世界银行的计量模型,lgG=1 2 lgY 3 lgPG 4 lgN 5 lgZ G为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Y为居民的个人货币收入;PG 为居民所愿意为该水平的公共产品所付出的税赋;N为地区内人口;Z为不同居民的偏好差异;为随机变量。据世界银行测算,各国社会基础投资占GDP的平均水平为4。,最优俱乐部规模的确定,MB,MC,F/2,F/3,F/4,F/6,F/12,0,2,3,4,6,12,NO,N,MC,MB,蒂博特“用脚投票”理论,理论内容:边际成本为零推动了各地方政府在地方公共产品供应上的相互竞争;自由迁徙的权利是“用脚投票”的前提。理论实质理论缺陷,理论实质,居民迁徙的本质是寻找公共产品提供水平与税负之间的均衡。从地方性公共产品中得到的享受与税负之间的失衡推动了居民的迁徙,当两者趋于均衡时居民才安居下来。,理论缺陷,社区内人数的无穷大社区内无远见的投票(投票的悖论)社区的数目社区内居民的组合,地方公共产品的外部性规模经济导致成本与收益失衡财政净收益富人驱赶穷人的的意欲,(斯蒂格里茨的批判),西方学术界的地方分权理论,施蒂格勒(George Stigler)的最优分权模式奥茨(Wallace E.Oates)的分权定理:用定量分析来证明地方分权的好处。特里西(Richard W.Tresch)的偏好误识论:从信息失衡角度分析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优越性。西方分权理论的归纳,施蒂格勒的最优分权模式,地方政府更了解选民的偏好地方政府自行决定公共产品的供给有利于提高效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权分工合作,西方分权理论的归纳,地方分权的好处:有利于本地区居民偏好的显示;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的信息优势 有利于制度创新;有利于缩小政权规模。,二、地方政府的公共收入与支出,地方政府的收入包括地方税、行政收费和举债等。地方政府的税收:四不原则 六条标准 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分工 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补助:必要性 手段与渠道,地方政府税收四不原则,不应征收高额累进税不应征收税基流动性很大的税不应征收转嫁给非居民的税种不应征收为本地本地居民所不能察觉的税种,地方政府税收六条标准,具有再分配性质的税收归中央具有税基流动性的税收归中央税基分布不平衡的税归中央易发生周期性波动的税归中央归宿易转嫁的税归中央主要税归中央,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分工,中央税:个人所得税、法人所得税、增值税、资源税、关税。地方税:土地税、房产税、人头税、选择性货物及零售税地方政府参与中央税的分成方法: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成 分设中央税和地方税 随中央税一起征收或附加,对地方政府补助的必要性,纠正外部性(外溢成本内部化及外溢利益内部化)纠正横向财政不平衡(资源配置的中性原则)纠正纵向不平衡(补足地方财政缺口)有利于最低服务标准的实施进行政策诱导(地方公共产品全国优效品化原则),补助的手段与渠道,中央政府补助,无条件补助,有条件补助,专项补助,配套补助,三、发达国家的地方公共经济,美国的完全分税制:联邦制国家的分税制特点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职能分工 健全的转移支付 联邦对州政府的补助,三、发达国家的地方公共经济,日本的适度分税制:单一制国家的分税制特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能分工日本地方政府的公共收入与支出中央对地方的补助,联邦制国家的分税制特点,中央与地方均有独立的财政立法税收分为中央税和地方税,无中央地方共享税中央与地方各自征管地方财政平衡通过中央的转移支付解决,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职能分工,联邦政府:国防、外交、国际市场、空间科学、大型公共工程、州际高速公路、农业补贴和社会保障等。州政府:治安、消防、环境、义务教育、公共福利、州内高速公路、港口、医疗卫生等。联邦政府的收入及支出地方政府的收入与支出,美国联邦政府收入及支出,A 联邦政府的收入:1995年 税收 数量(10亿美元)人均量(美元)收入中的百分比()个人所得税 590 2 243 44 社会保障税 485 1 842 36 公司所得税 157 597 12 销售税 58 219 4 其 他 61 233 4 总 计 1 351 5 134 100,B 联邦政府支出:1995年,项目 数量(10亿美元)人均量(美元)支出中的百分比()社会保障 336 1 277 22 国 防 272 1 035 18 净利息 232 883 15 收入保障 220 837 14 医 疗 160 608 11 保 健 115 436 8 其 他 179 682 12 总 计 1 514 5 757 100 资料来源: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1996,Table B77.,美国地方政府收入及支出,A 州与地方政府的收入:1992年 税 金额(10亿美元)人均金额(美元)收入中的百分比()销 售 税 196 769 20 财 产 税 178 698 18 个人所得税 116 453 12 公司所得税 24 93 2 从联邦政府获得 179 702 18 其 他 280 1 096 29 总 计 973 3 811 100,B 州与地方政府支出:1992年,项目 金额(10亿美元)人均金额(美元)支出中的百分比()教 育 326 1 278 33 公共福利 158 619 16 高速公路 67 261 7 其 他 425 1 663 44 总 计 976 3 820 100 资料来源: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1996,Table B82.,美国联邦拨款及其占联邦、州及地方政府支出的比重(19501993年),年份 联邦总拨款 拨款占联邦支出的 拨款占州及地方政府(10亿美元)百分比 支出的百分比 1950 12.70 5.30 10.40 1960 30.00 7.70 14.70 1970 75.70 12.30 20.00 1980 141.50 15.90 28.00 1990 135.40 10.90 20.00 1993 176.70 14.00 22.00 资料来源:马俊:论转移支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联邦政府对州政府的补助,无条件补助:参考各地区的人口、人均所得税和地方政府税收努力等因素核定。有条件补助:对各项补助规定了具体的用途,有的补助需要地方政府有相应的配套资金。,单一制国家的分税制特点,日本是三分自治,七分集权。税收立法权在中央,中央统筹,地方实施。设有中央地方分享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能分工,职能分工的原则:事关国家在国际社会的生存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必须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开展。除上述三项外,其余职能归地方政府。具体的职能分工,具体的职能分工,中央直接施行:国防、外交、司法、货币发行、国际收支和物价控制。地方政府承担:法定委托事务和地方自治事务。如治安、消防、防灾救灾、教育和文化、环境保护、社会福利、医药卫生和辖区内社会基础设施整治等。其中需按全国统一标准实施或需跨地区实施的为法定委托事务,由中央政府通过法律程序委托给地方政府。,日本税种一览,分 类 直 接 税 间 接 税 等 国税 所得税、法人税、遗产 消费税、酒税、烟税、燃油税、税、赠予税、(地价税)地方道路税、石油税、航空燃 油税、汽车重量税、关税、吨 位税、特别吨位税、印纸税、登录免许税、电源开发促进税、香烟特别税 地方税(都道 都道府县民税、事业 地方消费税、不动产取得税、府县 税、汽车税、狩猎者登记 都道府县烟税、高尔夫球场 税)税、固定资产税(特例分)、利用税、特别地方消费税、汽 入猎税、水利地益税 车取得税、汽油交易税 地方税(市町 市町村民税、固定资 市町村烟税、沐浴税 村税)产税、汽车税、特别土地 保有税、都市计划税、事 业所税、水利地益税、共 同设施税、宅地开发税、国民健康保险,日本的国税收入(1998年和1999年度),1998年度 1999年度 亿日元 构成比 亿日元 构成比 个人所得税 171 647 28.2 156 150 27.1 9.0 消费税及地方消费税 122 061 20.1 139 759 24.2 14.5 法 人 税 149 862 24.6 129 249 22.4 13.8 申告所得税 48 353 8.0 42 960 7.5 11.2 遗 产 税 43 260 7.1 38 009 6.6 12.1 燃油税及地方道路税 31 082 5.1 32 053 5.6 3.1 酒 税 18 994 3.1 18 432 3.2 3.0 其 他 22 806 3.8 19 861 3.4 12.9 共 计 608 065 100.0 576 472 100.0 5.2,分 类,增长率,日本地方政府财政支出(1998年度),支出额合计 人均支出额 警察、消防费 5兆3 031亿日元 约42 000日元 市町村垃圾处理费 2兆4 794亿日元 约19 700日元国民医疗费公费支出 9兆3 645亿日元 约74 200日元 日本税收的23归中央,支出的23在地方。,中央对地方的补助,地方交付税:个人所得税、法人所得税和酒税收入的32,消费税的29.5和烟税的25作为地方交付税给地方使用。地方政府的基准财政需要额和基准财政收入额之间的差距是地方交付税拨付的依据。让与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地方道路税、石油气税、汽车重量税、特别吨位税和航空燃油税的一部分分配给地方政府。分配的基准是辖区内道路总长度和面积。国库支出金:为实现特定政策目标的专项补助。,四、中国的地方公共经济,地方政府层次:国家(国务院)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市(地)县 乡(镇)地区发展不平衡与政府间补助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关系:1980年以来的分灶吃饭(行政分权)1994年以来的分税制(经济分权)地方政府的公共财政体系,思考题,什么是地方公共产品?它与全国性公共产品有何区别?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能是什么?它与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是什么关系?什么叫“用脚投票”理论?其长处和缺陷是什么?地方公共产品供给是否能做到有效均衡供给?地方分权有什么好处?其理论依据何在?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什么?地方政府征收地方税的原则是什么?中央政府为什么要补助地方政府?其理论依据是什么?补助的方式是什么?请用所附的统计资料来分析我国地方政府的收入与支出与规范的公共经济有何区别,并说明其原因(见本章后所附7页统计表)。,

    注意事项

    本文(复旦大学公共经济学课件公共经济学.ppt)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