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第十一周认知心理学学派课件.ppt

    • 资源ID:3731080       资源大小:868.50KB        全文页数:66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十一周认知心理学学派课件.ppt

    第十一章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泛指一切以认知过程为对象的心理学 研究,包括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亦 称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狭 义的认知心理学专指信息加工和联结主义心理学。,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 思想渊源与历史背景 第二节 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 第三节 联结主义的认知心理学 第四节 对认知心理学的评价 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认知心理学的思想渊源及历史背景;信息加工理论、联结主义的基本观点;对认知心理学的评价。,第一节 思想渊源和历史背景,本节主要内容:一、认知心理学的开始 二、认知心理学的哲学渊源 三、现代心理学自身的发展和矛盾运动 四、相关学科的研究和社会需要的影响,一、认知心理学的开始,1.1956年“美国心理学界发表了一系列以信息加工观点为基础的心理学学术研究成果”暗示着一种新的心理学方法的诞生。乔治米勒神奇的72:我们加工信息的容量限制将信息论的概念应用到人类信息加工中。杰罗姆布鲁纳倡导的“知觉的新观察运动”(New Look Movement in Perception),暗示着心理表征功能的存在。斯蒂文森(S.S.Stevens)于1956年发表的心理物理学方面的研究显示了人对刺激的知觉量与物理刺激强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1956年西蒙和纽厄尔“逻辑理论机”(The Logic Theory Machine,LTM)的成功开始为后来的信息加工心理学(processing information psychology)准备了语言和框架。,1956年,对认知心理学的发生来说最具影响力的还是三个方面的研究: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西蒙和纽厄尔的人工智能逻辑理论的程序、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转换生成语法”。2.1967年奈瑟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新思潮的形成 它“是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正式作为一个学派而立足于西方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杂志和“认知科学”杂志分别从1970年和1977年开始出版发行。,二、认知心理学的哲学渊源,认知心理学的哲学渊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各种哲学思想在其发展中都是相互斗争又相互交融的。认知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从更一般意义上分析,认知心理学的哲学渊源首先是经验主义,以及与之一脉相承的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行为主义。西方心理学自产生之日起就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经验主义取向和“实证性的”原则。逻辑实证主义是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的哲学基础。理性主义在纠正和否定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和还原论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三、现代心理学自身的发展和矛盾运动,(一)与早期实验心理学的联系 现代认知心理学继承和发展了早期实验心理学对感知觉、反应时间、注意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传统,可以说现代认知心理学是实验心理学在推翻行为主义之后向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回归。早期实验心理学把主体的直接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提倡实验+内省(introspection)的方法。认知心理学在对其批判和改造的基础上,继承了冯特的内省法,提出了“口语报告分析法”(protocol analysis)或“出声思考法”(think-loud),即要求被试通过原始性的口头陈述来报告思考时的内部信息加工,特别是短时记忆的内容。,(二)与格式塔心理学的联系 认知心理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比较接近。格式塔心理学对知觉、思维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强调完形的组织、结构等原则,认为思维是情境的改组或整个问题情境的顿悟。这些观点对认知心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认知心理学的有些概念明显带有格式塔的内涵,如主观轮廓、模式识别、心理图式等。格式塔心理学和信息加工心理学同属于广义认知心理学的范畴。格式塔心理学集中于知觉、思维和学习等领域的研究,认知心理学则涉及到表征、注意、记忆、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等认知过程的研究,强调对信息的破译、编码和整合,重视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采用模拟的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这与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三)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联系 认知心理学是在对行为主义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与行为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信息加工心理学对行为主义理论是在否定层次上的扬弃和继承。1.行为主义的研究为认知心理学提供了有效的实验方法学体系。从方法上,认知心理学是对行为主义的深化。认知心理学承袭了客观、实证原则。信息加工心理学在刺激中间变量反应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输入内部信息加工输出这样一个与计算机的操作相似的研究模式。2.在理论方面,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所倡导的目标对象手段的整体行为观和带有认知综合特征的目的行为主义对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四)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的联系 1.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与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都关注认知的内部结构或机制,它们是“认知革命”的同盟者。2.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充满着辩证法,带有明显的系统论和整体论思想。信息加工心理学也充分体现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思想,认为人的信息加工是认知结构中的信息选择、接受、编码加工、贮存、提取和使用的过程。3.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信息加工心理学都表现出对行为主义方法论的改良并表现出完全相似的兼容性。但是,皮亚杰更多地受到生物学机能主义的影响,信息加工心理学则更受计算机功能类比的启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认知心理学发展模式,在研究领域、实验操作方法、成果表述方面很少相同之处。,四、相关学科的研究和社会需要的影响,20世纪上半叶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认知研究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而相关学科如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也为认知研究提供了思想、隐喻,甚至表述语言。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发生与发展还受到当时社会需要的巨大推动,特别是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有关的人因学研究的需要。(一)心理语言学的影响 乔姆斯基著名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认为句子的结构可以分成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人的语言能力主要是天赋的乔姆斯基的理论对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人因学及相关理论研究的影响 1.20世纪40年代科技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信息论、控制论、信号检测等理论的发展,如何提高人对信息处理的能力成为一个紧迫的社会需要。2.英剑桥大学的心理学家布鲁德本特运用信息加工观点处理人的知觉、注意以及信息通道等心理学问题,开创了信息论在心理学中应用的先例。(三)计算机科学或人工智能研究的影响 1.计算机科学对信息加工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工具、描述性的语言和有关计算理论方面的基础,对其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2.图灵的图灵机(Turing machine)和图灵检验(Turing test)及西蒙和纽厄尔的人工智能研究,促进了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从六十年代后期开始,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逐步成为心理学发展中的主流。,第二节 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从现代认知心理学产生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几乎都采用了计算机类比的方法,强调人脑对信息加工的系列性、层次性、有限性和信息的符号化特征。本节主要内容:一、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二、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 三、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一、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1.计算机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提供了最便利的隐喻人脑是一个类似电脑一样的信息加工系统,信息加工的结构和过程可直观地表示成流程图(flowchart)或称为“箭框模型”(boxes-and-arrows models)如图10-1所示。2.信息加工理论强调:信息的描述、不断分解、信息的连续性、信息的动态性、物理具体化。3.认知心理学是指感觉输入被转换、约减、精制、储存、提取和使用的所有的加工过程。奈瑟尔认知心理学 4.信息加工心理学就是研究信息在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传递、转换、贮存和作用机制,揭开头脑黑箱内的活动。,图10-1所示的信息加工系统,也称“符号操作系统”(Symbol Operation System),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感受器、效应器、处理器、记忆装置。其中感受器是接受信息的装置,即感觉系统;加工器是整个信息加工系统的控制部分,决定着加工的目标、计划及计划的执行,包括图中的控制加工器和工作记忆;记忆装置,主要指永久性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存放大量的、由各种符号按照一定关系联结组成的符号结构,即信息;效应器是信息加工系统对信息作出反应的部分,这是整个系统的最后结构,控制着信息的输出。这里最核心的是处理器,其功能为:、一组基本信息过程;、保持基本信息过程输入和输出的符号结构;、解说器,将基本信息过程和短时记忆加以整合,决定基本信息过程的序列。,二、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一)知觉加工与模式识别研究 1.模板匹配模型 模板匹配模型(template matching model)是根据机器的识别模式提出来的。它的中心思想是认为人的记忆系统中储存着各式各样的刺激物的模板,当输入的刺激信息正好与某一储存的模板相匹配,该刺激信息就得到破译和识别。按照生理机制来看,这些模板是由各种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特点的细胞组成的。模板匹配模型得到一些实验结果的支持,它可能是人的多种模式识别方式中的一种或其中的一个环节。,2.原型匹配模型 原型匹配模型(prototype matching model)认为在记忆系统储存的不是与外部刺激严格对应的模板,而是一类刺激物的概括性表征原型,所谓原型是指一类事物综合、抽象的产物。一般信息加工系统会根据输入信息与原型的匹配程度来识别信息,寻找与其最佳匹配的原型,并赋予其一定的意义,从而使之获得理解。显然,原型匹配模型克服了模板匹配模型不灵活、不经济的缺点,对其进行了改进,同时也得到了更多生活经验和心理实验的支持。,3特征分析模型 特征分析模型(feature analysis model)认为,主体首先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特征分析,然后将分析结果与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各事物的特征表进行比较,最佳匹配将获得识别。该理论认为,每个知觉对象或模式都是由若干元素或基本特征按照一定关系结合而成的。同时,在长时记忆中贮存的是各种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及其相应的名称。特征分析模型是前两种假说的发展,具有更高的抽象性,也更为灵活和经济,体现了符号加工意义的模式识别理论的主导观点。其优点在于:特征比较简单,较容易看到;可说明模式至关重要的特征间的关系;使用特征可减少所需要的模板的数量。,(二)注意的研究 注意的心理机制是现代认知心理学最早的实验课题之一,研究目的主要在于探明注意的选择机制。注意实验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双耳分听技术。双耳分听技术(图):双声道放音设备或两个不同的放声设备同时分别给两个耳朵播放不同的听觉材料,要求被试按照相应的指示语操作,以探明不同条件下被试分别对两耳信息的检测及加工特征。自布鲁德本特(Broadbent)最早提出早期选择模型以来,认知心理学家又先后提出了中期选择模型、晚期选择模型和资源限制理论等不同观点。,1过滤器模型(图)英国心理学家布鲁德本特在实验基础上提出了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又称单通道理论或早期选择模型,这种过滤器按照“全或无”的原则工作。该理论认为,人的大脑皮层的加工能力非常有限,为了避免系统超载,就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出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中枢的分析阶段,于是在信息输入通道出现了瓶颈口式的过滤器。通过过滤器的信息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被识别和贮存,其余信息则被阻止在高级中枢之外。,2衰减器模型 特瑞斯曼(A.m.Treisman)提出衰减器模型,又称中期选择模型。该模型认为信息通道中的过滤装置是按照衰减方式工作的,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知觉分析之前对输入的感觉信息给予不同程度的衰减,称为外周过滤器。一是在知觉分析之后,由于长时记忆中的项目具有不同的激活阈限值,输入信息(追随耳)未受衰减时能顺利激活有关记忆项目而得到识别、输入信息(非追随耳)受到衰减时因强度减弱而常常不能激活有关记忆项目,故不能被识别。但特别有意义项目(如自己的名字)的激活阈限较低,因此能被激活和识别,这一过滤装置被称为中枢过滤器。,3晚期选择模型(图)晚期选择模型认为,选择性注意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晚期,过滤装置位于知觉加工和工作记忆之间。该模型假定所有输入信息都到达了长时记忆,并激活其中的相关项目,然后竞争工作记忆的加工,知觉强度高的或意义较重大的信息获得进一步的系列加工,然后做出反应。这个模型能很好地解释注意分配现象,因为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得到了加工;也能解释特别有意义的信息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因为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这些项目激活阈限是很低的。但是,这个模型不经济,它假设所有输入信息都被中枢加工。,一个输入刺激在完全加工之前需要通过一个过滤器,过滤器根据刺激的物理特征选择一个输入刺激,拒绝同时呈现的其他所有刺激。,4.心理智源限制理论 卡尼曼(D.Kahneman)提出心理智源限制理论。这种理论把注意看作是心理智源,而人的心理智源在总量上是有限的。人的心理智源可以在意识控制下进行分配,努力程度较高的任务调用的心理智源多,活动效率也高,但当把心理智源全部调用时,努力程度提高也不能再提高活动效率了。当人面临不止一项任务时,心理智源将在各任务间进行分配。该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注意分配现象。,(三)记忆的研究1.关于记忆结构的研究 1965年,沃和诺尔曼正式提出两种记忆说,即在人的长时记忆系统(Long-term memory system)之外还存在着短时记忆系统(short-term memory system)。阿特金森和希夫瑞(1968)记忆的三级信息加工模型:记忆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存贮系统组成。克雷克的加工水平说: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是由于其受到了不同水平的加工感觉的、表层的、非语义的浅加工,也可以受到结构性的、语义的深加工,信息加工会留下记忆痕迹,所以记忆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orative,2.记忆信息表征的研究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也被称为知识,可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和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程序性知识:关于技能和解决问题过程方面的知识。陈述性知识:关于事实的信息的知识,其表征方式有情景性的和语义性的,其中语义记忆信息的表征理论主要包括网络模型和特征分析模型两类。网络模型:人脑对语义的记忆是以网络形式分层存贮的,所有概念均按照逻辑的上下级关系分若干层次,各层次的概念依次有连线相通,由此构成一个层次网络,概念的特征附着于网络的各个节点上。特征分析模型:概念的表征依赖于特征集,任何概念都包括一个定义特征集和一个描述特征集,两个概念的特征交叉越多,概念的重迭就越多。,(四)问题解决的研究1.20世纪50年代思维研究和 人类问题解决的发表,标志着信息加工理论对问题解决研究的开始。思维研究是Bruner等于1956出版的,主要是研究对刺激信息进行分类的认知过程;人类问题解决是纽威尔和西蒙等1972年发表的,这本专著可以被称为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问题解决研究的经典之作。纽威尔和西蒙关于问题解决的理论,可被称为产生式问题解决理论,他们认为问题解决是对问题空间不断进行启发式搜索的过程。2.关于问题解决的另一项主要研究是专家与新手的研究。专家与新手在问题解决方面主要表现为问题表征和问题解决方法类型上的差异。,三、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信息加工心理学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包括:信息加工方法(实验方法、眼动研究方法)、自我观察法(口语报告分析法)和计算机模拟法。(一)实验方法 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实验法,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指标。1.反应时法是其最有效的和最典型的实验方法,主要包括减法反应时法和加因素法。20世纪70年代,库柏(L.A.Cooper)和谢波德(R.N.Shepard)用减法反应时法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2.20世纪中期,斯腾伯格发展了唐德斯(F.C.Donders)的减法反应时法,提出了加法法则,称之为加因素法(additive factors methods)。,(二)眼动研究方法1.眼动的实验研究是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又一先进技术,它可以反映视觉信息的选择模式,对于揭示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眼动(eye-movement)即眼球运动,它有三种基本方式:注视(fixation)、眼跳(saccades)和追随运动(pursuit movement)。眼动实验依赖于眼动仪,眼动仪就是记录眼球运动信息的仪器。2.眼动实验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心理学家开始使用简单的眼动记录技术考察人在图形扫描和文字阅读中的眼动轨迹,以及这些眼动轨迹与视觉信息加工之间的关系。,20世纪中期以前的眼动记录技术存在误差大、操作难和被试眼动负担较大等缺点。20世纪中期以后,摄像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引入推动了高精度眼动仪的研发,促进了眼动研究在心理学及相关学科中的应用。3.眼动研究常用的资料或参数:眼动轨迹图:是将眼球运动信息叠加在视景图象上(visual scene)所形成的注视点及其移动的路线图,能具体、直观、全面地反映眼动的时空特征,由此判定不同刺激情景下、不同任务条件下、不同个体间、同一个体不同状态下的眼动模式及其差异性;眼动的方向和距离:在二维或三维空间内考察眼动方向(角度),这方面的信息与视景迭加可以揭示注意的对象及其转移过程,并可以结合时间因素计算眼动速度;,眼动时间:将眼动信息与视景图象叠加后,利用分析软件提取多方面眼动时间数据,包括注视时间、眼跳时间、回视时间、眼跳潜伏期、追随运动时间,以及注视过程中的微动时间,包括自发性高频眼球微颤、慢速漂移和微跳时间,同时可以提取各种不同眼动的次数,主要是在不同视景位置或位置间的注视次数、眼跳次数、回视次数等等,这些时间和位置信息可用于精细地分析各种不同的眼动模式,进而揭示各种不同的信息加工过程和加工模式;瞳孔大小与眨眼:瞳孔大小与眨眼也是视觉信息注意状态的重要指标,而且与视景迭加可以解释不同条件下的知觉广度或注意广度,也可以揭示不同刺激条件对注意状态的激发。,(三)口语报告分析法 1.口语报告分析法(protocol analysis),也称出声思考法(think-loud),是一种由被试大声报告自己在进行某项操作时的想法,使内部的思维过程外部言语化,来探讨内部认知过程的方法。2.口语报告多半在操作时进行,也可以在操作后通过回忆来叙述。3.口语报告分析法是对传统内省法的批判与继承,该方法已经被许多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所接受和采用。(四)计算机模拟法 计算机模拟(computer simulation)是信息加工心理学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通过对心理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来认识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即对人的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进行逻辑分析。通常和理论分析结合在一起,多从程序缩减、流程分析、程序模拟三方面入手。,第三节 联结主义的认知心理学,从现代认知心理学产生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几乎都采用了计算机类比的方法,强调人脑对信息加工的系列性、层次性、有限性和信息的符号化特征。但该方法在80年代遇到了严重挑战,认知心理学从内部开始发生本质性的嬗变,联结主义逐渐走向认知心理学的前台。,一、联结主义和认知革命,1.心理学家赫布(Donald Olding Hebb)于1949年提出假说:神经系统的学习是发生在两个神经细胞相互连接的突触处,突触间的连结强度是可变的,并首次给出了突触间连结权重值变化的方案,即著名的Hebb学习规则。2.1958年罗森布莱特提出感知器模型,该模型具有分类、自学习、分布式贮存、并行处理和一定的容错性。3.McClelland 等1986年出版的并行分布加工:认知的微观结构之探索第一次系统阐述了联结主义的观点和成就,被称为联结主义的里程碑式著作。4.联结主义将认知机制的解释或理论建立在复杂的神经网络之上,这一神经网络由大量神经单元相互连接而成,信息不是固着于某一神经单元,而是平行分布于网络结构中。,二、联结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模型,1.联结主义模式的基本构成成分包括单元和联结。单元是带有活性值(activation value)的简单加工器。联结是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单元及单元之间的联结构成网络。2.一般来说联结都是加权的(weighted),权值可正、可负,特定的输入将根据权数的提示而决定接受它的单元是兴奋还是抑制。3.联结权重决定着联结的重要性以及对通过它所联结的单元之间的影响程度。4.在联结主义模式中,知识是贮存在加工单元的联结之中,单元的激活表征将引起其它单元新的激活模式。,5.联结主义试图构建一个更接近于神经活动的认知模型,认知就是相互联系的具有活性值的神经单元所构成的网络的动态整体活动,这种网络所实现的整体状态与对象世界的特征基本一致。6.联结主义认为知识信息存在于神经网络的联结中或权重里,通过调整权重可以改变网络的联结关系并进而改变网络的功能,通过合作并行主义的形式来运用简单的单个加工单元加工信息,因此称为并行分布加工;又因它对真实神经网络的模拟,故又称为人工神经网络;斯摩伦斯基把联结主义与符号加工范式进行了比较,认为它是处于符号层次水平和真实神经元层次之间的无意识加工,因此又把它称作亚符号范式。,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图)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人工神经元模拟生物神经元的结构特点,它一般是多输入单输出的非线性单元,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加权、求和、传递。当有来自多方向的作用(X1,X2,X3,Xn)时,该神经元会赋予各不同信号以不同的权重值(Wij)并将各方向的作用强度整合,整合的结果决定了该神经元对其它与之联结的神经元的性质和强度。典型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包括三层结构(图10-2):输入层神经元、隐含层神经元、输出层神经元。不同层间的神经元形成交叉多维联结(包括兴奋性联结和抑制性联结),同层神经元之间无联结或只有抑制性联结。这里的输入层神经元模拟感觉神经元接受信息;隐含层神经元模拟联合神经元以不同的权重整合信息;输出层神经元进一步整合并输出来自隐含层的信息。,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特点:并行结构和并行加工联结主义模型中各结点间的联结采用并行分布的信息加工模式,信息或知识储存在各神经单元间的联结权重中,因此,单个神经单元或整个网络都同时具有信息储存和信息处理的双重功能。可塑性、自学习、自组织和自适应性各神经单元间的联结强度可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调整和变化,人工神经网络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自组织和自适应性;非线性和容错性具有阈值的神经元构成的人工神经网络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具有非线性的特点,可以处理现实世界的各种非线性现象。模型中信息的分布式储存和神经单元的并行加工的特点使得它具有容错性。非凸性是指某个函数有多个极值,故系统具有多个较稳定的平衡态。,三、联结主义模型的学习规则,联结主义模型或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主要考虑的是网络连接的拓扑结构、神经元的特征、学习规则等。学习是神经网络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习方式可分为非监督学习和监督学习。非监督学习:事先不给定标准样本,直接将网络置于环境之中,学习阶段与工作阶段成为一体,学习规律的变化服从联结权值的演变方程。非监督学习最典型的例子是Hebb学习规则。监督学习:将训练样本的数据加到网络输入端,同时将相应的期望输出与网络输出相比较,得到误差信号,以此控制神经网络中单元联结权重的调整。当样本情况发生变化时,修改单元联结的权重以适应新的环境。监督学习的神经网络模型有反传网络、感知器等,学习规则如Delta学习规则和BP算法。,(一)Hebb学习规则 1.赫布于1949年提出了神经心理学理论,认为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最终是发生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部位,突触的联结强度随着突触前后神经元的活动而变化,变化的量与两个神经元的活性之和成正比。2.赫布曾说“如果一个神经细胞A的轴突充分接近另外一个神经细胞B并能使之兴奋,那么A重复或持续地激发B就会在这两个细胞或其中一个细胞上造就一种生长或代谢过程的变化,这种变化又使A激发B的效率有所增加。”3.Hebb学习规则是一个无监督学习规则,这种学习的结果是使网络能够提取训练集的统计特性,从而把输入信息按照它们的相似性程度划分为若干类。4.Hebb学习规则为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奠定了基础,有效的学习算法使得神经网络能够通过联结权重的调整,构造客观世界的内在表征。,(二)Delta学习规则和BP算法 1.Delta学习规则是对于具有连续函数的神经元的一种有监督学习规则,也是一种梯度下降的学习规则,主要通过把完全的输出模式与完全的目标模式相比较而操作。其原则是:权重的增量应该正比于误差的梯度;权重向量的调整结果能够使误差减少。2.鲁梅尔哈特等于1986年提出了多层前馈网络的误差反传算法(Backpropagation,简称BP算法):在神经网络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有一组目标值,然后给予网络一组刺激信号对之进行训练,每次训练网络都会输出一组向量与目标值进行比较,于是多项误差汇总形成全局误差函数。3.BP算法的基本思想就是通过调整权重,使得该误差函数的输出达到全域最低或达到全域的误差允许值。4.BP算法成为神经网络模型建构的常用操作过程。,三、联结主义的贡献与局限性,联结主义理论是在神经生理学、神经心理学等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认知心理学的一种新研究取向,它把“心理活动象大脑”作为其隐喻基础,对大脑的模拟更接近真实脑活动,对心理活动的解释也因此更具有说服力,被看作是“在认知解释方面的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1.联结主义较好地解决了信息加工理论难以解决的一 些难题。2.联结主义对传统的符号系统理论进行了补充和修正。3.联结主义理论推动了认知研究领域的一次大联盟。4.联结主义以“心理活动象大脑”为隐喻基础,以对大脑的同构型或同态型模型为研究对象,具有生物还原倾向。,第四节 对认知心理学的评价,一、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贡献 1.实现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回归。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实现了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否定之否定,这是一种历史性进步。2.实现了研究方法上的新突破。它吸收了信息论、控制论和计算机科学的成果,把人的认知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引入了计算机模拟技术,这在心理学研究方法上是一次重要的突破。3.初步形成了认知研究中的整体观,强调了心理活动的动态性。,二、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局限 1.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面临着人机类比和模拟研究的局限性。现代认知心理学以计算机模拟探讨高级心理过程,这的确开创了心理学研究的新途径,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但人心理的复杂性决不是任何复杂的机器可以比拟的。2.它从另一个方面限制了心理学研究的范围。3.依然未能把心理学统一到完整的理论体系上来。,第十二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一节思想渊源与历史背景第二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建立第三节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第四节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五节罗洛梅的存在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的新流派,是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之后西方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以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影响了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第一节思想渊源和历史背景,一、社会历史背景 1.当时美国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经济的富足引发对精神提升的渴求。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充分发掘人的潜能、追求健康人格和自我实现等观点,迎合了美国当时社会时代精神发展的需求。2.表面繁荣的社会背后隐藏着尖锐的矛盾和异化现象,需要新的心理学理论加以研究和解决。,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与主张代表了美国心理学界对时代精神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心理史学家赫根汉(B.Hergenhahn)曾称这个年代为“喧嚣的时代”罗洛梅(R.May)称之为“意志瘫痪的时代”。罗杰斯认为“恐怖、敌意和侵犯的存在是我们时代的紧迫问题。”社会各界强烈批评“重科学而轻人文”的教育倾向。3.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变迁、心理冲突与价值观的危机,需要有一种新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治疗模式。,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渊源,(一)人性论、人道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人性论和文艺复兴时代的人道主义思想。1.人性论,是指对人的本质属性或人的主要属性“是什么”问题的基本主张。西方传统哲学和伦理学在人性问题上有两种对立的观点:性恶论性善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多继承了性善论思想。2.人道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一种反对中世纪盛行的宗教禁欲主义的进步思潮,西方近代的人道主义特别强调尊重知识、关心人的价值尊严和人的自然天性,提出应捍卫人类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二)现象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 现象学(phenomenology)是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的一大主流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现象学哲学的影响。现象学哲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有力地支持了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的发展。许多人本主义心理学者都受到现象学哲学的影响。马斯洛指出,由于现象学更强调自我的内在感受,因此,现象学方法适合于研究人类的个体心理现象,应成为心理学所适用的方法。罗杰斯“患者中心”的治疗理论也以现象学为基础。奥尔伯特认为对于人格和价值等复杂问题,需要用现象学方法和整体的方法进行研究。,现象学 现象学的主要创始人是布伦塔诺和胡塞尔。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现象学”又称“第一现象学”,突显了人的主观意识心理活动的对象性特征,即意向性问题,“涉及指向外界的人”,强调所有的意识活动都指向身体之外。胡塞尔创立“纯粹现象学”也称“第二现象学,“涉及指向内部的人”,即研究主观意识经验的本质的纯粹现象学。现象学哲学的4个步骤:1.现象学悬搁:从因果关系和存在的假设中分离出经验。2.本质还原:通过检验元素及其相互关系来分析事物的本质。3.遗觉的还原:人们在没有看到客体时也可以想象其外表特征。4.先验的还原:即描述事物的本质。,(三)存在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 存在主义在反对客观主义和极端决定论,突出“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主观性,主张研究自由、价值、选择、责任等主题上给人本主义心理学提供了理论支柱。1.哲学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接受作为“人生哲学”的存在主义为其哲学基础。2.价值观的影响存在主义哲学面向现实生活的态度,促使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走向社会,探讨当代人所面临的种种紧迫问题。3.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在本体论上显著地影响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4.出现了以罗洛梅为代表的具有存在主义取向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分支。,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在20世纪5060年代曾是欧美最为时髦的哲学思潮。1.首要原则:“人除了做他自己以外什么都不是”。生命的主要动机是通过有效地选择创造意义。2.基本特点: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视为最真实的存在,并以此作为其哲学体系的出发点。3.存在主义者认为哲学的根本任务是要描述人的本质的存在。人的本质存在主要是指非理性的意识活动的“存在”,强调“生存”、“主观性”、“自由”等心理状态,才属于人的本真状态。4.存在主义哲学在本体论上十分重视的两个基本问题:a)人性的本质是什么?b)个体的存在意义是什么?存在主义提出重视研究人的本质、尊严、自由、价值及个体存在等,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人本主义与存在主义的主要区别:1.不同的人性假设:存在主义者认为人既善又恶,对存在性质的自由选择是人类具有的唯一属性;多数人本主义者认为人本质上是善良的,人生命的最主要动机是自我实现。2.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人及其未来持乐观的态度,而存在主义则比较悲观。3.存在主义者认为“死亡”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可激发人过上丰富、充实、本真的生活;人本主义心理学则只关注人的真实存在和意义问题。,三、心理学背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50年代以来,一些心理学家对实证主义统治心理学界不满,“以人为本”的呼声不断高涨,20世纪60年代逐渐发起并形成了一场规模较大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人格心理学与格式塔的整体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两个重要理论来源。受狄尔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W.Stern)和斯普兰格(E.Spranger)提出心理学是一门关于具有体验的个人的科学。人本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奥尔波特(G.W.Allport)在德国学习期间曾经受教于人格心理学家斯特恩和斯普兰格。作为美国人格心理学之父的奥尔波特十分重视对人格特质的组织研究。格式塔学派重视对人的主观经验的实验研究,主张从整体的经验中理解人的意识经验现象。,第二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和建立,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崛起时期 20世纪50年代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时期。这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创立者马斯洛(A.H.Maslow)等人的积极努力分不开。1954年马斯洛出版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作动机与人格。1956年4月,马斯洛等人创立了人本主义研究会并讨论了人类价值的研究范围问题,次年10月组织了“人类价值新知识”的研讨会。1958年,英国学者约翰库亨(J.Cohen)出版人本主义心理学,首次阐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1959年,马斯洛主编了人类价值的新知识一书,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形成时期(20世纪60年代)1.专门的学术刊物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于1961年春天开始正式出版。2.1962年布根塔尔(J.F.Bugental)的论文人本主义心理学:一个新的突破被认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文献。3.1963年正式建立“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AAHP),并颁布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四项基本原则:.以人的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选择性、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等;.注重研究的社会意义;.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4.1964年夏召开了第二届年会,扩大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5.1965年一种有影响的第三势力心理学的出现。6.1969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改名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会”(AHP),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学术组织。,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迅速发展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本主义心理学迎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1971年,美国心理学会建立了第32分会。这标志着人本主义心理学得到了美国心理学界正式合法的地位。同时,国际性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学术活动组织也得到了相当的拓展。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又分化和产生出了超个人心理学派,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发展的一个新取向。但是自80年代末罗杰斯去世之后,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出现了一定的衰落。,3.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方法论上也具有积极的意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以问题为中心并根据问题选择多元方法,如马斯洛的整体分析方法、内省的生物学方法,罗杰斯的Q方法、罗洛梅的存在主义心理分析方法、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学方法等,同时还创立了研究健康人格和自我实现状态的归纳实验方法和治疗方法,试图探索建立一种符合人的意识和行为研究的新的科学观“人的科学”。4.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组织管理、教育改革和心理治疗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局限性 一些研究者指出:人本主义心理学并没有摆脱传统哲学方法的色彩,他们所提出的一些内省的生物学、解释学方法以及量化的方法,难以为多数人所接受,而超个人心理学更是走向了极端,具有以下几种倾向:1.人性论和生物本能决定论倾向 2.个人潜能价值决定论倾向 3.神秘主义倾向,

    注意事项

    本文(第十一周认知心理学学派课件.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