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第九章_林木抗逆性育种课件.ppt

    • 资源ID:3730825       资源大小:469.50KB        全文页数:65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九章_林木抗逆性育种课件.ppt

    第九章_林木抗逆性育种,本章讲述内容,一、树木对胁迫的反应及其抗逆性机制1、非生物胁迫2、生物胁迫二、抗逆性测定办法1、抗旱、抗寒、抗盐碱能力的测定2、抗病性测定3、抗虫性测定三、林木抗逆育种途径与策略1、选择育种2、杂交育种3、耐盐突变体的筛选四、展望,序,林木频繁地受环境胁迫(stress),生长、发育或繁殖将受到不利影响,甚至死亡。胁迫可以是生物性的(biotic),即由病虫害引起,也可以是非生物性的(abiotic),即由过度或不足的物理、化学条件引发。导致林木损伤的物理、化学因素有干旱、寒冷、高温、水涝、盐渍、污染、土壤矿物质营养不足以及光照太强或太弱等。不同树种或同一树种的不同种源、群体和个体对环境胁迫的反应不同。林木长期生长在各种胁迫的自然环境中,通过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有利性状被保留下来,并不断加强,不利性状不断被淘汰,林木便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即能采取不同的方式去抵抗各种胁迫因子。林木抵抗各种胁迫因子的能力称为抗逆性(stress resistance)。充分利用林木抗逆性的遗传变异,通过一定的育种途径,选育出对某种不良环境具有抗性或耐性的群体和个体,应用于生产,这一过程可称为抗逆性育种(breeding for stress resistance)。,环境胁迫的因素与树木的反应,(1)对干旱的适应性,由于经过长期自然选择,树木可通过不同途径来抵御和适应干旱。Levitt(1972)将避旱性、耐旱性统称为抗旱性。Turner(1979)把栽培植物对干旱的适应性划分为避旱、高水势下耐旱和低水势下耐旱三种类型。Hall(1990)认为,植物对干旱的适应性应包括三种机制:避旱、耐旱和水分利用效率。树木是多年生植物,具有生命周期和年周期两个生长发育周期,对干旱的抵抗能力主要通过忍耐干旱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来实现的。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树木的抗旱性机制可归纳如下:,植物耐旱机理分类,(1)对干旱的适应性,A 高水势下延迟脱水躲避干旱在土壤或大气出现干旱胁迫时,植物首先通过增加吸水或减少水分消耗,维持较高的水势和水分利用效率,推迟组织脱水,以达到躲避干旱的目的。抗旱植物的一个普遍特征就是根系生长快、根深,根的活力强。许多观察发现,在干旱条件下植物根/茎比值提高。除了提高吸水能力外,某些植物的抗旱性完全或部分取决于减少蒸腾失水。减少水分损失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来实现:(1)增加气孔阻力和角质层阻力;(2)通过改变叶片的形态特征,减少对光能的吸收;(3)减少蒸腾表面积。,(1)对干旱的适应性,A 高水势下延迟脱水躲避干旱当干旱进一步加剧时,常引起植物叶片形态改变,如叶片卷曲、萎蔫、复叶闭合、茸毛或蜡质增厚,甚至叶片脱落或死亡,从而减少对光能的吸收和减小蒸腾面。许多抗旱的植物种类,特别是荒漠地区生长的树木,其形态均表现出避旱的特征。如在中亚荒漠地区生长的常绿灌木沙冬青,其根、茎、叶均表现出抗脱水的旱生特征。沙冬青叶片上下表皮皆具有浓密的表皮毛,气孔下陷极深,形成气孔窝,由不透水的脂类物质组成的角质层厚达15m,以抑制蒸腾失水,并加强反射使叶肉细胞免于灼伤。叶肉细胞紧密排列,全部栅栏化,海绵组织退化,细胞壁较厚,细胞间自由空间度很小,细胞质浓厚,内含物丰富,都有利于适应水分和温差的胁迫。,(1)对干旱的适应性,B 低水势下忍耐脱水抵御干旱在持续干旱下,推迟脱水的各种机制最终会失去作用,不可避免地造成植物脱水,严重时可导致不可逆的伤害或死亡。耐旱的树木均具有较强的耐脱水能力。植物组织耐脱水的主要机理:一是在低水势下保持一定的膨压和代谢功能,增加细胞的持水能力;二是细胞能忍受脱水,不受或少受伤害。当受到脱水伤害时,植物体内主要通过调整生物膜结构与功能、渗透调节作用和抗过氧化能力来完成抗脱水伤害。植物体内的这种反应是通过植物的合成和降解来实现的,最终受到植物基因的调控。,(2)对低温的适应性,低温对植物的伤害可分为冷害和冻害两类。冷害是热带、亚热带喜温植物及生长旺盛的温带植物,突然遭到0以上低温或低温反复侵袭造成的伤害。冻害是指植物受到冰点以下的低温胁迫,发生组织结冰而造成的伤害。,(2)对低温的适应性,与冷害相比,冻害更为普遍。关于植物冻害机理,有多种假说,比较认同的是膜伤害假说。细胞膜系(质膜、叶绿体膜、线粒体膜及液泡膜等)的稳定性与植物抗冻性密切相关,细胞膜系形态变化和成分改变在抗冻机制上起关键作用。低温首先损伤细胞的膜体系,从而导致体内生理生化过程的破坏,低温引起细胞各种膜结构的破坏是造成植物冻害损伤和死亡的根本原因,而质膜是这种破坏的原初部位。伤害性低温不仅会引起膜脂的相变,而且会引起膜蛋白的变化,包括膜蛋白的构型变化以及膜蛋白和膜脂相互关系的变化,引起膜蛋白的迁移运动。,(2)对低温的适应性,Levitt(1980)基于膜伤害理论,将植物分成两类。一类是敏感植物,另一类是抗寒植物。前者膜的透水性和稳定性差,极易引起胞内结冰,也易被胞内冰晶刺穿,导致死亡。后者膜的透水性和稳定性强,即使在寒冷条件下发生胞外结冰,当温度回升后也能缓慢恢复。Levitt(1980)还总结了植物抗冻性的6个机理(见下图),其中冻害引起脱水的忍耐性是抗冻性的主要因素。,植物抗冻的6种方式(Levitt,1980),(2)对低温的适应性,抗寒性较强的植物多通过回避细胞内结冰、避免脱水胁变和忍耐细胞脱水胁变的方式抗冻。植物避免细胞内结冰的方法有4条途径:一是提高细胞液的浓度,降低冰点;二是使细胞内的水流到细胞外结冰;三是细胞液的过冷却(是指细胞液在其冰点以下仍保持非冰冻状态)四是水的玻璃态化(即液态水在摄氏零度以下不结冰而保持液态)。其中细胞外结冰和细胞液的过冷却是植物避免细胞内结冰伤害的最主要和最普遍的两种适应机制。,(2)对低温的适应性,抗寒性是植物在长期寒冷环境中,通过本身的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获得的,是适应低温的遗传特性。但这种特性只有在特定环境条件的诱导下,才能表达出来,随环境的改变也可消失。在抗寒基因表达之前,抗寒性强的植物也是不耐寒的,只有当它表达后才能发展为抗寒力。抗寒基因表达为抗寒力的过程,就是抗寒性提高的过程,称为抗寒锻炼或寒冷驯化。植物进入抗寒锻炼,主要取决于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低温与短日照,特别是低温是主要的外界诱发条件。不同植物所要求的低温诱导临界温度不同,大多数植物为25,锻炼的温度越低,抗寒效应越高,对降温速度的要求与植物的抗寒性有关。,(2)对低温的适应性,抗寒锻炼还受光的影响,如果缺光,植物即使在持续的低温下也不能得到抗寒锻炼。光在抗寒锻炼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光合效应和光周期效应,光周期效应是通过光敏素起作用的;植物生理活动强度,胁变的分裂和生长活动等是内因。植物的生长活动与抗寒基因的表达是矛盾的,生长越旺盛,抗寒力越弱;降低生长活动是提高抗寒性的前提条件。植物必须在秋季低温和短日照条件下,逐渐停止生长活动,抗寒基因才能活动,才能表达出抗寒力。,(3)对土壤盐碱的适应性,盐碱胁迫对植物造成的伤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细胞质中金属离子,主要是Na+的大量积累,它会破坏细胞内离子平衡并抑制细胞内生理生化代谢过程,使植物光合作用能力下降,最终因碳饥饿而死亡;二是盐碱土壤是一个高渗环境,它能阻止植物根系吸收水分,从而使植物因“干旱”而死亡。同时盐碱土壤pH值较高,这使得植物体与外界环境酸碱失衡,进而破坏细胞膜的结构,造成细胞内溶物外渗而使植物死亡。因而,受盐碱胁迫的植物一方面要降低细胞质中离子积累,另一方面还通过积累过程产生某些特殊的产物,如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等来增强细胞的渗透压,阻止细胞失水,稳定质膜及酶类的结构。,(3)对土壤盐碱的适应性,植物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对盐害的抵御有不同的机理,形成了不同的植物抗盐类型。(1)泌盐植物:吸收盐分以后,不积累在体内,而是通过盐腺排出体外,如柽柳。(2)稀盐植物:生长快,吸水多,能把吸进体内的盐分稀释,如碱蓬属植物。(3)聚盐植物:具有肉质茎,体内有盐泡,能将原生质内的盐分排到盐泡里去,使细胞的渗透压增加,就可提高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如盐角草和碱蓬。(4)拒盐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对养分的透性很小,并在液泡内积累有机酸、可溶性糖和其它物质,渗透压较高,能从外界吸水,如长冰草。如果增加细胞内钙离子,可以降低细胞膜的透性,减少K+、Na+等一价离子的吸收。,(3)对土壤盐碱的适应性,耐盐方式主要有渗透调节、区隔化、维持膜系统的完整性、改变代谢类型等。(1)渗透调节:是指植物生长在渗透胁迫条件下,其细胞中有活性和无毒害作用的渗透溶质的主动净增长过程。渗透调节方式有两种:一是吸收和积累无机盐,一些盐生植物主要通过这种方式;二是合成有机化合物,包括非盐植物和一些盐生植物。(2)离子区隔化:是在盐胁迫条件下,植物将主要的盐分离子转移至液泡中,而在细胞质中合成代谢可兼容的溶质,来补偿液泡与细胞质之间的渗透差异。,(3)对土壤盐碱的适应性,(3)改变代谢类型:在盐胁迫条件下,一些植物的代谢途径不能适应,发生盐害。另一些植物能够采取放弃旧的代谢途径,产生新的代谢途径的方式去适应这种新的生境。如獐毛等盐生植物在低盐条件下是3植物,光合作用以3途径方式进行,若在高盐条件下,向4途径转化。(4)维护膜系统的完整性:在盐胁迫条件下,细胞质膜首先受到盐离子胁迫影响而产生胁变,导致质膜受伤。质膜胁变最明显的表现是质膜透性增大。盐分条件下,植物膜系统的变化有2个阶段:首先是盐分对膜系统的破坏;然后是植物对膜系统的修复。植物能否维持其膜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在于其修复能力大小。膜系统的修复与SOD、POD、CAT酶活性的升高是分不开的。,2、生物胁迫,(1)病害抗病(2)虫害抗虫,(1)病害及抗病,林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各个部位经常受到多种侵染性的或非侵染性的病害侵袭,不仅可使林木生长受到抑制,林产品变质或减产,有时甚至造成大量死亡。如我国北方地区的杨树腐烂病、溃疡病,落叶松的枯梢病、早期落叶病,红松的疱锈病等,杉木的黄化病,国外松的松针褐斑病、桉树及木麻黄等的青枯病、油桐炭疽病等,泡桐丛枝病及枣疯病等,都对林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造成植物病害的病原物主要由真菌、细菌、病毒、类病毒等。病原物侵染的途径和致病手段多种多样。病毒一般通过机械损伤、昆虫介导进入寄主细胞,经胞间连丝进入周围细胞,再经过维管束运往寄主全身。细菌一般经过伤口、气孔、皮孔等进入寄主细胞间隙和导管。有的还进一步侵入周围细胞。,(1)病害及抗病,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与病原物相互关系中,寄主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的性能。植物被病原物侵染后一般表现为感病、耐病、抗病或免疫等4种反应。同一种植物对不同的病原物可以有不同的反应,某种植物对某种病原物的侵染会发生哪种反应,是由植物与病原物的亲和性程度决定的。如果植物受到不亲和的病原物的侵染就表现为免疫和抗病,而受到亲和的病原物的侵染时则表现为感病。植物与病原物不同程度的亲和能力是这两类生物之间经过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树木与病原物在长期进化和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中,逐渐形成和表现出各种抵御有害病原物的特性与能力,这在病理学上称之为抗病性(disease resistance)。植物的抗病性与其它性状有所不同,它除了受遗传性制约外,还受环境和病原物的致病性的影响,因此是一个综合性状的总称。,(1)病害及抗病,树木的抗病性按遗传方式的不同,可分成:(1)单基因抗病性(disease resistance based on single gene)。控制抗病性的基因只有一个,有显性隐性之分。单基因遗传一般符合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大量研究证明,寄主植物对许多病害存在着单基因抗性的遗传。大多数品种对抗真菌性病害的抗性属单基因显性遗传,少数抗性属于单基因隐性或不完全显性遗传。有时同一抗性基因对病菌某些小种是显性,对另一些为隐性。在不同遗传背景下,一个抗病基因可表现为显性或隐性,是常见现象。植物抗病毒病害中抗性基因多属于隐性基因。(2)寡基因抗病性(disease resistance based on oligogene)。指由少数基因控制的抗病性。其作用方式分为基因独立遗传、复等位基因和基因连锁遗传。(3)多基因抗病性(disease resistance basing on polygene)。指由众多微效基因控制的抗病性。当这一性状分离时,常观察不到整齐的表现型种类,在高抗性和低抗性的杂种之间,存在着一系列过渡的类型,在抗性的中亲遗传与超亲遗传现象之间没有显著的界限。,(1)病害及抗病,Flor最早提出“基因对基因”的假说,认为抗病是植物品种所具有的抗病基因和与之相应的病原物的无毒基因结合时才得以表现的。在此基础,Vanderolank 提出了垂直和水平两类抗病性的假设。认为垂直抗病性是由单基因控制的,由主效基因单独起作用,表现为质量遗传;而水平抗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由许多微效基因综合起作用,表现为数量遗传。植物的抗病性是由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等多方面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综合表现的结果。它是通过体内抗病基因的表达,进而控制有关蛋白酶的表达和有关抗病调控物质的产生来实现的。抗病基因的存在与否,抗病基因的表达速度,有关蛋白酶的活性及调控物质的量,就决定了植物抗病性的强弱。,(1)病害及抗病,寄主植物可采用多种方式来抵御病原物的侵染,归纳为预存和诱导两大系统。预存系统包括细胞壁的一些成分(如角质、蜡质、木质素等)、气孔特殊结构、小分子抗病物质、种子抗真菌蛋白等。诱导抗性是由病原物侵染诱导形成的,包括局部抗性反应和系统抗性两种。植株在受到非亲和性病原物感染后,侵染部位会出现局部保护反应,出现枯斑,以限制病原物生长和扩散,这种方式即为过敏性反应。,(2)抗虫,林木的抗虫性(insect resistance)是树木与昆虫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可以遗传的特性,它使树木不受虫害或受害较轻。林木对害虫危害具有一定的防卫反应,按照林木受害虫危害而引起的反应的时间先后,将防卫分为原生防卫和诱发防卫两种。原生防卫指林木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组织结构或产生毒它性化学物质,包括机械阻止、使昆虫中毒或干扰昆虫生长发育及生殖等;诱发防卫是在昆虫侵害后,林木在非固有的理化因子刺激下所做出的组织和化学反应,包括分泌毒它性化合物、坏死反应和减少对入侵者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的供给等。抗虫植物体内还具有一整套化学防御体系,普遍认为其内含有抗虫性的化学物质,即营养物质和次生代谢物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次生性物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萜烯类、酚酸类、生物碱、糖苷、黄酮类化合物等。,(2)抗虫,植物对昆虫的化学防御类型主要包括以下3类:(1)产生能引起昆虫忌避或抑制其取食的物质,使觅食昆虫避开、离去或阻碍取食中的昆虫取食。(2)产生阻碍昆虫对食物消化和利用的化学因素。(3)植物改变昆虫所需营养成分的食量和比例,使不利于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二、抗逆性测定办法,1、抗旱、抗寒、抗盐碱能力的测定2、抗病性测定3、抗虫性测定,1、抗旱、抗寒、抗盐碱能力的测定,树木抗旱、寒、盐碱性测定方法很多,主要包括田间直接测定、盆栽测定和人工气候室测定、室内模拟测定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1)田间直接测定:将待测材料直接播种或定植于苗圃或造林地,利用冬季低温、干旱地区少雨、盐碱地或人工造成干旱和盐碱胁迫,测定与抗冻、抗旱、抗盐碱有关的形态或生理生化指标。(2)盆栽测定法:将待测材料栽种栽花盆内,人工控制浇水或盐水,进行干旱或盐碱胁迫处理。,1、抗旱、抗寒、抗盐碱能力的测定,(3)室内模拟胁迫测定法:如将待测材料用纱布和塑料薄膜包裹,置于低温冰箱,经过低温诱导后 进行不同低温级处理。材料经室温融冰后,在温室扦插,逐日观察恢复情况,或通过切片观察韧皮部、木质部等组织颜色,比较各种材料的耐冻性。又如,利用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PEG)或盐溶液构成干旱或盐胁迫梯度,通过种子在上面发芽时间和发芽率,比较不同材料的抗旱或抗盐能力。,1、抗旱、抗寒、抗盐碱能力的测定,(4)生理生化测定:包括质膜透性、水分生理、保护酶活性等。植物经过冻害和旱害,细胞膜透性发生改变,电解质大量外渗,电导率增高,电阻降低。因此,可以通过测定电导率和电阻了解 质膜的伤害程度。抗旱生理测定常用 PV 技术(PressureVolume technique),该技术可计算出被测植物体或其器官(叶或小枝)的饱和含水时渗透势、质壁分离点渗透势、相对含水量、相对渗透水含量和质外体水相对含量等水分参数。具体测定方法见有关文献。,1、抗旱、抗寒、抗盐碱能力的测定,在实验室检测抗寒性时,准确掌握测定时期很关键。树木的抗寒能力与温度的季节变化一致。从秋末至寒冬,树木抗寒能力逐渐提高,之后随着休眠的解除,树液开始流动,抗寒能力又迅速下降。不同种源或无性系的抗寒能力在不同时期差异很大,在最冷季节差异最小,而在封顶初期和临萌动期差异较大。,1、抗旱、抗寒、抗盐碱能力的测定,植物的抗旱和抗盐碱机理十分复杂,是受形态、解剖和生理生化许多特性控制的复合遗传性状。这种复合性状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潜在反应性两个特点。一般认为,植物是通过多种不同途径来抵御或忍耐干旱和盐碱胁迫的影响。单一的抗旱、抗盐碱性测定指标,难以充分反映出植物对干旱适应的综合能力,因此,许多学者都认为只有采用多项指标的综合评价,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植物的抗旱水平。目前应用较多的综合分析方法主要有:主分量分析、聚类分析、模糊综合评判等。,2、抗病性测定,病圃符合病原物流行条件,故应以病圃测定为主。但温室特别是人工气候室只要模拟得当,可以避免异常条件的干扰,也常用于抗病性测定。不过,温室测定不能测定其避病与耐病性,一般只能测定其一代侵染,不能充分表现出群体(抗流行)的抗病性。如果已知所要测定的抗病性是以组织、细胞、分子水平机制为主,而不是株形、全株功能的抗病性,则可采取植株的枝条或叶片等进行离体水培,进行人工接种。不少植物在离体条件下仍能保持某些抗病性的正常反应。不用接种的方法而采用与抗病性相关性状的生理生化指标来间接测定,如致病毒素、植保素、酶法、血清学方法等,这是一类正在探索的新方法。,2、抗病性测定,抗病性测定的指标因不同病病害和植物而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指标:(1)发病率:发病率指标包括叶、果、梢,乃至整株的发病率。系统性病害用发病率表示,局部病害则用病情指数统计。(2)潜育期:一般来说,寄主抗病性强,潜育期较长,反之则较短。(3)过敏反应:该项指标主要用于寄主对活养生物病害抗性的测定,包括坏死出现的速度及范围。寄主抗病力强,过敏反应出现的快。(4)病斑扩展速度:该指标主要用于寄主对枝干(茎)腐烂病抗性的测定。抗病力弱的寄主,病斑扩展速度快,范围大。除此以外,在抗病性测定中,还要考虑病害对产量和生长量的影响等因素。,3、抗虫性测定,林木抗虫性测定是林木抗虫育种的重要环节之一,但是树木抗虫性测定的方法和体系还很不完善。过去,林木的抗虫性测定一般基于自然感染,从试验比较林中选择抗虫个体。由于林木生长周期长,抗虫鉴定所需时间长。人工接虫技术在作物抗虫性鉴定方面应用比较成熟、完善,有的已形成一套系统的抗虫鉴定标准和程序,人工接虫能够早期测定林木的抗虫性,有助于缩短育种周期。人工接虫材料有卵、幼虫和成虫,成虫雌雄比例要恰当。用于人工接虫的虫源可以利用野外自然种群,也可以利用室内饲养种群。室内饲养的虫源要满足:具有正常的生活力,特别是致害力;遗传性比较一致,来自同一亲本;饲料相对不变;不带树木的病原物。,3、抗虫性测定,柳杉是日本重要的工业用材树种,但天牛、柳杉瘿蚊危害严重。从1984年开始选育抗柳杉天牛的优良品种,抗虫测定采用了针刺测定、网室放虫测定和人工接幼虫测定3种方法。针刺测定是一种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天然或人工林分中,通过针刺试验,根据创伤树脂道的形成,选择抗虫无性系。加藤一隆等(1991年)采用网室放虫的方法将经针刺测定选出的优树进行网室接虫试验,研究柳杉不同无性系抗柳杉天牛在性状上的差异及柳杉天牛种群的动态变化,发现不同无性系对柳杉天牛的抗性不同。网室放虫试验结束,在树干上进行人工接幼虫试验。,3、抗虫性测定,树木抗虫性表现是树木抗虫遗传特性、害虫为害遗传特性、接虫方法、环境条件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动态性很强。只有在一致的虫源、接虫方法、环境条件和调查记载标准下,才能横向比较各供试材料遗传抗性的差异。某些情况下,自然感染和人工接虫都难以保证树木受害的一致性,需要进行人工模拟危害。如在天然或人工林分中,通过针刺试验,根据柳杉创伤树脂道的形成,选择柳杉抗柳杉天牛无性系。又如在研究松树对松毛虫的抗性时,可以对松树进行人工摘叶试验,模拟不同的失叶水平,根据供试材料对松毛虫的各种直接或间接反映,确定其抗虫能力。,3、抗虫性测定,树木抗虫性测定方法分直接测定和间接测定两大类。(1)直接测定:直接测定是按照林木受害后的反应或损失程度来评价,该方法是抗虫性测定的最重要依据,一般根据林木受害后的反应或损失程度来划分等级。直接测定可以在田间进行,也可以用盆栽树木进行。除供试材料外,还要以感虫和抗虫品种作为对照。,3、抗虫性测定,(2)间接测定:该方法主要根据林木抗虫性引起害虫产生一系列异常的行为和生理上的反应的程度,来估测抗虫性的强弱。由于害虫种类不同,其具体的行为和生理反应差别很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间接测定的指标体系。食叶害虫粪便的排泄量和取食量成正比,可以根据粪便排泄量多少,间接确定抗虫性的表现程度。蚜虫类害虫取食感虫品种时分泌的蜜露量常高于抗虫品种,根据蜜露量可以估测品种的抗生性程度。抗虫林木常导致害虫大量死亡、体重减轻、生长发育缓慢、繁殖率下降等结果,通过测定各虫态害虫死亡率、幼虫生长量(平均体重)、幼虫发育进度(进入各虫龄的数量)、产卵率等来评价其抗虫性。,三、林木抗逆育种途径与策略,1、选择育种2、杂交育种3、耐盐突变体的筛选,1、选择育种(抗寒),一些树种,如侧柏、银杏等,自然分布区广泛,由于长期隔离、突变以及自然选择的结果,形成遗传上差异明显的地理类群。在地理环境变化中,温度是影响树木生长最主要的生态因子,因此树木抗寒性的地理种源变异最为明显。Zobel(1984)对火炬松耐寒性变异研究表明,地理种源变异占耐寒性总变异的70,个体间变异占总变异的30,通过种源选择可能取得良好效果。Hawkins等(1994)对不同种源黄扁柏抗寒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高海拔种源幼树的抗寒性高于低海拔种源,抗寒性变异有明显地理趋势,受遗传控制。林木种内个体之间在耐寒性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如山西林业科学研究所对全国毛白杨优树进行抗寒性比较,选育出17个抗寒无性系,苗期复测和区域试验表明,这些抗寒无性系在北纬40左右地区能正常发育生长,并保持毛白杨特有的速生性。,1、选择育种(抗旱),选种也是抗旱育种的主要途径。1966年,美国的Van Buijtenen等人在得克萨斯州进行了火炬松种源的抗旱性选育,发现火炬松的地理小种在抗旱能力上有很大的差异。日本也很重视抗性育种的研究,在育种目标中十分强调林木抗性的选育。近20多年来,在抗旱性育种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比较突出的实例是日本柳杉抗旱性品种“DR系统”的选育。日本在抗旱性选育方面的研究过程主要是利用树种与种内的遗传变异进行树种、种源和优树的选择与鉴定,进而建立以优树或精选树为材料的种子园或其它经遗传改良的抗性种苗生产基地。,1、选择育种(抗旱),北京林业大学“油松抗性育种及改良技术”课题组(2000)通过国家“九五”科技攻关,对油松25个种源、130个家系进行了多性状综合评价,筛选出抗旱能力强、树高生长量超过当地对照10%以上的优良种源 4个,超过平均值14%25.6%;优良家系16个,超过平均值1728.5%。在对种源的试验林和子代测定林生长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近10年气象因子,统计分析了各生长性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认为干旱对下一年高生长的影响作为油松抗旱性评价指标是比较理想的,并提出了油松抗旱性良种选育程序(见下图)。,油松抗旱性选育程序,1、选择育种(抗盐),盐渍化土壤在世界上分布广泛,在我国也有很大的面积。树木长期生长在各种土壤环境中,必然会产生耐盐性的遗传变异,因此选种的潜力是巨大的。目前耐盐性选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耐盐树种的选择上,而种内耐盐变异的利用研究的还比较少。山东师范大学收集了39种植物,将它们引种到黄河三角洲不同含盐量的土地上进行抗盐性筛选。经过两年的引种驯化和筛选,有12种1年生盐生植物和抗盐植物在黄河三角洲可正常生长发育,多年生植物中有11中可以在这里生长并越冬。澳大利亚多年进行桉树耐盐选种的结果表明,用实生苗在盐胁迫条件下选出的个体大量无性繁殖后,在高盐分条件下保存率和生长都比同种源中未经耐盐筛选的实生苗好,证明了耐盐筛选的有效性和前景。,1、选择育种(抗病),通过种源选择提高抗病能力的报道较多。Martinsson(1980)用加拿大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区53个扭叶松种源进行种源试验,发现种源间发病率变动在842之间,南部种源比北部种源抗性强,同一种源内家系间的抗病性差异比种源间还高。许多树种的抗病性在无性系间也存在着差异。罗马尼亚对花旗松无性系抗黑霉病能力进行了调查,证明无性系间差异极显著,选出的最优无性系,抗病性增益可达36.9。,1、选择育种(抗虫),抗虫性与林木地理起源和家系有关系。Charles等(1991)对欧洲赤松不同种源及个体对欧洲松梢卷叶蛾敏感性进行了连续5年的观测,发现来自法国和比利时的种源最敏感,来自土耳其的轻度敏感,来自科西加的最不敏感。我国广东省对木麻黄不同种源抗星天牛研究表明,不同地理种源的木麻黄存在极显著差异。高抗类群有21个种源,中抗类群)有17个种源;高感类群)有11个种源,其中尤其以C21、C23最为感虫,被害率为48.9%和56.8%。,1、选择育种(抗虫),抗虫性个体的选择应该在严重感染虫害的林分中进行。一般虫害愈严重的林分,选种的效果愈好。在选择抗虫个体时,应根据害虫的危害特性,注意树木的筛选年龄。有时害虫侵袭的易感性很大程度上随寄主的年龄而改变。个体选择的作用是明显的。但不能认为找到一个具有抗性的个体就可作为一个抗性品种,应当收集尽可能多的抗性个体。日本从1978年开始的松材线虫抗性育种,共选择了抗性单株25000株,并进行了两次遗传测定。在大多数情况下,抗虫性遗传力是比较低的,如松实心虫被害的抗性广义遗传力约为0.1左右,选择效果很小。因此在选择抗虫性个体时应降低入选率,尽可能多选一些,同时要从尽可能多的具有不同遗传基础的林分中去选择。,2、杂交育种(抗寒、抗旱),通过采用抗逆性强、速生性好的树种或品种进行有性杂交,仍然是进行抗旱品种选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前苏联,1933年开始进行杨树杂交育种工作,在抗寒抗旱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从欧洲山杨银白杨、香脂杨中东杨、银白杨新疆杨中选育出抗寒、抗旱、速生品种。从加杨西伯利亚杨、加杨香脂杨中选育抗寒品种。,2、杂交育种(抗盐),收集、测定抗旱或抗盐亲本材料,采用杂交育种手段,促进有利基因的重组,是培育抗盐新品种的有效途径。选配组合一般用抗旱或抗盐材料作母本、速生优质材料作父本,易于选出抗旱或抗盐的后代。在干旱或盐胁迫条件下,结合抗盐形态特征、生长、经济性状进行选择。一般以生长量为主要指标,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可作为辅助筛选措施,以提高选择效率。山东省林校通过杂交育种选出4个山海关杨塔形小叶杨杂种无性系,分别定名为鲁杨31、鲁杨69、鲁杨70和鲁杨6。这4个无性系易繁殖,树冠尖塔形,在土壤含盐量0.16%0.41%的条件下造林能正常生长,其生长量显著地超过八里庄杨,并在生长速度和木材质量上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适于在内陆轻盐碱地上造林、营建农田林网及农林间作。,2、杂交育种(抗病),杂交是抗病育种中最常用的方法。抗梭锈病的火炬松与短叶松的杂种在美国已被研究多年,F1杂种的发病率比火炬松低44,回交种低34。美国曾把东部白松抗性个体与西部白松进行种间杂交,以引进抗病基因,培育出既具有抗病性又表现优良的杂种。我国在白花泡桐、川泡桐、毛泡桐、兰考泡桐、南方泡桐、台湾泡桐等12个种间杂交,发现在发病率和感病指数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发病率变动在26.7100,感病指数变动在0.080.72之间。在毛泡桐白花泡桐同一杂交组合的13个杂种无性系,发病率变动于37.8100之间,感病指数变动于0.120.62之间。说明在杂交组合及杂种子代中选择的重要性。,2、杂交育种(抗虫),树木抗虫杂交育种,一般从生产上使用的良种中选择适当的个体为亲本,用具有抗性的品种或个体与之杂交,在杂种后代中选出经济形状和抗性都优良的家系或无性系为抗性品种。为选育抗云斑天牛杨树优良无性系,中国林科院用天牛危害较轻且速生的I69杨为母本,与I63杨、欧洲黑杨和晚花杨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对3个杂交组合杂种F1代的16个无性系进行了比较研究。根据每株树木幼虫数通过聚类分析可将16个无性系分成4类,类群1的生长速度和抗虫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类群2生长速度和抗虫性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类群3生长速度与I69杨无显著差异,但抗虫性显著高于I69杨;类群4生长速度慢但抗虫性好。,3、耐盐突变体的筛选,主要是通过对固体培养的愈伤组织或液体悬浮培养的细胞系进行盐或海水等选择剂的胁迫培养,从而诱导产生耐盐突变体植株,进而培育成耐盐品种。自1980年Nabor等首次报道从烟草耐盐细胞系成功地筛选出耐盐突变体再生植株之后,已有很多报道筛选耐盐细胞系与变异体或突变体,研究的植物种类已近40种。,3、耐盐突变体的筛选,在林木育种方面,1984年李驹首次报道由愈伤组织培养筛选出了小胡杨树的耐NaCl植株,并将试管苗的茎和叶作为外植体,在普通培养基和含NaCl的培养基上诱导一个月,都能形成愈伤组织,说明耐盐特性能够无性传递,从而首次证明利用组织培养愈伤组织变异来进行耐盐性的筛选在林木育种中的可行性。李玲(1990)等采用不同杨树种和品种的嫩叶和幼茎产生的愈伤组织诱导耐盐突变体,筛选出了完整的耐盐植株。,四、展望,数十年来,国内外以生长量为主要目标的林木育种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对抗性选育重视不够。由于生态建设的迫切性,今后林木育种的方向必然将由单一速生改良转向为生长、抗性和材质综合性状改良。林木抗逆性育种起步较晚,进展也较慢。迄今,在揭示林木种内抗性遗传差异研究方面有些进展,但提供生产使用抗逆性品种还较少。,四、展望,(1)加强对抗逆基因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基因资源是树木育种的基础,加强抗逆基因资源的收集、保存是培育抗逆品种的保障。树木存在着广泛的种内变异,在基因资源收集时,不仅应收集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源,也应收集具有抗病、抗虫、抗旱的资源,建立与不同逆境特征相适应的基因资源库。,四、展望,(2)深入研究树木抗逆机理林木抗逆性机理的形成是个复杂的过程,林木对不同逆境的抵御方式多种多样,如不同树种对不同病害的抵抗,有单基因、寡基因和多基因抗病机理;对害虫的抵抗有原生防卫系统和诱发防卫系统;对干旱的抵御有逃避和忍耐等不同途径。目前对林木抗逆机理的了解大多处于观察、比较和定性阶段。加强对林木抗逆机制的研究,可提高抗逆品种选择的准确性,缩短抗逆品种选择、测定时间。随着分子生物学等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运用,林木抗逆机制研究一定能不断深入,取得更大进展。,四、展望,(3)改进和完善抗逆性测定指标和方法采用适宜的测定指标和方法是准确测定林木抗逆性的基础,应充分利用先进的分析仪器和现代化的实验条件,不断提高测定的准确性。林木的抗逆性常常是受形态、解剖和生理生化特性控制的复合遗传性状。在不同形态、解剖和生理特性之间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在许多情况下,林木是通过多种不同途径来抵御或忍耐逆境胁迫的影响。单一的测定指标,难以充分反映出植物对逆境适应的综合能力,只有采用多项指标的综合评价,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林木的抗逆能力。科学评价和筛选测定指标,研制简易有效的测定方法,以利评价大批量抗性材料。,四、展望,(4)处理好抗逆性与丰产优质性状的矛盾抗逆性育种是多目标改良,在育种过程中既要考虑品种对逆境的适应能力,又要考虑生产潜力。抗逆性与丰产性在很多情况下呈负相关,即抗逆性强的材料,其经济性状并不理想。抗逆性与丰产性的统一是较困难的,但也有少数材料既抗逆性强、产量又高。,四、展望,(5)高新技术手段与常规育种方法相结合采用高新技术培育林木抗逆品种,已受到广泛的重视。分离和克隆已筛选出来的抗逆基因或者直接从其他途径获取抗逆基因,将其转化到林木中,通过检验和测定,筛选出优良植株,进行抗性品种选育。分子标记技术已开始在树木上应用,通过分子标记,对重要性状基因定位和测序,作为性状测定的重要辅助工具,为由表型选择转化为基因型选择创造条件。但应该认识到,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手段仅能改良个别目的性状,要培育抗逆、丰产、优质林木品种,必须将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种效果。,思考题,1抗旱性测定指标有哪些?为什么说只有采用多项指标的综合评价,才能准确测定植物抗旱性?2抗旱性测定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是什么?3为什么林木的抗旱性和抗盐性常结合在一起研究?4抗寒性测定主要方法的原理是什么?应注意的哪些问题?5林木抗病育种的主要途径和采取的育种策略有哪些?6林木抗虫育种途径主要有哪些,如何提高抗虫育种效果?,

    注意事项

    本文(第九章_林木抗逆性育种课件.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