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第七章-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课件.ppt

    • 资源ID:3730633       资源大小:5.40MB        全文页数:113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七章-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课件.ppt

    第七章 土地资源及生态保护规划与管理第一节 土地资源及生态保护规划与管理基础第二节 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主要方法第三节 自然生态保护规划的主要方法第四节 土地资源及生态保护管理要点(侧重对策、措施等),第一节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第二节自然生态保护规划,第一节 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一、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涵义、原则与程序(一)土地资源保护的涵义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保护是指人类为了自身长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还要保存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防止土地破坏和退化所采取的措施和行动。实质: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的主要内容1)保持土地资源符合人类目标的存在形式不被随意改变2)保证土地质量不至下降3)保护土地利用结构的稳定性4)保护土地资源的特殊价值免遭破坏5)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利用进行分配、协调与优化、以适应生产力布局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6)对区域、部门、企业等的土地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城镇土地利用实行宏观规划、微观配置与布局,为国民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空间条件目的:区域土地资源结构优化、合理配置,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的基本内涵:在维持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持和提高土地资源经济供给能力、生产能力和利用效率,优化土地资源结构,平衡地区发展,使土地资源管理趋于完善,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二)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程序 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步骤可分为调查准备、分析预测及规划编制与成果总结及验收三个阶段,(一)准备工作阶段 包括组织准备和资料、图件准备。前者包括编制和批准规划任务或工作方案,后者包括 自然资源条件(地貌、气候、植被、土壤和水文)和社会经济资料(人口、GDP、工农业产值等)的准备。(二)分析预测和规划编制阶段 要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土地生产潜力和人 口承载力分析、土地需求量预测、编制规划方案、确定各项用地保护的控制指标和划定保护区边界。(三)成果总结与检查验收阶段 包括整理出成果图、编写规划报告和进行数据汇总与整理、检查验收。,(三)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管理的原则1.坚持依法规划管理的原则2.切实保护自然资源的原则3.全局性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原则4.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原则5.综合性原则,二、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研究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主要包括盐碱地、滩涂、沙地、裸岩等。,(一)土地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二)土地适宜性评价(三)土地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四)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五)土地资源保护方案形成,(一)土地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调查方法:土地调查通过统计、文献调研、遥感和测绘等多种手段对土地资源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和储存,从而查清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格局及其发生和发展规律。调查内容: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变化、土地资源自然属性(气候、地形地貌、基础设施、产出等)和土地资源社会经济属性(区位、人口与劳动力、基础设施、产出等),现状分析:对调查结果进行成因、影响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土地利用变化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土地资源数量、质量以及利用效率的时空对比等,从而识别土地资源存量及其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例: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二)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1.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原理:在现有生产力经营水平和农业耕作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评价因子,采用科学方法和综合分析土地各构成要素对作物生长的适应性和限制性,以此反应土地对作物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强度,从而对农用地进行分类定级。,2.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原理:根据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和政策条件,采用科学方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以确定某一区域或某一宗建设用地的最适宜的规划用途的过程。,(三)土地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土地资源供求分析就是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加以比较,依据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两者之间的数量比较,评价三种情况: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需平衡。主要以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供需平衡分析为主。,1.土地资源供给土地供给:土地自然供给(土地实质供给/土地物理供给)、土地经济供给1)土地集约利用潜力2)土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1)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土地集约利用的本质是以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及相关法规为导向,通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开发经营模式,目的在于挖掘土地使用潜力,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2)土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有关专项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用土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原因造成的土地破坏,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未利用地开发,2.土地资源需求1)生态用地预测生态用地指的是区域或城镇土地中以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为主的土地利用类型,例如:林地、湿地。生态用地按照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分为自然用地、保护区用地、休养与休闲用地和废弃与纳污用地4个二级类型,进一步分为20个三级类型。2)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3)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耕地供需平衡,耕地供需平衡是核心,即保证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供需平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稳定、适时、持续地控制和获取保障国民经济当前发展和未来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耕地资源的状态和能力。耕地供给主要取决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耕地的农产品和生态服务功能的产出水平,包括耕地的利用效率和利用水平等耕地的需求主要取决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对农产品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消费水平。,(四)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定义:是以一定区域内土地利用系统的效益为最大目标,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将一定数量的土地分配到各用地部门,使土地在时间上得到合理安排,在空间上的到最佳落实。五要素:时间、空间、用途、数量、效益。遵循原则:保护耕地、统筹兼顾、因地制宜、三效益统一以及公众参与等原则。,(五)土地资源保护方案形成在现状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供需预测及利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针对易流失、易遭破坏、易于退化的土地提出的保护方案。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自然状态下土地景观的保护未利用土地的保护,三、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主要方法,一、土地资源利用评价(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1)单项指标评价法,2)单指标多角度评价方法(定性)单指标多角度评价法是分别逐个评价土地利用的生产性、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接受性这5 个方面的各项评价指标,即对反映评价对象的单项指标(包括复合指标)分别进行评价,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评价它们是否满足持续性要求,这五个方面的任何一个若是不持续的,则认为这种土地利用方式是非持续性的。,3)综合评分法首先制定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各个方面的评价标准,并规定每个项目的最高分、最低分和等级标准以及综合处理方法;其次根据需要评价区域的有关资料、数据,参照评价标准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各个方面进行打分;然后,将各项所得分数进行归纳整理,得出总评价分数;最后根据总评价分数,判断该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可持续程度或不可持续程度。不同指标有不同权重,(二)、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评价因子及其权重的确定方法1)特尔斐法2)层次分析法3)灰色关联分析法4)主成分分析法,1)特尔斐法:丰富经验的专家从生态学角度选择2)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是:首先将决策的问题看作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大系统,按照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把这些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因素从高到低构造递阶层次结构,然后请专家、学者、权威人士对同一层次各个因素两两比较重要性,构建判断矩阵,并利用和积法、方根法等方法求取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并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最后得到指标权重,进行辅助决策。,3)灰色关联分析法通过软件中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命令,可以确定不同因素与土地生态适宜性之间的关联度大小,从而确定影响土地生态适宜性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4)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通过降维技术把多个变量化为少数几个主成分的统计方法。主成分分析就是设法将原来的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几个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从中选取几个较少的综合指标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来指标的信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1.模糊综合评价法 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2.基于GIS的叠加分析法(1)直接叠加法(2)因子加权评分法(3)生态因子组合法,三、土地资源供需预测方法(一)土地供给量预测土地整理潜力分析、土地复垦潜力和土地开发潜力。1.土地整理潜力分析 土地整理是指为提高已利用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优化土地的利用结构,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运用工程建设措施,对农村配置不当、利用不合理以及分散、闲置、未充分利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农用地实施调整开发、利用的行为。,土地整理主要内容,1对地块零碎、沟浜交错、路渠不配套的农地进行统一整理,使田成方、路相通、林成行、水利配套,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有效耕地面积;2对地形高低不平、地类交叉的土地,进行平整和利用结构调整,增加有效耕地面积;3实施村镇建设规划,撤零散自然村,建设中心村,对原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综合整治,退宅还耕。,(1)土地整理潜力预测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减小耕地理论单产与实际单产的差距以人均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与国家标准的建设用地标准差值计算 S=S-B0P0 B0-国家人均用地标准 P0-人口数以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闲置率测算。,2.土地复垦潜力分析1988年国务院土地复垦规定的规定:“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方法:调查、绘图,统计3.土地开发潜力分析 指在规划期内预期的经济、技术、生态环境条件的约束下,未利用土地适宜开发为耕地及其他用地的面积。方法:调查、绘图,统计,(二)土地需求量预测方法1.耕地需求量预测S=E(1+1/D)/(LF)S-规划目标年耕地需求量,hm2;E-规划目标年粮食需求量,kg;=人均用粮规划年人口D-规划目标年粮经比L-规划目标年粮食播面单产,kg/hm2;=A0(1+r)nF-规划目标年耕地复种指数,A0近三年粮食播面单产平均值r粮食单产增长率n预测年期,2.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1)单因素预测法U=PA/10000U-规划期城镇建设用地面积,mh2;P-规划期城镇人口;A-规划期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m2/人。,2)双因素预测法S=S1+S2S1=PA/10000;S2=QT100S1-按人口规模预测的城镇建设用地面积;hm2S2-按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预测的城镇用地面积;hm2Q-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T-固定资产投资土地系数;km2/亿元,3)定额指标法4)分类预测法5)数学模型预测,四、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优化方法(一)生态足迹方法生态足迹法的定義(1996):任何已知人口(某個個人、一個城市或一個國家)的生態足跡是生產這些人口所消費的所有資源和吸納這些人口所產生的所有廢棄物二者所需要的生物生產性土地的總面積和水資源量。,生物生产性土地则指具有生物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体,为各类自然资本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度量基础,即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分为以下六大类.,生态承载力:在不削弱某一地区的生产能力的情形下,该区域有限资源所能供养最大人口数量。用生态足迹来衡量时,指在不损害有关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一个区域所拥有的生物生产性空间的总面积。生态赤字/生态盈余=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差值为正为生态赤字,表示人均占有资源量超过了生态承载力;差值为负为生态盈余,表示人均占有资源量仍在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全球生态标杆全球生态标杆实际上是全球人均总生态承载力,衡量的是人均 全球总生态容量。1.6hm2,现在全球人均对各类生态性土地的拥有量分别为:0hm2化石能源地、0.25 hm2可耕地、0.6hm2牧草地、0.6 hm2林地、0.03hm2建成地及0.5 hm2海洋面积。考虑到各类土地之间生产力的差异,分别赋予它们1.1、2.8、0.5、1.1、2.8、0.2的权重,然后将上述值加权求和,得到人均拥有约1.8 hm2生态土地的一个结果。根据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的报告,至少有12%的生态容量需被保存以保护生物多样性,这意味着在人均1.8hm2拥有量中需扣除约0.2hm2土地来供给地球上其他生物生存所需。这样能为人所使用的土地面积仅 剩下1.6hm2/人。,将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应用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中:计算地区生态足迹,讨论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预测未来生态足迹;建立模型:以生态足迹赤字最小为目标函数;保证地区经济效益最佳。,(二)线性规划法基本思路:从区域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效益中选取一个作为规划的主导目标;选择区域中若干个土地利用类型作为系统变量;构建目标函数;选取区域土地利用目标年的土地总面积、经济平衡和生态平衡的要求以及人力、物力、财礼等方面的限制,构筑一组线形方程作为系统的约束条件;列出方程及不等式,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求解,它的一组解(Xj)称为最优解,也就是区域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例:轮台县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s(x)max 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最大,(三)生态位方法,生态位现象(格乌司原理):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生物 大草履虫与另一种袋状草履虫 大自然中,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生活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会在同一地方出现。在动物世界里没有两种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相同的,有些物种亲缘关系接近或相似而使生态位部分重叠,这时就会出现严酷的竞争,如一山不能容二虎。强者只能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是强者,弱者也只能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才能自由生存。,生态位具体用在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中时,主要作用是表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占用新生境的能力,反映了各土地利用类型在土地利用系统中占有的空间,所处的地位及其所具有的功能。在土地利用过程中,通过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位,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布局,从而提高土地经济效益,即土地利用从低生态位向高生态位转变。土地经济生态位主要是由土地的比较经济效益构成,是土地利用生态位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也是提高土地利用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手段和工具。,一、自然生态保护规划的涵义、原则与程序(一)生态保护规划的涵义以生态科学为指导,遵循生态规律,在生态规律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生态功能区划确定区域重点保护领域,提出生态保护对策和措施,来达到不同时段的生态保护目标,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第二节自然生态保护规划,(二)生态保护规划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2.因地制宜的原则3.重要的生态资源重要保护原则4.保护与发展协调原则5.景观异质性原则系统或系统属性在空间上的复杂性(Complexity)和变异性(Variability)。,(三)生态保护规划的程序1.生态调查2.生态分析与评价3.经济分析4.生态影响预测分析5.编制生态规划,二、生态保护规划的研究内容(一)自然生态现状调查 主要收集有关自然生态方面的资料:生物物种清单、动植物类型、数量及分布,土壤类型,湿地、森林、栖息地、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区类型、数量及分布等资料。,生态敏感区,生态敏感区是指对区域总体生态环境起决定作用的生态要素和生态实体,在人为干扰下自我恢复能力较差,其保护、生长、发育等程度决定了区域生态环境的状况,需要加以控制或保护的区域。区域性:生态区(生态斑块)、生态带(生态廊道)、生态点、生态网等系统性:两种或以上生态系统的结合部,是一个人地关系敏感的复杂生态系统。广义的生态敏感区其包括两方面:一为自然生态类型,可认为是狭义生态敏感区另为包括用于阻隔城市无序发展、防止城市环境恶化的长期控制、非建设用地类型,分为5类:污染影响型、用地控制型、环境改善型、资源储备型、自然保护型,(二)自然生态评价1.生态敏感性评价生态敏感性评价即评价生态系统对人类干扰活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即产生生态失衡与生态问题可能性的大小。意义:可以反映在不损失或不降低环境质量的情况下,生态因子抗外界压力或外界干扰的能力。,常用的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1)土壤侵蚀敏感性(2)沙漠化敏感性(3)盐渍化敏感性(4)石漠化敏感性(5)生境敏感性(6)酸雨敏感性,评价方法:,敏感性一般分为5级,为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不敏感。如有必要,可适当增加敏感性级数。,(1)单因子生态敏感性评价式中Sj,空间单元对第j项因子的生态敏感性指数,n为j因子所包含指标的个数,Ck为第k项指标的敏感性空间分布,例:阜康市生态敏感性单因子评价,(2)加权叠加法-生态敏感性评价,加权叠加法是基于GIS技术的生态敏感性评价,基本原理:基于叠加的方法,将每个单因子的评价值与权重相乘,再累计求和。步骤:因子选择和赋值,建立单因子图层;确定权重,并标准化处理:W1+W2+Wm=1将每个单因子的评价值与权重相乘,对加权后的图层进行GIS的累计求和,求得规划区域中每个空间地块的综合得分值。,例:阜康市生态敏感性多因子综合评价,(3)多因子生态敏感性评价,将多个环境因子的评价结果进行加权求和,任何因子受影响程度一旦超过阈值,整体生态环境将受到严重破坏。缺点:在一定程度上将导致单因子评价结果之间的抵消或放大,从而影响区域综合生态敏感性的评价结果采用取极大值的方法,取各因子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中的最大值进行综合评价:I=(Sj)max式中I为生态综合敏感性评价结果,Sj为第j个因子的敏感程度,评价标准:,敏感性一般分为5级,为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不敏感。如有必要,可适当增加敏感性级数。,2.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及其物种支持人类生存和实现人类权利的条件及过程,它是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产品(向经济社会系统输入有用物质和能量、接受和转化来自经济社会系统的废弃物),以及直接向人类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如人们普遍享用洁净空气、水等舒适性资源)。功能: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支持功能、文化功能价值:直接利用价值、间接利用价值,评价方法:,V=Vc,Vc=PiAiV为区域内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总值;C为生态系统类型;Pi为第c类生态系统第i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的单位面积价值;Ai为第c类生态系统第i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的面积,n,c=1,n,c=1,(1)直接市场法1)费用支出法2)市场价值法3)机会成本法4)恢复和防护费用法5)影子工程法6)人力资本法,(2)替代市场法1)旅行费用法2)享乐价格法(3)模拟市场价值法1)条件价值法,例:三沙湾滩涂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动植物产品价值市场价值法,2006 年实际调查的三沙湾潮间带生物量为615.8kg/hm2,三沙湾地区贝类、甲壳动物等水产品的市场平均价格为20 元/kg,据此计算动植物产品的价值为35777.98 万元。旅游休闲价值旅行费用法旅游价值旅游费用支出旅行时间价值其他费用旅游费用支出分为交通费用和当地的其他支出(包括餐饮、食宿、门票、游船等),而旅行时间价值用游客的滞留日数乘以其收入水平。根据全年接待游客64.27 万人次、游客平均日花费480 元、逗留天数,评估得三沙湾滩涂的旅游休闲功能价值为68811.49万元。,进化水质影子工程法,三沙湾滩涂的净化水质功能采用影子工程法,若建设一个100hm2 的湿地污水处理工程需投资18.7 万元,则三沙湾滩涂的净化水质价值为5432.35 万元。生物多样性价值专家评估法这里根据Constanza 等人的研究结果,该项服务功能的年生态效益折合为人民币为3633.6 元/hm2(以100 美元兑827.7 元计),则三沙湾滩涂的生物多样性价值为10555.61 万元。,3。生态总体状况评价方法-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HJ/T 192-2006,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0.25生物丰度指数0.2植被覆盖指数0.2水网密度指数0.2土地退化指数0.15环境质量指数,生物丰度指数Abio(0.35林地0.21草地0.28水域湿地0.11耕地0.04建设用地0.01未利用地)/区域面积 Abio,生物丰度指数的归一化系数。植被覆盖指数Aveg(0.38林地面积0.34草地面积0.19耕地面积0.07建设用地0.02未利用地)/区域面积 Aveg,植被覆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土地退化指数Aero(0.05轻度侵蚀面积0.25中度侵蚀面积0.7重度侵蚀面积)/区域面积 Aero,土地退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水网密度指数=Ariv河流长度/区域面积Alak湖库(近海)面积/区域面积Ares水资源量/区域面积 Ariv,河流长度的归一化系数,Alak,湖库面积的归一化系数,Ares,水资源量的归一化系数。环境质量指数0.4(100ASO2SO2 排放量/区域面积)0.4(100ACODCOD 排放量/区域年均降雨量)0.2(100Asol固体废物排放量/区域面积)ASO2,SO2 的归一化系数,ACOD,COD 的归一化系数,Asol,固体废物的归一化系数。归一化系数=100 A最大值,指某指数归一化处理前的最大值,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幅度分级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幅度分为4 级,即无明显变化、略有变化(好或差)、明显变化(好或差)、显著变化(好或差),见表7。,(三)生态保护目标与指标体系确定1.生态保护目标确定主要围绕自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确定,同时兼顾目标的先进性、可达性、可实施性以及区域的特殊性,基本涵盖水土保持、风沙防治、退化土地防治、绿地保护与建设、水源地保护、湿地、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保护、历史遗迹保护等相关内容。2.生态保护指标体系建立:可操作性和生态优先原则,(四)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分区等级 生态功能区划分区系统分三个等级。为了满足宏观指导与分级管理的需要,必须对自然区域开展分级区划。首先从宏观上以自然气候、地理特点划分自然生态区;然后根据生态系统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划分生态亚区;最后根据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环境问题划分生态功能区。,区划依据 生态功能区划的依据,即划分各级生态功能区划单位的根据。不同层次的生态功能区划单位,其划分依据应是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划进行3级分区。一级区划分:以气候和地貌特征进行区划。二级区划分:以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和生态服务功能类型为依据。三级区划分:以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等指标为依据。,分区方法一般采用定性分区和定量分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区划界。边界的确定应考虑利用山脉、河流等自然特征与行政边界。(1)一级区划界时,应注意区内气候特征的相似性与地貌单元的完整性。(2)二级区划界时,应注意区内生态系统类型与过程的完整性,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类型的一致性。(3)三级区划界时,应注意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等的一致性。,分区命名依据3级分区分别命名,每一生态功能区的命名由3部分组成。一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气候和地貌特征,由地名+特征+生态区构成。气候特征包括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寒温带、温带、暖温带、(南、中、北)亚热带、热带等,地貌特征包括平原、山地、丘陵、河谷等。命名中择其重要或典型者用之。”东部湿润、半湿润生态大区”二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生态系统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典型类型,由地名+类型+生态亚区构成。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森林、草地、湿地、荒漠、农田等。命名中择其重要或典型者用之。”青藏高原高山草原、高寒草甸生态地区“,三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的特点,由地名+生态服务功能特点(或生态环境敏感性特征)+生态功能区构成。生态服务功能特点包括荒漠化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文调蓄、土壤保持等。生态环境敏感性特征包括土壤侵蚀、沙漠化、石漠化、盐渍化、酸雨敏感性等,命名中择其重要或典型者用之。”喀喇昆仑山-昆仑山荒漠生态区”,生态功能分区概述生态功能分区概述结果应包括对每个分区的区域特征描述,包括以下内容:(1)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典型的生态系统类型。(2)存在的或潜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引起生态环境问题的驱动力和原因。(3)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敏感性及可能发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4)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服务功能类型和重要性。(5)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方向。,生态功能分区的图件和数据库生态功能分区的结果必须用图件表示,采用计算机制图编制。同一地区各种图件的比例尺要保持一致,建议采用1:500,000,各省应根据省域范围与生态环境地域复杂情况确定合适的比例尺。所有图件和基础数据要汇编成数据库。基础图件应包括地形图、气候资源图、植被图、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人口分布图等。备选图件应包括自然区划图、气候区划、农业区划图等。成果图件应包括生态环境现状图、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布图、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分布图、生态功能区划图等。,(五)、生态安全格局评价生态安全格局也称生态安全框架,指景观中存在某种潜在的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它由景观中的某些关键的局部,其所处方位和空间联系共同构成。生态安全格局对维护或控制特定地段的某种生态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1)生态安全格局评价方法1.景观多样性指数(H)Pk为k种景观占总面积的比;m为景观类型总数,2.优势度指数(D)Pk为k景观占总面积的比;m为景观类型总数;Hmax为研究区各景观所占比例相等时,景观 拥有的最大的多样性指数,3.均匀度指数式中,E为均匀度指数;H为景观多样性指数;Hmax为给定丰富度T条件下景观最大可能均匀度,4.景观破碎化指数(Fr)景观破碎度是指自然分割及人为切割的破碎化程度,即景观生态格局由连续变化的结构向斑块嵌块体变化的过程的一种度量。式中,N为景观斑块数量;A为景观面积通过景观破碎化的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景观稳定性和人类干扰程度,为景观管理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5.景观综合评价指数式中,G为评价指数;Ii为单项指标得分值;Wi为指标的权重;n为评价指标个数,(六)生态保护方案形成,三、土地资源及生态保护管理要点,一、土地资源保护管理1。目前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重利用轻保护土地质量下降。(2)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失控,结构失衡,浪费土地的现象严重。(3)农用土地结构调整缺少规划化管理,耕地数量急剧减少。(4)环境污染和污水灌溉导致土壤污染和破坏。,土地资源保护应强化以下管理要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健全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土地管理加强对土地使用方式的管理,保护耕地资源的数量稳定加强对土地资源质量保护,减少因质量下降而导致的资源流失扩大耕地基础,提高耕地单产,切实保护耕地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维护土地资源可更新能力加强土地整治,确保土地的永续利用,二、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中国基本农田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管理过于僵硬化基本农田保护管理机制不完善基本农田保护法规不健全缺乏基本农田保护资金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缺乏严肃性经济建设和耕地保护矛盾尖锐,部门协作不够,制定和完善农田保护制度:完善基本农田立法保护强化基本农田质量保护强化基本农田区位保护执行基本农田保护优先优惠政策加大改革中低产田力度,三、林地保护管理建立坚实的林地资源保障体系建立高效的林业生产与经营管理模式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防护体系建立节约型的生态防护体系建立现代林地相适应的服务体系加强林区建设,积极培育后备林地资源,四、草地保护管理加强领导,搞好部门的协调工作调整有关政策、措施,为草地畜牧业将抗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推广规范化组装配套技术,增加科技含量,实行综合治理实行项目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草地经营集约化、产业化实施草地分区保护管理,五、湿地保护管理(一)目前中国湿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利用不合理,导致湿地面积持续萎缩,湿地景观丧失湿地污染严重,致使整体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过度放牧改变湿地生境湿地开发的经济效益下降湿地水文和局地气候改变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湿地结构和功能,采矿活动影响湿地的结构和生物多样性,道路和桥梁的维修对湿地产生了负面影响,六、自然生态保护区管理(一)存在的问题缺乏统一的监督管理,保护区被破话现象时有发生重建设,轻管理脱离实际,盲目建设,保护区功能不健全自然保护区经费难以保障区内无节制开发利用,大多数保护区重经营、轻管理自然保护区缺少分类管理缺乏行驶协调职能的机构,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要点:加强保护区法制建设,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严格执行,严肃查处违法行为加强宣传教育,促进公众参与切实解决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经费问题,拓宽经费渠道,建立合理经费分配机制加强管理,推进制度创新,规范各种开发和保护行为严格按照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划分,积极落实分区保护管理,七、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管理开导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发展,限制损害主导升天功能的产业扩张,走生癌经济型的发展道路保护和恢复重要生态功能区内的生态功能强化生态环境监管,八、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管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脆弱区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强生态保育,促进生态脆弱区修复进程加强生态监测与评估能力建设强化资源开发监管执法力度,防止无序开发和过度开发,本章重点掌握内容:,定义:土地资源保护、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生态足迹法、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生态盈余、生态敏感性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安全格局 土地资源保护的主要内容列举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主要研究内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简述潜在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土地供给量预测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优化方法生态敏感区定义及其类型常用的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生态功能区分区方法生态安全格局评价方法目前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章完,

    注意事项

    本文(第七章-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课件.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