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国培项目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手册.doc

    • 资源ID:3690656       资源大小:362KB        全文页数:4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国培项目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手册.doc

    4)示范性远程培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手册2014山东省教师教育网二一四年八月目 录 (按ctrl单击标题直接定位)l教育部文件3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 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3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5关于印发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施指南的通知8l项目实施方案概要11l项目职责任务与考核评价办法21一、管理者工作职责21二、国培项目课程团队专家工作职责22三、指导教师工作任务与评价标准24四、研修组长工作任务与评价标准26五、 学员学习要求与考核评价标准28l选课指南29一、第一阶段:学校选择套餐29套餐(一)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节优化30套餐(二)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30二、第二阶段:教师选择专题30套餐(一)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节优化30套餐(二)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35研修任务设计39l混合式课例研究39一、什么是混合式课例研究?39二、混合式课例研究流程40三、混合式课例研究评价参照标准42国培(2014)示范性远程培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手册山东省教师教育网l 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 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 教师2013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要求,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培训力度,教师培训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但也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内容泛化、方式单一、质量监控薄弱等突出问题。为主动适应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求,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现就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提出如下指导意见。一、增强培训针对性,确保按需施训。中小学教师培训要以实施好基础教育新课程为主要内容,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需求为工作目标,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各地要将上述要求贯穿于培训规划、项目设计、组织实施、质量监控全过程。根据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提高培训和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等教师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实行教师培训需求调研分析制度,建立与中小学校共同确定培训项目的新机制。二、改进培训内容,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际。各地要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创设真实课堂教学环境,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主题鲜明的技能培训。实践性课程应不少于教师培训课程的50%。要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师德教育和信息技术作为通识课程,列入培训必修模块。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国家制订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各地要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建设,重点建设典型案例和网络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微课程。三、转变培训方式,提升教师参训实效。各地要针对教师学习特点,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采取跟岗培训和情境体验改进教学行为,利用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提升教育经验,确保培训实效。改革传统讲授方式,强化学员互动参与,增强培训吸引力、感染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大力推动置换脱产研修,将院校集中培训、优质中小学“影子教师”实践和师范生(城镇教师)顶岗实习支教相结合,为农村学校培养骨干教师。要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加大体育、音乐、美术等师资紧缺学科专兼职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四、强化培训自主性,激发教师参训动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探索建立教师自主选学机制,建设“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选学服务平台,为教师创造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时间、途径和机构的机会,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建立培训学分认证制度,学时学分合理转化。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实现教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学分互认。将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教师考核和职务(职称)聘任的必备条件,激发教师参训积极性。五、营造网络学习环境,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各地要积极推进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推动教师网上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学习;开展区域间教师网上协同研修,促进教师同行交流;培养网络研修骨干队伍,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培训常态化。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推进高等学校、培训机构与中小学结对帮扶,引进优质培训资源,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丰富研修主题,通过集体备课、观课磨课、课题研究等方式,促进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切实发挥校本研修的基础作用。鼓励各地建设教师培训创新实验区,推动培训模式综合改革。六、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增强为教师提供优质培训的能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建设培训专家库,并实行动态调整,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优秀培训者队伍。要注重遴选一线优秀教师作为兼职培训者,将其承担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认定的培训任务计入教学工作量,并建立工作绩效考核机制。高等学校兼职培训者要积极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和中小学一线教师培训需求。专职培训者要切实深入中小学校开展研究与实践,原则上每年不少于2个月。国家建立培训专家库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各地培训者的信息共享和培训成效评估。培训者团队主要从培训专家库中遴选,一线优秀教师所占比例不少于50%。各地要为专兼职培训者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加大专兼职培训者培训力度,专职培训者每年研修不少于100学时。七、建设培训公共服务平台,为教师提供多样化服务。培训机构要将为教师提供多样化优质服务作为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灵活、开放、专业的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师范院校要大力推进内部教师教育资源整合,建立与中小学合作机制,促进培养、培训、研究、服务一体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各地要依托现有资源,加快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与教研、科研和电教等部门的整合,建设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发挥其在全员培训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和服务指导等方面的功能。八、规范培训管理,为教师获得高质量培训提供有力保障。国家建设全国教师培训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国家级培训和各地培训的动态监测。各地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登记教师参训学时学分,加强学员选派管理,建立培训项目招投标机制,对培训经费使用等进行全程监控,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教师培训食宿安排要厉行节约,不得安排与培训无关的参观考察活动。培训机构要建立学员培训档案制度,及时将学员培训情况反馈所属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国家制订培训质量标准,定期开展培训质量评估,发布年度监测报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专家评估、网络匿名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监测培训质量,公布评估结果,并作为培训资质认定、项目承办、经费奖补的重要依据。培训机构要做好培训绩效评价,跟踪教师参训后实践应用效果,不断改进培训工作。国家将教师培训作为对各地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省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对市县教师培训的专项督导,定期公布检查结果。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教师培训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各地要将落实培训经费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确保培训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中小学按照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5%安排培训经费,保障经费投入。  教育部2013年5月6日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近年来,各地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教师信息技 术相关培训,取得积极成效,但也存在着项目分散、标准不全、模式单一、学用脱节等突出问题。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三通两平台”效 益,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现就提升工程的实施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升工程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完善顶层设计;整合相关项目和资源,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新模式,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 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 续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二、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围绕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方式的现实需求,吸收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应用经验和最新成果,研究制订教师信息技术应 用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指南等,建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有效引领广大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规范指导各地建设资源、实施培训、开展 测评、推动应用等环节的工作。三、按照教师需求实施全员培训各地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和校长培训必修学时(学分),原则上每五年不少于50学时。试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开展信息技术应用 能力培训学分认定,推动学分应用,激发教师参训动力。教育部整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培训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英特尔未来教育”、“微软携手助 学”、“乐高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等项目与各地教师培训的融合,通过提供课程资源、培训骨干培训者和共建 培训平台等方式,扩大优质资源辐射范围。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本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新一轮全员提升培训。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整合本地区项目和资源,建设教师选学服务平 台,推动各地按照教师需求实施全员培训。完善专项培训体系,做好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相关培训的有机衔接,重点加强中小学校长、专兼职培训者 和教研员等骨干队伍以及农村教师的培训。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专项培训和专题教研,组织开展区域性教师全员培训。健全中小学校本研修管理制度, 确保研修质量。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将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重点通过现场诊断和观课磨课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 题,促进学用结合。四、推行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各地要根据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特点,有效利用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强化情境体验环节,确保实践成 效,使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建立学习效果即时监测机制,确保培训质量。坚持底部攻坚,积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建立以校为本 的常态化培训机制。推行移动学习,为教师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便捷有效学习提供有力支持。加强薄弱环节,采取“送教下乡”和“送培上门”等方式,为不具备网络条件的农村教师提供针对性培训。五、遴选一线教师满意的培训资源教育部依托现有资源,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汇聚各地培训课程资源和培训服务信息,建立优质资源遴选机制,推动资源交易与交换。对通用 性强的优质资源进行加工升级,启动教师培训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建设工作,利用合作项目引进和开发优质资源,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库。各地要重点建 设典型案例资源,支持中小学与高校及教师培训机构合作,加工生成性资源,开发微课程资源,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已有平台汇聚本地资源,与国家 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本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测评,主要采取教师网上自测方式,通过案例开展情境测评,以评促学、以评促用。 根据能力测评指南,开发适合本地实际的测评工具,建立网络测评系统,为教师提供便捷有效的测评服务。各地要根据测评数据及时调整提升工程实施计划,确保全 体教师应用能力得到提升。培训机构要根据测评数据制定完善培训方案,确保按需施训。中小学校要分析测评数据,找准短板,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研修。教师要根 据测评结果,明确自身不足,查漏补缺,合理选学。七、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各地要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 评的指标体系。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各地要通过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比赛和优 秀课例征集等活动,发掘推广应用成果,形成良好应用氛围。通过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验区、示范性网络研修社区和示范校等举措,推动信息技术应用综合创 新。八、加强组织保障确保提升工程取得实效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各省要开展专项调研,分析现状和问题,摸清教师需求,明确工作重点和思路,做好整体设计,制订提升工程主要实施工作的时 间表和路线图,形成规划方案,2013年底前报送教育部。2014年起,分年度组织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原则上每年培训人数不少于本地区中小学教师总数的 20%。完善管理制度,出台配套政策,开发测评工具,尽快建立教师主动应用的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教育部负责提升工程实施的统筹管理和监督评估等工作。成立执行办公室(设在华东师范大学),负责组织管理的具体工作。成立专 家委员会,负责研究、指导和评审等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省提升工程实施的组织管理。成立领导小组,整合相关部门力量,确定专门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具 体工作。采取招投标机制,遴选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承担培训任务。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实施精细化管理。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提升工程的组织 管理。制定管理办法,落实相关政策。整合教师培训、教研、电教和科研等部门的力量,加强对中小学校的指导,做好全员培训。中小学校长是本校提升工程实施的 第一责任人,要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整合资源,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落实保障经费。各省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管理平台建设、专项培训、资源开发和能力测评等工作。中西部省份要在“国培计划”专项经费中切块用 于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地市及区县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本地教师全员培训。中小学校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资金,为本校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 创造良好条件。做好监管评估。教育部审核各省规划方案,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对各地工作进行动态监测,定期通报监测结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专家评估、网 络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做好提升工程实施的监管评估工作。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重点加强中小学校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工作的监管评估。教育部2013年10月25日关于印发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施指南的通知 教师司函20142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单位:为促进教师培训改革,指导各地在“国培计划”、“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和区域性教师培训工作中开展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我司研究制定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施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14年3月26日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施指南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 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20136号)和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要求,指导各地开展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深化教师培训模式改革,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特制定本实施指南。一、目标任务依托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实施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创新教师网络研修模式,建立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夯实以校为本的教师全员培训基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二、重点工作(一)遴选项目区县与学校各省遴选教师培训工作基础好、信息技术条件具备的区县进行试点。区县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整体实施或推荐学校参与的方式,开展项目实施工作。(二)分级建立培训者队伍1. 区县遴选本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管理者、学科骨干培训者或教研员、校长等建立县级培训者队伍。培训机构采取集中培训方式,对县级培训者进行专项培训,重点提升项目组织与指导能力。2. 学校遴选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建立校级培训者队伍。区县采取集中培训方式,对校级培训者进行专项培训,重点提升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指导能力。3. 区县要加强对两级培训者队伍的管理与考评,实行动态调整,激发培训者工作积极性。(三)开展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1. 培训机构建立“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为各地开展校本研修提供线上与线下的专业支持与服务。2. 项目区县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纳入县级培训规划,制定整体推进方案。组织县级培训者有效利用“教师工作坊”对校本研修活动进行指导与监管。定期组织跨校现场交流活动,展示成果,分享经验,不断提升研修质量与水平。3. 项目校在培训机构专家团队和县级培训者的指导下,由校级培训者依托网络研修社区,组织全体教师开展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常态化校本研修活动。三、研修内容(一)内容设计1. 培训者培训。培训机构要根据培训者的不同角色,设计针对性的培训课程,重在提升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管理者区域性教师培训的规划与组织管理能力,学科骨干培训者或教研员“教师工作坊”主持能力、线下跨校研修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能力、研修资源的整合加工能力,校长校本研修的规划设计能力、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管理与评价能力,学校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校本研修活动设计、实施与评价能力以及资源整合加工能力。2. 网络研修。培训机构要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根据各地需求,确定研修主题,分阶段设计系列课程模块,每个模块应包括学习目标、专题内容、典型案例、线上与线下研修活动和成果要求等,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明确线上与线下研修的学时任务。3. 区域研修。区县要制定本地项目实施方案,重点设计区域研修活动。县级学科培训者要在培训机构指导下,设计跨校的线上与线下研修活动,发挥“教师工作坊”作用,组建跨校学习共同体,引领本学科教师开展研修。4. 校本研修。项目校要结合培训机构和区县制定的研修计划,做好校本研修规划,制定学科组和个人研修计划。要结合本校实际,有效整合培训机构和区县提供的课程,设计系列校本研修活动,为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研修活动奠定基础。(二)资源提供1. 培训机构须预设丰富适用的课程资源,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应围绕研修主题,聚焦共性需求,解决重难点问题。部分必修课程应参照MOOCs方式建设,进行碎片化加工,原则上每段课程不超过15分钟,以即时问题测评和作业互评监控学员学习过程,本类资源原则上不少于线上学时的四分之一。选修课程应聚焦课堂教学前沿问题、核心问题和焦点问题,有效整合典型案例,本类资源原则上不少于线上学时的2倍。2. 区县要会同培训机构建立本地课程资源库,汇聚校本研修中生成的优质资源,重点建设典型课例和微课程。县级学科培训者要重点做好各校生成性资源的审核和推优工作,利用“教师工作坊”,组织本学科教师进行学习,原则上每个“教师工作坊”推送资源不少于20件。鼓励县级学科培训者在培训机构的支持下,围绕本地优质资源开发,设计行动研究课题,开展跨校协作研修活动。3. 学校须整合校本研修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包括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微课程等,建立校本资源库。要将代表性研修成果推荐至区县资源库。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培训机构制定学校推荐资源的数量与质量要求,建立优质资源激励机制。四、网络研修社区功能网络研修社区要为每个参训学员开通“个人空间”,为每个专家和县级培训者建立“教师工作坊”,建立“学校社区”和“区域社区”。1. “个人空间”应具备自主选学、课程学习、计划制定、日志发布、进度反馈、互动交流、资源分享、行为记录和工具提供等基本功能。2. “教师工作坊”应具备成员管理、计划发布、资源推送、活动组织、监测评价、行为记录与信息反馈等功能,要提供资源建设、研讨交流、调查统计等协同研修工具。要确保“教师工作坊”之间互联互通,有效支持跨工作坊研修,实现信息共享。要支持自主或合作创建“教师工作坊”。3. “学校社区”应具备“个人空间”管理、资源汇聚、资源推送、活动组织、监测评价、行为记录与信息反馈等功能。要提供资源建设、研讨交流、调查统计等协同研修工具。4. “区域社区”应具备“教师工作坊”和“学校社区”管理、资源汇聚、资源推送、活动组织、监测评价、行为记录与信息反馈等功能。要提供支持跨校研修活动组织、调查统计等的工具。五、组织管理1. 学校是校本研修组织主体,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要制定研修规划,完善项目组织体系,建立组织管理制度、健全评价考核机制,确保全体教师的日常研修落到实处。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资金支持研修工作开展。2. 培训机构要组建专家团队、开发课程资源、提供研修平台,为各地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提供专业支持与服务。负责县级培训者集中培训,在培训期间开展送教活动。会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做好项目组织管理、学员管理与评价等工作。3. 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区域培训组织管理工作,制定项目规划方案。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研修工作开展。做好项目校和培训者团队的遴选工作,负责校级培训者的集中培训。会同培训机构做好对本地“教师工作坊”的管理。会同培训机构做好对项目校的过程监管和绩效评估工作。将各级培训者和学员学习情况纳入教师考核,登记培训学分。4.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省级培训组织管理工作,遴选项目区县,制定项目规划方案,将国家级培训项目纳入省级规划。对项目实施提供专项经费支持。会同培训机构做好项目过程监管和绩效评估工作。5. 教育部负责国家级培训项目的总体规划、统筹管理和绩效评估等工作,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县级培训者集中培训和线上研修等。l 项目实施方案概要依据教育部教师司函201420号文件)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施指南对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项目的要求,制订本实施方案。一、目标任务认真学习领会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20136号)、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施指南(教师司函201420号文件);围绕教育部对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学习信息技术改变教学的相关理论,提高参训者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和设计、制作微课程的意识和能力;增进网络与校本研修的整合设计项目和课程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明确研修总体目标任务与各阶段目标任务,明晰目标与手段的关系;突出校本研修的基础性地位,紧紧围绕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明确指导和管理任务,完成项目区域和试点校做好国培的行动方案设计。二、项目区域依据教师司的项目计划,山东省教师教育网承担山东、辽宁两省4000名教师的培训任务(初次收集数据)。省份项目区县名称骨干培训者项目校长参训教师专家团队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2210100029沈阳市铁西新区22261000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全员参与)22361706济南市天桥区(全员参与)29603248合计4个区县95132695429三、研修学科本项目研修学科包括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美术和综合实践活动9个学科;初中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美术、音乐、体育、和综合实践活动13个学科。四、项目设计项目设计采用承前启后相互衔接的时间序列。整合的各项目按照骨干培训、全员网络研修和分散的校本研修前后衔接,依序排列:骨干研修,从2014年8月16日至8月21日。网络研修,从2014年9月29日至12月31日。校本(校际)研修,从2015年3月6日至2015年6月30日。具体时间节点与任务配档安排如下:时间任务参加(负责人)备注2014/08/16-08/21国培骨干培训项目管理者骨干指导教师项目课程专家负责人:梁承锋QQ:617038276liang 2014/09/05前完成报名编组、配齐研修组长及与指导教师对应关系,并报国培项目办项目管理者联系人:翟荣刚,18763964552,0531-86401385QQ:331847873zhaironggang 2014/09/08-09/19完成选课学校选择套餐教师选择专题技术支持电话:0531-667782210531-667782220531-667782230531-667782240531-667782252014/09/01-09/26完成国培骨干二次培训国培项目办项目管理者指导教师研修组长项目办联系人:翟荣刚2014/09/29-12/31网络研修全体相关人员2015/03/06-06/30校本研修全体相关人员五、研修内容专题模块骨干培训(30学时)项目区域网络研修(42学时)校本或校际研修(48学时,个人选学30学时)项目学习1218学时1. 信息技术与未来课堂2.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的设计与实施1. 信息技术与未来课堂2.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的设计与实施1、分研修组学习研讨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标准,撰写和征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案例。2、学校讨论制订纳入国培项目的校本研修试点计划。3、学校或校际研修组设计并开展3课时信息技术优化教学信息技术运用课例协同研究。4、课例研究自评、互评和学校与区域评优。5、试点县校总结经验,制订今后三年借助课例研究e流程常态化开展校本或校际课例研究计划。案例学习12学时1.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节优化(1)热点篇(2)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的误区(3)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导入(4)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5)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评价2.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1)热点篇(微课程的概念)(2)微课程教学应用概述(3)微课程应用案例评析(4)微课程设计开发流程(5)微课程开发工具的选择(6)微课程的画面设计1.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节优化(1)热点篇(2)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的误区(3)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导入(4)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5)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评价2.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1)热点篇(微课程的概念)(2)微课程教学应用概述(3)微课程应用案例评析(4)微课程设计开发流程(5)微课程开发工具的选择(6)微课程的画面设计创建学习618学时骨干培训者:创建学科案例项目管理者:2014国培项目实施与管理方案1、学员研修组分组,确定研修组长。2、县区及学校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组织实施方案1、学习教育部相关文件。2、研制新学期课例研究计划。说明 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课时总数控制在120学时内。120学时包括网上和线下、组织研修与自主修习的学时。 为了实现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要指导项目区域和试点校研制三个计划:本项目区域实施计划、培训机构与试点区域合作计划、县区学校及校际结对帮扶计划,促使国培项目资源、模式和成果向项目区域和试点学校拓展延伸和持续发挥作用。六、研修要求与研修方式1整合后的各项目研修要求骨干培训是实施“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的准备性学习,骨干培训要以组织指导后续区域网络研修和校本(校际)研修的任务驱动,采取面授与开放参与、专家引领与同伴互助,为区域网络研修和校本(校际)研修做好助学与组织准备。区域网络研修和校本(校际)研修以混合式课例研究为载体,循着“理解迁移创建”学习序列,“学什么、设计什么、做什么”,实现当年所学为当年所用,能够转化为教师个性化、规模化教学行为。首先,为理解而学。专家视频课程的理解学习,促进教师深入理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理念和操作方法,同时深入反思自身在教师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做法,提升课例研究的问题意识。第二,为迁移而学。用学科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案例和课例研究案例作为支架,开展行动导向学习。所谓行动导向,就是把应该做的做出来,把怎么做的过程展示出来,用行动引导行动。所学案例是理念方法运用到真实课例研究的行动示范,是由知到行的桥梁。第三,为创建而学。教师以研修组为单位,做真实的课例协同研究,亲历混合式课例研究全过程。2混合式校本课例研究方式混合式课例研究是利用适度结构化课例研究e流程,支持教师做完整规范的课例研究。研修组在讨论制订计划,确定主题和研究问题后,上课老师要经历基于个人经验的备课、同伴互助的协同备课、课后实践反思性备课等三次备课,群组老师围绕三次备课和上课,跟进开展计划研讨、备课研讨和分工观课评课等研讨活动。整个过程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方式完成。线下活动主要有计划研讨、备课研讨、分工观课和课后研讨等,一般安排在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磨课过程的浏览、发表、修改、点评、讨论、问答等研修行为则分散在线进行。这些线上线下活动的结合,将平素教研组分散的教研活动,组合成主题任务、研究问题指向明确的混合式课例研究活动系列。七、助学指导1组建助学团队山东教师教育网组建了由国培专家、国家课程专家和有丰富的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经验的各省专家、教研员和优秀骨干教师组成的助学团队,并通过骨干培训者培训做好助学者的沟通磨合,形成能通力合作的国培专家指导团队,共同做好项目助学指导。2多样化助学途径学习就是对话。助学团队将通过课程资源、评荐作业、编辑简报、回答问题、跟进点评等方式引领和促进对话。具体做到:对话学习过程。本项目课程学习,都细分为一个个系统连贯的小型任务学习项目。学员在个人工作室循着设置好的学习步骤,认真学、依序学,指导老师则要做好学习行为的追踪反馈、跟进点评。对话教学问题。研修不是无问题的随意闲谈,是聚焦教学问题的对话。故平台设置了多种问题讨论区间。既满足不同层级、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和个人对问题研究的不同需要,又通过细分问题讨论区,包括:问答区、学习园地话题讨论、课例研究的问题研讨区等,引导老师从具体走向深入。其中,“问答区”是服务于个性化提问答问;学习园地的话题讨论支持同县区学员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开展研讨;课例研究“问题研讨区”将一以贯之的问题追踪研究贯穿在课例研究各个环节。聚集问题的对话,是研修所有参与者的任务,研修各角色职责任务之中都有描述。对话教学现场。脱离教学现场的培训指导,就像隔靴搔痒,不会有深度对话。本项目通过整合下行设计,利用混合式课例研究这个载体,利用多形式答疑、虚拟课堂研究诊断,贯通教师教育和现实教学场景,让身处各地的高校专家、教研员、广大教师“三位一体”聚焦教学现场对话,对教师课例研究提供实时指导。3下行走向的多级指导链条。基于本项目以校为本、局部试点、时间跨度大等特点,要求项目的指导与管理要走向协同、走向校本、走向常态。为此,我们与所服务的区域共同做好从省到县(区)到学校的三级指导与管理,建立三级团队经常性沟通渠道,明确各自任务职责和协调配合机制要求,做好三级助学团队和试点校负责人培训,顺利实现校本(校际)研修期间助学指导工作的通畅下移。八、项目管理本项目要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学习,分别做好计划管理、过程管理、角色管理、随机管理、成果管理、评价管理。1计划管理。实施前,按照教育部要求和申报书评审的反馈意见建议,认真制订和完善项目实施计划。然后,一方面,通过骨干培训,帮助项目区域的省、县、校做好各级项目实施计划,对项目做好时间衔接安排。另一方面,做好各团队工作计划,具体包括项目课程团队工作计划、区县指导教师工作计划、研修组磨课计划等。通过完整配套的计划,确保项目的有序展开。2过程管理。利用技术的支持,做好研修过程各类活动的跟进记录、统计指标和反馈方式的设计和准备,研修中,及时利用好统计反馈信息,做好研修过程的跟进管理。针对本项目科目多、时间跨度长的特点,将用十大措施监控项目过程。措施1,全方位活动设计的计划监控。本项目由多级多类研修活动组成,各级各类研修活动的协调和持续配合,需要重视研修活动全方位设计的计划控制。在山东教师教育网项目总体设计框架下,各层级、各学科研修活动设计将作为骨干培训的任务,通过与项目区域、项目专家讨论,把各级各类活动设计抓实抓好。措施2,预植入课程的学习导引监控。各个专题课程以学习过程的引导材料作为课程内容,分别以专题内容概述、学习要点提示、专题学习导引、常见问题解答等形式预先植入课程。以方便学员在各专题学习中,能够预先了解课程、明确学习任务、减少学习困难、方便依序学习。措施3,研修各环节学习的e流程监控。我们利用学习导引,细分课程内容,将各块学习任务活动化(即把每个专题的学习转化成一个个具体的个人或集体的学习活动),然后将这些学习活动组合成由平台监控的学习流程,从而对学习进行通过技术平台实行流程管理和监控。措施4,研修过程信息的反馈监控。凭借平台的研修管理系统,对研修全过程所有角色的参与行为跟踪记录,实时统计和多渠道反馈,为远程研修团队、角色、区域、学校参与行为的多维监控提供技术跟进服务。特别是为学员实时提示学习进展,方便学员自我监控。平台对学员每一学习活动的完成情况,用不同符号、颜色同步跟进反馈。学员一进入工作室就能了解自己学习的进展情况,对需要完成而尚未完成的学习任务,做好自我监控。措施5,强化视导、追随的组织监控。在研修过程中,山东教师教育网除组织专门团队深入服务区域和试点学校外,将努力向项目区域领导提供研修数据比较分析、原因探求和及时反馈研修情况等跟踪服务,以方便当地领导做好过程监控。措施6,指向不同内容、角色的多类简报的过程监控。远程研修的过程监控,除了利用记录研修行为的数据反馈外,将通过编辑不同内容和角色的多类简报,对丰富多彩的研修生活进行多角度、全方位、艺术化的反映,以触及远程研修方方面面,形成强大的研修气场。比如,面向全学科的“课程简报”,面向县区的“学习园地”,面向课程专家、辅导老师的“助学工作简报”、面向各级管理者的“研修快讯”等。措施7,重视对话、质量为先的评价导向控制。研修的考核评价是双刃剑,既能发挥导向、激励和过程监控的积极作用,也可能产生片面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甚至弄虚作假等不良问题。为此,我们对研修过程和角色行为的评价,将废除无实际意义的数量指标(如,在线时间监控)、适度淡化数量指标(如不公布达标以上的发帖数、浏览数)、重视对话和体现质量的指标(对学员的讨论作业进行精华帖、主见贴、表态贴和灌水贴等的质性评价),并让评价进活动、进过程,从而正确发挥评价的过程监控作用。措施8,增进协同学习研究的学习共同体控制。发挥好协同学习境脉环境对过程学习的促进作用。我们将以协同磨课为主作业、增加案例的群组研讨、问题合作研究等群组合作学习活动份量和要求,增加对各类共同体协同学习的反映和评价。混合式课例研究的任务完成,

    注意事项

    本文(国培项目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手册.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