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生命教育.docx

    • 资源ID:3656507       资源大小:69.99KB        全文页数:3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生命教育.docx

    生命教育生命教育重在责任 要向孩子们灌输生命教育,从培养对生命的责任感出发,该是一个好的开始。 联合早报·交流x月x日刊登的如何有效传授生命教育一文指出,千篇一律的课堂平面教材,“讲的是组屋邻里生活,鸡飞狗跳等事件,缺乏生动的励志故事,不曾讲述生命的意义和哲理,没有感人的真人真事,也不曾灌输爱国意识和情操让人深思借鉴”。事实上,假如只用这些教材来启发生命的认知,肯定是难有效果的。 因为对生命的认知不是一种纯粹平面的知识摄取,生命认知是需要融合生活的情绪体验、内在感应、思想触动而产生的心领神会。再者,大人除了能从旁给于一些属于启发性及辅导性的协助外,更重要其实还得靠该孩子们自己拥有的自我启发能力。这份自我启发能力,关键在于一个人的心思能否有敏捷反应能力。一个受到大人从旁协助而能自我启发的孩子,要比一个听到道理而全盘接受的孩子对生命来得更有想像力和创造力,也有可能更早感悟到自己与其生命之间的有关意义。 说教难达启发效果 生命原本就是千变万化的,一味平面说教,不只难达启发效果,最终或许还会把“生命教育”搞成流于形式的项目而已。正确的启发方法,是为孩子尽量提供真切体验的机会,然后让孩子以自己的真切体验来进行对生命意义的摸索、探讨、衡量及判断。让他们感动,让他们发现,他们会对生命有更多感受及创想。就在孩子们与他人进行各种交流及接触的活动中,就在他们促进或维持各种伦常关系中,他们的快乐、安慰、满足、挫败、阴暗、失望,都是一次次生命里的真确练习,无论是光明满足或是阴暗缺憾,从这坦诚的开端出发,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都能让他们自己用自己的情感来作过滤,如此以体验来作学习,或许就能让他们对生命做出更真实确切的探讨。 习于依赖的孩子较短视 在极力呵护下长大的孩子,惯于依赖他人,自身醒觉力及判断力都会比较弱,也比较难更早觉悟到生命的真义。这种从小习惯依赖的孩子,惯于短视、坐享其成、思想简单、成熟缓慢,而且对自己,对他人,对生命,都欠缺一份责任感。他们想到就做,不顾后果,并认为那就是自由。只要生命里出现一点挫折或坎坷,几乎就没有应付能力而甚至随意放弃。 之所以说责任感是生命教育里的首要项目,因为人只有对生命拥有真正的认识及领悟之后,才能从而产生对自己、对他人、对生命的一份责任。无论这跟宗教有无关系,这份责任感都是神圣的。它能给拥有它的人一个正确的人生方向,能够给拥有它的人积极的精神力量。而一份对生命的正确信念,能让他趋向善良、热情,也更有信心帮助自己及帮助他人挑战逆境。 责任感是思想成熟的指标 责任感也是一个孩子或少年思想是否成熟的读数和指标。这方面,例子其实不少,像在荷兰堤坝上发现泉涌就以自己身体堵住缺口而救了全村人性命的小英雄,像中国抗战时的小兵张嘎,还有那位在战地冒炮火带鸡毛信的小信差,甚至16岁就提起手灯彻夜照顾伤兵的南丁格尔及小小年纪就愿赴沙场保卫人们的圣女贞德,这些小孩与少年,都有一份因为能领悟生命而发自内在的责任感。能对生命拥有一份责任感的人,就能清楚看到生命的价值,也更懂得如何珍惜它,尊重它,对它有积极的憧憬及美好的企盼,并在必要时候,为了维护自己对生命的信念,甚至无偿牺牲,也无所惧。 尽量让孩子得到直视生命、接受身教的机会,是个比较积极的办法。我们今日社会,价值观物化现象很严重,讲利益,讲利害,得者赢者为王,就连许多大人自己对生命的真正意义都模糊不清,自己对生命的责任感恐怕也从没时间去思考过,假如每一个上一代人如是,那又如何能为每一个下一代的孩子提供更多促进人格成熟的身教接触机会呢? 关注生命:教育的新视觉 让教育成为放飞师生生命的绿洲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似乎成为世世代代颠覆不破的教育的最高准则,而“抄抄抄学生的高招”却给了这一最高准则无情的嘲讽、戏弄和鞭挞。教育的本末倒置,常使我们看到这样一些无奈的怪事:为了所谓的高尚品德,老师教诲学生要奋不顾身灭火、救人;为了所谓的集体荣誉感,顾全大局、让出位置;始终领先的“优生”,因陡遭挫折而跳楼自杀;自觉无望的“差生”,因不甘沉寂而出走闹事;沈阳市铁西区启工街第二小学五年级十班班主任张晶居然接连上演了3幕活剧:全体学生罚站、抄10遍课文、扇学生耳光。生命在扭曲的价值体系中,沦落得如水上浮萍,无足轻重。这是怎样的悲哀和可怕啊!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给教育下的一个定义:“教育首先是人学!” 确实,教育不能没有理想,但教育更需关注生命。每个人都有生命的尊严,都有生命得以张扬的权力,这是谁也不能剥夺的。所以作为一个教师,应该有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生命,应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每一个角落,要知道,你关注的目光,就是学生心灵的太阳,哪怕是一束阳光,“世界”足以明亮。 教育不仅要“目中有人”,而且有的要是一个大写的“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站在“人”的高度来关注教育,让教育充满个性、充满人性、充满人情。一个真诚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学生喜欢的老师也应该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老师。学校作为学生发展的场所,在强调学生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时,也应关注教师发展的问题。传统学校,在教师中心、师道尊严背后,掩盖着的是对教师发展的漠视或遗忘。学校是教师发展的场所,具有教师发展功能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学校”,这样的学校才能使所有参与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人都得到发展。 我们认为,学校一方面是学生发展的摇篮,另一方面也是老师发展的摇篮。我们关注生命,既要关注学生,也要关注自己,关注学生和老师作为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应该为师生这一生命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让教育成为放飞生命的绿洲。 关注学生生命:学校教育的新视角 曾要网上看过一篇短文:广播操比赛,班级里有两位同学经过努力训练始终不能融入全班,其中一个学生是先天性尾骨脱节,另一学生性格极其内向,动作协调性很差。前者忙得满头是汗也无济于事,后者一紧张动作更是颠三倒四。根据规则,每个班可有5%的学生因特殊原因不参加比赛。年轻的班主任于是找来两位同学,准备从“热爱集体、为集体做贡献、珍惜班级荣誉”出发做两位同学的思想工作,话还没展开,其中一个孩子怯生生地说:“老师,请让我参加比赛,好吗?我一定会加油练的。”另一个孩子也小声附和:“老师,求求你了。”年轻的老师霎时呆住了,心灵受到了震撼,最终他们的班级没有拿到名次,然而所有的人却都受到了一次教育。 敬畏生命 在美国人心目中,生命是第一要素,没有比生命再重要的。他们对生命周围的一切东西,一棵草、一朵花、一个小动物都关心。窗外可以看到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小动物们在草地上奔跑追逐,小鸟们在大树上引吭高歌到处能感觉到生命的盎然生机。想必是缘自对于生命的敬畏吧! 教育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并不排斥舍生取义、舍己救人;相反,基于对生命的敬畏而毅然作出的献身,正是“社会人”对生命本质最伟大的诠释。爱人,是一种美德;其实,自爱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因此,不极端行事,不自暴自弃,也该是受教育者对生命敬畏的朴素体现。 当一个人充满了对小草、小虫生命的关怀时,对于高级的生命、对于人的生命的尊重时,自然会对他人和自己的生命产生敬畏,热爱生命。 尊重生命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教师关心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已的尊严感。”教育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存在的价值,当事物以生命的形态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时,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耐心来观察生命的演变,不能漠视他的存在,因为生命总有其存在的理由。在现实的教育中,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活生生的人的时候,我们却时常感到迷茫。对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教师疼爱有加,关怀备至;对成绩差、行为规范差的同学,我们无一例外地拿他们与好的学生比,以高标准去要求、衡量他们,用放大镜看缺点、显微镜看优点,从而叹息到:“儒子不可教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尊重生命,就要学会宽容。一是让学生觉得自己是重要的,是受到教师重视的。“尊重是所有成就的起点与第一颗种子,是能力的基础。” 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教师要诱导学生敢于放大自己的形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集体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特长。二是让学生能由衷感到快乐。正是因为学生得到了教师的重视,同学的肯定,他就会感到自己的存在对集体、对同学是有价值的,就会感到受教育的快乐。这种快乐同样也成为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动力。 赏识生命 一位外国诗人曾这样写道 如果你不能成为山顶的一株松就做一丛小树生长在山谷中但须是溪边最好的一丛小树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大树,就做灌木一丛 没有赏识就没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而不是让孩子对自己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作、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这是充满人情味和生命力的教育,这是让所有孩子欢乐成长的教育,这是让孩子热爱生命、热爱时代、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张扬个性 想起一则有关跳蚤的英语短文,说的是放在盒子中的跳蚤,刚放入时每次跳跃都会重重的撞在盒子的顶盖,渐渐的跳蚤每次仍会跳到盒子的顶部但再也不会撞上盒顶了。到了这时,即便揭去顶盖跳蚤也不会跳出盒子了。孩子有时就像那只可怜的跳蚤,“获取高分”就是那无形的盒顶。当他们无法逾越时,只能在自缚手脚中苦苦挣扎。 教育期待突破、更期待突破后的回归。多元智力理论更促使我们教师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同时,教育是个体化的教育,教师会变得更为主动、自觉地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以配合其智力组合的特点,促进其优势潜能的展示和发展,实现学生个人价值,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育,要关注生命,要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须知,一颗流星、一点流萤,在广袤的夜空,都是亮丽的风景,都让我们感受到“这一个”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何况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的生命呢?因此,不要耻笑别人,也不要怕被人耻笑。盲从、莽从,都将是生命的耗损对于大千世界,每个人的存在都很重要! 关注教师生命:学校管理的新视角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教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有各种需要,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这些正是作为生命体的人的主要特性。学校管理要正视这特性,在注重管理的科学化、有序化的同时,确立生命意识,关注生命,以教师的发展为本。 叶澜老师曾说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教师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和创造意识。教学不只是完成外界交付给他的任务和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单向付出,同时也是教师自身发展、完善人生的需要,是自己生命活力和价值的体现。 1尊重,为教师价值的实现营造绿色的环境。 “校长的生命在教师之中。”为教师价值的实现营造绿色的环境是为教师的成长创设一个有利于的、理想的心理环境:一方面要尊重教师。校长必须学会尊重,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合理要求,做教师的知心朋友;另一方面,校长要充分信任教师,不事必躬亲,而要放手让教师创造性地劳动。从而使校长和教职工之间形成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的和谐关系,让老师们在充满人情味的校园文化中,怀着快乐的心情幸福地生活、工作,实现自我价值。 2认可,支持教师对生命价值独特的追求。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教育是一份沉甸甸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每一位教师都渴望认可,也许更多教师的默默耕耘只是要得到的是学校、学生、教师和家长的一点认可。学校要把握每一位教师的特长和需要,营造机遇,扶一把、带一程,使教师获得成功,实现价值。校长要为教师成就生命价值搭台,让教师在有限的舞台上唱响生命之歌。如果学校真正成为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温床”,那么,学校就一定成为教师最向往的地方。 3.赏识,用赞赏目光来看待、肯定教师。 校长更应赏识教师。每一个教师都有一种希望自身工作得到人们积极认可的成就心理,校长如果能满足他们的这一心理,就能使之获得更大的工作内驱力。而赏识是对教师工作的一种积极评判,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校长要有谦谦雅量,多看教师的长处,容纳教师的缺点、失误。对于每一位热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教师,会同那些充满青春活力的学生一起,使课堂能真正成为主体生命茁壮成长的沃土,使课堂永远充满生命的绿色,并且在生命的绿色中寻找到自己人生的坐标。管理者应从生命的角度来看待我们的被管理者教师,改进学校管理,使我们的学校具有强大的魅力,成为实现教师生命价值的绿洲。 在对人的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思考、对人性回归的呼唤,上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的今天,让我们学会尊重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的鲜活的生命,让我们学会珍爱生活、珍爱生命。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师生心灵沟通的舞台,使我们的教育成为放飞师生生命的绿洲。 专家谈生命教育 -注重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 北京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员余逸群指出-我们不少家长可能觉得,同半大不小的孩子们谈论"生命教育"、"生命意义"这个玄而又玄的问题,似乎太早了,他们还无法理解,反而会搅乱了他们的思想,使他们云里雾里,不知所从。其实,从儿童时代起,初谙人事的孩子通过书本知识、大众传媒、成人的无意说教,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知道一些什么是生和什么是死了。等他们再长大一点,成长为少年,随着自我观念的萌生,"我是谁"、"我为什么而生"这样一些涉及生命价值的问题,也同时产生了。如果家长不能适时指导他们做出正确的解释,各种类似"为父母而活"、"为得到老师的赞赏而活"等糊涂观念,就会充塞他们的脑海。另外,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意识增强,有按自己意志行事的强烈愿望,他们的感情容易激动,会在冲动的情绪下不顾一切地去行动,容易固执、偏见、蛮干,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容易走极端,导致青春凋谢的悲剧。 长期以来,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只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生命教育,缺乏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成长于这种环境的青少年很难有一种人文的自觉,很难懂得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家长要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健全其人格,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让每一个青少年懂得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它是人生最宝贵的,从而让青少年珍惜生命,正确对待危机,勇敢地面对现实,增强抗挫折承受力,使青少年学会掌握自我心理调整、自我控制的方法,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做出危害他人、危害社会以及危害自身的行为。 让孩子的生命更有质量 上海市社科院副研究员陆震指出-如果一个学生,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学校、社会等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原因,生活得很痛苦,很自卑,很委屈,很失望,很恐惧,很孤独,很无助,处于一种被抛弃的状态或一种被人抛弃的绝望感觉之中,这个学生、这个孩子的生命质量就很差,他即使没有自残、自杀,他的这种生命状态也不能算是生活,而只不过是活着。造成孩子这种状况的成年人,不管他是谁,都是一种罪过。事实上,处在这种状态下的孩子随时都有自杀的可能,因为生活对他们,分分秒秒都无比艰难凄苦。不幸而可怕的是,我们的一些家长甚至教师常常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出于好心",自觉不自觉地将孩子、学生推入那种痛苦的境地。这种状况该改变了,这种局面该结束了。如果我们真的是为了孩子、学生,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首先就应使他们的生命有质量,生活得开开心心,让痛苦、自卑、委屈、失望、恐惧、孤独远离他们,一个没有了这些阴暗重负的生命就是有质量的生命。其实,成年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千万不要给孩子施加太大的压力,不要让孩子累得没有喘气的时间,不要让孩子为难,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不要给孩子提力所不能及的要求,不要对孩子冷漠,不要让孩子失望,不要对孩子动粗耍蛮,不要使孩子自卑。而且,由于孩子比大人脆弱得多,所以在这些方面,都应把孩子承受力的极限,定在成年人承受力一半的限度上。这个世界上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应该明白,孩子的生命质量有多高,我们这个世界就有多好。 浅谈新课改下的生命教育 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教师来到学校,他就会教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中写到:“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看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只有使我们的孩子成长为有人性的人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这段话揭示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类的延续,人生的灿烂,事业的辉煌都因为生命的存在才得以成为可能与现实。舍弃自己的生命或漠视他人的生命,一切都无从谈起。但是在我们长期的教育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生命教育或者说对生命教育关注的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至上,淹没了生命教育。近日报纸上报道了这样一条消息:某小学生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上课时被老师批评了几句,下课后从四楼跳下,舍弃了自己如花的生命。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应该看到事件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知识至上、成绩至上被作为信条与原则,学生的情感、心灵和个性受到忽视、甚至压抑。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教师和家长的权威下生活,对自己的成长和整个生活只是一个旁观者、被动接受者,自己从来没有主动发展的权利。在一些学校、家庭中,学生知识的增长过程情感的麻木和责任感的丧失为代价的,从而使得学生可能的幸福生活被剥夺,最终导致了他们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怀疑、虚幻与破灭。 二、强烈的功利心淹没了生命意识。教育应该是爱人的,对所有的孩子都应是一致的,不论是第一名,还是最后一名,可事实却并非如此。现代社会,关注家庭困难的孩子上学的各种活动种类繁多,确实解决了许多学生的上学问题,但细心观察一下,受帮助的学生除了家庭困难以外大都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成绩优秀。这似乎在暗示的告诉我们:只有成绩好的孩子才配得到来自各界的关爱。但假如不幸的孩子成绩也“不幸”,又应该怎么办?强烈的功利心就使得“爱心”变了调,淹没了“生命平等”。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关注人,即关注每一个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首要的是把学生从知识至上和纯粹功利主义的世界中独立出来,就是要教育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西方思想家阿尔贝特·史怀特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在教育界引起了轰动,他认为生命存在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教育的最大任务就是保护生命、爱护生命。在日本教育界有一个共识,就是教育青少年热爱生命,至关重要,它能帮助学生抵制邪教的诱惑,同时使人们在挫折面前变得坚强。 一个热爱生命的故事被日本媒体广泛报道:新泻县中条町小学一年级学生丹后光佑不幸被白血病夺去生命,但他亲手栽种的牵牛花却结下丰盛的果实,已有200万粒种子。学校把种子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栽种牵牛花的时候想起丹后光佑对生命的热爱,因而更加珍惜生命。关注学生,关注生命,我们要从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怦然心动的情怀”着手。这种情怀就是在乎沙滩上每一条小鱼的生命的男孩所拥有的情怀,这种情怀就是对生命的敬畏。如果我们视小鱼如草芥、给鲜花以蹂躏,即使道德起评分再高,也失去了人的生命价值。你能说一位用残忍手段杀害动物的名牌大学毕业生是一位合格的人吗?作为一名教师要教育学生敬畏生命,要让学生知晓生命的不可重复性,人不应无端的剥夺生命,即使非常低级的生命,当一个人充满了对小草、小鱼生命的关怀时、对于高级的生命、对于人的生命他能不尊重吗? 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关键在于提升学生对生命存在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只有正确的看待生命现象,既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又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既了解人类的生命宝贵、又了解自然界其他生命的意义,才能形成学生对生命的敬畏、热爱,进而能够从容的面对人生的各种困难与逆境,形成对生活的自信和坚韧不拔的勇气,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识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育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首要的是关注生命。尽管由于教育体制的制约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我们的教育离真正意义上的关注生命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是只要我们的每一位老师都能从我做起,“树木多了,就会成为林,有了森林就会影响气候”,这样,我们的学校就一定会成为实现学生生命价值的绿洲。 呼唤学校生命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学生对“死”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一桩桩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教育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我国急需在校园中开展生命教育。 在一些发达国家,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就开设了生命教育的课程,教育学生用客观的态度看待死亡现象,从而珍惜自己的人生。从上世纪XX年代起,美国等西方国家规定在中小学校开始实施“生命教育”,帮助学生科学地了解人的生与死,以理解的态度面对生命历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从而使人活得更充实、更有价值。 在英国小学的课堂上,殡葬行业的从业人员或护士会告诉小学生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并让学生轮流通过角色替换的方式,模拟一旦遇到如父母因车祸身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将有助于学生体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时的复杂心情,学会在非常情况下对情绪的控制。 开展生命教育,首先要教育学生珍视生命、保护生命。有篇报道讲述美国某小学发生火灾,许多学生从火海中逃离出来,老师发现少了两个学生,于是命令所有的学生到火场外去寻找他们。一位来自中国的同学没有向老师报告,就奋不顾身地冲进火海而不幸遇难,而他要救的那两个美国小朋友早就顺利逃生。 这个在我们看来“真正”的英雄,美国学校竟没有“表扬”,更谈不上“追认”,反而校方因为没有教好中国学生如何逃生而受到地方当局的处罚。美国人的这一做法,值得我们深思。生命教育首先是珍惜生命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学会保护生命。 开展生命教育,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生命的存在只有在相互关爱中才有可能,也只有在爱他人中,自己的生命才能获得真正的提升。 开展生命教育同时应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要创造一定的逆境,磨练学生的意志,引导学生认识痛苦和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才会有乐趣,才会有生机。从而能够更加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 教师对自己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了解和尊重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一环。一个自己都无法体会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教师不可能教出对生命热爱的学生。 因此,教师自己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才能感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也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在实施生命教育过程中,需要对相关学科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教师更好地适应生命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学校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生命教育的内容上应从生命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意义三方面,通过认知、实践、情意三个层次全方位开展。 在生命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式上,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并辅之以社会实践活动,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和不同课型中体现,做到显性课程与隐蔽课程相结合、知识传授与亲身实践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在生命教育的实施上,做到*指导、学校推进、社会支持、家庭配合。 教师若能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易使人增强信心,振奋斗志,产生乐观的情绪体验。教师应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会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使教师这一职业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受人尊敬的职业,从而减少教师的心理不平衡感,建立起职业的自豪感,最终提高教师的职业满意感。 点化生命,润泽童心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之初探 摘要 从人本位的教育目的出发,教育的过程应当实际是不断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的过程。生命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在学校各学科的教学,尤其是具有人文性特点的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符合时代的要求,儿童的实际,学科的性质。本文主要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其实施方法。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生命教育 渗透法 我的思考源起于两则消息:其一,据潇湘晨报报道,沅江市11岁的郭玲因为无法缴纳用于购买计算器的5元钱给老师,受强烈的自尊心影响,喝下敌敌畏自杀身亡;其二,据现代快报报道,江苏宜兴铜峰中学15岁女生小丽服毒自杀,原因是英语老师此前在全班同学面前骂她是"猪中极品"。 两则新闻在时间上仅仅相隔几天,两名花季少女就为自己宝贵的生命画上了句号。这是让人深感悲愤和痛苦的。每一个决然赴死的弱小灵魂面前都有一道过不去的"坎",那是一道什么样的"坎"?在表面看似简单的原因下,往往覆盖着层层叠叠痛苦的印迹和缠缠绕绕无法理清的困惑。有些媒体对于青少年自杀的报道中,关于自杀原因往往做出武断而简化的阐述,把引发自杀的导火索当作这些弱小灵魂做出生死抉择的直接原因,从而评判自杀者的轻率和脆弱,只能反映出成人们对于青少年心灵世界的藐视和无知!诚如鲁迅所说:"自杀是不容易的,决没有我们不预备自杀的人们所藐视得那么轻而易举。"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年代,它为改善人的生命质量创造了条件。但与此同时科技的发展也使人片面地追逐财富的聚敛、技术的应用和权力空间的争夺等强大利益,"人"在这些强大利益面前萎缩了,"人"本身被忽视了。功利主义弥漫,脱序现象恶化,亲职功能不彰,1不管从哪方面来看,学生的生命质量好象并不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青少年问题严重:自杀,伤害他人,辍学,暴力与野蛮行为,药物,帮派等等。这些个例现象似乎不足以反映学生生命质量的真正状况,但是当这些个例都带有某种共同性质时,问题也就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了。我们不得不问:学生生命的意义何在?我们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了吗?与现代工具价值理性相一致,我们今天的教育好象什么都管,就是不管人的生命意识,不管如何培养对"人"的尊重,学生日益成长为"快餐文化"的一代,面对各种生活问题,或自暴自弃,或离家出走,甚至犯罪、轻生他们无力接受挫折,无法理解生命本身的存在及其意义,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如果我们的教育能真正培养学生懂得尊重自己,同情他人,理解生命,或许弥漫在我们周围的挫折感和无助感就不会这么深,自杀率就不会这么高了。 教育应关注人的发展,"生命教育"在现时代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西方一些国家以及我国台湾都设有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在我国课程方案中尚未设置这一课程的情况下,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在实践中发现,语文学科在渗透生命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地位。 一、 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可能性。 1.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可能性。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充分地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可能性。 2. 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确定了渗透生命教育是该学科的任务之一。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其课程目标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纬度规定了语文教学要以文本为载体,实现这样一些方面的教育:其一,人与自己的教育:教导学生认识自我,发展潜能,实现自我;其二,人与他人的教育:教导学生重视群己关系、伦理关系及公共道德,关怀弱势群体,创造人际间和谐的互动;其三,人与环境的教育:珍惜地球环境,追求协调发展;其四,人与自然的教育: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和大自然的节奏与规律,关怀一切生命,维持永续、平衡的自然生态;其五,人与宇宙的教育:引导学生思考信仰与人生的问题,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订立自己的终极关怀,以宏观的视野审视人类存在的意义与价值。3其实质就是生命教育!而且,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不仅包含认识层面,更包含情感层面和实践层面的生命教育。 3. 语文学科的教材为生命教育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教育素材。相较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的抽象性、逻辑性特点,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提供的教育素材更加具体感性、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深入心灵,尤其对于认知能力和理性思维尚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显然是更加亲切可感的。翻开一本语文课本,会发现几乎没有哪一篇文章不可以成为渗透生命教育的载体。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在渗透生命教育中确实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每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语文教师应当关注和思考的。 二、 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 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生存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 1. 生存意识教育,实际上就是珍惜生命教育。这是生命教育的第一个层次,是基础和首要前提。因为只有生命存在,才能谈得上发展与质量的问题。4"年年无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春在心中。"这是郭沫若为挽救一名高考屡次落榜欲自杀的青年而改写的对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是一定社会关系的集中体现者,人活着,就意味着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不仅仅为自己,也为亲人、他人和社会。因此,任何不负责任的轻生念头和行为,都是对生命的一种亵渎。 生存意识教育可以包括正反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活态度教育。积极地审视生命,投入自己的激情,就会发现生命的魅力所在。苏教版一年级教材有篇课文叫做世界多美呀:蛋壳里的小鸡在壳儿上终于啄开了一个小小的洞眼。"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小鸡不由得感叹:"原来世界这么美丽呀!"当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诵读着"世界多美呀"的时候,他们还会觉得"活着真累"吗?第三册教材中还有一篇夕阳真好:"爷爷满面红光,望着奶奶说:'夕阳真美呀!'"无须言传,孩子们读了这样的课文,自然会或多或少地隐约从"近黄昏"的"无限好"的夕阳中感悟到人生的短暂,体验到生命的可贵。 二是死亡体验教育。中国人的传统是忌讳提到死亡的。死亡是一种自然规律,令人害怕但又无法回避。然而人正是因为对死亡的恐惧才会更加留恋、珍惜生命。曾有教师在教五年级的悲壮的一幕后,在黑板上绘出了一座墓碑,上书"科马洛夫 苏联伟大的宇航员 XX年x月x日"并让学生根据课文所述给这位为科学殉难的宇航员写一篇悼词。出人意表的是,接着教师要求每位学生为自己做一篇悼词:假使自己若干年后死了,用悼词的形式追忆自己的一生。此举引来听课教师和家长的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这有违社会风俗。笔者认为,现实中许多真实事例说明,经历过死亡体验的人,对于生命往往有着更加强烈的执著和眷恋。学生在为自己写悼词的过程中,会加深对于生命的体验和思考,感悟人生的不易,生命的珍贵。 2生存能力教育。这是个体生命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生存能力差,是年轻一代,尤其是独生子女的一个普遍问题。XX年中日小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中,日本小学校长的一句话:"你们这一代人不是我们的对手",带给我们极大的震惊。愤慨之余,的确发现我们的教育存在很大问题:对孩子的生存能力教育重视程度不高。生存能力,包括动手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和安全防范能力等。在小学课本中不乏优秀的教育文章:苏教版十一册有一篇山谷中的谜底,说的是加拿大有一条奇怪的山谷,谷的两坡上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上只有雪松。两个旅行者在纷飞的大雪中揭开了谜底:由于特殊的风向,东坡上的雪总比西坡上的大。东坡的雪松树枝在积雪的重压下向下弯曲,待积雪滑落立即反弹。如此反复地积、弯、落、弹,雪松在大雪中始终完好无损,而其他的树种由于不会弯曲,全都断枝而死。这可以给学生什么启示? "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多么生动的抗挫折教育,对于生活中的挫折,不但要有坚强的意志,也要讲究"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方法!其他像人教版的鲁宾孙漂流记,苏教版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爷爷的芦笛等都是很好的生存教育素材,它让孩子们领会生命负面状态所蕴含的积极意义。 3生命价值升华教育。即生命质量提升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生命不仅仅意味着肉体的存在,而且是一种意识观念的载体,其价值并不在于寿命的延长和外表的美丽,而在于心灵的善良、人格的健全。因此,教育的使命就在于使个体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从而最终实现自我。巴金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中说:"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这个我们办得到,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的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因此,生命不仅仅是生存,生命历程应该有丰富的内涵:奴隶英雄中斯巴达克为自由和做"人"的权利而战,一生拥有三克镭的居里夫人为科学大公无私,普罗米修斯盗火甘愿为人类而受苦,船长中的哈威尔为了忠于职守而沉入大海生命的价值在于给予,有时,个体的生命价值甚至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来体现的。正如臧克家所写,"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教育是生命增值的重要工具。 以上种种,通俗地说,就是要让学生感性地领略到"活着真好",应该"坚韧而快乐地活着",还要争取"活出点意义来"。而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教育来达到的。 三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施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关键是渗透,即其教育应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5地融于语言文字的诵读、品味、想象之中,教师有意识,学生有感悟便可,切忌灌输道理,说教训诫,那样只会引起逆反情绪,收到反教育效果。 具体的实施方法有许多,现举四种: 1、 赏读美文名篇,体悟人生。语文教材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小品、散文,可以借此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生命教育的过程。当学生们读到李白的蜀道是那样奇美,光未然的黄河是那样动人心魄,老舍的猫是那样令人怜爱,朱自清的父子情是那样深厚,冰心的小桔灯是那样辉煌,欧亨利的最后一片绿叶中的老画家贝尔曼老人是那样崇高无私,他们会拥有多么美丽的心灵体验! 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与背诵这些美文名篇,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氛围里,感受到生命的跳动,感受到生命价值的升华,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过美好的生活,都能成为创造幸福生活的人,这正是生命教育的目的。 2、 创设两难情境,展开讨论。在两难情况下的取舍问题,常常能引起学生对于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六年级有篇课文印度洋上生死夜:夜晚,印度洋上,年轻的法国船长皮埃尔面临着痛苦的抉择:是迅速返回港口救治意外受伤昏迷的妻子?还是停留在原处,向即将到来的游船报告海啸险情?作为唯一可能挽救妻子生命的人,也是唯一知晓这场海啸即将到来的人,皮埃尔选择了对公众的生命负责。当妻子的躯体终于冰凉,皮埃尔在亡妻的耳边轻轻地说:"亲爱的,原谅我"教师就这句话提出了一个问题:皮埃尔做错了吗?引起了学生激烈的争论:"皮埃尔没有错。游船上有数百人,数百人的生命当然大于他的妻子一个人的生命。""可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不能以数字的大小来衡

    注意事项

    本文(生命教育.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