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正月初三 又叫小年朝.docx

    • 资源ID:3603213       资源大小:47.96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正月初三 又叫小年朝.docx

    正月初三 又叫小年朝西安的新年民俗文化 虽说有十里不同俗之说,其实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大同小异。像 一个滚动的雪球,在五千年的转动中,携风带雨,层次叠加,脉络重重,却仍然是一个同心圆。春节民俗,各地大同小异。凡是华人,不论在哪儿,都过春节,都把过年当作辞旧迎新的仪式。 陕西是周秦文化肇始之地,千百年来,农耕文化发达。而老西安 是一个典型的俗浮社会,穿衣戴帽、骑马坐轿、行当把式、四时风物,全有自己的讲究。城有城俗,乡有乡约,你是无论如何都该知道一些老西安的节俗和礼俗的。所谓入乡随俗,说得就是这个理儿。 这里我说说老西安城的年俗。老西安人讲究“宁穷一年,不穷一 节”,这个“节”单指春节,不与其它节日混同。说年俗,其实并不是说年节之下四城四乡的热闹,也不是说年末岁尾张灯挂彩的形式。我说说春节的禁忌与物候,捎带着也说一些趋吉和避凶的俗浮的讲究。掐指细数,每年老西安城仅大大小小的民间祭祀活动,就有200多次。这还没算各行当、各乡帮自己的活动。 陕西农村一带的过年,是从农历的腊月初五拉开了序幕。 腊月初五:“煮五豆” 一大早,就把苞谷、小麦、大米、小豆、黄豆等粮食和豆类掺在一 起煮着吃,凑够五种以上材料就可以,而且要多煮一些,从初五起每天掺一点进去吃,一直吃到腊月初八。“煮五豆”,寓意五谷丰登,连年能有好收成,“吃五豆”也是享受一年来辛勤的劳动果实。 腊月初八:“吃腊八” 农村一般进入“数九”后就开始杀猪,选择这个季节杀猪,一是到 “数九”天后,也没有什么新鲜饲料可以喂了,二是这个时候杀的肉可以长时间保存而不变质。到初八这一天,家家都要“吃腊八”,所谓的“吃腊八”,就是吃腊八粥,主要是包“扁食”,将“扁食”和红白萝卜、白菜、肥瘦肉丁、豆腐丁和大米一起煮,还有的顺便擀几个面片,搓几个“麻食”,凑够八样一起来煮。“包扁食”大有讲究,“扁食”又叫“背抄手”、“疙瘩”,各地的说法不同,但做工却是一样,都是擀面后,切成方片,中间包馅,对折后,把上方两个边子向背稍弯,再把两头弯回在一起,捏紧就可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叫“背抄手”的原因,做工十分类似包饺子,只是“擀皮”和“包”的工艺不同而已。 腊八粥也是早饭吃,初五的五豆一直要掺着吃到今天也才算结束。 用自己收成的谷物熬成腊八粥,以此庆祝一年的辛勤劳动硕果,寓 意一年之末的大丰收以及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腊月二十三:“打烟牵” “打烟牵”就是打扫自家院落和房前屋后的卫生,把沉积的烟尘和 四处牵附的蜘蛛罗网打扫干净,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这一天,也是各家送灶神上天的日子,传说中,灶王爷的妻子是玉皇大帝的女儿,这一天,灶王爷和灶母一起要回天庭团圆了,为了答谢灶神、灶母一年,同时,也为了让他们二人能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各家在白天打扫完卫生后,晚上八九点后,就在自家厨房的案板上的灶神画像前,点上几炷香,把烙好的“灶饼”,拿出来祭奠,之后就将“灶饼”分食而净。 民间流传有“花鼓子”为证:“灶爷上天,好话多说坏话免言;少下米多 做饭,人来客去吃不断”! 腊月二十九:“蒸馍馍” 这一天,到哪一家看,大家都在做一件同样的事情,就是“蒸馍馍”, 农村这个时候蒸馍馍一来是正月天自己吃,二来是招待客人,三来是正月初一女儿回娘家和亲戚拜年送礼用,所以蒸馍要挑上好的面粉,蒸上几“箁篮”。 蒸的品种有馒头、油旋旋、包子等,而这里数包子的细分品 种最多,分糖包子、豆包子、油渣包子和“糊油包子”,值得一提的 “糊油包子”,它是用生猪板油和生小麦面粉拌在一起,用刀直接剁出来的,直到剁茸为止,最后在“和”上切好的葱姜蒜等调料,再捏成小丸作为馅,用包包子的皮裹上,揉成“飞碟”状,四周再捏上小齿,蒸出来趁热吃,非常可口,只是现在会作的人已经不多了。因为最早的“糊油包子”是甜食,加上比较油腻,所以很少有人做这个馅了,只是改良成咸品口感才非常独特。 农村“蒸馍馍”从早上一直要蒸到晚上了,最后,趁着热锅,再把 过年的丸子和酥肉放在油锅上炸好,把过年的肉再卤好,就等着过年了。 大年三十:“团年饭” 大年三十中午十二点左右,家家就开始贴对联,并开始张罗着年三 十的“团年饭”,贴对联,农村可是“逢门就贴”,大门、后门、幺门,逢门就贴,同时,还有猪圈、羊圈、牛圈、鸡圈等地方也是少不了,几指宽,一尺长的红纸上大多写上“牛羊满圈、六畜兴旺、鸡鸭成群、槽头兴旺”等语句,寓意尽在几里行间了。 年三十,看谁家的饭吃的早,看谁家麻利,一般下午两点多就开始了, 在家劳作的,在外打工的,这个时候都坐在一起,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一起吃“团年饭”。这个时候。听到谁家的鞭炮响,肯定是这家开始开饭了。在农村,“团年饭”又称“谈年饭”,一般吃的时间比较长,办吃边聊,一年末了,轻轻松松的谈不完啊。 黄昏时分,要给家里的老先人或故去的亲人去“送 亮”,在坟头前,拔几把荒草、捡几颗碎石,然后用纸糊上两个灯罩,用树枝撑开,放臵在坟前两侧,把蜡烛或者煤油灯放去点燃,然后敬上几炷香,磕上几个头,燃一串鞭炮,化数叠纸钱,一切的追思和怀念尽在这一切的举动中,过年了,还有故去的先人和亲人需要记住啊。 晚上要熬夜,一般都在“笼火烤”,一家人围着火炉,边烤火边聊天, 饿了,烤几个馍馍,下一碗浆水面吃吃。“烤火”很讲究,有俗语说:“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三十晚上就是要烤火“坐夜”,还有一句话:“有钱人烤炭,没钱人烤柴”,这里的“炭”就是指木炭,农村叫“板炭”,形容木质好;这里的“柴”指的是“木头疙瘩”,平时挖的木头疙瘩这时早已风干,像“黄荆木疙瘩”,一边烤,一边还吡吡吧吧作响,一家人“坐夜”、“烤火”真是其乐融融。 这一天还有几个讲究,一个是“三十的垃圾不能倒,要堆起来”,还 有一个是“忌口”,尤其是小孩子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到这一天,大人都要给自己的孩子交待不要乱说话,以免带来不吉利。 到晚上再把次日的饺子一包,半夜十二点放一个鞭炮就迎来了新的一年。 辞旧迎新,这一刻,意味着新年已经到来了。 大年初一:“大拜年” 正月初一,俗称“大年初一”“年关”等。由于这一天是岁首,是农 历新年的第一天,因此四城百姓就一致认为这一天该“慎始”,该“求篇二:民间春节习俗 民间节日风俗 一、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 我国自夏朝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将春节称为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诗人萧子云介雅诗:“ 四气新元旦, 万寿初今朝。”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说: “ 正月朔日, 谓之元旦, 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 此为之首。” 元旦在古代有不同的称呼: 汉代又称“元正”, 晋代又称“元辰”, 北齐时又称“元春”, 唐代又称“元朔”。 我国历史上元旦在哪一天也不尽统一。夏代在正月初一, 商代在十二月初一, 周代在十一月初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时又恢复到夏历, 以正月初一为元旦, 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后, 民国元年决定采用公历, 遂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 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 过年原先在“腊日”,即腊八,后改为阴历年首日,即春节。民间风俗把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称为“过小年”, 是过“大年”的预演。祭灶在先秦时是重要的祭礼“ 五祭” 之一。 1、除夕 贴对联 除夕之夜的年夜饭是重头戏。鱼、饺子、汤圆、年糕 除夕拜年, 长辈要事先准备好给晚辈的压岁钱。 除夕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 苏东坡守岁诗写道:“ 明年岂无年? 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尤可夸。” 清代诗人赵翼在85 岁高龄时曾作除夕诗: “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 2 . 正月初一 拜年 “年”的正式称谓在周朝,正式将“年”字定为岁首在汉朝。 正月的头一天俗称“三元” ,又称“三朝”、“元朔” 。又有“上日”、“三朔”、“三始” 等别称。 初一早上开门大吉, 先放“开门炮仗”,爆竹之后, 碎红满地, 称为“满堂红”。 正月开始占岁。汉代东方朔的岁占称岁后八日: 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日, 三日为猪日, 四日为羊日, 五日为牛日, 六日为马日, 七日为人日, 八日为谷日。 俗传初一为扫帚生日, 这一天不能动扫帚, 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而把“ 扫帚星” 引来, 招致霉运 3 . 正月初二 大年初二, 嫁出去的女儿带着夫婿与孩子回娘家。“归宁” 拜年时先去舅舅、岳父家。 4 .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 有些地方俗称“ 赤狗日”, 这一天不出门, 不宴客。初三又叫“ 小年朝”, 应该祭祀祖先和诸神, 但不能扫地、起火、打水。 初三日, 有的商店开始营业, 俗称“ 初三开店门”。 初三是俗传“ 老鼠娶亲” 的日子。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 5 . 正月初四 大年初四有“接神” 的习俗。家家户户准备牲礼、四果、生仁、炸枣等迎接, 烧金纸、神马。 此外, 初四不动刀、剪。 6 . 正月初五 初五也叫“破五”,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初五要吃饺子、放鞭炮、赶庙会, 全家庆贺。 关于财神, 民间有很多传说: 宋朝蔡京 赵公明 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 武财神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 7 .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是“送穷”,这是我国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是祭送穷神。 “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 唐诗人姚合晦日送穷三首中第一首云: 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 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8 .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也称“人日”、“ 人胜节”、“ 七元”。 东方朔占年书:“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若逢阴雨,则有灾。”正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 则是吉祥, 代表那一年出入顺利, 人口平安。 正月初七这一天要吃七样蔬菜合煮的菜肴, 其中必有寓意勤劳、聪明的芹菜、葱、蒜。 据说汉代已有人日习俗,至魏晋后更开始被重视。古人会于人日当天戴上“人胜”(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后,皇帝会赐彩缕、人胜及登高大宴群臣。 9 .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吃元宵, 挂彩灯, 放焰火, 观灯游玩。 元宵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古时候人们称元宵节为灯节、上元、灯夕或灯期。因为是上元之夜, 又称为元夜或元宵。 元宵节在唐代成为万民同庆的灯节。 宋朝时, 灯期由三日延长到五日, 到明代更延长到十日。篇三:纪日 正月初一。又称元旦(南朝萧子云介推诗有“四气新元旦”句。梦粱录·五月:“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元日(张衡东京赋:“于是孟春元日,群侯旁戾”。 “元日”本为吉日,自东京赋始,相沿以称正月初一)、元辰(本指吉日。晋庾阐扬都赋有“岁惟元辰,阴阳代纪”句,后即指正月初一)、元正(汉崔瑗三子玟铭有元正上日,百福孔灵”句,后即以“元正”指正月初一)、元朔(唐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有“献岁观元朔”句,“献岁”为正月别称,后即以“元朔”指正月初一)、元春(北齐元会太享歌皇夏辞有“展礼肆乐,协此元春”句,后即以“元春”指正月初一)、正朔(一年的第一天)、三朝(朝,读zhao。正月初一,为岁、月、日之始,故称“三朝”)、三元(隋杜台卿玉烛宝典:“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三元。”元,首也。三元,指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春元(见宋史·乐志十四)、正旦(出自列子·说符“正旦放生”句)、春旦(出自庾信奉和赵王西京路春旦诗)、开正(出自丁仙芝京中守岁诗“开正献岁酒”句)、月吉(本指每月初一,亦指正月初一)、履端(出自左传·文公元年“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句)、端日(韩鄂岁华纪丽卷一,谓正月初一为“八节之端”,胡震亨注“端日”)等。 正月初二。又称履端二日(见正月初一“履端”)等。 正月初三。又称天庆节(宋大中祥符元年,“诏以正月三日为天庆节)、小年朝(岁时佳节记趣:“正月初三又叫小年朝。”) 正月初七。又称灵辰(唐李峤诗有“七日最灵辰”句。故后以“灵辰”指正月初七)等。 正月初八。又称谷日、答诞(俗以正月初八为谷日,并据该日天气占卜当年的丰歉,亦作谷诞)。 正月十五。又称上元(五杂俎谓道经以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元宵(本指正月十五日晚上,后亦用称正月十五)、元夕(同“元宵”)、灯节(因正月十五日夜必放灯而来)等。 二月初一。又称中和节(唐德宗贞元五年,下诏废止正月晦日之节,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等。 二月十二。又称花朝(王力古代汉语又谓“花朝”是二月十五)、百花生日等。 二月十五。又称春中(春季三个月,此日正好一半)、中春(犹“春中”)等。 二月十六。又称长春节(因宋太祖生于此日。为建隆元年所定)等。 三月初三。又称重三(月为三,日亦为三)、元巳(张衡南都赋:“于是暮春之禊,元巳之辰。”元巳初指三月第一个上巳日,后专指三月三日)、上巳(本指三月上旬之巳日。古人于此日有修禊临水以祓除不祥的习俗,自魏以后,此举定在三月三日,而仍沿用“上巳”的名称)、三巳(本指三月之上巳日,魏以后专指三月初三。晋王廙洛都赋:“若乃暮春嘉,三巳之辰。”)、上除(因上巳日临水祓除不祥之俗,故三月初三又称“上除”)、禊日(见“上巳”)、修禊日(即禊日)等。 四月初三。又称展上巳(展,延伸)等。 四月初八。又称浴佛节(荆楚岁时记:“荆楚以四月八日,诸寺香汤浴佛,共作龙华会,以为弥勒下生之征也。”我国以为四月八日是佛之生日)等。 四月十九。又称浣花日(因蜀人于每年四月十九日游宴于成都浣花而来)、浣花天(同“浣花日”)等。 五月初一。又称端一(元陈元靓岁时广记:“京师市廛人,以五月初一日为端一,初二日为端二,数以至五日谓之端五。”等。 五月初二。又称端二(见五月初一“端一”)等。 五月初三。又称端三(见五月初一“端一”)等。 五月初四。又称端四(见五月初一“端一”)等。 五月初五。又称端五(见五月初一“端一”)、端午(犹 “端五”。午、五二字古通。又唐玄宗八月五日生,以其日为千秋节,张说上太衍历事称为“端午”,宋璟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也有“月惟仲秋,日在端午”句,后每月初五皆可称端午。岁时杂记:端午指五月初五日,又称“端阳”、 “重五”和“重午”)、端阳(月令广义:“五月初五日端阳。”)、重五(月为五,日也为五)、重午(即“重五”)、蒲节(因端午有挂菖蒲避邪的习俗而得名)、天中节(唐宋以来,以五月初五为“天中节”,亦称“浴兰令节”。梦梁录卷三“五月”条有载。岁时广记云:“五月五日,乃符天数也,午时为天中节。”后因以作端午节的别称)、浴兰令节(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有“浴兰汤兮沐芳”句。大戴礼·夏小正云:“五月,蓄兰为沐浴也。”唐韩鄂岁华纪丽注:“午日以兰汤沐浴。”故唐宋以来,便称端午为“浴兰令节”)、艾节(因五月初五家门悬挂艾叶以辟邪而来)、诗人节(为纪念屈原,于佑任曾请定五月初五为诗人节,并题有一诗,遂有此称)等。 六月初六。又称天贶节(贶,读如况,赐也。宋大中祥符四年,以六月六日天书再降,定为天贶节)等。 六月二十四。又称荷花生日(见沈朝初忆江南注)。 夏至。又称长至(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是月也,日长至。”疏:“长至者,谓此月之时,日长之至极。太史漏刻,夏至昼漏六十五刻,夜漏三十五刻,是日长至也。”是以称夏至为 “长至”,夏至为一年中白天最长之日,冬至为最短之日,与夏至相比,冬至则称“短至”。但因冬至日过后,白天日渐加长。故亦有称冬至为长至者,谓长日子开始来到)等。 七月初七。又称巧日、乞巧节(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以乞巧。遂称七月初七为巧日、乞巧节)、双星节(七月七日,牛郎与织女相会)等。 七月十四。又称秋禊(每年七月十四日在水边举行的修禊活动。刘桢鲁都赋:“及其素秋二七,天汉指隅,民胥祓禊,国于水游。”可见汉末已经流行。参见三月初三“上巳”)等。 七月十五。又称中元(见正月十五“上元”)、盂兰盆节、鬼节(佛教传说,目连之母堕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火。目连求救于佛,佛为他说盂兰盆经,叫他在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会以救其母。于是七月十五有“盂兰盆节”之称。因此日有施饿鬼等迷信活动,民间又把此日称为“鬼节”)等。 八月初五。又称千秋节(因唐玄宗生日而来。参见五月初五“端午”)、天长节(明皇实录:“开元十七年,百官上表请以八月初五日为千秋节。天宝七年改为“天长节”)等。 八月十五。又称中秋节(以八月十五居秋季三个月之中也)、秋节(即中秋节)、团圆节(帝京景物略:“八月十五日,女归宁,是日返其夫家,曰团贺节。”今俗仍有此名)等。 九月初九。又称重阳(古以九为阳数,九月而又九日,故称重阳)、重九(源同重阳)、九日(即重九,艺文类聚四引续晋阳秋:“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饮菊酒。”六朝以来诗题以 “九日”者,皆指重九节)、菊节(因古人于重九登山饮菊花酒之习俗而得名)、黄花节(黄花,菊之别名)、暮节(南朝时即有此称。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有“云旗兴暮节”句,暮节即指重九。唐司空图重阳诗之“亦应知暮节”,义亦同)、登高节(全国风俗志:“重阳节,又名登高节,因桓温举家于是日登高避劫而来)等。 十月十五。又称下元(见正月十五“上元”)等。 冬至。又称短至(见夏至“长至”)、亚岁(汉末即有此称。曹植冬至献履袜颂表:“亚岁迎祥,履长纳庆。”)等。 十二月二十四。又称送灶日、灶日、小年(是日民间送灶王上天)、交年(东京梦华录:“二十四日交年。”)。 十二月二十八。又称小除、小除夕(时在除夕前一日)、小年夜等。 十二月三十。又称岁除(旧俗于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傩,逐除,故后以年终之日为岁除)、除夕(本指岁除之夜,后亦用指年三十这一天)等。 春节。又称华节、良节、芳节、嘉节、诏节、淑节。(皆见纂要。“华”、“良”,“芳”、“嘉”、“诏”、“淑”诸字,皆含美好之意。) 董勋问礼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羊,四日为猪,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故正月初一称“鸡日”,初二称“狗日”,初三称“羊日”,初四称“猪日”,初五称“牛日”,初六称“马日”,初七称“人日”。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称“春社日”。 清明前一日,称“寒食节”(不用火)。荆楚岁时记说,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五日(有时是一百六日),故又称“一百五”(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诗:“时当一百五。”“一百五”就指寒食节)。 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称“秋社日”。 冬至前一日,称“小至”。 每月初一,又称“朔”、“月朔”、“月旦”(魏晋时即有此称。世说新语·雅量:“顾和始为扬州从事,月旦当朝,未入顷,停车州门外。”)、“月额”(南北朝时候即有此称。梁元帝金楼子六自序:“孟秋之月,阳亢日久,月旦虽雨,俄而便晴。有人云:谚曰雨月额,千里赤。”这里“月额”与“月旦”并用,月额,即月旦也,即指初一)、“吉”(周礼·地官大司徒注:“吉,朔日也。”)、“吉月”(论语·乡党注:“吉月,月朔也。”)、“月吉”(周礼·地官·簇师:“月吉,每月朔日也。”亦指正月初一)等。 每月初三,又称“朏(朏,读fi。本指新月初见貌,引申为训明。书·召诰:“三月,惟丙午朏”。传:“朏,明也。月三日明生之名。”因以代称每月初三。汉书·律历志下:“古文月采篇曰三日曰朏。”)。 每月十五,又称“月半”。 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又称“望”(释名·释天:“望,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也。”故以称此两日。但通常指十五日)、“月望”(犹“望”也。资治通鉴一三晋成安元年注:“至十五日,日月相望,谓之月望。”)、“望日”等。 每月最后一日,称“晦”(晦,月尽也。春秋·成公十六年:“甲午晦,晋侯及楚子、郑伯战于鄢陵。”甲午晦,谓甲午这一天正是月末)。 每月前十日,称“上澣”(澣,读hun。唐制,官吏十日一休沐。沫谓澣。)、“上浣”(浣,同澣);中十日,称“中澣”、“中浣”;后十日,称“下澣”、“下浣”。若落款作“季春中浣四日”,即三月十四日;若作“蒲月下澣七日”即五月二十七日。 春夏秋冬四季之孟月初一,又称“吉日”(周礼·地官·党正:“四时之孟月吉日。”注:“四孟之月朔日。”)。 一年还有二十四个节气,如果恰好碰上某个节气,落款时表日期亦可写节气名。这些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还有以韵目代日者。如一日为东先董送屋,九日为佳青蟹泰屑,十六日为铣谏叶,二十一日为马箇,等等。XX年5月,许克祥在长沙发动反革命政变,因时在二十一日,该日电报代日韵目为“马”字,故称“马日事变”。以韵代日,用于公历。而此前所述之年月日,均为阴历。

    注意事项

    本文(正月初三 又叫小年朝.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