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的缺失及对策.doc

    • 资源ID:3593429       资源大小:26.5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的缺失及对策.doc

    第26卷第5期湖南城市学院学报Vol.26 No.52005年9月JOURNAL OF HUNAN CITY UNIVERSITY Sept.2005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的缺失及对策费佳(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21)摘要:跨文化交际应该是不同文化的双向交际。但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中国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文化价值观和独立的文化人格无法得以充分体现。这种“中国文化缺失”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的基本对策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提高交际主体文化意识。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国文化缺失,对策中图分类号:G 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942(2005)05010104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和封闭的,而是在不断的经济交流、贸易往来、文化科技交流、甚至是战争中相互取长补短,向更高的文化层次发展。自秦汉以来,中国和外来文化之间的接触交流一直没有间断过。鸦片战争前,中国文化是强势文化,跨文化交际中以中国文化输出为主。外来文化的输入极其有限,而且很快就被本地文化所同化。明清时期也曾产生过像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艾儒略、白晋、钱德明等许多著名的东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向中国人介绍西方的科学以及蕴藏在科学背后的逻辑和哲学思想,还把中国的哲学、宗教、科学、技术、艺术等介绍到欧洲,在西方近代思想和文化的演化过程中,中国文化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封建制度的桎梏,加上文化上妄自尊大,对西方的科技文化采取抵制的态度,使中国没有及时与西方新发展起来的科技文化进行有益的交流,中国文化渐趋落后。尤其是在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使得中国文化在近代发展和科技面前呈现弱势姿态,在跨文化交际中转以输入西方文化为主。一、中国文化的缺失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尤其是随着加入WTO和全球化、信息化的推进,我国国力日趋强大,跨文化交际也通过各种形式开始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的多元化和国际化促进各种文化交流碰撞,跨文化交流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无法避免的内容。作为国际间主要交际语言的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我们了解西方文化的一种重要工具,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媒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自近代以来形成的跨文化交际中中华文化的缺失状态至今仍未发生根本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长期的中西方文化隔绝使得中西文化交流无论是输入还是输出都微乎其微。西方人不了解中国,中国人也不了解西方,不仅不了解,而且存在严重的误解。改革开放促使人们有可能把目光转向西方,与传统认识的巨大反差使人们惊异于西方文明的发达,接受西方文化成为一种时尚,并因此往往过多地开始摒弃自己原有的文化,甚至对本土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也不加注意。随西方科技、资本、商业而来的西方文化强烈冲击,对中国传统文化构成巨大的挑战。再加上我国为了加速实现现代化,在对外开放的政策上过多地强调引进,包括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必然造成文化交流上重输入轻输出,加剧了人们对西方文化的关注和对本土文化的漠视,这就必然使近代以来形成的中华文化的缺损很难有根本的改变。另一方面,大批赴美学习中国留学生也都把主要任务放在学习美国上,至于向国外宣传中华文明,进行正常的文化交流则没有成为他们的重要任务。他们学习英语,主要目的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了解、吸收西方文化。这样,通过英语传送中华文化的这一任务自然就缺损了。从理论上讲,文化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抹去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内在差异,使其在同一平面上呈显出趋同性特征:在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过程中,强势文化必然更加强大和更具有霸权特征,弱势文化则会在强势文化的侵蚀下束手待擒。英语作为全球公认的共通语,不仅是英、美、加拿大、澳洲、新西兰、南非等国家的母语,也是世界上70多个国家的官方语言,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选择英语作为优先学习的语言。Beebe与Giles(1984)的人种语言模式(ethnolinguistic model)提出:母语使用者在与非母语使用者互动时常因较优势的语言能力或较高的社收稿日期:2005-07-01作者简介:费佳(1974-),女,江苏苏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研究。102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会语言地位而在互动时成为主动并具支配主导的角色。1英语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语言将其承载的西方文化大量带入中国。西方的文化意识、价值观念在跨文化交际中处于主导的优势地位,引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人的关注。中国的“中正仁和”的“中庸之道”和“克己复礼”等传统价值观,“平衡”、“和谐”的人生态度已经逐渐被“自由”、“个人价值”等西方的价值观所取代。西方的流行文化通过电影、音乐、玩具、软件等进行传播,被青年人广为接受。中国的文化全球化已明显带上了“西方化”特征。英语语言和文化的侵略和渗透已经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在目前全球化态势下,西方文化借着商业的东风,从思维方式、民族认同、表达方式多方面进行扩张渗透,使得本土文化意识薄弱的青年一代在不知不觉中向西方文化投降。2000年10月,北京勺海公司对831名京沪人士进行调查,得知他们心目中的美国文化的代表是:浪漫迷离的好莱坞影片,自由豪放的西部牛仔,便捷卫生的麦当劳,技术超群的windows和Intel。由此可见,西方文化已经被彻底接受,并且在支配着我们的生活。他们对西方文化的认同使得多数人失去了主体文化意识。如果说社会政治原因是造成交际过程中中国文化缺失现象的外因的话,那么,中国文化交流者自身对主体文化知识的匮乏则是造成中国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文化缺失现象的内因。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实施,大量国际企业来华投资办厂,外资企业在中国沿海城市非常密集。在外资企业中,中国员工和外籍员工在同一个工作地点朝夕相处,共同工作,彼此接触交流非常频繁。跨文化英语口语交际成了跨文化交际最常见的方式,外企成了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最直接的场所。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外资企业的中国员工对中国文化常识的缺乏严重影响了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输出的数量和质量。事实上,有很多西方人对中国文化非常有兴趣。但由于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对主体文化不甚了解,因此对外国朋友提出的有关气功、阴阳五行、孔孟之道等问题无法给予令人满意的答复,甚至造成误解。教育、研究方面的负面导向也是造成中国文化缺失的重要原因。19世纪上半叶,语言和文化的问题就被结合起来讨论。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的跨文化交际学和俄罗斯的语言国情学的诞生对文化和语言的交际能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80年代初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被引入国内,在此后20年间,我国学者发表了近300篇研究论文,专著20余部,已经初步形成了跨文化研究的体系。对于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作用这个论题,中国的学者也做了大量工作。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关世杰的跨文化交流学,林大津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胡文仲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顾嘉祖的跨文化交际等。2但多数著作都是关于如何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或者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对比,突出两种文化的异同点,以求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然而对中国文化的输出却研究甚少。交流(communication)这个词的本意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中都有相互沟通的意思,也就是指交际双方双向的信息流通。而学者们的研究往往只注意信息的接受而忽视了信息的输出。没有中国文化的输出,跨文化交际就成了单向的文化流动,就不成为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缺失的现实原因是现行英语教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忽视。笔者就目前中学和大学使用的各类英语课本及中学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进行了统计,发现其中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微乎其微,专门的介绍更是鲜见踪迹。由于在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缺失,学生无从知道如何用英语来恰如其分地表达中国文化。目前所提出的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都注重目的语文化的教育,但学生作为青年人,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中,有越来越多的接触西方文化的机会,对有些西方流行文化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了教师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当前流行的外语交际教学法增进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但无助于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表达能力,也无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文化意识。很多已经过了四六级英语考试的学生都不知道如何用英语来表达诸如“炎黄子孙”、“文人墨客”、“中庸之道”等具有中国特色、蕴含中国文化的词汇,更不用说在跨文化交际中对此进行解释了。此外,我们还有一个对文化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既然我们是中国人,对中国文化就不用细加深究。而事实上,多数学生对中国文化了解不深,甚至知之甚少,再加上缺乏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因此在交际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也就不足为怪了。二、主体文化平等交际的必要性跨文化交际就其特点而言,首先是指文化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相互活动,即参加交际的每一方都试图影响另一方;每一方都既是发送者又是接受者,各自不断发送信息,期待对方作出反应。魏尔伯·施拉姆提出的环式模式对人际交流的情境具有概括性,有助于我们理解跨文化交流的模式。3图1施拉姆传播模式此模式突出了交际的双向性。跨文化交际是个互动循环的过程。所谓互动,不是指一方尽可能去理解另一方的生活观念、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如果那样的话,就只是交流双方达到了跨文化适应状态,而没有达到双文化交第26卷费佳: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的缺失及对策103流的状态,最终导致有一方不能从交流中受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其文化要发展,就不能不和其他民族文化交流。封闭与阻塞只能导致民族文化的贫乏化和枯萎。只有交流,才能带来生机和发展。理想状态的跨文化交际是两种文化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相互了解,互为尊重,互为补充,实现多向的、多层次的文化互动和吸纳,最终达到“文化同合”(cultural ecumene)。在目前的全球化态势下,图像、人、货币、技术等等主体和客体在地球表面加速流动,而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接触、碰撞也更加广泛、深入、激烈,但交际中文化的流动并非如图所示是固定的,对等的。面对咄咄逼人的强势西方文化,语言上的失语更进一步加深了中国文化的失语。目前,在跨交际实践中我们多数只有拿来,没有送去,强调理解对方的文化,忽略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充其量只是单向的交际。与此同时,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急剧扩展,导致了对第三世界国家文化、东方文化这些弱势文化的毁灭性灾难。这样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缺失现象在所难免。中国文化缺失现象带来的两种后果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一是中国文化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强烈冲击下,大量“克隆”西方文化,进行所谓的本土文化的重构,形成非驴非马的“全球化文化”。二是世界文化由于中国文化的失语,失去了其完整性。“中国是在与欧洲没有实际的借鉴或影响关系之下独自发展的、时间最长的文明。”4中国文化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惟有通过成功的交流,中国文化才能和其他文化并存互补,为世界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三、建立文化平等意识的对策(一)强化文化平等交流的意识。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交际者,必须要具备文化平等交流的意识,对异国文化尊重和包容的同时,敢于用英语向对方介绍主体文化,提倡对多元文化的认同,体现出文化平等精神。只有在实践中充分认识文化差异,挖掘文化内涵,不但进行语言的交流,更进行文化的双向交流,这样才是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世界上千百种文化各具特质,丰富多彩。它们都有着自己产生和发展的理由,它们在人类发展史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下优劣之分。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就应该将不同民族的文化都看作是人类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所有的文化。无论对待是强势文化还是弱势文化,我们都首先应树立文化平等交流的意识。此外,我们应充分认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文化交流作为人类社会常见的现象,只有坚持双向互动,才能成为文明不断推陈出新、发展进步的酵母。中国近百年来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中外文化(主要是中西文化)的大规模碰撞、交流。因此,我们在全面、系统地学习介绍西学的同时,必须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介绍和评析,以平等的姿态进行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西方文化固然重要,更要输出中国的优秀文化,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更多、更正确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二)增强主体文化意识。随着英语成为通用语,它所承载的美国和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必然会很快遍及世界的每个角落。想要脱离它的影响,或是回避这个现实,都不是正确的态度。强势文化背后是强势经济,舍弃西方文化,实际上就是舍弃现代化,这是完全不可能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维护民族文化需要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同时也要增强我们的主体文化意识,不要被如潮水般涌入的西方文化冲乱了阵脚,失落了我们的民族文化。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人强调我们应该在跨文化交际中采取“移情”的方法,即要求人们摆脱自身的文化约束,从另一个不同的参照系(他文化)反观原来的文化,对他文化取一种较为超然的立场,并认为这样就不会盲目地落到另一种文化俗套之中。但笔者认为西方强势文化的倾销和压迫已经造成在青年人中民族文化意识的失落和对西方文化的奴性。因此应该强调的并非“移情”,而是确立正确的本土文化意识,即“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觉”意识是1997年费孝通先生在反思?对话?文化自觉一文中提出的,他指出中国文化必须经过文化自觉的过程,而“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已经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次序和一套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5也就是说在以开阔的胸怀接受多种多样文化的同时,要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这样才能正确地看待西方文化,并利用所掌握的外语技能,宣传中国文化。(三)改革外语教学,加强中国文化教学。学习外语应该有两个目的,一是借助外语了解和研究西方文化,懂得如何和外国人用外语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二是要学会用外语来表述中国文化的精髓,向外国人介绍我们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让外国人在相互比较中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引起专家和学者们的注意。外语界前辈王宗炎教授指出: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交际,而不是单方面的。同样,外语教学既要导入西方文化,更要传播中国文化。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我们的外语教学如果不重视中国文化的导入,使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就犹如失去了底座,没有了依托的地方。目前中国的外语教学中,却出现了中西文化失衡,重西方强势文化,轻东方弱势文化。这种教学中的中国文104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化缺失的现象,这已经造成了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为此,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纠正这种现象,培养学生本土文化意识,掌握双重文化(异族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理解能力和用外语准确介绍本土文化的表达能力。首先应对外语教材和大纲进行改革,增加主体文化部分内容。学生能接触到的用外语表达的中国文化内容实在太少,而没有足够的接触就谈不上表达主体文化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增加主体文化的内容,加强对中国文化的学习,重视向学生传授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现象的语言技巧,学会用外语介绍中国文化,提高学生中国文化意识,增强他们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用英语传播、介绍中国文化的能力。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英语来和他人交流,交流既需要语言表达技能,更需要表达素质,即文化素质。文化内容融入教材中,有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文化意识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真正将外语教学从纯语言教学中解脱出来,推动外语教学走上新的台阶。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在课堂上的文化导入也至关重要。教师应注重在外语教学中强化学生作为跨文化交际主体的主体文化意识,既要正视西方文化,又要重视主体文化,加强主体文化的修养,这样既可以对西方文化有充分的理解,又可以增强中国文化的交际和传播能力。此外,我们还应正视“中国英语”的地位。“中国英语”是只能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它使用合乎规范的英语来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中国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日益引起关注。鉴于目前国人的跨文化交际使用的语言绝大部分是在国内使用的英语(intranational English),因此表示中国特有的事物和情况的词语就非有不可,不用就无法达到顺利交流的目的。我国的英语教学对中国文化的输入基本处于忽视状态,因此对有一定英语基础的中国学生进行“中国英语”的教学是我国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的必要补充,可以更好地帮助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克服语言和文化障碍,从而沟通中外文化,促进与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文化交流、交融、吸收、互补是不可避免的、不断发生的现象。国力不强、文化停滞、科技落后,往往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处于弱势地位,甚至被迫被动地接受外来文化。目前的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的缺损状态是中国近代文化处于弱势的一种延伸,是一种失去民族自信的表现。作为中国文化的继承者,我们应该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我们有责任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更有责任掌握好语言技能,在跨文化交际中传播弘扬中国文化,架起连接中国和世界的文化桥梁,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再度辉煌奉献我们的力量。-参考文献:1叶蓉慧.初拟华人社会中多元文化互动沟通的研究蓝图J.中国传媒报告(China Media Reports),2003,(1):35.2李炯英.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20年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86-90.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9.4弗朗索瓦·于连.为什么我们西方人研究哲学不能绕过中国?J.跨文化对话,2000(5):45.5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1997,(3):2.Lack of Chinese Cult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Its SolutionsFEI Jia(Foreign Languages School,Suzhou University,Suzhou,Jiangsu 215021 China)Abstract: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supposed to be a two-way process.However,Chinese cultureis generally overlooked,and its values and cultural characters lost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The lackof Chinese culture has become an obstacle for Chinese when perform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whicharoused the attention of scholars recently.This paper intends to discuss first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auses ofthis problem and its solutions,emphasizing on how to strengthen the native culture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competenc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lack of Chinese culture;native culture consciousness(责任编校:易永卿)

    注意事项

    本文(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的缺失及对策.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