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试论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doc

    • 资源ID:3592895       资源大小:35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试论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doc

    战略管理 第1组 试论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试论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摘要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已经建立了雄厚的基础,不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资、合资企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从企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的角度分析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结合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及不足,在全球制造业发展新动向的背景下,提出制造业未来发展对策。关键词 制造业 核心竞争力 比较优势 对策20世纪8090年代的日本汽车产业在生产总额上约占日本制造业的10%15%,设备投资额和研发费用约占全部产业的10%,汽车出口额约占出口总额的20%;而从国际市场来看,在20世纪的最后25年里,日本汽车企业就确立了其世界性地位,日本车甚至占据世界汽车产业30%的市场份额。日本汽车产业为何强盛,即便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痛苦的经济衰退,仍能在步入2 1世纪的今天,以丰田汽车为代表而独步天下?藤本隆宏在能力构筑竞争日本的汽车产业为何强盛一书中给出了答案:日本具有自己的优势产业,其典型代表就是汽车产业。他以横纵两条线索分别挖掘了日本汽车产业能够持续保持独特竞争力的原因,以及日美两国汽车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各自成败的历史进程。日本汽车业竞争力的本质就在于构筑了一套基于“系统组织能力”的“深层竞争力”。 所谓“能力构筑竞争”,是其书中所构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含义通过对产品竞争实力的划分来得出产品的竞争实力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表层的在市场中出售时候的是否可以顺畅的卖出的实力,一个则是深层的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企业制造实力,这种实力来自采用一系列的方式更好的提高产品质量和制造速度等等。这种实力往往不为消费者所见,并且拥有了它在也并不一定能够保证企业的成功,但它却是基业长青的必要条件。正是对这种暗含的实力进行的默默竞争使得日本的汽车企业保持了持久的活力。以丰田为代表的企业通过打造产品核心竞争力,以产业优势构筑起日本的国家竞争力。反观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已经建立了雄厚的基础,不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资、合资企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制造业占中国GDP的40%以上,地位举足轻重。到2007年,中国制造业增速已经连续20年居全球之首。2006年统计,中国制造业有172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的增加值以美元计算,达到10956亿美元。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制造大国。(黄培,2007)本文旨在从企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的角度对国内制造业的竞争力分析,试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概述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企业国际竞争力进行过理论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理有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比较优势学说这一经典理论创始人,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他认为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而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上的绝对差异是竞争力的来源,一国应该专业化并出口那些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上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油“绝对劣势”的产品,结果使双方受益。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就具有国际竞争力。但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不能解释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上同事拥有绝对优势,而另一国在这两个产品上同事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分工和贸易。1817年大卫·李嘉图从相对生产小路的角度提出了比较优势原理(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他认为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劣势,但是两种的不利程度有所差别的,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劣势要小一些,既相对优势。其核心观点是就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原则。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小些的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大的商品,同样能获得贸易收益,提高社会福利。这也回答了绝对优势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产品的“比较优势"是该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来源,它在更普遍的基础上揭示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所得。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在于生产要素仅限于土地、劳动力及资本,没有考虑知识、技术等无形资产;它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没有政策干预,这是不现实的。国际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在其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两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1990年出版了国家竞争优势一书,提出了“国家钻石”理论,该理论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产生重大影响,为产业竞争力研究提供了一个较完整的分析框架,并且经过其他学者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该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大家把这一理论作为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波特提出了解释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的菱形模型或钻石模型(Diamonds framework)。钻石模型由四个基本决定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组成。这六个决定因素是: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特征、政府、机遇。波特认为,钻石体系的每个点,以及体系本身,都会影响企业和产业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这些决定要素创造了企业竞争的一个基本环境。每一个决定因素都会决定产业国际竞争力优势的形成,其竞争优势理论是一个相互影响、自我强化的有机整体。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企业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最早是由两位美国战略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l)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协调各方面资源的知识和技能。按照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观点,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我国有的学者将其定义为:企业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某一两个环节上明显优于并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满足客户价值需要的独特能力。也有的学者将核心竞争能力分成五个方面:1、公司员工的知识和技能;2、公司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3、公司的管理和生产经营能力;4、公司创造品牌和运用品牌的能力;5、公司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不管对核心竞争力如何定义,大家通常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有三个特征:一、具有不可能替代性,二、能够持续赢利;三、是竞争壁垒的主要构建物。中国的专家、学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做过很多研究和界定。在2004年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高峰论坛会上,张新民指出,就企业而言,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有的在于人力资源管理,有的在于品牌经营与营销,有的则在于产品或服务等。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王建国从文化创新的角度阐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他认为,文化是企业的价值判断标准,它要求企业有所为有所不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制造业崛起历程的回顾借用 “中国制造业门户网”总编辑黄培2008年对中国改革开发30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归纳总结,将中国制造业近30多年来的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978年至1987年,中国制造业的复苏1978年的中国,刚刚从文革中解脱出来的中国百废待兴。在建国之后的29年中,中国模仿苏联的计划经济体系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能够制造各类工业和消费产品,通过“三线建设”,军工制造业建立了一定基础。但是,当时的中国制造业更多地是制造工业产品,在消费品制造方面,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在当时人民生活水平还非常困难的环境下,消费水平很低,从粮票到布票、肉票,产品种类还非常匮乏。虽然中国早就有了电视,不过我想大多数中国人与我一样,1978年才看到了电视。当时,我家所在的学校买了一台波兰生产的24寸黑白电视。那时,最好的汽车就是上海牌轿车、北京吉普,而卡车大部分是解放牌。进入八十年代,日本进口的9寸或12寸电视机开始进入中国家庭。接着,收录机成为时髦的产品。各种票据逐渐成为历史。八十年代中叶,中国的制造业开始重新崛起,逐渐有很多家庭开始购买国产的电子产品和轻工产品,电视上开始有了各类产品广告,给我印象很深的一则广告是黄石生产的好乐牌冷饮机。从八十年代后期,中国逐渐开始有了自己的消费品名牌,各个大城市都拥有了自己的消费产品名牌,例如武汉的莺歌电视、荷花洗衣机等等。在这个十年当中,国营企业还是中国制造业的绝对主流,一些军工企业开始生产民用产品。而这十年,中国市场的特点是供不应求。在经济改革中初步尝到实惠的中国人,开始接触到各种新鲜产品,“三大件”不断变迁,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逐渐成为所有家庭的必备电器,而中国人的穿着,也开始五颜六色,有了更多的选择。食品和各类消费产品的品种逐渐丰富。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十年,中国制造业逐渐复苏。1988年至1997年,民营制造业的崛起和外资制造业进入中国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放开,以及沿海地区开放程度的逐渐提高,民营企业逐渐崛起。“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成为两种体制改革的模式。一些沿海地区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逐渐开始创造自己的品牌。这个时代,经济特区的建设、海南的发展、股市的建立、商品房的出现,使得中国基本完成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而中国市场也逐渐由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在这个十年,广东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而江浙的民营经济开始崛起。很多刚刚经历从计划经济转轨的国有企业还不适应这种市场的变化,缺乏竞争意识、品牌意识,在市场竞争中出现了亏损,甚至最终全军覆没,不少原国有企业拥有的知名品牌,正是在这个时期陨落的。在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国家充分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成就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家,他们靠灵活的市场嗅觉和敢为天下先的果敢,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逐渐赢得了竞争优势。“营销”,尤其是“广告”,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叩开市场的金钥匙,例如“秦池”、“孔府宴酒”等,央视的“标王”开始成为一个社会现象。而恒安纸业、正泰电器等很多民营企业,也正是?谡飧鍪逼冢瓿闪俗约旱脑蓟邸谡庖皇逼冢灿写罅吭丛诠衅笠倒鞯墓芾砗图际跞嗽薄跋潞匆怠薄匆担际艿焦惴鹤鹬亍?在这个十年期间,中国开始大力兴建各类工业园区,巨大的中国市场吸引了大批国外制造企业进入中国,中国开始有了外资、合资和合作企业,中国的低成本后发优势逐渐显露,国际贸易开始节节攀升,国内市场逐渐繁荣。中国制造企业开始广泛引进国外的工业和消费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技术,而消费能力的提升,使得中国消费者对于制造业产品有了更多个性化的需求。也正在这十年间,中国制造业的信息化进程开始逐渐展开。财务软件、CAD,成为当时的热门软件。在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十年中,伴随着民营经济的崛起和外资制造业进入中国,中国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内地和沿海地区的制造业,乃至整个区域的经济实力的差距逐渐拉大。改革开放后的第二个十年,民营制造业的崛起和外资制造业的进入是突出特征。1998年至今,中国制造业融入世界,“中国制造”闻名全球。在这十多年当中,外资进入中国的趋势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入而逐渐凸显,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在中国积极引进外资的政策吸引,以及全球制造企业降低制造成本,并占领中国及亚太市场的战略推动下,大量外资涌进中国,形成了今天中国数以万计的外资与合资制造企业,以及台资、港资制造企业。长三角地区,随着浦东的开发而逐渐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龙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使“Made in China”全球闻名的,是中国沿海地区众多出口导向型制造企业。这些企业充分发挥低成本?攀疲鸾纬闪斯示赫昧舜罅康腛EM订单,成为国际制造业的生产外包基地。而支撑这些企业实现低成本优势的,是来自中国农村的大量低成本劳动力和沿海地区逐渐形成的专业化产业集群,尤其是在IT产品、玩具、服装、制鞋等产业。在这个时期,有一个形象的比方,说是如果深圳到东莞的高速公路堵车,就会造成全球的内存涨价。这十年,是全球经济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十年。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而在中国,1997年的香港回归和1999年的澳门回归,使内地与港澳的合作更加深入。中国在基础建设方面的投入飞速增长,跨越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络全面建设,铁路一次又一次地大提速,航空载客量和货运量增长神速,而中国的电信,尤其是无线通信的发展突飞猛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中国的城市成为全球最大的工地,建筑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农民工向潮水一般,涌向沿海地区,支撑了民营制造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的发展。而汽车,也迅速进入中国家庭。随着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国内消费需求的提升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在2003年之后,整个中国制造业进入新一轮迅速发展期。尤其是中国的船舶、机床、汽车、工程机械、电子与通讯等产业发展迅速,进而又带动了对重型机械、模具,以及对钢铁等原材料需求的海量增长,从而带动了整个制造业产业链的发展。国家对军工行业的投入增大,在航天领域的成就举世瞩目。大型国有企业的效益显著提升,烟草、钢铁等行业开始进行迅速整合。资本市场为中国大中型制造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充足的资金。在这十多年当中,民营企业赢得了更大的发展。一方面,除了烟草、能源、军工等垄断行业,以及国资委主管的重点国有企业集团之外,很多国有企业逐渐实现民营化;另一方面,很多民营的龙头企业已经通过兼并、收购发展成为遍布全国的产业集团,在产业规模方面做到了全国,甚至全球的领先水平。例如,顺德的家电产业、温州的电气产业、福建晋江的制鞋业、昆山的电子产业等等。有人戏称,中央五台是晋江台,因为很长一段时期的广告几乎被晋江的制鞋企业所垄断。目前,全球70%的便携电脑是在昆山制造。在这十多年当中,中国的工业品和消费品市场已由卖方市场完全转变为买方市场,中国国内的制造业市场已经国际化,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产品品种越来越丰富,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在这十多年,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亮点,而中国制造业则随着中国加入WTO,迅速融入全球经济,中国的国际贸易额迅速攀升,出口顺差持续增加,中国的外汇储备也持续增长。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国际贸易的依存度也越来越大。在这十多年当中,中国的优秀制造企业,已经开始走向全球,例如,联想、海尔、华为等,而机床、汽车等行业的中国大型制造企业也已经进行了国际并购。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对电子商务的巨大需求。而ERP、PLM、CRM等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开始成为支撑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制造业融入世界,“中国制造”闻名全球。在过去的在三十多年中,中国制造业进行了快速的赶超,根据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2011的数据, 2010年全球机械制造业销售额为1.58万亿欧元,整体增长了3%.在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争夺中,中国大步向前超过德国,成为新的机械制造第一大国。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制造业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尽管在技术、管理上还有一定差距,但中国的企业也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国内企业的比较优势上。从波特钻石模型的角度来看,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成本优势;在劳动力成本方面我国企业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我国企业的成本有较强的优势,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成本会进一步降低,这种趋势将使我国在纺织、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更大的国际竞争优势。当然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成本优势在逐渐消减,劳动密集型大规模制造加工业呈现出从东部沿海向西部转移甚至向东南亚转移的趋势,从Adidas关闭在华自有工厂可窥一斑。市场广阔中国有13亿人口,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国内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中国企业具有熟悉中国国情,了解国内市场的消费心理,加上中国产品在自己本土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使中国企业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具有较强的优势和竞争力,这也是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这是其他国家和地区所不具备的。产业集群 改革开放至今,各级各类开发区、高新区、工业园区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重要驱动力。其之所以能快速发展,关键的原因是在其中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效应,而全球的竞争也早已进入“链条对链条”的时代。在全球竞争中,产业和产业集群间的竞争突显,产业集群已成为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抓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的产业集群,中国区域工业集群效应的比较优势逐渐发挥优势,比如以广东东莞的玩具加工、江苏昆山的IT加工、唐山的钢铁煤炭重工业等。OEM生产。OEM生产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指企业从外部购买产品或部件并冠以自身品牌进行再加工或直接销售的行为。具体而言,就是中游生产商向下游品牌供产品,下游品牌商冠以自己品牌并凭借其销售渠道优势进行市场销售,以扩大产品市场份额、达到中游、下游共同分享市场。我国企业为知名大企业进行OEM生产的例子比比皆是。国外市场上从日用百货到高新产品中,均可发现“Make in China”字样,可以说这是一种能够并正给我国企业带到生存机遇的生产方式。然而我们不能仅满足于OEM方式带来的菲薄利润上,而要深入发挥OEM能给予的深层次好处:专业化生产,财力、人力、技术资源相对集中于生产、加工这一较小领域,使得企业可以积累该方面经验、培养技术人才、改造生产工艺流程,以及从下游品牌商所提供产品高技术要求以及配套的技术援助方面给予的推力。以上种种均能使企业真正成为一种动态的“学习型”企业,使企业逐渐在些领域掌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形成核心竞争力。政策优势以装备制造业为例,2009年出台的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强调了装备制造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 并制订了具体的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内容和政策保障。 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的出台,为我国制造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带来了机遇。一是通过规划将使国产设备占有率得到提高。 从基础设施建设的设备需求来看,政府提高国产设备的采购比例为工程机械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机遇; 二是在国家立项的重点工程及重点项目中,政府将优先采购国内较为成熟的专用设备,从重点工程的设备需求来看,冶金装备、高端机床及复合加工中心等受益程度较为明显; 三是国家建立的国产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将有助于带动企业加大对于高端产品的研发力度,并提升高端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 四是国家支持政策为基础配套件行业发展提供机遇。 一方面通过专项资金来扶持相关企业进行核心零/配件的研发, 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支持推动相关企业进行行业整合。以上这些都是从我国制造业自身的优势来分析,综合全球制造业产业转移等因素,从制造业全球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我国制造业的的优势更多的集中在生产加工环节,更高附加值的设计研发、营销服务优势还不明显。即使我们有些行业总体水平目前不如发达国家,但是国际市场的需求是有档次差别的,任何国家在相关的产品上都有强有弱,有所为有所不为。国际间的产业结构是有分工的,分工的基础就是比较优势,即使经济最发达国家也不能什么行业都先进,什么产品都有绝对的优势和竞争力,在某些领域内我们的企业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只要我们选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就会有自己的市场机会。即使在普通机床、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等机械领域,我国的产品在质量、品种、性能和价格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可以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抗衡。国产工程机械的价格普遍低于进口原装产品,引进技术实行国产化后的主机市场价格,大体相当于同型号进口产品的5080,由国内自行设计、基本用国产零配件生产的产品,其价格仅为同型号进口产品的1/4左右。大致来说,我国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产品,如纺织服装、文教体育用品、毛皮羽绒制品等多数纺织轻工行业,以及部分建材产品、部分家电产品、部分机电产品、部分化工产品及部分钢铁产品也是有很强的竞争能力的,具有相对的比较优势。加入世贸组织,短期内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企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可以利用国外市场配额和其他非关税壁垒的消除,使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些产品大多数已属于发达国家不生产或很少生产的。中国制造业不足与全球制造业动向中国制造业近年来发展之迅速,举世瞩目,“以至于工业家们现在都必须转向中国,这并不仅仅因为他们想收益于中国的低生产成本,而且是因为他们的顾客在中国”。结合前面对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分析,我们也能够看到中国的制造业于欧美发达国家比较也存在着很大差距。具体从以下几点来看:1、中国仍处于国际产业链的较低环节中国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为主,在全球的比重与地位、产业结构与市场集中度、核心技术与国际竞争力等方面,与先进的工业国相比差距甚大,发展道路还很漫长。从贸易方式来看,近年来中国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制造业的加工贸易。与其他亚洲国家一样,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在贸易上的比较优势也是从初级产品逐渐向劳动密集型产品,然后进一步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化的。在竞争对手方面,目前中国同东盟、拉美等部分低收入国家竞争性较强,而同欧美、日本、“四小龙”的互补性较强。 2、中国制造业缺乏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大而不强2012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中国共有79家企业上榜,成为除美国以外上榜公司数量最多的国家。从产业结构看,中国入围企业集中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差强人意。从行业来看,我国这次入围的79家企业中,仍然主要集中在电力、银行、钢铁、能源、工程建筑、电信、汽车等领域,基本上都属于资金密集型和自然垄断、行政垄断性较高行业。制造业最为抢眼上汽集团和一汽集团其实质也是大而不强,中国汽车业的发展过程中,从1985年第一辆合资第一家合资轿车企业建立至今,合资30多年到现在都拿不出一款有影响力的自主车型,更多的是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的代工厂,已经丧失了自身的品牌,没有发展出享誉全球的中国汽车品牌。3、国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以汽车产业为例,作为国家支柱型产业的汽车行业,在中国汽车业的发展过程中,从1985年第一家合资轿车企业建立开始,按照“市场换技术”的政策,现在又推出所谓的“合资自主换技术”的政策,30多年的发展中国汽车业至今没有革新性的创新开发能力,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所谓“纯国产”的一汽红旗也仅是奥迪的车身,加上克莱斯勒的发动机。中国汽车正在进入“越依赖越没有能力,越没有能力越依赖”和“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近几年,中国汽车市场的热销,更是让许多汽车企业去倾力赚取基于“高起点”上的高利润,将开发自己的产品抛到了脑后。 在分析中国未来制造业发展趋势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全球制造业的新动向。近年来,由于现代化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制造业发生了重大变化,最突出的特征是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加强,企业竞争中技术创新的主导地位突显。 以下四点全球化趋势值得中国制造企业关注:1、全球化战略已成为各跨国制造公司抢占世界市场的首选战略 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其市场潜力是跨国企业不能忽略的。据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高虎城2012年6月22日在第五届跨国公司领袖圆桌会议上介绍说,目前世界500强公司中已有约490家在中国投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地区总部等功能性机构已经达到1600余家。2、制造业全球化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 而新兴的制造业跨国公司目前新的动向:一是制造业公司掌握产品设计、关键技术,授权国外生产厂商按其要求生产产品,自己则在全球建立营销网络;二是制造业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零部件的加工制造网络,自己负责产品的总装与营销。 3、全球技术创新中心正与制造业中心分离21世纪的“制造中心”已经不再完全基于某一国市场的发育。全球技术创新中心正与制造业中心分离,制造中心地位不再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制造中心依附科技中心的趋势正在形成。如美国作为知识经济的发源地,几乎在所有重大技术创新领域都领先于世界。但是美国并未谋求恢复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而是利用全球技术创新中心地位和综合国力来控制全球制造业中心,从而使得制造业规模、制造业中心地位与产业能力的关系明显弱化。 4、跨国公司技?醮葱峦揪抖嘣?跨国公司技术创新体系概括起来有两类。一类是在跨国公司内部组织的国际化生产和国际化研究开发机构网络,这是跨国公司由东道国当地市场导向投资转向国际一体化战略的必然结果。第二类是跨国公司积极参加的厂商之间的网络,如与竞争对手缔结技术战略联盟;建立和扩展将其供应商、顾客与其国外子公司沟通起来的网络体系。尽管这些体系的目的不同,但其动机却是相同的,即共同的学习过程能够提高跨国公司创新速度,进而成为增强其国际技术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跨国公司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阶段性标志,表明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重点已经从经济资源的全球配置转向技术资源的全球配置。 中国制造业发展对策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表明,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无论今后科学技术如何发展,制造业将永远是人类社会的重要产业。但21世纪的世界,制造业正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战略性重组,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着新一轮制造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加之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也为我国的制造业带来了相当大的比较优势。在中国制造业内忧外患的重压之下,中国制造业如何可持续发展,如何应对欧美“再工业化”浪潮的冲击,在原材料价格高企、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重压之下,中国的企业怎样抉择? 如何让中国制造变为“中国智造”?为我们提出了严峻的问题。 在中国,伴随着产业制造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产业国际上的竞争力不断增长,但中国产业的创新能力提高有限,存在着产业制造能力与技术能力不对称的现象。这种不对称现象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写照,它蕴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未来数年的艰苦任务,需要企业与政府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的当务之急要构建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把对创新的支持贯穿整个创新链。根据本国国情,采取政府直接支持企业研发活动的政策,由此可以激发和引导企业在研发上更多地投入,并与研究部门及学校的创新价值链挂钩。加强与完善中介机构和支撑服务体系,它们是创新系统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中小企业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此外,政府还要特别注意培养一大批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企业家,建立产、学、研合作培育人才的新机制,加强鼓励人才流动的政策。其次,基于制造业全球化趋势发展新形势,制定当前制造业产业政策。推动制造业各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扩大企业规模效益,提高市场集中度,避免散、乱、低水平重复建设。激励生产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健全制造业的法制化管理体系,促进制造业与关联产业及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网络经济使企业规模影响竞争力的基础发生改变,中小企业可与某个大型企业结盟,建立高效的“无缝”供应链,形成战略联盟,也可利用网络,组成虚拟企业,从而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第三,及早制定行业知识产权政策和中国自己的技术标准。优先考虑那些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影响的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汽车、家电、传统医药等,应当在这些重要领域中强化行业协会或企业联盟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强化企业联合的知识产权保护对策,避免国内企业的自相消耗,避免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发生重大失误。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充分利用中国市场巨大的特点,积极把握制定产品技术标准的主动权,避免重蹈受制于人的尴尬局面。第四,转变科技投入结构,实现科技领域投资主体多元化。目前中国的科技投入体系仍是典型的“封闭分立型”,即政府资金与非政府资金相互分立,另外还有国内资金和国际资金、民用科研资金和军用科研资金相互分立等等,造成大量科研资金浪费和闲置。政府应向民间资本开放国家科研基地,允许非国有资本投资、租赁或者有条件地买断国家实验室等。在利用好国内科技资源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国际科研资本。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其研究与开发资源,为公司全球经营活动提供有效的知识与技术支持。利用跨国公司谋求全球利益的动机,利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利条件,加大对国际研发资源的利用,将是对中国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补充。第五,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为加快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直接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及时跟踪国际科技最新动态,鼓励国内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到欧美等发达国家设立产品设计和技术研发中心,就可以充分利用欧美信息渠道多、信息资源丰富、技术力量雄厚的有利条件,提升产品和技术开发能力,适应高新科技不断创新的形势。参考文献藤本隆宏: 能力构筑竞争M ?许经明,李兆华,等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年;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张明: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战略之浅析J,产业研究2009(6),225;张其仔: 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2) NO.2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12 张玉来:丰田公司企业创新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刘林青 , 李 文秀 , 张亚婷 . 比较优势、 FDI 和民族产 业国际竞争力 J. 中国工业经济 ,2009,(8).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国行业信息网:http:

    注意事项

    本文(试论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