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论美国和平队的发展及中国文化安全的应对战略——兼论其发展模式“软权力”对中国文化外交战略的启示 2.doc

    • 资源ID:3592737       资源大小:339.50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论美国和平队的发展及中国文化安全的应对战略——兼论其发展模式“软权力”对中国文化外交战略的启示 2.doc

    厦门大学学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论文题目:论美国和平队的发展及中国文化安全的应对战略兼论其发展模式“软权力”对中国文化外交战略的启示学院: 专业: 姓名:论美国和平队的发展及中国文化安全的应对战略兼论其发展模式“软权力”对中国文化外交战略的启示论文 摘要 本文通过对美国和平队发展的历史梳理,分析其发展模式及特点,进而分析中国应对美国和平队的文化安全战略变化与发展,从中管窥我国文化安全战略进步中体现的开放自信的心态;同时,通过对美国和平队发展模式中对美国文化“软权力”的增强的分析,从文化交流与文化强国的角度对中国文化外交战略提供几点借鉴启示。 关键词 美国和平队 中国文化安全战略 中国文化外交战略 软权力 冷战绪 论一、问题提出美国和平队作为美国冷战期间以及后冷战时期的一个重要文化外交组成要素,是民间力量与国家推动结合的一个对外文化战略,其发展模式以及对其国家文化软权力的影响都是较为典型的一个案例。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成为全世界人民往来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国家交流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如何面对多元文化对于我国的影响,规避负面影响的产生,形成最大化正面效应成为了新世纪文化安全战略的一个典型,从中课管窥我国在文化安全战略自冷战以来的一个变化与发展。同时,分析美国和平队的发展对其文化软权力的增强,让文化交流目的国如何了解美国,对于我国的文化外交战略的推陈出新不断进步,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由此从美国和平队的发展角度切入,通过批判、借鉴进而对我国文化安全和文化外交的战略产生启发,是大有裨益的。二、研究思路本文首先对基本概念进行厘清和清晰界定,进而以扎实的历史研究和史料触发,通过还原历史中的真实的美国和平队来分析其发展状态和发展模式,同时通过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分析思路分析过我在冷战期间和后冷战时期对于美国和平队文化安全战略的变化,分析我国文化安全发展战略;同时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法分析美国和平队可供我国文化外交战略上的发展借鉴。第一章 和平队与美国文化外交 第一节 美国文化外交什么是文化外交?从文化传播角度看,“文化外交即是以文化传播、交流与沟通为内容所展开的外交,是主权国家利用文化手段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的一种外交活动也可以这么来表述文化外交,就是:主权国家以维护本国文化利益及实现国家对外文化战略目标为目的,在一定的对外文化政策指导下,借助文化手段来进行的外交活动。” 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 P24-P25.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驯将文化外交定义为围绕国家对外关系的工作格局和部署,达到特定目的,以文化表现形式为载体或手段,在特定时期、针对特定对象开展的国家或国际间公关活动。” 余惠芬.文化外交:理论、实践与比较兼论中国文化外交的独特优势.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可以说,文化外交是对外战略的有机构成,而冷战时期的美国,无疑是善于并乐于使用文化战略已达到其在美苏争霸中进行全球意识形态渗透的“不战而胜”政治目标。美国在冷战初始便开始推行文化外交,其目的便是在通过对苏联以及诸多第三世界国家通过文化手段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美国政府意识到,若要在这场冷战中赢得胜利,除了武器和金钱外,还需要思想输出,需要美国的文化外交” Robert H. Thayer. America.s Cultural Relations Abroad J. (November 5, 1959), in The Annuals of America C. Chicago: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Inc., Vol. 17, 1976.摘自刘永涛.文化与外交:战后美国对外文化战略透视.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这也是冷战中的重要战略“遏制战略”的一个重要手段,即通过对外文化战略达到对共产主义国家以及第三世界国家进行遏制的目的,最终使其对美国的的文化乃至民主政体产生亲近性,以期打倒社会主义阵营。这一文化外交的手段非常多元,通过“传播文化产品、发展文化教育交流等手段结合起来进行文化输出”,对目的国从精英层人物到市民进行一个通过“快媒介”与“慢媒介” 刘永涛.文化与外交:战后美国对外文化战略透视.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的应用达到的宣传美国民主的目的。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冷战时期富布莱特项目以及和平队项目等。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文化外交战略的意识形态性非常强烈,其存在方式可以说是服务于美苏争霸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一个附属工具。他们“凭借其超强、高效的信息传播技术和畅通、告诉的跨国人流、物流,向全球推广、普及美国人权、自由民主等所谓普世价值观(universal value)及其相应的(国际)社会制度安排” 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 P73.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期望通过“输出民主” “输出民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从狭义上讲,它是指美国要求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或意识形态与之相异的国家对其政体的被动接受。从广义上讲,它是指美国将其传统文化价值传播给其他国家。摘自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 P414.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3月 “以自己所谓完善的民主体制昭示世界体现除美国政府决策者工于心计的谋略。为日后美国把这些国家纳入自己势力范围奠定基础。” 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 P415.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2000年3月第二节 和平队文化与美国外交战略1961年肯尼迪政府建立后,和平队应运而生,并成为“美国文化的新边疆”。最早的倡议者是民主党人亨利·罗兹和郝伯特·汉弗莱,“他们认为,美国应该成立一个海外志愿者机构,以便有组织地向海外派遣志愿人员,向落后国家和地区提供技术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援助。” 刘国柱.美国文化的新边疆冷战时期的和平队研究P71-72.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7月作为冷战时期文化外交的产物,从政府角度分析,其在冷战期间作为意识形态工具的色彩较为浓烈,刘国柱曾在著作美国文化的新边疆冷战时期的和平队研究提到:“美国以和平队这样的模式,以志愿者的方式,通过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中等人力资源的援助,还有一个重大的考虑,即将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引导到美国希望看到的道路上。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和平队想第三世界国家展示美国的现代化经验和技术,诱导第三世界国家走美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避免这些新型的国家选择以苏联和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刘国柱.美国文化的新边疆冷战时期的和平队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7月 作为肯尼迪政府的一个对外文化战略,和平队项目的提出,是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的。在二十世纪50年代初期杜鲁门曾在其就职演说中提出了援助不发达国家的第四点计划,即“我们必须实行一项新的、大胆的计划,以便使我们的科学进步和工业发展所提供的利益用于不发达地区的进步和成长” 刘国柱.美国文化的新边疆冷战时期的和平队研究.P88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7月,对第三世界国家给予技术开发和技术援助,同时在文化输出上也开始有所作为,作为社会主义阵营大国的苏联经济迅猛发展,另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经济发展也非常迅速,而在肯尼迪上台之前的美国正处于经济低迷期,即艾森豪威尔第二届政府时期。这一时期的美苏争霸关系是苏强美弱的状态,而“50年代中后期美国同苏联在军事力量对比上的变化,也促使肯尼迪反思和重新考虑美国的冷战战略” 刘国柱.美国文化的新边疆冷战时期的和平队研究P59.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7月这一时期的遏制战略虽未终止但有所收缩,形成“苏攻美守”的局面。这一时期,肯尼迪在面对第三世界国家时采取与苏联同样的“和平演变”政策。在几位民主党自由派政治家的推动下,文化外交在美国冷战战略中的位置越来越凸显,肯尼迪上任后不断推动着和平队的发展,而和平队的志愿者们又被称为“肯尼迪的孩子”。作为美国对外援助的第四点计划下的衍生项目,在其后的40年发展过程中,和平队一直是美国“把文化权力化,把文化视为一种实际的权力软权力(文化力),作为实现国家利益的一种特殊的工具” 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 P91.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的产物。下图便是和平队援助国家和志愿者的分布数量和范围:(摘自评冷战后美国的文化外交现象以美国和平队为例的案例研究 梁倩.评冷战后美国的文化外交现象以美国和平队为例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在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很多冷战时期的军备竞争战略以及军事、经济扩张的模式都有所修改甚至取消,但美国政府并没有因为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单级国家而停止对和平队的建设,反而更加推动其发展,这不得不归功于和平队作为文化外交手段的属性,“作为一个志愿者组织,具有一定的利他色彩,但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又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 刘国柱.美国文化的新边疆冷战时期的和平队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7月,国家利益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而文化输出的多元性以及一定层面的“利他性”使得它成为了一个能够为不同时期美国政府不同阶段国家利益服务的工具,这从另一方面更突显了和平队作为美国文化外交的一个典型,也引起“志愿”“利他”的特点具有了可供研究的学术增长点。 笔者按,通过冷战后对和平队的推动能从不同侧面论证和平队有别于其它文化外交手段的独特性,而其后者即具有利他性质的民间文化交流,对于中国文化外交有借鉴作用。第二章 和平队发展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冷战期间,围绕建立和平队美国采取了系列举措。肯尼迪在1961年1月20日总统就职仪式上的演说中就表明了对和平队的支持态度。“1961年3月1日,肯尼迪签署了建立和平队的第10924号总统行政命令,以便为建立和平队提供一个暂时的指导依据” 刘国柱.美国文化的新边疆冷战时期的和平队研究P120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7月自此,和平队便开始向苏联及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对外援助,内容包括有教学活动、提供技术等,如Hoopes的TheComplete Peace Corps Guide中对于社区发展计划的内容:1. 对社区居民进行基本教育,使其能够共同工作,已确定他们自己的目标以 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应采取的行动。2. 使政府对社区的需求作出反应。3. 由于明显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而带来的物质生活的提高。 Hoopes,The Complete Peace Corps Guide,P.70.摘自刘国柱.美国文化的新边疆冷战时期的和平队研究P176.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7月参与人员为志愿加入的志愿者,到目的国进行为期几个月到几年不等的志愿服务行为。和平队的发展模式背后是冷战的意识形态和政策支持。但到了冷战结束后,和平队并没有结束其脚步,褪去了冷战思维的色彩,和平队更多的是一种作为新时期美国文化外交的角色。 一方面,在于部分志愿者褪去了之前的种族优越感,与目的国的当地居民荣成一片,并开始传播世界和平的思想;另一方面,意识形态较量的淡化,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使得文化交流已然成为了从政府到民间都极力推崇的战略,美国意识到,“武力有时发挥作用,但传统的权力工具确实不足以应对世界政治的这些新困境。新的权力资源如有效交流的能力、发展和运用国际制度的能力等也许会更为重要。国际政治性质的变化常常使无形的权利变得更加重要。国家凝聚力、普世性文化、国际制度正在被赋予新的意义。权力正在从拥有雄厚的资本转向拥有丰富的信息” 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P105-P106.M.北京大学出版社正是民间与政府对文化交流的重视,使得美国对和平队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如1999年美国众议员吉姆·里奇在其扩大和平队议案中我们便可管窥其对和平队在文化外交中的地位。“和平队在发展中国家的工作室一种投资,这一投资在未来将获得巨大的收益,它有助于在当前受援国创造贸易伙伴” Leach Sponsors Bill to Boost Peace Corps.摘自刘国柱.美国文化的新边疆冷战时期的和平队研究P278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7月所以增加和平队活动经费和扩大和平队规模相关法案都能够在美国国会以高票通过。 和平队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在冷战时期,一个阶段是后冷战时期,这两个时期虽然和平队本质都为美国国家利益服务,但是侧重点和形式都有了很大改变。和平队在中国的名称叫做美中友好志愿者办公室“1993年,首批志愿者到达中国,以教英文为主。十五年后,已经有114名和平队志愿者(PCV)在中国各地的几十所大学、医学院和职业学校教英文,今天,大约9000名和平队志愿者在77个国家服务。他们的工作领域包括教育、医疗、艾滋病防治、商业、环境、农业和青少年发展。美国国会刚刚批准了和平队的最新年度预算,总额达4亿美元,突破其历史最高纪录。和平队的使命仍然独一无二。尽管美国和世界在过去数十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和平队的工作继续获得美国两党的政治支持。超过20万名美国人曾担任和平队志愿者,所服务的国家达到139个。” 纪念和平队成立50周年(一):和平队走过50年 摘自。第三章 中国应对美国和平队的文化安全战略 在全球化进程日渐加速的今天,文化交流的深入一方面带来了全世界各国人民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了解,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诸多潜在的文化不安全因素,一些诸如颠覆国家政权、分裂民族等有害于国家利益的行为,已经影响到了文化安全。何谓文化安全?张骥、齐长安在网络时代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的冲击与对策中认为:“所谓文化安全就是一个国家能够独立自主的选择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抵制其他国家试图以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指导下的政治、经济、民主模式强加于本国的做法,防范其他国家对本国人民文化生活的渗透,保护本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不被干涉,保持文化的民族性、维护民族的自尊心和凝聚力,并利用必要的手段扩大本国文化的影响。” 张骥、齐长安.网络时代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的冲击与对策.J.社会主义研究. 2001年04期在后冷战时期,意识形态的较量已不再突显,特别是中国在奥运倡导“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中,我们更能看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一个和谐共荣的正面姿态,但是美国却因其世界霸权地位的所谓“受到动摇”到处宣称“中国威胁论”,其中便包括了“文化威胁论”。并曾一度在文化交流上给予中国以阻力,如2011年曾禁止中国派赴美志愿者进行汉语文化教学工作等。然而,中国却仍以包容的姿态(但是是有选择性地接受心理)接受着来自全球各地的优秀文化,扩大中国文化视野,而面对美国和平队,中国的文化安全战略也是有所立场但是态度温和的。但是中国对于和平队的文化安全战略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通过中国队对美国和平队文化安全战略的梳理和分析,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在文化安全战略的建设方面取得的思想上、战略上的成效。第一节 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和平队的文化安全观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使得世界格局呈现两极争霸的局面。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国,在面对和平队的态度上,持反对和怀疑态度,“在20实际50及60年代,中国队美国任何一项重大的对外政策都是持怀疑甚至敌视的态度,对和平队也不例外。” 刘国柱.美国文化的新边疆冷战时期的和平队研究P140.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7月这当然与和平队当时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推行的“文化霸权”思想和“和平演变”主张有关,“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是指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企图以世界自居的霸权国家从本国利益和全球战略的需要出发,利用自身的文化强势地位向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扩张,迫使这些国家放弃原有的文化传统,接受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以达到影响这些国家的内部发展和左右世界格局的目的” 陆忠伟.非传统安全论.M.时事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49 页所以,这个时期国内舆论界对于和平队的报道大都持敌对态度,其中参考消息在1961年久登载了18篇关于和平队的报道,这些报道通过第三世界的声音表达了中国舆论对于和平队的不支持态度。中国队和平队态度主要是认为和平队打着对外援助的幌子实际是进行着对外侵略和殖民扩张,具有欺骗、蒙蔽的作用。总的来说,当时国人对和平队的态度实行全盘否定的态度。但实际上和平队在文化外交中,特别是在非政治因素中的文化交流,增进中美人之间的友谊还是有一定作用的。不过,由于大的历史背景是冷战格局 ,所以中国的文化安全战略的意识形态斗争性质也就较为突显,对于外来文化的开放姿态还未形成,到中美正式建交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后,文化开放,兼容并蓄的姿态才真正得以逐渐形成。第二节 冷战后至今中国对和平队的文化安全战略的新发展冷战后的美国和平队发展未曾停止,在文化交流层面起到的积极作用日益凸显(当然,其背后的“文化霸权”观仍是存在的),同时,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融入全球化进程的步伐加快。对于各国文化的批判性吸收的拿捏也越来越张弛有度,面对和平队志愿者对于中国文化、技术方面的帮助,国人还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是中国在文化安全战略方面仍是保持较高警惕,因为虽然和平队志愿者在教育、技术和慈善等方面对于中国有过推动的贡献,但是不能掩盖其为美国国家利益服务这一根本内容,所以中国在文化安全上的变化还是较大。1998年6月29日,中国教育部和美方在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在中国实施美国志愿者项目的协议,。1993年第一批志愿者来华,“到现在已经有超过300人的志愿者在中国的一些高等院校工作” 梁倩.评冷战后美国的文化外交现象以美国和平队为例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作为“美中友好志愿者项目”,国家的姿态是开放的。同时,国家也在文化交流层面向和平队模式学习,向国外输送更多的文化传播使者(如汉语教师等)。与此同时,我国在加强文化安全战略上还不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民族自身文化(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加强推广,在此基础上又加强文化创新。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驷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文化建设,固然离不开继承,但更应把主要的精力用于文化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赢得大众、赢得市场、赢得未来。”“对外文化交流作为国家整体外交的一部分,既要坚守民族的根基和优秀的传统,又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我们不仅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造;在输出优秀传统文化和展示当代文化成果两个方面,应当以展示我国文化建设的崭新成就为主。要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把中华文化全面推向界” 孟晓驷:中国和平发展时代的文化使命,上引报刊,第 9 版摘自刘磊.新世纪中国的文化外交.D外交学院硕士毕业论文这段话便能看出我国在新时期新的文化安全战略,首先在心态上是开放的包容的,积极学习外来文化,欢迎文化交流带来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稳扎本国的传统文化传承,内外兼修已达到文化强国的目的。第四章 和平队模式的“软权力”对中国文化外交的启示(表格引自软实力视域下的文化外交政策以中美日印在东南亚地区的存在为例 张木森.软实力视域下的文化外交政策以中美日印在东南亚地区的存在为例.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软权力(Soft Power),又译为“软实力”,“是指,一国的史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离际影响力与感召力,包括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政治价值前亲和力、文化(包括民族艾化和通俗文化)的感召力、在国际政治中的结盟能力、利用现有围际组织的能力等”。如上图我们可以了解到,影响文化外交政策实施效果的有关因素中,只有紧抓正相关的方面,规避负相关的因素,才能将我国文化外交的最大软权力实现。和平队的作为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是美国政府文化外交的组成部分,“其意图是通过和平队志愿者所体现出来的美国文化,改善美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形象,赢得受援国的民心,并让受援国公众更 多的接受美国文化及价值观念;作为文化外交的副产品,和平队也让美国对外部世界有了更为客观和深入的了解,并为美国的涉外部门培养了大量的外国通,这 对美国外交决策同样大有裨益。” 刘国柱.和平队与美国文化外交.J.学海(南京).2009年3期第159164页.摘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需要借鉴的,当然不是它的”文化霸权“更不是不是它的“和平演变”,中国需看到的是在GDP增速稳居世界前列,国家军事力量不断发展的同时,增强“硬权力”也不能忽略“软权力”。正如约瑟夫·奈在硬权力与软权力中说到的那样,“软性的同化权力与硬性的指挥权力同样重要。如果一个国家可以使其权利被他国视为合法,则它将遭受更少对其所期望的目标的抵制。概言之,权力正在变得更少转化性、更少强制性、更趋无形化。政治问题的现代趋势和变迁对权力及造就权力的资源的性质有着巨大的影响。同化权力(让他人随你所愿)和软权力资源(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和国际制度)并无全新之处。当今的诸多趋势使得同化行为和软权力资源变得愈加重要。” 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P107.M.北京大学出版社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理解仍存在偏差,对中国文化、中国人乃至中国国家政策的误读和曲解时有发生,这在很大一个程度上是因为文化交流上的不足,归根结蒂是在于对于文化软权力不够重视。而美国在文化交流的文化输出方面一直都走在世界前列。比如美国自冷战开始至今对和平队的财政支出状况就能看出美国对于文化外交方面的不断重视,如下图便是美国1961年-1990年美国对和平队的财政拨款:(摘自评冷战后的和平外交以美国和平队为例 梁倩.评冷战后美国的文化外交现象以美国和平队为例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自评冷战后美国的文化外交现象以美国和平队为例的案例研究 梁倩.评冷战后美国的文化外交现象以美国和平队为例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在文化外交战略上的把握已经趋向多元。美国和平队最大的项目是其教育项目,其向海外(尤其是诸多第三世界国家)输送的志愿者在教育行业给目的国带来了第二外语教育和文化多元的输出,对于美国在国际形象上的正面树立有着很大帮助。这一点中国在今年也有所关注,比如外派海外汉语志愿者项目,国家汉办向美国以及诸多第三世界国家都输送了大批汉语志愿者,这对于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让世界了解中国有着很大益处。如下图便是我国近几年汉语志愿者的派出数量,明显看出了一个增长的趋势。(摘自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与中国的软实力建设和平队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启示 高爱辉.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与中国的软实力建设和平队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启示J.科技信息.2012(24))美国和平队“经验和了解两个方面的交流,从而使得美国有机会想起他国家人民介绍它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让第三世界国家更多的能拥有这样的文化、这样的社会制度等等” 刘国柱.美国文化的新边疆冷战时期的和平队研究P140.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7月这是文化交流内在的一个效果,正如约瑟夫·奈所说:“软性的同化权力与硬性的命令性权力同等重要。如果一个国家可以使得本国权力在其他国家眼里是合法的,则它实现愿望的过程将遭受较少抵制。一个国家文化的普世性及其简历有力的过则和制度、控制国际行为领域的能力是关键性的权利之源。在当今的世界政治中,这些软性权利之源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P274M.北京大学出版社汉语文化的海外传播正是能够增强中国文化软权力在目的国的效果,进而让目的国更加充分了解中国而不是“一边倒”只能听到西方舆论界莫须有的“中国威胁论”的声音,了解到真正的中国,这才是中国文化外交作为润滑、推动作用的实质。结 论在全球化日益紧密的今天,对于美国和平队在冷战期间、后冷战时期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和平队在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发展,仍然为美国国家利益服务至今,其间生生不息的力量在于文化外交的不断推动(虽然不可否认的是和平队实质具有的“文化霸权”色彩)。同时也看到了我国在自冷战以来的文化安全战略上的变化,得出了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在审慎的基础上有一个开放、包容、自信的心态迎接不同文化与我国文化进行交流。由此我们可以以一种批判继承的学习心态,对于我国文化外交战略上的调整与推陈出新,不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是我国在新时期文化外交需要愈加重视的重要战略议题。参 考 文 献1.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 P24-P25.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P105-P106.M.北京大学出版社4.美J·斯帕尼尔,段若石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M.商务印书馆.1992 年5月5.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 .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2000年3月6.基辛格著,: 顾淑馨/林添贵译.大外交.M.海南出版社.1997 7.陆忠伟.非传统安全论.M.时事出版社,2004 年版8.余惠芬.文化外交:理论、实践与比较兼论中国文化外交的独特优势.D.暨南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9.刘永涛.文化与外交:战后美国对外文化战略透视.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年9第3期10.刘国柱.美国文化的新边疆冷战时期的和平队研究P71-72.M.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北京.2005年7月11.梁倩.评冷战后美国的文化外交现象以美国和平队为例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 范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12.张骥、齐长安.网络时代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的冲击与对策.J.社会主义研究. 2001 年 04期13.刘磊.新世纪中国的文化外交.D外交学院硕士毕业论文14.戴蓉.孔子学院与中国语言文化外交.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5.高爱辉.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与中国的软实力建设和平队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 启示J.科技信息.2012(24)16.余惠芬.文化外交:理论、实践与比较兼论中国文化外交的独特优势D.暨南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17.王彦文.冷战后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8.崔建立.冷战时期富布莱特项目与美国文化外交.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李智.试论美国的文化外交:软权力的运用.J.太平洋学报2004年 第2期20.张清敏.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文化外交.J.外交评论.2006年2月21.张骥、齐长安.网络时代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的冲击与对策.J.社会主义研究. 2001年04期22.张木森.软实力视域下的文化外交政策以中美日印在东南亚地区的存在为例.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3.国柱.和平队与美国文化外交.J.学海(南京).2009年3期第159164页.摘自中国社会科学网24.纪念和平队成立50周年(一):和平队走过50年 摘自

    注意事项

    本文(论美国和平队的发展及中国文化安全的应对战略——兼论其发展模式“软权力”对中国文化外交战略的启示 2.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