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新课改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docx

    • 资源ID:3569010       资源大小:49.51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课改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docx

    新课改 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新课改 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束 义 福 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转变教育观念,形成新的教育理念,而新的教育理念只有落实到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上,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如何才能实现教学方法的革新呢? 教学方法应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的方法,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与学的互动及其调节等的问题。 布鲁纳指出:“任何学科的教学原理都能够按照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段的任何儿童”。由此可见,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指最适当的教学方法,最适当的教学方法首先来源于全面、具体地掌握、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教学方法的选择一般是三个方面的根据:1、根据目前的学习任务,是传授学习知识,还是形成某种技能技巧;2、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是事实性知识,还是理论性知识,是多是少,是科学强的还是艺术性强的,等等;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知识基础和心理准备如何。当然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学校与地方可提供的条件,包括社会条件、自然条件、物质设备等;教师自身条件,学生的年龄特征等。 教学方法既有历史的继承性,又具有时代的特征,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全面、具体、综合地考虑各种相关的因素进行权衡,加以取舍,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知识激增的今天,尤其是新课改当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重视教学方法的总体功能,力求多种教学方法互相配合,科学组合。教学实践证明,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使用条件及其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或孤立存在1 的,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突出的优点,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正如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巴班斯基所说:“每种教学方法按其本质说都是相对辩证的,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教学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解决另一些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着达到另一种目的。”因此,在全面、具体掌握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和了解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还要正确把握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相互相系,相互渗透和转换的辩证关系,对各种教学法进行比较。加以即选、组合,以便发挥其整体功能。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可参照考下表对每一种教学方法进分析。 名称 某种教学方法 依据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师特点 学生特点 教学时间 教学设备 选择依据 适宜 一般 不宜 功能 理论知识 实际知识 实际操作 语言思维 逻辑思维 形象思维 功能 有利 一般 不利 一种教学方法只能服务于一定的具体内容,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而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目的是多方面的,只有对多种教学方法进分析、比较,使教学方法互相配合,科学组合,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注重学生的内容活动,立足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同学的需要,创造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选择和运用的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学生通过自学去掌握新知识,养成独2 立学习的习惯,应侧重于研究如何诱发学生的内部活动的积极性及怎样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教师要从教育理念课堂活动内容的安排到学生的问答,都应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让学生有一个开放的成长空间,从采取协作性和双向性的教学方法来体现开发性策略,把教师权威性备课下放给学生自己,让学生自己预习提出一些问题教师从中这些问题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与教学密切的相关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设计到教案中。 第三,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内在联系,注重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和有机整合。所谓预设,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所谓生成是指师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性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新知识的探究活动,让每一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在生成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交往的欲望,满足他们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既要对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很好的预设,更要对学生的活动生成问题进行积极而充分的考虑。要即时捕捉学生中的热点问题,走进学生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心理解读学生,让有教育价值的活动生成、发展、延续,在原来的设计和组织预设课程的经验基础上吸纳生成课程的理念和做法,经过顺应,把原有的经验整合为自己的新经验。在考虑活动方案时,多几种假设,多几种课程发展的可能性,以便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不同反应有所应对,当发现学生有了真正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事物或现象时,当发现原定的时间、进度不符合实际情况下,教师就不拘泥于原定计划,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顺应事情自然发展,因势利导。 第四,有效地进行资源重组,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整合和开拓课程资源。教学就是既要实现对学生因材施教,又要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有意义地进行资源重组、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较好地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为此应做到目标整合,以学生发展为指导思想着眼于学生品质和人格的完善,以创新精神,实践3 能力培养重点,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内容整合,既要凸显经验性,以直接体验和自主操作的活动性的学习方式为主,又要以学生的自身兴趣,经验和需要为出发点创设有教育潜能和情境,让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形式整合,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课程设计要在现实的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进行整合。而以以上三种整合都必须注意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并在此基础上的合理开拓,从而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五,注重“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有效地指导学习和激活动机。在设计教学方法时不仅要讲究如何“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还要研究“教”与“学”的相应关系和作用,研究怎样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调控,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采用各种方式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武装学生,有针对性地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思路、途径和思维方式,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和空间进行有效学习。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学习效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激活学习动机。如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学习,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学生潜伏的学习动机转化为现实学习动机;要注重加强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并通过课前的自学和课后复习,将缺漏的基础知识补起来,并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与运用各种学习手段获取学习资源的技能,从而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正确理解教学方法概念,完整掌握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充分把握教学方法的原则,广泛了解各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实现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 安徽省庐江二中 束义福 4 5 如何理解和处理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束 义 福 (一) 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对活动课的表述是:“活动课程是指学科课程以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形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新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内容的课程。由此可见,活动课程重点在于:一是活动课程首先是一种课程,体现在“目标上”和“计划上”;二是活动课程的构成减分是活动,由活动项目及活动方式组合向成,三是活动课程不应排斥学科课程,应根据教育方针和目标,将具有系统教育作用的活动进行精心设计,使之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四是活动课程应重视学生的本性,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活动课程不是脱离课堂的活动行为,也不是紧张教学过程中的间歇和调剂,它是一种教学行为,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今年部分省市实施新课程计划开设活动课,这一开放式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新观念,对我国传统的课程观是一个新突破,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活动课程的开设,是新课程体系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与学科课程共同构建基础教育的发展格局,如同一鸟之双翼,学科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在原来具备的一定的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书本知识,通过概念和推理来掌握前人留下的间接经验,学习中获得的间接经验占优势,活动课程则通过学生素身参与各类实践活动,获得对自然和社会事物大量的直接经验。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为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 6 活动课的开设是着眼于知识过程的完整性,力矫旧的课程计划从教学内容角度对于这种完整性的人为割裂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开设活动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冲破以课本为唯一的知识载体,以书本知识为主要经验来源的旧的基础教育格局,通过活动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使知识获得趋向于完全和深刻。 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级成部分,它不是学科课程的补充和延续,它本身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 著名的课程学者奥立佛曾对两种课程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 学科课程 1、以学科为中心; 2、以教材为内容; 3、教材的选择及组织系在组织教学情境之前; 4、由教师或外在于教学情境的代表权威控制; 5、强调事实的教学知识的灌输为知识而求知或为未来运用而求知; 6、强调特定习惯和技能的教学为学习的不同孤立的层面; 7、强调改进特定学科特定题材的教学方法; 8、强调学习情境的一致性,且尽可能获得齐一的教学效果; 9、教育被视为等同于学校教育。 活动课程 1、以学习者为中心; 2、强调学习者全面发展; 3、题材系由所有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合作选择组织; 4、由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与他人共同控制; 5、强调意义,具有改善生产的立即功能; 6、强调习惯和技能的养成为较大经验的一个统整成分; 7、强调理解并由学习过程的利用来改善; 8、强调学习情境的变化性,学习结果也要有变化; 9、教育在协助每个学生成为具有社会创意的个体。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传统的学科课程以学科为中心,难以顾及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他主张“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使儿童直接获取经验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7 从奥立佛的对比分析和杜威的主张,我们可以看出单一的学科课程不利于学生与社会生活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与培养,加上学科分得过细,知识重复出现过多既浪费时间又加重学生负担,学生的个性和个性潜能不能很好发挥。而活动课程的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扩大知识领域,在活动中以发展创造才能为总目标,并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知识和能力特点确定教育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其特点是: 1、突出自主性。以活动为主的学生自我活动为主,以学生全员参与为主; 2、强调兴趣性。活动课注重活动情趣,创设宽松、自由活动氛围,重视愉悦身心的作用; 3、重视实践性,学科课程的实践和应用其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更多间接的理性的知识,而活动课程的实践和应用,其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在具体活动过程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的知识。 所以,活动课程在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品德,陶冶学生情操,训练良好行为习惯,扩大学生视野,增强动脑、动手能力,增进身心健康,发展人性特长等方面,有着学科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一切恰恰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必须,是创新教育的必须。 (二)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应该把二者协调起来,注意学科课程中的书本知识与活动课程中直接经验感受的相互转换,强调活动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仅仅为了提高学生某个方面的特长,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充分认识活动课程的动能,又要防止过分扩大活动课程的作用。 在总体上都要服从整体的课程目标,二者都是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是在具体编排教学方式评价上,二者有着明显的差别。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的是人类长期创造和8 积累的经验的精华,活动课则主要是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性经验。从编排方法上讲学科课程法的是学科知识的系统化、活动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的系统化两者的系统化都由其载体的不同而不同。从教学方式上,学科课程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而活动课主要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和感知,两者都是以学生的主体的教学活动行为。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评价,侧重考察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重视过程评价,侧重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 活动课程的课改类型应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教师应着力于活动课的研究及其在本学科的应用,促进课的类型多样化进程,在活动课类型的探索中,不仅要着力于活动本身把握好开设活动课的目的,而且要切实把握好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过程之间相联系的环节,着眼于学科特点,有计划地安排好着力于感性认识感知与感受的活动过程。 注重结构与功能的匹配。活动课的功能是相对单一的,它并不要求在每一节课中,展现出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活动全过程,这意味着其结构的安排,不宜太复杂,不要把活动课搞成大杂烩,这样的活动过程自身的特点就不鲜明了。活动课以教学主体感性经验的获取为其向度,感性经验的涵盖极广,它包涵动静态的直观,也包涵动态的感受,活动课上教学主体感性经验获取的过程应侧重动态的感受,这就要求在课程结构安排上,有效地避免与学科课程的雷同和重复,在具体的教学中以其灵活、新颖生动、有趣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挖掘其潜能,培养创造意识,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提高素质这一统摄活动过程的核9 心要素,才能维系其与学科课程间的有机联系,才能符合教学主体认知过程完整性的要求,将感性与理性的认识过程统一起来,才能真正优化课程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全体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目标。 安徽省庐江二中 10 束义福 面对新课改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束 义 福 新课程改革是为了实现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现代化,坚持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先进性,更改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着眼学生终身学习理念和能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倡导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等在信息网络条件下的更大改革,把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选择性课程等多种新尝试纳入发展目标。其功能不仅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实施强调在教师指下的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新课程改变课程评价过份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角色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的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接受新的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教师观和人才观,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因此,新课程改革不仅挑战教师的观念,而且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新课程改革挑战教师知识结构。新课程结构改变过由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更多地体现综合性、选择性和均恒性;课程内容强调与学生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只熟悉某一门学科的单一型教师已不能胜任新的教学要求,视野宽广,知识渊博,多才多艺的全能型教师将在新课程改革中倍受11 欢迎。 新课程改革挑战教师能力结构。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背硬记、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强调民主教学、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这对传统的“讲授接受”式教学模式主导下的教学方法以及在这种教学模式和方法下构建的教师能力结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教师必须转换教师角色、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行为,并具备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能力。新课程设臵了以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实践课程,该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力以及初步技术能力、教师的教学阵地从教室学校向广阔的社会延伸,形成大教育的格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活动组织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对于习惯了讲台和照本宣科的教师来说,必须构建全新的能力结构。新课程标准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学校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同时,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不可推卸地落到了教师的身上。这对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要求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教师必须实现向专家型、学者型的转变,树立强烈的科研意识,具备扎实的科研能力,才能在新课程改革和实施中有所作为。 直面新课程改革时挑战,增强认识、提高素质。 第一,要提高对新课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投身新12 课改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新课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我国基础教育迎接科学持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挑战的重大举措。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指出: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教师要加强对决定的学习和研究,明确新课改的背景、目的、意义、目标、任务,将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把接受新课改挑战提高到科教兴国的高度来认识,增强使命感,提高投身新课改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二,应当清醒地看到教师的全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手段落后;学科水平较低,教师专业知识遗忘严重,视野狭窄,信息闭塞,不了解学科前沿,少数教师较少接受系统的学科专门教育,缺乏学科思想和学科研究方法的长期熏陶,由于负担重,教师很少进实验室,图书室,很少阅读、研究学科杂志和参考资料,学科素质未能得到尽快提高;教科研能力弱,科研意识淡薄,不善于将自己丰富经验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科研进一步升华;继续教育学习时间抓得不紧,自觉性、主动性不强,旧知识,老方法不能适用,新知识、新方法不能及时补充,教师个体素质、专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当前教师素质与新课改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要充分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和艰巨性。 第三,要明确教师自身在课改中的地位与作用,增强参与新课改的责任感。教师是新课改的具体执行者,因此,新课改能否成功的程度关键取决于教师。同时,新课程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开放性的课程体系,需要教师以建设性态度,创造性的劳动在教育教学的13 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拓广途径,推进课程改革不断发展的深入,促进课程体系不断科学和完善。纲要明确指出,学校有权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更历史地落到了教师身上,可见教师不仅是新课改的具体执行者,而且是主动的参与者,更是能动的建设者。 新课改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教师应当将新课改视为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强学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高昂的热情,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投身新课改,研究新课改,实践新课改。 安徽省庐江二中 束义福 14 浅析基础教育偏离教育本身要义的原因 束 义 福 教育活动是一个特殊的活动,作为传承文明,继往开来,并起着引领时代提升社会功能的教育必然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追求人的发展是教育的首要所在,塑造人、发展人,提升人的生命价值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水准,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这正如德国作家赫塞所说的,真正的教育是没有任何目的的,就象任何追求完美的努力,其本身就是目的。 放眼近几年的教育现状,我们在承认教育发展的同时不得不担忧,教育这个被人类赋予伟大使命的活动正日益被实用主义掣肘,其引领时代发展、提升社会功能被不断削弱,教育的本质被不断淡化,使教育的发展失去了本身要旨,使教育迷失了其自身的发展方向。素质教育仍然可望而不可及,基础教育始终未能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基础教育之所以一直偏离教育本身的要义,始终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徘徊,究其深刻的原因,是教育被贴上了实用主义的标签,教育本身也被变成了一个生产标准件的工厂。 社会需要成为教育培养的唯一目的。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功能是培养和提升人的素质,因此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目标,但是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中,有着强烈的缺乏未来概念的简单功利主义色彩。由于封建王朝长期的统治和社会急剧变化,个人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使得我们的文化传统中积淀起深厚的急功近利的简单功利主义思维方式和行动取向,社会的需要成为教育的唯一目标,教育长期被看作是对学生的塑造的改造的指令性工作,漠视学生的主体意识,一厢情愿地把学生修理成社会需要的人才。急功近利是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一种重要特征,而这种特征在教育中体现极为突出,社会需要什么的人,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社会承认什15 么样的学历,学校就培养什么样学历的人才,这种情况下必然会扭曲教育的本义,使教育不得不从神圣的教坛上跌落下来去府就现实的需要,从而导致教育的盲从和无奈,也必然会导致人的发展异化和畸形。 实用主义导致对“成功”和“人才”的误导。一个社会,人们对“成功”和“人才”的意义不同,反映了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也反映了人们对理想和价值观的取向,这也必然引领着教育的方向,在当今社会,人们对“成功”和“人才”的意义更多地被蒙上了功利主义的色彩,而周期长,见效慢的素质教育由于在短期内不能实现这一目标的而被人们所忽视或不被认可。于是,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必然导致教育不能超越眼前实利的诱惑,一味追求与现实的适应,甚至对现实的媚从,致使应试教育始终是占据着基础教育的圣坛,近几年来,在我国出现了一种特长教育,这种特长教育方式,确实在挖掘和培养受教育者某些方面潜能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似乎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方式,事实上,在当今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下,特长教育几乎是应试教育的另一翻版,是功利主义人才观在这一方面的凸现。 过于功利和实用正在剥落教师作为布道者的光环。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还不断地腐蚀着师道哲学。玷污了教师心灵上的净土。近几年来,人们对教师职业道德滑坡的言论不绝于耳,教师从一个崇高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传道者被降格为教书匠,这也是实用主义所造成的一个悲哀。在当今社会裸呈的多元价值取向面前,教师所讲的道理显得极其脆弱和虚伪,这不得不使教师去不断地屈从于社会的不良价值取向,为了应付各种检查和评比,尤其是各类形形色色的统考、检测、教师不得不使劲压学生,甚至体罚学生,从而造就了一批个性压抑、无棱无角、丧失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学生,过于物质化的社会、功利性的教育取向,在模糊教育功能的同时,16 也在悄悄地颠覆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津津乐道的某些依赖和尊崇。 教育的评估管理机制过多地蒙上了过于功利的实用主义色彩。对教育教学的评估管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对教育的导向作用,具有超前的、高瞻远瞩的评价体系无疑对教育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然而在利功主义色彩很浓的今天,教育评估也被蒙上了很浓厚的功利的实用主义色彩,评估重表面现象而不重人,重结果而不重过程;重外在而不重内在;重升学率而不重素质,。这样的评估掺和着许多非教育因素。另外,像很多在教育之外的达标创建也使教育者不得不“蝇营狗苟”去忙碌,致使评估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被降低。在这种评估体制下,教师只能摇摆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手脚被束缚在框框架架之中而无所适从。 千百年来,实用主义一直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学而优则仕”,“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思想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一个地方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体系并不仅仅是其自身的选择,而是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要求的合力,有很多问题学校是无法解决的, 不断滋生的的反教育因素在削弱教育的成效。所谓反教育行为,是指学校和社会教育中不含教育性,不具有教育价值,对学生不起教育作用,有时甚至是对教育活动起反作用的行为。目前,在学校中存在的反教育行为主要有:以学生为营利的商业行为;为了升学率而大打题海战,挤压学生节假日的急功近利行为;为了统考名次而放任(甚至指导)学生作弊的舞弊行为;恶性训斥甚至打骂学生的心理生理虐待行为等等。在社会上存在反教育现象主要有:利用学生进行各种创收和摊派活动;利用学校进行各种与教育无关甚至是与教育行为相抵触的活动;各种形式的评比和达标等。如今,反教育的行为有不断增加和蔓延的趋势,它们每时每刻都在削弱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而且不断地侵蚀青少年的心灵,扭曲他们的理想和奋斗17 目标。 人们一直在思考与讨论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不能出现比尔盖茨式的人物,为什么没有中国本土的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反省我们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方式,反省自己的教育过程和结果。其实,一个社会没有建设起一种对教育的理性的和对人文品质完善的环境和促进机制,不能尊重、理解与保护教育的崇高和理想的美化,而只简单强调一种功利和实用主义,只受一种暂时意识而激发起的浮燥的支配,那么人们的追求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趋向现实。 面对空前泛滥的物质大潮,市场经济依然寄希望于教师个人的道德操守,要求教师安贫乐道、默默奉献以挽回世风,这且不问教师愿意与否,社会非主流的意识形态认可这种坚守吗?换言之学生还会以教师一生潦倒,两袖清风中汲取宝贵的精神力量,从而勇于步其后尘吗? 安徽省庐江二中 束义福 18

    注意事项

    本文(新课改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