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文学概论复习经典题库答案上.docx

    • 资源ID:3561329       资源大小:88.17KB        全文页数:6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文学概论复习经典题库答案上.docx

    文学概论复习经典题库答案上第一章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B 4.B 5.D 6.C 7.A 8.C 9.C 10.A 11.B 12.B 13.D 14.D 15.B 16.B 17.C 18.D 19.A 20.A 21.A 22.C 23.B 24.D 25.D 26. C 27. A 28. D 29. C 二、多项选择题 1 .BCD 2. ABC 3. BCD 4. ABCD 5. CD 6. BD 7. ABCD 8. CD 9. ABD 10. BC 11. ABCD 12. CD 13 . AC 14. ABD 15. CD 16. ABCD 17. AC 18. AD 三、填空题 1图式化外观层 2生活;读者 3作品 4接受 5客观说;体验说 6真 7叶燮 8审美 9凝结 10情感沟通 11语言 12材料;手段 13符号论的文化概念 14.制度文化 15文字;知识、 16文化的动物 17莱辛 18历史文化层 19主体心理层 20客观对象层 21心理时空层 22历史文化层 23自由;节日 24广阔的包容性;思想的深刻性 25逻辑;意向 26人类共通性;假定性 四、名词解释题 1文学四要素是美国当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的文学观念。他认为文学作为一个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宇宙、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其核心是作品。 2文学活动三过程是指体验、创作和接受。因为,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说把文学理解为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虽然是对的,但这里所指的“作品”严格地说还只是“文本”,文本经过读者的阅读、理解、接受后才能变成作品。所以完整的文学活动应该包括体验、创作和接受三个过程。这一观念是对“文学四要素”说的合理的补充和完善。 3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指人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一点粉点地改造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感觉成为人的感觉,人性心理终于成熟,人的意识终于觉醒,人具有了人的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本质翅量。在这种条件下,自然在人的意识头性心理的主动作用下,终于可以成为人的对象。文学是人的一种对租性精神活动,就是因为人在文学活动中体现了人的意识、心理和一切本质力量,把自然作为人的对象,从而建立起了活动的机制。 4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在西方,最古老的“摹仿说”,就是再现说。 5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艺术形象是作家心灵的表征。 6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文学的根本目的是外在的。中国古代的“教化”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就是比较典型的实用说。 7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提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和独立的“身份”,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成为一个“自足体”。 8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认为在读者的阅读活动之外,在读者的意向性体验之外,不存在文学。 9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10语言艺术是指以语言为材料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艺术,这就是文学。 11品质阅读是一种首先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关注到情景、人物和情节的发现文学的文化意义的阅读。 12价值阅读是一种发现文学所负载的文化意义,即文本的文 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它只是发现,而不做价值评判,即,它只是发现文本有没有文化内涵和价值,如果有,是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而不对其做好与不好的评价。 13物理境,指的是物理世界,是事物的纯然的客观存在;心理场,指的是经验世界,是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经验世界和物理世界是不一样的己“物理境”和“心理场”之间也不存在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前者是可以计量的,后者是不可以计量的。 14.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了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5审美活动,简称“审美”。审美活动的基本精神是人的心理器官的全部畅通,是人的内在丰富性的全部展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审美的瞬间,人们暂时摆脱了周围熙熙攘攘的现实;摆脱了功利欲念,使灵魂升腾到一个心醉神迷的自由境界。 16虚静说是一种审美无功利的理论。它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提出的。“虚静”就是使人的精神进人一种无欲无求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都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17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合理”是指艺术形象应符合生活发展的逻辑。有了这种合理的逻辑,就可以被读者理解,觉得它真实。所谓“合情”就是指作品必须表现人们的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感情和真诚的意向,从而把假定的虚构升华为真实。 18移情就是把我的情感移置于物,使物也获得像人一样的生命和情趣。在体验中“物”与“我”的距离缩短乃至最后消失,进入“物我同一”的境界。自我仿佛移人到对象中,与对象融为一体。其结果是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更易于被我们理解。 19.“距离”论是一种对审美体验状态的解释,认为体验是一种拉开功利距离的体会。实际上是对已有的经验换一个角度重新审视,即在观照中帐插人了距离”,看到通常未注意到的方面,即事物的深意和诗意的方面,这是对过去经验的“反当”式的体验。 五、判断题 1. 理由:因为,文本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又读进去了,在头幽中出现了各种人、事、景、物的形象,并有了自己的理解,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意义和诗意才在读者的接受中得到实现。 2.理由:当客观存在只是一种纯然的存在时,并不能为我的撼觉所掌握,那就还不能成为我的对象。“因为对我来说任何一个对象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能感知的程度为限。”也就是说审美客体虽然是客观存在,但它不被人们所欣赏时,它是毫无意义的,对主体来说,它还不是对象。“存在”能否成为“对象”弓有待于人与对象间诗意关系的建立。当“存在”成为我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时,它就是我的“对象”了。 3. 理由:因为,当作家把生活中的事物写进作品中去的时候,它已是属于观念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东西了。已经不是原本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而是一个符号的世界、意义的世界和艺术的世界,是作家和诗人用他的全部生命和情感掌握过的具有意义的符号了。 4.理由:动物只有信号,没有符号。信号只是单纯的反应,不能描写和推论。人拥有符号,因此创造了文化。动物只拥有信号,创造不了文化。因此,人是文化的生物,动物不会成为文化的生物。 5.理由:人因为拥有符号因此创造了文化。其公式是这样的:人运用符号一创造文化。所以说,人与符号与文化是三位秘体的。 6.理由:人对现实的认识、反映和把握总是主客观的统一。人们在把握对象的那一顷刻中就是创造那个对象,那个对象已不完全是客观对象本身,它已是经过人们心理过滤的对象。 7.理由:美不是无条件的。审美作为一种活动必须有特定的心理时空的关系组合,在审美活动中,孤立的事物无所谓美或不美。 8.理由:美不美决定于关系组合。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询、对不同的人来说,对于某事物美或不美的判断是不一样的。在此扬美者,在彼就可能不美,反之亦然。 9. 理由:文学虽然有不同的对现实的反映形式,但就其本性来说,总的形式是假定性的。假定性就是指文学的虚拟的性质。没有艺术的假定性,就没有文学。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既是假定的,也是真实的。文学的真实性正是在假定性中透露出来的。 10.理由:这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在彩虹一诗中的话。提倡作家和诗人用孩子般的率真而惊奇的眼睛去看世界。因为儿童对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也会有敏锐的感觉。 11.(X)理由:艺术描写应该合情合理,但是,在文学中经常遇到情与理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来说,由于文学的意识的审美特性,十分重视情感的评价,就应该牵理就情,而不是牵情就理。 12. (X)理由:按文学的审美要求,“合情”更为重要。因为文学审美意识不是直接用道理说出的,而是主要以情感作为中介。“合理”必须与“合情”结合在二起,才能达到艺术真实性。所以,“合情”是更重要的。 13. (X)理由:文学是语言艺术。具有实质性内容的词义是一种精神性表现,人们在对语言心领神会的时候,很便于对生活进行理性的、深人的把握。所以文学是所有艺术中最富思想性的艺术,甚至可以直接称为思想的艺术。 六、简答题 1文学是人的一种对象性精神活动,就是因为人在文学活动中体现了人的意识、心理和一切本质力量,把自然当作人的对象,从而建立起了活动的机制。也就是说,作家把外部自然和人的自然作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从而把文学变成人的精神活动过程。 2首先,文学按其本来形态说,是人类的一种多环节的精神活动,作家面对客观的世界,有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甚至经历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有了刻骨铭心一的体验,心中才会有许多感受要抒发,作者才会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其次,作家经过曲折复杂的过程创作出文本,但是这个文本所蕴含的情感、意义和诗意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理解真正接受后,才能得到实现。也就是说、包括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在内的文学活动才是完整的文学活动。最后,更为重要的是文学作为人的对象性精神活动,根本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即是说,人在文学活动中体现了人的意识、心理和一切本质力量,把自然作为人的对象,从而建立起了活动的机制,即在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对象之间,在人的心理的作用下建立了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建立之日,就是人的对象性精神展开之时,文学活动才能真正地形成。 3首先,表现说认为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发乎内”是其基本倾向。其次,表现说认为诗人要忠实,但不是忠于对象,而是忠实于诗人的和人类的情感。再次,表现说强调想象力的充分发挥。 4人类的文学艺术演变的总趋势是由再现到表现,由表现到装饰。一般地说,当一种艺术走向纯粹的装饰之日,也正是它衰亡之时。此时,人类社会厌倦这种纯形式,而希望注入一种明确而富有诗意的具体内容。这时候,艺术又在一个新的层次上走“再现表现装饰”的路线。艺术的演变就沿着这条路线循环上升,不断地为人类所享用。就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当写实抒情的文学达到高峰之后,遴之而来的必然是形式主义文学的兴起,但形式主义盛行之后,就又会有人不满,以充满崭新的具体内容的新文学取而代之。 5文学观念的五个命题是:文学是一种文化样式;文学是升种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作家个体的体验的凝聚;文学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一种独特渠道;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6、我们说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是“视界融合”的结果。“视界融合”是一个阐释学术语。意思是说对同一个对象,人们理解的视界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理解者对对象理解的视界同历史上已有的视界相接触。形成了两种视界的交融为一,达到“视界融合”。我们借用这个术语说明对文学元素分析的视点应汇人更大韵文化的视界中,仅仅把文学理解为“审美意识形”“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作者与读者沟通感情的渠道”、“语言艺术”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把上述视点和命题汇人到“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的更大的视点和命题中。正如一个对象必须超越该对象的视界一样,理解文学也要放到文化这个更大的系统中去。 7广义的文化概念分为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指人创造的第二自然,即对象化的劳动的结果;制度文化指渗透了人的观念的社会的各种制度;精神文化指文化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更深层的东西。 8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个人的素养及其程度,包括人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的多少、涵养的有无等。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认为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符号论认为人是文化的动物。正是文化把人和非人区别开来。人因为拥有符号因此创造了文化。符号是人的最重要标志。没有符号、符号活动和符号思维,人的本质就无法突现出来。文化就是指蕴蓄在人的灵魂深处的精神文化和观念而言的。具体地说文化是人性展开的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等各个“扇面”,所有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一旦进人文学作品,就变成具有符号意义的精神文化了。 10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认为文化是与人的本质相联系的。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有无文化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强调“人化”这一点上二者是相同的。不同在于,首先,符号论的文化概念把符号作为人的最重要的标志,没有符号、符号活动和符号思维,人的本质就无法突现出来。文化是人运用符号及其意义而创造的。其次,符号论的文化概念认为文化就是指蕴蓄在人的灵魂深处的精神文化、观念文化而言的,具体地说,文化是人性展开的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等各个“扇面”。 11,首先是因为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的确是人类深层的文化,它是人运用语言符号系统,展现人生的意义和精神追求,尤其是包括人的审美理想的追求;其次我们从这个文化概念上来理解文学,是旨在强调文学作为一种文化,与语言、神话、宗教、科学、历史等精神形态的文化有更加密切的互动关系。可以这样说,所有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一旦进人文学作品中,就变成具有符号意义的精神文化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以符号论的文化概念来审视文学是最为可取的。 12这主要与作家的文化取向和文化理想的不同有关。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家,有不同的文化取向和文化理想、就是同一民族、同一时代的作家面对着共同的传统文化,也可能产生不同和完全相扳的文化取向和文化理想。“认同”还是“离异”,就是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的文化取向。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力量,它可以佣来认知我们周围的一切现象。“认同”就是以传统文化的眼光去看特周围的一切,巩固和维护传统文化已经确定的种种规范,使传统文化得以凝聚和稳定。“离异”表现为批判和扬弃,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打破和改变传统文化的规范,而把f象统文化所封诉的内容吸收进睐;呼唤或形成新的规范。 13发现文学所负载的文化意义主要靠文学文化阅读,包;括护品质阅读”和“价值阅读”。“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一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汉语文学中的“品质阅读”就是首先关性文本中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关注到情景、人物和情节。“品质阅读”还是在诗的内部进行,没有超出诗的夕语言文字的内部,仅仅属于语言和审美范围的阅读。对于文学文化的阅读,仅仅靠“品质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艺术文本走询社会文化。这就是“价值阅读”了。“价值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的价值”。“价值阅读”是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需要说明的是,“价值阅读”只是发现作品中的文化内涵,而不对其进行价值评价。也就是说只发现其有没、有文化内涵,是什么样的文化内涵、而不评论它的好坏乙“价值阅读”、常常给习见的作品以新的解读。 14文学和科学文化是不同的。文学的中心问题首先是人,人的感受、情感、愿望和理想。科学的中心问题则主要是自然世界。科学也研究人自身,但在科学中,尤其在自然科学中,人主要是作为一种自然而进人科学的视野。文学和科学都要揭示世界的奥秘。文学要揭示的是人的心灵方面的奥秘,科学要揭示的是自然方面的奥秘、次学和科学都追求真与美,文学追求的主要是人的情感的真,科学追求的是客观规律的真。必须选择时,科学选择真而“牺牲”美,文学在真与美之间不作单一选择,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但是,文学与科学又密切联系并相互促进。它们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只是偏重于感性或理性之分。科学文化以它的理性智慧的知识性和深刻性塑造了文学家,进而促进了艺术文化的发展。艺术文化以它的情感智慧,影响科学家的精神世界,给科学的发展带来感受力、情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从而促进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文学和科学永远是关联在一起的。 15文学重虚构,重情感,重诗意;历史重真实,重事实,重理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但是,无论历史还是文学,都可以达到对事物的普遍性的揭示。它们不但各有不同的个性和特点,而且是相通的,历史中有文学,文学中有历史。它们不但是相通的,而且是互动的。历史为文学提供创作的题材,为文学开辟了一个重要的方面,文学与历史“联姻”后产生的历史剧、历史小说、历史故事等大大丰富了文学的世界。文学反过来又丰富历史,历史书中所缺少的细节和情感,都可以在文学中寻找到。所以人们把规模宏大的文学篇章称为“史诗”或“百科全书”。 16各种艺术既是相通的,又是互动的。文学的特点是善于传达人的情意和思考。影响到绘画、音乐,可以使绘画和音乐获得深刻的思想。绘画的特点是善于描绘空间形象,作用于诗歌和音乐,可以使之增强形象性。音乐的特点是它的节奏性,作用于诗歌和绘画,可以使之增强节奏感。总之,各门艺术可以互相配合、阐发、影响和补充。 17莱辛的意思是绘画用的是自然的符号,所以它适合于表现在空向中并列的事物,适合于表现静态的事物,如若要表现动态的事物,就要选择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而诗用的是语言符号,所以适合于表现前后持续的事物,适合于表现动态的事物。 18第一,因为除了社会生活这个源泉之外,再不可能有第二个源泉了。古代的、外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也能供作家创作时借鉴和利用,但过去的文艺作品是“流”,不是“源”,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彼时彼地的生活创造出来的东西。第二,因为文学作品的一切因素都来自生活,文学的题材、主题、情景、人物、情节、结构、语言和技巧等都来自生活或生活的赐予、暗示和启发。 19在文学创作中,作家的“心”与外在的“物”是互动的。也就是说,作家在反映生活时,一方面是主体受客体制约,另一方面客体也受主体的驾驭。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对现实的认识、反映和把握总是主客观的统一。一方面它是客观的,因为反映是受外界事物所制约的,是外界事物的映象;另一方面又是主观的,因为对外界事物的反映是由人这个主体来进行的,总是受他所累积的全部个人经验和全部个性心理特征制约的。实际上,人们在把握对象那一顷刻中就是创造那个对象,那个对象已不完全是客观对象本身,它已是经过人们心理过滤的对象。 20审美的“审”,即观照感悟判断,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信息的接受、储存与加工,即以人的心理器官去审察、感悟、领悟、判:断周围现实的事物或文学所呈现的事物。在这观照感悟判断过程中,人作为主体的一切心理机制,包括注意、感知、回忆、表象、联想、情感、想象、理解等一切心理机制处在高度活跃的状态。这样被“审”的对象,包括人、事、景、物以及表达他们的形式,才能作为一个整体,化为主体的可体验的对象。而且主体的心灵在这一瞬间要处在不涉旁鹜的无障碍的自由状态,真正的心理体验才可能实现。主体的动作是审美的动力。主体如果没有“审,的愿望、要求和必要的能力,以及主体心理功能的活跃,审美是不能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作为一种审美基本的层面是主体心理层。 21审美的“美”是指现实事物或文学中所呈现的事物,这是“审”的对象。对象很复杂,不但有美,而且有丑,还有崇高、卑下、悲、喜等等。因此,审美既包括审美,也包括审丑、审崇高、审卑下、审悲、审喜等等。这些可以统称“审美”。当审这些对象时都会引起主体心理的回响性反应。虽然感受和情感很不相同,但我们都是以情感评价事物的。客体是“美”的信息源,是审美的对象。没有对象,审美活动也不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审美活动的第二个层面是客观对象层。 22审美作为一种活动必须有特定的心理时空的关系组合。在审美活动中,孤立的事物无所谓美或不美。也就是说,美不是无条件的,同一个对象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对不同的人来说其审美感受和审美判断是不一样的,甚至对同一个人也有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学审美活动的第三个层面是时空心理层。 23.审美活动的实现还必须有历史文化的条件。因为审美活动不但是瞬间的存在,而且它的每一次实现都必须渗透人类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历史文化传统又渗透、积淀到每一次审美活动中。人们总是感觉到审美活动让我们想起了过去的什么。美往往是文化传统凝结的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审美活动的第四个层面是历史文化层。 24文学审美活动有两个特点: 第一,广阔的包容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有巨大的功能。词语可以与世界上一切事物发生广阔的联系。世界上一切人物、场景、色彩、声音、气味、感觉、知觉、理想、情感、心态无一不可以用词语符号表示出来,并间接地刺激人的感官。不但文学描写生活的广度别的艺术无法相比,而且文学描写得细致入微、深入曲折的程度也是其他艺术无法相比的。文学如果不是借助语言,就不可能如此宽广如此细致地反映生活。这一特点也体现在文学审美活动上。审美可以融化生活的一切内容,文学的审美尤其辽阔丰富。文学的审美对象中有美也有丑,有崇高也有卑下,有悲也有喜,在文学审美活动中,人们可以以自己的情感或拥抱或排斥或喜爱或憎恨对象,总之生活里的一切都可以当作审美观照的对象,都可以成为作家或读者的诗意的过滤。文学审美活动所具有的包容性,是别的艺术不可能达到的。 第二,思想的深刻性。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它所蕴含的思想性往往比其他艺术更深刻。因为词语并非物质性材料,具有实质性内容的词义是一种精神性表象。文学是所有艺术中最富思想性的艺术甚至可以直接称为思想的艺术。文学除了给我们情绪的感染之外,还能给我们以大量的、强烈的、深刻的理性的认识。文学的这一特点在文学审美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文学审美活动中人的感性和理性都是充分活跃的,他们面对文学的言象意的结构,绝不会仅仅停留在对作品表面的语言的阅读和形象上,而要进一步对作品的“意”进行追问和判断。正是这种审美追间和随后的审美判断使思想钓深刻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5包括四个方面: (1)从性质上看,既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不伺集团、群体的作家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代表着不同的利益,这样他们必然会把他们的不同集团、群体的意识渗透到文学的审美描写中,从而表毅出不同集团、群体的意识和思想感情的倾向性。但是,无论属于哪个集团和群体的作家,其思想感情也不会总是被束缚在集团或群体的倾向上面。作家也会有人与人之间相通的人性,人人都有的生命意识以及对人类共同的生存问题的关注,在文学描写中表现出人类普遍的共通的情感和愿望。所以说,集团倾向性和人类共通性的统抉,是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性的重要表现。 (2)从主体把握对象的方式上看,既是认识又是情感。文学中的认识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更多的情况是理性认识渗透到感性认识中,完全没有认识因素的作品是极少见的,文学的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的方式表现出来。文学的认识与作家的情感态度是完全交融在一起的。 (3)从目的功能上看,既是无功利性的又是有功利性的。在文学活动中,无论是作者,无论是读者,在创作和欣赏的瞬间一般是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的,必须排除功利目的的考虑,才能进人文学的世界。但是在创作和欣赏的背后却潜伏着功利性,或批判社会的弊端,或揭示人生的意义,或表达人民的愿望,或展望人类的理想,以及陶冶人的情操,都是一种功利性,即区别于直接的物质功利性的间接的精神功利性。 (4)从文学反映生活的形式看,既须假定性又须真实性。文学意识是审美意识,它虽然也追求真实,但它是在艺术假定性中所追求的真实,文学不是事实的记录,它是虚构的、假定的。如果违背假定这个前提,变成事实经过的流水账,文学就成为非文学了。艺术的真实性是指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合理”,即符合生活发展的逻辑。虚构的形象在逻辑上是合理的,人们就会相信它是真实的。“合情”,即指艺术形象所表现的感受是真切的、感情是真挚的、意向是真诚的,人们就会把假定的虚伪升华为艺术的真实。 26,科学与人的经验的联系较为密切,因为科学是知识的体系;文学则与人的体验有更密切的联系,因为文学是对人的生命、生活及其意义的叩问,是情感的领域,是价值的体系。 27读者允许作者去假定去虚拟,他们却津津有味地去看作品中的故事,并为它欢喜或落泪,可并不认为它是实有其事。作者却也“宽宏大量”,允许读者不把他的作品中的故事当作事实看待,允许读者把他的作品当作“谎话”,正是在这种默契中,文学放心大胆地走到了艺术假定的这一极。 28经验是人的生物的或社会的阅历,一般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而体验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与个性色彩的形态,它是把自己置于价值世界中;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29作家是通过自己的刻骨铭心的审美体验来改造生活,来塑造文学形象,来创造文学作品的。如果没有作家的审美体验,那么,生活的生气、意义和诗意,就不会被显示出来、文学创造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30.(1)情感的诗意化。作家个性体验的首要特征就是情感的诗意化。作家经历中遇到的某些人、事、景、物,进人到他的情感领域。他与它们共同着生命,在沉思中进行了诗意的“处理”,并时时拨动他情感的琴弦,甚至幻化为种种形象,一旦作家动笔写这些人、事、景、物,那么所写的其实就是他自己的生命体验迸发出来的情感火花。 (2)意义的深刻化。体验一方面具有直观性,另一方面又具有超越性。所谓体验的超越性就是超越具体的情感与形象,生成深刻的意义世界。 (3)感受的个性化。体验的东西是难忘的,是情感的起伏激荡,是意义的深刻领悟,那么你体验中的感受必然受到你自己的出身、经历、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等的“塑造”,而成为你个人的独特的感受。这样在体验中感受的个性就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七、论述题 1这道论述题的核心,是要理解文学作为一种活动,不仅是在“文学四要素”和“三过程”的意义上说的,更重要的是在文学作为人的对象性活动上来理解的。为此,首先要解释清楚马克思提出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命题,并在此前提下说明文学作为一种对象性精神活动,就是因为人在文学活动中体现了人的意识、心理和一切本质力量,把自然当作了人的对象,而这个对象正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谈到这里,自然而然地就要把梦客观存在”和“审美对象”加以区别,并做出结论:我们所说的文学活动,不仅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展示。论述时要举例,或自己找适当的例子,或用教材中的例子。 2这道论述题和第一题是同样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回答的思路同上。 3这道题是问“文学观念嬗变的时代原因”。中心命题是:文学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然后以文学观念从“再现说”一“表现说” 一“客观说”一“体验说”的演变轨迹为例,说明文学观念的变化都是随着各个时代的变化发展,社会历史的变迁以及社会心理的变化而出现的。我们不能离开社会与时代的条件,来看文学观念的变化。 4这是一道大型的重点题目。教材中非常明确而系统地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关键是吃透教材,全面理解,抓住要点,联系实例。第一个要点的核心是:文学若能揭示人的生存状况,那么就有了文化意义,就具有了对人的精神关怀的价值了。第二个要点的核心是:文学在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什么是幸福?等问题时,它就把人的生物性的欲望变成一种美学和哲学的精神活动。这样,文学的文化意义就在叩问人的生存的意义上突现出来了。第三个要点的核心是:真正的文化都是似爱护人为目标的。文学中的交往对话关系,以诗情画意延伸了文化对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从而显示出文学的文化意义。第四个要点的核心是: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他怀着对未来的希望而生活着。文学诗情画意地表现人的愿望、理想,展现了一个充满人性的未来,而获得文化意义。 5.这也是一道很重要的论述题,它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学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特点,进而把握文学的本质。关于文学和科学文化、历史文化及其他艺术文化的互动关系,其要点可参考本章简答题中第14 ,15 ,16题的揭示。 6这是认识文学的社会意识性必然要碰到的一个根本问题,即文学是从哪里来的?对于这个问题,古今学者早就定论。马克思主义用反映论对此问题的解答尤为深刻。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阐释更其细致入微。答此题重点说明:一、毛泽东对文学艺术源泉间题的论述至今仍然是正确的;二、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惟一源泉,此外没有第二个源泉;三、过去的文学作品只是“流”,不是源。考生在自学时可以准备一些作家自己对此间题的真切感受,做为实例。 7审美是文学的基本功能。审美的实现过程是一个创造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四个层面的有机配合作为条件。对于审美活动的本质和内涵的揭示和认识正是通过对这四个层面的剖析而展开的,关于四个层面的要点可参考本章简答题第20,21,22,23题。举教材的例子即可。 8这一道题的主旨是论述文学审美活动和其他艺术审美活动的不同之处。因此,要始终抓住文学和其他艺术在塑造形象时的材料与方式的区别,即语言。要点参考本章简答题第24题,举例要认真选择,紧扣要点。 9.“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是“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和“文学的审美特性”有机结合产生“质变”后的一个独立的概念,决不是后二者的简单相加,这是论述此题时必须明确的出发点,只有认清这一点,才可能正确地把握它的内涵。关于文学审美意识性的内涵可参考本章简答题第25题。 10.这道题是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性”的内涵择出的份个重点己它集中地说明了“艺术的真实性”的本质。这个问题对于认识“什么是文学”具有关键意义。希望考生作为“重中之重”加以理解,吃透教材,化为自己的认识,并能用自己理解的话语明确地加以阐述。 11在文学活动中,作家的经验具有重要意义0论述体验的特征时,先要把体验和经验的联系和体验的意义略加阐述,这样有助于了解体验的特征,可以参考本章简答题第28,29,30题。 12王国维的“出入说”是我国古代文论中很具特色的一个关于文学观念的理论。建议考生将其全文背过,反复咀嚼。“教材”关于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的两点说明:第一点是讲“入”,“入乎其内,故有生气”;第二点是讲“出”,“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即超越对象。审美体验就在这一入一出,反复出入之间形成。 (1)文学作为人的对象性活动,根本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即人在文学活动中体现了人的意识、心理和一切本质力量,把自然当作人的对象,从而建立起了活动的机制。 (2)在这里,要严格区别客观存在和审美对象。一支乐曲虽然是客观存在,但它不能为人们所欣赏时,或者由于主体缺少欣赏音乐的耳朵而实际上没有欣赏,这时,它是毫无意义的,对该主体来说,它不是对象,欣赏活动不能形成。活动有待于主体与对象关系的建立。 (3)我们所说的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对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14本题答题要点: (1)这是文学体验说对文学本质的基本认识,强调了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强调了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2)“体验论”认为,“文本”是死的,还不能成为供读者观照的审美对象。“文本”一定要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经过读者的体验,并与作者构成对话关系时,才能实现为审美对象,才能成为真正的作品。所以,在读者的阅读之外,在作者的意向性体验之外,不存在文学。文学只存在于读者与作品的交流之中。 (3)这一观点打破了“客观说”把作品理解为一个与社会、与读者没有关系的、封闭的“自足体”的观点,开阔了人们的审美视界,是有合理性的。 15李政道主要强调了艺术与科学的不可分割性,说明科学需要的“智慧”和艺术需要的“情感”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密切关联的,而且是可以互动的;它们在塑造人的素质这一根本点上是相通的;文学与科学有共同的根:科学为自然立法,文学艺术为人生立法;科学文化是自然之根,文学艺术是人生之根。 16. 此题的重点是说明文学与历史文化的关系。虽然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但都可以达到对事物的普遍性的揭示。而且,要充分认识到文学与历史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但文学中有历史,历史中有文学,而且,历史为文学提供了创作的题材,文学反过来丰富了历史。 17本题答题要点: (1)绘画作为视觉艺术,音乐作为听觉艺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是三种最主要的艺术种类。 (2)它们之间有区别,但也有共同性。 (3)各门艺术之间不仅是相通的,而且有互动性。 18本题答题要点: 通过王夫之这句话要说明:文学作品中的一切因素都来自于生活;毛泽东关于艺术源泉的论述至今仍然是正确的;在创作中作家对生活是否熟悉,是至关重要的。 19本题答题要点: (1)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文学不等于就是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必须经过作家的艺术的改造,才能转化为文学。 (2)文学对生活的反映不是消极的被动的摹写,而是积极的能动的感悟。是作家的“心”与外在的“物”互动的结果,是作家,"心智的果实”。 (3)在文学创作中单纯“追求理性”而不顾现实的倾向和追求“妙肖自然”而不顾主体的倾向都是错误的,人对现实的认识、反映和把握总是主客观的统一。 20高尔基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广阔的包容性。 (1)语言有巨大的功能,词语可以与世界上一切事物发生广阔的联系。 (2)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凭借语言符号来把握世界的文学,其描写具有无比的广阔性和丰富性。 (3)不仅文学描写生活的广度是别的艺术无法相比的,而且文学描写的细致人微、深人曲折的程度也是其他艺术无法相比的。 21本题答题要点: (1)文学包含了对社会的认识。文学中的认识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更多的情况下是理性认识渗透到感性认识中。完全没有认识因素的作品是很少见的。 (2)文学的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文学的认识与作家的情感态度完全交融在一起。 (3)文学的审美意识作为认识和情感的结合,它的形态是“诗的思想”,很多优秀作品的审美意识是十分丰富的,人们可以逐渐领会它,却无法用抽象的言辞去限定它。它是一种情致,是认识与情感的交融,诗中之理,如水中盐,花中蜜,体匿性存,无痕有味,很难用抽象的词语来说明。 22本题答题要点: (1)文学活动是无功利的,但又是有功利的,是二者的结合。 (2)在创作和欣赏的时刻,必须排除功利得失的考虑,才能进人文学的世界。只有在无功利的审美活动中,才会发现事物的美,才会发现诗情画意。 (3)刘舞提出的“虚静”说,意思是说,在酝酿文思的时候,可贵的是虚心和宁静,清除心里的成见,使精神处于纯静状态。“虚静”就是使人的精神

    注意事项

    本文(文学概论复习经典题库答案上.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