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docx

    • 资源ID:3494753       资源大小:55.56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docx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一、规则与自由 区域活动的开展 谈到规则与自由,就不得不提到蒙台梭利。她关于“自由与纪律”的论述会带给我们很多启发。蒙台梭利认为纪律是一种积极的状态,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的。她认为,儿童在活动室里自愿地、有目的地活动,每个人都忙于自己的“工作”,安静地走来走去,有秩序地取放物品,并不会造成混乱。因为对儿童来讲,安静和秩序是必要的,而且他们也知道哪些行为是被禁止的。儿童在这种环境中逐渐成长,自然会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长此以往,就能够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因此,在蒙台梭利的活动室内,允许儿童自由地活动、交谈、交换位置,甚至允许儿童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移动桌椅。 蒙台梭利说,一个人如果像哑巴那样安静,像瘫痪的人那样不动,不能算是有纪律的。积极的纪律包括了自由,它和因强制而产生的“不动”是不同的,因此,她指出,纪律的培养既不能靠强制,也不能靠宣传和说教。在自由的活动中使儿童理解纪律,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和遵守集体的规则,这样儿童才会是主动的,在需要他们守规则时才能控制自己。 她特别强调:自由和纪律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应让幼儿学会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诸如任性、无理取闹、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等的活动,都要收到严厉的禁止。 由此,我们应该明确: 1.规则与自由不是对立的,它们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或者说真正意义上的纪律的形成必须建立在不受压抑的自由活动的基础之上,因为没有自由或自由空间过小,最终会导致规则被自由打破。 3.区域活动必须有规则。用规则标识界限,建立秩序,保障自由,这是形成真正的纪律的前提,是幼儿能够自发地、主动地完善自己人格的前提,这也是区域活动有别于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所在。 4.区域规则的制定是为了保障全体幼儿的自由而不是限制自由。 二、区域规则从哪里来 区域活动的规则不是教师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威而一厢情愿提出的“要求”,也不是为了控制幼儿的行为而划定的“条条框框”,它是整个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一种内在需求,是所有幼儿能够自由开展活动的保障。因此,要制定区域活动的规则,首先要明确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应该享有哪些自由。 蒙台梭利教室中儿童自由的五种表现或许能够作为我们的参考: ·儿童拥有从环境中选择吸引自己的事物的自由,即对什么有兴趣,可以自由的选择; ·儿童拥有行动上的自由; ·儿童拥有安静不受打扰的自由; ·儿童拥有自己发现问题,相处办法和计策,并自己选择答案的自由; ·儿童拥有凭自己意志将他的发现与他人交换及分享的自由。 区域活动中应该保障孩子的哪些自由呢?主要有选择的自由、不被打扰的自由,探索的自由、表达的自由。教师应该在明确幼儿享有的自由权利的前提下,围绕对这些权利的保障来制定规则,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共同制定 规则是一个群体中所有人都必须共同遵守的,因此在制定规则时应该让幼儿参与进来,师幼共同商讨、制定和调整规则。只有幼儿自己认同和接纳规则,他们才有可能更好地遵守规则。 1.讨论协商达成共识,明确活动的基本规则 区域活动的一些基本规则应该在区域活动正式开展以前就制定并明确下来,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乱而影响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 前面曾谈到制定规则的目的是保障幼儿的自由,因此,在讨论基本规则前,教师不妨与幼儿一起聊一聊在区域活动中他们可以做什么,然后一起讨论,怎样才能保证大家都做好、玩好。比如,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并享有不被打扰的权利。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个内容和孩子讨论:“如果一个小朋友正在玩他喜欢的娃娃,另一个小朋友也想玩,跑过来就抢,这样做对吗?那应该怎么做呢?”孩子们自然会参与讨论,并理解这样做不可以,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先去选择其他玩具,或者耐心等待,或者与小朋友协商一起玩。对于“物归原位、不破坏玩具、不影响环境、不干扰他人以及听到区域活动结束的音乐要自觉收拾材料停止活动”等基本规则,教师都可以通过这种讨论的方式制定下来,这样既明确了要求,与幼儿达成了共识,同时又加深幼儿对规则的理解,有利于幼儿更好的遵守规则。 2.实践试误,针对具体规则进行讨论,逐步调整规则 师生共同制定好的规则不一定全都完美无缺,尤其是各区域的一些具体规则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针对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与幼儿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逐步调整完善规则。 娃娃家是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的区域,常常人满为患。教师和幼儿共同制定的规则是:每次只能有3个人进入娃娃家,用门口的小脚印来控制人数,3个小脚印都放上鞋子了,别人就不能进了。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有个小朋友很想玩娃娃家,却苦于没有“空余的脚印”,于是想出各种办法:扮作客人来娃娃家做客,当修理工来给娃娃家修理电器、来娃娃家当钟点工。但娃娃家的主人总是以“没有空余的脚印了”为由坚决拒绝,让这个小朋友非常沮丧。教师观察到这一情况,认识到这个小朋友屡次尝试中所闪现出来的“智慧的火花”,同时也意识到先前的规则限制了孩子的思维,也限制了活动更深入的开展。于是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 小朋友家里有没有客人来做客? 客人来了,主人该怎么办? 不让客人还会有哪些人到家里来? 娃娃家的规则怎样调整会更好玩? 。 在讨论的过程中,幼儿也都意识到客人来了不让进门太不礼貌了,而且有了客人、修理工、钟点工的参与,游戏会更好玩。在娃娃家扮演爸爸的小朋友提出一个小问题:“大家都来做客,娃娃家太挤了怎么办?”教师把这个问题再抛给幼儿,鼓励幼儿热烈得讨论,积极地出主意想办法。最终决定,每次只能有两个客人来做客。于是,教师又为娃娃家增加了两双客人用的小拖鞋,并修改了规则。 对娃娃家规则的讨论和调整,不仅解决了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而且拓展了游戏广度和深度。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讨论与调整,幼儿逐渐学会了解问题的方法,同时,更深刻地理解了规则的意义。 规则不宜太多 开展区域活动的目的是为幼儿提供一个更加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让幼儿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与同伴,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主动的探索与学习,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建构与完善自己。因此,区域活动的规则不宜太多,否则会限制幼儿的自由,束缚幼儿的思维,与区域活动开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孙瑞雪教育机构的儿童行为规则。他们的规则只有7条: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并有权利自由支配; ·从哪里拿的东西请归位到哪里; ·谁先拿到的谁先使用,后来者请稍等; ·不可以打扰别人; ·做错事要道歉,并且学会要求他人道歉; ·学会拒绝别人,学会说“不”。 其实,过多的规则不利于幼儿的理解和遵守,因为过多的限制与幼儿喜欢自由的天性相冲突,会导致幼儿频繁地、无意识地“违规”,从而影响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 规则是动态变化的 区域活动中的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随着区域材料、活动内容以及幼儿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呈现动态变化的特点。 在刚开展区域活动时,为了避免幼儿频繁换区,帮助他们养成专注活动的习惯,教师和幼儿共同制定了这样的规则:每名幼儿在选区后要在本区域活动,不能随便换区、串区。随着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幼儿的良好习惯逐渐养成。教师发现幼儿都能比较专注地在本区域活动,看起来井然有序、却缺少了区域间的互动和交流。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后,把规则调整为:选区后要在本区内专心活动,如果有需要可以到其他区交流,如果不想在这个区活动了,可以收整好玩具材料,重新选择其他区域。 规则调整后,班里的区域活动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充满生机:泥工区刚做好的“饼干”、“糕点”被源源不断地送到了食品店;表演区的“演员”来到美工区定制表演用的花纸伞;建构区的“工人”累了到休闲吧喝杯果汁;娃娃家的一家人会锁上门到“4S店”选购汽车.除了区域间的互动增加了,幼儿在某个区域操作尽兴后,都可以再去选择其他喜欢的区域。规则的变化让区域活动“活”起来,也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有了更多的体验和收获。 总之,规则是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它的目的不是限制和控制幼儿的自由,而是确保全体幼儿能够顺利地开展区域活动,并获得自由、自主的发展。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就会明确区域活动的规则是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内在需求、是幼儿自由活动的内在需求、是幼儿不断发展的内在需求,不应变成空洞的、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框框”。 三、区域规则有哪些 区域规则一般包括区域活动的基本规则和各区域的具体规则。 区域活动的基本规则 区域活动的基本规则,是指保证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适用于各个区域的、最基本的规则、一般包括:选区进去规则、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的规则以及区域活动结束后收拾整理的规则。 1.选区进区规则 选区进区的规则可以保障全体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发展需求自主选择区域、进入区域游戏。 通常选区进区的规则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时间。每个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时间不一定,一般每次区域活动时间应在4060分钟,每天不少于一次区域活动。教师可用固定的一首乐曲提示幼儿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区域活动结束的乐曲想起,所有的幼儿必须整理物品,结束活动。 人数。每个区域面积大小不一样,材料多少不一样,所以,可以容纳的人数也不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规定每个区域适合的人数,并用隐性暗示的方式呈现,如插卡、挂牌、数字牌、鞋子印码、围裙、套袖、区域中的座位等,帮助幼儿明确每个区域可以容纳的人数,先来的先玩,人数满了,就不能再进去,可以等待或者另选区域。 2.区域活动中的规则 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则也应该与教室规则中的相关内容保持一致,一般包括一下几条: 取放材料的规则: ·进入区域后有序地选取材料; ·每次选择一份操作,不多拿、多占; ·操作活动结束后,物归原位方可离开。 操作材料及开展游戏的规则: ·轻拿轻放,珍惜爱护操作材料; ·按照各区域要求和规则进行操作或开展游戏; ·在活动室内只能走,不能跑。 人际交往的规则: ·先来区域的先玩,先拿到玩具的先玩; ·不能抢夺别人的玩具; ·不能动手打人、推人、咬人; ·小声讲话; ·想插入别人的游戏要有礼貌地征得对方同意。 3.结束后的收拾整理规则 区域活动结束后的收拾整理能够培养幼儿善始善终的做事方式以及对环境的责任意识,同时对幼儿的自理能力也是很好的锻炼。因此,制定明确的规则,帮助幼儿有效地做好区域活动结束后的收拾整理工作非常必要。 收拾整理的规则一般包括: ·结束乐曲响起时活动结束,马上开始整理; ·谁玩的材料谁整理,共同游戏的材料共同整理; ·物归原位,摆放整齐; ·及时清理活动中产生的垃圾和污渍; ·自主管理自己的作品。 各区域规则举例 区域规则要视每个区域的具体情况而定,要考虑每个区域的环境材料特点,活动开展的内容和要求。 阅读区的一般规则: ·一人一本,看完再换,不争抢,书读完要放回原处; ·安静阅读,不打声喧哗,不干扰别人; ·爱惜图书,一页一页翻书,不撕书、不在书上乱涂乱画。 建构区的一般规则: ·按照需要选取材料,不争抢; ·不乱扔,不用积木打人; ·不破坏别人的建构作品。 美工区的一般规则: ·各种材料分类收放,避免弄混; ·正确使用各种工具,注意安全; ·注意保持卫生,及时清理。 益智区的一般规则: ·按照材料的操作规则进行操作; ·分类整理材料,无遗失,确保材料完整。 表演区的一般规则: ·共同选定表演内容、分配角色; ·注意控制音量,尽量不干扰别人。 角色游戏区的一般规则: ·不争抢角色,不争抢玩具; ·按照扮演的角色要求,遵守相应规则。 生活操作区的一般规则: ·分类取放,不乱丢、乱放操作材料; ·注意安全,不把颗粒小的操作材料往耳朵、鼻孔里塞。 四、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 引导幼儿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区域活动常规是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而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靠说教和硬性的灌输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的用心、耐心,还有日复一日的坚持。 创造良好的开端,让规则自然如心 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就要让幼儿能够感觉到规则的作用,体验到遵守规则带来的安全、稳定的心理感受,还要让幼儿通过学习、练习获得遵守规则的能力。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以及区域活动开展的成功与否,与刚开始进行区域活动时教师对幼儿的引导帮助以及对常规习惯的要求是否到位密切相关。因此,在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不要盲目地急于让幼儿进入到区域中,而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以及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以小班幼儿为例,教师可以采取如下的方法,帮助幼儿理解规则、遵守规则。 1.模仿练习 在请幼儿进区活动之前,教师可以专门组织幼儿了解并练习区域活动的基本常规,包括如何端取放材料的各种容器、如何物归原位、如何在区域间走动、如何在区域中找到合适的位置等等。教师在介绍完各个区域让幼儿认识后,可以用示范的方法为幼儿演示,并请幼儿模仿练习。 2.游戏巩固 教师还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带领幼儿练习基本规则。比如物归原位的规则,教师可与幼儿一起玩记忆游戏进行巩固。 教师带领幼儿来到一个活动区,先请幼儿观察教具橱中各种材料的位置,然后按照要求取出材料并放回原来的位置。“请东东把喂娃娃游戏用的托盘端过来。”“想一想,它刚才是放在哪里的?请你再把它送回家吧!“或者请幼儿先仔细观察一个教具橱中几份材料的摆放位置,再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将其中的23份材料取过来,让幼儿试着放到原来的位置,以帮助幼儿记忆位置,并养成物归原位的习惯。 3.分组进入 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很容易受同伴和环境的影响。为了确保区域活动能够有序地开展,让幼儿从一开始就感受到守规则,有秩序带来美好的体验,教师可以采取让幼儿分组逐渐进入的方式。比如,将全班30个幼儿分成3个组,先请已具备一定的规则意识、习惯良好的一组进入区域,由配班教师组织另外两组幼儿进行其他活动。教师可以根据第一组幼儿的活动状态,决定第二组进入的时间,可以是一天以后,也可以是几天以后。最终,所有幼儿都陆续进来,并能有秩序地活动。 前期的充分准备对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规则意识的养成有着至关的作用,一个良好的开端会让幼儿自然而然地从内心接纳规则,从而愿意去遵守规则。 利用环境暗示,养成自觉习惯 有效地利用环境暗示的方法能帮助幼儿时刻不忘规则,自觉地遵守规则。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区域环境的布局、材料的投放、图示图标的设计等构成一种隐性的规则,从而发挥环境的暗示作用,减少不必要的语言指导。 比如,把阅读区设置在光线充足又相对安静的地方,放上色彩柔和有舒适柔软的沙发或靠垫,然后整整齐齐地摆放上幼儿喜欢的图书,再摆上一株充满生机的小盆栽,这样的区域布置有助于孩子们安静专注地阅读。 投放材料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一些规则隐含其中。比如,在美工区,盛放彩笔的笔筒的颜色与彩笔的颜色一致,就可以提示幼儿要将不同颜色的彩笔放到相对应的笔筒中。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图示图标来暗示规则。比如,在区域内摆放一定数量的小椅子或用数量不同的图卡来限定进区的人数;将相同颜色和形状的图形分别贴在材料容器和教具柜上相应的位置,暗示幼儿要物归原位;在需要安静的区域张贴表示“请安静”的图示;在需要排队的地方画上小脚印的图示等。 开展互动讨论,巩固内化规则 在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师幼、幼幼间的互动讨论,强化规则意识,帮助幼儿巩固内化规则。 每次区域活动结束的音乐一响起,在益智区下围棋的幼儿总是飞快地将黑白棋子胡乱地收起,混着放入盒中,盖上盖子,而第二天再下棋的幼儿需要先将黑白棋子分开才能开始下棋。教师于是针对这一现象组织幼儿讨论,让幼儿明确收棋子时的规则,知道为什么要将黑白棋子分放到不同的盒子中。之后,可以请下棋的两名幼儿再次打开盛棋子的盒子,体验不按规则收棋子带来的不便,与大家讨论自己的感受,最后再由这两名幼儿按规则将棋子收好。 五、区域选择 区域的选择是幼儿自主进行区域活动的开始,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经验、需求真正自由、自主地选择活动区域。通常班级设区域的数量、各区域的面积、可容纳的幼儿人数以及班级的总人数会影响幼儿的区域选择。 班级区域的数量要满足全班幼儿自主选择的需要,如果活动室面积较小而幼儿人数又过多,可采取室内外分组的方式,让一部分幼儿先选区进区活动,也可充分利用公共空间如走廊、幼儿园大厅、多功能室等设立活动区域,为幼儿选择区域创设条件。 1.自由进区 如果设置的区域数量充足、空间宽松,而班额又较小的话,可以直接让幼儿自由进区,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更加充分地体现区域活动自由、自主的精神。教师还可以设定进区活动的固定音乐,以提示幼儿进区的时间。 2.教师引导与幼儿自选相结合 幼儿人数较多时,可采取教师引导与幼儿自选相结合的方式。比如,教师今天请第一组的幼儿先选区,明天再请第二组的幼儿选,依次轮流;教师也可以每次重点推荐12个区域,鼓励幼儿到各个区域体验,尤其是那些偏重学习的区域,这样既能保证幼儿有自选的机会,又能保证幼儿的全面发展。 3.选区冲突时的解决办法 在幼儿自由选区时,一般采取先选先玩、满员为止的办法。比如区域活动一开始,幼儿可以直接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进区活动;也可以在教室中设置区域活动计划表,幼儿一来园就可以计划自己今天要去哪个区,把自己的名卡放到表中相应的位置,当一个区的规定人数已满,其他幼儿就不能再选这个区了。 如果出现几名幼儿同时选择某个区域,而又超出规定人数时,教师可引导幼儿共同讨论想办法解决。比如大班的幼儿可以用猜拳的方式决定谁先进入,也可以根据教师的观察记录,请以前参与次数较多的幼儿尝试其他区域的活动。 4.进区标志的设计和使用 进区标志的使用有利于幼儿判断区域中的人数是否已满员,从而决定自己是否能够进区活动,尤其是对于人数较多的班级,这样能够避免区域活动中的拥挤、争执等混乱现象出现。 进区标志有很多种形式,如可以插取的贴有幼儿照片的进区卡,可以悬挂的人区牌,还可以是套在手腕上的手环,贴在区域入口的小脚印,或者是造型可爱的动植物卡片。总之这些进区标志应该是简单结实、便于取放又清晰醒目的。 5.进区前的计划讨论 中、大班幼儿可以有几分钟的选区、进区讨论时间。教师可请几名幼儿说说自己想进什么区、玩什么及怎么玩,逐步强化幼儿区域活动的计划性。同时,通过同伴色选区计划可以带动其他幼儿调整计划、开拓思路、创新玩法、激发兴趣。 六、冷门区与热门区 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区域是明显的热门区,在选区时总是出现争抢现象,每天都满员,甚至出现排队等候的现象;而有的区域却门可罗雀,甚至无人问津,成了典型的冷门区。这种现象让老师们感觉很苦恼。 为什么会有冷门区与热门区 其实,影响区域“冷”与“热”的因素不外以下几种: 1.区域活动内容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 如果一个区域的活动内容正好是本班幼儿的兴趣点,又是最近一段时间幼儿的关注点,那么该区域就可能成为本班的热门区。比如在小班,娃娃家和糖果屋一般都是热门区;表演区和建构区一般都是大班的热门区。如果最近班里在开展“马路上的车”这一主题,随着主题的深入,幼儿对各种各样的车充满了兴趣,很自然地角色游戏区的“汽车4S店”就会成为热门区。 2.活动材料是否有吸引力,是否经常更新 一个区域的活动材料单一、枯燥,缺乏游戏性、变化性,或者不够结实和美观,都会影响对幼儿的吸引力;而一个区域的活动材料一年到头一成不变、毫无新意,往往就会淡出孩子的视线,使该区域沦为冷门区。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如果活动材料及内容缺乏挑战性或远远超出幼儿的能力,也不会对幼儿产生吸引力。 3.教师的推介与指导是否到位 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恰当的推介与适时的指导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幼儿参与的兴趣。比如益智区的活动大多需要幼儿了解规则和玩法后才能操作,幼儿会玩了才能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如果没有教师的前期的推介,又缺乏后续的跟进指导,那么就容易出现幼儿因不会玩而失去兴趣,从而导致区域变“冷”的现象。 另外,因为幼儿很容易受环境及同伴的影响,也会出现因扎堆跟风而导致某些区域“虚热”的现象。 因此,在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幼儿对各区域的兴趣度,关注幼儿在区域中的实际状态,分析“冷门区”与“热门区”的成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如何让冷门区热起来 对于冷门区,教师应根据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调整和指导。 1.当区域活动内容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需求时 如果区域受冷落是因为活动内容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需求,那么教师应首先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及此阶段的发展需求,重新设计、调整区域设置或者活动内容。比如在小班上学期,表演区一直比较冷落,教师投放了各种服装、头饰与道具也无法吸引孩子们的兴趣。教师观察后发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满为患的娃娃家。一到区域活动时间,孩子们会争抢着冲进娃娃家,他们喜欢跟娃娃说话,抱着娃娃走来走去,给娃娃喂饭、洗澡、穿衣服. 其实,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娃娃家的活动内容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与心理需求。娃娃家环境氛围以及那些软软的、暖暖的毛绒玩具会带给他们安全感,这也正是小班幼儿尤其是刚入园不久的幼儿最需要的。而表演区的活动需要幼儿具备一些基本的表演常识和能力,小班幼儿刚入园不久,这方面的基础还相对薄弱,他们无法自主地开展活动,也很难体验到表演活动能够带来的愉悦感与成功感,因此就不太愿意选择表演区的活动。教师意识到这一点后, 可以先将表演区撤掉,再增加一个娃娃家以满足幼儿的需求。等幼儿有了表演的欲望与基本的能力后再开设表演区。 2.当材料本身出现问题时 如果是因为活动材料的问题导致区域受冷落,教师就应该对该区的材料进行分析、筛选、更换、补充,增强材料的游戏性、可操作性、挑战性。通过老材料新玩法以及不同材料的组合运用也可增加冷门区域对幼儿的吸引力。 大班幼儿对数学区的活动一直兴趣不高,而枯燥、单一的操作材料更是让数学区成了不折不扣的冷门区。教师观察后,对数学区的材料作了筛选。比如,将对幼儿毫无挑战性的按一种特征分类的材料撤换,投放了按照颜色、形状、大小三种特征归类的操作材料;将进行10以内加减法练习所用的枯燥无味的算术题卡改造为破译电话号码和破译保险箱密码的提卡,并投放能够通话的手机和真正带密码锁的小箱子。当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破译了密码,进而打通电话、打开箱子的时候,激动与喜悦的情绪赢得了同伴的羡慕,也激发了其他幼儿参与的兴趣,冷门区很快变得热起来。 对于益智区的棋类游戏,教师也可以通过变化规则等方式让老材料玩出新花样,吸引幼儿参加;拼图游戏也可以从一个人玩变成23个人玩。幼儿可以各选同一拼图的不同部分合作拼,也可以每人一副拼图进行比赛。这些老材料在玩法上的改变与创新会吸引幼儿再三地光顾益智区。 不同材料的组合运用也会吸引更多的幼儿光临冷门区。 为了帮助大班幼儿认识空间方位,教师在益智区投放了幼儿园建筑沙盘,但幼儿摆弄几次后就没兴趣了。教师经过思考后把建构区的部分积木、纸盒等材料搬了过来,请幼儿摆出各自“回家的路线”。孩子们围绕幼儿园的沙盘延伸出不同的路线,并搭建回家路上的标志性建筑及自己家的楼房。沙盘与建构材料的组合运用让益智区又变得热闹起来。 3.当教师指导存在问题时 如果是材料推介或教师指导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重新推介、跟进指导以及亲自参与、亲身示范等方式予以解决。 大班的科学区,教师投放了不少材料,但一直没有出现教师预想的那种孩子自主、投入地进行探索的情景。教师有意识地观察幼儿,发现他们走近区域后往往转一圈或随意地看看材料就走了;有几个幼儿取出材料后无序地摆弄一阵,就匆匆忙忙收拾起来到别的区去了。教师意识到自己在投放材料时讲解示范不够,导致幼儿对材料缺乏了解,也就对活动丧失兴趣。于是,教师在交流分享环节重新向幼儿推介科学区的材料,为幼儿示范一些实验的操作流程,激发幼儿的兴趣。果然,第二天的区域活动里,科学区的人数明显增加了,教师又及时跟进指导,与幼儿一起进行实验,一起猜想,一起验证。很快,科学区吸引了更多幼儿的关注。 如何对待偏区的孩子 对待偏区的幼儿,教师首先应该通过细致的观察,了解其偏区的真正原因,再采取相应的措施。幼儿偏区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与幼儿的性格有关 活泼、爱表现的女孩可能会特别喜欢表演区、而调皮好动的男孩往往不去选择生活练习区的活动.对于偏区的幼儿,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引导他们关注其他区域的活动,或者让不同性格的幼儿以结伴的方式选择区域,以达到相互影响、相互带动的目的。 2.与幼儿的已有经验有关 有的幼儿在某些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对相关区域的活动驾轻就熟,因此总喜欢待在自己擅长的区域。 大班的琳琳动手能力特别强,折纸、剪纸、泥工、画画样样都行,因此她每次选区都选美工区。有几次在教师的强烈建议下,她选了其他区域,但没待多长时间就又跑到美工区了。 遇到这种情况,教师首先应该积极肯定幼儿在这一方面的能力和表现,然后热情地向她推介其他区域的活动,鼓励她主动尝试。遇到特别固执的幼儿,教师也可采用带领或陪伴的方式与其一起走进新的区域,并通过启发与指导来帮助幼儿丰富、积累相关经验,同时应及时鼓励幼儿的进步,帮助其树立信心。 3.与这一阶段该幼儿所处的敏感期有关 中班下学期,一部分幼儿已进入书写敏感期,他们特别执著与数学区的活动,尤其喜欢摹写数字、描画图形、为图形涂色等活动,天天练习,乐此不疲。 对于这些幼儿,教师不但不应该制止和纠正,反而应该尊重他们的成长步调,积极地为他们提供更多适合他们的、用来进行前书写练习的材料,让他们的这一能力在敏感期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与幼儿这一阶段的兴趣有关 大班正在进行“科学万花筒”的主题活动,几周来有几个男孩子整天泡在科学区里,不是研究沉与浮,就是醉心于电路连接.其他区域新添加的材料、新开展的活动对他们都失去了吸引力。 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也不必急于纠正,可以先接纳幼儿的选择,允许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偏区”,从而获得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促进发展。其实这也是区域活动相比集体教学的优势所在。 5.与幼儿在该区域没有快乐或成功体验有关 如果幼儿在某个区域活动时没有获得成功感,或者根本不了解该区域的活动方法,也不知道它的材料如何实验,那么幼儿肯定不会对这个区域感兴趣。教师观察到这种情况,要及时地予以引导,可以单独向他推介、邀请他观摩并参与活动;也可以通过展示其他幼儿在该区域的作品,或利用同伴的影响来吸引他;还可以请该幼儿做这个区域的管理员,引导他在收拾整理材料的过程中发现材料,激发其对该区域的兴趣。 对于偏区的幼儿,教师还可采用进区记录表或区域活动卡的方式予以平衡。 进区记录表:在每个区域的入口处贴一张区域活动记录表,幼儿在进区前要在自己的名字下做标记,一周后教师可带领幼儿一起观看记录表,分析进区情况,然后提出要求,请幼儿做到每个区的活动都参加。 进区卡:如果活动室设置了6个区域,教师可以每周给偏区的幼儿发放6张相应的进区卡,进哪个区用哪个区的卡,用完后就不能去了,只能再选没去过的区域。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幼儿走进平时不喜欢的区域,了解材料和活动,产生兴趣,从而有效得避免过度偏区的现象。 总之,对于幼儿偏区的现象,教师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在尊重、接纳的前提下,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深入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寻找对策,在实践中尝试调整策略,并不断反思改进,以求通过区域活动实现幼儿充满个性而又均衡和谐的发展。 七、推介新材料 区域活动中,新材料的推介可以有多种方式。恰到好处的推介方式不仅可以引发幼儿对材料和活动的兴趣,而且能够促进幼儿有效地运用已有经验,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同时,适宜的推介方式也会引发教师对幼儿活动情况的有效关注,便于教师了解不同幼儿的学习方式,以及幼儿之间学习能力的差距,有的放矢地予以指导。 新材料投放的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1.直接投放不做任何介绍 这种方式只适用于那些材料不复杂、操作过程简单,或者幼儿已有相关操作经验的情况。 在日常生活练习区,多数幼儿已经有了用筷子夹小沙包的经验,教师为了增加挑战性以适合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又投放了一份用筷子夹花生和一份用筷子夹玻璃球的材料。这两份新材料对于幼儿来说只是难度上的调整,操作法及流程没有任何问题,教师直接投放即可。 2.完整讲解示范后再投放 对于那些内容、形式都比较“新”,或者游戏规则比较复杂的材料,为了让幼儿清楚地了解它们的操作方法,教师可以先以集体或小组的形式进行示范讲解后再投放到区域中。比如,益智区的棋类材料,教师要通过完整的示范讲解,甚至带领幼儿操作后再投放,否则,幼儿不了解规则与玩法,游戏将无法开展。 3.先投放,再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决定推介的方式 有时,为了给幼儿提供更多自由探索的机会,或者想观察了解幼儿对新材料的使用情况,教师可以先将材料投放到区域中,观察幼儿对材料的反应和操作探索情况,再有针对性地给予个别指导或集体推介。 中班下学期,教师想了解幼儿按规律排序的能力,于是将串珠的材料投放到生活操作区,观察幼儿的反应。有的幼儿走过来看一看就走了,有的幼儿会毫无规律地将各色珠子窜起来,有的幼儿只能按照ABAB的方式串珠子,还有的幼儿能够创新出ABCABC或者ABBABB等更加复杂些的排列方式。连续观察一段时间后,教师对本班幼儿按规律排序的能力有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再根据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分组推介,或在区域活动结束后的分享环节,通过展示能力较强的幼儿的作品这种方式进行推介。 4.简单讲解或部分示范后再投放 有些新材料的投放是为了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为幼儿提供自主探索和学习的机会,但如果直接投放又不能引发幼儿的关注,因此教师可采用简单讲解或部分示范后再投放的方式。 在科学区投放“小灯泡亮了”的活动材料时,教师没有急于向幼儿演示正确的操作方法,只是将电池、连接线、小灯泡等材料放入托盘,一一介绍,鼓励幼儿去探索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这样的推介方式既能吸引幼儿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兴趣,又能为幼儿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当需要向幼儿介绍旧材料的新玩法,或者旧材料经过改良又有了新玩法,或者把几种材料重新组合投放时,教师都应根据情况选择何时的推介方式,以保证材料价值的实现。 活动材料的推介方式往往会决定幼儿对材料的探索兴趣和操作的质量。所以,材料投放时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态度、语气和表情,不可盲目和随意,需要认真分析材料的类型,考虑材料投放的目标、层次,选择最合适的方式向幼儿推介。 八、作品管理 在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幼儿作品的管理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区域如美工区、建构区,每天都会有大量的幼儿作品,如何对待这些作品往往会体现出教师是否具备对幼儿劳动成果应有的尊重,能否善用教育资源、把握教育契机。对幼儿作品的管理还会影响到教师对幼儿学习、发展水平的了解,影响到幼儿对自己作品的态度甚至是对整个区域活动的态度。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对幼儿作品的管理。 区域活动中幼儿作品的管理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1.设立幼儿作品展示栏 在教室或走廊内应该为幼儿设立专门的展示栏和展示台,这样既可以展示幼儿的平面作品,又可以展示立体作品,便于幼儿间的交流分享,也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展示栏或展示台应该设立在大多数幼儿经常可以看到的地方,如教室内用来进行集体交流、讲评的地方或者是走廊两侧的墙面、窗台等。展示栏或展示台的面积不宜过小,应该能够保证每个幼儿的作品都有机会展示;也不宜过高,要方便幼儿自己取放,还应在相应位置注明幼儿的姓名,以便幼儿能够自主、有序地摆放。 每次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已完成的作品中选择自己比较满意的展示出来,及时替换以前的作品。教师要注意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逐渐实现教师管理到幼儿自主管理。 2.建立幼儿作品夹 教师可以为每个幼儿建立一个作品夹,并让幼儿学习自己收放整理,积累一段时间可带回家中存放。 3.存入成长档案 教师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幼儿作品,标明日期,并附上幼儿自己对作品的解读,存入幼儿个人成长档案中。 4.充实到班级环境中 可以把幼儿的一些美术、手工作品布置到教室中,成为环境的一部分;有些可以作为操作材料补充到相应的区域中。比如,可以把美工区的作品放到超市作为商品出售。 5.拍照、摄像保存 对于一些不方便保存的作品,如建构区幼儿搭建的大型作品、益智区幼儿某些富有创意的操作,教师可以通过拍照、摄像的方式为幼儿保存 6.对于幼儿未完成的作品,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妥善处理 比如,对于很快就可以完工的作品,教师可以适当延长时间尽量让孩子完成;对于完成有困难的精锐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集体讨论协助完成的方式给予帮助,而对于确实在短时间内完成不了,幼儿又不想放弃的,教师可以设立“为完成作品区”,请幼儿在作品上标上姓名暂时存放,第二天继续完成。 在幼儿作品管理过程中,教师不要忽略下面的问题: 让幼儿的作品成为教育教学的资源。比如:教师可以将幼儿比较有创意的绘画和手工作品布置到美工区,作为范例;也可以由幼儿的作品引发、生成新的教育内容或目标。 让幼儿的作品成为师幼、幼幼间交谈的资料。教师可以将幼儿在建构区的作品拍摄下来,作为与幼儿交谈的话题,如“你们搭建的这座漂亮的建筑是什么?”“整栋大楼你们用了多少材料?”“你们是怎样把这个尖顶做出来的?”“怎样做更结实?”“你们准备怎样向其他小朋友介绍你们的作品?”.一些不够完美的作品,也可以成为交流的内容,如“怎样让这些作品更好些?”“谁能给他提些建议?”“如果请你再来试一次的话,你准备怎样做?”. (3) 让幼儿的作品成为引发后续活动开展的材料。比如教师在分享环节展示幼儿在美工区制作的各种头饰、脸谱,并请幼儿分析他们的形象特点,然后投放到表演区,引发幼儿新的表演内容;教师还可以将幼儿制作的“连环画”或者“图画书”投放到阅读区或语言区成为幼儿看图讲述的新内容。 让幼儿的作品成为分享环节的第一手资料。在分享环节,教师要利用好幼儿的作品,让它们成为交流分享的第一手资料。比如请幼儿主动介绍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成功体验,以及完成作品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针对作品中的亮点与不足与幼儿共同讨论,引发幼儿的思考;还可以利用幼儿的作品激发其他幼儿参与该区域活动的兴趣。 总之,对幼儿作品的管理与利用是对教师教育理念与教学能力的综合考量,也是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值得所有教师予以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九、交流与分享 区域活动结束后的交流与分享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及时梳理和提升原有经验,激发幼儿再次活动的愿望,还能够促进师幼、幼幼间的

    注意事项

    本文(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