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李平同学们好我们今天的活动开始了欢迎大家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doc

    • 资源ID:3437656       资源大小:68.50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李平同学们好我们今天的活动开始了欢迎大家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doc

    李平:同学们好!我们今天的活动开始了!欢迎大家!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教学大纲(审定稿)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开放教育(本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带有专题研究性质,既考虑到与电大专科阶段“中国现代文学”等课程的衔接,利用和巩固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史知识,又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现代一些重大的文学现象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专题的认真研读,养成文学鉴赏、评析的习惯和眼光,并引发对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评论的兴趣。本课程课内学时为54,共3学分,开设一个学期。二、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本课程按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重点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学大师的重要作品及相关的文学现象。包括以下十个专题:1五四小说;2五四新诗;3二三十年代的散文;4现代话剧;5三十年代小说的三大流派;6三四十年代的长篇小说;7现代女作家的小说;8通俗文学;9三四十年代的诗歌;10解放区文学。(其中,第1、4、5、9四个专题为本课程的大重点。)各专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从整体上又考虑到几方面内容的平衡:即以重点作家的评析为主,同时兼顾文学思潮、文学史现象的讨论,力争每一讲的角度、方法各有特点,尽可能介绍学术研究的前沿状况,包括不同的学术观点,努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为那些有兴趣进一步研究的同学提供基本的研究书目与资料,指点治学的门径。同时,充分考虑到电大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和熟悉中国现代文学史,对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有所涉猎,树立文学的整体观。专科阶段非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补修“中国现当代和外国文学基础”课程中的相关内容。三、媒体选择与教学设计(一)文字教材本课程的主教材为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文字辅助教材为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作品点评。主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为专题讲授型,是本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也是本课程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辅导和进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在教学过程中,应在主教材的基础上,采用文字辅助教材、音像教材、网络课件、IP课件、网上辅导等多种教学媒体,充分利用中央电大“电大在线”教学平台的网络优势组织实施远程教育。各种教学媒体都应以补充分析和阐释主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为主。编制辅助教学媒体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帮助学生自学,努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为那些有兴趣进一步研究的同学提供基本的研究书目与资料,指点治学的门径,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认识理解学习中的有关问题。文字辅助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作品点评的设计目标是:既为学生提供教学大纲规定的作品原著,又帮助和指导学生阅读作品原著,在顺利地通过考试的同时,培养欣赏文学作品和分析其艺术成就的能力。(二)音像教材音像教材为重点讲授型。主要讲授本大纲规定中的重点作家,包括作家的生平和创作道路,特别是在创作中形成的艺术特点和风格,作家在创作中取得的艺术成就和地位,以及过去和现在人们对该作家的研究和评价。既介绍与作家有关的知识,又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三)网络课程网络课程为综合介绍型。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点”:主要介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重要社团、刊物等。“线”:主要介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各种文学论争、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的兴起、发展和变化。“面”:主要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总体面貌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各个历史阶段的不同特征,以及学习本课程应该了解的其他作家作品等相关内容。(四)IP课件IP课件为重点辅导型,主要讲授本大纲规定中的重点作品,包括作品的阅读与欣赏,以及学生在作品阅读与欣赏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基本常识,并注意分析在作品阅读与欣赏中将会遇到的重点、难点,重点在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艺术的认识和体会。(五)网上辅导网上辅导主要包括常规辅导、日常答疑、教学活动三种形式。1“常规辅导”指在“电大在线”教学平台上开辟本课程的专门教学辅导栏目“中国现代文学(本科)”,定期发布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解析文章、辅导材料,以及形式多样的练习题或综合练习,供学生学习参考,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2“日常答疑”利用BBS讨论板进行网上讨论,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除中央电大的在线平台外,各省级电大和地市级(包括部分县级)电大都有自己的在线平台,学生应学会利用电大系统的各级在线平台寻求帮助。首先应该选择学生自己所在地电大的在线平台,以便与自己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取得联系,尽快获得帮助,同时也有利于结识学习中的“网友”。各级各地电大的教师应主动帮助在各级电大平台上寻求帮助的同学。3“教学活动”每学期安排2-4次,主要由中央电大的主持教师集中解答各级各地电大师生在教学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疑难问题。四、教学建议本课程鼓励师生通过网络的方式建立“导师型”教学帮扶关系,即在本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某一位教师对相对固定的几位学生进行长期的个别辅导。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了解相关联课程的情况,如专科阶段的“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本科阶段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等。学习本课程的学生,如果在专科阶段学的是非中文专业,一定要自觉补修有关课程,否则很难学好本课程。本课程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和重要文学现象为学习对象,其中,涉及到较多学术研究的前沿状况。因此,学习本课程需要掌握足够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基本知识,并对当前文学研究现状有所涉及。本课程同其它文学课程相比,实践性较强,抽象的问题较多。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学生去当地的名人故居或纪念馆等人文胜地,结合实例进行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则应在投入精力和时间的同时,还要投入情感,与现代史上的文学大师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同时还应通过必要的练习,综合利用本课程多种教学媒体,加强自学。教学大纲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带号的为重点专题一  五四小说了解:五四时期小说创作概况。新潮作家群小说创作概况。叶圣陶等文学研究会作家小说的创作特点。乡土文学作家群的小说特点。重点掌握:鲁迅小说的创作特点。鲁迅小说在知识分子题材和农村题材两个方面的成就。鲁迅小说对于中国现代小说诞生与成熟的意义。郁达夫小说的创作特点。鲁迅和郁达夫小说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专题二  五四新诗了解:胡适的尝试集及初期白话诗创作概况。冰心小诗和文学研究会诗人的创作特点。湖畔诗人的创作特点。冯至诗歌的创作特点。掌握:郭沫若诗歌的创作特点。郭沫若诗歌出现的意义。徐志摩、闻一多和新月诗派的创作特点。李金发和早期象征诗派的创作特点。五四新诗的发展与变化。专题三  二三十年代的散文了解:新青年作家群的散文创作特点及五四时期的散文创作概况。冰心、朱自清的散文创作特点。林语堂、梁实秋的散文特点。何其芳的散文特点。二三十年代散文家的不同特色与类型。掌握:鲁迅散文的创作特点。鲁迅早期杂文的主要风格和成就。周作人散文的创作特点。周作人散文的主要风格和特点。鲁迅和周作人散文的不同特点。鲁迅、周作人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专题四  现代话剧了解:春柳社与中国话剧的诞生。话剧从“文明戏”到“爱美剧”的变化。欧阳予倩的话剧创作特点。田汉的话剧创作特点。丁西林的话剧创作特点。洪深的话剧创作特点。李健吾的话剧创作特点。夏衍的话剧创作特点。郭沫若与四十年代历史剧的创作特点。重点掌握:曹禺话剧的创作特点。雷雨的诞生及其意义。曹禺话剧的发展与变化。曹禺话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专题五  三十年代小说的三大流派了解:左翼小说的出现和创作概况。左翼小说的发展与变化。蒋光慈、柔石、丁玲等初期左翼作家的小说创作特点。张天翼、沙汀、艾芜、吴组缃、叶紫的小说创作特点。“京海之争”与京派的形成过程以及文化背景。京派的主要作家和文学贡献。海派的主要作家和文学贡献。30年代左翼小说、京派小说、海派(新感觉派)小说的不同审美倾向和三足鼎立局面。重点掌握:茅盾小说的创作特点。茅盾小说对于左翼小说的意义。沈从文小说的创作特点。穆时英小说的创作特点。左翼小说、京派小说、海派(新感觉派)小说都市题材的不同特点。专题六  三四十年代的长篇小说了解:三四十年代长篇小说创作概况。茅盾小说的创作特点。老舍小说的创作特点。巴金小说的创作特点。李劼人小说和死水微澜的创作特点。路翎小说和财主底的儿女们的创作特点。钱锺书小说和围城的创作特点。沙汀小说和淘金记的创作特点。掌握:茅盾小说从蚀、虹到子夜的发展与变化。老舍小说从赵子曰、离婚、骆驼祥子到四世同堂的发展与变化。巴金小说从灭亡、家到寒夜的发展与变化。茅盾、老舍、巴金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专题七  现代女作家的小说了解:现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概况。陈衡哲、冰心、凌叔华小说创作的特点。庐隐、石评梅、冯沅君小说创作的特点。谢冰莹小说创作的特点。苏青、梅娘小说创作的特点。掌握:丁玲小说创作的特点。萧红小说创作的特点。丁玲、萧红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特点。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张爱玲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专题八  通俗文学了解:晚清时期现代都市社会与文学报刊的兴起与现代通俗文学生成的关系。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性质、分期和主要成就。掌握: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徐訏、无名氏的小说创作特点。专题九  三四十年代的诗歌了解:中国新诗30年代后的发展与变化。臧克家诗歌的创作特点。卞之琳诗歌的创作特点。冯至诗歌的创作特点。七月诗派的形成与创作特点。40年代现代主义诗潮的出现与创作趋向。九叶诗派的形成与创作特点。重点掌握:戴望舒诗歌的创作特点。艾青诗歌的创作特点。穆旦诗歌的创作特点。艾青诗歌从大堰河、北方到黎明的通知的发展与变化。艾青诗歌对七月诗派的影响。艾青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专题十  解放区文学了解: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解放区文学的创作概况和特点。延安文艺座谈会对于解放区文学和新中国文学的影响。解放区民歌体叙事诗创作的特点。解放区秧歌剧和白毛女创作以及戏剧改革的特点。解放区报告文学创作的特点。掌握:赵树理小说的创作特点。孙犁小说的创作特点。赵树理小说从小二黑结婚到“锻炼锻炼”的发展与变化。赵树理小说对于解放区文学的影响。赵树理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本课程学习重点指导专题一  五四小说(重点一)五四时期小说创作概况,包括1921年成为新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年头的主要原因。新潮作家群小说创作概况。叶圣陶等文学研究会作家小说的创作特点。乡土文学作家群的小说特点,包括废名与许钦文、王鲁彦、台静农等乡土小说作家在创作上的不同。鲁迅选择学医和弃医从文的原因。鲁迅小说的创作特点。比如,“幻灯片事件”对鲁迅的心灵创伤一定是太深重了,对看客,对示众,在示众、肥皂、阿Q正传、祝福以及风波中,鲁迅一写再写,对此,有什么感想和看法?在在酒楼上和孤独者这两部小说中,鲁迅是如何把自己一分为二的?如何用“我”的目光审视另一个自我?对此应如何看待和理解?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为什么病愈后“赴某地候补”?对阿Q式的流氓无产者对于革命和社会危害的看法。鲁迅小说在知识分子题材和农村题材两个方面的成就。鲁迅小说对于中国现代小说诞生与成熟的意义。故事新编在鲁迅创作中的特殊地位。鲁迅小说成为现代小说的开创者和高峰的主要原因。郁达夫小说的创作特点,包括应该怎么看沉沦让守旧者视其为“诲淫”,“放荡”,却得到了很多青年的热读和追随?应该怎么看郁达夫小说对于病态心理的描写?郁达夫自己对“零余者”这个概念的理解和他在创作“零余者”形象时所受到的外来文学的影响。鲁迅和郁达夫小说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我”和沉沦中的“他”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专题四  现代话剧(重点二)春柳社与中国话剧的诞生。话剧从“文明戏”到“爱美剧”的变化。应说明“文明戏”和“爱美剧”的概念。丁西林的话剧创作特点。李健吾的话剧创作特点。夏衍的话剧创作特点,特别是夏衍剧作的契诃夫意味。郭沫若与四十年代历史剧的创作特点。欧阳予倩的话剧创作特点。田汉的话剧创作特点,特别是田汉早期的剧作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独特之处。洪深的话剧创作特点。从整体上考虑,应该如何看待欧阳予倩、田汉和洪深这三位“中国现代话剧的三大奠基者”对中国话剧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曹禺话剧的创作特点。雷雨的诞生及其意义,包括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说明周朴园形象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以及对蘩漪形象的看法和感受。应如何看待周朴园与侍萍两人的关系?他们之间是否有过真正的爱情?曹禺话剧的发展与变化,特别是从采取锁闭式结构的雷雨到日出和北京人创作中的改变。曹禺话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专题五  三十年代小说的三大流派(重点三)左翼小说的出现和创作概况。左翼小说的发展与变化。蒋光慈、柔石、丁玲等初期左翼作家的小说创作特点,包括怎样评价蒋光慈小说的得失。张天翼、沙汀、艾芜、吴组缃、叶紫的小说创作特点。特别是张天翼、沙汀、艾芜等左联新秀在哪些方面注意吸取了初期左翼创作的经验和教训。叶紫在30年代其他农村题材作家中的独特之处。“京海之争”与京派的形成过程以及文化背景。京派的主要作家(主要包括哪几方面的作家)和文学贡献。废名、沈从文、凌叔华和萧乾等“京派”作家与“京味”作家以及“乡土文学”作家的关系。京派作家在创作题材、风格和文体上的共同特征。海派的主要作家和文学贡献。“海派”与“海派文学”的概念。30年代左翼小说、京派小说、海派(新感觉派)小说的不同审美倾向和三足鼎立局面。茅盾小说的创作特点。茅盾小说对于左翼小说的意义。茅盾在小说创作过程中的独创性和开创性。包括结合专题六的内容说明应该怎样认识吴荪甫的悲剧命运;茅盾从“蚀三部曲”到虹、三人行等都具有初期左翼创作浪漫谛克某些特点的作品,再到林家铺子、春蚕和子夜等却表现出鲜明而冷峻的“社会剖析小说”特点的作品的变化以及他在左翼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沈从文小说的创作特点,特别是“都市”和“湘西”两大题材的主要区别,以及对湘西题材小说的看法和认识。边城是沈从文小说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而翠翠是沈从文的“理想人物”,是他崇拜的爱神和美神,要求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说明对翠翠的认识和评价。穆时英小说的创作特点,比如,刘呐鸥最先将新感觉派引入中国,他的都市风景线也是中国第一部用现代主义手法表现现代都市生活的小说作品,可为什么却说穆时英是新感觉派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左翼小说、京派小说、海派(新感觉派)小说都市题材的不同特点,要求能结合具体作品说明对左翼小说与京派小说、新感觉派小说对现代都市生活的表现和贡献。专题九  三四十年代的诗歌(重点四)中国新诗30年代后的发展与变化。臧克家诗歌的创作特点,注意比较臧克家在诗歌理想和艺术上与新月诗派、现代派和中国诗歌会诗人的异同。卞之琳诗歌的创作特点。冯至诗歌的创作特点。七月诗派的形成与创作特点。40年代现代主义诗潮的出现与创作趋向。九叶诗派的形成与创作特点。戴望舒诗歌的创作特点,包括戴望舒诗歌走向成熟的主要特点,以及对雨巷与我底记忆的具体比较和感受。艾青诗歌的创作特点,包括抗战开始后,艾青的创作与初期创作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等作品的异同。艾青诗歌从大堰河、北方到黎明的通知的发展与变化。艾青诗歌对七月诗派的影响。艾青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包括艾青是怎样以这样大气的品格,成为众多青年诗人学习的榜样,鼓励、启发、引导他们朝着诗歌的历史深度和诗歌的美学深度持续掘进,从而在事实上开创了一个“艾青的时代”的?穆旦诗歌的创作特点。本课程一般学习内容指导专题二  五四新诗胡适的尝试集及初期白话诗创作概况。冰心小诗和文学研究会诗人的创作特点。湖畔诗人的创作特点。冯至诗歌的创作特点。李金发和早期象征诗派的创作特点。五四新诗的发展与变化。郭沫若诗歌的创作特点。郭沫若的女神在受外国诗人影响方面表现出来阶段性的变化。郭沫若诗歌出现的意义。徐志摩、闻一多和新月诗派的创作特点。徐志摩的诗歌在内容上的分类,以及这几类诗歌创作呈现出相互关系。闻一多“三美”主张的主要内容。专题三  二三十年代的散文新青年作家群的散文创作特点及五四时期的散文创作概况。冰心、朱自清的散文创作特点。林语堂、梁实秋的散文特点。何其芳的散文特点。二三十年代散文家的不同特色与类型。鲁迅散文(特别是杂文)的创作特点。鲁迅早期杂文的主要风格和成就。鲁迅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包括从文体和文体特征两个角度说明鲁迅在散文创作领域举足轻重的地位。周作人散文的创作特点。周作人散文的主要风格和特点,特别是周作人散文创作前期的主要特点和收获。周作人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鲁迅和周作人散文的不同特点。专题六  三四十年代的长篇小说三四十年代长篇小说创作概况。李劼人小说和死水微澜的创作特点。路翎小说和财主底的儿女们的创作特点。钱锺书小说和围城的创作特点。沙汀小说和淘金记的创作特点。茅盾小说的创作特点。茅盾小说从蚀、虹到子夜的发展与变化。子夜围绕赵伯韬和吴荪甫设置的三条主要线索。老舍小说的创作特点。老舍小说从赵子曰、离婚、骆驼祥子到四世同堂的发展与变化。老舍在骆驼祥子等作品中表现出来“京味”特点。巴金小说的创作特点。巴金小说从灭亡、家到寒夜的发展与变化。巴金小说题材的分类。觉新的双重人格。巴金通过汪文宣一家的遭遇挖掘了哪些更深层的内容。茅盾、老舍、巴金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专题七  现代女作家的小说现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概况。冰心、凌叔华小说创作的特点。庐隐、石评梅、冯沅君小说创作的特点。苏青、梅娘小说创作的特点。丁玲小说创作的特点。萧红小说创作的特点。丁玲、萧红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特点,包括“苏张”小说的异同。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特别是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婚姻及生存现状。张爱玲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专题八  通俗文学晚清时期现代都市社会与文学报刊的兴起与现代通俗文学生成的关系。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性质、分期和主要成就,比如,现代通俗文学在“晚清文学时期”、“鸳鸯蝴蝶派时期”、“市场化时期”和“新生代时期”这四个阶段的大致时间和主要特点;民国初年言情小说的“文化模式”、“请命模式”、“离别模式”这三种模式的代表作家作品和主要特点。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徐訏、无名氏的小说创作特点,特别是张恨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的主要特点。专题十  解放区文学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解放区文学的创作概况和特点。延安文艺座谈会对于解放区文学和新中国文学的影响,特别是毛泽东讲话的重要意义和它的负面影响。解放区民歌体叙事诗创作的特点。解放区秧歌剧和白毛女创作以及戏剧改革的特点。解放区报告文学创作的特点。赵树理小说的创作特点。孙犁小说的创作特点。赵树理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包括赵树理在对中国传统小说的结构方式、叙述技巧、表现手法的扬弃和改造中创造的一种评书体的现代小说形式的主要特点。关于鲁迅我们了解多少?鲁迅(1881.9.251936.10.19)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与其胞弟周作人以“周氏兄弟”而闻名于“五四”时期。“鲁迅”是他发表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这个笔名的意思,一是“愚鲁之人应该起来”;二是寄托着对母亲鲁瑞的爱。鲁迅的家庭是一个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的。他亲身经历了两件重大的事情:是祖父的科场贿赂案,随母亲到乡下舅父家去避难,饱受了世人的冷眼与“乞食者”的嘲讽。父亲的病重,他经常出入药铺和当铺之间。家庭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在这途路中,他看见了世人的真面目。在深深领略世态炎凉的同时,也在思想感情上同贫苦农民建立起了牢固的联系。这对他以后的创作、生活、思想,都有着深刻的影响。18岁以前,先后在本宅家塾和本城“三味书屋”读书,课余喜欢读野史笔记,爱好民间艺术,从野史和民间文艺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1898年,鲁迅18岁那年,他抛弃了读书应试的所谓正路,决定“走异路,逃异地,寻求别样的人们”,到南京进了江南水师学堂,第二年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这时,他阅读了严复翻译的赫胥黎天演论,进化论思想的影响,进一步激发了他变革求新的热情。1902年到日本留学,面对灾难深重的祖国,便立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为国献身之志。“幻灯片事件”促使其意识到:对于愚弱的国民,“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第一要着”还是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当时他认为改变国民精神最有效的手段是“文学”,于是毅然弃医从文,开始致力于启蒙文学的倡导。曾筹办新生杂志,后因为经费问题而流产,之后一方面翻译外国小说,与周作人合译有域外小说集(1、2),一方面介绍西方的哲学、文学思想,著有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重要的政治、文艺论文,这些文章的核心就在于号召打破封建传统的束缚,争取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号召“超人”,赞美摩罗诗人们“立意在反抗,指归在行动”的斗争精神,希望中国有自己的精神界的战士出现。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1909年(28岁)鲁迅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讲授化学、生物学等课程。1911年开始小说创作,最早的作品是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文言小说”怀旧。1912年应蔡元培邀请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工作,后又迁到北京,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辛亥革命时,以极大的热情参加革命活动,但很快就感到失望,思想深处引起了极大的痛苦。因此到北京七年,一直埋头抄古碑,校古籍,同时也在沉默中考察思索着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各方面问题,总结辛亥革命的失败教训。袁世凯复辟后,陷入幻灭,沉没于古籍。正是在这种寂寞的心情中,应新文学朋友们的邀请,几乎是同时开始了白话小说、白话诗和白话散文的创作。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于1918年发表时,他已经是将近“不惑之年”的中年人了。从1918年到1927年的十年,鲁迅经历了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大革命由胜利到失败的历史转折,思想有了重大发展:一方面是他对进化论和个性主义从坚信到怀疑直到最后轰毁;另一方面是他从欢迎十月革命,同时又怀疑它是否也是拯救中国的良药,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终于坚信“惟有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实现了“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友人,以至于战士”的根本转变。在1925年前后的“女师大事件”和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受到极大的震动与挫折。1926年离开北京,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北京,也再没有任过官职。先是去厦门,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后到广州(1927年1月),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进入三十年代,在反文化围剿中,鲁迅笔扫千军,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左翼文坛主将。文艺论争。自新文学诞生以来,新旧文学之间和新文学内部一直论争不断,而在鲁迅的有生之年,这些论争大都与鲁迅有关。比如,与郭沫若等展开的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鲁迅称郭沫若为“才子+流氓”;与梁实秋展开的关于“人性论”的论争,鲁迅称梁实秋为“资本家的乏走狗”; 在关于“京派”与“海派”的论争,鲁迅称“京派”近官,是官的帮闲,“海派”近商,是商的帮忙。1928年10月,鲁迅定居上海,开始了最后十年的战斗生活。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去世,终年56岁。鲁迅现实题材小说中的农民题材从呐喊中的明天、风波、故乡、阿Q正传、社戏到彷徨中的祝福、离婚,鲁迅从正反面,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揭示了中国农民的思想、性格、命运。明天中的单四嫂,丧夫之后,恪守妇道,遵循封建道德“夫死从子”的规矩,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儿子便是她的明天。因此,她起早贪黑,全心全意地扑在儿子身上。然而,不幸的是儿子也死了,单四嫂子在浓重的黑暗里盼望着“明天”,结果盼来了更大的不幸和痛苦,她是没有明天的。小说从单四嫂子的悲惨命运中,对封建制度发出了抗议。另一方面写蓝皮阿五之类的旁人,不是真正关心帮助她,而是想乘机揩油,没有一个真正同情她,反映了人情的冷漠,从而启发人们思考,什么才是中国农民所有被压迫者的明天。风波通过七斤家庭的“辫子”风波,展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面貌。辛亥革命后,七斤因撑船进城,被革命党人割掉了辫子,然而,辛亥革命割掉了群众头上的辫子,而没有割掉封建制度,所以当张勋复辟,“皇帝要坐龙庭”的消息传到这个封闭的小镇时,给七斤一家带来了巨大的不安,产生了巨大的动荡。赵七爷穿起了“高兴时才穿的宝蓝色长衫”,放下了盘在头顶的辫子,找七斤反攻倒算来了。然而风波很快就过去了,一切都处于平和、安静之中。七斤依然撑船进城,六斤照样裹起了小脚作品把辛亥革命后除掉一根辫子外,其他依然如故的农村封闭落后、灰暗的气氛表现了出来,从而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表现出启蒙的重要意义。故乡是鲁迅以1922年回故乡搬迁为题材创作的。小说通过“我”儿时的好朋友闰土的外貌到精神的变化,写出了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压榨下,农民的苦痛与麻木。小说通过环境的变化来写人的变化。三十年前的少年闰土是一个在海风和阳光下劳动的小英雄,体格健壮,勤劳的双手,充沛的精力,坦率的性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冬天,他会捕鸟,夏天,他白天到海边拾贝壳;晚上到瓜田里看瓜。全篇写得生动而有趣。可是,三十年后,昔日的小英雄从灵魂到肉体都被封建势力压榨成一个麻木、痛苦的人。生活的艰难,他感到“吃不够”、“非常难”,但并不知道怎样改变自己的生活。灵魂的麻木,他见到昔日的朋友、兄弟,也会恭敬起来,叫了声“老爷”,变成了一具木然的石像,造成了感情的隔膜。他相信迷信,穷到生活的最底层,可是还抱着一付香烛案,求来世的好运,而不图改变现状。作品从三十年前的神异图画到三十年后萧瑟的景象的描写,表现了农民从精神到肉体的创伤。小说结尾处作者写道“世上本无所谓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里的用法与药里的“花环”一样,是体现作者的理想的,作者希望寻找到一条农民解放的道路。“闰土形象系列”自从闰土形象出现之后,文学史上便出现了被束缚在土地上,家庭有沉重的包袱,生活的担子异常艰难地挑在肩上的、思想已经极度麻木、无法解脱而又默默忍受压迫的一群农民形象,如春蚕中的老通宝、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白毛女中的杨白劳等,这些人在性格上与闰土有着某种血亲联系。这便构成了一个形象系列。社戏是鲁迅小说中唯一描写农民善良、淳朴、豪爽、真挚的美好性格的一面的小说。写“我”如何在农村不受礼教束缚,不必再去读孔孟的书,而和贫穷人家的孩子一起无忧无虑地玩耍、钓虾子、看社戏、吃罗汉豆。有时他们也笑我,但总是关心保护我,表现了这些孩子善良、美好的心灵。也表现了鲁迅对农民的爱。在彷徨中的两篇农村题材小说,主要是写农村妇女的命运。一篇是祝福,一篇是离婚。离婚写于1925年,是鲁迅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写的最后一篇。小说的主人公是爱姑。她是与祥林嫂、单四嫂子不同的农村妇女。首先她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她嫁到夫家(施家)后,一方面出门礼、进门礼,一礼不少,但当丈夫打她、宿娼、要休妻时,她不屈服夫家的压迫,敢于骂丈夫是“小畜生”,骂公公是“老畜生”,大吵打闹,并使父亲和兄弟去拆了丈夫家的灶,具有一定的反抗性、反封建性。其次,她本身也有局限性。爱姑自身反封建的意识是有限的。她把希望寄托在七大人身上,结果七大人并没有替它说话,一声哈欠就把她吓坏了。她寄希望于父亲能撑腰,但由于父亲庄木三因为七大人出面调解给了他面子,施家给了九十元退婚费,使他在经济上也得到了好处,最终也就不管女儿的幸福了。没有支持她。三年官司挣来的“自由”人格则是多加了十块钱。鲁迅现实题材小说中的知识分子题材知识分子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一问题在鲁迅的小说中(特别是伤逝)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可以说,从辛亥革命前后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夕这二十年的中国社会许多类型的知识分子的生活、命运和精神特点,在鲁迅小说中得到生动的反映。鲁迅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中塑造了三类知识分子的形象:    一是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文人。这类知识分子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心追求功名,他们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如孔乙己、陈士成等。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一个被封建科举制度造出来的废物。白光中的陈士成和孔乙己一样,都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和殉葬品。陈士成深受科举考试制度的毒害,满脑子只有“学而优则仕”的教训,因而直到头发花白,仍然幻想着踏着科举考试的阶梯望上爬。结果他的第十六次县考依然落第。这次落第给了陈士成又一次沉重的打击,使他过去的美梦都像“受潮了的糖塔一样,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然而,陈士成一面感叹着自己的失败,一面又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旧时迷信传说上面,即地下有财富的地方会出现一种白光,他曾听他的祖母说过,陈氏的祖宗曾经是巨富,这屋子便是祖基,祖宗在这里埋着无数的银子,有福气的子孙一定会得到的。这时,陈士成仿佛听到一个声音“左弯右弯,前走后走,量金量银不用斗”。接着就在眼前出现了一个白光的幻觉。于是他摸起锄头就挖,结果一无所获,他仍然不甘心,又跑到山里去刨,终于掉在闪着白光的湖里淹死了。陈士成和孔乙己虽然都是旧式封建教育的产物和科举考试制度的牺牲品,但其社会地位和思想性格不尽相同。孔乙己是一个已经被社会践踏在脚下的卑微可怜的人物,他虽然感到一生未捞到“半个秀才”是一件耻辱的事,但心中却根本不再存在去获取功名和富贵的奢望,他只是一个苟活者。而陈士成却是一个利欲熏心的破落户子弟,满怀功名富贵的狂想,是一个名利狂。作者通过孔乙己和陈士成这两个知识分子的悲剧,一方面揭露了封建科举考试制度的弊害及旧社会的冷漠;另一方面批判了他们的不觉悟,指出了他们走向悲剧道路的主观原因。鲁迅一方面揭露、批判他们深受毒害而不觉悟、麻木不仁;另一方面也对他们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因为他们属于灵魂被腐蚀掉、被吃掉的一类人。二是四铭、高尔础等伪道学家。肥皂中的四铭是封建复古派或卫道者的形象。四铭一方面恶毒攻击新文化运动,坚持要把学校统统关闭,摆出一付正人君子的样子,叹息“学生也没有道德,社会上也没有道德”,同另一个封建遗老何首统“恭拟”了一份全国人民合词吁请贵大总统特须明令专重圣经崇祀孟母以挽颓风而存国粹文;另一方面却又借称赞十八九岁女讨饭的是“孝女”,心里想的是“咯吱咯吱”那样“不要脸”的事情,透过他道貌岸然的外表,揭示了道德家的虚伪。四铭口里讲的是忠孝节义,心里想的却是男盗女娼。他在街上遇到一个十八九岁的女乞丐就津津乐道地讲述这位“孝女”的事,并要写孝女行来大加“表彰”,但这“表彰”的背后却又隐藏着肮脏的心思;他指责流氓无赖用秽语侮辱女乞丐,自己却怀着同样的猥亵的心理,给四铭太太买了一块肥皂;他攻击新学堂的学生“没有实学,只会胡闹”,自己却将女学生骂他的一句英语“恶毒妇”(old  fool老傻瓜)错误理解为“很凶狠的女人”,并且逼儿子学程查遍英语词典也没有搞明白;他声色具厉地教训儿子要学好,吃饭时却同儿子争着“伸筷自去夹那早先看中了的一个菜心”。作者就这样,通过一些细节把一个以道德文章自居的封建卫道者,其实是一个道德败坏的伪君子、不学无术的“恶毒妇”形象描写得十分成功。对于这类形象,鲁迅则予以猛烈的抨击。这些形象则是属于完全否定的形象,鲁迅给予他们的事揭露、批判、讽刺和鞭挞。三是辛亥革命时期到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作为现代知识分子,包括了吕维甫、魏连殳、子君、涓生等。他们是辛亥革命以后到五四落潮时期由叛逆而趋于彷徨和歧路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在酒楼上中的吕维甫在学生时代曾经是一名革命的闯将,他曾经“到城隍庙里去拔神像的胡子”,并且,“连日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他曾勇敢地站出来向封建神权挑战,是一个“敏捷精悍”、英姿勃勃的青年。然而在辛亥革命失败后,随着时代风云的变化,历史的逆转,使他失去了方向,逐步磨光了棱角,蜕变为封建教育的传声筒。他千里迢迢从山西太原回到江南S城,不过是为了给早就死掉烂掉并且踪迹全无的小弟“迁葬”,以骗骗母亲,安慰自己。他自己在办完这些无聊的事情之后,仍然要去教什么“子曰诗云”,用孟子、女儿经中的封建思想去毒害青年。他就这样敷衍者过日子,混着日子,“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吕维甫的退伍、落荒,继而颓唐、消沉,终而由战斗者变成了苟活者。他不甘心颓废,却又无力自拔,明知道在消沉,也可不去振作。按着他自己的比喻说,像一只苍蝇,“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下,即刻飞走了,但是只飞了一个小圈,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吕维甫这一甘心落伍又不能自拔的悲剧,是辛亥革命以后,五四运动落潮时期一部分革命知识分子共同的悲剧。孤独者中的“孤独者”魏连殳和吕维甫一样是辛亥革命失败后的落伍者。但他和吕维甫最后的命运却也不同,可是同样构成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命运的一部分。魏连殳在辛亥革命时期也是一位进步的知识分子,他能够独自向旧势力宣战,当然,他的斗争是孤独者的斗争,被当时的人们视为“异类”,如“他是吃洋教的新党”,对人“总是爱理不理的,却常喜欢管别人的闲事”,他到而立之年,竟然不肯娶妻,违背旧的礼教魏连殳以孤独的性格和孤独的形象和社会斗争。但是,魏连殳孤独的抗争始终不能取得胜利,即便是祖母死后,他形式上尊重了旧习俗,送葬送殓时的约法三章,但他却能打破常规(在入殓前哭),在死人下葬以后完全异样地哭,“忽然,他流下泪来,接着就失声,立即变成了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嚎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终于,他被以“挑剔风潮”的罪名而辞退了,没有了起码的生活保障,写信的邮票也没有了。他由孤独者变成了“零余者”。于是,他只好违背自己的性格,忍受着内心的痛苦而由以前的正面反抗而为消极报复。他“躬行了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当上了军阀师长的顾问,每月有八十大洋,又有了高朋满座。然而,有了金钱、地位、奉承,却不能弥补他内心的痛苦,他在周围的一片胜利声中,孤独地咀嚼着失败的悲哀,以玩世不恭来对待社会,在花天酒地中毁灭自己终于吐血而死,孤独地结束了一生。他的死既有社会的迫害又带有自戕的性质。魏连殳的悲剧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后深重的社会危机,知识分子承受着政治、经济、精神上的压力,极端的痛苦,无以生存。这一悲剧形象告诉我们,不从根本上改变现实,知识分子是没有出路的。鲁迅真实地塑造了这样一些当革命高潮时积极前进以及在历史逆转的关头所普遍产生的苦闷彷徨的知识分子形象,是有深刻现实意义的。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以恋爱为题材的小说。小说中的子君、涓生是五四以后的年轻知识分子典型。子君为了争取婚姻自由和个人幸福,毅然同封建家庭决裂,并以示威者的姿态,昂首阔步同情侣在大街上行走。社会歧视的冷眼,恶言毒语的责骂,都不能使其屈服。“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都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可以说是五四时期妇女独立、人格自由的宣言。然而,同涓生同居之后,子君满足了,终止了斗争。爱情没有“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只是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沉溺在“安宁和幸福”里,停止了继续为社会的改革和解放而奋斗。这就使他们的爱情失去了共同的基础而变得空虚和庸俗。于是,当社会经济的压力突然向他们袭来时(涓生失业),他们的爱情及其幸福的家庭,如沙地上的宝塔,立即倒塌了,子君不得不重

    注意事项

    本文(李平同学们好我们今天的活动开始了欢迎大家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