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实用诊脉法.docx

    • 资源ID:3437225       资源大小:122.89KB        全文页数:1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实用诊脉法.docx

    实用诊脉法最新实用诊脉法 第1章 脉诊的重要意义 第2章 脉诊的历史概况 第3章 脉诊新挖掘的内容简介 第4章 脉诊的基础知识 第5章 脉诊的基本原理 第6章 最实用的操作方法 第7章 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 第8章 常用脉象的辨别和分析 第9章 诊脉的入门技术 第10章 怎样辨别病脉 第11章 脉象的主病及临床应用 第一章,脉诊的重要意义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组成部分。 中医诊断学以望、闻、问、切为主要诊法,简称“四诊”。脉诊包括在“切诊”的范畴,属“四诊”之一。它虽居“四诊”之末,其诊断作用和意义却非常重要。 近两千年以来,脉诊在历代诊疗实践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已被证实具有很大实用价值,对临床各科都有重要意义。 但是,最近研究表明,脉诊还有很大潜力,其诊断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出来。其原因是,脉诊被埋没或被误解了一部分内容。现已证实,以脉诊的经典文献为论据,仍可将脉诊被埋没或被误解的内容重新挖掘出来。如,革脉、动脉、代脉、牢脉、缓脉、散脉等一系列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以及“五部”的理论和“持脉轻重法”的操作技术等。据考证,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涉及脉诊的基础理论、操作技术、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等很多方面,都是脉诊的组成部分。然而,在脉诊世代相传的过程中,这些内容有的被埋没了,有的被误解了,甚至偏离了实际的意义。若将这些内容重新挖掘出来,再充实到现在的诊脉方法,脉诊的适用范围更广,诊断作用更大,更具重要意义。 从已挖掘出的内容看,脉诊被埋没或被误解的这些内容,都是脉经以前的脉学成就,甚至包括脉诊的精髓部分。可以证实,在脉经以前,脉诊已是非常精湛的诊断技术,实用价值大,适用范围广,且有系统理论,并被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各科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脉诊的理论和实用技术,还有一部分至今沉寂在脉诊的经典文献,并未全部传于后世。 从历史上看,现存于世的脉诊经典文献很少,除内经外,脉诊的经典文献只有难经和脉经。因此,近两千年以来,脉诊的基础理论、操作方法、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都以难经和脉经的记载为重要依据,这是脉诊沿用至今的经典文献。这两部经典文献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惯用“立象寓意”或“秘而不售”的表达方法,语法恢诡,寓意深奥,很难理解。受此影响,脉诊的重要理论和精湛技术以及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确实被埋没了一部分。比如,寸口部位划分“五部”,曾是脉诊的重要基础理论,直接关系脉诊的基本原理、操作技术和脉形规范,但是,由于难经和脉经的表达方法难理解,与“五部”相关的“持脉轻重法”很少有人掌握,几近失传。除此之外,革脉、牢脉、动脉、代脉、缓脉等一系列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确实是被埋没了,甚至已被后人曲解误说。由此导致,与经典文献记载的诊脉方法比较而言,现在的诊脉方法确显逊色,使脉诊的诊断作用和重要意义没能充分体现出来。 脉诊的基础理论、操作技术以及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是一个完整体系。其中,任何一部分内容被埋没或被误解,都会影响脉诊的诊断作用和重要意义。比如,革脉的实际意义被埋没,使脉诊失去了一个重要方面的诊断作用。再如,后人对“微脉”的脉形理解不全面,由此限制了“微脉”的适用范围,等于消弱了“微脉”的诊断作用。另如“动脉”,其实质是非窦性心律的脉形,但是,由于脉经对“动脉”脉形的表达方法难理解,后人没弄清“动脉”的实际意义,所以,现在的诊脉方法没有对非窦性心律进行诊察的脉象。这些实例举不胜举。这说明,若不将脉诊被埋没或被误解的内容重新挖掘出来,就不能充分体现脉诊的诊断作用,也不能充分体现脉诊的重要意义。 近代以来,对脉诊的认识有一个误区。有些人习惯用脉诊推测疾病的症状或病名,并以推测出某种症状或病名而津津乐道,甚至热衷于通过脉诊推断现代仪器对疾病的检验结果。还有一种习惯作法是将脉象与症状“对号”入座,对得上则称“脉症相符”,对不上就是“脉症不符”,甚至因“脉症不符”而冒然决定脉与症的取舍。其实,这并不是脉诊的实际作用,也不能体现脉诊的重要意义。脉诊的实际作用和重要意义主要是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中医以“辨证论治”为基本特点。所以,必须结合“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才能认识的诊断作用和重要意义。所谓“辨证”,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综合分析“四诊”所得的临床资料,推断病因、病位和发病机理,得出证候。辨明“证候”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目的。“辨证”的依据虽是“四诊合参”,但脉诊资料能够反映体质状态和病邪盛衰两方面的状况,通过脉象变化可以测知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转归,运用脉理可以分析病理机制,在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时,脉诊的作用非常重要,对病证的定位和定性以及“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等方面具有特殊意义,可作为别阴阳、辨脏腑、论虚实、断病机与定治则的重要依据,这些综合性的作用,才能体现脉诊的诊断作用和重要意义。并且,脉理非常重要,在辨证论治过程中脉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辨证”和“论治”都离不开脉理。将脉理和医理互参,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指导“辨证”和“论治”,才是脉诊的实际作用。所以,不能将脉诊认为是推测某种症状或某种病名的手段,更不能将脉诊与现代仪器对疾病的检验结果相提并论。脉诊对疾病的诊断,并不单纯是针对某种症状或某种疾病,并不能反映现代仪器对疾病的检验结果,而是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发挥作用。它虽不是特异性的诊断方法,但适用范围非常广泛,任何疾病、疾病的任何阶段,都是脉诊的适用范围。它适用于临床各科,对临床各科的“辨证论治”都有重要意义。 数千年以来,脉诊是整个中医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整个中医学体系相辅相成,既有同步发展和互相促进的关系,也有自身发展的过程和内容。脉诊的理论已贯串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在中医的整体理论占有重要地位。脉诊的质量关系到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效果,对中医理论指导医疗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中医的基础理论以及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都与脉诊密切相关。它在中医学领域的作用,早已超出“诊”的界围,而扩展到中医学的各个方面。可以说,不明脉学就是不明中医学。不懂脉诊,就不能更好地从事中医理论研究和中医临床工作。因此,应该充分认识脉诊对中医学各个领域的重要意义。 若将脉诊最近挖掘出的内容再充实到现在的诊脉方法,其重要意义更不一般。这是因为,迄今为止,中医的科研、中医的理论研究、中医未来的重大发展,还没有找到最理想的途径和方法。整个中医学体系,至今未能摆脱历史旧貌,很难提高到现代化的领域上来,各方面的探索虽不少,但所勘定的突破口,往往因偏离中医特色而受到一些限制。比如,从治疗上搞突破,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但是,中医理论近代以来没有重大进展。若从中医理论上搞突破,必须弄清经络是什么,否则,经络的问题解决不了,理论突破就有困难,很容易使中医的理论特色受到限制,很容易失去中医理论已经客观存在了几千年的所谓“神理”,并且,最终的实用价值也未必提高多少。再如,从中药或中药制剂上搞突破,恐有废医存药之嫌,虽然谁也没有废医之意,但容易造成废医性质的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许多有识之士都认为,脉诊很有可能是发展中医的突破口。这是因为,脉诊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可以说是中医学体系的一个侧面和缩影,它具有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两方面的丰富内容,最具中医特色,是中医独特的东西。对脉诊的研究,任何时候都不会有偏离中医之嫌,绝不会因为脉诊的发展而废了中医。相反,脉诊的研究成果或脉诊的突破,可为中医学的发展增加新内容,注入新活力。如果以脉诊的研究和提高为突破口,很有可能是使中医学取得重大发展的具有战备意义的措施。如果脉诊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发展中医的其他工作也可能会找到方向、途径和方法,很可能使中医学朝着现代化发展的方向跨进一步。因此,脉诊的发展和提高,对中医学的各个领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脉诊的历史概况 脉诊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概括起来说,可分三个阶段:一、起源阶段,二、形成阶段,三、持续发展阶段。对脉诊的研究,必须了解这三个阶段的概况。 一,起源阶段 脉诊的起源很早,在秦汉以前的古文献资料已有所记载。如史记.扁鹊传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这说明,脉诊至少起源于扁鹊活动的年代。但是,从扁鹊脉法的实际内容看,当时的脉诊已经有了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娴熟的实用技术,这说明,在扁鹊活动的时期,诊脉的方法早已产生。 据考,扁鹊的活动年代,与内经的成书年代大体一致。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从内经的记载看,当时的诊脉方法很多,规模很大,诊脉部位不止一处,而是全身遍诊的诊脉方法。如人迎寸口诊脉法、三部九候诊脉法、尺寸诊法、尺诊、色脉尺诊、色脉诊法等。这说明,脉诊的起源,应该上溯至比春秋战国更久远的时期。 近代出土的简帛医书,如脉法、阴阳脉死候、流沙堕简和五十二病方等,其成文早于内经的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这些出土文献也可证实,脉诊的起源比春秋战国时期更久远。 内经的记载表明,古代医家开创了很多种诊脉方法,最初的脉诊是用多种方法对全身的血脉进行检查,既包括诊察脉的跳动,也包括诊察脉的色泽。后来,诊察脉的色泽才从脉诊分化出来,归属于望诊。这说明,脉诊起源于古代医家对全身血脉进行检查的多种方法。经历了若干个世纪的漫长岁月,才由古时代的多种诊脉方法发展成为现在的独取寸口脉法。因无确凿史证,很难确定脉诊起源的确准年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脉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最晚可以追溯到二千七百年以前,并且,古代医家开创的诊脉方法并非一种,而是很多种诊脉方法并存并用。现在的诊脉方法,是由古时代的多种诊脉方法逐渐发展而成的。内经虽没记载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但已认识到寸口脉对全身疾病的诊断意义。最早记载独取寸口脉法的经典文献是难经。因此,我们现在所用的诊脉方法,是难经的后裔。从现存于世的经典文献来看,脉诊以难经为鼻祖。难经奠定了独取寸口脉法的基础。 二,脉诊的形成阶段 从古代医家开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到脉经问世,是脉诊的形成阶段。这一阶段,独取寸口脉法的发展很快,从当时的多种诊脉方法脱颖而出,在应用上越来越普遍,逐渐取代其他诊脉方法。所以,脉经是脉诊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脉诊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从脉经以后,脉诊成为独立学科,独取寸口脉法独占医坛,古时代的其他诊脉方法在应用上越来越少。传中医薪火,济天下苍生! 脉经是第一部脉诊专著,对脉诊产生了巨大影响。它记载了二十四种脉名的脉形规范,再加长、短二脉,合为二十六种。并记载了寸关尺三关的划分及三关所主脏腑。还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各种脉象的主病,为脉象与病证的联系结合供了方式方法和经验。并且,其内容涉及独取寸口脉法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操作方法、脉象名称、脉形规范、脉象主病、脉诊的临床应用、注意事项等方面,成为后世通用的典则。 脉经的记载表明,古代医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脉诊经验,独取寸口脉法的内涵极其深广。在脉经成书时期,脉诊已是非常精湛的诊断技术,适用范围广,实用价值大,且有系统理论,并被广泛用于诊疗实践。 独取寸口脉法的相关技术和古代医家的脉诊经验,主要由脉经传于后世。难经只涉及独取寸口脉法最基础的理论和基本原则,脉经使独取寸口脉法进一步完善,为脉诊成为独立学科奠定了基础。我们现在所用的诊脉方法,从根本上说,是由难经和脉经沿传下来的。 三,持续发展阶段 从脉经问世到现在,是脉诊的持续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由难经和脉经奠定了基础。从脉经以后,脉诊的常用脉象名称、脉形规范、脉象主病、寸关尺的分部及其所主脏腑、脉诊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等,基本上都以脉经为宗。 近两千年以来,脉经既是脉诊的奠基文献,也是脉诊的指导文献。后人应用的脉法,几乎都是脉经遗法,都以脉经为典则。所以,尽管有人未曾读过脉经,但所用的诊脉方法,都是脉经传下来的。 在脉经的基础上,经过历代医家艰辛努力,脉诊取得很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总的看,从脉经以后,脉诊自身的发展不快,存在问题不少。 最近研究表明,难经和脉经都是用古时代的表达方法记载了当时的脉诊理论和精湛技术,都有“秘而不售”的特点,且语法恢诡,言词古奥,后人很难理解。因此,脉诊的理论和技术确实被埋没或被误解了一部分。特别是有些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在很早以前就被埋没或被误解了,直接影响了脉诊的适用范围,消弱了脉诊的诊断作用。并且,对脉诊的发展极其不利。由此导致,若与难经、伤寒杂病论和脉经等经典文献记载的诊脉方法比较而言,现在的诊脉方法确显逊色。 近两千年的诊疗实践和最近的挖掘工作证实,由于难经和脉经的表达方法难理解,脉诊的理论和技术并没全部传下来。时至今日,在难经和脉经中,仍可挖掘出与脉诊技术密切相关的重要内容,这都是脉诊的组成部分,也是脉诊的宝贵财富。因此,现在的诊脉 方法,急待于充实和完善,这是脉诊在现阶段必须解决的问题。若不解决这个问题,脉诊的发展和提高就有障碍,将永远面临难以逾越的鸿沟。 以上三个阶段,反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难经和脉经对现在的诊脉方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这是史实。古代医家开创的诊脉方法,主要是由这两部经典文献传于后世,这也是史实。然而,这两部经典文献内涵极其深广,言词古奥,寓意丰富,表达方法很难理解。由此导致,脉诊的重要理论和精湛技术,至今还有一部分内容被埋没着。必须将这部分内容再挖掘出来,并充实到现在的诊脉方法,脉诊才能更完善、更合理、更科学、更实用。 第三章,脉诊重新挖掘出的内容简介 以脉诊的经典文献为依据,可以挖掘出脉诊被埋没或被后人误解的重要内容。据考证,这些内容都是脉诊的组成部分,涉及脉诊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操作方法、脉形规范和脉象的实际意义等。简介如下: 1,“革脉”的脉形和实际意义 据考证,“革脉”对中医的诊脉方法具有特殊意义,其诊断作用非常重要。但是,从脉经以后,“革脉”的脉形和实际意义被埋没了。中医的诊脉方法因埋没了“革脉”的脉形和实际意义,受了很大影响。这并不单纯是埋没了一种脉象,而是埋没了脉诊在一个重要方面的诊断作用。 伤寒杂病论和脉经对“革脉”的解释表面看来不一样,但所表达的实际意义是一样的,后人没有悟出其中的道理,再加上脉经对“革脉”的解释过于简洁,专业性很强,所以,后人对“革脉”产生了误解。由此导致,从脉经以后,有些脉书对“革脉”的解释很不切合实际。如“芤弦相合”为“革脉”、“按之如鼓皮”为“革脉”、“浮而搏指、中空外坚”为“革脉”等。其实,根据内经、伤寒杂病论和脉经的记载,可以将“革脉”的实际意义重新挖掘出来。在这些经典文献,“革脉”的实际意义是一致的,只是表达方法不同。后世脉书将“革脉”说成是“芤弦相合”或“按之如鼓皮”,实际是误解了脉诊经典文献的表达方法。 “革脉”的实际意义是诊察脉象的变化和转变。其脉形既不是“芤弦相合”,也不是“按之如鼓皮”,而是专指脉象在疾病过程中的变化和转变。以脉经和其他经典文献为依据,破译古代医家对“革脉”的表达方法,可以充分证实这一点。原岐黄中医论坛,包含养生保健、中医学术、中医中药、医案、医书下载等内容,是中国第一中医中药论坛。 脉诊的现状表明,由于后人误解了“革脉”的脉形和实际意义,现在诊脉,几乎没人见过“革脉”。“革脉”之名,几乎成了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没人去用,也没人会用。其原因,是后人没理解古代医家对“革脉”的表达方法。因此,必须将“革脉”的实际意义挖掘出来,才能使革脉重新发挥作用。并且,以挖掘“革脉”的实际意义为突破口,可以发现脉诊和整个中医学体系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2,“牢脉”的脉形和实际意义 “牢脉”的实际意义也被误解了。“牢脉”与“革脉”,是正相反的两个脉象,是古代哲学思想在脉法的体现。由于脉经对“革脉”的表达方法难理解,且没将“牢脉”列为常用脉象,所以,从脉经以后,“牢脉”与“革脉”混淆不清,甚至成为争议的焦点。 其实,古代医家是将疾病过程中脉象发生变化和转变称为“革脉”。若疾病发生变化或转变,但脉象不发生变化,则为“牢脉”。从哲学角度看,这是以“动”观“静”或以“静”观“动”的方法。所以,脉经只将“革脉”列为常用脉象,这是为了简化脉诊的常用脉象。实际上,按哲学原理,“革脉”可以涵盖“牢脉”的诊断意义。比如,扁鹊说:“病若吐血而复鼽衄者,脉当得沉细,而反浮大牢者死”。这里所说的“浮大牢”,是说“浮大”之脉没有发生变化和转变,即:当变为“沉细”之脉但没有变为“沉细”之脉。没“变”为“牢”,“变”则为“革”。由此可见,“革”与“牢”,是古代医家对脉象是否发生变化或转变进行诊察的两个方面。后世脉书将“牢脉”说成是 “沉、实、大、弦、长”等几种条件构成的,其实是没理解“牢脉”的实际意义。假若“牢脉”的脉形含有“沉”的条件,那么,扁鹊所说的“浮大牢”就不能成立。因此,以历史为依据,再结合古时代的哲学思想,可以将“牢脉”的实际意义挖掘出来。 3,“代脉”的脉形和实际意义 现已证实,“代脉”的脉形和实际意义,是逐渐被误解的。它的实际脉形,并不是近代脉书所说的“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复来”,而是指脉的更代。其实际意义,主要是诊察节律失常的脉象变化能否还原为正常节律。 从经典文献的记载看,内经所说的“代脉”即指脉的更代。伤寒杂病论所说的“代脉”也是指脉的更代。脉经所说的“代脉”还是指脉的更代。所以,古典文献所说的代脉都是指脉的更代。脉的更代是否正常,对辨别脉象是否主病具有重要意义。 按中医的传统理论,脉的更代有一定规律。如,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等。若脉的更代符合规律,是生理性代脉。若更代不正常,则为主病的脉象。特别是节律失常的脉象,诊察其更代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近代以来,代脉的实际意义被误解了,被说成是“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复来”,这样以来,“代脉”与“结脉”混淆不清了,代脉失去了原来的诊断作用。 伤寒杂病论说:“伤寒心动悸,脉结代,灸某草汤主之”,所谓“脉结代”,是“结脉”未还原为正常节律,而不是既有“结脉”的“脉来一止”又有“代脉”的“脉来一止”或“止有定数”。再如,诊家正眼说:“代散者死”,所谓“代散”,是脉象的变化更代为“散脉”。脉经也说:“其脉代绝者死”,所谓“代绝”,是脉象的变化更代为“欲绝”的危象。还有,古代医家有“妊娠三月见代脉,是为常脉”的传统说法,意思是说,女子妊娠三月,开始更代为妊娠脉,即脉显滑象,绝不是说妊娠三月出现“脉来一止”、“止有定数”或“良久复来”是正常的脉象。所以,必须将代脉的实际意义挖掘出来,并恢复其原来的诊断意义。否则,就不能体现代脉的诊断作用。 4,“动脉”的脉形和实际意义 从脉经以后,后人只掌握了“动脉”的脉形,但没弄清“动脉”的实际意义。现已证实,动脉的实质是非窦性心律的脉形。其实际意义,是对非窦性心律的脉形变化进行诊察。这是对大量文献进行综合考证得出的结论。 脉诊的经典文献都以“阴阳”为论理工具论述窦性心律和非窦性心律的区别,其表达方法与现在有很大不同。后人没弄清这一点,所以,“动脉”的实际意义一直埋没着。 根据阴阳学说在脉学领域的论理作用,破译古代医家对“动脉”的表达方法,可以将“动脉”的实际意义挖掘出来。原岐黄中医论坛,包含养生保健、中医学术、中医中药、医案、医书下载等内容,是中国第一中医中药论坛。 5,缓脉的脉形和实际意义 脉经以后的脉书,特别是近代脉书,对“缓脉”的解释一般都违背了“缓脉”的实际意义。后世脉书将脉的至数作为“缓脉”的构成条件,甚至认为,“缓脉”是由“一息四至、不浮不沉、不大不小”等多种条件构成的。其实,这是正常脉象的构成条件,而不是“缓脉”的构成条件。 脉经对“缓脉”脉形的解释是:“缓脉,去来亦迟,小駃于迟。”后人对“缓脉”的误解,主要是没理解这种表达方法。所谓“去来亦迟,小駃于迟”,并不是以“迟”为“缓脉”的构成条件,而是指“缓脉”脉形的指感特征和辩别方法。“去来亦迟”的意思是说,“缓脉”在实际表现时,客观上也会有“迟”的表现,故曰“亦迟”。“小駃于迟”的意思是说,“缓脉”应与迟脉互相鉴别,因为这两种很容易混淆。脉经唯恐后人搞错,其序言特别作了说明:“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这是提示后人,“缓脉”与“迟脉”要严格区别,不能互相混淆。否则,将会误诊误治,造成严重后果。 必须根据脉诊的发展史和经典文献的记载,才能将“缓脉”的实际意义挖掘出来。历史表明,“缓脉”之名最早见于内经,是与“急脉”相对而言的。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而病变定矣。”还说:“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由此看出,“缓脉”与“急脉”、“小脉”与“大脉”、“滑脉”与“涩脉”,都是互相对应的,在性质上正相反。这说明,内经所说的“缓脉”,与“急脉”相对应。所谓“急脉”,其实质是脉体“拘急”。内经虽没解释“缓脉”的脉形,但是,根据内经的记载可以确认,“缓脉”与“急脉”正相反。明确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关系着“缓脉”的实质和实际意义。 伤寒论.辨脉法说:“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名曰缓也。”伤寒论.平脉法说:“卫气和,名曰缓。”并附有注解:“缓者,四肢不能自收”。这是伤寒杂病论对“缓脉”脉形及其主病的记载。可以看出,伤寒杂病论所说的“缓脉”,并不包括脉的至数。伤寒杂病论所说的“濡”脉,只是脉体“柔软”的意思。所谓“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突出的重点是一个“濡”字,即脉体柔软。在脉经以前,“濡”与“软”通用,故脉经说:“濡一作软”。由此说明,伤寒杂病论以脉体“柔软”为缓脉的基本条件。 脉经说缓脉“小駃于迟”,是通过互相比较的方法表达脉的形象,这是脉经惯用的表达方法。后世脉书误解了这种表达方法,误认为“小駃于迟”是指缓脉的“至数”。并且,因迟脉是一息三至,故将“缓脉”误认为是“一息四至”。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误理解。通过对脉经的深入研究可以证实:“一息四至”并不是“缓脉”的构成条件。所谓“缓脉”,只反映脉体“柔软”或“舒缓”的程度。脉诊的发展史表明,“缓脉”在内经时期与“急脉”相对应。随着诊脉技术的不断发展,从伤寒杂病论以后,“紧脉”逐渐被重视,出现了取代“急脉”的趋势。比如,伤寒论以脉浮紧为“太阳伤寒表实证”的纲领脉;以脉浮缓为“太阳中风表虚证”的纲领脉。受伤寒杂病论影响,脉经制定二十六种常用脉象时,将“紧脉”与“急脉”合并,此后,“缓脉”则与“紧脉”相对应,这是史实。这种史实说明,“缓脉”最早是与“急脉”相对应的,但从伤寒杂病论和脉经以后,因“急脉”被“紧脉”取代,故“缓脉”与“紧脉”相对应。由这种基本性质可以证实,“缓脉”并不以脉的至数为构成条件,而是脉体“柔软”或“舒缓”。这是“紧脉”与“缓脉”互相对应的基本性质。 以上说明,从内经到脉经,缓脉的实际意义都是一致的。它是单因素脉象,以脉体“柔软”或“舒缓”为构成条件,除此之外,不含其他条件。这才是“缓脉”的实际意义。 假若“缓脉”以“不浮不沉”为构成条件,则脉浮缓或脉沉缓之说,根本不能成立。假若“缓脉”以“一息四至”为构成条件,则脉迟缓之说,根本说不通。所以,必须弄清“缓脉”的实际意义,才能掌握“缓脉”的脉形规范。 有些脉书没有弄清“缓脉”与“迟脉”的关系,将“缓脉”说得神乎其神,甚至出现很多不切合实际的说法。比如,濒湖脉学说:“缓脉去来,小駃于迟,一息四至,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应指和缓,往来甚匀,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如微风轻帖柳梢。”这种解释,将“一息四至”列为缓脉的构成条件,并将诸家之说罗列在一起,显然离题太远,已经违背了“缓脉”的实际意义。如果“缓脉”是“一息四至”、“往来甚匀”、“应指和缓”,这是佳象,绝无主病之理。再如脉语说:“缓状如琴弦久失更张,从而不整,曰缓。”这种说法,使人不知其所云,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还有三指禅说缓脉是:“不浮不沉,恰在中取,不迟不数,正好四至,欣欣然,洋洋然,从容柔顺,园静分明。”这是一种纯理论性的正常脉象,但绝不是缓脉。这是因为,在诊疗实践中,这种脉象绝对没有主病的意义。这些实例说明,必须将缓脉的实际意义挖掘出来,才能剔除对缓脉的不合理解释,才能发挥缓脉的诊断作用。 6,“微脉”的脉形和实际意义 后人对“微脉”的脉形和实际意义只掌握了一部分,误认为微脉只见于危重病,等于限制了“微脉”的适用范围,同时也消弱了微脉的诊断作用。 脉诊的历史表明,伤寒杂病论和脉经所说的“微脉”,不仅见于危重病证,也见于并不危重的病证,有时甚至是疾病向愈的佳象。但现在所说的“微脉”与古典文献所说的微脉有很大区别。究其原因,是后人误解了脉经对“微脉”脉形的解释。 脉经对“微脉”的解释很难理解,关键是一个“极”字。脉经说:“微脉,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这个“极”字,是借用道家学说的一种说法。所谓“极”,是道家学说对宇宙本体的一种认识。道家学说认为,“太极”浑沌状态为万物化生之始,宇宙万物的变化始于“太极”,故“太极”代表宇宙本体。受道家学说影响,古代医家将“极”字引进脉法,用“极”字代表寸口脉的本体。所以,脉经所用的“极”字,都是相对于寸口脉的本体而言的。比如,脉经说洪脉“极大在指下”,意思是说,凡比正常脉本体“大”的脉形,即为洪脉,而不是说脉体“大”到“极点”才构成洪脉。再如,脉经说微脉“极细而软”,意思是说,凡比正常脉本体“细”再兼“软”的条件,即是微脉,而不是说“细、软”的程度必须达到“极点”才是“微脉”。这种表达方法,是受道家学说影响的一种表达方法,因此,应该正确理解“极”字的含义。否则,就不能正确理解微脉、洪脉、细脉、迟脉、伏脉等一系列脉象的脉形规范。脉经在解释脉形规范时,共有六种脉象用了“极”字,所以,根据脉经所用的“极”字,可以将这些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充分挖掘出来。这些脉象或多或少都有被埋没或被误解的部分,详见第五章,不另重复。 总之,根据脉经的表达方法和“极”字的含义,凡比正常脉体“细”、比正常脉体“软”的脉象,即是微脉,这才是“微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 P7 |" v% W7 c3 L# N( m& A 以上说明,脉诊确实还有内容急待开发。近两千年以来,不仅脉诊丢失了很多内容,甚至经络的实质是什么也被埋没了,由此而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所以,继承和发扬中医学的医学遗产,任务特别繁重,但前景非常广阔。若将所挖掘的宝贵财富再充实到中医学的医学体系,一定会促进整个中医学的发展和提高。 7,挖掘脉诊的基本原理 将寸口部位划分“五部”,最早见于难经,这是脉诊的最基本的原理,也是脉诊最重要的理论。 寸口脉能够诊断全身疾病,其理论依据是经络学说。在经络学说指导下,古代医家开创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这种诊脉方法的基本原理,首先是将寸口部位按深浅层次划分“五部”,其次是将寸口脉划分“三关”,再分别与五脏六腑和十二经相配,这是寸口脉能够诊断五脏六腑乃至全身疾病的基本原理和理论论据。但是,难经和脉经对“五部”的论述都是采取“立象寓意”的表达方法,语法隐晦,很难理解。所以,后人一般对“三关”比较熟悉,对“五部”了解不多。由此导致,与“五部”相关的诊断技术几近失传。其实,“五部”比“三关”还重要。脉诊的发展史可以证明这一点。在脉诊尚未明确“三关”与脏腑的匹配关系时,主要是以“五部”为理论依据。并且,脉诊经典文献记载的“持脉轻重法”,与“五部”有直接关系,这是非常实用的操作技术。因此,应该根据难经和脉经的表达方法,将寸口脉“五部”的方法和相关理论充分挖掘出来。详见第四章,不另重复。 8,挖掘脉诊的操作方法 我们现在所用的诊脉方法,是古代医家开创的。古代医家在开创这种诊脉方法时,设计了比较规范的操作方法,非常简便,非常实用。其操作方法以“五部”为理论依据。难经所说的“脉有轻重”、脉经所说的“持脉轻重法”、以及千金要方所用的操作方法,都是古代医家设计的那种比较规范的操作方法。但是,由于难经和脉经的表达方法难理解,随着时间推移,年深日久,这种操作方法几近失传。 根据古代医家将寸口脉“五部”的理论,可以将“持脉轻重法”的操作技术挖掘出来,这是一种非常间便、非常实用的操作技术,对很多脉象的辨别都很方便。详见第八章,不另重复。 9,以脉诊挖掘出的相关内容为突破口,挖掘中医学的其他财富 我们现在所用的诊脉方法,其理论依据是经络学说。所以,脉诊挖掘出以上内容后,必然涉及到经络。根据经络学说在独取寸口脉法发挥的作用,结合内经对经络的记载,用挖掘脉诊相关内容的思维方式,对内经的表达方法进行精注研究,可以将经络的实质和实际意义挖掘出来。 经络学说是整个中医学的重要理论,挖掘出经络的实质和实际意义,中医学的很多历史遗留问题都可迎刃而解。由此说明,挖掘出脉诊被埋没或被误解的相关内容,不仅有利于脉诊的发展和提高,对整个中医学的发展和提高都有重要意义。 总之,脉诊需要挖掘的内容很多。已经挖掘出的内容表明:必须将这些内容再充实到现在的诊脉方法,脉诊才能更完善、更合理、更科学、更实用。并且,脉诊是整个中医学的组成部分,脉诊的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对整个中医学的发展和提高都有促进和推动作用 第四章,脉诊的基础知识 现已证实,以难经或脉经为依据,可以挖掘出与脉诊技术密切相关的重要内容。比如,革脉、代脉、动脉、缓脉、微脉以及“持脉轻重法”等。这些内容都是脉诊的组成部分。若不将这些内容再充实到现在的诊脉方法,脉诊就不完善,必然影响脉诊的适用范围和诊断作用。 将脉诊重新挖掘的内容再充实到现在的诊脉方法,必须熟识脉诊基础知识的历史沿续过程,并须熟识脉诊的新名词和新概念。这是因为,重新挖掘出的内容与现代的脉诊知识相隔两千多年,历史时差导致语言障碍,叙述起来很不方便,甚至有所冲突。所以,应该熟识脉诊的基础知识和新名词、新概念。 1,脉 在古代,凡物之贯通、连络成为一体而有条理者,皆称之为脉。如:地脉、山脉、水脉、经脉、血脉等。其中,血脉和经脉是必须弄清的两个概念。血脉是人体运行血液的血管。经脉是古代医家用“经”和“络”对全身血脉进行概括和分类的一种概念。 从古文献的记载看,经脉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专指“经”。古代医家创建经络学说以后,由于习惯原因,常将“经”称为经脉,并将“络”称为络脉。比如,“十二经”称十二经脉,“十二经”的分支称络脉。但是,“经络”和“血脉”绝不能相混。其区别是:血脉是人体运行血液的血管,是人体内客观存在的组织结构。“经”和“络”并不是人体内生成的东西,而是古代医家创建的系统工具。若对内经进行精注研究,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古代医家创建的经络学说,在中医学的各个领域有不同的作用。既可对脏腑组织器官进行概括和分类,也可对全身的血脉进行概括和分类,还可对病证以及腧穴和药物进行概括和分类,并可借以阐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无论在中医学的哪个领域,经络都是论理工具的性质。因此,古文献有时将“经”称经脉,但其实际意义是“经”而不是血脉。有时将归属于各经的血脉也称“经脉”,但其实际意义是“血脉”而不是“经”。这是必须在辨别清楚的,否则,很容易混淆。历史表明,古代医家对全身血脉进行概括和分类的方法,是用“经”和“络”对全身血脉进行概括和分类,其中,“大而在里”的血脉称“经脉”,“浅而易见”的血脉称“络脉”,最浅表的毛细血管称孙脉或毛脉。如灵枢.脉度篇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这是古代医家对全身血脉进行概括和分类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将全身的血脉按分布部位、大小、深浅,分别称为“经脉”、“络脉”和“孙脉”。再如灵枢.痈疽篇说:“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还有素问.调经论说:“夫风邪之客于形也,必先客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这里所说的“经脉”、“络脉”和“孙脉”,其实质是血脉而不是“经”和“络”。由此说明,经和络不能与血脉相混淆,不能认为“经络”就是“血脉”。 诊脉的方法,从实质上说,是对“脉”的变化进行诊察,而不对“经”进行诊察。但是,在经络学说指导下,全身的血脉可以分别归属各“经”。寸口脉属手太阴经,是手太阴经的动脉。寸口脉和手太阴经在经络学说都有特殊意义,既是“脉之大会”,又是“五脏六腑之所终始”,因此,寸口脉的变化可以诊断五脏六腑乃至全身的疾病。如难经说:“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所谓“十二经皆有动脉”,意思是说,将整个人体分为十二经,每一经都有动脉。由此可知,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其实际意义,是对隶属手太阴经的动脉进行诊察,即诊察寸口部位的桡动脉。 随着脉诊的推广和普及,人们对于“脉”字的应用产生了习惯说法,有时专指寸口脉,比如,凡提到诊脉,一般是指寸口脉。有时“脉”是动词,代表“诊”或“候”的意思。如:“欲别表里,当脉之。”再如:“脉之,反见浮数之象。”这里所说的“脉”字,是诊或候的意思,属于动词,应与属于名词的“脉”字相区别。所以,必须弄清基本概念,才能正确认识独取寸口脉法的基本原理和实际意义。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质言之,是诊察隶属于手太阴经的桡动脉。明确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必须弄清“经”和“脉”的关系,才能正确认识独取寸口脉法的基本原理、脉形规范、操作方法和诊断意义。) 2,经络 经络是中医理论和实践发展到一定高度时的产物,是古代医家在哲学思想指导下创建的一种系统工具。 由于中医经典文献的表达方法非常古奥,经络的实质和实际意义也被埋没了。但是,如果破译了内经的表达方法,仍可将经络的实质和实际意义重新挖掘出来。所谓“经络”,确实不是人体内生成的东西,而是古代医家对人体生命科学进行系统研究的论理工具和系统方法论。古代医家创建经络学说,将古代哲学和人体生命科学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非凡的思想智慧和创造力。对经络的考证和挖掘过程详见经络的发现与中医学,不再重复。 内经和其他经典文献的记载表明,古代医家为开辟中医学的医学体系,不仅将古代哲学的论理工具“阴阳”和“五行”引进医学领域,而且独创了专门属于医学领域的论理工具和系统方法论,即经络及其学说。在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的指导下,中医学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医学体系。所以,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诊脉的方法、针灸学、推拿导引和药物归经等,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指导下形成的。因此,若不弄清经络是什么,中医学的很多问题都无法说清。 古代医家创建的经络学说,为寸口脉能够诊断全身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在经络学说指导下,伤寒杂病论开创了“六经辨证”的方法。其实际意义,是将“十二经”简化为“六经”,并将外感病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分为“六经证”。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就是在“六经辨证”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的。中医史表明,中医学确立“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以后,独取寸口脉法逐渐取代了古时代的其他诊脉方法,并成为“辨证论治”诊疗体系的组成部分。因此,独取寸口脉法对“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 独取寸口脉法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都与经络有密切关系。其中,将寸口部位划分“五部”,认为“五部”分别代表五脏之脉的脉位,以及寸关尺三关的长度限定为一寸九分,都是在经络学说指导下形成的特色理论。因此,若不弄清寸口脉与经络的关系,就不能正确认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3,脉象 脉象即脉动应指的形象。一般包括脉位的深浅、脉体的大小、脉的张力、频率、

    注意事项

    本文(实用诊脉法.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