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hwb[历史学]汤君吕惠卿经营西北考.doc

    • 资源ID:3426568       资源大小:88.50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hwb[历史学]汤君吕惠卿经营西北考.doc

    吕惠卿经营西北史实考汤君北宋吕惠卿一直是北宋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而然关于吕惠卿经营西北的具体情形,王称的东都事略和宋史惠卿本传均语多模糊,既于其历次任免之时间、原因,起讫含而混之,亦于其间惠卿番汉合一政策中与边将的矛盾、聚星泊之役的合法性与功过的认定、居母丧时的所谓“俸外请添”、金明寨的胜败实况等,亦皆好于采择流言,满足于苏家兄弟的过激快责,而不免于勉强诋毁。而于惠卿更多重大的军事策略、措施、历次大战、宋夏和议乃至惠卿经营西北的成就、意义等皆略而不提,孰非客观。其实,关于吕惠卿对西北的经营,李焘等宋人不管出于什么样的主观评价,而于事实上都是非常重视的,也给予了比较详备的学术记载。从中我们不难见出,对西北的经营,可以说占据了整个吕惠卿的后半生,他在先后亲历、见证神宗、哲宗、徽宗三代皇帝经营西北的过程中浮沉着,成就着,又渐渐的老去。故本文不揣浅陋,尝试考辨,以就正于大方之家。一吕惠卿第一次经营西北,以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二月至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六月为期限,即他四十六岁至四十九岁的阶段。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八十载,熈宁十年(1077)二月己酉,“给事中、知陈州吕惠卿,为资政殿学士知延州。”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巻二百八十,熈宁十年(1077)二月己酉,第6874页,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以下引此书同。关于第一次经营西北战争,吕惠卿的活动重点在于检讨历来边事旧弊,务实革新。其对边疆措置的检讨,在于边庭各路的“互为策应”之法的条文上,亦即遇贼大举,聚入一路,更以主兵之官引兵策应。关于这一点,吕惠卿称:诸路有兵事,其邻路但当团集以为声援,或且依条相度牵制。不必更立互相策应之法,免致临事拘文,以犯兵家之忌。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巻二百八十八,元丰元年(1078)三月丁酉,第7054页。神宗皇帝批示:诏鄜延路依奏,余路别听指挥。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巻二百八十八,元丰元年(1078)三月丁酉,第705455页。其后,他实行整顿军队、提高作战实力等一系列新措施。当时鄜延之兵的状况是:“四将皆治延,毎将之兵,所在交有,且兼隶城守者,一日有警,遣将东出,则西兵从西出,东亦然,兼寨之卒,牵于顾家,守城之官,辞以空壁,下番之逺,又不时至”。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巻二九十八,元丰二年(1079)五月己巳,第724142页。四将分领的军队主要驻扎在缘邉和下番白地两处的三十五处城寨。士兵们不仅互相交叉于四位将领的彼此支配,而且还兼负着守城的重任。一有战事,东西两面必需同时出兵。兼职于州寨的士兵因顾恋城中家眷而不能专心抗敌,守城的士兵则又往往借口城中兵力空虚不愿出来。加上下番守地据城池所在路途较远,时常不能及时从百里之外及时救场,以致曾经导致义务军机,造成边患。其弊端的本质在于互相推诿、延误战机。看似高效,实则四位将领的权利、分工均不能明晰,而造成互相牵制,兵力分散混乱,各自不能固本,难免后顾之忧的局面。针对这种现状,吕惠卿着手改造军队编制,强化军队管理。实行民族平等、“番汉合一”的政策。吕惠卿之前,宋夏边境军队的“汉蕃兵各自为军”的制度,其实恰好就是将士们推诿战事,贻误军机的真正原因。 “惠卿始合之为一,先搜补守兵,而出其选以战”。 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七十一 “吕惠卿传”第13707页,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以下引此书同。实行民族平等策略,重新整合这种多民族共体的军队。“公于是度城广狭,以歩受兵如古法,不足则籍余夫益之。”然后“守兵既足,乃出其选以备作战。”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巻二九十八,元丰二年(1079)五月己巳,第724142页。从充足的兵源里推选精干强壮者作为常备的出战人员,实实在在的保证作战实力。吕惠卿又建立了敢勇队,每十人为一甲。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巻二百九十七,元丰二年(1079)三月壬辰,第7227页。分权文臣,九将分兵。北宋确立文臣经略安抚边地的政策。熙宁十年(1077)四月庚子日,吕惠卿乞不拘常制,举文臣二员为经略安抚司,凖备差遣,从之。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巻二百八十一,熙宁十年(1077)四月庚子,第6893页。吕惠卿设法扩大经略安抚钤辖司的用人权,请求一定程度上的灵活调遣的权力,神宗从之。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巻二百八十九,元丰元年(1078)夏四月己酉,第706566页。元丰元年(1078)二月乙卯,吕惠卿以军马分定九将,五月丁亥,九将分画制度已成。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巻二百八十九,元丰元年(1078)五月丁亥,第707677页。元丰二年(1079)五月己巳,吕惠卿派遣六位将领盘踞边境要路,一名将领治理延州、两名将领分守下番的两个州。这样,吕惠卿达到了“将有分地,兵有常将,以蕃为锋,汉为脊铗,将兵职战,城兵职守,较然皆有统纪” 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巻二九十八,元丰二年(1079)五月己巳,第724142页。的高效调配、高效边防的实际效果。元丰三年(1080)夏四月丙申,吕惠卿分定熙河路战守兵马,九将所领兵四万一千三百八十九,马万二千四百一十八,辎重人万三千一百三,州军城寨、关堡守城兵五万一千一百九十四。神宗从之。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巻三百三,元丰三年(1080)夏四月丙申,第7375页。规范军需管理,保障后勤供应。吕惠卿第一次经略西北边事的特色还在于他对于边疆军备、资用、将士待遇保证上的强化举措:统计军需器械、粮食材草等物什总量;清理、登记所有已被领走发放或见在库存的各种物资的具体名称、数目;制定相关管理条约。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巻二九十八,元丰二年(1079)五月己巳,第724142页。熙宁十年(1077)九月癸丑日,吕惠卿开始对边地经济的清算:“请以经略司封桩钱二十一万余贯,乘时籴斛斗,许以钱依价兑支,其钱却依旧封桩。从之。”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巻二百八十四,熙宁十年(1077)九月癸丑,第6960页。同月己巳日,吕惠卿申请更多的武器装备:“赐阔闪弓一千,劈阵刀二千。”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巻二百八十四,熙宁十年(1077)九月己巳,第6964页。元丰元年(1078)冬十月乙夘,吕惠卿请求以本司回易库抚养士卒及赏觇事人。神宗从之。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巻二百九十三,元丰元年(1078)冬十月乙夘,第715253页。此年九月丙寅朔,吕惠卿奏请求朝廷派遣命官分摄州事、军需后勤等,以便自己在军情紧急的情况下,能够亲自做好城寨接应、巡边按兵的工作。此事也得到了神宗的支持,特诏:陜西转运使李稷权州事。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巻三百,元丰二年(1079)九月丙寅朔,第7291页。及至元丰元年(1078)十二月乙巳,吕惠卿设想制造新式武器装备武装军队:“乞给新様刀,下江浙、福建路制造。及先,乞甲身等以虎翼甲身应副。”神宗皇帝没有答应吕惠卿在江浙、福建一带制造新式武器的请求,但他还是答应了从朝廷内府里调拨军器:“诏止令内弓箭南库给短刃刀五万五千口,余依奏。”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巻二百九十五,元丰元年(1078)十二月乙巳,第718081页。元丰三年(1080)五月丙戌,吕惠卿言因为旧来沿边堡铺烽火,止是直报本寨,未尝东西相报及报邻寨,所以上奏横烽法式。神宗诏:“诸路相度推行。”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巻三百四,元丰三年(1080)五月丙戌,第7411页。均衡民族利益,统一检阅部队。当时北宋的将领,为了某种私利,常违反边庭法规,纵容所部番部掳掠西夏边境居民。而首领通常做法则是互相包庇、欺下瞒上。对于这种埋伏边衅、损人利己的自私行径,吕惠卿坚决地奏明朝廷,要求重新处理。宥州这些违规操作的首领,终于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惩罚。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巻二百八十四,熙宁十年(1077)八月癸未,第694849页。李焘注:“元丰元年(1078)闰正月丁酉可考。二年(1079)五月二日,遵裕坐责此,时遵裕未到。”元丰二年(1079)九月癸酉,绥徳城花佛堡把截三班差使杨永庆以出巡为名,违反军纪,引兵进犯西夏边界,又翻过来诈冒军功,这类事情在吕惠卿之前,当亦不少。对此,吕惠卿也是坚决地制裁。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巻三百,元丰二年(1079)九月癸酉,第7300页。此外,吕惠卿实行大规模统一检阅部队的政策:“尽合诸将于延,大阅之。”昔日动辄需要旬日、上月时间的调动发遣,现在“一日可办” 宋·蒋静吕惠卿家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巻二九八,元丰二年五月己巳,第724142页。宋史·吕惠卿传云:蕃部屈全乜将入寇,惠卿以近世帅臣多养威持重,乃将牙兵按边,启师于东郊,遂趋绥德,抵无定河,历十有八日而还。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七十一第13707页。这次大规模的阅兵,应该说对于振作北宋边事是一个崭新的开端。吕惠卿的种种边关举措的推行主要得力于神宗的大力支持,不仅“独是公所建”,对惠卿加以赞赏,而且派遣中官赐诏宣称:“非卿智能,畴若朕志?”充分肯定这一方案恰好也正是他本人所设想的,所以“诏许以新法从事”。 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巻二九十八,元丰二年(1079)五月己巳,第724142页。但对于双边外交关系或边疆后勤军需的敏感问题,神宗往往是戒备而有保留的。神宗皇帝没有答应吕惠卿在江浙、福建一带制造新式武器的请求。元丰二年(1079)六月乙卯,吕恵卿因有“八年之内,四亡其三”之忧,请求确定缘边逐路岁计籴买粮草数。开始神宗不仅:“依惠卿请。”而且下令泾原、环庆、秦风、熈河路取索会计实数,同经略转运司连书以闻。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巻二百九十八,元丰二年(1079)六月乙卯,第7258页。但到了七月戊子,神宗却因王震的“宜若日就省羡”的意见而放弃了对吕惠卿的支持。这一说法,见于续资治通鉴长编巻卷二百九十九,元丰二年(1079)七月戊子,第7275页本条李焘注:“吕惠卿所陈四亡其三当考,详六月十八日遣震。”又如元丰元年(1078)六月戊辰,吕惠卿因为宥州牒称麟、府二州边人侵耕生地一事,乞降回宥州牒本。但神宗下诏管勾麟府路军马髙遵一等:“验定西人所争地界,旧曾与不曾开耕,系与不系两不耕地,速保明以闻。”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巻二百九十,元丰元年(1078)六月戊辰,第7093页。可见,一旦涉及到两国交接方面的任何问题,神宗都不会轻易依从吕惠卿的奏请,而往往令他人从中掣肘。不过,对于他路军事上暂存异议或者棘手的疑难问题,神宗还是率先征求吕惠卿的意见,扩大吕惠卿在西北边境上的决断权。熙宁十年(1077)冬十月丙戌,枢宻院奏请依从陜西、河东路的请求,逐渐过渡为团结蕃部法,其用意可能是想笼络边界番族,以与宋朝军队形成正式的集合力量。神宗“手诏曰:可再下吕惠卿参详以闻。”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巻卷二百八十五,熙宁十年(1077)冬十月丙戌,第6975页。其间的信赖和依赖,可见一斑。又元丰元年闰正月丁酉,环庆路统帅高遵裕部番人伊克与西夏人发生了纠纷,西夏人遂据理讨索伊克,事端扩大。神宗一面指挥鄜延路经略司大事化小,息事宁人,以免开启边隙。另一方面又追嘱吕惠卿深入调查,相机行事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巻卷二百八十七,元丰元年(1078)闰正月丁酉,第7033页。(李焘注:熈宁十年八月壬午、九月乙卯当考。元丰二年五月,遵裕坐得罪。元丰元年五月戊戌,范纯仁责官,当参照。),其信任度亦不言自明。总之,吕惠卿第一次经营宋夏边境,虽然也遭遇过戒备和拒绝,但总体而言,神宗所给与的信任和支持都是相当大的。也正因为如此,此时期,宋夏边境相对平静。其间偶有小战,均以宋军的胜利结局。元丰二年(1079)八月丙申朔的满堂川战斗也只能算是比较小的战争插曲而已。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巻二百九十九,元丰二年(1079)八月丙申朔,第7277页。关于此条,李焘注云:“旧纪书夏人寇,大会绥德城,都监李浦败之。新纪书寇绥德城,恐新纪误,当考。”其间神宗对吕惠卿的信赖也迅速升温。元丰二年(1079)九月戊寅,神宗下诏:资政殿学士、鄜延路经略使吕惠卿,兼措置陜西缘边四路边防事,诸路措置未了事,各令勾当公事官齐送惠卿看详以闻。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巻三百,元丰二年(1079)九月丙戊寅,第7302页。到了元丰三年(1080)夏四月己未,吕惠卿升任资政殿大学士,连任现职。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巻三百三,元丰三年(1080)夏四月己未,第7388页。旋即,元丰三年(1080)五月己丑,吕惠卿请求赴阙面奏所规划的“五路条约”,神宗亦加以恩准。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巻三百四,元丰三年(1080)五月己丑,第7412页。关于此条,李焘注云:“朱本于六月五日丙申特书诏吕惠卿赴阙。按惠卿家传:惠卿母实卒于京师,六月初惠卿乃闻之,恐召惠卿不在六月。今从墨本。家传载惠卿廵边等事,或稍删取之,然亦不足载也。”事实上,如果不是吕惠卿这时突然遭遇母丧的话,他的第一次经营西夏,完全有可能有更大的作为。但这个时候,他必须按照丁忧的惯例,辞掉公职,居丧在家。元丰三年(1080)六月丁未,宋夏边事移交给沈括。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巻三百五,元丰三年(1080)六月戊申,第7426页。当然,对于神宗的支持,吕惠卿也是深得君臣遇合之感激。所以还在任职期间,他就策划一项行动以示回报。元丰三年(1080)八月辛夘朔,陜西转运使权管勾鄜延路经略司李稷曾由于吕惠卿请求文臣支边而得任,他在吕惠卿离任两个月后,提及吕惠卿在边疆“讲颂圣徳,刻之乐石,将以传示无穷”的事情,为吕惠卿请求赐名,神宗遂赐“元丰理戎之碑” 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巻三百七,元丰三年(1080)八月辛夘朔,第7451页。之题额,这个题额标志着宋神宗与吕惠卿的和谐达到了一个高峰。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又很快令这一番君臣遇合的景象蒙上了终身难忘的荫翳。事情的起因就是所谓的吕惠卿“俸外请添”。元丰三年(1080)秋七月乙丑,诏:“资政殿学士吕惠卿丁母忧,俸外特给钱五十缗。”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巻三百六,元丰三年(1080)秋七月乙丑,第7436页。一缗为一千文,五十缗则五万文。俸外特给本来是宋朝礼遇大臣的一项福利措施,吕惠卿的母亲去世,以他与神宗的关系,特给五十缗也是极为正常的。但到了冬十月丙寅,御史台弹奏吕惠卿于俸外特给外,又冒领了一万五千文,涉及贪污,事情严重了起来。其实这个事情从常理上推测,应该说比较蹊跷。因为五十千之外,如何再冒领十五千,此事无论于情于理都似乎不大可能。惠卿上奏十几次自辨,御史台又吕慧卿方居丧,不应有言,故不容惠卿置辩,其动机之可疑,毋庸讳言。最后神宗的指示耐人寻味:“惠卿乃朝旨给俸,诚优于见任者。惠卿受而不辞,固为贪冒。义责之可也,于法无可改正。”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九,元丰三年(1080)冬十月丙寅,第750506页。基本上看出,所谓奉外请添的事情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元丰五年春正月,又出了吕惠卿馈赠徐禧事件。御史台兵察、案察吕惠卿,说他知延州时违法乱纪,遣禁军赍毛段赠送徐禧并将之上升到是名节、廉耻上的问题。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二十四,元丰五年(1082)三月癸卯,第780708页。李焘注:“其后”至“赦原”,朱本增入,当考。这就上升到吕惠卿的政治人格了。在道德政治的那个年代,这个攻击无疑是致命的。神宗虽然还是原谅赦免了他,可是显然流露出对吕惠卿的不满。比如神宗欲促成吕惠卿的“番汉合一”法,特派徐禧赴边,故徐禧本为神宗推荐给惠卿的。可现在神宗却对大臣强调徐禧一切都是秉承惠卿办事。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二十六,元丰五年(1082)五月己丑,第784546页。又过了几日,神宗又比其不知报施的豺獭,则显然又承认了徐禧应该对自己感恩。他旋即又把与惠卿关系较好的李稷也一起痛骂,遂把仇恨的对象摆在了明处:“吕惠卿所荐人物,甚似惠卿,可诛。好大言,无诚实,外似刚直,质极污邪。”“惠卿性极贪鄙,闲居不免私污,干扰州县。”厌恶之情,溢于言表。其实,神宗的这些情绪,只能说是甚为诡谲。因为他旋即在议论陜西兵食之事的时候,对执政们说:“康定中,西鄙用兵契丹,乗闲有所要请,仁宗御延和,对辅臣,至于感愤涕泣。朕为人子孙,守祖宗神器,每念付托之重,宜如何也?”言毕,“因改容泣下,羣臣震恐,莫敢对。”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二十六,元丰五年(1082)五月辛卯,第7847页。故而,其对吕惠卿的仇恨,显系故意迁怒。至于用武西夏的心愿,他何曾须臾忘却?所以,是日他又下诏给沈括、李宪、苗授等人:自去岁兴师以来,惟患羌贼回避,官军致不能大有克获。贼今果如所报,则中国正得良便,机不可失。惟要探报得实,凖拟有素,以本路兵马合成大阵,守控要害,伺其深入,痛行掩杀,则我用力少,而收功多矣。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二十六,元丰五年(1082)五月辛卯,第7848页。神宗大规模的用兵计划,实际上更像是对朝廷执政们的暗示:吕惠卿的经营西夏还是令他满意的,也正是他所要坚持的。果然不出神宗所料,三个月后,西夏边事又令他不得不重新倚重吕惠卿。二吕惠卿第二次经营西北,时间很短,起自元丰五年(1082)八月壬戌,终于元丰五年(1082)冬十月癸酉,总共不过两个月的时间。是时吕惠卿五十一岁。元丰五年(1082)八月壬戌,神宗起用吕惠卿,并再度把他派往太原府。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二十九,元丰五年(1082)八月壬戌,第7922页。李焘注:“己巳,加大资政。今并书十月癸酉,责单州。”其实吕惠卿的这次任命,与元丰四年(1081)宋神宗的五路伐夏的重大失利不无关系。这年六月至十一月,宋神宗借口西夏梁太后幽禁秉常、进犯宋境为理由,实现自己“久欲收灵武”的夙愿,下令五路分兵,大举伐夏,历时近半载,结果遭到惨败。次年正月,神宗又下令追究战争责任,高遵裕、种谔、王中正、刘昌祚等均被贬官。 参见李蔚西夏史若干问题探索·宋神宗五路伐夏述论第147149页,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出版。不过由于宋军顺利占领了银州、石州、夏州、宥州等地,并控制了横山以北的二百里地区,所以这次败仗并没有摧毁神宗的用兵西夏的信念。相反,他相当沉着地经营西北的形势。但就在吕惠卿元丰五年(1082)八月壬戌就任太原的这一天,任职鄜延的徐禧、李舜举及沈括等,以丙辰发延州蕃汉十余军,所将凡八万,役夫、荷粮者倍之,于银州城外,进筑永乐城。元丰五年(1082)冬十月戊申朔,李秬、种谔、沈括奏永乐城陷。汉蕃官二百三十人,兵万二千三百余人皆牺牲。神宗闻城陷,涕泣悲愤,为之不食。早朝对辅臣恸哭,莫敢仰视。于是同日,徙新知太原府、资政殿学士吕惠卿知延州。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三十,元丰五年(1082)冬十月戊申朔,第7945页。但这时神宗盖因永乐大败、无意用兵之故,用而复疑而已。旋即,冬十月癸酉,吕惠卿落职,守本官,知单州。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三十,元丰五年(1082)冬十月癸酉,第7960页。吕惠卿于八月十三日初除母丧,即除太原。为什么突然又落职呢?原来当初太原令下达之后,吕惠卿入见神宗,神宗准备临时改授他知鄜延,并且谕令总四路守备。吕惠卿遂上手疏讲述陕西边事:“陜西之师,非惟不可以攻,亦不可以守。为今日之计,要在大为形势。形势之说,非一、二可尽。因请三省枢宻院议边事日,乞召臣同对。”上谓辅臣曰:“如惠卿之言,陜西一路无可守之理,则陜西可弃也。所谓形势者,惠卿言欲得执政,宣抚四路,己为副,乃可行。用意如此,岂宜委以边事?可却令赴河东。”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三十,元丰五年(1082)冬十月癸酉,第796061页。所谓的“大为形势”之说,在神宗看来也不过是吕惠卿是想要借助朝廷权贵镇边,以为己事,怎么可能委以重任呢?再者,吕惠卿竟敢自请参与三省枢密院的论议边事,这在北宋重视朝中文臣,贬低边疆武将的大政策下,无疑是太不量力。哪怕他本质是执政文臣,忘掉这个也的确缺乏政治经验。所以他所谓欲得朝中执政兼任陕西四路宣抚,自己作为副使管理军事的计划不仅被神宗嘲弄,而且又被朝廷执政王安礼、张璪等人抓住把柄,大肆攻击,最后遂被落贬单州。李焘根据田昼行状的记录,窥见吕惠卿落职单州的更多曲折:首先是王安礼质疑神宗以吕惠卿为陕西四路经略使的重任,其次是神宗自己疑虑吕惠卿有亲权之意,其后才是吕惠卿议政左右不是,落入神宗等人的人格攻击的圈套。其实就吕惠卿所建议的以重臣支边,自己为副手也好,请求参与朝廷的边事决议也好,选募福建捍仗手守边也好,应该说于北宋的西夏边境,都是无可厚非的内行建议。但由于此事却冒犯了北宋治边政策的两大忌讳:亲权自重和干预策由中出。前者成为吕惠卿做人人品上的“污点”,后者成为吕惠卿政治品格上的“涉嫌”。因此,神宗已经不复考虑吕惠卿的初衷甚至建议的合理性、重要性,夺其职,使知单州。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三十,元丰五年(1082)冬十月癸酉,第7961页李焘注。李焘注同时也引用了蒋静吕惠卿家传关于此事的叙述,其中云惠卿请宰相王珪总领四路,而王珪不悦,遂不成行。虽然李焘强调家传至不足凭。但在今天我们看来,其中诸多细节,非吕惠卿当时经历,绝不可能,也不敢轻易杜撰的。根据此则材料,吕惠卿与宋神宗初论“鄜延累遭败衂,士马物故,非如昔日,有可措置”的时候,无非切实之语。而其“陛下虽令总领四路,如熙河在千里之外,缓急何由节制?不若令臣往来边上,亲见利害,不须专在鄜延也” 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三十,元丰五年(1082)冬十月癸酉,第796162页李焘注引吕惠卿家传云 的建议,也是比较老练的军事家的识见。神宗起初对此意见也是倍加称许的,并没有责其亲权。及其请以宰相王珪同行之初,神宗也并没有怀疑其动机,反而担心王珪没有用处,或者没有胆量。而从两个人推心置腹的寒暄中,亦足见神宗对吕惠卿的倚重。但缺乏圆熟的吕惠卿仅凭对神宗本人的信任,以及对王珪宰相地位的期望,而想要完成高效直达的边事指挥团体的设想,实在是太天真了。在王安礼的中伤下,在神宗的反复中,在王珪的自私里,吕惠卿的军事热情和理想均遭到当头一棒,在复杂的政治斗争里,他的第二次经营西北就这样匆匆而尴尬地落下帷幕。不过有意思的是,元丰五年(1082)十一月丙申,鄜延路经略司奏闻延州白草等城寨及保安军等二十二处,守御未备,乞指挥范纯粹应副。神宗仍命缘吕惠卿所立鄜延路守御要急、次急、稍缓三等,及据系缓计置防城器甲什物分数条约札与范纯粹。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三十一,元丰五年(1082)十一月丙申,第7978页。 直到元丰六年(1083)八月壬午,边官刘昌祚汇报军事部署,神宗诏命说:“可用吕惠卿分将条约,各定战守之兵。”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三十八,元丰六年(1083)八月壬午,第8142页。这也预示了吕惠卿的守边才能,在宋神宗心理,并没有真正的否定。所以,他很快又得到任用宋夏边境的机会,也从而再一次有机会更从容地丰富和实践自己的“大为形势”之说。三从元丰四年(1081)年十一月五路北伐的失利,到元丰五年十月份永乐城的速败,不到一年的时间,北宋在西夏边境上似乎已经摧毁了自己的实力和自信。不知道神宗是否是想起了吕惠卿“要在大为形势”话的深意,元丰六年(1083)冬十一月乙未,通议大夫、知单州吕恵卿为资政殿学士,改知定州。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四十一,元丰六年(1083)冬十一月乙未,第8200页。这是吕惠卿第三次经营西北的一个发端。果然元丰六年(1083)十二月壬辰,资政殿学士、新知定州吕恵卿改知太原府。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四十一,元丰六年(1083)十二月壬辰,第8214页。这一次的任期到元佑元年(1086)闰二月结束,为期两年余,地点一直是在河东太原。这个时期,是吕惠卿从五十二到五十五岁的阶段。吕惠卿第三次经营西北,首要的作为是安抚流民、蠲减赋税,尽快恢复边境百姓的作正常生活秩序。蒋静吕惠卿家传云,河东、陕西的百姓因为频繁而苦难的战争和沉重的军役赋税逼得背井离乡,四处逃亡。惠卿乞除调夫与驴于民、和籴支移、每岁斛斗十万石馈鄜延等,于是流移之复业者相踵而至。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四十四,元丰七年(1084)三月庚申,第8264页李焘注引吕惠卿家传。其次,吕惠卿在新复境土和新修城寨中补备官员,完善管理。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四十二,元丰七年(1084)春正月壬子,第8223页。牒提举保甲司发保甲补麟府、丰州守御人之阙。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四十七,元丰七年(1084)秋七月丁未,第8324页。河东四路边面二千余里,兵七万人。旧的管制畸零交错,战守不分,其弊端正如陜西。故而惠卿“团为十二将,二将以备北,一将在岚石,一将在府州,而八将番戍河外。凡所以措置,一切用陜西之法。”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四十四,元丰七年(1084)三月庚申,第8264页。李焘注引吕惠卿家传。“欲以太原府封桩军器,于逐将所过州军排垜封桩。”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四十六,元丰七年(1084)六月乙未,第831617页。朝廷依从。这样,完成了对部队、兵器编制的完善、整顿。元丰七年(1084)秋七月戊申:“给河东路二十将神臂弓万,从吕惠卿请也”。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四十七,元丰七年(1084)秋七月戊申,第8325页。元丰七年(1084)九月癸卯,吕惠卿请求分河东第九将岚石州马歩军八指挥,岁更赴石州、葭芦、吴堡塞防托。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四十八,元丰七年(1084)九月癸卯,第8356页。此年十一月甲辰,吕惠卿又请求补充军马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五十,元丰七年(1084)十一月甲辰,第8384页。,这些举措,神宗均给与了支持。接下来,吕惠卿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发兵营田,开发麟、府、丰三州两不耕地上,而这个决策的核心是其的长期抗战战略。吕惠卿的第三次经营西北的战略思想的核心,就是打持久战:“臣伏思持久抗敌之计,虽已分团两畨将士,及会定新寨守兵,而边事未息,人兵未可全减,莫若广劝公私耕种为急。”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四十七,元丰七年(1084)秋七月丁未,第8324页。李焘注引吕惠卿家传言,吕惠卿考虑到两次对夏战争的失败,已经大大助长了敌人的强势态度,而两国边境居民人心惴恐,纷纷向内地退缩,不敢耕作原来的土地。这样新疆葭芦、吴堡间号木瓜原一带原来西夏恃以强国的大片膏腴之地,如今都已经荒废。所以首为边民收成、宋朝边计考虑,也应发兵护耕。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四十四,元丰七年(1084)三月庚申,第8264页李焘注。关于其更深远的意义,据李焘注引吕惠卿家传中吕惠卿的上神宗疏,知吕惠卿不仅期以解决陕西、河东、边境新寨的养兵费用,革掉公私远输贵籴弊病。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以此推进建设堡寨、打通道路、战守自如、持久抗敌、渐安边境的目的。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四十四,元丰七年(1084)三月庚申,第826465页李焘注。他的建设堡寨自有自己的特殊目的:“不惟岁入可助边计,兼可诱致西贼蹂践田苖,设伏掩击。此于深入不测之敌境,劳逸不同。”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四十七,元丰七年(1084)秋七月丁未,第8324页。这种逐步推进堡寨,利用堡寨保证营田,通过营田诱击敌人,渐渐延伸宋军的控制范围,做好自给自足、持久抗战的准备的构想,才是真正的目的。所以但凡营田开垦、分团番将皆是此意。为此,惠卿上奏所以措置之法,条件以闻。元丰七年(1084)三月庚申,诏:“陜西路经略司详酌施行”。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四十四,元丰七年(1084)三月庚申,第826364页。但可惜的是,这一切:“朝廷未暇为也。”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四十四,元丰七年(1084)三月庚申,第8265页李焘注。吕惠卿强调对军需后勤上“贵籴远输”弊端的处理。 吕惠卿所领知的河东路,由于盛产粮食,所以惯例上垣曲监每年拨给河东路经费,而河东路承担陕西路认购的谷粮十万石,并负责远送鄜延路。惠卿为了节约双方的成本,遂请由河东路把这一部分钱财直接由垣曲监拨给陕西路,让他们自己解决粮食问题。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四十六,元丰七年(1084)六月辛巳,第8310页。但这个提议在新河东转运副使范纯粹那里遭到拒绝,而右司贠外郎承议郎孙览则不仅赞同吕惠卿,而且乞责诸路自办,甚至不需要于垣曲监赔偿籴价。后来朝廷折中意见,诏令河东、陜西各计置五万石,并从垣曲监付相关经费。不久的秋七月辛丑,新河东转运副使范纯粹为右司郎中(六月四日除运副),右司贠外郎承议郎孙览为河东转运副使。这次调动的原因,据神宗的批示:“闻纯粹与知太原府吕惠卿素有私嫌,恐难协济事故也。”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四十七,元丰七年(1084)秋七月辛丑,第8321页。元丰七年(1084)八月辛未,吕惠卿因为河东外缘边地带秋稼登稔,正值购买粮草的好机会,所以请求依将来官中预备的籴价,与转运司兑换钱钞,令其往内地支移,由当地的民戸自己出运输费,以方便公私两方。朝廷遂答应拨款末盐钱三十万缗。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四十八,元丰七年(1084)秋八月辛未,第8344页。 但元丰七年(1084)十一月丁未,吕惠卿仍在打理此事:一则是请求户部支出钱、银、紬、绢、钞,不见动静,二者是本经略司和转运司形成争夺购买粮草权的局面。所以神宗下诏调解:“并依惠卿所请。已出钞令戸部收毁。其经略司所纳转运司支移年计粮草,本司依数管认应副。余令转运司计置。”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五十,元丰七年(1084)十一月丁未,第8386页。问题还不仅如此,似乎这以后,吕惠卿的经略司和孙览的转运司发生了矛盾。所以到了元丰八年(1085)春正月壬戍,河东路转运司就吕惠卿的营田策略上了一道颇具分量的奏本,说吕惠卿:出兵耕种木瓜原等两不耕地,非民之愿,不偿所费。于是枢密院言:“仍夺农时,令民失业。比至收成,不偿所费。”营田变成了罪行,神宗诏令也跟着暧昧起来:“札与吕惠卿,宜审较利害,无蹈前失。”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五十一,元丰八年(1085)春正月壬戌,第8406页。核心策略受到阻力,这就预示着吕惠卿第三次经营西北再一次面临着不祥的结局。元丰八年(1085)三月戊戍,神宗驾崩于福宁殿,哲宗即皇帝位。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五十三,元丰八年(1085)三月戊戌,第8456页。吕惠卿在其第三次经营西北的晚期,转入与新皇帝哲宗相处的阶段。虽然庚申日,因新帝登基,知太原府吕惠卿被赐资政殿学士。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五十三,元丰八年(1085)三月庚申,第8464页。但是吕惠卿最为坎坷的仕宦生涯的也即将开始。元丰八年(1085)夏四月庚午,吕惠卿因为河东勇敢以三百人为额,本路止二百人,请给微薄,应募者少,而通过尚书省,提请依照他以前任鄜延路经略使日所奏请的增三等请受借支,省马给与七分草料,于延州置营差指使,教习武艺的旧例,实行于陕西路。这一呈请得到哲宗的批准。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五十四,元丰八年(1085)夏四月庚午,第846970页。四月庚辰日,吕惠卿遣兵入西界。关于这次战斗,吕惠卿家传书之甚详:“遂令诸将分地,弛守备,务耕牧,以疑贼计。八年四月,朝廷以国恤,敌谋入冦,诏惠卿出师。先之,恵卿谍知屯聚所在,遣将邢佐臣、折克行、訾虎以蕃汉歩骑二万二千出左厢,至聚星泊满朗、嘉伊克、罗朗三角等处,破贼六寨,斩首六百余级。凡首领十三人,获铜印十四颗,骆驼牛马以万计,追奔数十里,振旅而归。” 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五十四,元丰八年(1085)夏四月庚辰,第8478页。这次战斗的胜利,是北宋自元丰四年(1081)五路伐夏的重大失利、元丰五年(1082)冬十月戊申朔李秬、种谔、沈括永乐城陷后的第一次重要军事胜利,无疑对于宋军的振作大有裨益。同时它也是北宋神宗初崩,政权交替之际,北宋显示国力,震慑邻邦,避免入寇的合法的出击。元丰八年(1085)五月戊午,资政殿学士、知太原府吕惠卿加封为资政殿大学士。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五十六,元丰八年(1085)五月戊午,第8523页。可能是有了这个鼓励,吕惠卿更加积极备战。元丰八年(1085)秋七月,因为宁化岢岚火山军见管弓箭手五千余人,隶第十一将统辖。吕惠卿指挥将副依仿保甲法,于弓箭手内选人充教头,禁军内选都校头,支钱米,就教场习事艺。并捡退老弱,换强丁。马有疾老者,亦请求令别印换并。兵部考虑此系边防动众,及更改旧法,理当奏取朝旨。可此时朝廷诏令:河东第十一将下弓箭手新定团教等条格,及创添上番人数,并不问情愿。买马等事,更不施行。令本将并依旧条,管辖教阅。 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五十八,元丰八年(1085)秋七月甲寅,第8572页。李焘注:新本削惠卿所奏,今复増入。这份诏书对于吕惠卿依仿保甲法讲习军队、更换军马等革新举措本质上给予了阻挠,边将讲习只能依照旧的法律。元佑元年(1086)春正月丁巳,吕惠卿上了他第三次经营西夏的最后一份奏章,请求蠲免夲路太原、汾等一十四州军和籴之虚名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六十四,元佑元年(1086)春正月丁巳,第8731页。李焘注:惠卿家传可考。,对于这个彻底减免军队不公平经济负担的建议,朝廷倒没有一口拒绝。但是旋即,元佑元年(1086)闰二月庚寅:“资政殿大学士、正议大夫、知太原府吕惠卿知扬州”。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六十八,元佑元年(1086)闰二月庚寅,第8855页。没有原因,没有解释,吕惠卿就这样结束了他的第三次经营西北的历程。四绍圣元年(1094)冬十月,西夏内部产生了内乱。长期把持西夏国正的外戚梁乙逋,这个时候伏诛。梁氏一门二后,乙逋恃势专政,不得人心,终被大臣嵬名阿吴、仁多保忠、撒辰等集众讨杀。西夏书事卷二十九,罗福苌、罗福颐集注,彭向前补注宋史夏国传集注卷十二崇宗乾顺(下)第308页,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下引此书同。北宋朝廷认为这是削弱西夏军事力量的一个好机会,所以更加紧锣密鼓地开始准备。元佑八年(1093)十二月乙未日,散官吕惠卿复中大夫、提举崇福宫。清·黄以周等辑注,顾吉辰点校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八(一册),元佑八年(1093)十二月乙未,第374页,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下引此书同。绍圣元年(1094)四月癸巳,新差知苏州吕惠卿知江宁府。清·黄以周等辑注,顾吉辰点校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十(一册),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癸巳,第414页。十月辛巳,资政殿学士吕惠卿刚知知江宁府不久,就再次派知大名府。这是吕惠卿第四次经营西北。从元佑元年(1086)闰二月的莫名贬谪,至元佑六年(1091)二月以来的反反复复的党争,再到至今并无多辞的提升,吕惠卿的这次长达九年的挫折,终于告一段落。关于期间吕惠卿的心态,宋稗钞卷四的一则记载颇有代表性:吕惠卿元佑间贬建州,绍圣初复起。语人曰:“吾在谪籍九年,虽冷水亦不敢饮。设有疾病,则好事者必谓吾戚戚所致矣。”清·潘永因编宋稗钞卷四“诛谪第七”,钦定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虽然,他仍旧没有能够回到三省核心领导机构,虽然等待他的仍是几许欢喜几许愁的西夏边境。而从绍圣元年(1094)十月辛巳到建中靖国元年(1101)三月癸亥这八个年头,也是吕惠卿经营西北生涯中最建功勋的一段时光。是时吕惠卿从六十三岁至七十岁。自绍圣元年(1094)十月到绍圣三年(1094)十一月,是吕惠卿第四次经营西北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吕惠卿对任命

    注意事项

    本文(hwb[历史学]汤君吕惠卿经营西北考.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