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学校管理体制.docx

    • 资源ID:3422527       资源大小:48.38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校管理体制.docx

    学校管理体制题目: 1 什么是学校管理体制? 2 当前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完善学校管理体制? 3 谈谈你对校本管理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答案: 1.学校体制也称学校教育体制,是指教育实施机构与一定的规范相结合,就构成了学校教育体制。在教育体制中,学校教育体制是整个教育体制得以构成和运行的基础,它是教育管理体制直接运行的对象。 相关文章 学生成长发展的学校管理体制障碍分析 实施素质教育应重视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使每一位青少年学生都能更好地享有适合自身特点的教育机会,接受适应自身要求的多样化教育,获得更多自主选择的发展空间。为此,我国有必要改革现行学校管理体制。 一、现行学校管理体制的特点与功能分析 有过教育工作经历的人都切身感受到现行教育管理体制过分强调管理统一性、内容划一性、评价单一性,严重限制了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窒息了教育创新的活力,束缚了师生及学校管理者创新精神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官本位、行政强势及片面的教育政绩观更加重了原已存在的问题。 有人归纳出现行的学校管理存在四大弊端。第一,封闭性。学校管理缺少一种开放机制。按照现代组织学的观点,学校管理的结构应是开放的。学校组织的边际不断扩大,原来狭隘封闭的学校藩篱正在被打破。“破墙办学”不仅仅是推倒物理意义上的围墙,还要推倒办学者心理上和学校管理制度上的围墙,建立一种开放办学的有效机制。第二,单主体。学校管理只看重校长与主要行政人员的作用,忽视或无视学生、教师、家长的主体作用,造成“目中无人”。第三,单向度。许多校长过度依赖“自上而下”的科层式或层级管理,它能体现校长的意志和权威,但教师们往往处于听命执行的被动状态,缺乏创造的热情、动力和思路。第四,低效能。正因为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必然带来学校管理的低效能。1 深入分析上述弊端产生的原因,我们需要从这种管理体制的产生和发展人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学校体制作了重大调整:一是对原有的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设施采取保护政策,逐步由国家接管,渐渐形成了国家和集体包揽办学的局面:二是将原有教职工基本上包下来,摒弃“聘任制”,采用“派任制”;三是在分配上着重解决以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报酬过于悬殊的问题,强调国家工作人员(含教师)与工人的收入大体保持平衡。 这样就形成了上级命令下级、下级对上级负责,通过行政手段形成上级对下级绝对支配作用的学校系统,学校便成为*科层行政体系的末梢,*不仅成为唯一的办学主体和投资主体,也是教育唯一真实的决策者,*通过全面提供学校的生活、工作及社会资源而形成对学校的全面控制和支配关系;学校仅仅是*决策的执行者,成为*的附属物和复制品,学校必须绝对对其上级负责,而可以不必对学生、家长负责,学校在办学和管理方面缺乏必要的自主权,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导致千校一面;教师成为科层行政体系中的一分子,难以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 现行学校管理结构导致学校在功能上表现出强制性、机械性、常规性、动力单一性。2简言之,学校难以构成一个责任主体,缺乏自主性,这具体表现为以下四方面。一是*包揽一切,政学不分,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同时*应该加以管理的事情,又没有很好地管理起来。二是在学校人事制度上,只能上不能下,形成实际上的终身制和“铁交椅”。校长无论业绩如何,只要不违法乱纪即可,并且将自己定位为一位行政官员而不是一位教育的从业者;人员只能进不能出,形成实际上的“铁饭碗”,学校无选择教师的自由,教师无选择岗位的自由。在分配上,待遇只能升不能降,形成实际上的“大锅饭”和“铁工资”;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在分配上几乎没有区别。三是在校内管理方面,缺乏严格的责任目标要求和考评保障机制,职责不清,赏罚不明,导致教育质量日益下滑,效益愈来愈低。四是学校管理往往从严格滑向严厉,学生的权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没有成为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学校无法摆脱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管理的过多干涉,学校总是将行政部门的要求置于首位,将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要求置于次而又次的位置,以行政要求而非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来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 在*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彻底转变其职能的情况下,这种状况短期内无法得到改善,对学生成长和发展需求的满足程度也就难以得到明显的改善,学生也就难以健康成长起来。 二、阻碍学生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因素 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衡量标准,有不同的依据。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其中最基础性、最硬性、最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依据。然而,现实中因为存在学校对学生成长和发展需求忽视的体制性因素,使得学校对学生发展需求普遍了解不够,更谈不上在何种程度上满足。 据笔者对已有文献的检索,目前还没有关于学生成长和发展需求满足程度的专门研究,而且据实地调查了解到,学校在这方面做得也很不理想。学校里,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缺乏思维上的自主创新,没有时间去进行自由发挥、自主尝试性的思考等。 从教师方面看,他们都懂得学生成长与发展需求的重要,但在教学实际中被很多教师认为是处于“想考虑,很难做到”的状态,因为考试成绩和上级行政部门的要求更加强烈和硬性。这种状况的持续导致人们在教学中很少考虑甚至从未考虑过如何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而且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与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教育目标并非总是一致的,有时还有很大的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所能作出的选择就是照学校已有的安排或上级行政部门的文件按部就班安排教学,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被挤到一边。 从对教学的评价方面看,现有的评价指标中尚无对满足学生成长与发展需求状况的评价,现有的评价标准和方式都不利于依据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进行教学,因而使得学校的教育教学在与学生真实成长和发展的需求愈来愈远的道路上行走。如果教学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就会丢失比考试成绩更迫切也更重要的东西,就可能在一开始就影响学生的创新精神,使教育教学的原生态遭到严重的破坏。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处于不同状态的学生对自己成长和发展需求的认识会作出不同的反应:小学生盲目顺从而丢失个性,初中生开始厌学而降低学习效果,初中高年级学生则选择逃学或辍学加以抵制。在初中选择逃学或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中,不仅有考试成绩落后的学生,还出现了不少历次考试成绩都比较好的学生,这说明随着学生对自己成长和发展需求的认识由朦胧状态向清晰状态的发展,学生们越来越明显地感到学校学习与自己生活目标的疏离。这种疏离导致学校教育不但不能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对人才的成长产生巨大的阻碍。 简言之,现有学校管理和评价是导致学生成长与发展需求不能满足的主要环节。它们设置的假定是,学校就得依照既有的行政规范运行,学生要顺应学校的规范和要求,而不是学校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要求。在此影响下,课程与教学同样走上与学生真实成长和发展的需求愈来愈远的道路。 在现行学校管理中,校长不能依据本校的实际决定学校的教育工作做什么,教师不能依据他所面对的学生的实际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对学生终身成长和发展负责的实施教育教学的实际责任人缺位了,这成为学校管理体制中阻碍学生成长的关键。导致这一状况的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学校管理权的变异。学校管理权原本在更大程度上是为学校中心工作教学服务的权力,而现在学校管理权普遍变异或流失为行政管理权,即便一所小学的校长也首先将自己定位为官员而非专业教育工作者,学校内部失去参与决定变革的机会和灵活性。学校管理权变异的直接原因是它仅仅由行政单一赋权。 第二,学生没有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体之一。在学校管理中,学生不是主体便必然是客体。教育工作的特性决定着只有学生和教师成为学校运行和管理的真实主体,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有效。现实当中,一些学校不择手段地争夺高分学生,采取强行应试的一套管理方法,被人们称之为“魔鬼训练法”,使学生实际上沦为学校追求应试效果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不可能得到自主发展的。 第三,学校管理运行的单向度。依据有效管理学校的原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求及其成长和发展的状况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的情况及教学的情况又是学校管理的依据。而在现有单向度的管理体制中,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求被大大忽视了,造成管理逻辑上的颠倒,使得许多学校的实际管理者只看到上面的红头文件和上级领导的要求,只看到如何做对自身更现实、更方便、更有利,看不到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求和教育长远发展的目标。 第四,决策与行为分离。大量实践表明,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才有可能作出最明智的决策,他们在决策中应该发挥最重要的作用。而现行管理体制中,学生、家长、教师这些教学行为主体难以在学校决策中发挥其必要的作用,从而导致学校管理决策失误时有出现。 第五,信息不对称。现行管理体制下,与开放的信息社会相比较,学校管理显得过于封闭,以致出现学生知道的信息比教师多,教师知道的信息比校长多。管理者往往依据单一行政渠道获得的不充足的信息对学校实施管理,其结果必然导致低效,阻碍甚至损伤学生的正常成长与发展。 由上可见,如果不对现行学校管理体制加以改革和完善,我们就不可能解除与实施素质教育最为直接相关的体制性障碍。 三、改进学校管理的思考 以人为本,在学校管理中就是以一个个具体鲜活的学生和教师为本,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教学、管理。具体来说,以人为本就是学校要以保障学生的基本发展权利为本,对于学校来说,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保障内容和方式就是通过一切可能的形式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这应成为改进学校管理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基础上确立明确的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目标 学校管理的基本目标应是注重创新与实践,鼓励团队精神,将学校从僵化机械的行政科层体系中解放出来。这具体可表述为:第一,使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成为师生员工关于学校的共同价值取向,培育师生员工的民主意识,增强管理层的服务意识,使学校管理能够更高效地服务于学校的育人目标;第二,促进学校以育人为中心任务,建立能够自我激励、自行规划、自主建设、自律约束的自主发展机制,使学校成为自主发展的文化主体;第三,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了解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需求,并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求,让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充满神圣和光荣;尊重每一位员工的权利,让每一位教师员工拥有归属感和荣誉感。 (二)措施 要实现上述目标,最关键的是要建立多维开放、各方需求充分自主表达的学校管理体系,在这种管理体系中,行政是其中的一方,而不是唯一的一方。第一,校长民主产生。学校校长由全体教师民主选举产生,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接受全体教师的监督。第二,共同赋权。师生是学校的主体,教育行政部门是教育的管理部门,他们应该共同享有学校的管理权,探索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进行师生及行政部门共同赋权的学校管理。第三,校本民主。学校是教学事权的中心,实行校本管理,将重要的决策权从行政管理转向学校管理。校本管理是人本理念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强调管理者要相信人、依靠人、重视人的发展。第四,开放公开。学校要让管理从少数人的事变为大家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和评议权的活动,扩大参与度,加深透明度,提高公信度;将封闭变为开放,将单主体变为多主体,将单向度变为多向度,将学校管理放到阳光下,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现更有效的监督,从而提高管理效能。 综上所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现行学校管理中必须关注的真实问题,在学校管理层面为学生提供适合不同学生潜能、满足不同学生志向与抱负的成长与发展环境,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性策略。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体制性障碍及对策研究”1 2我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改革的整体规划和总体设计,提高改革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减少盲目性。 二是确立学校的法人制度,让校长逐步成为责、权、利统一的“办学自主、管理自主、 用人自主、分配自主”的学校法人代表。 三是确立校长待遇与办学目标、办学水平挂钩的制度,逐步让学校与行政级别脱钩,消 除“官本位”影响。借鉴上海推行校长职级制和职级津贴制的做法,建立校长持续激励机制, 创造校长队伍建设的新格局。 四是以国家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机制的逐步建立为契机,完善学校内部教师聘 任制度和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聘用合同制度,明确学校法人和聘用人之间的权利、义务 等,建立“岗位竞争能上能下、工资分配能高能低、人员流动能近能出”的动态平衡机制。 五是确立学校内部“依法治教、规范管理”的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 科学评估体系,逐步减少管理环节中的“人治”痕迹,促进学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 学化。 六是在已经进行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学校,在继续完善深化这项改革的同时,及时 将改革的重点转向教育教学改革,使改革的效益真正落实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进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在此我们可以借鉴民办学校 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的做法。 3“校本管理” 校本管理是20世纪XX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的国际性学校管理改革运动,旨在通过向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和其它社区成员提供教育过程的更多权力,为学生创造更为有效的学习环境。 一般认为,校本管理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1)学校自主发展的决策权从上级部门下放到学校:(2)学校决策者应该对决策的贯彻及其结果负责;(3)校长、教职员、学生及其家长和社区都有权参与学校的决策。据此,校本管理可以理解为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反映了学校管理从外部控制管理向内部控制管理的转变,其核心强调学校管理重心下移,使学校成为真正的办学主体。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确定管理目标和任务,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 校本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主要研究由谁来管、管什么、怎样管等问题。综合上述观点,我们认为校本管理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将学校管理的权力下放给学校,学校拥有应有的管理权限和发展空间,能够按照学校的意愿和具体的情况来决定教育资源的分配、学校财务的预决算、课程的设置、学校人事的决策以及学校的发展规划等。校本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和社区成员等。校本管理是管理主体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运用多种管理策略实行的自我决策、自我管理、自我承担责任过程。 校本管理对深化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借鉴校本管理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校本管理可以促进学校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建国以来,我国学校管理体制有过几次影响深刻的重大变革。从20世纪XX年代初开始,以学习原苏联学校管理经验,改革原有学校管理体制为特征,实行高度集中的学校管理体制。如人事劳动体制上,实行统一调配,统一工资标准;经费和物资管理体制上,实行统一标准,统一划拨;教学管理制度上,以前苏联为“蓝本”,进行移植和模仿。到XX年,实行下放学校管理权力与中央集权相结合的原则,改变条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强地方对学校的管理。“文革”期间的所谓“教育革命”,使学校管理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全面改革,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特别是XX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XX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对中央、地方和学校管理权限及其运作进行了诸多调整。中央认为:“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要转变职能,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中等以及中等以下的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积极推进以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为重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学校管理体制几经变迁,前XX年探索在权力的“收”与“放”之间,总未能走出“一统就死,一放就乱,一乱就收”的怪圈。近10多年的改革,这一“怪圈”的困扰虽未能彻底摆脱,然而它毕竟有着与以往改革的不同之处:(1)过去的调整只是单纯管理权限的变化,*与学校的关系并未改革,仍然是直接的行政管理,不过是换了一个管理机构而已;而这次改革则是以建立一个*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为目标,扩大学校自主权,使学校变成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2)就*内部而言,过去的调整都只是在中央统一决策下的管理权限的下放,地方并无独立的决策权;而这次改革则给予地方较多的决策权,使地方在办学上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和更大的积极性。(3)过去的权限调整是在中央高度计划统一的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地方和学校权限的获得实际上是没有资源基础的;而这次改革则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的,因此权限的获得具有比较现实的资源基础。正是由于上述区别,才使得这些年来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真正推动了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效益,充分调动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权力下放、优化资源、加强问责是十分必要的,而这些是校本管理的真正内涵。所以,经过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校本管理模式的建构将成为可能。 校本管理为学校合理使用教育资源提供了发展空间 马克思曾说过:“有些事业在较长时间内取走劳动力和生活资料,而在这个时间内不能提供任何有效用的产品,而另一些生产部门不仅在一年间不断地或者多次地取走劳动力和生活资料,而且也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社会公有的基础上,必须确定前者按什么规模进行,才不致于有损于后者”。学校正是属于只消耗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但不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部门,因此对于国家、社会投入的非常有限的教育资源,学校更应十分珍惜,合理使用。 然而,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推进的过程中,现有的学校管理资源基本上仍按行政计划统一调配划拨,不讲投入产出,不讲效益,造成了一方面投入不足,另一方资源浪费。如:(1)人事制度上,聘任制力度不大,学校要进的人进不来,要去的人走不了,师生比例失调;(2)分配制度上,对学校不是以任务和编制为依据确定工资总额实行包干使用,使得学校并不拥有工资分配自主权,失去了工资应有的杠杆作用和导向作用,甚至不少学校的教职工基本工资也难以保障,校内结构工资制度难以推行;(3)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一味强调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配置,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学校缺乏对教育资源管理的自主权。学校虽然是法人,校长也是学校负责人,但处处受制于*和教育行政机构,在资源运用上手中的权力很小。受这种“外控”的影响,学校管理资源不能有效运用,效率低下。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权力下放到学校,赋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使之按自己的需要去决定资源分配。要提高学校管理资源的使用效率,如人力资源的师生比,财力资源的生均经常费,教学性开支占经常费比例,人员性开支占经常性比例,属物力资源的教室、实验室和图书仪器的充分利用等,学校应由“外控形态”转为“内控形态”。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转换角色,它们主要应当是各种政策和法规的制订者,对学校的直接管理将相应地削弱,以增强学校的自主功能和应变能力。正因为权力下放可使学校灵活运用资源,学校也就必须小心谨慎地去检查自己的需要,按优先次序排列资源。并且,学校也可以将节省下来的资源,投入到新的计划中去,最大限度地发展学校。从这个意义上讲,校本管理为学校资源更能独立自主地运用提供了发展空间。 校本管理为学校建立问责制度、实现管理民主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校本管理力求清楚界定在学校管理体系中各相关方面,如*和教育行政部门、办学团体、校董会、校监、校长、教师和家长的职责和角色,理清权责,各司其职;同时拟订校董会规章,编制校长手册和教职工考绩制度。这都是为了加强学校问责的机制,而编制校务计划书和周年校务报告等发放给有关方面,就是在学校管理体系中引入市场问责机制。学校必须每年发放周年计划书和周年校务报告提供给公众和家长参考,家长可以从中获取学校的表现资料,从而替子女选择学校。学校面对家长的选择时,学校的动作便会趋向市场化,要与其它学校竞争,不断提升素质。因此,借鉴校本管理,有利于清楚界定学校管理系统各自的角色与职责,特别是学校的责任;有利于改变过去学校一味追求对上级部门负责的状况,强化了对学生负责的教育理念。 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的最高决策人,党支部是学校的保证和监督机构,教代会主要履行监督职能。这仅仅是相对于学校内部而言,强调了“内控”的同时而忽视了“外控”的一面。在校本管理模式下,学校董事会是学校的最决策单位,因校董会是集体决策的,所以校董会的结构、人选和运作尤其显得重要。为要取得全面和均衡的发展,各有关代表,包括行政人员代表、*官员代表、家长代表、教师代表和社区人士代表等必须参与其中,代表不同利益,互相监督和互相制约。因此,校本管理是学校管理民主化的体现,它对于推动学校管理民主化进程无疑起到积极作用。 校本管理有助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效结合 我国家长参与学校事务和学校决策的程度很低,虽然有不少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但因为家长意识和文化气候未能像西方国家的家长那样开放和积极,实际上家长仍然未能积极参与学校事务和学校决策。这就使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不一致,教育内容不协调,行为规范不统一,教育方法失误,也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教育作用常常相互抵消,这一点在德育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人们常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受到的是传统教育,在家庭里受到的是实惠教育,这种不一致的导向就会引起学生思想矛盾的冲突,导致对教育的疑惑、逆反,最后无所适从。 造成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十分薄弱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1)学校要求家长参与学校事务和学校决策的意识比较淡薄,甚至有抗拒家长参与的心态;(2)学校把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变为指挥,使得许多家长难以涉及其中,由此增加了家庭教育对学校的依附性;(3)家长的工作也非常忙碌,在安排时间方面有一定困难,并且家长觉得联系没什么作用,参与学校事务和学校决策的意识不强,或恐防家长参与会带来矛盾冲突。 事实上,要全面管理学校,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管理是十分必要的。(1)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青少年儿童人生途中的第一个活动场所;(2)家长直接代表学生的利益,也能直接监督学校的管理运作和发展方向;(3)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可加深对孩子、对学校的了解,懂得如何配合学校的教育,有利于学校取得家长各方面的支持,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识,减少矛盾;(4)家长信任学校,信任教师、关心孩子,使学校教职工受到鼓舞,有利于增强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心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积极推行校本管理。从理论意义上讲,总结我国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上的经验教训,对其进行必要的反思与回顾,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合青少年学生发展的教育合力,实现育人环境的整体优化,是构建我国学生管理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校本管理是一种世界性学校管理改革的潮流。我国中小学推行的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和按劳分配制,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校本管理形式。但二者有很大的差异:首先,我国的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在理念上主要是期望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也强调权力下放,但把学校的权力等同于校长的权力,权力下放成了权力下放给校长;校本管理也强调校长的作用,不同的是它把学校作为一个整体,校长只是学校的一部分,重视学校有关成员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其次,在理论依据上,我国的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依据于政策,理论单薄;而校本管理则是多元化的,其理论是丰富多彩的,蕴含着人本观念、民主思想和现代管理理念。再次,在策略上,我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主要重视经济手段,而校本管理则重在调动学校集体和个体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因此,我们应当吸取校本管理积极性的一面,为我所用,推进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进程。

    注意事项

    本文(学校管理体制.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