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唐诗阅读札记李商隐.docx

    • 资源ID:3366299       资源大小:47.33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唐诗阅读札记李商隐.docx

    唐诗阅读札记李商隐唐诗阅读札记 关于李商隐的生平及诗歌阅读感触 中文091 蔡文怡 0910031019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中国历史在不少情况下,是文以人存的,而李商隐的诗歌,则是以其自身的魅力与独特的艺术韵味,逐渐使越来越多的人为之而倾倒。我参考的数目是中华书局出版的李商隐资料汇编及中华书局出版的唐诗三百首,先来说说这两本书的版本源流。 版本源流 这本李商隐资料汇编是编者十多年来在编著李商隐诗歌集解、选注和撰写小型评传以及系列研究论文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也集中翻阅了四库全书集部及四库外馆藏清人文集,总计被采集的著作五百二十余种,作者四百九十余人。由于清人的研究文集太多,估计还有不少遗漏,除全集注本外,基本上已汇集于此本书中。 这本唐诗三百首主要来源于五个部分:一是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二是注释,三是集评,四是诗人小传,五是主要引用书目。本书主要是以孙洙唐诗三百首为底本,卷帙选目一仍其旧。其次,参考了陈婉俊的唐诗三百首补注和章燮的唐诗三百首注疏。并主要选录摘抄了唐代至清末各类古籍中与历代诗人有关的文字资料,内容包括创作背景、轶事传说,对诗歌主旨的剖析发明、对艺术表现的评论鉴赏、以及由诗歌引出的关于诗歌理论问题的探讨争论。更收录了许多名家集评,一是历代的唐诗选集,如唐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元方回的瀛奎律髓、明陆时雍的唐诗镜等;二是历代的诗歌评论专著,如宋葛立方的韵语阳秋元吴师道的吴礼部诗话、清王夫之的姜斋诗话等;三是一部分笔记和别集,如唐刘餗隋唐嘉话、宋苏辙的栾城集等。此外,该书的诗人小传还收集了目前唐诗研究的最新成果,侧重选录了一部分历代学者对该诗人的有代表性的评论,以便读者了解诗人的特点和成就。 诗人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故又称李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祖籍怀州河内,生于河南荥阳。他的生卒年没有明确的记载,至今仍有争议,一般认为是生于唐宪宗元和七年,卒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但笔者认为这以推断仍存在问题。根据中华书局出版的李商隐研究里面的推断,关于其生年的主要论据是根据祭裴氏姊文中“距仲姊之殂已三十一年矣”一语得出姊死于元和八年。后又根据祭裴氏姊文中“初解扶床,犹能记面”一语来推断当时李商隐只有两岁。但笔者认为一个两岁的孩子是不能产生永久记忆的,人能产生长久记忆的平均年龄大约是五、六岁。当然这只是我阅读时,产生的小小的疑惑,并没有时间与能力进行更深入的举证,因此只持保留意见。 李商隐的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艰苦的童年时期、十年应举时期、以长安为中心的宦游时期以及幕府生涯时期。每一个时期的经历、遭遇都对李商隐婉约诗风的定型,敏感性格的形成有着大大小小的推动力。 艰苦的童年时期 李商隐出生于一个没落贵族与低级官僚的家庭。他的曾祖、祖父和父亲三代,死年都较早,而支撑其全家的都是女性,这使得寒素的李家深深的笼罩着一层凄苦、艰涩的氛围。而这些支撑全家的女性身上则不可避免的有着一种深深的被压抑、被浓缩的无奈与凄怨,这种凄、这种怨是蒙在心里的多年的诉不尽、道不完的九曲衷肠。这种女性的凄怨与少年时期的艰苦生活,给予了李商隐沉重的精神负担,这直接的决定了他不会有李白WY潇洒的诗风,不会有王绩清新冷酷的气度。这种抑郁的精神状态为他诗歌中的伤感成分提供了现实基础,也使得他必然的走上了“婉约”的道路。李商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样的成长环境使李商隐的性格里、记忆里弥漫着无形的凄怨、落寞的因素,也是李商隐同情女性、渴望女性婚恋自由的一大原因。 在他十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父亲的去世使他不得不担起家庭的担子,他一边攻读,一边做些抄写工作和短工零活,在那个世态炎凉、社会变革急剧的社会,他怀着惶惑不安的心情,去窥探,去默察这一个“一朝得道,鸡犬升天”的动荡社会。这也使得他养成了忧郁、敏感、细微的性格。面对沦落失势的家族,面对无情的现实,面对亲人所承受的凄苦,商隐用功勤苦,他“实怀殷浩当世之心机”,埋头研读,刻苦读书,商隐诗歌的用典之多之妙正是源于此。而清代李商隐研究的空前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力于李商隐实学的功底之深。 十年应举时期 李商隐开始应举约在文宗太和二年,登进士第约在文宗开成二年,前后共约十年。唐代科举考试时,士子“行卷”、“温卷”之风盛行,士子在应试之前,常先以所作诗文投献名公巨卿,以求荣誉。而李商隐也在“行卷”、“温卷”之列。在这段时期,李商隐积极入世的思想与消极出世的思想存在着激烈的斗争。一方面,他用文章投递名流,渴望获得赏识,从而使科举入选有望。然而爆发与文宗太和九年的甘露之变,给青年诗人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这场对公卿百官与吏卒进行的大屠杀,使诗人发出了极大的感慨,他看着这场宫廷巨变,看着这场残忍的权力之争,大声疾呼,提出了“又闻理与乱,系人不系天”的观点。面对宫廷这场惨无人道的诛杀,又出于对求仕的疲惫与厌倦,诗人在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了消极出世的思想,在甘露之变后,诗人在河南济源的玉阳山、王屋山一带度过了一段隐居学道的生活。而在这个时期,诗人接受着道教思想的熏陶,这对他蔑视孔孟正统思想、发扬独创精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他之后的诗歌中产生的颓废、晦暗的气氛,晦涩而幽僻的表现形式也受到了这个时期道教思想、神话传说的影响。后世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李商隐的诗歌并不受人们的重视,甚至存在着极大的争议,争议的缘起恰好在于商隐诗歌中不符合儒家诗教思想的艺术表现。商隐这种不重教,看似无一言经国,无一意奖善的诗风的形成与这段隐居生活是分不开的,当然也有不少是来自于早年一位堂房叔父的影响。 以长安为中心的宦游时期 文宗开成二年,李商隐考取了进士资格。不久,他便跑到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下当一名幕僚,并娶了王茂元的女儿做妻子。然而正是这场婚姻把李商隐卷进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在这个时期,李商隐怀着积极入世的心态,渴望能够一展政治抱负。然而牛党的打击与排挤与政治时局的动荡变化,使诗人在政治界浮浮沉沉,时而心满意足,时而黯然伤神,时而满面春风,时而气馁沮丧。令狐父子是牛党,李商隐之前曾得到令狐楚的培养,在考进士时叶得到了令狐绹的助力,然而却娶了李党王茂元的女儿。虽然李商隐一直声称自己并非某一党的党徒,并没有想要利用婚姻来谋求富贵的意图,但仍然在之后的求仕之路上受到了大大小小的排挤。在这个阶段,主要以李商隐三进秘书省为线索。诗人第一次参加授官的考试时,由于受到了牛党的排挤,他落选了。在文宗开成四年,李商隐第二次参加授官的考试,顺利通过,第一次获得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其职务主要校雠典籍,订正讹误。虽是小官,但有一定的发展机会。然而不久,他又被外调为弘农县尉。县尉是次于县丞、主薄的县令的佐官。既要迎合上层官长,又要亲手执行剥削人吗、奴役人民的任务。因此上任不久,李商隐便请了长假返京。 次年,文宗病危,武宗即位,李德裕一派大大得势,王茂元也进京为官,这一政局的改变又一起燃起了诗人心中的希望。开成五年,他参加一年一度的外官内调,没有成功。次年,参加吏部选拔成功,授秘书省正字。这是他第二次进入秘书省,虽然所获的官职比校书郎还要低,但李商隐毕竟有了一个新的起点。对此,他不仅寄托了重振贾生的愿望,而且他踌躇满志,期待受到重用的机会。 然而,母亲的去世,使诗人再次跌倒了谷底。他必须遵循惯例,离职回家守孝三年,这次变故对李商隐政治生涯的打击是致命的。后来王茂元病故,当他守孝三年之后,第三次回到秘书省,武宗与宰相李德裕富有效率的合作关系已经到了晚期。会昌六年三月,武宗去世,宣宗即位,在宣宗本人的支持下,以白敏中为首的牛党新势力逐渐占据了*中的重要位置。这场政治变故,使他深知自己已难以再展抱负,他被视为一个背叛了牛党的叛徒,在当时在时局下是不可能不受排挤的。因此,当大中元年桂管观察使郑亚邀请他往赴桂林任职时,他几乎没有犹豫。这一去,他的仕途之路也已经走尽,在之后的十年幕府生涯中,他耗尽了所有的政治热情。李商隐怀着强烈的政治抱负,可惜仕途不济,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幕府生活的时间远远超过了任职于朝廷的时间。政治抱负的难以施展,在诗人隐晦的诗歌中,也流露出不少。 幕府生涯时期 这段时期,李商隐一共转辗了四个地方,最后回到了家乡。在桂林不到一年,郑亚就再次被贬官为循州刺史,李商隐也随之失去了工作。大中二年秋,他回到京城长安。他通过自己考试得到一个盩厔县尉的小职位。李商隐担任盩厔尉时间不长,又被调回京城。大中三年九月,李商隐得到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的邀请,前往徐州任职。李商隐追随卢弘止仅仅一年多后,后者就于大中五年春天病故。这样,李商隐不得不再一次另谋生路。大中五年,李商隐经历的另一次重大打击,是他的妻子王氏在春夏间病逝,这给李商隐带来了很大的痛苦。这年秋天,被任命为西川节度使的柳仲郢向李商隐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随自己去西南边境的四川任职。李商隐接受了参军的职位,于十一月入川赴职。他在四川的梓州幕府生活了四年,在这段时期,他对佛教发生了很大的兴趣,与当地的僧人交往,并捐钱刊印佛经,甚至想过出家为僧。梓幕生活是李商隐宦游生涯中最平淡稳定的时期,他已经再也无心无力去追求仕途的成功了。大中九年,柳仲郢被调回京城任职。出于照顾,他给李商隐安排了一个盐铁推官的职位,虽然品阶低,待遇却比较丰厚。李商隐在这个职位上工作了两到三年,罢职后回到故乡闲居。大中十三年秋冬,李商隐在家乡病故。 这段时期,李商隐一直郁郁寡欢,甚至想过出家为僧,或许是妻子的去世,亲人的远离,或许是对官场沉浮的厌倦,在这十年的幕府生涯里,商隐心中的政治抱负渐渐的熄灭,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早已无力施展,就这样,政治生涯走到了尽头,这必定是诗人心中一个莫大的遗憾。死前的一首幽居冬暮成为了商隐的绝笔。那寂寞萧条的寒冬岁暮,正是诗人心理真实的写照。这一生纵有济国之心,终是成为了无从实现的恨事。 艺术特征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征与其个人的性格、气质以及生活的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说,没有这样忧郁、敏感的李商隐,就不会有这样婉约、精细、隐晦的诗篇。商隐的一生经历,无论是家庭门第的衰败,还是求仕路途的郁郁不得志,无论是少时生活的窘迫衰微,还是成年后的聚少离多,这一切的一切,造就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李商隐,也使他的诗风呈现出了他独特的气质,下面来分析一下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征。 从诗歌内容上来看,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征可以用精、深、婉三个字来概括。“精”是指精纯。商隐是一个富于艺术敏感的诗人,在他的审美天地中,他能够悉心处地、体贴入微地揣摩生活事物,默察形神,突出要点,选取色彩鲜明、含义深长的辞藻和富有压缩性的典故,把他们曲曲的表达出来。如水天闲话旧事中的“已闻佩响知腰细,更辨弦声觉指纤”这种对女性姿容的感受真可称为精细。正是这种精而简的诗风使其诗读来饶有余味。 2 而“深”和“婉”分别是指“寄托深而措辞婉”。在宋代,对李商隐的研究少之甚少,研究者对于李商隐总是持反对意见的。像南宋的张戒从“思无邪”的角度,将商隐的诗歌视为“邪思之尤者”。而唐末李涪更是攻击李商隐之作“无一言经国,无一意奖善”。然而这些说法都源于带商隐诗歌研究的不深入。随着后来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了商隐诗歌中的寄托之深。在明代初扬基对商隐诗歌的评价其诗“皆托于臣不忘君之意,而深惜乎才之不遇3也。”在李商隐深居的晚年,他写了锦瑟。王士禛说过“一篇锦瑟解人难。”正是因为寄托之深,才引起了人们大大小小的争论。然而我认为,锦瑟是寓有政治寄托的“自伤之词”。而商隐诗歌的隐晦的原因也就在于寄寓之深,给人一种“朦胧诗”的感觉。“婉”是商隐诗歌一大显著的特点。他没有李白的豪放洒脱,没有王维的清新淡远,这是有作者本身的个人气质所决定的。而他的这种婉这种丽,又不同于温庭筠绮密的婉,他恰恰是一种深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种婉带着一个浓厚的深情,给人一种浓重感,却也不乏流动。 从创作手法来看,其诗有两个显著特点,一为对仗精工,诗律畅适;二为长于史事,善于用典。李商隐做诗非常讲究诗律,对仗严谨而又形式多变。他除了采用一联中上下两句对偶外,更多的是运用隔句对、当句对等对仗形式。如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就是采用当句对的对仗方式。他诗歌的对仗十分严谨,也与他擅长写骈文是分不开的。如他在早期创作的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中的“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就是十分严谨的上下两句对仗。除了对仗,他还频繁地使用双声叠韵的修辞手法,讲究押韵、平仄,形成诗句音节的动听和声调的抑扬变化,诵读起来曼妙婉转,荡气回肠,动人心弦。杨基称商隐的4无题诗音调清婉。诗律畅适的最主要原因,固然是因为情真语挚、善于熔裁,然而商隐在虚词上的灵活运用使得诗歌带来更加流畅。如“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5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诗中“为有”与“无端”二词,正是虚词灵活运用的表现,对音节的顿挫、诗意的开展都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用典是商隐诗歌中一个显著的特点,这也是展现其实学功底的一方面。他往往“托事于史”,在诗歌中广泛的采用典故。纵然“李义山诗,稍多典故,然皆用才情驱使,不专砌6填也。”如九日中“不学汉臣栽苜蓿,空教楚客咏江蓠”,其中借汉臣、苜蓿讽令狐绹不承父志,楚客、江蓠则是逐客自嗟。当然,在用典上,商隐诗歌的缺点还是不容忽视的。明代著名唐诗学者胡震亨亦感叹“商隐一集迄无人能下手,始知实学之难。”商隐诗歌用意过深、词义过晦,使得一些诗歌被一些人称为诗谜,让人难以理解。然而善于用典体现了李商隐的文学底蕴与文化功底,也是商隐在清代获得人们认可的一大原因之一。 篇章分析 锦瑟作为李商隐的代表作,堪称最享盛名。从古至今,人们对锦瑟的解读莫衷一是。或说是对妻子王氏的悼念诗,或说诗可与瑟的适、怨、清、和四种声情 121 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赞李商隐的诗歌为“精纯”。 叶燮原诗 3 王士禛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 4 杨基无题和李义山商隐序 5 李商隐为有 6 随园诗话卷五 相合,是描写音乐的咏物诗,此外还有影射政治、自叙诗歌创作等许多种说法。而我认为这是一首关于几十年人生经历的浓缩与抒情,表达了诗人晚年的心境,以及薄近黄昏之时对一生的回顾与追思。 锦瑟 唐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周礼·乐器图:“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这首诗中是锦瑟而不是宝瑟,正如诗人的一生,并不能用纸醉金迷、珠光绮丽来描绘,却是那般的素雅淡泊、漂遥凄楚。汉书·郊祀志上:“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该句中的“五十弦”,就是采用典故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悲,这是一生沉淀下来的悲凉,让这个孤独的老者独自承受着。李商隐在回中牡丹为雨所败诗也有“锦瑟惊弦破梦频”的叹息,可见锦瑟苍凉的音色勾起了诗人多少悲楚的往事。“无端”二字,更表达了心中的一种无奈之感,仿佛在不经意之间,凄凉就涌上了心头。这首诗为李商隐晚年所作,而后半句就是表达对过去几十年的追思。起联两句从锦瑟入手, 一弦一柱指的是一音一节,仿佛每一个旋律,每一次跌宕起伏,都能使诗人思着念着这几十载的年华。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庄子·齐物论里提到“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这一句给人一种朦胧的醉梦之感。又像是在感叹人生的飘忽不定与稍纵即逝,几十年的光阴就像梦一般的悄然飘过,有些人离去了,有些人早已杳无音讯。恍惚间,就已日薄西山。这飘渺的人生,飘渺的梦,有着多少诉不完、讲不尽的迷惘与惆怅。望帝是指杜宇,传说蜀国的杜宇帝因水灾让位于自己的臣子,而自己则隐归山林,死后化为杜鹃日夜悲鸣直至啼出血来。这一句对仗工切,展现了诗人精深的功底。后半句“望帝春心托杜鹃”,在我读来像是诗人内心中渐渐熄灭的政治欲望映照出的最后一点点的光亮。像是一个经历了太多浮浮沉沉,有了太多无奈与遗憾的老者,在不能再满怀豪情拼搏追求之后,发出的最后一声哀叹。他是在借用杜宇这种深婉、压抑的悲鸣来感叹自己政治生涯的无力回天,这种哀叹不是明目张胆、义正言辞的,而是无力的、无可奈何的。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律诗一过颔联,“起”“承”之后,已到“转”笔之时,这句诗的意境一冷一暖,相互呼应,恰到好处。该句也是精准的对仗句,沧海中的“沧”是指青色,因此沧海与蓝田恰好对应。上半句“沧海月明珠有泪”流露出一种清怨。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面朝着大海,向月张开,那颗光莹明亮的珠像是一滴清澈的泪水,在月光的照耀下,毫不掩饰的遗落在那里。蓝田是指蓝田山,而关于“玉生烟”,司空表圣云:“戴容州谓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李义山玉生烟之句盖本于此。”而我认为蓝田日暖玉生烟仿佛使人置身于飘渺的仙境,有一种云深不知处的飘摇之感。这这不禁让我想起李商隐曾经受到过道家思想的熏陶,并结交了许多道士。而这句诗给人的飘渺之感于道教的虚无同出一辙。颈联两句所表现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殊,而怅恨则一。 尾联拢束全篇,历朝历代的研究者都在探索诗中的“此情”二字,其所指到底为何种情,而我认为这可以理解为“此情此景”,他指的是诗人脑海里所涌出的回忆,而这些回忆必定有着爱情上的聚少离多,政治生涯上的郁郁不得志,家境的颠沛流离。这种情,这种涌上心头的感觉,不应该是某一种单一的情感,而是几十年的经历遭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融合而成的一种悲凉之感,这是一种多重复合的情感,是一种被浓缩、被压抑、被封锁在潜意识里的情感褪去之后,所留下的迷蒙的、模糊的悲伤和惆怅。诗人用两句话表出了几层曲折,而几层曲折又只是为了说明那种怅惘的苦痛心情。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仿佛在诉说着那些悔恨的、无奈的过去。若是当初与现在一样明了了一切,该不再是那样的迷茫与抑郁吧。玉溪一生经历,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幽伤要眇,往复低徊,而这种低婉的怨与浓沉的悲,感染于人者至深。诗之所以为诗者在于此,玉溪诗之所以为玉溪诗者,尤在于此。

    注意事项

    本文(唐诗阅读札记李商隐.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