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加法交换律教案(1).docx

    • 资源ID:3333187       资源大小:41.29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加法交换律教案(1).docx

    加法交换律教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定律,再教学乘法的运算定律;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定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定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学生能利用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生成连贯的情境,逐步生成后续的问题,通过观察比较,探究归纳的方法,理解和掌握加法运算定律,并要学会用字母来表示,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遵循认知规律。反过来,新知识又促进了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与方法。例如,交换加数的验算方法,加法中的“凑整”计算,等等。过去只知道这样做,现在知道了它们的依据,这种“再认识”对于加深新知识的巩固和记忆,是很有帮助的。 教学目标 :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三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在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2获得信息。 师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3.教师小结信息,引出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利用主题图的故事性,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二探究规律,形成方法。 1.探究加法交换律。 出示28页例1。 引导观察,发现问题。教师:这一道题该怎样列式?有几种不同的列式?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 你还能在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合作交流,概括规律:每一组算式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算式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通过比较,大家发现了什么规律? 个性创造,构建模型。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2.学法迁移,探究加法结合律。 出示29页例2. 根据主题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画面的内容。 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比较两个方案,说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示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用符号表示。 问: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1.学生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 40+56=96 56+40=96 2.学生举例:37+45=45+37 89+78=78+89······ 3.合作交流,概括规律。学生根据算式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4.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a+b=b+a 5.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例2画面的内容。 6.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并把不同的答案汇报出来。 7.学生交流并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 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8.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_ c_ 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规律发现的过程。一方面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了学生积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换律。学生在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三课堂练习。 1.完成教科书31页练习五的第1,2,3题。 2.用简便方法计算,并说说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教师出示题目。 1.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学生说定律后板演。 选择有代表性的题目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使所学的运算定律得以巩固。 四归纳总结,畅谈收获。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3.对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我们已经知道的有哪些? 学生自由说一说 归纳可以强化学习效果。 五巩固内化,拓展应用。 1.第一关:现学现用。 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96+35=35+ 204+57=+204 (45+36)+64=45= 560+=+ 2.第二关:大显身手。 18+45+82+55= 联系今天所学的知识,想一想横线上该怎么填? 1.学生板演后,集体订正。 2.学生交流完成后,集体订正。 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布置提高性的作业,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 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例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例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56+40=96 88+104+96 104+96+88 40+56=56+40 =192+96 =200+88 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288(千米) =288(千米) 学生举例: 加法结合律:先把前两个数相加, 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 a+b=b+a 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 _ c_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1.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定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2.本节教材的例题,都是由主题图引出的。教学时,应充分利用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生成连贯的情境,逐步生成后续的问题,使本节课的教学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教学时,也应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4.在整个环节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5.学生虽能较快的体会出这两种加法的运算定律,但在总结、交流加法的结合律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教师应适当的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记忆加法的运算律,提高学生掌握能力。学生的记忆方法过于单调,教师应在开发学生思维上多下功夫。 6.练习题有梯度,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课时,它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 2、目标分析 教学技能目标: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交换律和结合律。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二、说教学过程 探索加法交换律: 这部分分成4步进行 1、感知规律 课的开始出示第56页的例题(前两幅图),通过解决“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得出一个等式,从而导入新课,进行加法交换律的研究。 2、验证规律 组织学生观察这个等式的特点,然后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 运用自己写出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初步感知其中的规律。 3、概括规律 通过自己仿写式子,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概括出规律,尝试用语言表述。 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出来着重强调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的简便性。 4、巩固规律 出示一组填空,根据加法交换律填出所缺的数字 探索加法结合律: 1、感受规律。 在学生解决“三个项目共得多少分?”过程中得出等式。学生交流各自列式,并让学生说清列式理由。选择两种不同列式,探索规律。 2、验证规律 教师出示两组题目,判断左右两边是否可以写等号,分别算一算。 学生依据自己经验,开始写出这一类型的等式题,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与锻炼,并体会认识加法结合律。 3、揭示规律 小组讨论,观察等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按照这种规律,你还能写出这样的算式吗? 用字母表示这样的规律。 4、巩固规律。出示针对结合律的一些填空,巩固新知。 三、实践应用 1、书面训练 想想做做4,每个学生选一组题独立完成,使学生通过比较,知道应用加法运算律有时可以使两个加数的尾数凑成整十数,使计算简便。 想想做做5 2、活动训练。游戏“找朋友” 如:师说出“2”,学生要找出它的好朋友“8”,因为“2”和“8”和是“10”,教师配合学生完成。 找出与一个数和是100的数。同学配合完成。

    注意事项

    本文(加法交换律教案(1).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