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初探中学生幸福教育.docx

    • 资源ID:3329211       资源大小:42.04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初探中学生幸福教育.docx

    初探中学生幸福教育初探中学生幸福教育 内容摘要:幸福是教育的真谛和归宿,教育就是为了实现学生健康幸福的人生。费尔巴哈认为:“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而现实中学生幸福感的缺失,使他们的心灵面临着真正的迷失。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就应该关注人的幸福,尤其应该关注学生的幸福。学校幸福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理解、感受、创造幸福的能力。 关键词:幸福; 幸福能力 ; 幸福教育; 教育的价值在哪里?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观点“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是教育应遵循的原则。教育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与发展,最后达到人人都拥有幸福人生为终极目标。具体而言,让学生享受幸福教育,让教师享受教育幸福,追求教育的“幸福度”,应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方向。一句话,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更应关注人的幸福,尤其应关注学生的幸福。 (一) 当前学校幸福教育的缺失 幸福是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得到统一满足时的和谐感,是人的身心健康和谐与人格充盈的完美状态。幸福教育就是以人的幸福情感为目的,在教育中创造、生成丰富的幸福资源,培养出能够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人。幸福,既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学校应通过教育,为学生创设快乐学习、幸福生活的精神家园。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幸福现状却不容乐观。 近日,我在初二100名学生中进行了一次以“幸福”为主题的调查活动,结果如下: 1、 你觉得自己幸福吗? 有将近36%的学生直言自己不幸福,他们的幸福指数均低于60分,最低者仅为20分。近21%的学生认为很一般,没什么特别感受。 2、你觉得自己幸福或不幸福的原因是什么? 觉得自己幸福的学生主要原因大都是家庭和睦、父母疼爱自己等,而觉得自己的幸福是来源于学校的却寥寥无几。认为自己不幸福的原因则如下:学习负担重,学校生活枯燥:29% ;成绩不如别人,觉得自卑:22%;与父母有代沟,无好朋友:35% ; 其他:14%。从中可知学校因素占一半以上。 3、你印象最深刻的最幸福的事是什么? 85%以上的同学最幸福的事来自家庭生活,如:与父母一起出去旅游;家人为自己过生日;与家人一起过节假日;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等。 4、你觉得学校可以做哪些事来提高你的幸福度? 多开展各种活动,减轻学习负担:80%以上; 师生关系融洽,友好相处:10%; 改善学校设施,如拓宽活动场所、增开图书馆等:8%。 从上面的数据中可以看出,现在大多数学生的幸福感偏低,而其中主要原因来自学校教育。缺乏幸福感是青少年厌学、网瘾、自暴自弃等问题发生的主因,进而导致产生青少年犯罪率、自杀率逐年上升等严峻的社会问题。所以学校教育者一定要树立科学的幸福教育观,实现教育从知识本位向幸福本位的转化,把幸福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解幸福,发现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 幸福是一种能力,是感谢生命、感受快乐、完善自我、调节身心平衡、调节人与社会平衡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并非与生俱来,是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砺和培养才能形成的,它包括理解、感受、创造幸福的能力。 1、 认知理解幸福 理解幸福的能力就是具备正确的幸福观,不断充实正确的关于幸福内涵的能力。幸福观是人们在幸福的追求和享受中所持的观点和看法。由于人们生活经历、个性品质、文化背景等不同,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高尚或庸俗的幸福观。一些学生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熏染下,其思想和行为逐渐异化,盲目去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如一学生写道:“幸福就是父母给我很多零花钱,家中有美丽的别墅、小车。”一味把幸福寄托在外在的物体上,幸福也就成了没有根性的浮萍。因此,我们要把学生对物质享受上的追求提升为精神美化上的追求,这样才能使其获得持久而深刻的幸福体验,进而形成高尚的幸福观。所以教师平时要在教学中注意渗透幸福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幸福,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培养学生理解幸福的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才会以积极乐观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态度去迎接人生的挑战。任何人的人生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个人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在树立人生观的教育中,要引导学生热爱人生,满怀信心对待生活,比如讲一些伟人的故事,指导孩子看一些有意义的书或电视剧,让他们从中领悟什么是人生的真正价值,进而能够勇于进取,不懈追求,创造幸福生活。 另外,还要划清享乐与幸福的界限。有一种很有代表性且影响很大的幸福观,认为幸福就是享乐。如我国古代列子一书,在杨朱篇里就提出:“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意思是说,人生活在社会上为的什么呢?高兴什么呢?只不过为幸福、财富,为追逐声色犬马罢了。这种观点对幸福的理解同“人生在世,及时行乐”或“今朝有酒今朝醉”如出一辙,是一种典型的庸俗幸福观。这种物质至上的消费观念、追求感官的享乐冲动,必然会导致学生精神家园的荒废,以至把自己的心灵放逐到唯利是图的荒水野境。让他们摒弃关于幸福的错误认识,就要在幸福教育中,注意培养其理解幸福的能力。 2 、发现感受幸福 幸福归根到底是某一具体人的具体感受。感受幸福就是能够发现幸福、感觉到值得珍视和回味的东西,体验和品味到快乐、惬意、宽慰等各种舒适的感觉。幸福每时每刻都在我们身边,关键是如何去发现它,感受它。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一个人对生活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对身边的事物心存感激,那么其感受能力就强,就更容易体验到幸福;反之,当今一些学生虽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但却对人生的方向和生活的意义一片模糊,以至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就会整天怨天尤人,从而产生了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现象。 因此,培养学生感受幸福的能力,首先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幸福学习的外部条件,教育能否给学生幸福是他们以后整个生活是否幸福的主要标准,所以不能把学生仅当作社会发展的工具去驯化,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改变教育过于功利化的倾向,还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愉悦和幸福。 其次,还可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感受幸福,以下是我的一些尝试: 开展“发现幸福”班会,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讨论“最近你觉得最幸福的是什么?”班会上,有的学生说:“我有一个健全的身体,比起那些身体有缺陷的人,我感到幸福。”有的学生说:“这次我考试进步了,感到很幸福。”有的学生说:“我生病住院了,同学们到医院看我,老师帮我补课,我感到幸福。”学生们纷纷各抒己见。最后,我适时引导说:“对照你们刚才所说的,你是不是应该感到幸福呢?只要你善于发现,就会感到其实每天都有许多幸福的事发生。” 在班级里设立幸福的故事记事本,要求每位学生能发现自己身边一些感人事迹,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记录下生活中自己觉得幸福的事,并与师生交流,共同分享幸福的感悟,从中实现人格的升华。 开展知恩教育。大多数孩子以为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理所当然的,缺乏感恩之心。由于没有感恩之心,就缺少了幸福感。而感恩教育要从劳动活动开始,可要求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从劳动中体会生活的艰辛,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受家庭生活的幸福。 从艺术作品中感悟幸福。学生看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他还会不觉得自己的健康就是幸福吗?读完战争与和平,他怎能不知今日和平的生活是多么可贵?给学生看5.12汶川大地震的纪实作品,他能不感到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吗? 因此,只要我们关注教育中的每个细节,汇聚生活中幸福的点点滴滴,为学生创造和谐温馨的“幸福场”,学生自然就能感受到幸福的活水源源而来。 3、创造享受幸福 一个人的幸福主要还是靠他自己创造的,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幸福的建筑师。培养中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要加强中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亚里士多德说过“幸福即是某种德性”;包尔生也认为“对于意志完全由德性支配的人来说,有德性的行为始终是最大的幸福和喜悦。”可见,幸福问题和品德息息相关。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契机,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尊重师长、团结互助的行为习惯。并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以幸福教育为主线,让幸福的德育存活于学生快乐的生活中。 培养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做善于交往的人。在前面的调查结果中已提到,许多学生的不幸福是由于找不到好朋友,心中苦闷却无处倾诉。学生作为社会主体的一部分,总要和社会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要与教师、同学、朋友之间产生交往需要,善于交往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使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平衡。青少年学生面对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变化,面对升学与就业的巨大压力,必定会产生许多烦恼和苦闷。如果在人际交往中,与老师和同学融洽相处,能经常得到他们的理解和肯定,能向他们倾诉衷肠,就会及时地得到理解和安慰,卸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幸福的甜水自然就在心头潺潺流淌。 培养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要教给他们创造快乐的方法。如开展“鲜花教育”,各班认养鲜花,通过鲜花教育,教会学生能够留意身边美好的事物,培养他们珍爱生命的意识,提高创造享受幸福的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还可以结合语文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以“幸福”为主题的演讲朗诵比赛;以“幸福”为主题的辩论赛,或是学习交流有关幸福主题的名著名篇,毕淑敏的提醒幸福,池莉的收藏幸福等,都是非常适合中学生的好教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关乎学生和教师的终身幸福。幸福教育作为对学生终极关怀,符合人的本性,符合教育目的,符合教育的超越性,符合社会的使命。因此教育要重新思考价值取向,重新定位发展方向,把学生的幸福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教育者需要慈悲的教育关怀和豪迈的实践勇气,为让学校成为学生幸福幸福成长的温馨港湾,让教学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的和谐图景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高峰 寻找教育原生态 上海教育出版社 沙洪泽 教育 为了人的幸福 教育科学出版社 刘次林 幸福教育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檀传宝 德育美学观 山西教育出版社

    注意事项

    本文(初探中学生幸福教育.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