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中医学基础考试参考资料总结 给力.docx

    • 资源ID:3214260       资源大小:56.74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医学基础考试参考资料总结 给力.docx

    中医学基础考试参考资料总结 给力神农本草经东汉最早药学专著。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辩证论治。 晋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 宋元时期金元四大家刘元素代表“寒凉派”,强调降火;张子和代表“攻下派”,强调汗、吐、下法;李东恒代表“补土派”,强调补益脾胃;朱丹溪代表“滋阴派”,作用于更年期。 中医学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人与社会环境统一。2、恒动观念 生理上恒动观,病理上恒动观,疾病防治恒动观。3、辨证论治,也叫辩证施治,是中医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证: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施治: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辩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若出现了相同的症候,则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系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学说:在阴阳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医学基本理论,认为阴阳对立统一、消长转化、相反相成的关系贯穿于自然与人体等一切事物之中,是人体生理和病理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及规律。 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的消长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 四气:温、热阳,寒、凉阴 五味:辛甘淡阳,酸苦咸阴 五行: 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是指行列次序,运动变化。 五行各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相克,相克为互相克制制约。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土 母病及子: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脏 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病变由子脏波及到母脏 藏象学说是研究和阐述人体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理联系,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藏:藏于体内的脏腑器官,象: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五脏:即心、肺、脾、肝、肾的总称。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三焦: 1.上焦 上焦的部位,为横膈以上的胸部。2.中焦 中焦的部位,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主要指脾胃的消化转输作用。3.下焦 下焦的部位,将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如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均归于下焦。 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精:1、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2、是人体生命的本质3、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狭义之精: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之精 广义之精:人体之内的血、津液、髓以及水谷精微等一切精微物质。 五脏主要生理功能、主要生理功能联系:1心主血脉,主藏神。心合小肠,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2肺主气、司呼吸,主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肺合大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3脾主运化,主生清,主统血。脾合胃,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4肝主疏泄,主藏血。肝合胆,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5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肾合膀胱,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肾开窍于耳和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 气的分类:1、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2、宗气: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 作用:司呼吸、推动心血运行。3、营气: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助血液运行及营养作用。4、卫气: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内至胸腹脏腑,外至皮肤肌肉,具有护卫肌表调节汗孔开合及体温、温煦脏腑、润泽皮毛的作用。 气的作用:推动作用 温煦作用 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 气化作用 气与血的关系:1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2气为血之母:气能养血,气能载血。 病因:凡能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称为病因,即致病因素。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 六淫致病的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区域性、相兼性、转化性 寒邪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称为阴邪。寒邪入侵后,机体的阳气奋起抵抗,但若寒邪过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寒邪,反为寒邪所消耗。所以,寒邪最易损伤阳气。2.寒性凝滞主痛:寒邪侵入,易使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阳气受损,失其温煦,使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甚或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临床表现。3.寒性收引:寒邪侵袭人体,可致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4.寒性清澈。常见寒证:伤寒、寒痹、中寒;内寒 风邪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2.风性轻扬3风性善行数变3风性主动 暑邪1暑为阳邪其性炎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3.暑多挾湿 常见暑证 湿邪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2.湿性重浊3.湿性粘滞,易袭阴位 燥邪1其性干燥,伤津耗液2.燥易伤肺、胃 火邪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2火热易扰心神3火热易伤津耗气4火热易生风动血5火邪易致疮痈。 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七种不同的情志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发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 七情的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2、影响脏腑气机 ,喜则气缓,怒则气上,忧思气结、沉,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3、影响病情变化。 痰饮:机体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淤血:指体内有血液滞留,包括离经止血积存体内,或血行不畅,阻滞于血脉、经络及脏腑内的血液。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瘀血的形成:一是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凝滞;二是由于外伤、气虚失摄等或血热妄行等原因造成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淤血。 淤血的致病特点:1、疼痛:以刺痛为主,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2、肿块:固定不移。在体表局部青紫肿胀;在体内多为痞块或积块,按之痞硬。3、出血血色多呈紫暗色,或夹有血块。4、面色、皮肤: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皮下紫斑或青筋暴露,口唇紫绀,爪甲青紫。5、舌象: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青紫、曲张迂回。脉象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 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产生抗病,康复的能力。简称正 邪气:是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邪 正邪相搏:正气抗邪,抵御外邪入侵,影响发病症候类型,疾病的不药自愈。邪气损正,导致机体机能失常,形成形质损伤,改变个体的体质特征。 望神:是通过观察人的生命活动整体表现来判断病情的方法。 神,指人的生命活动的外在综合表现,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得神:即有神,为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失神:即无神,为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少神:为轻度失神的表现,介于有甚于无神之间。假神:是病人垂危之时,突然出现与疾病本质相反的假象。 诊法:指中医调查病情、收集资料进行疾病诊察的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内容,简称为“四诊”。 正常舌象:舌质为舌色淡红,明润鲜活,胖瘦适中,柔软灵活,舌苔为舌面上生有薄白而润的苔状物质,不满舌,不板滞。 望舌诊病的原理:1舌与脏腑经络相连2舌象与气血津液相关舌与脏腑的关系:舌尖心、舌中脾、舌根肾、舌边肝胆 舌象分析要点:1、察舌的神气和胃气2、舌质与舌苔综合分析3、舌象的动态分析 舌诊的临床意义:1判断正气的盛衰2辩病位的深浅3区别病邪性质4推断病情进退 望舌的五色主病:1青色肝经,属木,朱寒症、痛症、血瘀、惊风2赤色心经,赤色属火,主热证3黄色脾经,黄色属土,主湿症、虚症4白色肺经,白色属金,主虚、寒、失血5黑色肾经,黑色属水,主肾虚、水饮,淤血. 诊舌的注意事项:1光线影响:光线充足,以自然光线为佳。2饮食或药品影响。3口腔对舌象的影响:如牙齿残缺可造成同侧舌苔偏厚。4其他:病人应自然伸舌,不可用力太过。医生按照舌尖、舌中、舌根、两旁顺序观察,先看舌苔,后看舌质,注意辨别染苔。 诊脉的部位:寸口诊法,分为寸、关、尺三部 诊脉方法:时间、体位、指法、平息、五十动。 诊脉的指力:举.浮取;按.沉取;寻.中取 三部九侯:语出素问三部九候论 。寸口诊脉法术语,在寸口的寸、关、尺三部分别进行浮、中、沉三种不同指力的脉诊,合为三部九候。三部,九候切脉时间应大于1分钟。一息:一次呼吸 正常脉象:又称为平脉、也称常脉。是指正常人在生理条件下出现的脉象。是人体气血充盈,气机健旺,阴阳平衡健康的征象。特征三部皆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5至,在成年人相当于每分钟7280次,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尺部沉取有一定的力量,并随生理活动、气候、季节和环境等的不同而有相应变化。 正常脉象的特点为“有胃”、“有神”、“有根”。 促、结、代脉象:1共同:有歇止。2异:促、脉来急促,间有不规律的截止,多主阳盛之证;结、脉来缓慢,间有不规律的截止,多主阴盛气结;代、脉来迟缓,间有规律性的截止,多主脏器衰微 常见异常脉象:1按脉位深浅:浮脉-表证:表虚-无力;表实-有力;沉脉-里证:里实-有力;里虚-无力。2按脉的速度:迟脉-寒证:虚寒-无力;实寒-有力:数脉-热证:实热-有力;虚热-无力。3按脉动的波幅大小:洪脉-实证,常指热盛;微脉-虚证,常指气血虚按。4脉道粗细:大脉-实证,常主热盛,但大而无力为虚证;细脉-虚证,常指气血虚。5其他较常见的脉象:弦脉-主肝病、痛证或有痰饮;滑脉-痰饮、邪盛、妊娠。 八纲:就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辩证的纲领。 八纲辩证:将四诊所获得的资料,运用八纲理论进行分析,从而辨别疾病部位的深度,疾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以及病症类别的阴阳,最后综合归纳为八类证候。 心气虚证心悸气短,自汗,神疲乏力,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心悸与气虚证表现共见。补心气 安心神 四君子汤加味。 心血虚证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眩晕,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心悸,失眠,多梦,血虚症表现共见。补心血 安心神 四物汤加味。 心脉痹阻证心悸,心胸憋闷或疼痛,痛引肩背内壁,时疼时止。或见疼如针刺,舌质晦暗或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或结、代;或心胸憋闷为主,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或其痛遇寒加剧,得温则减,畏寒肢冷,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或以胀痛为主,其发作于加剧与情志变化相关,太息,舌淡红,脉弦。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疼痛,其疼痛因成因不同而各具特点,并伴有相应表现。通阳化瘀,行气活血,化瘀止痛,血府逐瘀汤。 肝郁气滞证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满窜痛,善太息,或见咽部异物感,或颈部瘿瘤,或胁下肿块。妇女可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舌苔薄白,脉弦。病情轻重与情绪变化的关系密切。肝经所过部位胀痛,情志抑郁,或妇女月经不调。柴胡疏肝散。 脾肾阳虚证形寒肢冷,腰膝或下腹冷痛,久泄久痢不止,五更腹泻或下利清谷,小便不利,面浮肢冷,甚则腹胀如鼓,舌质淡胖,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久泻久痢,水肿腰腹冷痛于寒虚表现共见。温补肾阳,泄泻为主:四神丸 水肿为主:真武汤。 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和治法两部分 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生的基本原则:顺应自然,形神供养,保精护肾,调养脾胃。 中医治疗与护理原则:护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病治异同。病治异同包括“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三因制宜: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因人制宜。由于时令气候、地理环境、个体体质等因素对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治疗疾病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区别不同情况,制定出适宜的治则。1因时制宜指根据不同季节和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2因地制宜指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3因人制宜指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正治:是指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逆治。具体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反治,是指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从治,具体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中药性能的含义: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高度概括。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炮制的目的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适应病情的需要。便于贮存和制剂。修治整理除去杂质。 归经是指药物的作用部位,即药物对机体脏腑,经络等部分有选择性作用的一种性能。 四气五味,中药的性质和滋味。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寒凉清热、泻火、解毒治疗热证温热祛寒、温里、助阳治疗寒证 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辛药的功能:能散:治表征 能行:行气、行血 能开窍:窍闭昏迷,麝香 润养:补养的药物,也有辛味 辛凉解表药 柴胡:舒肝、升提中气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透表、止痢黄芩:清肺热、燥湿、安胎上焦之实热 黄连:泻火、燥湿中焦湿热 黄柏:滋阴降火、清湿热下焦湿热 祛湿药之渗湿利水药 茯苓:健脾、安神 祛湿药之清利湿热药 茵陈:退黄疸 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活血祛痰 藿香:化湿解暑止呕 方剂的组成原则为“君、臣、佐、使”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诉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臣药: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是针对兼病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一是佐助药,是加强君、臣药的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二是佐制药,是减轻或消除君、臣药峻烈之性或毒性的药物。三是反佐药,是根据病情需要,在方中配伍少量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一般起引经药和调和的作用。 和解剂: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生姜切,;大枣擘,。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 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肋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用法水煎服辩证要点,本方是和解少阳的代表方,以往来寒热,胸肋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为辨证要点 化痰剂:小青龙汤:麻黄9芍药9细辛3干姜3炙甘草6桂枝9半夏9五味子6。 功用:止咳平喘。用法:水煎服。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 补益剂:四物汤:当归9g,川芎6g,白芍9g,熟干地黄12g,水煎服。功用:补血调血。主治:营血虚滞症。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闭经,唇甲色淡,舌淡,脉细弱。用法:现代 服法:作汤剂,水煎服。一剂煎三次,早、午、晚空腹时服。 补气剂:四君子汤:人参9g 白术9g 茯苓9g 炙甘草6g,水煎服。功用 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辨证要点: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用法上为细末。每服,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方论方中人参甘温,益气补中为君;白术健脾燥湿,合人参以益气健脾为臣;茯苓渗湿健脾为佐;炙甘草甘缓和中为使。四味皆为平和之品,温而不燥,补而不峻,故名四君子汤。 泻下剂:大承气汤:大黄12,厚朴12,枳实9,芒硝9。主治: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通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辨证要点:以痞、满、燥、实四症及舌红苔黄,脉沉实为辨证要点。痞:心下闷塞坚硬;满:胸胁脘腹胀满;燥:肠有燥屎,干结不下;实:痛而拒按 临床应用现代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等。 清热剂:白虎汤:生石膏30g 知母12g 甘草3g 粳米9g水煎服,功用:清热生津。主治:伤寒阳明热盛,或温病热在气分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口舌干燥,大汗出,脉洪大有力,现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大叶性肺炎,夏季热等属于热在气分者。辨证要点:四大症: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方论方中知母、石膏清肺胃之热而除烦渴;甘草、粳米益气生津、养胃和中。四味合用,共收清热生津之功。 理气剂:柴胡疏肝散:组成: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白芍、甘草。功用: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主治:肝气淤滞症。胁肋疼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辨证要点:胁肋疼痛,喜太息,脉弦。 补阴方:六味地黄丸:熟地黄24g 山萸肉12g 干山药12g 泽泻9g 牡丹皮9g 茯苓9g水煎服-滋补肝肾。主治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聋耳鸣,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速。方解:三补: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三泻:泽泻、丹皮、茯苓 解表剂:麻黄汤: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方解:方中麻黄味苦辛性温,入肺与膀胱经,辛开腠理,具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为君药。桂枝辛温,解肌发表,助麻黄发汗解表,又温通经脉,使疼痛之症得解,为臣药。杏仁苦温,宣降肺气,止咳平喘,与麻黄配伍,一宣一降,以增强宣肺平喘之力,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 祛风湿剂:独活寄生汤: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止咳化痰平喘方:二陈汤:组成: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湿痰症。咳嗽,恶心呕吐,痰多色白易咯,胸膈胀满,肢体困重,舌苔白腻,脉滑。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原因多见于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可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过度劳累,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适,以及施术者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发生此症表现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凉,血压下降,脉象沉细。甚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细欲绝。 晕针的处理办法:处理应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扶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予温茶或糖水,即可恢复。重者可刺人中、素、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若病情危急则应配合其他抢救措施。预防对初次受针刺者,要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恐惧心理;采用舒适体位,选穴少、手法轻;对身体不适者,休息后再针;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得气: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等针感以及医者刺手手下的沉紧等感觉。现代称为“针感”。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与“输”义同,有传输,输注的含义;“穴”即空隙的意思。数腧穴俗称“穴位”、“穴道”,是针灸治疗的施术之所。 腧穴的分类:1、十四经穴2、经外奇穴3.阿是穴:又称天应穴、压痛点,即灵枢。经筋所说的“以痛为腧”。这类腧穴既无固定名称,医务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施术部位。 常用的进针方法: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 经络:即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能平衡的通路系统。 十二经脉的含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总称。又称“十二正经”。十二正经是体内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同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 十二经脉名称表:1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2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抗御外邪侵袭,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能平衡等方面。 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举起双手,阴经自下向上走,阳经自上向下走。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胸-手三阴经手-手三阳经头-足三阳经足-足三阴经腹胸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 肺手阳明大肠经大肠-鼻翼旁足阳明胃经胃-足大趾端足太阴脾经脾-心中手少阴心经心-小指端手太阳小肠经小肠-,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膀胱-足小趾端足少阴肾经肾-胸中手厥阴心包经心包-无名指端手少阳三焦经三焦-目外眦足少阳胆经胆-足大趾足厥阴肝经肝-肺中手太阴肺经 十四经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归经,«针灸逢源»,共361个。分三类: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常用腧穴:百会水沟阳白攒竹太阳听宫风池寸。神阙关元天枢大椎大肠俞秩边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内关环跳殷门委中膝眼足三里丰隆阳陵泉至阴三阴交承山 合谷:手阳明大肠经,手背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中点。主治头痛、齿痛、目赤疼痛、咽喉肿痛、腹痛、腹泻、便秘、腹胀、痢疾、发热恶寒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禁忌:孕妇不宜 足三里:小腿外侧 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主治本腑病症:脾胃病 ;虚劳羸弱;循经病症:下肢痿痹。操作直刺1-2寸;可灸 三阴交(SP6):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足太、少、 厥阴的交汇点主治脾胃病肾系病症;肝系病症;下肢病症。操作直刺1-1.5寸:可灸。禁忌孕妇不宜 涌泉穴:定位:足底前1/3处,足趾跖屈凹陷中。主治:头痛头晕、小便不利、便秘、小儿惊风、癫痫、昏厥、中暑。 列缺: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针刺0.3-0.5寸,可灸。主治本脏疾病:咳嗽气喘; 循经病症:颈项寻列缺 委中(BL40):腘横纹中央、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主治“腰背委中求”下肢痿痹、丹毒、腹痛、吐泻、小便不利。操作直刺1-1.5寸或三棱针刺出血 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心系病症、呕吐、肘臂挛急。 操作直刺0.5-1.0寸 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和桡骨之间。主治发热、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目赤、上肢挛痛。操作直刺0.5-1.0寸 虚实两纲辩证:1症状与体征:虚证面色白、苍白、萎黄无华、神疲乏力、声低懒言、隐痛喜按、舌淡苔白或少苔、脉虚无力;实症面红、烦躁、谵语、声高、气粗、剧痛、拒按、舌红、苔黄厚腻、脉实有力。治则虚证补虚,实症泻实。 肾病辨证:共有症状,腰膝酸软耳聋耳鸣阳痿遗精不孕不育月经不调水肿。 证型、临床特点、治则、方药:1肾阳虚、阳虚、温补肾、阳肾气丸2肾阴虚、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3肾气不足、气虚、补肾纳气、金锁固气丸4肾精不足、阴虚、补益肾精、河车大造丸 心病辨证:1共有症状:心悸,气短,脉细结代,失眠,健忘,梦多。 证型、临床特点、治则、方药:1心气虚、气虚、补锌益气、养心汤2心阳虚、气虚+阳虚、温补心阳、枝桂甘草汤3心血虚、血虚、补心血,安心神、四物汤4心阴虚、阴虚、滋补心阴,清心安神、天王补心丹5心火、上炎烦热,舌烂生疮,尿黄刺痛,苔黄,数脉、清心泻火,利尿、导赤散6心血瘀阻、血瘀、通阳活络,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肺脾肾对水液的调节作用:津液生成之后,借脾之运化,以“灌溉四旁”,将部分津液布散于四周,而大量津液又在脾的升清功能作用下“上归于肺”,然后在肺气的宣发作用下,将部分津液向上,向外布散于头目和肌肤,以利于发挥其濡养滋润功能;在肺气的肃降作用下,将大量津液向下、向内输送,滋润内脏,并下达于肾,肾为主水之脏,肾中阳气的蒸腾气化作用则对津液蒸清泌浊,蒸发出清者复归于脾,重新参与体内环流循环,剩余之浊者则化为尿液,注于膀胱,适时排出。 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辨别表里证:主要审查其寒热特点,内脏症候是否突出,以及舌象脉象等变化。一般说来,外感病中,发热恶寒同时并见的属表证;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的属里证;寒热往来则属半表半里证。表证以头身疼痛、鼻塞或喷嚏等为常见症状,内脏症候不明显;而里证则以脏腑证候如咳喘、心悸、胸痛、呕泻之类表现为主,鼻塞、头身疼痛等非其常见症状。表证舌象变化不明显,而里证则舌象变化较多。表证多见浮脉,里证则多见沉脉或其它脉象。表证起病急、病情轻、病程短。里证:发病缓、病情重、病程长。 津液代谢后的废物是如何向体外排泄: 津液代谢后的废物排泄主要通过排出尿液和汗液来完成。肾气的蒸化,升清降 浊,将浊者下送膀胱成为尿液,并且肾气的推动和控摄使尿液贮存一定量后正常 排出。肺气宣发津液至体表,并通过卫气的控摄调节,将汗液排出体表。此外, 呼出气体以及排出粪便时也排出一定水液。因此津液的排泄也与肾、肺、脾胃的 功能密切相关 精、血、津液三者之间的关系:精、血、津液都是液态物质,与气相对而言,其性质均归属于阴。生理上三者之 间存在着相互化生、相互补充的关系。例如精血之间相互化生、相互转化称为 “精血同源”;津液与血液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称为“津血同源”。病理 上三者之间往往互相影响,一荣俱荣,一衰俱衰,: 一周来腹部胀痛、阵阵加剧、因进食而加重,口苦,嗳气,不思饮食 辨证:肝郁气滞 治则:疏肝理气 方药及组成:柴胡疏肝散 柴胡 陈皮 香附 枳壳 川芎 白芍 甘草 患者近 8 个月来渐起病,食欲减退,无力,稍活动即有汗出,口淡无味,月经量少色淡。 辨证:脾气虚弱 治则:益气健脾 方药及组成:四君子汤人参20茯苓20白术10炙甘草10 体温38.4 辨证:外感风寒 治则:解表散寒 方药:麻黄汤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理血剂:血府逐瘀汤:1组成:桃仁12、红花9、当归9、生地黄9、赤芍6、川芎4.5、牛膝9、枳壳6、柴胡3、桔梗4.5、甘草6。2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3主治:胸中血瘀证。4辨证要点:胸痛,头痛,痛有定处,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名解: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又称辨证施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 要明白辨证论治的概念,首先必须搞清楚病、症、证三者的概念和区别。“病”是疾病简称,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一种病理过程,反映疾病全过程的根本矛盾。“症”是症状,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等;“证”是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各种症状的概括,包括病变部位、原因和性质,以及致病因素与抗病能力相互斗争情况等,它深刻、全面、正确地的映了疾病的本质。 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史有关情况,进行分析、综合、辨明病理变化的原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候”,这个过程就是“辩证”。“论治”,就是在辨证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因此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亦为辨证的目的,又是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 阴阳: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代表1。两个相互对立事物2。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两个方面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医原“天地与人,不外阴阳二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学说: 在阴阳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医学基本理论,认为阴阳对立统一、消长转化、相反相成的关系贯穿于自然与人体等一切事物之中,是人体生理和病理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及规律。 三部九候: 语出素问三部九候论 。寸口诊脉法术语,在寸口的寸、关、尺三部分别进行浮、中、沉三种不同指力的脉诊,合为三部九候 脏腑: 指人体的内脏器官,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统称。中医总称人体内部的器官。心、肝、脾、肺、肾为五脏,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为六腑。 病因: 破坏人体自身相对平衡状态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即致病因素。 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中药的性质和滋味。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性与味是药物性能的一个方面。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 腧穴的概念: 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施术的部位。可分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得气: 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等针感以及医者刺手手下的沉紧等感觉。 简答: 1、简述水液代谢与五脏六腑中那些脏腑的何种功能有关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水液代谢,是指水液的生成、输布以及水液被人体利用后的剩余水分和代谢废物的排泄的过程,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理过程。水液来源于饮食,是通过胃、脾以及大小肠等消化吸收而生成。水液的代谢过程,则是以脾、肺、肾三脏为中心完成的。 津液生成之后,借脾之运化,以“灌溉四旁”,将部分津液布散于四周,而大量津液又在脾的升清功能作用下“上归于肺”,然后在肺气的宣发作用下,将部分津液向上,向外布散于头目和肌肤,以利于发挥其濡养滋润功能;在肺气的肃降作用下,将大量津液向下、向内输送,滋润内脏,并下达于肾,肾为主水之脏,肾中阳气的蒸腾气化作用则对津液蒸清泌浊,蒸发出清者复归于脾,重新参与体内环流循环,剩余之浊者则化为尿液,注于膀胱,适时排出。 水液生成以后,首先由脾通过升清作用,将其向上转输到心肺,同时一部分未被吸收的水液,则与食物残渣一起下传于大肠,从粪便中排出体外。 肺接受了脾上输的大量水液,通过宣发肃降作用。将其敷布至周身。其中一部分水液经肺的宣发作用,随卫气而运行于体表,外达四肢官窍,以濡养肌肉,润泽皮肤,代谢以后的废料和剩余水分,又通过阳气的蒸腾,化生成汗液从汗孔排出。另一部分水液经肺的肃降作用,以心脏为动力,随营气循经脉而运行于体内,以濡养五脏六腑,灌注于骨节和脑髓之中,在被机体组织器官利用之后,又集聚于肾。另外,在肺的呼气运动中,也排出了少量的水气。 肾为主水之脏,集聚于肾的水液在肾的气化作用之下,被泌别成清者和浊者两部分。其清者,通过肾中阳气的蒸腾气化作用,又复上归于肺,由心肺再布散周身,以维持体内的正常水液量;其浊者,则通过肾中阳气的温化推动作用,不断地化生成尿液,并且向下输送至膀胱。当膀胱内尿液积到一定量时,就产生尿意,从而及时自主地经尿道而排出体外。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水液代谢与五脏调节 水液的正常代谢,与五脏系统功能正常,阴阳平衡密切相关,阴阳并需,尤以阳气为要,阳旺则气化,气化则水自化。 肾司开合,为主水之脏。脾主运化水液,为水液代谢之枢纽。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水行。心主血脉,行血而利水运。饮水入胃,中焦之水经脾气的运化,肝气的疏泄,散精于上焦;心肺同居上焦,上焦之水为清水,清中之清者经肺气宣发,心脉通利而散布到肌腠、皮毛、四肢、百骸,其代谢废物即变为汗液等排出体外;清中之浊者得肺气肃降而输达下焦;归肾之水为浊,浊中之清者复经肾气的蒸腾上升至心肺而重新参加代谢,浊中之浊者经肾气开合送至膀胱,而排出体外。 总之,人体水液代谢的全过程,需要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协同配合,又是以肺、脾、肾三脏的功能活动为主的,“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其中肾的气化作用又贯穿于水液代谢的始终,并且对脾、肺等脏腑在水液代谢方面的功能起着促进作用。如果脾、肺、肾三脏中任何一脏的功能失常,皆可引起水液的输布排泄障碍,使水湿停留于体内,而产生痰饮、水肿等病理变化。 2、简述湿邪的致病特点 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A阻滞气机导致脏腑气机特别是脾胃气机不畅胸闷、脘腹胀满。 B损伤阳气损伤人体阳气和损伤脾阳使脾阳不振。“湿胜则阳微” 湿性重浊 A 重沉重的症状周身困重、头重 如:湿痹关节重痛 B浊混浊的症状面垢、眵多、尿浊、大便溏泄,带下病 湿性粘滞 A粘滞的症状大便粘滞 B病程的缠绵疾病缠绵难愈。如:湿温病、湿痹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趋下,阴位易伤人体的下部下肢浮肿,淋浊,带下,泄痢,湿脚气 3、气的生理功能: 1.推动作用: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生长发育,血液的循环,津液的输布,都依靠气的激发和推动,方能维持正常。 2.温煦作用:人的体温恒定,主要靠气的温煦和调节。 3.防御作用:气能卫护肌表,防御外邪之入侵。 4.固摄作用:固摄,就是控制,统摄的意思。 5.气化作用:“气化”,是气的功能之一,即体内各种物质的化生和相互转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化生。二是指脏腑的某种功能活动。 6.营养作用:作为物质的“气”,对人体具有营养作用。它不仅能“肥腠理”,荣四末”,而且“内注五脏六腑”,营养人体内外上下。 1.辩证分析: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多为本虚标实之证,常继发于心气虚或心阳虚。阳气不足,心失温养,运血无力,继发淤血阻滞,阻痹心脉,遂成本证。心失所养则心悸,怔忡,心脉气血不得通畅则心胸憋闷疼痛。淤血内阻心脉,其痛如针,并伴舌质晦暗,青紫或瘀点瘀斑。 2.证型:心脉痹阻证 3.治则:主补心阳,通阳活络,活血化瘀。 4.方药:血府逐瘀汤:桃仁12g 红花9g 当归9g 地生黄9g 川芎4.5g 赤芍6g 牛膝9g 桔梗4.5g 柴胡3g 枳壳6g 甘草6g 感冒: 外感风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 1.辩证分析:风寒感冒是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风寒感冒,其起因通常是劳累,没休息好,再加上吹风或受凉,风寒感冒通常秋冬发生比较多。 2.证型:外感风寒 3.治则:辛温解表为主。 4.方药: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生姜切,;大枣擘,。 麻黄汤:麻黄 桂枝 杏仁 炙甘草 外感风热: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粘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 1.辩证分析:风热感冒是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 2.证型:外感风热 3.治则:辛凉解表为主。 4.方药:常选用菊花、薄荷、桑叶等。代表方剂为银翘散、桑菊饮。 1根据阴阳学说,下列属阴的是 B静止的 2生

    注意事项

    本文(中医学基础考试参考资料总结 给力.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