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专题报告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ocx

    • 资源ID:3209336       资源大小:47.99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专题报告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ocx

    专题报告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专题报告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王晓畅 一、审美教育概述 走进美的大门 1美是什么 生活中处处是美。美是客观存在的,它存在于大自然中,如辽阔的海洋,壮丽的河山,蔚蓝的天空,秀丽的田园,平湖秋月,风景名胜,鸟语花香,珍禽异兽等,都有它自然美的一面。美还存在于人类自身之中,如姣好的容貌,轻盈的体态,文明的举止,得体的语言,高尚的情操。美还存在于文学艺术作品之中,图文并茂的小学语文课本就美不胜收,它有引人入胜的名画插图,感人肺腑的文学形象,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阅读课文,使他们有一双敏锐地感知美的慧眼。 十九世纪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的定义。他说:“人一般都是用所有者的眼光去看自然,他觉得大地上的美的东西总是与人生的幸福和欢乐相连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一定特征本身并不是美,只有它对人的生活有着积极的意义或者表现了生活,才成为美。例如阳光是美的,这首先是因为它是人的幸福生活的源泉,给人带来温暖、光明和色彩缤纷的世界。而色彩鲜艳、茂盛和形态各异的植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显示了力量横溢的蓬勃生命。 我国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先生继承了“美是生活”的观点,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解释美的本质,提出”美在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观点。由于社会生活本身是客观的,所以作为社会生活属性的美既是社会的,又是客观的。这种观点在我国和苏联有着广泛的影响。 人是“美的世界”,美是对人而言的,是人创造了美,人生在创造中,美也在创造中,所以不能离开人来谈美。 由此似可将美的本质概括为:美是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美的感性形象所体现的生活内容应该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表现社会实践 前进要求,肯定人的进步理想。 2美在创造中 马克思说:“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他的话揭示了美来源于人类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原理。人类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总带有一定的创造性,因此美必然是充满创造性的。这种创造性在社会美和艺术美中表现得十分突出。例如一个人心灵美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它的核心是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具体体现了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进步思想和高尚的情操;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表现在内容上有所创造,形式上有所创新;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改造和支配了自然,自然因此直接或间接地肯定并显示着人类创造新生活的能力,因此同样具有创造性。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美的创造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理想、按照美的规律所进行的一种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的实践活动,所以从小培养学生在读写听说中进行美的创造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真善美 真,简单地说就是真理,是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所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 美存在于真之中,没有真就没有美。因为任何美的东西都离不开具体的客观事物,我们说花美,必须以花的存在为前提,如果没有花,花的美何从谈起?艺术美、精神美也是如此,它们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创造激情的反映,是对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创造成果的一种肯定。以雷锋精神为例,雷锋精神并不是一种抽象的精神美,而是雷锋和千千万万个“雷锋”的思想和行为凝聚而成的。再比如课文桂林山水描写的桂林山水美,它是以自然界桂林山水的存在为前提的。 真并不就是美,因为真自身无所谓美丑。只有真不仅被人认识,而且被人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它的感性具体的存在形式成为人的能动创造的活动必须掌握的东西,真才有了美的意义,例如,整齐、均衡、对称等规律,就是由于它是真的,人掌握运用这些规律并取得了同人的目的相一致的感性形式,成为人的创造性智慧、才能、力量的客观现实。 实践中,凡符合人的目的的东西就是善,反之就是恶。一般地说,善是指人的伦理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善是美的前提,完善才有美。例如聊斋志异里的许多花妖鬼狐,给人的印象很美,这不仅因为她们有漂亮的外表,更重要的在于她们有高尚的德行。相反,如是她们仅有美的外形,而品德恶劣,只会引起人们的厌恶。 善又是美的归宿,因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一定社会、阶级和集团的利益,而审美活动也是实践活动的一个方面。比如养鸟种花,每个人的想法与要求也许不一样,但就为了调剂精神这一点来说,都是为了健康地生活、工作、学习。 但善本身并不是真。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直接与人的功利目的相联系,经常是人的欲望需要和利益的对象。美与人的功利目的无直接联系,不是直接满足人的某种实际需要的对象,而是观赏的对象。例如我们观赏花,感觉到花美,是与花的价钱多少和是否实用无关的,如果与花的价钱多少和是否实用联系到一起-比如有人探望病人感到送一束花不如送一只鸡实惠-就不是一种审美的态度。 真善美各自有其独特的内容,但三者却可以而且应该得到统一。真是美的基础,善是美的灵魂。如果把符合客观规律的真和有利于社会的善,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这个形象就是美的了。真善美的关系,也就是知情意的关系。明白真善美的这种辩证统一关系,在小学语文的审美教育中就要发挥德育、智育和美育的整体育人功能。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1审美教育的概念、特点和任务 审美教育,也称美育或美感教育,它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艺术美的鉴赏评价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使人们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并得到全面发展。 新大纲提出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爱美的情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爱”,首先是要对美的事物感兴趣,其次还要有积极的情感-热爱。情趣,又叫意趣,一般泛指人们的性情意趣。情趣可以因人而异,一个人的审美情趣也可以是多方面的,所谓“趣味无争辩”,说的就是审美情趣是允许有个性差异的。美好的情趣会使大家身心健康,精神愉快,生活丰富多彩而兴味盎然,对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是有益的。 美育和其它教育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是以情感人的,它通过形象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们保护和创造美好的事物。所以美育具有形象性、感染性、创造性等特征。 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大纲提出的“培养创造力,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美育具有知情意统一的特征,所以它在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 2小学生审美的阶段性特点 低年级的学生认识世界的特征是直观性和表象性,探索欲和好奇心还不强,只对自己周围所熟悉和新近的事物、人物感兴趣,因此常常通过模仿、反复和游戏来满足与人交往等的心理需要。他们以简单的经验,通过有限的直观表象来感知、认识周围的生活和世界,所以他们在对文学作品的形象性、所描画生活图景的具体可感性以及声音、色彩等方面都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反复诵读儿歌,演唱小小童话剧,放映简朴美丽的美术片,特别是结合课文进行有趣的游戏活动,都会使他们感受到无穷的魅力。 中高年级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爱探求,爱新奇,爱幻想,不满足于周围的世界和已知的东西,极想知道经验外的事物。童话是他们审美教育的重要方式,儿童的轻信和好奇使童话成为现实,在童话里,一切都拟人化了,童话可以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在虚构的童话世界里,儿童的想象张开翅膀,童话能满足他们幻想的欲望。另外,历险记、游记之类的书籍能满足他们探求和好奇的心理。教师要设法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引导学生多读已有定评的古今中外的著名童话,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小学生的审美评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变易性强,呈现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一会儿喜欢这,一会儿喜欢那,容易追逐时髦;二是对一事物或人物进行评价,最重要的是看形式,“象不象”几乎是唯一的标准;三是评价呈两极性,简单地以“好”或“坏”来评价,看完书或电视,总要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其年龄特点,注意引导他们模仿学习正面的美的东西,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意志,对中高年级的学生应该启发他们多方面地学习人物形象所体现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 3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新切入点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充满创新活力的审美教育,在教学中要将创新与审美结合起来。如阅读教学,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提供更多探索的契机,抓住一个具体的语境,一个词语,一个细节,让学生体会语言的表情达意的奥秘,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发现和创造的喜悦。写话和作文教学力求在广阔的视野上给学生提供审美创造的大空间,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活、关心集体和他人,引导学生从同情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等高尚的人格层面上去记叙身边的美好的人和事,描绘美好的生活,获得成功的乐趣和审美创新的快感。 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激动。一位外国教育家说:“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掌握一定数量的知识,而且努力设法通过学习材料表现自我,这就是展示自身本质力量的审美积极性的源头。” 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活动课。语文活动课可以把阅读活动同音乐、说唱、美术整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利用配乐朗诵教学课文中的歌词,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形象直观地进行课堂教学,还可以结合教学,开展课外阅读、诗朗诵、演讲、书法、壁报、板报、手抄报、日记作文装帧、影视和戏剧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和充分的发展,实现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目标。 二、教材所展示的美的形态 古诗中的自然美 自然美,是客观自然界中自然事物的美。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就是大自然客观存在的使人赏心悦目的美。自然美是人和自然的某种统一,是由于自然物的某种属性和人的心理文化结构呈现出和谐的状态,使人产生了美感。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古诗,就是这种自然美的反映。我们把这些诗歌分成三类: 1侧重表现自然属性美的咏物诗,这些诗里,诗人更多地注意自然景物自身的美,写景状物比较客观,如咏鹅、咏柳、小池、绝句等。教学这类诗歌,要从自然物本身的形式入手,启发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 2山水的美象征人的品格。自然景物本身虽具有自己的美感,但它处于从属地位,或是象征的媒介,或是某种哲理的外壳,或是诗旨的背景。 比喻:以自然物象征人的某些本质和品格,如梅花凌寒独开,散发着淡雅的暗香,正是诗人林逋不同流俗的隐士品格的象征。 说理:通过描绘某种自然景物来揭示某种哲理。如题西林寺壁就是精品,苏东坡借景物写出所感悟到的哲理-即跳不出事物的圈子,很难看清楚事物的本来面目,又借哲理更深入地写出庐山姿态万千、高低起伏的特点。 陪衬:自然景物在诗中仅仅作为背景,是诗歌情调的点染,如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就是用美好的景物作为背景,表达知心朋友深厚情谊,点染了一种美好而深沉的诗歌情调。 丰子凯说:“对于自然美的真实的爱护心,尤为美的教育上的要务。自然是美的源泉、艺术的源泉,亦可说是人生的源泉。”可见,教育学生具有对自然美的爱护心是小学语文审美教育很重要的环节。 教材中的社会美 在现实生活中,除了自然美之外,凡是社会现象的美,都是社会美。它以积极的肯定的生活形象出现,包括人物、事件、场景及劳动产品等等。 社会美集中体现在先进人物身上,主要特征是侧重于内容,也就是侧重表现人物的内在美,心灵美。心灵美指的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美,它表现在道德、情操等内在素质上,如集体感、正义感、责任感、是非感、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等。课文中日以继夜工作的周总理、舍己为人的老班长、伟大医学家李时珍等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的心灵美。 心灵美体现在言行上,就是行为美和语言美。如宋庆龄“我不能忘掉祖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抗日战争时期,台湾教师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些话字里行间流露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语言铮铮坠地作金石声,这是语言美。穷人中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自己饥寒交迫,难以糊口,还收养邻居家的两个孤儿,这是行为美。 优美和壮美 优美和壮美是美的两种形态。我们先看古代的两句诗:“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前一句以气概来引起人的美感,描绘了一种壮美的意境;后一句以神韵引起人的美感,描绘了一种优美的意境。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可以分为优美和壮美这两种形态。“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诗在宁静和谐的境界中流露出一丝淡淡的伤春情怀,使人感受到作者闲适恬静的情趣。“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作者运用了衬托、夸张和拟人的手法,描绘了高逼云天的高楼,抒发了自我的感受,使人感到十分壮观。 从卖火柴小女孩说说悲剧 悲剧是美的一个特定类型,是现实生活中的反映形态。鲁迅先生说:“悲剧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我们看”。悲剧通过悲的形式表现了社会美,也歌颂了社会美,它的同情和赞美始终是向着有价值的东西,它激起的是一种情感上的昂扬。 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社会中最弱小的儿童。她美丽,在苦难的深渊中,竭尽最大的努力去“卖火柴”,以维持生计,但在人们欢乐团聚的大年夜里,她怀着追求光明的执着愿望,含着微笑默默走向毁灭,用她死后的美好的虚幻解脱了现实中的痛苦。她的悲剧是小人物的悲剧,反映了善良的普通人民的不幸和苦难,引起读者的深切同情。凡卡、小音乐家扬科等也属于此类悲剧。 另一类悲剧是新生事物和新生力量的悲剧,教材中英雄人物的牺牲就集中体现了这样的悲剧美。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狼牙山五壮士英勇跳悬崖,丰碑中因饥寒而牺牲的军需处长,他们的英勇牺牲在我们心里引起巨大的悲痛和极大的敬意,激发了我们新的锐气。 “小猫种鱼”引出的笑 读完小猫简单模仿农民种田而把鱼种在地里还盼望收获许多小鱼的故事,大家一定会发出笑声。笑是人对外界刺激的本能上的一种积极的反应。但这则故事引出的笑不同于小孩吃饱奶后发出的笑,它已经具有喜剧性的效果,进入不自觉的喜剧的领域了。这样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具有社会内容的心理现象。喜剧对象引起的笑有两种: 一种是对喜剧对象的否定、批判、讽刺的笑。我们之所以笑小猫,是因为小猫举动笨拙乖张,违背常理,小猴子下山等也属于这一类。这样的喜剧对象让人感到轻松、愉快,反之,如果我们对这样的对象产生了怜悯、憎恶之情,就笑不出来了。 安徒生的另一篇童话皇帝的新衣也会引起我们发笑,但这是对丑恶事物的蔑视鄙夷的笑。这里的喜剧对象是丑,斯托诺维奇说“丑的现象本身不会令人高兴。同卑鄙的家伙打交道很少愉悦而言。但是痛斥他却真是一种快事呀!”作者通过对现实丑恶事物和现象的真实描写和揭露,间接地反映自己对美的肯定和追求,通过烛照美丑来明辨是非,把生活中颠倒了的美丑重新颠倒过来,这叫做”化丑为美”。这里的”丑”已经不是一般的生活的丑了,而成为反映着审美理想的艺术形象,因此也就成为具有美学意义的美了。学习类似童话或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在文学活动过程中,培养识别美丑的能力。 以上两类否定的笑,或者是因为我们明白自己不会犯类似的错误,于是在喜剧对象面前显示了自己的优越性,或者是因为透过丑而获得了一种审美的愉悦。 另一种笑是对喜剧对象的肯定、赞美、歌颂。像乌鸦喝水一类的故事使我们发出对智慧肯定的笑声。阅读草船借箭,我们会对课文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发出敬佩的对智慧人物的肯定笑。我们看七品芝麻官、徐九经升官记也有同样的感受。 喜剧的共同特点是寓庄于谐。笑是对喜剧的审美评价,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心理反应。这样的笑往往把真和善凝聚其中,把审美主体对喜剧的理性认识和道德评价融汇其中。 三、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是一个包括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的动态的过程,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美育的最终结果。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发挥美育的整体功能,综合培养学生的各种审美能力。 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感知包括审美感觉和知觉两部分。感觉是感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感官对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人们往往是以审美知觉的形式来反映客观存在的美,所以审美感知是对审美对象的整体把握。只有这样的整体上的把握,才能体验审美的意境。审美感知又是一种直觉上的感知,例如我们欣赏一株玫瑰,是对它的艳丽的花色、馨人的香气、多刺的枝条等多种感性因素引起的。再如我们欣赏马踏飞燕,就要从整体上把握飞马的马蹄飞奔,昂首嘶鸣,长尾飘举的姿态;特别是足踏飞燕的一瞬间,即“最富包孕性的时刻”,飞燕展翅回首,注目惊视的情态以及全身的重心集中在一足却又使人感到平稳等特征,才能体验到铜马矫健精美的造型,感受到力和迅捷的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要注意感知阶段可感性形象和模糊形象的交替的特点,通过剖析形象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主旨,通过绘声绘色的语言,感知课文有血有肉的形象。如少年闺土第1自然段是少年闺土月夜瓜地刺猹图,景物色彩明快、艳丽,人物英俊活泼,二者相映成趣,情景交融,“月夜”增加了“神异”的氛围。对描写自然美的作品,力求诉诸视觉,如使用一些精美的教学挂图,制作美丽的幻灯片,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感受文章如画的意境,领略大自然和家乡的美。 激发学生审美情感 情感性是审美的主要特征,审美情感是指人对客观存在的美的体验和态度。审美过程的程序是感知诱发情感,情感推动想象,趋于理解,化为感知,整个审美过程的心理活动都融汇在审美体验的情感中。学生在欣赏作品时,不但感知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形象,而且感受着体现于这些景物中形象中的作者的情感体验,从而引起共鸣。 儿童认识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常常以泾渭分明的爱或憎等情感流露代替对事物的评价,这种情感流露往往和想象联系在一起。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学的课堂是充满激情的课堂,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激情、热情和感情,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首先教师要以情传情,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其次,引导学生潜心感受作者的情感;再次,要美读课文,有感情朗诵可以增强儿童的情感体验。 张开想象的翅膀 审美想象是建立在记忆基础上的审美表象运动,是审美表象的再现、组合和改造,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一个有着广阔内容的心理范畴,它的初级形式是联想,高级形式是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联想可分为: 接近联想,即把因时间、空间上的接近的两种或几种事物、人物联想起来,如由宋江联想到最讲义气而被他毒死的李逵。 类似联想,把两种具有类似特征的现象联系起来,如桃花和人面,因花红联想到少女红润的肤色。 对比联想,即把两种对立的现象联系在一起,如冰天雪地联想到火。 复杂联想,是一种意义联想或关系联想,如看到部分联想到整体,发现原因联想到结果等等。小学语文课本中触景生情、借景抒情用的就是联想的手法,如桂林山水作者写漓江水时,联想到大海和西湖;写桂林山时,联想到泰山和香山。因为联想最容易受情绪作用引起,所以作家常常用联想的手法描绘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美好的想象,当繁星闪烁的夏夜,听到“牛郎织女”的故事时,你一定会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向那令人神往的银河。想象是在过去感知的基础上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想象的形象是过去、现在、将来的综合体,是人们所期待渴望的东西。想象贯穿着思维的全过程,特别是形象思维的过程。作者用各种表现手法塑造形象,如苏轼把西湖比作西施,李白把白发夸张地写成三千丈,都是借助想象来实现的。 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 1再造想象,是别人经历过而自己没有遇到过,根据别人的描述或描绘,在头脑中形成想象和形象。它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有着重要意义。例如,根据景阳岗武松打虎的描写,我们可以想象出凶猛的老虎和英雄武松的形象。形成再造想象需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别人的描述要清楚、生动、具体,二是自己具备理解别人描述的知识经验。课文所选的语言是清楚、生动、具体的,具有适于培养学生再造性想象的文本条件,在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另外,还可以通过插图、教学挂图等直观表象的教具帮助想象。有条件的学校更可以开展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想象。 2创造想象,由人独立创造出来的现实中还没有的形象。如文学作品中的孙悟空、斯巴达克等。这些形象具有新颖、独特、典型、奇特等特点。童话、神话、民间传说等运用的是幻想,这些作品以现实为基础,表达了人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美丽想象、向往和愿望,歌颂了美好的东西。例如童谣小小的船写一个儿童想象自己同月亮、星星做游戏,就是一种幻想,里面包含了向往和热爱等美好情感。 文学想象比绘画和音乐的想象具有更大的自由性,因为它是以语言为物质手段,直接构成一种新形象,来反映广阔的深刻的社会生活。文学作品形象的这种 间接性特点,可以使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真切地感受美好的事物,正是我们用来培养小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最好载体,在教学中要很好的挖掘其审美教育的潜力。

    注意事项

    本文(专题报告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