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三个和尚故事背后的思考.docx

    • 资源ID:3199867       资源大小:42.62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三个和尚故事背后的思考.docx

    三个和尚故事背后的思考“三个和尚”故事背后的思考 一、“三个和尚”故事 山上有座小庙,庙里有个小和尚。他每天挑水、念经、敲木鱼,给观音菩萨案桌上的净水瓶添水,夜里不让老鼠来偷东西,生活过得安稳自在。不久,来了个高和尚。他一到庙里,就把半缸水喝光了。小和尚叫他去挑水,高和尚心想一个人去挑水太吃亏了 ,便要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两个人只能抬一只水桶,而且水桶必须放 在扁担的中央,两人才心安理得。这样总算还有水喝。后来,又来了个胖和尚。他也想喝水,但缸里没水。小和尚和高和尚叫他自己去挑,胖和尚挑来一担水,立刻独自喝光了。从此谁也不挑水,三个和尚就没水喝。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观音菩萨面前的净水瓶也没人添水,花草枯萎了。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谁也不管。结果老鼠猖獗,打翻烛台,燃起大火。三个和尚这才一起奋力救火,大火扑灭了,他们也觉醒了。从此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水自然就更多了。 现实中类似的事情数不胜数。人越多,效率越低下。下面从管理学基本原理的角度来分析三个和尚故事背后的原因以及路在何方。 二、从管理学基本原理上来读三个和尚的故事 老故事与新问题 “三个和尚”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古老故事。从现代公共管理学的角度,可以对这个传统文本做出新的分析。 第一,为什么一个和尚有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为什么一个和尚有水喝?对于一个和尚来说,水缸中的水既是私人物品也是生活必需品,而喝水的机会成本就是把水从山脚挑到寺庙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这与为了实现某种效用就必须拿出等价的成本来交换是一个道理。在不存在其他人的情况下,他只需要从自身利益考虑。另外,作为一个“理性人”,他能够运用智慧使麻烦迎刃而解,自身利益达到最大化。因此,这时候的寺庙生活井井有条。 为什么两个和尚抬水喝?“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抬”和“挑”一字之差,却揭示了事情本质上的不同。可以肯定,第二个和尚本身不存在任何问题,他同样乐善好施,而且是理智正直的。他能够意识到自己受到了一缸清泉的款待,就应该为此做出等价的回报,至此双方关系都表现得相当融洽。问题在于,当水变成了具有竞争性但不具有排他性的公共物品时,他们开始只为各自的 1 利益打算,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能要求,谁都想占便宜而不想吃亏,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两人虽然一同抬水,但合作却三番五次中断,关系也一度僵化。最终还要靠米尺来测量扁担长度,才使得他们就公平问题达成共识。保证公平成了他们的接受底线,抬水喝的日子这才得以维持下去。然而公平与效率往往很难两全。原本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现在却要两个人都出力,明显造成了不经济的结果。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他们之间又产生了新的矛盾,也就是利益冲突。比如当双方中必然有一方的私人物品要受到环境的不利影响时,蒙受损失的一方会产生心理不平衡,得以幸免的另一方则表现为幸灾乐祸。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不公平,但是较之于抬水时的不公平,它具有明显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很难有对策地克服。 为什么三个和尚没水喝?首先应该明确第三个和尚出现后所发生的事情的来龙去脉:当新来的第三个和尚喝光了之前两个和尚抬上来的水以后,他拒绝提供补偿。于是两个和尚站在了与他对立同一条战线上,他们的利益似乎也合二为一了,最终第三个和尚被迫重新挑回了一缸水,却仍然想要独享。这时两个和尚的同盟关系又突然解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三人各自为战,纷纷保护他们认为应该属于、或者至少有一部分属于自己的水,即使任意挥霍甚至强迫自己喝下去也不愿将水拱手让人,因为他们认为那样是不公平的。一直到这里,都可以认为纠纷的产生完全归结于第三个和尚的过错。 然而水喝光了,却没有人愿意做出积极的努力,宁愿与他人划清界限,各自祈求天降大雨,好盛满自己的水盆。纠纷产生的原因就不那么简单了:在产权界定不清的情况下,由于人天生是有惰性的,与他人共同面对一项任务时容易表现为逃避劳动、推卸责任,总是出于利己目的而寄希望于“搭便车”。不过,他们无论是维护自身利益,还是追求公平公正的行为是无可厚非的,更何况在争取自身利益的同时每个人都没有有意损害他人的利益。 如何设计一套有效的制度来保障三个和尚有水喝 故事本身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问题圆满解决的结局:面临灭顶之灾,三人你争我赶,前仆后继地跑去打水,通力合作,扑灭了大火。正是这一次突如其来的灾难使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他们是一个集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可以融为一体。大火过后,三个和尚将矛头共同指向那只打翻烛台引起火灾的老鼠,相互之间却重归于好,尽弃前嫌。三人分工打水,效率相当可观,超过了独自打水的效率,也再没有发生冲突。由此可见,依靠三人的觉悟和自觉性不仅能够保证水的正常供应,还可能发挥比较优势,增大效益。 在此建议实行几种具体的制度:分工合作,如故事中所述,需要每个人都有自己固定的岗位,过程不能在任意环节上中断,否则还是喝不到水。这就对个人 2 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但相对来说,激励的作用也比较大,因为几乎不可能再完全指望别人来满足自己对水的需求;另一种方案是轮流打水。一天指派一人,其余两人共同监督他完成任务。同时,负责打水的人也要监督另外两人,不能随意浪费水。但监督的力度总是会存在差异的,当三方势力不均衡时,也会造成结果的不公平;最好的方案也许是公共物品私有化重新置备两口水缸,每人各有一口,水资源自给自足,互不干涉。但这些并不意味着这种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办法是万无一失的。可以看出,火灾发生时对水的需求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使用公共物品的需要。他们之所以拧成一股绳,是因为如若不然,三人将要一同蒙受巨大的损失,损失分摊到每个人头上更大得难以承受。那是迫在眉睫、性命攸关的威胁,与单单是因为没水喝以至于吃馒头的时候噎住喉咙有本质的差别。所以,当危机意识和集体观念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淡去,难保三人不会重蹈覆辙,过回“各扫门前雪”的生活。如何能够保障他们能继续有水喝?由三人的团队精神而来的凝聚力可靠吗? 所谓的团队精神,从道德角度来讲也许确有其事,然而是否单单依靠它就能确保资源的持续供给、每个人的效用实现、良好的发展秩序还是有待商榷的。举两个文字的例子:柏扬先生在他所著的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把三个和尚的故事同中国人的民族劣根性联系起来,指出中国人没有团队精神,是一盘散沙,不能团结在一起;还有一句俗语说道,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表达的也是这种意思单独一个人拎出来都是英雄好汉,但是聚集在一起就是成了乌合之众。从不太乐观的现实层面看,我们总是振臂高呼的团队精神也许只是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产生极大的交集而且不服从集体的个人本身也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在每个人的头脑中自然产生的一种自保意识。比如一个经常出现在小学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下课铃快响了,教室里的同学们按捺不住即将放学回家的激动心情开始吵闹起来。于是老师就会说,只要有一个人在说话全班都不能下课。这时所有人都会尽快安静下来。一是没有人希望老师拖堂仅仅是为了多给他们些说闲话的机会这一丁点好处,二是没有人敢因为自己一个人拖累了全班同学,并且在老师眼皮底下冒尖儿。老师的这招屡试不爽以至于广为传播的原因就在于它抓住了小学生的心理担忧,而不是弘扬了什么集体主义精神。 说国民素质有待提高也好,“民族劣根性”有待消除也好,总之现在如果没有了利益交集和损失威胁,还能用什么来激励和捍卫众人的精诚合作呢?所以,光靠个人的自我约束是不足以保障各种情况下公共物品充分供给、有效利用,社会关系稳定发展的。当人与人之间的利益找不到很大的共通之处,甚至是已经产生冲突的时候,表面上同舟共济的士气就会被打破。在这时,公共管理的必要性就要浮出水面了。 3 ,如果以后有第四个、第五个至第N个和尚过来了,如何能够保障他们能继续有水喝。 在使用水资源的人数尚少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建立专门的公共管理体系,但如果第四个、第五个至第N个和尚来到寺庙,从经验层次上界定,饮水问题就应该归于与多数人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领域,需要有专门负责提供、保障和协调公共物品的人员和组织机构。 事实上,管理正是起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随着人类共同劳动的发展而发展的。三个和尚打水喝就好比是一种较为原始的群体活动,当打水的活动变得更加频繁,参与人数在量上逐渐增加时,人际关系也随之多样化,发生了质的飞跃。于是,人们从事分工与协作的活动就在一定的组织环境下诞生了,即管理。 这时的寺庙就代表一个微缩型的社会,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公共管理体系,即为公众饮水的利益服务的非营利性组织。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各种资源,在这里尤指水资源,管理的有效性也在于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应该首先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共行政、组织机构、资源分配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等制度模式。作为管理主体的公共组织,其活动应包括组织、决策、沟通、协调、监控、评估等。从组织环境理论的角度看,故事中组织的外界环境趋向于稳定而简单的模型,组织本身可以采用强有力的结构形式,如机械式或行政式,相对稳定。如果建立一个介于机械型和多样化型之间的组织,则可以通过专家的有限水平分权,加强工作程序的标准化,施加“理性化引力”;另一方面,为了适应不同的资源需求,可以将组织分为多个战略经营单位,通过工效标准化达到有效的业绩控制。 考虑到寺庙当前的状态和所处的环境,比较好的办法是推选出有威望的主持来组织、协调、监督、评价取水工作和决定水资源的配给。具有等级结构的组织形态更适合这一方案,因为它能够创造出具有准确性、连续性、纪律性、严整性和可靠性的组织模式。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资,它恰恰需要这种组织模式的稳定性、纪律性、可靠性作为保证。同时还应该注意施行仁慈式集权领导,权利虽然掌握在最高级手中,但也要授予中、下层管理人员一部分权利,这样一来,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才比较和气。值得强调的一点是,主持作为管理的领导者,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和服务精神,能够合理制定寺规,确保令行禁止,使各项规则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某种信仰,并且与导人向善的道德标准相统一。对于下级附属人员,需要、内驱力、目标构成了他们的激励。饮水这种生理上的需要在得到一定水量的满足后就会大大减弱,相应的内驱力、目标的激励作用也随之减弱。因此,应该强调精神需要,比如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表现良好业的人,可以适当提拔,给予一定的权力或额外的物质奖励,以资鼓励。如果主持可以做到既关心工作效率,又关心下属,努力使个人需要与组织目标有机结合, 4 这就是最有效的领导方式。 还有一种方案是招募志愿者,让更有责任心和集体意识的人承担打水这项工作,但一定要运用科学的激励手段和奖惩措施使志愿者保持较为持久的热心和决心。 5

    注意事项

    本文(三个和尚故事背后的思考.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