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弟子规》入则孝.docx

    • 资源ID:3178753       资源大小:53.69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弟子规》入则孝.docx

    弟子规入则孝弟子规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 这句话在字面上的解释就是父母叫我们,我们要马上去应答,不能够迟缓。这个要求是小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这是对父母的一种恭敬。 如果是父母叫我们,我们就拖拖拉拉、迟迟疑疑,表现出来的样子,那就会是一种傲慢,恭敬之心就没有了。所以孝第一要培养的就是敬,孝敬孝敬,那孝字后面还有一个敬字合起来,如果没有敬,也就没有孝了。“父母呼”这个“呼”,如果是父母开口叫到了,当然“应勿缓”,父母没有叫到的时候,我们也要悉心去体会父母有没有这种需求。我们要知道:当父母嘴上呼叫我们时,就已经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了。我们要懂得倾听父母的心声、父母的需要,不待他开口我们就要“应勿缓”,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现代社会,几乎已经变成了孩子呼,父母应。为什么?因为现在大家养育子女都非常少,所以就变成了宝贝,从小就惯他。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致使孩子养成了骄慢、无理、目中无人的态度,等到七、八岁的时候再来教管他,就已经相当困难了。我们要做的是:从孩子两、三岁会自己吃饭,会走路,就开始教育他。从父母呼唤他,就教他学习要赶快回应;从父母叫他做事,就教他无论什么事都要赶快去做。从小就要训练,你没有训练,等到大了他不但不会料理自己,而且精神上也可以说是非常散漫的,这就是现在好多孩子不能集中精力去做事的原因之一。 这里的父母还可以引申一下,它还可以包括我们的老师、包括长辈、包括一切比我们年长的人。他们的呼声我们一样要“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命,行勿懒”意思就是说,父母对我们的教诲、对我们的命令、要求我们做的事情,我们要马上行动,不能够懒惰。这是字面上的意思,小孩子学习孝道也要从这里学起,养成一种随顺父母的孝顺之心。孝后面要带一个顺字,孝顺、孝顺,顺才能够做到孝,如果不顺父母的意思,向父母违逆甚至顶撞,那就不能称之为孝,所以就要学习“父母命,行勿懒。”的心境。父母叫我们做的事,我们就要迅速的行动,养成这个好习惯,相信你会受益终生。 我们在教孩子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应“行勿懒”,就是要马上动作,不可以拖拖拉拉的。我们也知道,现在的子女功课很多,父母往往舍不得让他们做事,即使是家事,也都是由父母代劳。我曾经问过一些孩子:会自己叠棉被的非常少,为什么?因为从小就是父母帮他们叠被子。由此可知,小朋友几乎一生出来就在享受。父母从来没有给他机会学习,所以等到父母要叫他们做事,他们难免就没有办法服从。他们会想:怎么以前爸爸妈妈没有叫我做,现在才叫我做?难免会产生抵触心理。也有很多家长都纷纷感慨说:孩子真的是叫不动,叫他做作业不写,叫他洗澡也不洗;可是不用叫的,看电视、打电动样样都行。 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兴趣的问题。作为家长的我们,要不遗余力的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热爱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体会到劳动、学习带来的快乐,他们还会不愿意去做吗? 父母教,须敬听。 这句话是说父母的教诲,我们要恭恭敬敬的去听取、去领受。父母都是真心爱着我们的,都希望儿女能够好,能够有成就,我们如果能够认真悉心地倾听父母的话那就叫有福了。 从小我们就要教导自己的子女,要以恭敬之心来聆听父母的教诲。如果我们要培养他的德育思想,培养他的善心、慈悲之心,我们可以讲历史上孝悌的故事,忠孝的故事,礼义的故事,廉耻的故事。每天你能讲一则故事给他听,他从听故事当中,可以明白什么叫孝,他可以明白古圣先贤所有教化后人的这些典范。用故事来诠释给他听,他不但爱听,而且从小他就建立了这些德育的观念。 对待我们的子女,做父母的要特别谨慎、特别小心地来教育他们。如果悉心倾听父母的教诲这一条最基本的要求,我们都没有办法把他教育好,以后他就很难教了,将来也就很难培养出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品格了。为什么呢?犯错都不能接受教诲,犯错不能改进,这个孩子怎么教导?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的管教,应该要特别的注意。 “父母教,须敬听”还可以引申。父母,我们要把身边的一切人看作自己的父母,一切人对我们的教诲我们都要去敬听。别人给我们提的意见我们要虚心、恭敬的接受,这些意见如果是正确的、可以帮助我们改过自新,帮助我们进步,那我们应该对他感恩,因为他能够提醒我们。如果他说的不对,如果我们没有这种过错,他提的意见不对、提错了,那我们也不要放在心上,既然自己没有错,心里就应该很坦然,他说的不对,那是他的问题,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不是我们的错,为什么要生烦恼,还要和他去辩论呢?没必要,聪明的人绝对不会干那种傻事。 所以我们要养成“父母教,须敬听”的这种虚怀若谷的圣贤品格。 父母责,须敬承。 父母对我们的责备,我们要能够忍受、能够好好的反省自己、承认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一种态度。 对待父母责备、批评,我们都是要欢欢喜喜的接受,这是孝心的体现。父母的责备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出自于爱心,没有说父母生了一个子女,刚生下来就恨这个子女的。那么,真正了解了父母对我们的这种爱心,对父母的责备我们就能够顺承了,父母说对了我们要尽快改过。假如父母说错了,我们心里明白,也不必跟父母顶嘴,明白之后对于父母的这种意见我们要牢记在心里,没有这种过失也要注意防范。怎么可以为父母对我们的责备而心生不满、不服甚至会产生怨恨呢? 做子女的,从小我们也要有一种心,父母对我们所说的,我们要专心来聆听,态度要很诚恳的接纳。 有很多孩子会说:妈妈很无理,她为什么这样严格的要求我。我们可以教导说:教不严,师之惰;同理,子不教,父之过,母之过。所以妈妈要你好,她才会严格教你;老师要你好,才会严加督促你。你要能晓以大义,他才能知道,原来父母严格的教导,完全出自于一片爱怜之心,是对他好,他就易于接受了。 父母责,须顺承。如果孩子他有做错事情,做父母的千万不可以含糊过去。尤其第一次犯错,就要及时的纠正,所谓“慎于始”,一切都要谨慎于开始。如果等他做事一错再错,我们再来纠正他,就已经晚了。所以当父母管教自己子女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到你的子女,他是不是愿意服从你的教诲。如果他有反抗的现象,你是不是会再加以说明?尤其现在讲亲子要沟通,不可以用专制的态度,要在爱的教育下施行,教导自己的孩子。 我们在教育子女时也要特别的谨慎,从自身做起,才能真正让子女效法。家里如果还有长辈在,面对父母我们也一定要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你的子女看到,你同时也能接受爷爷奶奶的教诲,他们哪有不向你好好学习的呢? 冬则温,夏则凊。 冬则温,“温”就是温暖的意思。夏则凊,凊就是凉爽的意思。 此地就是指子女渐渐长大的时候,对父母应该尽到的这种孝心,到底应该从哪里开始做呢?就是从关怀父母的起居开始。我们知道年纪大的人他很怕寒冷,所以冬天在家里,对父母就要特别的照顾,不要让他晚上睡不好,要暖和,要让他睡得安稳。夏天要让父母睡得很舒爽,可以让父母睡得很安适。 在历史上有一个很著名的黄香温席的故事。这是在东汉年间,有一个孩子叫做黄香。黄香九岁的时候他母亲就病故了,只有他父亲跟他在一起。黄香每天都思念自己过世的母亲,非常的悲痛,他就把自己的这种悲痛的心都转成对父亲的孝顺。所以在家里,事情无论大小他都主动去做,虽然年纪很小,但是他服侍起父亲却是无微不至。在夏天的时候,黄香一吃完晚饭就会在父亲的卧屋里面,在床边给席子扇凉,他的父亲要入睡的时候,黄香就给他父亲扇扇子,左手扇完右手扇,一直扇到他父亲入睡了之后;到了冬天,黄香在吃过晚饭以后,就早早的钻到了父亲的被窝里面,用自己的体温把被褥都温暖了,然后再请他父亲进被窝。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乡里的人都非常赞叹这位孝子。后来等他长大以后,他的这个孝行也传遍了中华大地。因此,弟子规中“冬则温,夏则凊”的故事就是黄香孝行最好的写照。 这些行为虽然都是小事,但是处处都表现出一个孝子的那种纯孝之心。对父母的爱护、对父母的关怀,就养成了习惯,他的心也慢慢的就变得非常善良了。当这个纯善的心养成以后,你不管做什么事,待人、处事、接物都有那种温、良、恭、俭、让的态度,做事处处为人着想,这种人也就自然能得到大家的尊敬、爱戴,你离圣贤也就不远了。 晨则省,昏则定。 就是说早晨起来要向父母问早安;晚上睡觉之前为父母铺好床枕、被褥,陪伴父母,让父母能够在安定当中入睡。这些生活的小事处处都是体现着儿女那种孝心、那种知恩报恩的心。要想想我们小的时候,是谁日夜的来照顾我们、关怀我们呢?只有父母是这么做。我们晚上可能会大吵大闹、不断地啼哭,甚至会尿床,把床铺都尿湿了,也是父母无微不至的来呵护我们,从来没有嫌弃过我们。所以人到了三岁才可以说真正脱离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的恩德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当我们的父母年长了、老了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对父母进行回馈,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呢?所以“晨则省,昏则定”就是我们为人子应尽的这份孝心。 周文王姬昌他就是这么做的。他在侍奉自己父亲的时候,处处都非常的体贴,每天都三次到父亲那里问安,如果父亲的身体还不错,那么文王就会很放心,如果父亲身体不适,文王就会很忧虑,就一定要在父亲那里照顾,甚至晚上睡觉都衣不解带,一直到父亲的身体好转以后文王的心才安下来,这就是著名的历史著名的“文王三省”的故事。可见得文王之所以被孔子誉为是圣人,他确实有他纯孝的圣德。这些事情虽然也都很小,但是能够这么坚持做的人,他就有难能可贵的品德了。只要我们细心去体会父母生活的需要,其实处处都有我们机会来回报父母。 所以当我们看到古人的孝心,古人的孝行,我们今人看了,虽然我们也深觉现在的环境的确与古人不同,但是我们可以效法他们的精神。什么样的精神?关怀父母的精神不变,体贴父母的精神也不变。如果我们朝这个方向去做,也可以算是孝顺了。 出必告,反必面。 这句话就是说:儿女要出家门了,必须要先向父母禀告一声,取得父母的同意,父母批准了我们才出去,这是必要的礼貌。回到家里也必须先向父母报告一声,让父母看得到自己,这样他们才能安心。这些行为都是体现出一个孝子心里常常存着父母的行为,因为心里存着父母所以他必然就“出必告,反必面。” 这一句话我们要体会的它是告诉我们对父母要常常记在心、常常有一颗安慰父母、让父母安心的这个意念。孔老夫子他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什么意思?当父母都在家里的时候,如果你有事情要出去,一定要向父母禀告,不管你去得远或者近,也一定要讲明我到哪一个地方,好让父母找你时能够很方便。尤其现在的社会环境很复杂,治安也没有以前的好,所以为人子女一出门就一定要向父母禀明到哪里,或者说到同学家,到哪一个地方,什么时候回来,都一定要向父母禀告。为什么?绝对不能让父母为我们的行踪担心。 我们现在的社会,儿女长大了往往会离开父母,或者是出去外面读书、或者是工作要到外地去,或者是出差,等等。要知道父母总是惦记儿女的,所以我们常常要和父母联系,经常给父母打一个电话很困难吗?不仅父母关系用这个“出必告,反必面”能够做得很好,即使是跟朋友之间、跟同事、跟一切人之间,这种多交流、多沟通都是能帮助处理好关系的。人如果常常跟别人沟通交流,别人对我们的猜忌、怀疑也就少了。多沟通、多交流,很多的误会、很多的猜忌就能够化解。只要能够互相建立信任,这个合作起来就很容易了,彼此信任的基础上,互助合作、共存共荣,这就是和谐社会了。 所以,弟子规,里面每一条学问只要你能够融会贯通,那么,处理当今社会任何的事情就都能够处理得好了。 居有常,业无变。 这个“居有常”讲的是我们居住的地方要固定,尽可能的不要老搬家。为什么不要老搬家呢?因为老搬家的人心不能安定。为什么呢?因为搬起家来,人真的是很累的。这中间的装修、清扫、卖房子、买房子,都是很让人费心力的。如果是父母老了就更不能够随便搬家,因为老人经不起折腾,上了年纪的,往往是一折腾,可能就会生一场大病。所以家不能老动,人静下来的时候就能生福、能够生智慧。租房子的时候也要懂得“居有常”的道理,居住的地方不要求好、不要求十全十美,只要能够整洁,打扫起来很方便、很容易,那我们的时间就可以节省下来。这样子好啊,所以心容易集中。 “居有常”在古代他们都做得非常好。你看古人一个房子造好了,可能是四代、五代人都居住在里面。所以他们的家业能够兴旺。引申的一个意思“居有常”也可以解释为我们的起居、我们生活作息要有规律。一个人生活起居规律,他就能够健康,我们所谓的早起早睡,这是健康的一个重要前提。 业无变,这个“业”,我们可以说事业、学业,或者说你的工作。我们知道有很多人心如果不定,工作三、两个月,他就想再换一个工作,这是不对的。学习任何的才艺,或者我们求学的过程,都要专注,一门深入。一门深入,我们这一生才有成就。如果没有定心,不能一门深入,可以说将来很可能会一事无成。人无定,事业经常更换,父母当然也会为你操心,这个是为人子女的我们应该要避免的。 我们看到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它在告诉我们应该要如何来孝养父母。我们日常的生活起居,也要懂得如何来照顾自己,生活方面事业方面都应该懂要如何来安排规划,以免让父母操心。能做到这些,就算是一位孝子了。 在这里我要插入一段养生的习惯:如果把一天看做一年的话,那么,晚上九点到第二天早上三点是冬天,这是应该睡觉的时候。凌晨三点到上午九点这一段时间是春天,春要发,这个时候应该起床了。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这一段时间是人一天的夏季,夏季是精力最旺盛、最饱满的时候,这个时候工作效率也会很高。中午、午时,我们说十一点到下午一点,这段时间能够休息一小时或者两小时,这能够保养我们一天的元气。下午三点到晚上九点,这是人一天的秋季,慢慢的收藏了。所以一天之内有春夏秋冬,就是四时寒暑我们要遵循着天时而作息,这叫有常。生活能够早睡早起、规律的人,他有阳气,他的生活跟天时是同步的,那么他的脸色都会很好。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这一句话的表面上意思就是说为人子,一切事情无论大小,即使很小很小的一件事情,都应该去请示父母,不能够擅自做主张、自己去做。 中庸告诉我们,人要懂得慎独。什么叫慎独?也就是说在没有人看到的时候,我们内心也要很恭敬,绝对不可以随心所欲,自己想要怎么做就擅自去做。曾子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这个意思也是告诉我们,人要经常怀有这种警戒之心,即使没有人看到,或者在没有人的地方,独处的时候也要很谨慎。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也在告诉我们,一个人对自己要能有所节制,同时也要懂得尊敬别人;你能尊敬别人,别人才有可能尊敬你。 在公共场所,或者在一些很多人聚集的地方,我们也到一些小朋友或者一些大人,没有经过同意,因为好奇心的驱使,往往会不自禁的东摸西摸,这些事虽小,但请勿擅为。从小我们就要教育孩子:凡是没有经过同意的,都不可以随便好奇,然后就去做,去摸它、去碰它,这些不但是不礼貌的,同时也可能是很危险的。所以这里告诉我们,凡是没有经过同意的一些事情,我们都不可以擅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 苟擅为,子道亏。尽管是一些小事,我们也不能擅自去做。假如你去做了,这个就有损为人子女的品德了。“亏”,就是指缺陷、不完美。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道德非常高尚。为人父母的更期望子女做到完美,不但要品学兼优,学习要好,而且在他的品德方面,也要非常优秀。所以做任何事情,我们无论大小,凡是没有经过同意的,都不可以擅自去做它;假如你去做了,就会让父母感到难过,这也有损我们为人子女的品德。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这是讲做儿女的不应该私藏物品。这里关键是个“私”字,有这个私心藏匿东西,背着父母不让父母知道,那么当父母真正发觉时,他就会很伤心了。他所伤的不是说你把那个东西拿走了,那个东西不是值得稀罕的,关键是你的孝心已经被你这个一己之私破坏了,这才是父母亲难受难过的地方。 这里也特别告诉我们,凡是不应该拿的,不是属于你自己的,应该都要征求别人的同意;经过同意之后,你才可以拿。如果没有经过同意,你就私自把它隐藏起来,那就等于是小偷一样,这些也是有损我们品德的。所以,苟私藏。亲心伤。如果你擅自把它藏匿起来,就是你擅自把它偷偷的占为己有,都是品德上很大的瑕疵。所以会让父母亲感到伤心难过,他会难过你为什么要犯这样的过失。因为小偷这个名,实在是很难听,犯这样的行为会让父母蒙羞,感到是一种羞耻。 我们从小在家里就要教育孩子:凡事应该请示,哪些可以用,才可以动手去用;哪些不能用,就不应该去碰它。哪些可以拿来自己用,自己使用都要经过同意,如果没有经过同意,就等于是小偷一样,这样做对品德就有很大的伤害。尤其在没有人见到的地方,有很多东西,你很想要,你私自把它占为己有,这样也是不对的,这样还是犯了苟私藏的行为。 为人父母的,从小我们就应该注意自己的孩子,经常要查看他们的书包,是不是多出一些文具,或者多出一些用品。如果发现有不明来路的东西,为人父母的一定要特别的注意,说不定小孩的手已经犯了不干净的毛病。我们在这些方面要特别的谨慎注意。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这一条告诉我们,为人子女应该如何去关心体贴父母。 所以亲所好,力为具,这个“好”就是喜好,他们的嗜好。“力”就是要尽心尽力,“具”就是要为他准备。也就是说:母亲或者父亲或者长辈,他们有任何的需求,为人子女的、做晚辈的应该要尽心尽力为他们去准备。如果我们能用这样的方式来为自己的子女做出榜样,将来他们长大了,我们年纪大的时候,子女也会效仿我们现在的做法。 当然,大部分的父母对儿女都是没有什么要求的,他们只是希望儿女好,儿女好就是他们的要求。所以我们真正做到学习好、身体好、德行好,这些就能够让我们的父母高兴了。 亲所恶,谨为去。这个“恶”就是不喜欢、讨厌的、厌弃的意思。“谨”就是要用恭敬之心,很谨慎的为父母去排遣,或者排除。譬如说父母不喜欢的东西,我们应该尽量把它去除。父母见到我们有不良的嗜好,不良的习惯,为人子女的我们也应该赶快把它改正过来,让父母能得到欢心。 如果是父母不喜欢的、厌恶的这些事或者是东西,那么我们要谨慎的、小心的把它去除掉。父母不喜欢的东西、不喜欢的事情,包括很多很多。不仅是物质上的,同时也包括精神上的。这里的“谨”,就是说我们平时要留心的注意,看看父母亲的好恶是什么。如何能够让父母快乐、开心。所以,“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都是让父母欢喜。这个“谨”,就是指我们平时日常生活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 当我们心中起了一个坏念头,这个坏念头,对不起父母,比如说起了贪心、起了跟人争斗的心、不能够原谅别人、不能够好学、不能够进取,种种的不善的念头,那我们都要小心的把它去除掉,这才叫真正的大孝。 身有伤,贻亲忧。 这一条是说为人子女,如果身体有损伤,就会使父母担忧。孝经上有句话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从哪里来的?都是父精母血逐渐长大而成的。所以我们的身体就如同父母的身体一样,所以我们爱护自己的身体,就是爱护父母。我们身体受到了损伤,父母就会觉得很心痛、很忧伤。所以,我们要懂得如何来保重自己,爱护身体。 当我们身体受到伤害,或者病痛的时候,最担心的莫过于父母。他们会忧心,忧心我们的身体是不是没有办法好转。我们能有这样体会父母关心我们、照顾我们的那一份心情,我们就懂得知道要爱护、照顾自己的身体,免得让父母为我们操心。也就是说,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衣食,自己的穿着。冬天添加衣服,夏天减少衣服,这些琐事我们也要的注意。还有我们的饮食习惯要特别注意,所谓“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在日常生活当中,为人子女的要注意,千万不能让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让父母为我们担心。 那么爱护身体,我们要知道第一,有规律的起居、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二个,要有定时定量的锻炼;第三,我们要晓得爱护自己的精神、爱护自己的心理。因为身体是由心理来决定的,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多思、整天爱胡思乱想,思虑的很多,就会伤他的精;如果是这个人话很多,就会伤他的气;欲望很多的话,就会伤他的神。要保养我们的精气神,要懂得少思、少言、少欲。这都是爱护身体的表现。要知道,身体是我们任何事业的本钱,我们想要有所成就,这个身体就是一个关键。所以,不要求快、不要激进,如果是太激进了、太忙乱了,操之过急了,往往你的心走的太前了,身体的体能跟不上,这就容易累了。要有一种恒常心。这样子,才能够保证我们有成功的基础,这身体就是成功的基础。 德有伤,贻亲羞。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有成就,也希望子女能成圣成贤。假如我们不但能做到如此,反而还有品德上的瑕疵,一定会让父母非常的伤心,非常的难过。为什么呢?从小我们在父母的辛勤养育之下,才能长大成人。我们如果不懂得珍爱自己,没有报恩的心不要紧,反而还让我们的品德有瑕疵,使父母操心,就是做子女的不对了。诗经中提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里就在赞叹父母生我们,养育我们,的确是非常的辛苦。 我们有今天健全的身体,我们受到良好的教育,哪一样不是父母恩赐给我们的?所以我们想到这里,我们就应该要想到饮水思源的道理,思考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一定要想到父母,看他们年纪大了,我们有能力应该要尽到子女的孝道,在品德上面更不应该有瑕疵而让父母蒙羞。 古人讲到孝顺这个最高的境界,他能光耀门楣。如果今天我们不能光耀门楣,起码我们应该要做一个好人,千万不能让我们的品德有缺陷,而让父母伤心,这是很不应该的。 这是讲在道德上有亏欠、做了不好的事情,就让父母蒙羞。一个有孝心的人,决不会去做出伤天害理、让父母痛心的事情。也就是说,他决不会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情,因为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就是对不起父母,即使是没有人看到的时候,我们也要管好自己的内心,不可以放纵自己。 有人说:学习了弟子规,就仿佛是茅塞顿开一样,真正体会到原来天底下最爱自己的是自己的父母。所以他反省:自己从小没有认真的学习过传统文化,所以走入了社会,哪里能够禁得住诱惑?但是现在他明白了,要孝顺父母,要回归到父母身旁,能够天天为自己的父母尽孝,这样他也能够心安。 亲爱我,孝何难。 这一句话是说:如果父母亲疼爱我们,那么孝顺起来并不算困难。要知道,父母跟子女之间的那种亲情,是天性。所谓天性,是自然而然、没人教、他就会的。父母跟儿女本来就是心连着心的,所以孝顺父母是什么难事呢?很多人谈孝道,都觉得孝顺父母很难,要知道孝是天性,有什么难呢?既然是不难,为什么不能去做呢?知道不难,就更要努力去做,努力去行孝。甚至连细节我们也不能够忽略,处处要对父母尽心尽力,这样子我们才不至于到以后有悔恨。古人讲“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父母一天天的年老了,我们要抓紧机会尽孝。父母跟我们有这样的心连着心,孝不难,如果不难还不能够尽孝,这就叫做自暴自弃、自甘堕落啊,那就成什么样的人呢? 有一个叫陆绩的人,他有一次跟他的父亲去作客,小小的年纪才六岁,主人招待他吃了橘子。他看到主人还有剩余,就把橘子藏了两个,放在他的袖子里头。回家的时候,拜别主人,跪拜礼谢主人,这个橘子就掉下来。主人就问他说,笑他说:你怎么这么贪吃!可是陆绩却和主人说:因为我母亲她很喜欢吃这样的橘子。所以趁主人不在的时候,他就拿了两个,想要带回去给母亲吃。虽然这是不好的行为,但是他的出发点,他就想到了母亲。因为他想到妈妈平常对他的爱护,现在看到妈妈喜欢吃的东西,他没有忘记母亲,所以他就顺手多带了两个,放在了袖子里。 由此可知,孝顺不分贫贱,不分年龄,只要你懂得让父母高兴,你能体贴父母。平常对待父母,能让父母得到欢心,你就是孝顺。 这里也提到了,双亲从小就这么爱护我们,我们孝顺理所当然,是天经地义之事,怎么可以不孝!如果我们今天不孝顺我们的父母,将来我们的后代,同样也是不会孝敬我们。人为什么称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我们有仁慈之心。有仁慈之心的人,首先他必须是一个孝顺的人。 亲憎我,孝方贤。 亲憎我,孝方贤。“憎”就是讨厌。即使双亲不喜欢我们,讨厌我们,我们还能克尽子女的孝道,这个“孝”才能称为贤。“贤”就是圆满的意思。 “亲憎我,孝方贤”,虽然有一点困难,但是在历史上我们还是能一在的看到这么动人的故事,他也说明,人本性还都是善良的。即使父母对我有不善之处,只要我们肯用心,一定可以感化父母对我们态度的转变。所以孝顺不困难,孝顺也不是挂在嘴边,孝顺要落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在二十四孝里面的第一孝就是舜。当年舜,生长在一个平凡的家庭里,他的母亲很早就过世了,他的父亲娶了后母,后母憎恨他、嫌弃他。后来后母自己生了儿女,所以偏爱自己的亲生儿女,而虐待舜。他的父亲也很糊涂,听信了后母的话,所以父亲、母亲两个人,就合起来虐待舜,甚至要谋害舜。虽然舜尽心尽力的去行孝,但是却常常受到父母的恶骂、欺负,而舜没有因此心生怨恨,反而处处回头检讨自己,是自己做的不好、不能够孝顺,才会让父母的烦恼。后来,尧帝听到有这样的大孝子非常欢喜,就把舜请出来,让舜辅佐他,治理天下。后来的事情我们就都知道了:尧不但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舜。而且还把帝位传给了舜,这是有名的历史上的“禅让”。 大家看看,正是因为舜能够在这样的困境里面,依然行孝,德就厚了。那么他的结果尽然是这样的美满。这一则故事也告诉我们,即使我们跟父母的缘分没有那么好,但是我们也要想办法让父母改变。为人子女,虽然辛苦一点,但是至诚可以感通。 亲憎我,孝方贤这句话,也可以理解成,父母亲对我们所做的事业可能不理解,假如我们做的事业是好的事业,比如说,真正是为国家、为人民、为世界谋福利的,创造和谐的。那么这些事业,我们应不应该干呢?应该干。虽然父母不理解,但我们真正为人民、为民族、为国家、为世界做真正的贡献,这也是对父母尽孝啊。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亲有过,这个过的意思就是有过失,或者有不当的行为。谏使更这个谏就是劝谏。“使”就是使他能更正,或者能及时停止。我们我们都知道劝谏父母使其更正不当的行为是相当困难的。可是我们看到父母有一些错误的行为,譬如说染上恶习,好饮酒,或者沉迷赌博,为人子女的要来劝解、劝谏。 劝谏的时候要怡吾色,柔吾声。就是说要和颜悦色,声音轻柔,以示尊重。在劝谏父母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我们的神情,我们的态度,是不是很尊重?是不是很客气?是不是我们的脸色也和颜悦色的来劝勉?这句话是说,父母有过失的时候,我们要懂得劝谏父母。要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每个人只要不是圣贤,都会有过失。父母有过失时,我们不可以去强求父母改正,甚至还要批评父母,对待父母我们更不可以词严色厉的像批斗一样,把关系弄得非常紧张,使父母承受不了。 所以学习传统文化,我们要懂得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是用来要求自己的,不要把这个传统文化学了以后,就用这个文化当做一面镜子去照别人,去衡量别人,别人要是做不到,就去骂人、去批评人,说别人“德有伤,贻亲羞”。古人说,责己之心重的话,自然责人之心就轻了;责人之心重的话,责己之心就轻了。 我们学习弟子规,要处处检讨、反省自己。这是应有的学习态度。如果父母真正有过失了,我们当然希望父母改过,但是你要看他能不能够接受我们的劝谏,如果不能够接受劝谏,我们就淡淡地提一提,对人要多宽容。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让人心生欢喜。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昨天我们说到:父母如果有不当的行为,我们要适当的劝谏,这里就讲到,如果我们和颜悦色的劝谏,劝谏父母让他及时更改,或者停止不当的行为。 万一父母不能接受,谏不入,不入就是不能接受。悦复谏,我们可以委婉的再劝谏。如果劝谏三次之后,我们可能会觉得很难过,很伤心。为什么父母不能接受我这样的建议?所以这个时候难免会伤心、会落泪,“号泣随”,眼泪就会跟着下来。如果这样父母还不能接纳,挞无怨,这个时候父母可能会恼羞成怒,或者他不愿意听到我们这样劝他,即使被打了,我们也不应该有所怨恨。 在此地,我们也要特别得注意到,一个人发怒的时候,往往没有办法控制自己出手的力量。因此,在父母生气的时候,我们要视当时的情景,应该要躲避的时候,我们就要赶快离开现场。当我们对父母有所劝解的时候,首先我们应该要注意我们的态度,我们不能义正辞严,脸色凝重,或者好像很有正义,这样是完全不对的。晚辈如何用和颜悦色的声音,还有委婉的神情来告诉长辈,来为他们建议、分析。千万不可以用训勉的话来对待父母,否则父母肯定不能接受。 人与人之间的交谈,或者朋友的劝过,每一个人都希望对方能尊重自己。最先的接触一定是看到你的脸色,如果你的脸色很难看,表情非常的严肃,而且是一派指责的言语,肯定没有办法让对方接受。更何况今天我们所说的是父母有过失的时候,当然我们如果碰到这种事情,为人子女的应该要三思,而且也要掌握时机。时机的掌握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时机不对,父母更不能接受我们的建议,反而可能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为人父母的我们读到这一条,也更应该警诫自己,经常也要反省自己有无过失。有不良的习惯,我们也要及时把它改正;不能一时戒掉,我们也应该要慢慢的来戒除,这样才能做好榜样让子女去效仿。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就是告诉我们当父母生病的时候,为人子女应该怎么样来侍奉汤药。我们知道在过去,药几乎都是中药,刚煮完的中药非常的烫。我们要端给父母吃、端给长辈吃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它的温度不要太高,太高了唯恐烫到父母。所以在古代,他往往会倒一点点,然后喝喝看,它是不是温度太高,或者太低。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古人对父母的侍奉,可以说是无微不至的。昼夜侍,不离床。就是白天、夜晚侍候在旁的意思。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知道父母养我们,这样的恩德非常大。 我们想想小时候,父母照顾我们,当我们会走路的时候,他们怕我们跌倒;当我们生病的时候,他们半夜不知道要看我们多少次,摸了我们的额头,一摸再摸,怕我们发烧。随时随地都在关心我们,体贴我们。现在父母年纪已经大了,他们生病了,身体不好了,正是我们回馈的时候,所以说药先尝是理所应该的。“昼夜侍,不离床”,也是理所应该的。 有一个故事,汉文帝刘恒的母亲薄姬患病,这一病就是三年,刘恒不但自己亲力亲为,守候在母亲的床前,而且还亲自学习煎药的方法,哪个药需用什么样的温度,最适宜给母亲去服用。给母亲服药之前,也必定把那个药自己先尝,火候到了没有,非常的细心。三年如一日,就侍奉在母亲的床边。母亲有时候看不过去了,说宫里这么多宫女,你就不用亲自忙了,让宫女做就行了。但是汉文帝不放心,非要自己亲力亲为。汉文帝虽贵为帝王,日理万机,但他也能做到“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所以他让万民爱戴,天下大治,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 现在我们医药发达,父母吃药就方便多了,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要按时让父母服药。我们还要注意不可以服错药,一定要特别的注意。尤其病情危急的时候,更应该守在床边,稍微的闪失,都有可能使父母病情恶化。所以在照顾年老的父母的时候,为人子女更应该要很细心很仔细的来服侍。能让父母在晚年的时候,得到很好的照料,不但是父母所期望的,同时为人子女有这样的机会为父母尽孝,我们也应该要好好的珍惜,一定要尽心尽力的奉侍自己的双亲。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这一句是说,当父母亲离开我们的时候、去世了,孝子心里非常悲痛,常常哭泣,三年之内,心里都免除不了这种悲伤,常常怀念父母、叹息自己在父母在世的时候,没有尽到心,没有来得及报恩,父母就离我们而去了。所以,常常的悲叹、常常的哭泣。“居处变”,这是讲居住的地方都变了,酒肉都戒绝了,这是说生活上的一切享受全都停止了,因为心里对父母的悲伤哀痛,一切世间的享乐,都不忍心去受。 “居处变”,古时候,特别要讲到三年守墓,守在父母的墓前,来缅怀自己的父母,真正反思过去父母对我教诲之恩、养育之恩,把心静下来能够提起对父母那种报恩的心,立愿要做一个君子、做一个圣贤来报答自己的父母。那么古人、很多人都是父母过世以后,就不再喝酒吃肉了,不仅是三年不吃肉,他一生都不会吃肉了。 唐朝的崔冕他侍奉母亲非常的孝顺。母亲在世的时候,他的母亲双目失明,那么崔冕为了让他母亲高兴,常常带着母亲到外面郊游或者是跟一些兄弟姐妹们大家一起团聚,把这些良辰美景说给母亲听,让母亲一起来共享天伦之乐。后来母亲过世了,崔冕终生吃素,以此来缅怀自己的母亲。同时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崔冕也非常的照顾。他说母亲如果在世,心里一定记挂着自己的儿女,现在母亲不在了,我也要替母亲来照顾儿女,这是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尽孝,不在一时,也不止三年,有道是孝子终身仰慕父母。所以丧三年,常悲咽,它只是形容父母刚过世的时候,我们因为思念他,经常不自禁的眼泪,这也是为人子女所经常有的。如果有的父母已经过世,即使已经多年,我们想到当年父母跟我们在一起的这种情形,也不免会伤心落泪。居处变,酒肉绝。当我们守孝期间,应该要遵从古人的礼节。在这个时候,我们的饮食、我们日常生活都要特别的节俭,可以说这也是对父母的一种哀悼。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这里就提到办丧事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尽到礼节,不可以随便。但是这个礼节并不是很铺张,很浪费,应该要庄严肃穆。 我们在办丧事的时候,也应该以庄重肃穆为主。每一个人、每一个子女,或者晚辈,能在此刻,能有孝思追念之心,这样才是尽到丧礼,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形式的丧礼不是真正的尽到孝,应该是发自内心才是真正的孝。祭尽诚,这里“祭”所指的是祭拜的时候要真诚。 我们祭拜祖先,或者在祭拜刚过世的父母,要有怎样的心?要有他仿佛就在我们旁边的心。所以,我们不可以有拜一下,我祭祀过就好。所以追思父母,不是形式,经常能想到父母他所教育我们的,所指导我们的,所教诲的种种言行,或者其他有道理的情形,我们都要牢记在心里。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因为我们要禀承父母所教我们的,能一代传一代,这样才不辜负父母他们养育之恩,也才不辜负古人为什么要立教垂范于后世。 弟子规 “入则孝”这一篇,它是一切道德的根,我们要从这里入手学习,关键要真正学到心里。自己真正把孝道做到了,自己成为一个孝子,然后才能把这个孝道向社会广泛的推扬。孔子说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那么要教育大众,首先要教孝道,最能够启发人的良善之心。学习孝道,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佳途径。 当然,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应该首先教育他们要如何孝养父母。做父母的也更应该好好把握时间,在他们三岁到七岁的时候,这一段时光如果他们没有建立这种孝的观念实在是非常可惜的。

    注意事项

    本文(《弟子规》入则孝.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