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史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docx

    • 资源ID:3175170       资源大小:56.38KB        全文页数:3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史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docx

    史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史学概论作业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历史学本体论:也可称为历史本体论,有的学者称之为历史理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的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历史学的本体论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历史现象和过程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发展演变有没有规律?如果有规律,那是什么样的规律?是否存在决定历史进程的根本因素或终极的原因或动力?如果有,那是什么样的因素、原因或动力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社会历史观的问题,也都是史学本体论中的根本性问题。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由于在这些根本性问题上持有不同的见解,形成了各种各样互相争辩的学派和理论体系。 2历时性方法和共时性方法:历时性方法,就是将研究对象视为有一个历史演进过程并探寻其演进阶段和规律的导向性原则。共时性方法,则是根据研究对象具有的共同特征将它们划归为处于某个共同的发展或演进阶段的现象的导向性原则。 3经验规律和科学规律:人们通常所说的“规律”,实际上有两个类别:一类是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不变秩序”所作的单纯的经验性归纳,不包含“因果必然性的链条”,这属于经验规律;另一类规律包含着对事物运动变化的“因果必然性链条”的“不变秩序”的全称判断,这属于“因果必然性规律”或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规律”。 4历史学方法论:历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诸如:历史研究方法中是否存在着导向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的区别?历史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方法有何异同?历史学适合采用“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式的领悟”方法和“个别描述式”、“艺术式”的表述方法,还是适合采用实证的“法则归纳”式的方法等等,都是史学方法论要探讨的问题。 5原本客体、中介客体和原本延伸客体:历史认识者所要认识的客观历史,我们可称之为原本客体;直接进入认识活动过程的历史资料,可称之为中介客体;原本客体的延伸体也就是现实社会。 6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历史学的教育功能是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即运用真实具体的历史形象和科学的历史评价,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生积极的影响。具体包括道德教育、理想教育和历史眼光教育。 7历史学认识论:历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诸如:人们的历史认识是怎样产生或形成的?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否受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制约?历史研究是否能够揭示科学真理,或者说怎样才能揭示科学真理?怎样理解历史认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检验历史认识的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什么?历史著述有什么样的社会影响?或者说,什么样的历史著述会产生积极影响或消极影响?怎样看待历史学的社会功能或社会价值?等等,都是史学认识论探讨的问题。 8技术性方法和导向性方法:科学研究必须完成确定事实和解释事实两类任务,确定事实和解释事实是两种不同的任务,由此决定历史研究需要使用两类不同的方法,即确定事实的方法和解释事实的方法。确定事实的方法是一些技术性的方法,而解释事实的方法,实际上就是一些解释历史事实的指导原则,或叫做导向性方法。 二、简答题 1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认识对象、任务和方法的相同点。 要点: 历史科学认识对象是人类社会历史,自然科学所要认识的是自然界的现象和事物,它们作为宇宙间的两第 1 页 共 14 页 以上仅为参考答案,简答、论述题均只列及主要的解题知识点,请您结合自我理解和课本内容进行知识 掌握和巩固。如对答案等有疑义,请及时登录学院网站“辅导论坛”栏目,与老师交流探讨! 种客观存在,二者之间既存在着重要的共同点,也有一些相异之处。共同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都是客观的自然历史过程的产物。自然科学的认识对象和社会历史科学的认识对象都是客观的自然历史演进过程的产物。 认识对象都是自然历史演进过程的产物这一共同点,导致了认识任务和认识方法的共同点:都要揭示历史演进过程的真相和规律,从而都需要运用历时性方法,和作为历时性方法补充的共时性方法。历时性方法和共时性方法结合起来运用,有助于科学地认识研究对象的发展或演进过程的阶段和规律。 此外,研究自然历史过程的自然科学也像社会历史科学一样,需要运用从“人体解剖”推知“猴体解剖”的以今推古方法,或从历史遗迹推知历史原貌的方法。由于以今推古都是通过对历史客体留下的化石遗迹的剖析而实现的,因此也可以称之为从历史遗迹推知历史原貌的方法。 2人本主义、科学主义的本体论各有什么特点? 要点: 在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体系中,长期存在着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的分歧和论争。人本主义的史学本体论的第一个特点是,强调人的精神、目的、意志是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强调一切历史活动和整个历史过程都是人的精神、目的和意志的展现。这是一种主张精神决定论的唯心主义的史学本体论。其中包括两种倾向,一是强调领袖、精英人物的精神决定历史进程,二是强调群体的、大众的精神决定历史进程。 当代西方社会历史研究中的科学主义主要表现为结构功能主义。科学主义或结构功能主义的史学本体论的第一个特点是,认为人类社会中总是存在一些结构,它们具有特定的功能,在长时期里、甚至在整个人类历史过程中支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命运,决定着历史的进程。第二个特点是,它不同意人本主义史学本体论断言历史毫无规律可寻,肯定其中存在着某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但它所说的规律不是因果必然性的规律,只是根据经验观察到的多次重复出现的现象归纳出来的一些结构或模式。 3如何全面理解历史学的功用? 要点: 历史学的社会功能是指它作为一门学科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能发挥的作用。由于历史学所包含的内容异常丰富,故其社会功能亦具有十分广泛的含义。概而言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人类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一是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其中,历史学的认识功能是属于第一方面的作用,而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和借鉴功能则是属于第二方面的作用。 历史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当然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但是教育功能并不是历史学的特点,社会科学的其他分支,诸如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等,都可以起到教育作用。如果把教育功能视为历史学的惟一功能,就可能导致削弱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功能,也容易混淆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和传统史学的界限。 而把历史借鉴当成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任务也是不正确的。因为,历史借鉴往往带有很大的适用性,即出于现实生活中的某种需要而求助于历史。如果没有科学的历史知识,不了解基本的历史联系,是难以从历史上学到什么东西的。若在史鉴的名义下生搬硬套,就会闹出笑话。历史规律是客观的,每个国家、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殊历史条件和特殊的规律性的,离开对具体历史条件的科学研究,所谓借鉴别国的“历史规律”,不过是“邯郸学步”罢了。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虽然也重视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和借鉴功能,但更重视它的认识功能,“通过探讨由第 2 页 共 14 页 以上仅为参考答案,简答、论述题均只列及主要的解题知识点,请您结合自我理解和课本内容进行知识 掌握和巩固。如对答案等有疑义,请及时登录学院网站“辅导论坛”栏目,与老师交流探讨! 大量偶然性因素组成的历史事实,人们可以认识历史的内在结构,把握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获得对于人类社会的规律性的认识。这是历史学最高的认识功能之所在,也是历史学最高的社会价值之所在”。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在充分发挥它的认识作用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和借鉴功能。 4西方心理史学方法的主要局限及唯物史观何以指引心理史学走向真正的科学? 要点: 西方心理史学方法所存在的主要局限:第一,西方心理史学方法的理论基础是精神分析学说,对于将精神分析学说运用于历史学,一开始就有人表示怀疑,认为精神分析理论是“超历史的”,又因为精神分析学说坚持自己的普遍适用性,不论何时何地都适用,它又是“非历史的”。此外,在对人物心理发展的研究中,往往在幼年与成年之间进行推论上的跳跃,缺乏对中间的变化的分析。这确实是许多心理史学著作存在的明显缺陷,难以对所论人物的心理和行为做出科学的、令人信服的解释。第二,与弗洛伊德相比,埃里克森等人无疑更加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影响。但是,他们的精神分析解释的基本方式是取决于对一个中心或核心问题的发现,认为一个人的一切行为都出自这个中心或核心问题,仍没有摆脱心理因素决定论。 我们把唯物史观这一基本原理运用到心理史学研究中来,势将有助于克服它的局限,指引心理史学走向真正的科学。第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正确把握心理史学方法的逻辑起点。科学的心理史学方法,坚持从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现实的人及其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出发,去揭示这一生产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上产生的回声或投影。第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有助于从历史学角度科学地阐明历史上群体心理的形成、演变的原因和规律,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5为什么说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难免陷于谬误? 要点: 历史相对主义认为,一切历史现象都是相对于历史认识者自己的主观认识而存在的;历史事实自身不具有独立于人们主观认识之外的客观实在性,而只是由历史研究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把它们描绘出来的。 应该承认,克罗齐等人强调一切历史认识都取决于认识者或研究者自身的感受和理解,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但是,由此而否认客观上存在着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体历史,或者即使不完全否认客观上存在着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体历史,也强调那个客体历史的真相不可能被认识,这就走过头了,陷于谬误了。这是因为: 历史情景虽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但历史是现实社会的前身,现实社会是历史的延伸,而且这个延伸体的运动规律与它的前身的运动规律在其根本方面是一致的,因此,研究者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历史延伸体的了解,就为追溯它的原形的运动过程提供了基本的指导线索; 在历史上生活过的人们和发生过的事件、现象留下了多种遗物、遗迹和口头或文字资料。只要通过对历史延伸体的运动规律的认识而形成了对它的前身的运动规律的一个正确的认识框架,就能从那些零落散乱、互不联系的史料、史迹中洞悉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逐步接近以至恢复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的本来面目。因而历史是通过大脑的加工而重新构建起来的,都是包含着历史认识者的主体意识的历史主体化的历史。 6历史科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的不同点。 要点: 不同点在于:历史科学所要认识的是人类社会的已经逝去的、不能重现的、不能亲身经历和直接观察到的那些社会生活过程和现象,而其他社会科学所要研究的则主要是当前现实生活中的过程和现象。 第 3 页 共 14 页 以上仅为参考答案,简答、论述题均只列及主要的解题知识点,请您结合自我理解和课本内容进行知识 掌握和巩固。如对答案等有疑义,请及时登录学院网站“辅导论坛”栏目,与老师交流探讨! 由于历史科学认识对象的这种双重客体性:原本客体和中介客体,就使得它与其他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产生了重要差异。历史科学认识对象的这双重客体之间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中介客体并不能完全覆盖原本客体,这是因为,不管历史遗留下来的资料如何丰富,但和以往人类社会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实际历史相比,也只能是沧海一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介客体总是“小”于原本客体的。 另一方面,又可以说中介客体往往“大”于原本客体。因为当事人或转述者由于阶级立场、观察角度、认识水平和认识条件等等因素的限制,总会在所作的历史记述中不可避免地掺进一些外在的成份和主观的因素,不可能完全客观地反映出历史的本来面目。 除了上述的双重客体外,历史学家实际上还面对着历史原本客体的延伸体也就是现实社会这样一个认识对象。我们可以把这个认识对象称为历史科学所要认识的“原本延伸客体”。历史学家在探寻他的原本客体的形象或运动轨迹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采用“以今推古”或“抚今追昔”的方法,这就表明历史学家实际上是把现实社会作为他的认识对象的一部分的。 7自然界对人类的制约程度的变化和人类能动地调控自然界的能力的发展的关系。 要点: 当人们刚刚脱离动物界,改造自然的实践能力还极其微弱时,主体能动性也极其微弱。 随着实践能力的增长,人们改造自然的主体能动性也随之增长,自然条件对人的制约强度和广度也相应地变化。 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人是能动的一方,自然界是受动的一方。人类控制、调整自然界的能力,应该看作自变量,而自然界对人类的制约力则是随着这个自变量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的因变量。 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的发展程度与自然界对人类的制约强度成反比。 另一方面,人类控制自然界能力的发展程度与自然界对人类的制约广度成正比。 正比和反比关系都同样表明,人类控制自然界的能力是自变量,是主动者;自然界对人类的制约作用是因变量,是被动的、发生反作用的力量。 8运用比较史学方法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范? 要点: 从形式上看,比较史学方法属于技术性方法,有一些需要遵循的技术性规范。其中最主要的是:如果比较目的是考察某类历史现象或过程在不同空间显现的共同性和各自的特殊性以及决定其共同性和特殊性的原因,就需要进行横向或水平的比较,那就必须遵循“共时性”原则,也就是说,比较的对象必须是处在同一发展阶段上的历史现象或过程;如果把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现象或过程拿来比较,就达不到横向或水平比较的目的。 反之,如果要探寻历史现象或过程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演变的规律性,就必须进行纵向或垂直的比较,那就必须遵循“历时性”原则,也就是说,比较的对象必须是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历史现象或过程;如果把处在同一发展阶段的现象或过程拿来比较,就达不到纵向或垂直比较的目的。 这些技术性规范本身是“价值中立”的,研究者无论属于哪个阶级,采用哪种社会历史观,都必须遵循那些规范,否则就要陷入逻辑混乱。 9为什么说一切历史著述都是主体化的历史? 要点: 历史科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因此,研究者必然要把自己从切身经历第 4 页 共 14 页 以上仅为参考答案,简答、论述题均只列及主要的解题知识点,请您结合自我理解和课本内容进行知识 掌握和巩固。如对答案等有疑义,请及时登录学院网站“辅导论坛”栏目,与老师交流探讨! 的感受中获得的对人和人类社会的主体认识投射到他的研究对象上去,使他对自己的研究对象的认识必然带有他自身所具有的社会意识或阶级意识的特征。在这方面,历史学家投射到自己的研究对象上的主体意识与自然科学家有很大的不同,而与研究其他社会科学的社会科学家十分相似。 另一方面,客体历史作为历史学的认识对象,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一去不复返,不会重现在我们面前。这个特征决定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如历史的发展过程、事件、人物等等,都是通过各类历史资料间接得来的,这些历史资料大部分是经过了前人的头脑加工过的,而且后人对包括实物史料在内的所有历史资料的鉴别、分析,也都要通过自己的头脑来进行,也都要打上他们自己的主体意识的烙印。这样,我们得到的关于历史过程、事件、人物等的一切历史认识,都是经过了至少两次以上的历史认识者的头脑的加工而重新构建的,里面已经包含了历史资料的最初记载者以及以后的历史认识者的阶级、民族或集团的立场、思想观点、好恶感情等我们称之为主体意识的东西。所以,举凡一切历史认识和作为历史认识结果的一切历史著述,都是历史认识者对客体。 10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有什么特点? 要点: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也有自己的史学本体论,其核心就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实践活动和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的实践能力,是决定社会历史进程的终极原因或根本动力。实践活动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增长既决定着、推动着人们与物质生产活动相应的经济、社会、政治、精神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交往关系和体现那些交往关系的结构、体制和制度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也决定着、推动着人们的精神从蒙昧的低级状态向科学理性日益增强的高级状态发展。这也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的因果必然性规律。 马克思正是由于发现了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生产能力的增长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终极原因,才使得唯物史观超越了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对立,克服了唯心论与机械唯物论的局限,也克服了多元折中主义的局限,达到了人类对自身社会历史规律的科学认识的空前高度。 11历史发展规律中的客观限定性及其与主体能动性的关系? 要点: 客观限定性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首先,人们虽然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只能在不是由他们自己选择的既定条件下去创造。因为每一代人都必然要依靠前代人留给他们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基础去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那个基础不是他们能够按自己的意愿选择的,而是前代人事先给定的。其次,每一代人自身的物质和精神力量的发展有一个不能随意超越的自然历史过程。第三,人类只要还没有经过那些阶梯使自己成长为全面发展的自由人,每个人都不得不在分工规律制约下,局限在一些固定的活动领域求得生存。从以上三个方面的限制条件可以看出,客观限定性对人的主体能动性的限制程度。 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的关系在于,一方面,人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实践能力的每一步的发展都受到他们的先辈和他们自身的实践能力发展水平及其所造成的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人们自身的实践活动和实践能力总要不断地有所发展,从而总要在实践中不断地突破那些限制。归根到底,人们的主体能动性和能动的实践能力的发展是自变量,而人们的主体能动性和能动的实践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限制条件是因变量。后者随着前者的变化而变化。 12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口述史学方法发展迅速的原因? 要点: 第 5 页 共 14 页 以上仅为参考答案,简答、论述题均只列及主要的解题知识点,请您结合自我理解和课本内容进行知识 掌握和巩固。如对答案等有疑义,请及时登录学院网站“辅导论坛”栏目,与老师交流探讨!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普通民众在历史进程中作用的日益明显及其社会地位的上升,使得越来越多的史学家,把目光从那些曾被认为集中体现着“理性”和“文明”水平的精英人物身上,转移到在历史舞台上日益显示出强大作用的民众身上。然而,普通人的历史,特别是那些下层劳动大众,在传统史料中很少或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即使留下一点,也往往渗透着统治阶级的偏见,根本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普通人的实际生活过程。只有口述史料才能弥补文献史料的不足,才能消除文献史料中的偏见,正确地描述出普通人的实际生活过程。 再者,由于社会状况的发展变化而导致的历史学功能的变化,也为口述史学方法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口述史学方法恰好能为这些史学新领域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支持,因为它能够打破历史与现实的界限,为史学家提供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基本联系。此外,人们通过口述史可以直接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个性与共性,从而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这是口述史学方法的独到之处。 第三,社会学领域中对口述方法的应用,对口述史学方法的复兴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并为现代口述史学家提供了一个范型。他们用这些采访对象的口述材料完成的纪实性作品,记录了当代西方人生活和工作的真实情景。此外,录音技术的进步和录音设备在数量、质量和功能方面的进步,也为口述史学方法的运用提供了方便条件。 13为什么说历史客观主义是错误的? 要点: 19世纪的西方史学界中占据主导地位兰克学派,在史学认识论上倡导历史客观主义,承认客观上存在着真实的历史,而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要弄清历史事实的真相,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来写历史;认为历史学家只要保持一种超然物外、不偏不倚的“客观态度”,研究历史时“排除自我”的好恶情感,不要让自己的政治或宗教观点影响自己对史料的选择和解释,保持不偏不倚的纯客观态度把史料考证和解读清楚,就能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主张写历史要公正客观,要“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写历史”,这本是正确的。但宣称在历史研究中能够排除自我的思想政治观点和立场,持所谓“不偏不倚”的纯客观态度,这是根本无法做到的。作为能动的认识主体,人类总是按照自己从自身的生活“实践”活动或“感性活动”中获得的认识框架去认识自然界或社会。也就是说,人们总是要带着某种世界观、社会历史观或价值观等等构成的“有色眼镜”去认识世界。这个事实,是谁也否认不了的。 哲学家、心理学家皮亚杰也强调事实只有在被主体同化了的时候才能为主体所掌握,而主体只有凭借自身现有的结构去同化、改造外来刺激,他才能察觉这些刺激中所包含的客观属性。因此,在认识发展的任何水平上,事先形成的认识结构是认识进行的必要条件。而“早先存在的结构”或 “图式”,就是人们常说的世界观或社会历史观。由此可以证明,兰克学派主张的那种“排除自我”的历史客观主义的史学认识论是根本不可能付诸实践的。 14历史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要点: 唯物史观从历史全过程上肯定了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推动自身的实践能力和自己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必然性,而且肯定这个必然性预期的前景最终一定会变为现实。 但这个必然性预期的前景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它变为现实的漫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具体的阶段或过程是否都能顺利地推进,也都是有条件的:具备了一定的主客观条件,预期的前景就一定会变为现实,否则,就必第 6 页 共 14 页 以上仅为参考答案,简答、论述题均只列及主要的解题知识点,请您结合自我理解和课本内容进行知识 掌握和巩固。如对答案等有疑义,请及时登录学院网站“辅导论坛”栏目,与老师交流探讨! 然不可能变为现实。最终是何种结局,取决于参与历史进程的各个阶层、阶级的主体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和实际力量较量的结果。 由于历史进程在推进过程中各种主客观条件的消长总是瞬息万变,而且难以预料,特别是某些关键性人物和事态的出现,往往对结局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必然性在每一个具体历史进程中总是以偶然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必然和偶然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的关系,而是共同的因果必然性规律与其具体展现形态之间的关系。 15计量史学方法的运用价值? 要点: 首先表现在计量史学方法有助于把传统史学中常见的定性论断中隐含着的模糊的数量判断明晰化,从而对那些包含着模糊的数量判断的定性论断加以验证,或予以确证,或加以修正,或予以否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论断。这些都对历史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再者,研究实践表明,计量史学方法在帮助历史研究者探寻普通群众的历史和普通群众的动向在其中起着重大作用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的轨迹和深层奥秘方面,以及在探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历史演变过程和趋势方面,具有其他任何研究方法不能替代的独特功用。 计量史学方法还有一项重要功用,就是促进经济史、社会史和心态史、政治史等史学领域,向以研究现实社会为主的各门社会科学和软科学接近和交汇。因为这些社会科学日益走向计量化研究,计量史学方法的运用为历史学向这些社会科学和交叉性的软科学接近和交叉,架设了桥梁。这就有利于促进历史问题的研究与现实问题的研究的互相配合和衔接。 16.历史相对主义的主要观点? 历史相对主义认为,一切历史现象都是相对于历史认识者自己的主观认识而存在的;历史事实自身不具有独立于人们主观认识之外的客观实在性,而只是由历史研究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把它们描绘出来的。/4分 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克罗齐,是倡导历史相对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历史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它的资料就在我们自己的胸中。因为,只有在我们自己的胸中才能找到那种熔炉,使确凿的东西变为真实的东西,使语文学与哲学携手去产生历史。” 美国历史学家贝克尔说:“事件的实在的一系列,在我们看来,只存在于我们所肯定并且保持在记忆中的那意识上的一系列之中。这便是为什么我不得不把历史和历史知识等同起来。为了一切实用的宗旨,对我们和对目前一时来说,历史便是我所知道的历史。”从这种观点出发,贝克尔对历史做出了一个他认为最简化的定义:“历史是说过和做过事情的记忆”。 17.为什么说中介客体往往总是“小”于原本客体? 历史认识者所要认识的对象是以往的客观历史,而能直接进入历史认识者的认识过程的,却并不是客观历史的原形,而只是它留下的遗迹历史资料,历史认识者认识客观历史的活动只有通过研究这些历史资料才可能进行。 这样,历史认识者的认识对象便出现了双重客体。对于历史认识者所要认识的客观历史,我们可称之为原本客体,直接进入认识活动过程的历史资料,可称之为中介客体。由于历史科学认识对象的这种双重客体性,就使得它与其他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产生了重要差异。 历史科学认识对象的这双重客体之间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中介客体并不能完第 7 页 共 14 页 以上仅为参考答案,简答、论述题均只列及主要的解题知识点,请您结合自我理解和课本内容进行知识 掌握和巩固。如对答案等有疑义,请及时登录学院网站“辅导论坛”栏目,与老师交流探讨! 全覆盖原本客体,这是因为,不管历史遗留下来的资料如何丰富,但和以往人类社会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实际历史相比,也只能是沧海一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介客体总是“小”于原本客体的。 18.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为什么存在着相背离的关系? 导致背离或吻合的基本原因,都存在于历史认识者或研究者的社会生活实践体验和以此为基础的研究和考察历史的实践之中。 如果历史研究者只限于在某些十分狭窄的侧面或方位上去体验和考察他的研究对象,而他又把从这些十分狭窄的侧面或方位上体验和考察得来的信息加以高倍数的放大,并有意或无意地把这些放大了的信息覆盖到那些他并未体验和考察过的侧面或方位上去,这样描述出来的历史就必然背离客体历史的真相。 实际上,每一个历史研究者在认识历史的实践活动中,都难免为种种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所局限,从而使他的社会生活实践和对历史资料考察研究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受到影响,导致他写做出来的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的真相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离。 19.实践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过去的历史情景虽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但历史是现实社会的前身,现实社会是历史的延伸,而且这个延伸体的运动规律与它的前身的运动规律在其根本方面是一致的,因此,研究者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历史延伸体的了解,就为追溯它的原形的运动过程提供了基本的指导线索; 在历史上生活过的人们和发生过的事件、现象虽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他们留下了多种遗物、遗迹和口头或文字资料。虽然它们是互不联系地、零落散乱地存在着,但只要通过对历史延伸体的运动规律的认识而形成了对它的前身的运动规律的一个正确的认识框架,也就是一个基本上符合实际的社会历史观,就能从那些零落散乱、互不联系的史料、史迹中洞悉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逐步接近以至恢复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的本来面目。 20.为什么主体化历史有可能与客体历史相吻合? 广而言之,历史研究者与自然现象和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者一样,总是在不同程度上或不同方位上,以不同方式对他的认识和加工对象进行了或多或少的考察实践的。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总是在不同程度或不同侧面上与他的实践对象的本来面貌有所吻合的,而这个吻合度的大小显然是与实践者对他的考察对象进行的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成正比的。 单就历史学而言,凡是研究和写作他生活于其中的当代史的历史学家,他自身的生活实践经历就是他所研究和写作的历史的一部分,他以自己的切身实践为基点,进一步考察他并未直接参与的那些历史活动的有关史料和史实,写出他自己的认识视野和能力所及的主体化的历史。这就决定了他写出的历史必然与当时客观存在的历史有一定程度的吻合,而吻合度的大小显然与他自身的社会生活实践感受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他对并非自己直接参与的历史活动的有关史料和史实的考察研究实践的广度和深度成正比。 21.试述兰克历史学派的社会历史观。 19世纪西方主流史学的突出代表是兰克和兰克学派。他们声称他们建立了“科学的历史学”。但他们所说的“科学”仅仅是在史料考证方法的严谨性、客观性上说的,不是在探求历史规律的意义上承认历史学是科学。因为他们根本否认历史的发展演变有任何规律,因此,实际上他们根本否认历史学能够或者应该成为科学。 在史学本体论上,他们强调精英人物的目的、意志和动机体现着时代精神,决定着历史的进程;在史学方法论上,他们强调不能运用任何实证科学方法去理解和揭示精英人物的目的、意志,只能运用所谓“移情式领悟方第 8 页 共 14 页 以上仅为参考答案,简答、论述题均只列及主要的解题知识点,请您结合自我理解和课本内容进行知识 掌握和巩固。如对答案等有疑义,请及时登录学院网站“辅导论坛”栏目,与老师交流探讨! 法”,从精心考证过的第一手史料中领悟精英人物真实的思想、目的、动机,进而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做出具体的“个别描述”,而避免进行任何总体性或理论性的概括,认为这样才能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显然,他们奉行的是人本主义的规范,同现代科学的立场是根本对立的。 三、论述题 1唯物史观如何超越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史观的对立而成为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要点: 历史学无论是由人本主义的唯心史观主导,还是由科学主义结构功能主义的历史观主导,都不可能成为科学。科学乃是揭示事物存在和变化的因果必然性规律、并能够在实践中检验那些规律的是非真伪的知识体系。要揭示人类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就必须找到推动和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演变的终极原因或最终动力。因为真正的规律就是指人类社会运动变化的因果必然性。找不到终极原因或最终动力,就揭示不出规律;揭示不出规律,就不可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 人类在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的确受到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常常陷入“不由自主”和“事与愿违”的处境,无可奈何地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科学主义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就把这种情况说成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结构”、或“法则”决定着人的命运。 但时,人类又总是不甘心完全受命运的支配,总要不断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改变客观条件,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确实有“自主选择”的机遇,有时还真能“心想事成”,甚至“人定胜天”。人本主义唯心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就把这种情况加以夸大,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最高的价值。双方都不能否认对方看到的事实,但又不能信服对方的结论。于是,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这两种社会历史观和方法论就只能长期对立下去。 造成这种对立的根本原因在于,双方都没有看到,人类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每时每刻都既受到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同时又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使自己逐渐减少“不由自主”的程度,增加“自主选择”的自由度。由于双方都没有看到物质实践活动和与之相应的实践能力这个推动人类从不自由到自由转化的终极原因或最终动力,只看到自己所在的那个侧面,而且是处于静止状态的侧面,因此双方都无法回答自己面临的根本性问题: 机械唯物论者无法回答他们发现的那些“结构”、“模式”和“法则”是怎样生成和改变的,因此或者避而不答,或者最终归因于上帝;唯心论者无法回答他们所说的决定历史进程的精英人物、甚至群体大众的动机和意志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属于不同时代和不同阶层的精英人物或群体大众会有截然不同的动机和意志;面对此类问题,唯心论者同样是或者避而不答,或者最终归因于上帝。 正是在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陷入不能自拔的困境的地方,唯物史观发现了摆脱那个困境的途径发现了决定人类历史发展演变的终极的原因和动力,从而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由此不但克服了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困境和对立,还提供了一个指南针或导航图,指引历史学从一个只能叙述或评说前人往事、不能揭示规律的“人文学科”升华成为通过具体历史进程揭示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唯物史观发现的决定人类历史发展演变的终极原因或终极动力,就是人类自身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与之相应的物质生产实践能力;它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就是人类自身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与之相应的生产能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的社会交往方式和整个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也就是从原始社会经过阶级社会到无阶第 9 页 共 14 页 以上仅为参考答案,简答、论述题均只列及主要的解题知识点,请您结合自我理解和课本内容进行知识 掌握和巩固。如对答案等有疑义,请及时登录学院网站“辅导论坛”栏目,与老师交流探讨! 级的“自由人联合体”的规律,或者,如马克思本人所说,从“第一大阶段”到“第二大阶段”再到“第三大阶段”的规律。 2怎样理解“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要点: “最后动力”或原动力同“直接动力”的关系,就是一个终极原因与多种因素作用之间的关系。因为“最后动力”或原动力就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而物质生产活动是其他一切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由以展开的本源和基础。其他一切生活领域的活动都是由在物质生活领域的活动中产生的需求的推动下展开的。 此外,既然推动历史发展的除了“最后动力”之外,还存在着许多种杠杆或直接动力,所以不能把历史的发展归结为某一种单一的动力的作用,而只能是多种动力形成的合力的结果。 在理解合力概念时,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就是,虽说历史结局最终是由各个阶级的各个意志的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融合而成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所造成,但这个总的平均数并不是历史活动的参与者的意志或力量的简单的算术平均数。 就以恩格斯所用的合力定律的形象比喻来说,在组成合力的各个分力中,总是矢量最大的分力在决定合力的方向和大小方面,起着主导作用。而矢量最大的分力,就是劳动阶级的力量,因为他们在任何时代都占人口的大多数。 来自社会各阶级和各领域的合力如何形成以及形成什么样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运动决定的。在无数的个人、阶级的意志和愿望中,究竟哪些意志和愿望以何种方向“融合”到合力中去,何种意志能在何种程度上取得成功,归根到底是由它们在多大程度上顺应了经济运动即广大劳动者推进物质生产力和经济交往方式前进的运动的方向决定的,说到底,是由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广大劳动群众的支持或响应决定的。 总之,在整个社会历史运动中,经济运动是“最后动力”;顺应经济运动方向的力量和与经济运动方向背道而驰的力量之间的政治斗争或阶级斗争,是在“最后动力”驱动之下发生反作用的“直接动力”或“杠杆”;同时,还存在着其他许多来自不同阶级、不同领域的直接动力或杠杆;最后,所有这些动力在经济运动这个原动力驱动下,形成一个总的合力,促成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切历史事变和历史过程。 3为什么说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要点: 从理论体系来看,是因为它的前提或出发点是人,它的归宿点也是人。“现实的个人”或“现实的人”这个前提或出发点,是针对唯心论者和费尔巴哈那样的机械唯物论者用以作为他们的理论前提的抽象的“人”而提出来的,指的是真实的、“有生命的人”,而不是唯心论者和费尔巴哈那样的机械唯物论者所说的那种“幻想中的人”。 这就使我们看到,是以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活动着、发展着的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为前提,还是以想象中的具有永恒不变的“人性”的、抽象的“人”和他们的“意识”为前提,就成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的分水岭。 以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为前提,就能科学地阐明现实的人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如何在自身的实践活动推动下发展的历史过程,阐明现实的人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自身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推动着社会活动、政治活动和精神活动等等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从而把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为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和与之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发展,由此形成具有完整科学体系的唯物史观或实践唯物主第 10 页 共 14 页 以上仅为参考答案,简答、论述题均只列及

    注意事项

    本文(《史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