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新苏教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

    • 资源ID:3112214       资源大小:49.43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苏教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

    新苏教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第六单元 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整数加、减法教学的最后一个单元。安排的口算、笔算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需要的、经常接触的、最基本的运算,且笔算的教学要求基本控制在三位数加、减的范围内,既确保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要求,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为此,本单元适当加强了估算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运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发展估算能力。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全面理解和掌握笔算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还为进一步学习两位数乘两、三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加、减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结构,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为以后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计算实际隔位退位减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学生很容易发生错误,所以三位数加、减法笔算中连续进位加和退位减、隔位退位减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并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整百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能正确的进行接近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估算。 2.使学生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探索并理解两、三位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使学生经历探索并归纳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概况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 2. 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 3.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 课时安排: 17课时 2课时练习与机动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59-60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验不同算法间的联系,整合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得数。 2使学生在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并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感受探索口算方法的不同策略,发展初步的分析、比较和抽象、概况等思维能力;体验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感受转化思想,积累联系已有认识学习新知识的初步经验。 3使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交流等活动,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初步培养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探索口算方法的成功感,提升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1口算: 15+4 8+9 20+3 7+16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口算的。 2出示例1的情境图。学校跳绳比赛活动,你从图中能知道什么?根据这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红跳了多少下?小军跳了多少下? 二、交流共享 明确问题:“小红比小华多跳23下,小军比小华多28下”是什么意思?分别怎样列式?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算式,提问:你能口算出得数吗?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是怎样算的。在此基础上,在指名说说,并适当加以点评。对于不同的口算方法,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板书。 引导学生总结两道算式的共同点,揭示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提问: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交流中小结:这两道题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时都可以采用相同的思路和方法,只是第一道相加时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相加时需要进位。今后在口算时要注意适当加以区分。 三、反馈检测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的结果直接写在教材上。 集体反馈,电脑验证。 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 第1题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 第2题让学生体会进位加与不进位加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选出其中一组题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的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订正。 小结: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验证口算的结果。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根据要求在教材上填表。 集体订正。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以及为什么这样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集体订正。让学生将自己分析、思考的过程说给大家听,同学间互相补充、互相评价。 四、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五、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1页-62页例2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验不同算法间的联系,整合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差。 2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初步能力;感受探索口算方法的不同策略,发展初步的分析、比较和抽象、概况等思维能力;体验新旧间的联系。 3使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交流等活动,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初步培养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探索口算方法的成功感,提升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先学探究 1口算。 24+45 12+75 36+18 207 24+49 15+75 55+18 5020 说说“36+18和207”的口算方法。 2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 23+52 35+14 69+13 54+17 说说估算方法。 二、交流共享 教学例2。 出示教材情境图: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们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624 5627 这节课我们研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你能口算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吗?到小组里说说自己口算的方法,再听别人的算法。 全班交流。重点放在退位减上,多让学生说一说。 比较:上面两组题在计算时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都可以先用被减数减减数十位上的数,再减个位上的数,也都可以先减个位上的数,再减十位上的数,还可以十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分别相减,然后把两次减得的差合起来, 不同点:第一题是不退位减,第二题是退位减,特别是用第二种方法计算退位减时,要从被除数十位上退一作十,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后再减, 小结:同学们通过合作得出了好几种不同的算法,也通过比较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电脑出示第1、2题,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结果直接写在教材上。 集体反馈,电脑验证。 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选出其中一组题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订正。 小结: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验证口算的结果。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根据要求在教材上填表。 集体订正。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以及为什么这样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说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教材上提出了什么要求。 学生交流估算方法,再通过计算,检验估算的情况。 四、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五、课堂作业 第三课时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3页-64页例3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解决比较简单的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认识加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和问题,能说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正确列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会实际问题的检验,能根据数量间的联系检验解题结果。 2使学生能主动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感受解决加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步骤;能大致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感受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分析、推理等初步的思考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生活里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里的应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通过成功探索问题解决,获得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分析和解决加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分析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用前面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实际问题。 二、交流共享 教学例3。 大家知道乘车的时候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出示例3情境图。 学生看图,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知道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吗?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汇报讨论结果: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或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学生选择一种方法列式。 小结:我们可以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也可以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大家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34+1815或3415+18. 怎样计算呢?同桌之间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解答正确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检查?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学生读题,小组交流想法,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并填空。 集体交流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线段图,可以先算出,一共运来多少袋水泥?再减去用去的。 学生列式计算。 订正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境图。提问: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可以怎样解答?请同学板演算式。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12060是什么意思,再加80什么意思,还可以怎样列式?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表格。表格告诉我们什么? 提问:不会游泳和不会溜冰的各有多少人?你会列式计算吗?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解决实际问题,知道了增加就加,减少就减。 第四课时 练习六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5页练习六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正确口算得数;能根据算式特点估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得数的大体范围;能联系生活经验正确列式解决比较简单的加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口算适当提高熟练程度和口算能力,培养估算意识,促进数感发展。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口算方法的合理性,体会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初步体会数学的特点。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口算 指名口算。 先比较前面两组每组上下两题的区别和联系。再比较前面两组每行左右两题的区别和联系。 2揭示课题。 板书:练习六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2题。 同桌两人合作练习。 2完成“练习六”第3题。 先明确题目要求,再交流估算方法。 在教材上用“”圈出得数比50小的算式,用“”圈出得数比50大的算式。 3完成“练习六”第4题。 让学生直接写得数。 注意速度。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5题。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下车15人”“上车11人”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指导。 2.完成“练习六”第6题。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用这一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五课时 练习六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6-67页练习六第7-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学会和大于100的整百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说明算法,数量的口算得数,提高口算能力;能应用知识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了解相关问题的数量关系,提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间的联系,积累旧知识学习新内容的经验;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和大于100的整百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口算。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这节课老师想知道大家计算的熟练程度,你准备好了吗? 出示课题:练习六 完成“练习六”第7题。 引导学生先口算每组题的地1小题,再算第2、3小题。 口算结束后交流算法。 让学生说说通过口算发现了什么?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8题。 对比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你发现了什么? 2完成“练习六”第9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口答,部分题目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习六”第10题。 学生读题,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求什么? 学生口答。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1题。 说说原有、卖出、还剩的之间的关系。 学生各自填表。 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六”第12题。 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订正时说说解题过程。 3完成“练习六”第13题。 指名说说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 独立解答。 交流并订正。 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四、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整十数、整百数加减的口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课时 练习六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练习六第14-19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说明口算方法,能说明解决加、减法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感受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发展分析、推理等初步的思维能力,培养应用意识。 3使学生能感受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作用;发展认真计算和严谨思考的学习习惯,以及按规则办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我们前面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自己举例吗? 2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这些知识。 板书:练习六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4题。 学生独立口算,校正时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并说说同一组三道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2完成“练习六”第15题。 学生根据加法、减法的关系填表,做完后交流。 3完成“练习六”第16题。 学生完成在教材上,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教师评价时,表扬做得对、做得快的同学。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7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六”第18题。 看线段图,我们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指名学生口答。 3完成“练习六”第19题。 根据条件,你能提出问题解答吗? 学生解答。 4动脑筋想一想,完成教材第67页的“思考题”。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七课时 三位数加法的笔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69页例4“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进位加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三位数加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笔算三位数的加法;学会用交换加数再算一遍的方法验算加法,体会交换加数相加得数相等的事实和规律。 2使学生通过探索和笔算,提高笔算能力;通过联系已有的笔算知识学习三位数加法的笔算,体验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在归纳、概况加法笔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综合、概况等初步的思考能力。 3使学生能主动思考、独立计算,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感受,提升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认真计算和检验结果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十位向百位进位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1口算。 4+6 50+90 60+90 8+3 70+80 3+7 问:这几题都是什么加法?每题的和最高位都是几?为什么都是1? 2算。 37+25 64+8 问:这两题在笔算时分别是怎样加的? 导入新课:笔算百以内进位加法时,要先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些知识,学习三位数加两、三位数。 板书课题:三位数加两、三位数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4. 出示例题,学生读题,要求“一共制作了多少幅?”你会列式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2+86=? 提问:你会用竖式算出142加86的和吗?大家来试一试吧。 让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计算方法,得出计算结果写在横式上。 谈话:要想知道我们算得对不对,可以怎么办? 2教学“试一试”。 请大家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643+752=? 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索计算方法,交流计算方法,讨论6加7得13怎么继续算。 再让学生交换加数位置,用竖式验算。 3总结计算方法。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加法,能不能总结一下笔算进位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互相讨论,然后指名说一说,逐步形成如下认识: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某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注意最后一题“百位满10向千位进1”。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分别做每组上下两题,观察两个加数,发现上下两题交换位置,两人相互检验。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激发学生练习兴趣。不要求做得快,只强调全做对,并认真验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说出图意,自己解决问题,正确计算出来。 四、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索了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计算练习巩固了知识。用竖式计算加法应注意数位对齐。 第八课时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71页例5、“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联系整百数的口算,初步学会用于加数接近的整百数估计三位数加法的得数;通过应用加法笔算法则进行计算,探索三位数加法连续进位的方法,加深认识加法笔算法则,能正确笔算连续进位的三位数加法。 2使学生通过估计和笔算,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发展,积累数学学习的初步经验。 3使学生感受探索数学知识、方法的成功,激发学生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认真计算、验算和及时改正错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估算意识的培养。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1竖式计算。 254+942= 87+261=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提问:第1小题为什么千位上是1?第二小题百位上应该是几?为什么? 大家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今天我们还将接着学习进位加法,与上节课不同的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是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5. 学生读题,思考:怎样求两个年级一共捐了多少本? 提问:你能列式吗?教师板书:298+405=? 你能先估算一下一共几百本吗?说一说是怎样估算的。 你能用竖式准确地计算吗? 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计算方法。 和的十位应该是几?百位呢?为什么? 你做对了吗?你能交换加数的位置验算一下吗? 小结: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2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向千位进1. 集体订正,并验算。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创设情境,请学生当小医生帮助啄木鸟。 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出错在哪里,说给同桌听,然后改正过来。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竖式计算并验算,小组内检查,互评完成情况。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说出图意,自己解决问题,正确计算结果。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答。 四、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归纳: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第九课时 三位数加法的笔算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2页练习七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加法笔算方法和加法验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法,并能验算计算结果;能探索、发现和是1000的两个加数间的关系;能应用加法计算计算解决相关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练习提高加法运算的能力,发展相应的数感;在探索简单规律中发展观察、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进一步体会简单加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 2使学生进一步发展认真计算、及时改正错的态度和习惯,初步培养按法则、规律办事的意识。 教学重点: 巩固三位数加三位数。 教学难点: 提高计算正确性。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今天我们一起回忆前面学习的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算法。大家还记得是怎样计算的? 2大家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计算时一定要细心,可以用估算的方法帮助检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今天就一起来完成“练习七”。板书:练习七 二、笔算练习 1完成“练习七”第1题。 让学生比一比每组两道题哪儿相同、哪儿不同。 学生笔算每组各题的得数,指名学生板演。 2笔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428172 777223 243757 学生笔算,指名三人板演。 检查计算过程、得数和验算方法。 3做练习七第3题。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找一找、连一连。 三、笔算应用 1做练习七第4题。 让学生读题,说说有什么条件,求什么问题。 交流:算式表示的什么意思?能说说哪两个数量相加是一共要载的棵数吗? 2完成练习七第5题。 学生读题。 提问:有哪些条件,求的什么问题? 学生列式解答。 交流:你怎样解决的?这是先根据什么求黄鸡的只数,再根据什么求黑鸡的只数? 四、练习总结 1回顾小结。 提问:回顾一下,我们练习了哪些内容?你对笔算加法有哪些体会?还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 2布置作业。 练习七第2题。 第十课时 加法口算和笔算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73页练习七第6-11题,“动手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法口算和三位数加法笔算的方法,能正确计算;巩固按整百数估计加法得数的方法;能应用加法计算解决相关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口算、笔算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加法运算能力,在估算中继续发展数感;进一步体会简单加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通过动手做发现加法的简单现象,体会观察、比较和发现规律的过程。 第十课时 三 位 数 减 两、三 位 数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计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学会减法的验算方法, 2、体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培养积极思考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用具: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1.用竖式计算:43-21 68-7 说一说笔算两位数减法怎样算? 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将利用以上的知识学习千以内的笔算减法,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减法。 二、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校是书香校园,图书室里有许多同学们喜欢看的书。想不想去看一看?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借出93本是多了还是少了?要求还剩多少本用什么方法解决? 三、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探讨:215-93= 提问:你能列出算式吗?生答:215-93= 提问:怎样计算这道横式?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竖式计算 汇报: 我是用竖式计算的: 百 十 个 2 1 5 - 9 3 1 2 2 刚才在计算时,大家都碰到了十位上的1减9不够减,你们是怎么办的? 在百位上的数相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为了不忘掉被减数百位上退走的1,可以怎么办? 提问: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怎样计算? 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小结:刚才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我们在写竖式时一定要注意这几点,最后还不能忘记写横式上的得数哦! 2、探讨21593的验算方法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道题做得对吗? 你们怎么知道是对的?会检查吗?,列出你的检查方法。 汇报 小结:这几位同学说得真好!同学们,这也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减法的验算”。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验算有所不同。 总结:同学们一定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因为“算得对不对只有验算才知道”。这样才能保证在做题时正确率高。 3.教学“试一试”。 指名板演并验算,并向全班同学解释自己的计算过程和方法。 同桌学生互相说说怎样计算的,着重强调百位上是几减几。 4.总结计算方法。 小组内讨论:用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通过讨论小结出: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作10再减。 四、反馈完善: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2 3 9 7 4 5 9 2 6 5 4 4 3 8 8 4 6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完成。比较每组中的两道题,看看两道题有什么联系?由此你发现了什么? 3、想想做做第4题 生自己看图,完整口述题意。 生独立完成。 集体核对。 生说一说解题思路。 4、想想做做第5、6、7题。 第5题让学生口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每组中的两题。发现每小题下面一组题是连续退位减。 第7题练习连续退位减法,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注意验算,同桌互评共同订正。 5、想想做做第8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6、想想做做第9题。 学生看表格,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五、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我们要会用学到的本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 第十一课时 隔位退位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笔算减法中隔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过程。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隔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隔位退位减的算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教材例7中的画面,让学生阅读人物对话。 提问: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二、交流共享 1、谈话:求“一年级同学画了多少幅儿童画?”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204108=? 列出竖式,让学生观察竖式,并思考:按我们已经学过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现在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 2、谈话:“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十位上是0,怎么办?”这是一个新的问题,我们这节课就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能用拨算珠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拨算珠计算。 可以自己算,也可以与同学交流。 在班内交流拨珠计算方法。交流过程中提问: 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十位上又是0,你是怎么办的? 百位上拨去一颗算珠,接下去应该怎么办?十位上现在有十颗算珠了,再接下去该怎么办? 联系拨珠的过程进行竖式计算。 先在小组内研究计算方法,自己在教材上算出得数,再在班内交流。交流时指名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 3、谈话:像这样难算的题目,要想知道我们算得对不对,应该怎么办? 让学生一起验算。 小结。提问:这节课的减法计算与以往的有什么不同?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在学生回答时板书课题。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做题。指定两人板演,每人做一组题。 全班订正交流,比较每组两题的不同点。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帮助啄木鸟指出题中的错误在哪里。 交流:在减法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独立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计算。 验算时,对已发现的错误要查找原因。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观察题中插图,你了解哪些信息?自由发言,全班学生列式计算。 对学生进行保护牙齿的教育。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读题,口答,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四、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这节课学习了两步计算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 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某个数位退去了1,要记得减去1,再减减数。 第十二课时 练习八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计算中需要隔位退位减的情况。 2、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计算中需要隔位退位减的情况。 教学难点: 熟练计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上节课我们学会了如何计算被减数的中间或末尾出现0的情况,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指名学生板演。 提醒学生连续退位减要注意什么。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2题。 组织学生分组练习。 分组讨论,比较每组练习的特点。 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逐一分析每组练习。 注意被减数、减数的变化情况。 2、完成“练习八”第3题。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巩固退位减的方法,并进行验算。 指名板演,逐一交流。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4题。 提问: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怎样计算? 学生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八”第5题。 指名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获得解题思路。 四年级订多少份?六年级呢? 该怎样列式? 列式解答,组织交流。 四、反思总结 提问:通过这一节课的练习你进一步学会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的体会? 希望大家在课后多练习,做到熟能生巧。 五、课堂作业 补 第十三 练习八 教学目标: 3、正确计算三位数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4、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计算中需要隔位退位减的情况。 教学难点: 熟练计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知识再现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三位数的减法。板书课题 2、口算。 出示“练习八”第6题。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口答,齐说得数。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7题。 组织学生讨论,被减数、减数、差之间的关系,计算完成填表。 2、完成“练习八”第8题。 提问:三个数连减你准备怎样计算? 学生计算,指名板演。 小结并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9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中的信息。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根据题中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减法计算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自己解答。 集体交流。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10题。 指名学生读题,提问: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八”思考题。 先组织学生理解题意。 组织学生列式计算。 解题交流,揭示规律。 教师讲解,提示重点。 四、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完成了“练习八”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五、课堂作业 补 第十四课时 复习 教学目标: 5、巩固减法的笔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计算;会用差加上减数的方法来验算减法,自觉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6、能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自觉地进行估算。 7、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引导学生整理。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复习”第1题。 出示题目指名口算。 2、完成“复习”第2、7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组织交流小结法则。进一步比较各组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变化情况,比较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3、完成“复习”第3、4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组织交流,鼓励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 4、完成“复习”第8、9题。 组织学生填表填空。注意加法算式中,加数与和的关系,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关系。 5、完成“复习”第10题。 让学生完成两组算式,发现其中的规律,自己写一个三位数,试试自己总结的规律是否正确。 6、完成“复习”第5、6题。 组织学生理解题意。 板演列式计算。 集体交流订正。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复习”第11题。 指名学生读题。 帮助学生分析题目意思。 先求二等座位个数,再求二等座还剩多少空座。 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复习”第12题。 组织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 注意区分“这时博物馆里有多少人?”和“进馆参观有多少人?”问题的不同。 3、完成“复习”第13题。 学生自读题目。通过估算哪三个年级人数靠近1000人,把它们分成两组。 4、完成“复习”思考题。 学生自己圈数计算,比较发现什么时候差最大,什么时候差最小。 教师帮助小结规律。 四、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五、课堂作业 补

    注意事项

    本文(新苏教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