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怎样教好孩子一年级应用题.docx

    • 资源ID:3106948       资源大小:44.96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怎样教好孩子一年级应用题.docx

    怎样教好孩子一年级应用题怎样教好孩子一年级应用题 众所周知,应用题的学习一直是困绕部分学生的一个“拦路虎”,一年级小学生接触到的应用题都是简单的“求和”、“求剩余”的应用题,看起来容易,但是由于学生刚刚入学,认字不多,阅读和书写都比较困难,分析数量关系和选择运算方法对他们来说,仍然是一件相当费力的事。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历来都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很多学生所惧怕的。为什么呢?除了因为应用题是对思维能力的一种检验外,还在于没有进行一个系统的训练,没有让数学的思维语言与学生的生活语言联系起来,所以我认为应用题教学应从低年级抓起。经过反思,我从自身教学思想和方法上,也找到了一些问题。对教材编排特点的理解应该更加准确和深入,吃不透教材的精神,就很难做到得心应手的使用。以前在教学时,总是按照课本一个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注意了把每个知识点砸实,训练学生达到相应的要求,而没有更多的思考知识之间的结合点,也没有更深入的研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切入点,这样以来就不利于分散教学难点,就会导致学生在接触教学难点时感到困难。通过学习和思考使我认识到,教师应该把数学教材看成是内容与思想方法的统一体。教师如果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了解他们在教材中是如何渗透的,就能明确教材为什么这样编写,就能从整体上、本质上去理解教材,以较高的观点分析教材和处理教材,科学、灵活的设计教学方法,时刻注意利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融合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 因此,在一年级加减应用题的启蒙教学中,我注意了四个阶段不同层次的教学。 一、在图画应用题中,初步渗透应用题的结构 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必须有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与已知条件有关系的的问题。这是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如果学生没有形成这样完整的概念,那么,就没有具备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这种能力,要靠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 一年级“图画应用题”教学是“表格应用题”和“文字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处在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阶段。教学时关键在于教学生领会应用题的结构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对此,应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实物或事例进行直观教学,以达到顺利过渡到“图文应用题”教学的目的。教学时我是分这样三步进行的。 1、教师故意暗示学生接触应用题的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 自学生入学日起,便立足抓好应用题的基础工程,使学生对应用题有超前认识,在认数及计算之中渗透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创设应用题的语言叙述基础。如结合课本主题图要求学生口述:“l个小朋友在写字”;“3个阿姨在装电视机”;“5位解放军叔叔在巡逻”;“6个小朋友在打扫卫生”;“小英左边6只鸡,右边l只鸡,一共7只鸡”,等等。同时结合教材所编加减法的内容及插图要求学生说:“小明右手拿1个黄气球,左手拿1个红气球,一共有2个气球”;“4只小熊猫,走掉1只,还剩3只小熊猫”;“有4只白色小兔子,又跑来1只黑色小兔子,一共5只小兔子”,等等。 教师在“认数”和“计算”教学中经常巧妙地把有关内容叙述成应用题形式,无形中加深学生对未来应用题结构的印象。如:在进行“数的认识”教学时,计数器上总是拨成“几加1”,这不仅暗示学生几的后面是几,同时教师把自己的动作叙述成“先拨几颗珠,再拨1颗珠,一共是几颗珠”的形式。又如:在教学“3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时,把“l23”叙述成:“l只”小猫在玩球,又跑来2只小猫。一共有多少只小猫?把“31”叙述成:“3个苹果,刺猖背走1个,还剩多少个苹果?”等等。 上述练习先由教师口述逐步过渡到学生仿述,最后到学生独立口述。 2、教师着意引导学生理解应用题的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 在教学“5的认识”后,教材上便正式出现了图画应用题,这里是图画应用题教学的重点。我把这两道例题分别制成活动幻灯片,按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幅图:出示3只猴子,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再出示2只猴子,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出示括线“ ”,教师着重讲清楚其作用启发学生回答,教师再在3和2之间板书“”。出示“?”。诱导学生回答;“把它们合起来后共有多少”教师在“3+2”的后面板书“5”。引导学生说出单位“只”,教师便在幻灯片上“?”的后面出示“只”。要求学生根据教师出示幻灯图的先后顺序口述:“有3只猴子,又跑来2只猴子,一共有5只猴子。”教师小结:“3只”和“2只”是告诉的两个条件,“一共?只”是要求的问题。 第二幅图:出示荷叶上停着的4只小青蛙,引导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4”,紧接着出示“ ”。运用幻灯的活动性蹦走2只青蛙,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2”。出示“2”,引导学生回答“?只”表示“荷叶上还有多少只”。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很快能说出“2只”。教师启发诱导得出“2只”是“4只”减“2只”得来的。教师在4和2中间板书“”并在后面板书“2”。要求学生根据教师出示幻灯图的先后顺序口述:“原来有4只青蛙,蹦走2只,还剩2只青蛙。”教师小结:“原来有4只”和“跳走2只”是告诉的两个条件,“还剩?只”是要求的问题。 通过上述分层次教学,化难为易,学生容易理解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 3、教师特意要求学生找准应用题的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 教学的目的,总是要让学生通过努力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在教学上述两个图示应用题后特意要求学生自己找准应用题的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使之逐步成能力。对此又分三步进行: 及时训练,反馈信息。 学生在完成“猴子”、“青蛙”二例题后练习题时,不是一填了事,而是先要学生广泛发言,自己说图意、找准每题的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学生现炒热卖,则不难说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如:“前面有6条小鱼在游泳,后面又游来1条小鱼。一共有几条小鱼游泳?”条件是“6条小鱼”和“l条小鱼”,问题是“一共有几条小鱼”。“树上原有7只燕子,飞走3只,还剩几只燕子?”条件是“原来有7只燕子”和“飞走2只燕子”,问题是“还剩几只燕子”,等等。 迂回训练,触类旁通。 在教学“8的认识”后面的应用题课前,教师将上面的已谈二例题的活动幻灯片,让学生再看一遍再说一遍,以唤起他们对旧知识的记忆,从而给新的学习铺路搭桥。教师在教学新课时只要讲清花瓶上面“5朵”字样的作用外,两个例题、做一做和练习中相关习题均放手让学生自己说后再填。鼓励他们大胆说,让他们在自己的说中找准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让他们在自己的说中得到新的学习和锻炼。教师及时纠正错误和规范语。 变形训练,扩大眼界。 教学“9的认识”后面的图示应用题已不再是难事,教师着重抽出时间加强全方位的变形练习,扩大学生的眼界。如:对上述变形练习题采用“一变三”的训练。一道题通过活动幻灯变“一加两减”的三道题。这样不仅使学生牢牢把握所学内容,同时又沟通了知识的内在联系。 一年级图画应用题通过上述三步的教学,学生学得牢固,掌握得扎实,并为以后学习表格应用题及文字应用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表格应用题的教学中,使学生初步知道应用题的结构 实验教材第一册在十几减9、8后面编排了图文结合的表格应用题,明确提出:第一个条件是什么,第二个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这种编排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同时,也减小了向文字应用题过度的坡度。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理解和运用加减法意义进行计算的过程。它既有利于学生在运用中巩固所学知识,也有利于形成以“和”的概念为核心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我结合本学期的课题方案,运用渗透和迁移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来提高学生正确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在图画应用题的教学中,我加强了看图说图意、分析数量关系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就为顺利的进行表格应用题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使学生能够在迁移中学会全部知识。运用这种教学思想和方法,学生学的轻松,学的主动,激发了学习兴趣。 以导入为例,我以前在教学时,就会直接出示表格应用题,而忽略其与图画应用题的联系,新旧知识间缺乏巧妙的过度,在这次教学中,我使这样设计导入的: 出示小水星图谁来说图意? 根据学生叙述的图意,教师板书出本节的表格应用题: 水里有5只水星 又游来8只 一共有几只? 师:都是把你们刚才叙述的图意用文字和图画写在表格里了,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表格应用题。 通过学习图画应用题,顺利过渡到表格应用题,使学生比较清楚地看到了图画应用题和表格应用题的联系,即它们的表现形式变了,而本质是没有变的。这为解答表格应用题做好了知识上的顺利迁移的准备。 在新授环节里,认识条件和问题是教学的重点,必须让学生弄清楚第一个条件是什么,第二个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这个环节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同时,也减小了向文字应用题过度的坡度。 在认识条件与问题时,“条件”“问题”的概念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要反复说,并且要通过与图画应用题的对比,进一步明确二者是密切相关的,只是表现的形式变化而已。从而为解答表格应用题铺平道路。 在这节课中,可以说在很多地方运用了的迁移,如图画的图意就是表格应用题的题意,图上已经能看出的部分叫做条件,用问号表示的部分叫做问题,而分析的方法和解答的方法更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这节课重要应抓住对“表格应用题”形式认识和“条件”、“问题”概念的掌握来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后面学习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做好铺垫。 三、在文字叙述应用题的教学中,初步培养分析判断能力 图画应用题和表格应用题的教学,使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比较熟悉了,为进行主要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的教学作了辅垫。因此,我在教学主要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时,重点是引导学生怎样分析题意,确定算法。如教学“草地上的8只羊,又来了3只,一共有多少只羊?”时,首先让学生知道,象这样有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的叫应用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题里告诉我们的是哪两个数量?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羊该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要用加法算?接着告诉学生,解答应用题时,得数后面要写单位名称,还要回答题目中的问题。并且还要让学生知道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即第一步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第二步分析题意,根据条件和问题的关系确定算法;第三步,得数注明单位名称;第四步,口述答案。按照这些步骤解答应用题,既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的品质。 四、在进行变式应用题的教学中,初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1、隐含条件的应用题 低年级学生理解应用题时,对感性材料有一定的依赖性,必须借助直观手段提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如:“树上有6只猴子,地上有4只猴子,从树上下来几只猴子,树上和地上就能同样多? ”学生都错认为6 42,其错误矫正唯有靠直观感知。可让学生摆弄两排个数不等的棋子,从中可发现一排增加蕴含着另一排减少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而就能类比转化,触类旁通。学生不仅直观地看到了加、减之间的相对关系,还受到了相等与不相等的辩证过程的综合训练。对一些隐藏了条件的应用题,要让学生反复读题,正确、全面地理解其中的关键词句,挖出隐含的解题条件。如“果园里有桃树、梨树各30棵,苹果树和梨树同样多,三种树共多少棵?”学生只有理解了“ 各”“同样多”的含义,才能正确解题。 2、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儿童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这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且要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是儿童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教学活动中,我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让学生从多方面的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新学期开始了,小芳准备添一些学习用品,带了50元来到商店,请你们帮助小芳出一出金点子,要买些什么学习用品呢? 学生甲:我买一盒水彩笔和一块磁性画板,再买一本笔记本8元。 18+24=42; 42+8=50 学生乙:我买一个书包和一个转笔刀。 30+17=47 50-47=3学生丙:我买一个文具盒、一盒水彩笔、一本笔记本。 12+18+8=38 50-38=12 学生丁:我先买一支自动铅笔、一个文具盒。再买一本笔记本、一盒水彩笔。 2+12=14 8+18=26 50-14-26=10 无论学生用哪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都应该给予肯定、表扬,不能强求学生使用统一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学生自身的生活需要,设计问题,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相互学习,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而学会解决数学问题。 又如:在教学第二册“100以内进位加法”教学时,我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算算自己再过7年将几岁了?,然后让他们观察调查的长辈年龄表,都是几位数?小红的妈妈32岁,算算再过7年将几岁?十位上的数变了没有?再帮老师算算再过7年将几岁了?十位上的数会不会变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或借助摆小棒等方法多角度思考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学生做题也兴趣盎然,师生间其乐融融,整堂课学生的兴趣浓厚,思维活跃。 3、补充条件和问题 许多教师都有同感,随着应用题教学的深入,到补充问题和条件时,学生的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了。以前我总认为这部分知识是重难点,出错在所难免。见学生掌握不太好,因而进行了大量的同种类型的应用题训练,从而忽略了对应用题的对比和系统性训练,过多的练习反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应用题产生了惧怕心理。经过反思我认识到这正是学生对应用题结构掌握不够好,思维不够灵活的结果。要克服这一难点,就必须进行一系列的训练。但练习又不能只是机械的重复、简单的模仿,还必须有一定的变化,一定的兴趣,一定的难度,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解决不同的需求和渴望。怎么办呢?这就需要通过大量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课堂练习来完成,就需要让学生熟悉的生活事实进入课堂,使数学教学更具体、生动、直观,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数感,学会用数学眼光来观察世界,又要把知识应用于生活,从而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兴趣,学会生活的目的。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前提,也是激发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所以,我在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创设生活情境的前提下,采取了以下一此形式进行系统的训练: 选择条件或问题。从不同的条件或问题中选择适合的,补充完整再解答。对于不适合的,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为什么不对,同时及时表扬说得好的同学,鼓励大家敢于大胆地说。这样可以降低难度,克服一部分学生的应用题惧怕心理。 补充问题或条件。让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补充不同的问题或条件,再进行解答。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提出新的问题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贴近他们的思维实际,更能引起他们的探究。在讲解给应用题补充条件和问题这节课时,我是这样进行设计的: 投影出示:(还剩54只小动物,原来有多少只?)这道题后,请学生读题分析、说出解题思路,并进行列式计算。在学生读题、分析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发现了问题,勇敢地站起来对教师说:“老师,您这道题出错了;老师,这道题我不会做;老师,您这道题少条件,没有办法做”学生们说得多好呀,这个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就让学生自己发现了。由于是学生自己产生的疑问,发现的问题,他们学起来就更容易集中精力,更容易激发出他们求知的欲望。又如:“小明跳绳跳了36下,小红跳的比小明多12下,”学生既可以补充成一步计算的,也可以是两步计算的,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练习,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层次去补充去解答,教师以不同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这样,可以了解学生学习“最近发展区”,既让学生“跳一跳”,又能让他们“摘到桃”,以这种开放的形式,不确定的问题来解放学生的思维,既使学生在补充的过程中,明白了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搭配联系,又保持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 选择条件和问题组成应用题。如有5个条件3个问题,让学生从中选择出恰当的条件和问题组成不同的应用题再解答,看谁组织得又好又多。这种形式可以尽可能地训练学生数感,让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思考、感悟应用题的牲,体会其中的辩证关系,找准其中的解题关键,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多余条件和多余问题的辨别能力。这类训练也应重视学生的层次性。 根据线段图编应用题。通过这类训练,可以让低年级学生学会看线段图,能说出线段图中知道什么,求什么,能从问题出发,说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去寻找解题的途径,从直观形象到逐步抽象地理解应用题的图示法,编出他们非常容易接受的生活应用题。这也为中高年级学生利用画线段图分析、解答应用题作好准备。 总之,通过有计划、有安排的的训练,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将应用题的思维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思考应用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有显著提高,思维水平有显著提高,在单元检测中应用题的失分率明显降低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激活了学生思维,充分调动了学生内在的智力潜质,从而从练习形式的活最终过渡到学生思维的灵活。

    注意事项

    本文(怎样教好孩子一年级应用题.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