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林场红松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 资源ID:3057000       资源大小:228.50KB        全文页数:4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林场红松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市#区胜山林场红松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2014年8月目 录第一章 总论11.1 项目背景11.2 项目概况41.3问题与建议6第二章 市场预测82.1 产品市场供应和市场需求预测82.2产品先进性、适应性、竞争能力和进入国内外市场的前景222.3 产品销售方案、营销策略232.4 销售队伍、网络建设232.5 市场风险24第三章 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253.1 建设规模253.2 产品方案25第四章 场址选择274.1 场址所在位置现状274.2 场址建设条件274.3 场址选择结论31第五章 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325.1 技术方案325.2 主要设备方案385.3 工程方案43第六章 主要原材料、燃料供应476.1 主要原材料供应476.3 主要原材料、燃料价格47第七章 总图运输与公用工程487.1 总图布置487.2 场内外运输497.3 公用辅助工程49第八章 节能节水措施528.1 节能措施528.2 能耗指标分析52第九章 环境影响评价549.1 场址环境条件549.2 项目建设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549.3 环境保护措施方案559.4 环境影响评价56第十章 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5710.1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5710.2 安全防护措施5710.3 安全组织及教育5810.4工业卫生5910.5 消防设施60第十一章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6311.1 组织机构6311.2 人力资源配置63第十二章 项目实施进度6512.1 建设工期6512.2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6512.3项目实施进度表66第十三章 投资估算6713.1 项目投资估算6713.2资金来源与融资方案70第十四章 财务评价7214.1概述7214.2财务评价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7214.3销售收入估算7414.4成本费用估算7414.5经营成本与总成本7414.6盈利能力分析76项目投资现金流量分析7614.7偿债能力分析7714.8财务生存能力分析78第十五章 不确定性分析7915.1概述7915.2盈亏平衡分析7915.3敏感性分析79第十六章 工程招投标8216.1招投标依据8216.2招标范围8216.3招标组织形式8216.4招标方式8316.5 招标基本情况83第十七章 结论与建议8417.1结论8417.2建议84第一章 总论1.1项目提要1.1.1 项目名称#市#区胜山林场红松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项目1.1.2 主管单位#省林业厅1.1.3 建设单位#市#区胜山林场1.1.4 法人代表#1.1.5 项目性质新建1.1.6 建设地点#市#区胜山林场1.1.7 主要建设内容与规模(1)调查与收集工程:种质资源野外收集500份、购置野外调查工具设备14台套。(2)扩繁与保护工程: 建立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区50hm2、种质资源异地保存区3hm2、建设日光温室1000m2、扩繁圃3hm2。(3)研究开发工程:购置信息设备1套。(4)辅助工程:设立界桩120个、标牌20000个、界碑2个,购置通信设备1套、档案设备1套。1.1.8 建设期 项目建设期为2年,2015-2016年。1.1.9 建设投资项目建设总投资为230万元,其中:建筑工程费146.5万元,占总投资63.7%;设备购置费17.7万元,占总投资7.7%;安装工程费35.1万元,占总投资的15.3%;其它费用30.7万元,占总投资13.3%。1.1.10 资金来源项目建设投资申请国家投资138万元,占投资额的60%,地方配套92万元,占投资额的40%。1.2可研报告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4)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林业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5)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6)全国林木种苗发展规划国家林业局2010-2020(7)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技术规程国家林业局 (8)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原则与方法标准GB T 14072-1993 (9)#省林业厅生态工程建设规划#省政府(10)#省林木种苗建设“十二五”和长远发展规划1.3 建设目的为贯彻国家生物资源战略,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本着从实际情况出发,原地保存与异地保存相结合的原则,建设#市#区胜山林场红松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项目,使红松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为林木育种提供选育材料。通过种质创新,有效地开发利用优异的种质资源,满足现代林业建设需求。1.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经济技术指标详见表1-1。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表1-1 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数量单价(元)一调查与收集工程1种质资源野外收集份5005002高倍望远镜台330003测高仪台36004测距仪台36005gps定位仪部350006资源采集工具套230000二扩繁与保护工程1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区hm250150002种质资源异地保存区hm23400003日光温室m210005004扩繁圃hm2315000三研究开发工程1信息设备套130000四辅助工程1界桩个1205002标牌个2000033界碑个2150004通信设备套1300005档案设备套1300006五总投资万元230其中:国家投资万元138地方配套资金万元921.5可行性研究结论胜山林场红松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项目是一项社会性公益性极强,生态效益明显的基础性工程。该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我国森林植物种质资源保存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有利于创新种质、改善树种结构、有效开发利用红松优良种质资源;有利于保护、丰富和发展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的森林资源,加强北方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同时可以提供木材及林副产品;有利于提高北方地区的林业基础建设水平,加快现代林业建设步伐。 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和论证,确定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和林业产业发展政策,符合国家的资源战略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针,建设条件较好,土地权属明确,管理机构齐全,总体布局合理,建设规模适度,资金投入适当,生态、社会效益十分显著。项目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2.1项目建设背景与由来林木种质资源即森林植物种质资源,负载着野生植物、野生动物和微生物的种质资源,是陆地生物(包括农作物野生种及近缘种)基因的“避护所”和“主基因库”。林木种质资源又是林木良种繁育的原始材料,是林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森林植物物种及种质丢失,将引起邻舍生物种及其种质以4-13倍的速率丢失。因此,林木种质资源是否得到良好的保护不仅关系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是生物种质资源的基础种质,关系到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我国是世界上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工作却远远落后于林业发达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大量流失和破坏,保护林木种质资源迫在眉睫。 #省森林分布地域辽阔,生物多样性丰富。境内有西伯利亚、蒙古和长白三个植物区系。植被类型有寒温带针叶林类型,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类型。林木种质资源丰富。由于受全球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变化,特别是气候条件方面,森林开垦、水及空气的污染、外来物种入侵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野生生物物种的适宜生境被分割、萎缩、岛屿化程度加大甚至丧失,从而造成部分物种数量急剧下降、濒危乃至灭绝。因此,保护好现有自然生态环境,建立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区,增加收集保存植物物种数量,提高野生植物物种繁衍能力,保持其遗传多样性,势在必行。“#区胜山红松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项目”起源于东北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众所周知,现今的森林已遭受严重破坏,如果被动的依靠天然更新百年内难以重现原有林相,仅存的一些优良基因也更加难于保存。有鉴于此,本项目提出,采用现代营林技术,建立红松种质资源保存区,实施基因原地存护与基因异地存护。红松(Pinus Koraiensis)属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中国只分布在东北的小兴安岭到长白山一带,半阳性树种,浅根性常生长在排水良好,湿润山坡上,土层深厚肥沃处生长旺盛。材质轻软,结构细腻,纹理密直通达,形色美观,耐腐朽力强,是建筑、桥梁、枕木、家具制作的上等木料。红松的枝丫、树皮、树根也可用来制造纸浆和纤维板;从松根、松叶、松脂中还能撮取松节油、松针油、松香等工业原料;枝、叶、种子均可入药,种子可食,具有保健作用,作为经济林树种发展潜力巨大。经研究和实践证明,森林植物种质的自然变异主要是在它的原生或次生中心出现的,这些地区的种质资源往往蕴藏着需要保护和利用的基因资源,到起源中心去搜集和保护,可以得到丰富的基本种质。胜山林场地处小兴安岭北坡,是我国红松分布最北部界线,加之地形变化比较明显,森林的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也较明显,自然变异更为丰富。鉴于胜山林场位居红松天然分布区内富集地,生境多样性与遗传多样性丰富,林地的气候、土壤适宜红松生长发育,没有严重的自然灾害记录,完全具备建设红松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项目的自然条件。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需要 生物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丰富的食物、药物、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大量的工业原料。生物多样性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森林遗传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最有价值、最有战略意义的财富。保护遗传多样性的目的是防止物种灭绝和基因丢失,保护种群内等位基因多态的频率,保存森林遗传多样性,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人们之所以称自然界的种质资源为“战略资源”,因为它不仅维系着人类的现在,也关系到人类的未来。2.2.2丰富森林遗传与树木改良物质基础的需要国内外近半个世纪森林经营和林木育种实践表明:林木育种是对森林遗传资源进行选择、评价和利用的技术组合,林木遗传改良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森林遗传资源的丰富程度。林木育种具有提高生产力的重要功能,优良品种是提高林业生产力,充分发挥林业生态功能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目前林业生产中良种率低下的问题严重,将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有机结合,加快良种选育进程,培育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优良林木新品种是现代林业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森林遗传与树木改良的物质基础和源泉是林木的种质资源,是决定育种效果的关键,育种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效掌握足够遗传多样性的林木种质资源并科学利用。森林遗传多样性是林木种质资源研究的重要内容。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和最重要组成部分,遗传多样性是描述遗传变异和研究维持变异的机制,是合理利用遗传变异的科学依据。为此,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的研究,将种质资源视为“大科学”领域,是代表国力的重要资源。2.2.3推动林木种苗良种化进程,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世界各国,特别是林业发达国家对林木种质资源工作极为重视,种苗生产实现良种化,并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实行集约经营和管理。实践证明,林木种质资源是创造和孕育良种的有效途径之一。与国外林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优良种质资源建设起步晚,投资严重不足,良种化程度低,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林业生产对优良种质资源的需求。为此,必须借鉴林业发达国家种质资源建设的经验,建立种质资源保存基地,以推动造林良种化进程,满足现代林业建设需要。林业“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把保护、恢复和发展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提到事关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新形势要求林业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因此,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林木优良种质资源基地,正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必然要求。2.2.4保护红松种质资源的需要由于长期以来对红松天然林的成、过熟林采伐利用,导致高产、优质的红松基因型也随之消失。因此,调查、收集、选择并保护日益枯竭的优质红松优良基因资源是当务之急。通过项目建设收集红松分布区的种质资源,分别速生、高结实、高纤维、高产脂、高红心率等类型集中建立种质资源保存区,为进一步筛选、开发利用红松优良基因资源奠定基础。2.2.5提高红松良种选育水平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依靠科学进步是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增加良种和苗木的科技含量,才能提高林木良种和苗木对林业的贡献率。通过原地保存和异地保存并举,收集保存红松分布区内速生、高结实、高纤维、高产脂、高红心率的优良种质,采用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不断选择优质、高产、抗病虫红松种质,持续创新红松种质,满足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福荫子孙林业建设需求,是林木育种工作急需重点突破的课题。第三章 项目建设条件分析3.1自然地理概况3.1.1地理位置#区胜山林场位于小兴安岭北坡,北与#区三站林场相邻,西与#区大岭林场相接,东与孙吴县接壤,地理位置为东经126°37126°55,北纬49°2549°35。3.1.2气候条件#区胜山林场地处寒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秋季短促温湿,光照充足,无霜期80-90天,年平均降水量550-620,年积温1450-1750度。3.1.3 地形地貌条件#区胜山林场地处小兴安岭北坡,为大小兴安岭的过渡地带,地形为低山丘陵,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均坡度10°左右,最大坡度40°左右。海拔高度一般在450-600m之间。3.1.4 土壤植被条件胜山林场共有8个土壤类型,23个亚类,21个土属,50个土种。常见的土壤类型有以下几种:暗棕壤、草甸土、沼泽土、黑土、泥炭土、石质土。我场植被属小兴安岭北坡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地带,共100余科500余种,乔木主要有红松、落叶松、白桦、柞树、椴树、山杨、云杉等,其中,比较珍贵的树种有红松、黄菠萝、水曲柳、紫椴等。灌木主要有榛子、胡枝子、杜鹃、毛赤杨、绣线菊、都柿、刺玫果等;草本植物主要有乌苏里苔草、塔头苔草、蕨类、沙参、铃兰、漏斗菜、地榆、升麻、唐松草、小叶章等;中草药植物有黄芪、龙胆、刺五加、五味子、三棵针等;山野菜、野果主要有蕨菜、山里红、山丁子等;藤本植物主要有山葡萄、五味子等;菌类主要有榛蘑、元蘑、猴头、木耳等。3.2社会经济条件胜山林场隶属于#区林业局,行政区划属二站乡。全场总户数110户,总人口408人,职工总数146人,管理人员13人,退休人员47人,中专以上职工数12人,工程技术人员数12人,房屋总面积3145平方米,林区公路40公里,林道20公里,全场人均收入1.2万元,固定资产161万元。施业区内交通便利,公路网密度每公顷2.2 米。3.3建设单位基本情况3.3.1建设单位沿革胜山林场始建于1977年,直属于#市#区林业局管辖。2003年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隶属于#市#区林业局及胜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3.3.2生产情况胜山林场拥有红松天然母树林500余公顷,目前天然红松可结实株数已经达到10余万株,为红松种质资源保存及种苗发展提供有力保障。3.4 科技支撑条件基地建设科技支撑单位是东北林业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和国家林业局共建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中俄林业科技合作园区成为国家林业局中俄林业科技合作实验示范推广基地、#省中俄林业科技合作实验示范推广基地、#省引进国外智能成果推广示范基地、东北林业大学科研基地、东北农业大学科研基地、俄罗斯国立远东农业大学科研基地。#区胜山林木良种基地现有高级工程师1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11人。此外,林场每年都对专业技术人员和参加生产工作的作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邀请东北林业大学、市林科院和省林业厅有关专家进行培训讲座,同时积极参加市劳动技术培训班学习,有效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技术素质,保证了各项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第四章 建设目标4.1项目建设目标全面开展本地区红松种质资源调查,筛选出红松生境良好、群落结构完整、种群富集区,建立原地种质资源保存区50hm2;查清现有红松种质资源主要天然分布范围及选育品种(品系),确定收集种质地点和样株,收集种质500份,建立异地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区3hm2。4.2指导思想按照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林业工程建设的需要,以现代林业理论为指导,对红松种质资源实行全面保护。充分利用本地固有的红松自然资源的富集条件,发挥规模经营管理母树林丰富经验的优势,提高种质资源调查水平,扩大种质资源收集范围,突出存护重点,积极提高存护能力建设,尽快建成#省内规模较大的红松基因收集保存项目。实现基因资源安全保存,永久保存,低成本保存,可持续利用,最有效的发挥基因资源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4.3基本原则根据种质资源的基础作用、战略意义及工作特点,为确保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项目建设工程顺利实施,项目建设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进行建设的原则;(2)坚持保护第一,利用为辅,可持续发展的原则;(3)坚持生境保护与种质保护并重的原则;(4)坚持种质资源保存科学、系统、全面、外延、安全、长久的原则;(5)坚持生态效益为主导,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协调统一的原则。第五章 项目建设方案5.1项目总体布局根据项目的性质和建设任务,按照集约化生产管理要求,结合现有生产和技术条件,本项目以种质资源原地保存为重点,兼顾种质资源异地保存进行总体布局。具体是: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区设在胜山林场施业区的20、21、22、24林班,面积50公顷;异地收集保存区建设在胜山林场的35林班10小班,面积3hm2,详见总体布局图。5.2建设内容5.2.1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工程红松种质资源野外调查与收集500份,收集地点分别设在伊春五营、凉水林场、宁安小北湖林场、汤原大亮子河林场;购置野外作业设备3套,包括高倍望远镜3台,12×放大;激光测高仪3台;激光测距仪3台;gps定位仪3部,12通道可存储1000航点;购置资源采集工具2套。5.2.2扩繁与保护工程建立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区50hm2,设置三个以上保存点。种质资源异地保存区3hm2。用于收集保存调查确定的红松种质资源,包括种源种质、家系种质、无性系种质和优异种质、特异种质等。种质资源扩繁圃3hm2;建设日光温室1处1000,砖混、钢架结构。5.2.3 研究开发工程购置信息设备1套,包括台式计算机1台,笔记本电脑1部、数码相机、摄像机、打印机、复印机各1台,以及网络设备1套。5.2.4辅助工程设立界碑2个,钢筋砼结构;界桩120个,钢筋砼结构;铝制标牌20000个;购置通信设备(对讲机)10部。档案设备1套,包括档案柜1套及计算机、打印机、数码相机各1台。5.3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对象 原地保存区重点保存红松,包括种质生境、群落结构、种群数量、优异种质、特异种质。异地收集保存区收集保存调查确定的红松种质资源,包括种源种质、家系种质、无性系种质和优异种质、特异种质。保存数量原则是1个种源不少于50个家系 ,1个家系50株以上,1个无性系10株以上。5.4 技术路线作为#省森林植物种质资源保存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市#区胜山林场红松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项目的技术路线是:建立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区和异地收集保存区,对分布区域内优良红松种质进行收集、保存、评价和利用。具体路线如下:5.4.1种质资源原地保存技术流程图原地种质资源调查区划界定建立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区 开发利用档 案 管 理种质资源质量评定价测定 5.4.2种质资源异地保存技术流程图育 苗种源、家系、无性系收集选择种质异地种质资源调查档案管理开发利用评 价测 定保 存栽 培5.5技术方案5.5.1种质资源调查收集方案1、收集种质树种及数量:收集红松种质资源500份。种源、家系、无性系收集数量应满足建立种质资源异地保存库数量要求。2、收集对象:(1)树种的种源群体。(2)国家、省级评审出的优良品种。(3)经过遗传改良获得的品质优良、抗性强家系、无性系。3、地点确定:认真科学分析现有红松分布资料,掌握红松种质资源的现状,初选收集地点为伊春五营、凉水林场、宁安小北湖林场、汤原大亮子河林场。实地调查,依据红松生长速度、产果量、抗逆性等性状的差异和经纬度、气候、土壤等主要因子变化,聚类分析确定红松不同种源,并设立红松种质资源种源收集区。对红松选育者、生产者调查,了解栽培品种、品系,确定栽培品种品系、收集地点。4、调查收集:在收集区内首先对被选株进行形态特征调查,主要包括生长势、树形、结实量、病虫害感染程度、抗逆性等,并对各收集区的生态环境条件进行详细的调查,填写种质资源收集登记表。种源收集株选定时要保证每个收集株间的距离不小于50m。对所有选定的收集株进行GPS定位,拍摄照片,并绘制采样区及收集株分布图。种质收集应单采单调单装,分别编号。所有原始料资料都必须存档。5.5.2种质资源原地保存技术方案5.5.2.1原地种质资源调查1、调查范围:主要调查胜山林场天然红松林种质资源现状。为原地保存库建设提供依据。2、调查程序:(1)制定调查实施方案;(2)准备调查所需的技术资料、仪器工具、物资等;(3)培训和辅导技术人员;(4)外业调查、资料整理;(5)调查数据整理、录入绘编及图件绘编;(6)编制调查成果报告;(7)审核验收,存档。3、调查方法:查询已有的技术档案,掌握该区域内种质资源基础信息,了解树种分布及整体概况。(1)调查根据现有资料和了解的情况,确定当地需要调查的树种,利用森林资源分布图和行政区划图,按一定的线路, 了解资源分布区树种、林分的起源、组成、林龄、生长情况、地形地势、立地条件等。(2)按要求填写林木种质资源调查表。4、对林相、整株和叶、花、果实等器官以及突出种质特性部位进行拍照,对树体高大的古树名木可摄像,并准确记录种质名称、地点、拍摄者(姓名和单位)、拍摄时间。5、内业整理:对外业调查表、图片影像资料以及标本等进行整理鉴定,按统一编制林木种质资源数据库系统要求录入数据库,并绘制种质资源分布示意图。6、调查成果(1)调查技术资料:包括管理与文书资料、外业调查资料:调查簿、调查记录、外业登记表等、图件资料:林木种质资源分布图、照片、上述材料、图片和文字的电子文档、为调查工作准备的各类档案材料、各级管理部门要求的其他成果材料。(2)按调查报告大纲编写调查报告。5.5.2.2 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库建立依据原地种质资源调查成果确定红松天然分布、立地条件等情况,采用如下技术方案:(1)区划界定选取保存目的树种种质资源富集区50hm2,三个以上保存点,区划界定原地保存区。(2)卫生伐站杆、倒木、病腐木、藤条灌木等较多的,依据#省天然母树林抚育(卫生)伐技术规程进行卫生伐。(3)设立保护标志设立明显的保护标志,包括界碑、界桩、标牌等。(4)定期监测选取有代表性地块,设立固定监测样地,面积大于总面积的2%,样地数量根据保存点定,每个保存点内监测样地不少于2块。每年调查一次。(5)安全保障禁止一切经营活动,加强防火、病虫害防治、管护工作,保障原地保存安全。(6)保存期限永久保存。(7)建立档案按有关技术规程建立健全档案。5.5.3种质资源异地保存技术方案(1)种质材料收集地点的确定科学认真分析现有天然红松林分布资料,掌握红松种质资源的现状。依据红松不同种源各项生长指标与种源地经纬度、气候、土壤等主要因子的变异规律和特点,红松不同种源间生长速度、形质指标、抗逆性等性状的差异,筛选出不同基因型的优良种源分布区,并设立红松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区。 (2)种质材料的选取及收集 在收集保存区内首先对被选株进行形态特征调查,主要包括生长势、树形、病虫害感染程度、抗逆性等。并对各收集保存区的生态环境条件即立地条件进行详细的调查与记录。在形态特征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冠型好、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材质好的植株。在最终选定收集株时,还要结合红松自然种群与人工种群分布格局的差异性来确定红松种群的起源,选定时要保证每个收集株间的距离不小于50米。对所有选定的收集株进行GPS定位,拍摄照片、设置永久标桩,并绘制采样区及收集株分布图,所有原始料资料都必须详实记载,并建立档案。 (3)种质材料的栽植 采集到的种质材料,首先在种质资源保存区内进行育苗繁殖。育苗过程中要做好标牌和档案建设工作,防止种源区的混杂。繁殖成活的苗木,按种源收集保存区的编号安排种质资源定植区,一个种源收集保存区的样株要定植在同一个区内,每个家系或无性系的株数不得少于10株。各个定植区间要有明显的界线,在每个定植区内设标桩,并绘制分布图,永久存档。种植株行距为2m×3m,采用穴状整地,整地规格50cm×50cm,定植成活率不得低于90%,并且应留有补植苗木。 第六章 项目消防、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节能措施6.1消防措施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的原则,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实施细则,制定、落实消防责任制。1、主要建筑物耐火等级按二级设计。2、各建筑物布置要充分考虑消防通道的要求,配备消防设施。3、加强消防宣传,提高管理及生产人员的安全消防意识。4、在易发生火灾的重点部位,设立防火警示标志,配备消防设施。6.2劳动安全措施为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需采取以下措施:1、严格执行中化人民共和国劳动部颁发的关于生产性建设项目职业安全监察的暂行规定。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确保本项目实施以后符合职业安全卫生的要求,保障工人在劳动中安全健康。2、按照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和施工要求,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加强基地的管理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劳动安全保障理论学习,增强安全生产和个人安全防范意识,确保工人生产操作过程中的安全。3、做好项目管理、施工和监理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生活区安全保障工作,安全用电、用水,加强防雷、防火。安装隐患监控、应急、防火和报警装置,确保紧急情况发生时能及时处理。6.3职业卫生1、制定严格的卫生管理规定,对施工人员进行卫生和节能意识教育,确保周边环境的整洁和低耗能、高效率的工作质量。2、对施工人员住宿区的生活、洗浴及厕所排污严禁采用净水稀释自然渗透办法,垃圾要及时清除掩埋,垃圾箱要设在隐蔽地点的绿化障内。在施工地点修建统一环保型公厕,对施工人员做好宣传和监督,使其自学遵守施工区卫生管理规定,对生活区的垃圾箱,进行分类集中处理。6.4节能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节能意识,认真贯彻执行有关节能办法、标准,积极采用节能新技术。根据情况可采取以下节电、节能措施:1)改善电力系统功率因数; 2)控制电力系统线路末端电压; 3)减少电力系统变压器容量; 4)加装系统节电器; 5)实行错峰用电; 6)采用新型高效的照明灯具。包括用细管径的T5型稀土三基色荧光灯取代粗管径的T8、T10、T12型荧光灯;用电子镇流器或环形电感镇流器取代传统电感镇流器;用同色温的节能灯取代白炽灯和石英射灯;逐步推广应用LED灯; 7)在照明用电回路上安装智能监控设备。常用的方法有:调光(调光控制器)、声控(超声传感器)、光控(光传感器)、时控(时间程序控制)、感控(热辐射传感器)等光源控制器件,以及使用昼光自动感知系统,调整路灯光源输出及开、关的动作; 8)在照明主干用电回路上安装节电器。包括电容补偿器、照明智能节电器等,用于提高系统的功率因数,降低照明供电回路的电压,消除系统的谐波、浪涌和瞬流,平衡三相用电负荷;9)提升燃油、燃气锅炉效率。 6.5节水节水措施主要包括节水技术、节水材料、节水设施和节水管理。安装节水器具和节水设备,杜绝跑、冒、滴、漏、长流水。生活用水要进行循环重复利用和沉淀过滤利用,如洗菜水可以用来冲厕,生活污水处理后可用于农业灌溉。第七章 环境影响评价7.1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该项目建设有利于促进种苗事业的快速发展,同时,给广大林农创造致富的条件。但项目建设和经营活动,潜在着环境问题,在生产与经营中,如果不高度重视环境工作,将给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环境带来不利影响。这种潜在的因素主要为:种子、土壤、消毒、施肥与病虫害防治,及除草剂使用的不合理会造成环境污染,对这些潜在的环境问题在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引起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7.2环境保护措施该项目的主要任务是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开展定向育种,其本身就是为造林及绿化服务,同时也是为环境保护服务。建设中购建的设备充分考虑环境保护方面的因素,项目中涉及的供水、供电、土建工程等严格按规程中对环保方面的要求执行,在进行施肥、喷施农药等生产作业时,不得污染空气、不得污染水源,尽量使用安全的、无环境污染的化学药剂。项目建成后,及时绿化美化厂区及生活服务区,按环保要求规划,始终保持清洁优美的环境。对生产及生活垃圾,一是通过排污流入规划的积肥场。二是采用适当的办法进行处理。三是通过集中清理运出。另外,生产及生活区因供热取暖而设置的锅炉烟筒释放的烟尘,通过排烟除尘设施,达到环境保护的标准。第八章 招标方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以及国家林业局关于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对依法进行招标的建设项目,应进行招标。8.1 招标范围由于项目设备购置、勘察设计、监理费均低于50万元,可以不进行招标。本项目只对建筑安装工程进行招标。8.2 招标组织形式由于项目建设单位不具备自行招标的能力,因此,本项目采取委托招标的形式。8.3 招标方式项目采取邀请招标方式,在#省范围内向有资质的公司进行邀标。招标基本情况见表8-1。表8-1 招标基本情况一览表项 目招标范围招标组织形式招标方式不采用招标方式金 额(万元)全部招标部 分招 标自 行招 标委 托招 标公开招 标邀请招标可研编制费7.0勘察设计5.0工程监理1.5建安工程146.5设备采购17.7第九章 项目组织管理9.1项目组织与管理 由胜山林场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的要求,主要负责组织实施方案的制定及匹配经费的落实,监督检查项目实施情况,解决项目进展中的重大问题。项目领导小组组 长:王天峰 胜山林场场长副组长:刘 野 胜山林场副场长封 帆 胜山林场技术员9.2实施管理在项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技术专家和技术依托单位指导下,胜山林场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此项目的实施。9.2.1工程管理1、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建立项目法人责任制,签订责任状,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同时要加强检查监督,建立通报和奖惩制度。2、严格实行建设目标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由项目办公室组织,在招投标管理部门指导下进行招投标;在施工过程中由监理部门派员进行监理,并加强工程建设的监督检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3、切实加强工程建设的技术管理,从设计到施工必须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技术管理规程。4、建立严格的验收制度,施工完成后由项目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竣工验收,并接收上级部门的验收检查。9.2.2资金管理(1)资金使用上应设立专门账户,由项目建设单位统一管理,做到专款专用。(2)资金使用严格按计划进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任意截留、挤占和挪用。(3)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配备专职财务人员,严格执行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和财经纪律,建立资金管理和控制系统。第十章 项目实施进度10.1施工进度安排 项目建设期为2年进度安排如下: 2014年先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立项等前期准备工作,并开始进行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工程的部分内容;2015-2016年全面启动种质资源保存工程、繁育生产工程及辅助工程,完成所有工程的土建任务和仪器设备的采购,进行人员技术培训和项目的验收工作。 项目综合实施进度详见表10-1项目综合实施进度表 表10-1序号项目20152016123412341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与审批2初步设计文件编制3初步设计审批4施工图设计5施工招标及施工准备6土建工程施工7装修8设备购置9人员培训10工程完工考虑到项目建设受自然条件影响的程度较高,如天气、自然灾害等因素对红松的影响而造成不能采集到红松种子,因此整个工程实施进度有可能因上述原因造成拖后。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11.1估算依据(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

    注意事项

    本文(林场红松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