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三亚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分析.doc

    • 资源ID:3042267       资源大小:547.50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三亚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分析.doc

    三亚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一、三亚市概况 三亚地处海南岛最南端,位于北纬18°093418°3727、东经108°5630109°4828之间,全市面积1919.6平方公里,是中国唯一的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度假城市。三亚北靠高山,南临大海,地势自北向南逐渐倾斜,境内海岸线长209.1公里,管辖海域面积6000平方公里,有大小港湾19个,岛屿40多个,年均气温25.4,汇集了阳光、海水、沙滩、风情、森林、动物、温泉、气候、田园、岩洞等众多旅游资源,是中国热带滨海度假旅游资源最丰富、最密集、最完整、最自然的地区。自三亚1987年建市以来,社会、经济、文化等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3.6万人,户籍人口52.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为25万,乡村人口约为26万。三亚是汉族与黎、苗、回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43。2007年,三亚“美丽之冠”诞生出的“美丽三亚,浪漫天涯”城市名片的确立,标志着三亚文化产业序幕的拉开,同时也向中国,向世界唱响了三亚城市新形象的篇章。 二三亚市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u 三亚市在海南省的经济定位 三亚升格为地级市来的二十年发展,经济连续跨越新的台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993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0亿元,2004年突破50亿元大关,2006年首次突破100亿元,并于2007年达到122.32亿元,比1987年增长15.76倍,年均增长15.1,显示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20002006年间(图1),三亚市GDP除低于海口市外,均高于其他6市,并以24.36的增长速度远远领先于省内其他7市;2006年,三亚市人均GDP达21090元,年均增幅22.30,人均财政收入达1926元,年均增幅23.77,总量仅次于海口市,居全省第二(图2),但其人均增长率却大大超过海口市,位列全省之首。由此,海南省形成了以三亚、海口为南北中心的双极核环岛发展格局,而三亚市又表现出了赶超一流的发展态势,其增长前景广阔。u 三亚市发展阶段分析 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分析,有助于从宏观上了解城市发展历程,通过历史阶段的对比,能够清醒的认识当前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态势,确立城市发展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并为现阶段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作出引导,进而为城市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l 从GDP产值看城市发展阶段 从1987年的2.35亿到2007年的122.32亿元,二十年间,三亚市GDP生产总值增加了1576.36倍,并以平均每年15.1的速度递增。然而,三亚市经济发展并不是稳定增长的,期间曾出现多次较大幅度的波动(图3),如19921993年,GDP生产总值增长率曾超过35,并一度达到73.6的高峰值,其后便瞬间下降,经过几次调整后,便维持在12左右;近几年又表现出了加速增长的势头,2007年又再次突破20的关头。l 从产业结构看城市发展阶段 长期以来,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是三亚经济的主导产业(图4),其次是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工业、建筑业组成的第二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最低。从1997年开始,第三产业稳定地成为三亚经济的主导产业,其比重逐年上升,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虽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但比重仍然很低,于2006年第一次超过第一产业,位居第二;截止2007年,三亚市三次产业构成分别为22.5:27.3:50.2。l 从人口从业结构看城市发展阶段 据统计资料显示(图5),三亚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一直占据大半个江山,是三个产业中最高的,但从2002年开始,呈逐渐下降趋势,并回落到2006年的50,有被第三产业反超的迹象发生;而自1987年以来,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一直在5.610之间徘徊,近年来有增长趋势。l 从恩格尔系数看城市发展阶段恩格尔系数是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国际上常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发展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表1所示,三亚市无论是城镇居民家庭,还是农村居民家庭,其恩格尔系数虽与海口相比差距不大,但均低于全国水平,可见其居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发展状况并不乐观。l 从城镇人口比重和人均GDP增长看城市发展阶段 城镇人口比重是均衡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城市化水平的关键指标。图6所示,从19872007年,三亚市城镇化水平均超过30,并以年均2.6的速度递增,20062007年曾一度接近50的水平,城市化水平较高。综合分析考虑,将三亚市社会经济分为四个发展阶段:1991年以前为经济发展初级阶段,表现为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19921997年经济发展剧烈变动阶段,表现为三次产业格局相互变更,以经济不稳定发展为主要特征;19972004年为经济发展过渡阶段,这一时期,新的三次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经济逐渐实现稳步增长,并为三亚市经济起飞准备条件;2004至今为经济发展第四阶段,也是经济实现腾飞的初期阶段,表现为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的过程。 然而,虽然三亚市经济社会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2005年,三亚人均GDP为14558元,仅相当于深圳的21,东莞的23,厦门的32,大连的52,青岛的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深圳的30,东莞的37,厦门的51,大连的70,青岛的6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是深圳的77,东莞的34,厦门的54,大连的57,青岛的58。经济增长相对滞后,人民生活亟待提高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三、三亚市产业构成分析 根据最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标准,2006年三亚市生产总值为109.26亿元,在17个产业门类中工业比重最大,占总量的24.4,其次为农业占23.4,建筑业占13.5,房地产业占8.1位居第四,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批发、零售贸易业比重在6.44.7之间(图7)。u 农业 农业是三亚市的基础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三亚早已跳出基本农产品制约“陷阱”,可以按照区域化、专业化和优质化的目标,发展符合本身自然资源特色的热带高效农业。2005年,三亚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总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35.4下降至28.4,年均下降1.4;2006和2007年三亚农业有了更一步的发展,2007年三亚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3亿元,是2005年17.5亿元的1.31倍,年均增长15.7,比“十五”期间的9.25高出近6.5个百分点;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总产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28.4下降至22,年均下降3.3,比“十五”期间的1.4高出近2个百分点。“十五”以来,三亚农业发展迅速,农业发展速度均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和海南省水平。随着城市旅游的发展,三亚市大力发展农业旅游,着力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美食、科普教育于一体的观光农业园、特种蔬菜种植示范区、名贵花卉种植示范区等农业旅游项目。 u 工业 长期以来,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在三亚产值结构中所占比重并不大,远远低于以农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和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2006年,由于中海油产值的计入,三亚工业产值增长极为迅速(图8)。作为三亚市经济新增长点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为了配合城市旅游的发展,三亚市将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以无污染、低耗能、环保型、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并重点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海洋药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等科技产业。u 房地产业 以旅游产业为带动而发展起来的房地产业近年来增势迅猛。1999年三亚市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只占到2.03,2006年,房地产占总投资比重将近占到41,是1999年的20.5倍;房地产占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更是由1999年的2.8一跃上升到2006年的84.1,年均增幅62;并有不减之势(图9)u 旅游产业 “十五”期间以来,三亚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主骨架及其特色已经显现(图10):旅游收入跨越式增长,旅游人次快速增加,国内外游客上升态势明显,旅游消费水平逐年提高,其中国内游客人均消费水平在2006年达1251.71元,入境游客人均消费水平达3427.60元。2006年三亚市拥有户籍人口52.42万人,全年旅游接待人次454.9万人,平均每天旅游接待人次为3.49万人,人均接待人次为8.7人,在全年旅游接待总人数中,境外游客31.17万人,占6.85,中国人423.7万人,占93.15。近些年来,三亚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一直稳定在60以上。2007年,全市旅游饭店(酒店)接待过夜游客538万人次,同经增长18.4;旅游收入82亿元,同比增长24.7;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25亿美元,增长31.7。旅游业已经成为三亚市的支柱产业。u 文化产业 从国际上看,文化资源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为活跃、最具潜力的新经济要素。文化资源作为“软资源”具有少污染或者无污染、可多次开发、重复开发和不断转换的长处,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文化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和投入少、产出高、增幅大、带动力强的特点。因此,近年来,文化产业在许多发达国家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12005年,三亚市文化呈现较好势头,城市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重大节庆活动影响巨大、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文物管理受到重视、文化市场管理日趋规范。20062007年是三亚建设以来文化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城乡文化统筹力度加大,文化事业产业加速发展。从总体上看,三亚市文化发展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但仍处在起步阶段,是地方经济社会中的薄弱环节。据统计,2006年,三亚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仅3.37亿元,占全市GDP的3.3,文化产业从业人员9203人,仅占全市从业人员的3.4;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对主导产业旅游业的贡献弹性还不到1(表2),文化产业总体发展不强,亟需提高。四三亚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u 三亚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20012005年,随着三亚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文化建设也不断推进,文化发展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景象: l 城市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2001年以来,先后建成三亚图书馆、三亚网球中心、三亚高尔夫球练习场、三亚美丽之冠会展中心、三亚市业余体校综合楼、明珠影城、时代海岸影城、海月广场、鹿回头广场、白鹭公园、大东海广场、两河三岸活动场所等。 l 重大节庆活动影响巨大 “十五”期间,三亚市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第53、54、55届世界小姐总决赛、首届(三亚)国际电视广告艺术金椰子周活动、两届三亚国际铁人三项赛、两届亚洲高尔夫球三亚公开赛(亚巡赛)、八届香港三亚国际帆船赛、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西岛怀”环海南岛大帆船拉力赛、“TCL高尔夫精英赛”(欧巡赛)、第14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6届海南欢乐节、南山大佛开光大典活动及“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三亚中秋欢乐节等活动,协助国际潜联在三亚成功举办第26届国际潜联代表大会等活动。 l 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组织举办“大东海之夜”和“金南国之夜”广场文化活动;每年组织文化下乡慰问演出和电影下乡不少于30场次;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成立天涯海角歌舞团、南山艺术团、鹿回头歌舞团,“小金鹿”、“小海花”少儿艺术团,三亚爱乐合唱团、音协合唱团、崖州民歌协会,围棋协会、太极拳协会、高尔夫协会、网球协会、跆拳道协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积极参加各种文化体育赛事。 l 文物管理受到重视 编制了崖城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兴建了三亚博物展览馆,编制出版了三亚文物专著三亚史迹叙考,征集周边文物近30件,努力挖掘历史名人文化遗产,并认真做好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l 文化市场管理日趋规范 2006年以来,三亚市加大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力度,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掌握和利用三亚城乡历史文化资源,增加三亚旅游文化含量,努力促进三亚文化产业加速发展。 l 城乡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加大 投资兴建三亚体育会展中心,修理恢复崖城学官(孔庙),投资三亚剧院和三亚群众艺术馆,建设区镇宣传文化站;全市5个镇104个行政村共有文化室、图书阅览室118间,图书数量达74500册,报刊达1571份,剧场35个、球场115个。 l 文化下乡活动增多 2006年共组织向农村送戏36场,放映电影85场,送书8600册,仅2007年上半年,就组织文化下乡12场次,送电影下乡27场次,送图书下乡2300册。 l 重大赛事和活动档次高 成功举办“TCL高尔夫精英赛”(欧巡赛)、首届世界先生总决赛、国际沙滩音乐节、中国职业高尔夫联盟怀皇冠假日高尔夫球三亚公开赛、大众汽车大师(高尔夫)赛、全国学生定向越野锦标赛、“三月三”大型民族风情节活动、崖城学官修复竣工庆典活动,协助举办了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 l 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快 三亚自然博物馆、鹿回头高尔夫球场、大型音乐梦幻剧火凤凰、“美丽之冠”大型演艺、三亚奥林匹克体育公园、南中国影视城、始祖文化园等文化产业项目进展顺利;成功开展“三亚城市名片”征集评选大型主题文化宣传活动等。 从总体上看,目前三亚市文化发展“有基础、资源优、条件好、势头猛、空间大、前景阔”,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由于三亚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设施不够健全,三亚市文化发展存在着“起步晚、底子薄、规模小”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三亚文化产业的发展。 u 三亚文化产业发展总量规模分析 2006年三亚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37亿元,占全市GDP的3.3,比深圳市低了3.4个百分点;从国际上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总产值在GDP中的比重都在10以上,文化产品国际贸易额呈几何指数增长,美国文化产业总产值已占其GDP的1825;从国内看,2006年我国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123亿元,占GDP比重为2.45;2006年北京等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接近并超过10;从海南省看,2006年海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约为2.8,三亚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3高于全国及海南省的平均水平(表3),但规模不大,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很大。从文化产业内部结构看,三亚市文化产业已形成以旅游、休闲娱乐等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主的特色鲜明、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其中以旅游文化服务、娱乐文化服务、相关文化产品销售的实力最强,这几大行业均具备较强的旅游服务功能,是三亚市文化产业的主导行业,体现了旅游城市的特色。2006年,文化产业外围层实现增加值27060万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80.4;文化产业相关层实现增加值3652万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0.8;文化产业核心层实现增加值2959万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8.8,但仍落后于长沙等文化产业发达城市(表4)。u 三亚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分析 基础设施是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它决定了产业发展的原动力,文化基础设施是衡量一个城市文化“硬件”的重要指标。据统计,2006年三亚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艺术馆1个,档案馆1个;全年出版报纸460万份,比上年增长2.2;全市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5,年末有线电视用户达7.5万户,因特网1.67万户;普通电话普及率达99,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48部;每万人拥有教师122人,平均每人拥有藏书0.25本,远远小于2004年北京3本、上海4.3本、广州1.3本、深圳0.65本的水平,可见,三亚市文化基础设施还尚不完善。u 三亚文化产业市场需求分析 市场需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市场需求与否直接决定着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其中又以本地市场需求最为重要,它对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是因为本地市场规模和成长速度决定了文化产业的规模和成长速度,本地企业在成长初期比较容易了解本地市场需求特征,所需成本较少,能较快实现增长;此外,地区需求的质量决定了地区文化产业的质量,决定了地区文化产业拓展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的时机和能力。一个城市,如果其本地市场在城市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会刺激本地文化企业的创新意识,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积极拓展国内市场,从而使企业保持城市竞争的优势。 20042006年间,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一直稳定在1213之间;而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比例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表明三亚市文化产业市场需求不旺,文化产品刺激力不强。u 三亚文化产业吸引力分析 一个产业是否吸对人们有吸引力,从很程度上反映了该产业的发展前景是否光明,是产业生命力活力象征的重要体现。对文化产业吸引力强弱的判断可以从文化产业从业人数、从业人员比重、从业人员工资、产业价格分类指数来分析。19992006年间,三亚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虽逐年增加,但从业人员比重却呈波浪式变化(图11),表明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变动幅度比较大,产业人员工作并不稳定的就业现象;这一变化过程也可以从产业价格指数中得到证实(图12);从海南全省来看,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中,海口市最多,三亚市排第二次,文化产业在全省发展中居上游,吸引力仅次于海口(图14);把三亚市文化产业平均工资与全市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图13),2003年以前文化产业工资在全行业中是高薪层产业,但近年来却逐渐下降到平均工资以下,表明三亚市文化产业并不能对从业人员产业产生较强的吸引,反而有排斥从业人员的迹象发生,换言之,三亚市文化产业吸引力还处在一个相对较弱的阶段。u 三亚文化产业资本要素分析 资本是一个产业获得新生,不断成长壮大所需的外界能量源泉。通过文化产业资本要素的分析,可以判断出城市本身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以及城市文化产业对外界的吸引程度。2006年,三亚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686486万元,其中用于教育文化和广播电视业及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投入分别达19504万元和3250万元,占总投资比重的2.84和0.47;财政收入中用于文教卫生科学事业的支出达29405万元,占总支出的23.44;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11.93增加到2006年的17.53(表7)。19992006年间,除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投资比重与R&D经费支出比重略有增加外,教育、文化和广播电视业与文教卫生科学事业的投资支出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图15),可以看出三亚市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产业发展战略的重点也没有放在振兴文化产业建设事业方面,文化产业发展底气不足,需要引起三亚市政府的广泛关注。u 三亚文化产业生产力效率分析 效率是有限的经济资源所产生出的财富价值大小的比率,产业效率的高低决定着产业发展的经济驱动力的强弱,用投入产出关系来表示就是资源总是从价值利润率低的产业流向利润率高的产业。以文化产业增加值/从业人员数来表征文化产业的价值效率(表8),2006年三亚市文化产业价值效率高于海南省平均值,但低于海口市,更与其他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相比,差异很大,表明三亚市文化产业生产力效率不强,价值利润不高,文化产业效率急需调整。u 三亚市文化产业关联强度分析 产业关联强度是衡量产业经济链条的强弱的指标,产业关联性较强,则产业牵动力就高,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乘数效应就大,产业就会处在有利的竞争地位。通常用文化产业相关营业收入来测算其相对强度的大小。2006年,三亚市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专门零售主营业务收入达3320万元,营业利润为874万元,占零售业总利润的25;其中图书零售主营业务收入达1480万元,营业利润为307万元,占文化产业营业利润的35(表9)。说明三亚市文化产品零售业已经初具规模,文化产品已被部分人所认可,但三亚市文化产业关联强度仍然不强,作为三亚市主导产业的旅游业带动作用不明显,2008年“春节黄金周”调查显示,国内外游客文化娱乐消费占旅游花费比重分别仅为27.1、27.7。三亚市文化产业链条需要进一步加强。u 三亚市文化产业资源开发分析 三亚历史悠久,在长期的文明积淀中,形成了丰富灿烂而又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元素,构建了多样性文化特点主要包括: l 崖州文化:魅力三亚,古之崖州。三亚市既是一座新兴的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又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建臵历史的祖国最南端的历史文化名城。三亚市显现着海南岛历史上“崖州”地名的文化特色。 l 民俗文化:三亚是汉族与黎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黎族是海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他们能歌善舞,崇尚自由恋爱,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黎苗族人民歌颂爱情,祝愿丰收,聚会狂欢的传统节日。 l 海洋文化:海南岛四周环水,而三亚市位于海岛最南端,北靠高山,南临大海,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度假城市。 l 宗教文化:三亚的主要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佛教以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最具影响力;大小洞天旅游区是弘扬道教文化为主的园区;每年的农历“二月二”举行“龙抬头”祭祀活动;伊斯兰教是回族信仰的宗教,在凤凰镇等共有大小清真寺六座。 l 情爱文化:公历十二月,天涯海角国际婚礼节,每年都吸引数百对海内外新婚和纪念婚情侣前来喜结良缘或重叙温情,表达相互之间的挚爱。 l 时尚文化:三亚有品种繁多的土特产,最具代表的是南中国的天然珍珠、热带水果、椰子干果、椰子雕刻艺术品、贝壳工艺品、海干贷及具有民族特色的黎族纺织工艺品、山兰洒等,琳琅满目,难以取舍。 l 沙滩文化:三亚市拥有83.3公里长的沙滩,主要海湾有三亚湾、大东海、小东海、亚龙湾、太阳湾、坎秧湾、崖城湾、红石湾、海棠湾和红塘湾。三亚市的发展同沙滩资源密切相关,沙滩长度可作为城镇未来发展潜力的参考指标。 l 贬官文化:崖州贬官文化在中国古代流放史上地位突出。古崖州地处海南岛南疆,“炎州此去更无城”,为“天下第一偏僻”,因此成了封建朝廷贬谪流放重大“罪臣”之地。 l 神话文化:三亚民间传说众多,如鹿回头传说;南天一柱仙女身;南山仙人足;落笔洞传说;鉴真和尚与晒经坡。l 椰子文化:三亚盛产椰子食品,如椰子丝,椰子糕,椰子糖,椰子粉。 l 美丽文化:三亚曾多次举办世界小姐大赛。 l 欢乐文化:每年十一月第一个周末开始,至第四个周末结束,以“欢乐海南岛度假天堂”为主题的全民参与的中国海南岛欢乐节活动。 l 运动文化:三亚曾多次举办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运动。 l 长寿文化:九九重阳中国南山长寿文化节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如期举行。 l 天涯文化:天涯文化使崖州成为“天涯海角”文化的载体,是三亚的历史文化名片。 l 紫贝文化:海之螺贝虽有多种,但古往今来视为最珍贵者为紫贝。历史上崖州紫贝曾被视为“海外珍物”和“天南贡品”,并一度成为周代前的稀珍古代贝币。秦汉后,崖州便与中国古代紫贝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五三亚市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劣势及存在问题分析 u 三亚市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l 中国唯一的热带滨海度假旅游城市,为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提供基础; l 区位优势明显,位于东南亚中心; l 城市知名度较高城市风情优美、环境优雅、空气清新,有助于吸引当代文人墨客的到来; l 三亚市海滩资源丰富,为发展海滩娱乐文化产业准备条件; l 海南岛作为中国的经济特区之一,为发展文化产业经济特区提供便利; l 文化产业不发达,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前景广阔。 u 三亚市文化产业发展劣势及存在问题分析 l 城市空间布局混杂,道路规划不合理,各种垃圾车、货车通行,城市形象受到严重损伤,不利用旅游文化的发展; l 交通网络不发达,机场规模较小,不利于人员之间的交往; l 文化资源众多,但挖掘深度不够,规模较小; l 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基层文化建设薄弱; l 文化消费水平较低,消费意愿不高; l 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低。 六、三亚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u 三亚市文化产业定位及潜力分析 市场需求与购买力密切相关,购买力越高市场需求就越大,文化消费支出也会相应增大。胡书东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面分析一文得出结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元,那么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就会增加0.071046元,2006年,三亚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9416元,并于2007年首次突破1万元,达到11642元,19872007年以来,年均增长13.7,显示出了巨大的增长潜力(图16)。发展经济学研究也表明,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居民的文化消费会出现较大的增长,占到人均消费支出的18;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社会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城乡居民对文化消费要求逐渐增强。据统计,2006年三亚市人均GDP已达到21090元,这标志着三亚文化产业发展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进入加速发展的轨道。 因此,将三亚市文化产业定位为潜导产业,短期内为旅游产业提供辅助、支撑,并为农业、工业提供强大后盾;中长期内将同旅游产业一起作为三亚市发展的主导产业。

    注意事项

    本文(三亚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分析.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