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透视人性绝对化的命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毕业论文.doc

    • 资源ID:3034940       资源大小:44.50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透视人性绝对化的命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毕业论文.doc

    论文题目:透视人性绝对化的命运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女性形象分析Perspective on the fate of absolutely humanity -Analysis Shakespeares tragedy of the four main femaleimage学院:文法与艺术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完成时间:2009年5月20号目 录中文摘要和关键词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正文绪论(1-2)一、酒神精神感性原欲的冲动(2-4)二、诗意栖息神话式的归宿(4-6)三、欲望蒙蔽“自我”物性者的奠坛(6-9)四、恶欲的动物性对高贵神性的践踏(9-11)五、生命中不能承受“诅咒”之重奴性的悲剧(11-14)结语参考文献致谢透视人性绝对化的命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主要女性形象分析 摘 要 本文根据尼采“酒神精神”的美学观念来阐释哈姆雷特中乔特鲁德和奥菲利娅分别象征着人性中的感性和诗性,一个是人类原欲的冲动,一个是人类美好的毁灭。从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来分析麦克白中麦克白夫人的物性形象,以及从她犯罪到死的一种心理上的剖析,人有时会因外界事物的某种诱惑而蒙蔽自己,一旦良心发现,人就无法承受精神上的折磨,从而走向毁灭自己的道路。分析李尔王中的三姐妹形象主要是从家庭教育上的某种缺陷而导致两种不同人性共同走向一种极端,一个是大善,一个是大恶,在大善与大恶之间存在的某种对抗。奥赛罗中的苔丝狄蒙娜,本文一反传统学者赞扬的观点,主要是以女性自身因受传统思想的诅咒而导致的思想极限奴性的心态,来分析女性的命运悲剧。这四部悲剧中的主要女性都是由于各自人性的绝对化而走向悲剧的路途。关键词: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女性形象;酒神精神;人性Perspective on the fate of absolutely humanity -Analysis Shakespeares tragedy of the four main female image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Nietzsche's "Dionysian spirit" the concept of the aesthetic to explain "Hamlet" Ophelia and Hamlet's mother were a symbol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poetic sensibility. One is human original impulse; one is to destroy better huma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and philosophy to analyze "Macbeth," Lady Macbeth of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image, As well as from her crimes to the death of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Sometimes people will be deceived because of the outside word and the temptation .Once the conscience, the spirit will not be able to bear the torture, so the path towards the destruction of their own. Analysis of "King Lear" in the image of three sisters from a family education is mainly the result of some defects of human nature common to two different extreme. One is the great good; one is evil, in between good and great evil against the existence of some. Analysis of "Othello" in Desdemona,In this paper, a reversal of traditional views of scholars commended,Mainly due to women's own traditional thinking of the idea of a curse which led to the limit - the mentality of servility ,to analyze the fate of women in tragedy。This is the tragedy of the main four women are due to their absolute human tragedy and the road to.Keywords: Shakespeare's four major tragedies; the image of women; Dionysus spirit; humanity绪 论分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中主要女性形象的学者数不胜数,大多数学者研究的方向是从戏剧所处的社会背景下女性的地位以及她们之所以有着悲惨结局的社会原因,或者是从莎士比亚写喜剧和悲剧时对女性形象塑造的一种对比入手,最近有些学者是从女性角度或者男性角度来分析。比如,翁再红和李健是“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女性形象加以具体分析,并由此考察构成悲剧性的性别话语”1。吴贤义和简贵灯也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探索莎士比亚悲剧女角悲剧性的真正根源,认为莎士比亚悲剧女角的悲剧性是女性作为他者的悲剧”2。但我想从女性自身的性格和心理去剖析她们的命运,这或许是更有价值的,因为这样我们自己经过对她人人生的一种剖析,就会反过来反思自己。因此,本文将四大悲剧中的主要女性形象从人的不同个性进行一次深入的探讨。试图唤醒当今世人灵魂深处的某种共鸣,人应当如何更好的栖息于世?莎士比亚无疑是个“体悟人类心灵的天才”,他在四大悲剧中所塑造的主要女性形象是人类文学史上的一笔财富。但分析四大悲剧中的主要女性形象,从中发现每部中的女主人公的形象分别象征着不同人性,不管是莎士比亚在传作过程中有意为之,还是偶然的巧合,但是我们经过分析,发现四大悲剧中的女性的人性是过于绝对化的,于是也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她们的命运悲剧一、酒神精神感性原欲的冲动酒神是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儿子迪奥尼索斯,他象征着情欲的放纵在酒神密仪上,人们打破一切禁忌,狂饮滥醉,放纵性欲。尼采认为,酒神精神是一种追求解除个体化束缚,复归原始自然的体验1。虽然酒神是古希腊中的传说,但从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我们似乎可以看见酒神精神的影子。看莎士比亚的作品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个很喜欢古希腊神话的人,要不他的作品中怎么会有那么多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呢?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大多数是描写好的结局,在喜剧作品中有很多聪明且富有个性的女性。但是在他的悲剧里,我们就很难看到那样的女性了。这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有关的。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作家的写作情绪就会不一样,在莎士比亚生活的晚年,由于社会黑暗,人类似乎是被文艺复兴所提倡的追求个性解放,个人主义等带到了另一个深渊,这个深渊不同于中世纪的禁欲主义。这个深渊,由于过分的追求人类的解放,过分的强调个人主义,使得人类已经慢慢的迷失自己。哈姆雷特中的乔特鲁德就是一个具有酒神状态的女性。研究莎士比亚作品的学者们大都认为乔特鲁德是一个可怜的女人,是个好母亲,是个没有理性的女人,是个虚荣的女人。当然,这些学者说的观点都有他们的合理性,但是很少有人会提到莎士比亚塑造这个人物的意图,为什么莎士比亚会让一个王后在“自己原先的丈夫具有阿波罗的卷发,乔武的前额,像降落在高吻穹苍的山巅的传报神墨丘利一样矫健的姿态”死后不到两个月就嫁给“像一株霉烂的禾穗”呢?如果说仅仅是为了皇后的宝座是说不过去的,因为我们在文中除了她嫁给克劳尼索斯外,找不到其他的证据可以证明,而我们在文中却可以知道克劳尼索斯是只“孔雀”3。孔雀在莎士比亚的博物学中以性淫且暴著称,那么乔特鲁德装进乱伦的裘被,一定是受了性欲的驱使,喝了克劳狄所斯给她下的“妖女的淫药”,在希腊神话中日神举起美杜莎的头,便似乎能够抵抗住任何比怪诞汹涌的酒神冲动更危险的力量。乔特鲁德身处皇后的位置,生活在美的外观的世界中,人们一般不会想到她会有这种酒神冲动。然而酒神状态是自然的,从而也就无法掩盖,出于这样状态中的人是多么的现实啊!莎士比亚塑造了乔特鲁德这个形象。这个女人有女性的温柔,有母爱,但她却敢于追求自己的内在欲望,毫无保留的释放自己的欲望,即使在儿子面前会难堪,她也如此做了,说她欠思考也罢,说她没理性也罢。但她就是这这么个感性的人,尼采在将感性的原欲称之为“酒神精神”。莎士比亚试图塑造这个过于感性的女性,追求人的原欲,她丝毫没有任何的理性,就像哈姆雷特说的“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得长久一些她就嫁给了我的叔父”4,这一句话的另一层含义是说她的母亲连一头畜生都不如,因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有理性思维的动物。乔特鲁德的命运是最后偶然的替儿子喝下毒药,这瓶毒药就是她命运的归宿,因为一个人如果过于感性,一旦她所依赖的感性对象消失,那么她也就失去生活下去的意义,因为她不是个理性的人,她不会思考。她不是个诗性的人,她没有对未来怀有美好的幻想。她也不是追求物性的女人,所以世界的物质对她来说犹如尘埃。那么她生存在世上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也只有死亡,才是她最好的归宿。二、诗意栖息神话式的归宿美丽,纯洁,善良,天真所构成的女人就是一首优美的诗。这首动人的诗没有受尘世的污染,有如雏菊,有如紫罗兰般。在花的世界中,雏菊的花语是纯洁的美,天真,幼稚,愉快,幸福,和平,希望;紫罗兰的花语是永恒的美,它是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的眼泪。这两种花在哈姆雷特中分别出现过两次,都是分别伴着奥菲莉娅的出场而出现的。这里我们就无需争论奥菲莉娅是怎么样的女孩了,因为她就是一朵美丽的紫罗兰。这朵美丽的紫罗兰,从小被养在深闺,不受风吹不被雨打,自由美丽的绽放属于自己的青春,然而当一切的“忧愁,痛苦,悲哀和地狱中的磨难”5有如冰雹般向她狂波之时,她的心灵一定是无法承受的,就如她哥哥说的“五月的玫瑰!天啊!一个少女的理智,也会像一个老人的生命一样承受不起打击吗?”尤其像她这种从未受过任何风霜的少女。从情人的疯到父亲的死以及到情人的离去,一连串的事情来的太过突然,莎士比亚从故事情节的发展演变让她变得疯癫,并不是莎士比亚故意设计的,这是作家情绪导向的结果,所以我们并不能指责莎士比亚笔尖的残忍,让一朵美丽的花如此快的凋落。或许莎士比亚他不愿让奥菲莉娅这颗天真纯洁的心受尘世的污染,因此,奥菲莉娅只有死去,才能为人类保留一点价值,于是奥菲莉娅诗化的死去。海德格尔于一九五一年十月六日在比勒欧做了题为人诗意的栖息的演讲,从此“人要富有诗意的栖息在地球上”成为著名格言。而奥菲莉娅就是这样一个人 一个富有诗意的栖息在地球上的女人。在死前,她虽是大家闺秀,但她懂得很多民间的歌曲和民间的花草树木,这从她发疯时唱的歌和她死前说的话可以看出来,她是一个富有民间气息的女子。这么一个女子,即使要死的时候也选择诗意般的死去:一个人来到杨柳河边,用雏菊和紫罗兰等编了一个花圈,然后往树上爬,唱着民谣诗一般的离开人间回归到大自然,与鱼与水与花融为一体。尼采指出,处于酒神状态的人,当他的情绪放纵到了极点,有时会处于一种疯癫忘我的状态:“轻歌曼舞,他陶然忘步忘言,飘飘然乘风飞扬。他的神态表明他着了魔。就像此刻野兽开口说话,大地流出牛奶和蜂蜜一样,超自然的奇迹也在人身上出现。此刻他觉得自己就是神。”6奥菲莉娅因承受太大的打击,把自己本性的状态表现出来,然后疯癫的认为自己是个神,于是她带着花圈,爬到树上,以为自己可以象神一样的飞翔。这是一种醉的现实的表现,作为自己醉的现实。这一现实不重视个人的因素,甚至蓄意毁掉个人,用一种神秘的统一感解脱个人。当奥菲莉娅痛苦悲伤的情绪放纵到了极点,就进入这种酒神状态。于是她欣喜若狂,不停地唱着民谣,民间的情歌。在希腊神话中,日神是美的外观的象征。而在尼采看来,美的外观只不过是梦幻,梦是日常生活中日神的状态。那么我们就可以假想,奥菲莉娅在酒神的沉醉和神秘的自弃中,独自一人,脱离社会,来到杨柳边,然后由于日神的梦的感应,她觉得那颗杨柳树就是一个美的世界,那里有她的爱人在等待她。虽然莎士比亚可能在塑造这个形象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奥菲莉娅发疯时的心理状态,但作为读者,我们有必要对人物的心理状况进行剖析。奥菲莉娅的理性空间是和乔特鲁德一样是空洞的。有时候,我很不能理解尼采、叔本华、亚里士多德等伟大的哲学家们对女人的看法。他们大都认为女人是没理性的动物,女人的秘密只有一个“怀孕”,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可笑。但想想,或许当时西方的妇女由于受各种传统思想的影响,她们绝大部分还真是像他们所说的。如果让他们回到当代,那么他们应该会给女性重新下定义的。从奥菲莉娅听从父亲的话,把哈姆雷特给她写的情书交给父亲,然后连自己的爱人是真疯还是假疯都判断不出,以及到后来发生了事情却承受不起打击而发疯的过程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没有理性却富有诗意的女孩。在没有理性作为保护的前提下,那么她的命运可想而知了。因此,我们就有必要对海德格尔的话进行重新判断。这就是人性绝对化的可怕,美好的诗意要是离开了理性,那么人也就危险了。三、欲望蒙蔽“自我”物性者的奠坛黎明先生在西方哲学死了一书中提到:“贫穷,富裕,总是有限的,相对的,但是人们的贪欲如果得不到信仰精神和仁爱精神的绝对的道德心灵的内在控制,它们所造成的邪恶却是无限的,绝对的,人类的绝对的邪恶就是人类的绝对的死亡。”7在西方文化的历史原成分中有:文化的信仰精神、文化的求知精神、自然的爱等,但却没有我们中国的文化的仁爱精神。因为没有文化的仁爱精神,所以在西方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一旦他们的欲望膨胀到极点,就会做出各种惨绝人寰的事情。现代中西方学者提出了“欲望中心论”,认为它是现代人类主体论中最可怕的一个论题,但人类从很早以前就感觉到欲望的可怕。要不怎么会有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呢?只不过禁欲主义太无人性化了。于是,但丁、薄伽丘、彼得拉特等文艺复兴的带头人们向教会的禁欲主义索回失落的自然人性,试图把人们寻找幸福的眼光从天堂转到人间,转到人自己身上。然而在莎士比亚生活的晚年,他看到禁欲主义中有它合理的成分,人不能一味地追求个性解放,不能一味地提倡个人主义,否则,人类就会被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所蒙蔽,最终,人还是会失去自我。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就是被欲望所蒙蔽,而迷失自我的一个形象。有学者认为莎士比亚塑造这个形象是为了强调女性对男权世界的颠覆?这里面有它说得过去的理由,但是在莎士比亚时代,当时是伊丽莎白女王统治英国,她的统治才能已经让许多男性佩服得五体投地了。因此莎士比亚没有必要把这个再搬到舞台上。尼采在论山旁之树中提到:“人的情况和树相同。它越想升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跟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处,向深处向恶。”8这是很有道理的。莎士比亚塑造麦克白夫人这个形象正好说明了这个道理。原来军中大将之妻,已经享有无与伦比的财富和荣誉,但她仍不满足,引诱丈夫杀掉国王,然后自己就可以登上皇后的宝座。这就是一种内心灵魂深处的的堕落。当初在伊甸园,夏娃受了蛇的诱惑。怂恿亚当去偷食禁果,就有了人的原罪之说。那么原先善良的麦克白受了女巫的诱惑,又受麦克白夫人的怂恿,因而造成了一场巨大的悲剧。这期间的相似之处很容易看出来,亚当和夏娃就是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的影子,那条邪恶的蛇就是女巫的影子,所以说或许,莎士比亚在写这本巨作的时候,应该是要让人类把眼光转回到过去,然后重新去审视人类自己。当初,夏娃作为女人没有守住蛇的诱惑这是一种缺乏理性的行为,而麦克白夫人也是那样没有用理性来控制自己。在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中提到:“人有高贵的理性,她看护灵魂,使其不受贪欲的侵蚀,从而沦为冲动恶欲的奴隶,这理性无疑有上帝的之神的依附着,意味着节制与明辨善恶,而现实中的人,理性的堤坝被私欲的洪水冲垮,从而走向了堕落。”9所以当统治欲发展到极限的时候,麦克白夫人说“我会在他(婴孩)看着我的微笑的时候,从他的柔嫩的嘴里摘下我的乳头,把他的脑袋砸碎”10,从这一点上看到后来她的负疚和精神错乱,我们看到这并不是莎士比亚故意安排的,而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是她自己命运选择的结果。因为她有无穷的权利欲望,但她却不认识内心深处真正的自我。鲁迅在影的告别中提到了身和影,影是指灵魂深处真实的自我,而身是现实中的我,现实中的我因为外在环境的限制,有时候人要活的虚伪或者是违背自己的灵魂,这种外在的东西可以是世界上各种物质的东西的诱惑,而人一旦失去理性,就会沉迷于这种迷惑当中。麦克白夫人似乎就是这样,只是她自己从来就没拷问自己,因而她也就无法知道自己的内心是什么样的。但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却看得很清楚,其实在她的内心深处是有善的一面的,她并不像自己想的那么狠毒。在怂恿丈夫杀国王时,她说:“倘不是我看他睡着的样子活象我的父亲,我早就动手了,我的丈夫!”她怂恿丈夫杀人,但是如果让她自己动手,她又不忍心,从后来,她因做了坏事,而得夜游症,然后可能精神错乱而死,如果是一个真正狠毒的人,她怎么会这样呢?从她的精神错乱分析她的人格特性,那么我们就可以明白,其实她是一个双面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一个人犯罪的时候,他的人格缺陷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冷酷无情,粗野肆虐。从麦克白夫人说要砸碎婴孩的脑袋,我们知道她是狠毒的。2,需求欲望强烈,难以自控调节。从她一直怂恿丈夫杀人就可以看出来。3,缺少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社会情感心理咨询百科全书11。从前面两点情况我们就可以知道这点。我们看麦克白夫人现实中的我,似乎犯罪者的人格缺陷都具备了,所以当犯罪人理智恢复后就会有严重的罪责感。但她自己先前因为被欲望冲昏了头脑,丧失了理性,因此,最终她“心理蕴蓄着无限的凄苦”12。她的精神体中,有两种因素在对抗,一种是善的,一种是恶的,善的因素因为恶的因素做了坏事,而感到无限的恐惧和悲伤、忧郁,这种恐惧感和悲伤感压抑着她,从而导致她精神的分裂。美斯特伦在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一书中提到“如果分裂的自我,不能找到某种调和或缓解分裂的手段,那么个人的生活很可能消极地实际变成一种自我的毁灭”。【13】麦克白夫人就是这样一步步让自己走向死亡的深渊。正如我前面提到的,麦克白夫人受世界外在事物的诱惑,而蒙蔽了自我,这种人我们称之为物性的人。这种人,很容易丧失自我,特别是在现代世界中。诱惑人的东西无所不在,无时不在,人怎么摆脱这种困境?是人类自身要解决的问题。否则,欲望中心论,将永远是人类的一个可怕论题。那么我们也就只有让自己活得诗意些,让我们心中保存那一点可怜的信仰。尽量远离欲望。四、恶欲的动物性对高贵神性的践踏我们前面提到,西方的文化中是缺少仁爱精神的,那么如果一个人,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又缺少这种精神,那他就和动物没什么区别了。李尔王中的高耐里尔和里根两姐妹已经不能用人类的特性来形容她们了。她们两姐妹为了父亲的财产,虚伪的在父亲面前说自己有多么多么爱父亲,然而一旦权利和财产到她们手里的时候,她们的原形和本性就完全的暴露出来,他们已不在是个人,在家里试图虐待父亲,到最后企图谋杀父亲,连自己的亲妹妹也活活的害死,两个人不仅对这些物质的东西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即使是人类的感性原欲也在她们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她们本身都有自己的丈夫,却又同时和爱德伽传情。这种与动物无区别的本性行为,即使是在原始时代,在人没有多少理性思维的时代,人也不会丧尽天良到这种地步。而她们的妹妹考狄利亚却和他们的本质完全相反,她们的行为越是恶劣,考狄利亚越是显得像神一样的善良和英勇。这两种动物性和神性的差别如此的明显,或许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得不是那么明显,但是在戏剧里,经过莎士比亚深刻地描绘,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清这种差别的内在原因。亚里士多德提到:“人趋于完美之后,就是动物中最好的,但一旦脱离法律和正义的约束,却是最坏的。如果人没有美德,人就成了动物中最邪恶,最残暴,色欲与食欲也是最大的动物。”14为什么考狄利亚的人格会趋于完美,而两个姐姐却走向了最邪恶的一面呢?她们三姐妹的母亲在戏剧中没有出现过,有学者认为四大悲剧中没有真正的出现过母亲这一形象,是莎士比亚有意回避母性的作用,不管是什么原因,总之,她们三姐妹是缺乏母爱的,而她们的父亲在分财产之前最爱的女儿是烤狄利亚,所以她的两个姐姐,没有受到正常的教育,而她们本身又是公主,除了她们的父亲没有人敢管束她们,或许就那样,她们的野性因为没有受到管制而肆无忌惮的发展。柏拉图在法律中说:“人是一种温顺有教养的动物, 但如果他所受的教育不足或很坏,那么他就是世界上所有生物中最粗野的。”15正是如此,高耐里尔和里根成了最粗野的动物。虽然在她们身上流着高贵的血统,但她们就如流氓无赖。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说“生活是快乐的源泉,可是,流氓在哪里,哪里的水井就会被毒化”16。烤狄利亚的姐姐就是流氓,因为她们的存在而毒化了整个社会的井,就连考狄利亚那样神一般的人也被践踏。尼采试图在寻找一个高度,一个没有流氓无赖坐在井边的高度。但是这个高度,在哪里?即使川端康成虚构了一个雪国。但现实毕竟是现实,谁也无法按自己的意愿去选择生存环境。最终考狄利亚虽然随着法兰西国王而去,找到了那个善人的高处。毕竟,她的根是属于自己的故乡。一旦属于他的根的那个地方发生了和她有关的事情,具有神的形象的她,就不可能袖手旁观,即使她曾经被抛弃,也依然会选择挺身而出。但在她即将成为虚无的时候,她享受到了一种真正的父女之间的温馨,在监狱的那短短的时间里,她的形象又回归到世间属于正常人的状态。 毕竟神一般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是罕见的,因此她的力量也是微弱的,于是即使她在与恶的势力的反抗和斗争,最终也还是无法逃脱死亡的悲剧。最后,高耐里尔和里根因为事情败露,一个被杀,一个自杀。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只要存在反抗,只要有善的因素的存在,即使是恶的动物如何践踏善,世界的本质还是善的。五、生命中不能承受“诅咒”之重奴性的悲剧米兰·昆德拉是个了不起的作家,他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给了我们无限的思考空间-在爱情上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所以奥赛罗中的苔丝狄蒙娜选择了这种负担,因为她是个女人,她的生命中无法承受爱情之轻,但是她的爱情却又无法承受“诅咒”之重。于是,在这种轻与重的选择中,她必然是要成为虚无的。这里的“诅咒”应从原始社会的解体导致阶级产生的时候说起。主要是男人对女人的“诅咒”,从我们所了解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起,他在理想国中认为女人应和男人一样去打仗,可以看出她对女人的肯定,但他又认为男人在各个方面都会超过女人。然后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丈夫是一家之长,“丈夫像国民一样统治妻子,像国王一样统治子女”17。古代人常把女人比做畜类和植物,对女性的歧视和诅咒一直持续到罗马帝国时代。顺从是妇女最重要的美德,基督教教条地论述了男人对女人的奴役和压迫以及女人对男人的依赖是天经地义的。虽然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的改革改善了女人被歧视的地位,但是,男人的统治权利被保留下来。女人继续处于一家之长的丈夫的从属地位。直到法国启蒙哲学家卢梭也曾指出:“女人的首要品质是顺从”“女人永远也不会摆脱从属于男人或听从男人的地位。”18 所以从古代到文艺复兴时期我们看到女人的地位是如此的卑劣,从此我们来分析苔丝狄蒙娜的命运,毫无疑问,苔丝狄蒙娜是深受传统思想对女人的灌输的,虽然她为了自己的爱情,违背了父亲的意愿,从这点上看,作为东方人的我们会觉得她是个敢于反抗的女性,为了爱为了自己的幸福敢于做出离经叛道的事情,但是我们看西方文化,会发现,中国的父母之命的思想对西方女子的影响并不大,特别是对于有教养的女性,只要她们稍微读点书,她们就会知道追求自己的爱情,从古希腊美狄亚的故事开始,就已经有这样鲜活的例子。我们看有关西方妇女的地位资料发现,女人的思想往往受到传统思想和基督教或伊斯兰教的影响,但是无论是亚里士多德还是卢梭,还是叔本华和尼采,还是基督教教义他们贬低女人都是在关于和女人相对应的男人而言的,也就是女人的丈夫。不是父辈。因此女人往往会把自己的丈夫看得比自己的父亲还重。美狄亚为了自己的爱人背井离乡杀死自己的兄弟。苔丝狄蒙娜也在文中提到:“可是这儿是我的丈夫,正像我的母亲对您克尽一个妻子的义务,把您看得比她的父亲更重一样,我也应该有权利向这位摩尔人,我的夫主,尽我应尽的名分。”19所以从这一点上看,就可以很清楚,为什么苔丝狄蒙娜敢于违背自己的父亲了。有学者说苔丝狄蒙娜是莎士比亚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其实作为普通的男人一定是很喜欢这种形象的,但莎士比亚不是普通的男人,他塑造这个形象并不是为了让其他的女性学习她,而是希望通过塑造这个形象让其他女性看清女性的卑劣地位有一半的原因是女性自身思想的被诅咒,女性自身就认为要服从丈夫,为丈夫保持绝对的贞洁。这种行为我们称之为奴性心态,这种奴性心态在苔丝狄蒙娜身上表现得越是明显,那么她的命运悲剧也就越明显。按照上面的分析,她虽然违背了父命,但并不能就此说她是一个伟大的反传统的女性。因为她的那种反抗是出于本能的冲动。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本能的去争取。即使奥瑟罗要到塞浦路斯她也要追随他去,她说:“把我留在平和的后方,像一头醉生梦死的蜉蝣一样,我将要因为不能朝夕侍奉她,而在镂心刻骨的离情别绪中度日如年了”20这与我们中国女性的情况不一样。中国女性丈夫离家出征或经商,女人只会因自身独守空房,因孤独而叹,就如李清照在点绛唇里叹到:“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而苔丝狄蒙娜她是因为不能侍奉丈夫而叹,可见西方女性受传统思想的诅咒有多深。假如,奥瑟罗中没有埃古,那么苔丝狄蒙娜最终还是会死在丈夫的手里,因为一个奴性思想太深,一个嫉妒心太强,那么一旦有小小的误会开始,就不会有好的结果。即使到最后丈夫骂她是个娼妓是个淫妇,她还对艾米利亚说,他一定有公事上烦心的事。即使丈夫杀死她的时候她还说“都是我的错”也就是说,她到死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是觉得丈夫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有他的道理。这样一个深受“诅咒”的女性,在那样的环境中如何可以生存下去。结 语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的几个重要的女性,每个形象都是一种不同人格特性的象征,这种象征式的形象,让我们看清了作为一个女人的悲剧。这个悲剧有自身的原因,也有深受外界的以及传统思想的影响。以上分析的几位女性,它们都拥有高贵的血统,都是男人身边的陪衬物,但她们又都有自己的个性。乔特鲁德是感性原欲的象征,奥菲利亚是诗性的象征,麦克白夫人是物性的象征,高耐里尔和里根是动物性的象征,而她们的妹妹考狄利亚是神性的象征,苔丝狄蒙娜是奴性的象征。这些象征性的人物,从她们的命运悲剧中,莎士比亚是想让我们明白或许人只有将这几个方面很好的融为一体,那么才会回归到正常人的状态。这种正常人的状态直到今天还没有真正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应该坚持去追求的理想,一旦每个人都追求到了,那么社会就会处于一种和谐稳定的状态。参考文献1 翁再红、李健女性主义视野中的悲剧性以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女性形象为例,天府新论2006年第3期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2 吴贤义、 简贵灯他者欲念的幻象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女角之悲剧根源,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年第4期3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悲剧集(朱生豪译),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167页。4 同1,第115页。5 同1,第190页。6 德尼采著论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11页。7 黎鸣著西方哲学死了,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102页。8 尼采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黄明嘉译),漓江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39页。9 蒋乘勇著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47页10 同1,第462页。11 车文博主编心理咨询百科全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04页12 同1,第506页。13 美斯特伦著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金泽、何其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西方学术译丛),1991年出版(1992年重印),第175页。14 美莫蒂默.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西方思想宝库,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年出版,第7页15 蒋乘勇著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9页16 尼采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黄明嘉译),漓江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102页。17 裴烽、张庆云,李寄秦著妇女伦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33页18 同15,第37页19 同1,第242页。20 同1 ,第244页致 谢能够完成本篇论文,本人想感谢两个人,一个是我的导师黄建荣教授,一个是我的同班同学贾昌辉。黄教授花了很多时间认真的修改了我的论文,并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他对待学问的那种细心和认真的态度非常值得我学习,所以在此,我要认真的对他说声:”老师,您辛苦拉!”。另外,贾昌辉同学在我写论文这段时间,介绍了很多哲学书给我看,使我在查阅资料这方面,少花了很多时间,所以,也非常地感谢他!通过这次论文写作我知道了理论知识与阅读的重要性,也锻炼了我提炼资料的能力。针对我的不足之处,我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在此毕业之际祝愿所有学习工作着的人们前程美好!

    注意事项

    本文(透视人性绝对化的命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毕业论文.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