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从《嘉莉妹妹》和《珍妮顾念》看德莱赛的道德哲学毕业论文.doc

    • 资源ID:3026993       资源大小:36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从《嘉莉妹妹》和《珍妮顾念》看德莱赛的道德哲学毕业论文.doc

    从嘉丽妹妹和珍妮姑娘看德莱塞的道德哲学摘要:在嘉丽妹妹和珍妮姑娘这两部作品中,德莱塞刻画出了两个性格迥异、命运不同的女性形象。通过对嘉丽和珍妮这两个女性的描写,作家旨在反映他独树一帜的自然主义道德观:人的行为是内在的本能和外在的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只是被动的实施者,因此他的行为没有对错之分;传统的道德已失去它的现实意义。正是通过这些思想,德莱塞确立了自己美国自然主义思潮创始人的地位。关键词:嘉丽妹妹;珍妮姑娘;本能;环境;道德观 德莱塞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作家,是美国自然主义的奠基人和重要代表。他在继承美国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创作真实性的基础上,又深入剖析了产生人们不同命运的内在因素,提出自己独到的自然主义道德哲学。在当时的美国,道德的核心问题是对待女性及两性关系的态度。当时流行的是温文尔雅、谨小慎微的维多利亚传统,即“优雅传统”(Genteel tradition)。作品中的女主角必须写得纯洁无瑕,而且故事要有美好的结局。男性违反道德的行为是可以谅解的,而对于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女性的身上,她们就必须得到应有的报应,用死来惩罚。因此,哈代笔下的苔丝被判处死刑,斯蒂芬克莱恩的街头女梅季投河自尽。当时的文学倾向已经决定了她们悲惨的结局。但德莱塞另辟蹊径,率先打破了传统的道德教条。德莱塞认为:人的行为是内在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的本性和他所处的环境早已决定了他将采取的行为,个人只是被动的实施者,所以他不需要为他的行为受到任何惩罚。因此在他的前两部作品嘉丽妹妹和珍妮姑娘中,他描述了两个与当时的世俗相违背的女性形象。 一、堕落女与圣女形象 嘉丽妹妹的情节并不复杂。年轻漂亮、不谙世故的嘉丽不满足于农村的生活,去投奔芝加哥的姐姐。在火车上,她认识了衣着华丽、年轻富有的推销员杜洛埃。来到芝加哥后,现实生活的艰辛粉碎了嘉丽对美好都市生活的梦想。她无法融入姐姐家贫穷单调的生活;更糟糕的是,她因病失去了赖以为生的工作。就在决定去留之际,她在街上与杜洛埃再次邂逅。在稍加思索后,便答应他提出的同居的要求。经杜洛埃的介绍,嘉丽认识了更富有、更具魅力的酒店经理赫斯特伍德,并被他吸引。后来赫斯特伍德偷了酒店的钱,把嘉丽诓骗到了纽约。在侦探的逼迫下,赫斯特伍德把大部分的钱退还给酒店。从此两个人的生活开始每况愈下,嘉丽不得不去当演员挣钱糊口。偶然的机会使她出人头地,最终成为百老汇红极一时的歌星。而赫斯特伍德在投资失败后就彻底灰心,死守着日益减少的积蓄,在嘉丽弃他而去之后更加穷困潦倒,沦落为乞丐。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珍妮姑娘讲述的也是贫穷女孩在大都市中的遭遇。人口较多的葛哈特家仅靠父亲微薄的工资很难维持下去。作为长女的珍妮和母亲一起到宾馆做些零活来帮助养家,从而结识了在宾馆下榻的白兰德参议员。出于一时的感激,珍妮委身于他。在参议员突然病逝后,珍妮却发现自己有了身孕。正统的老葛哈特不能容忍女儿这种有辱门风的行为,将其赶出了家门。女儿出生后,珍妮来到一富庶人家当女佣并结识了来访的纨绔子弟莱斯特。莱斯特被珍妮的纯洁和美貌深深打动。两个人一起过了几年幸福的同居生活。但迫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莱斯特不得不放弃珍妮回到自己所属的上流社会,并与门当户对的女友结了婚。珍妮在失去莱斯特后,又失去了相依为命的女儿,过着孤独的生活。 作为“堕落女子”的嘉丽非但未受到惩罚,相反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而“圣女化身”的珍妮却饱受生活之苦。从这两个女性的塑造中,我们可以看出德莱塞独特的文学视角。 二、本性论 德莱塞的道德哲学是多重因素的综合产物。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极度贫困的环境中度过的。无时无刻不在围绕他的是对饥饿的恐慌和对贫穷的羞愧。当时的美国社会正在经历重大的社会变革。资本主义蓬勃发展,工业逐渐代替农业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社会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工业巨富。大都市似乎就是成功成名的最好处所。带着满心的憧憬,15岁的德莱塞来到了芝加哥,在报社做记者工作。贫困的童年生活和现实的记者生涯使德莱塞非常清楚挣扎在贫困边缘的下层人民的生活,也对社会的阴暗面有很深的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领域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在当时的社会掀起了轩然大波。在1859年发表的进化论中,达尔文提出人类是由低级动物进化而来的。人类的进化是因为他们适应了不断变化的环境,即适者生存。这一理论为当时的欧洲及美国的自然主义作家所接受,用来解释作品中人物的行为。作为美国自然主义先驱和重要代表的德莱塞深受进化论思想的启发。之后他又广泛地阅读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诗人斯宾塞等人的进化论作品及哈代、巴尔扎克、福楼拜等英法作家的文学著作。他头脑中残存的宗教思想开始为自然主义思想所代替。他相信人不过是宇宙中各种强大力量的牺牲品,他们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由于内外各种难以捉摸、无法抵御的自然及社会力量的作用,人的命运是注定的,无法改变的。而诸多的作用因素中最主要的是人的本性和他所处的环境。 本性论是德莱塞道德观的核心思想。德莱塞非常推崇达尔文主义,他视社会为丛林,而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则是在丛林寻求生存的动物。他的一切行为均受制于其生物本能,本能是行为的原始动力。换句话说,现阶段的人,其行为大都是满足本身的生物需求,是不由自主的,属于非理性的范畴。正如他在后来出版的金融家中所强调的那样:“人只是些化学成分。我们因为我们的气质所受苦,而气质并不是我们创造的;我们因为我们的缺点和弱点受罪,而缺点和弱点并不是我们的意志和行为所能控制的。”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出身相似的嘉丽和珍妮会作出截然不同的决定,并因而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嘉丽性格的突出特点是自私自利、冷漠无情。她离开家乡时,只是“眼中涌出一阵热泪,话语有些哽咽”。从此她就再未提到过也未想到过家乡和亲人。她投奔姐姐是为了自己能跻身大都市的豪华生活。当靠个人的劳动无法实现这一目标时,她可以置世俗的伦理道德于不顾而与富有的推销员同居。当更富有的酒店经理赫斯特伍德出现后,嘉丽又毫不犹豫地抛弃了曾帮她脱离生活困境的杜洛埃。她心中所想的只是如何能过上更体面的生活。所以不难预见赫斯特伍德失去名利之后的悲惨命运。嘉丽先是在精神上疏远他,继而又从物质上孤立他,并最终彻底抛弃了一贫如洗的赫斯特伍德。尽管这位酒店经理为了她,舍弃体面的工作和富庶的家庭,但现在他已毫无“钱”途。结果曾声名显赫的赫斯特伍德只能沦落为乞丐并最终结束自己的生命。由此可见,嘉丽的所有行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有利于自己的事她会毫不犹豫地去做。她经历了两段同居的生活并先后抛弃了这两个帮助她脱离生活困境的男人,但德莱塞认为她不应为自己的所作所为遭受道德法庭的审判。理由是:“在嘉丽的心里,正如世上的许多人一般,本能和理智,欲念和觉悟,正在争夺主宰权。哪个人不是如此呢?在嘉丽的心里,正如世上的许多人一般,本能和欲念往往还是胜利者。哪个人不是如此呢?她跟着她的欲念走。她是被动的时候多,主动的时候少。”在欲望的驱使下,嘉丽实现她所追求的目标,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欲望。在对欲望的不断追求中,嘉丽一步步走向财富上的成功。 同样,珍妮做出一个又一个的牺牲也是本能使然。老葛哈特夫妇都是虔诚的宗教信徒,所以珍妮从小就受到宗教善良慈悲思想意识的感染,一心为他人着想。为了缓解家境的贫寒,她主动到宾馆找零活干。她失身于白兰德主要是因为这位慷慨的参议员曾不止一次地帮助她家,而且还帮助她把关在监狱的哥哥放了出来。为了报答恩人对自己家人的无私帮助,她情愿牺牲自己的清白作为回报。白兰德的猝死使珍妮家的生活再度陷入困境。当老葛哈特又因病失去收入后,全家几乎陷入绝境。珍妮认定有义务把解救危机的担子承担下来。她要用莱斯特提供的钱为家庭解脱困境,于是两人开始同居了。当她得知莱斯特正面临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时,她又忍痛提出与莱斯特分手,让他回到他所属的家庭中。善良的天性促使珍妮永远把亲人和爱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所以她会毫不犹豫地答应白兰德和莱斯特的要求,帮全家脱离困境,后来又把自己深爱的莱斯特拱手让予他人。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牺牲自己,所以小说末尾处写道:“在她面前,她只凝视着一个寂寞余年的长杳视景”。 三、环境论 环境论是德莱塞自然主义道德观的另一主要思想。德莱塞十分注重环境的描写,特别强调客观环境对作品中人物性格命运的决定作用,强调环境决定人物,决定人性善恶,决定人的本质属性。嘉丽妹妹和珍妮姑娘这两部作品的背景都是工业化过程中的美国大都市。当时贫富差距悬殊,一夜暴富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许多的年轻人都带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涌向芝加哥、纽约等城市。而在灯红酒绿、充满诱惑的都市大环境下,人们的行为势必以谋生和发迹为出发点。在嘉丽妹妹的开头部分,作者就已经向我们指出在巨大的环境作用下的女主人公的最终命运所在。因为“一个十八岁的姑娘离家出门,她的遭遇不外乎两种,不是碰到好人相助而好起来,就是迅速接受花花世界的道德标准而堕落下去。在这样的环境里,要保持中间状态是不可能的”。嘉丽属于后者,在环境的诱惑下,她迅速接受花花世界的道德标准而堕落下去。而珍妮则属于前者,她在好心的参议员和莱斯特的帮助下,能保持自己纯真善良的本性。 初到芝加哥的嘉丽就已经被这座城市可能带来的活力、无尽的机会和物质的享受所诱惑。在贫困交加之际,当杜洛埃把她带到温暖舒适的餐厅时,那昂贵的食物和诱人的环境激发起她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欲望。周围人的评论及富丽堂皇的建筑和服装增添了她对物质利益的更多欲望。因此不难理解嘉丽为什么会稍加思索便同意与杜洛埃同居,而后又先后抛弃杜洛埃和赫斯特伍德。她所考虑的只是如何摆脱生活的困境,过上富庶的生活。当所处的环境一步步地改善后,她的欲望也越来越大。最终事随人愿,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德莱塞看来,这些都是外部世界力量作用的结果。同样,珍妮的命运也是环境的结果。每当她面临重大决定时,她所处的环境都会促使她作出不利于自己的决定。因为家境贫寒,作为长女的珍妮被迫来到宾馆做些零活帮助养家,从而结识了在此下榻的参议员白兰德。当白兰德对她颇有好感时,珍妮的哥哥巴斯锒铛入狱,家里毫无办法,这时慷慨的参议员欣然帮忙,出于一时的感激,珍妮决定以身相报。白兰德突然死亡,珍妮美好生活的梦想破灭了。为了生计,她来到一个富庶人家当女仆,并遇见了来做客的莱斯特。当莱斯特对珍妮公开表示爱意遭到拒绝后,珍妮家却又一次因老葛哈特的受伤而陷入绝境,为了全家的生计,珍妮只能答应莱斯特的要求。当珍妮终于过上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时,环境再一次抢走了她的幸福:她了解到莱斯特如继续和她呆在一起将失去应得的家产。善良的她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一个选择,她主动提出分手,结束了自己的幸福。 嘉丽妹妹和珍妮姑娘被称为姊妹篇,因为其情节和构思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小说开始时的嘉丽和珍妮都是纯洁貌美的女孩,为了生计在灯红酒绿的大都市中奔波忙碌;由于不同的原因,两个人都先后失身于两个男人,过着没有名分的生活。但是两个人所走的道路和最终命运是截然不同的。嘉丽是传统意义上的“堕落女性”,她为了安逸享受不惜牺牲自己的清白,并能毫不留情地抛弃自己成功路上的绊脚石。但这样的人却能最终功成名就,名利双收。“圣女化身”的珍妮永远把他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甘愿作出任何牺牲,但其结果却是在饱尝失子之痛后孤独终生。德莱塞对主人公进行如此的处理,旨在向读者强调本性和环境的决定作用。嘉丽和珍妮的所作所为都是他们的本性和当时的特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欲壑难填的嘉丽在有利的环境下注定要满足自己一个又一个的欲望,然后再滋生新的欲望;而富有牺牲精神的珍妮势必要作出一个又一个的牺牲,直到关爱之情无人倾诉。由此可见,她们本身都是身不由己的,他们的行为是注定的,他们只是被动地做出应该做的事情。所以即使是“堕落女性”也没有错,也不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任何责任。 四、结语 德莱塞的自然主义道德观是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的历史产物,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他率先挑战了风靡美国文坛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优雅传统”(Genteel tradition),揭开了掩盖着美国社会现实的面纱,赤裸裸地向人们展现资本主义社会下金钱至上、人与人之间冷冰冰的社会现实。他一反过去以重要人物为主人公的传统,首次把描写对象转向那些位于社会最底层、居住于贫民区的食不果腹的穷苦人民。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它的局限性。首先,根据德莱塞本性论的思想,人的行为是注定的,既然这样,那么无论什么样的做法都不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这一理论适应了工业社会初期的美国社会的需要,为资本家暴敛财富、进行剥削提供了合理的借口。其次,德莱塞过分强调本性和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了人的理性思维和主观能动性。人只能被动地接受属于自己的命运,这种宿命论的观点在本质上是唯心的。所以他的理论存在着消极的一面,我们应该客观地予以评价。从嘉丽妹妹到珍妮姑娘看德莱塞的变化摘要:西奥多德莱塞的处女作嘉丽妹妹和第二部作品珍妮姑娘主题相似,但两者在当时遭受的境遇却大不相同。文章通过比较分析,认为:德莱塞在两部小说创作中发生的变化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这种变化有其特定的原因,并可以说明德莱塞作品在思想性、艺术性和技巧性上都不断成熟。关键词:嘉丽妹妹;珍妮姑娘;德莱塞 西奥多德莱塞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作家,作为美国自然主义的奠基人和重要代表,“他扫清了道路,使美国小说从维多利亚时代豪威尔斯那种谨小慎微、温文尔雅的风格转到了开诚坦白、直言无畏、充满生活激情的风格。”1一个世纪以来,对德莱塞作品的评论与研究可谓连篇累牍,汗牛充栋。研究者多围绕其作品的“自然主义”倾向,运用历史传记批评、文本分析、消费文化、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结构主义等多种方法与多重视角,解读其作品的内涵与艺术特色。但是,国内对德莱塞作品的评论,主要集中于嘉丽妹妹与美国的悲剧上,而对于嘉丽妹妹的姊妹篇珍妮姑娘,学界关注的却相对较少,更鲜有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的成果。事实上,正如有论者指出的那样,“国内的德莱塞研究与其他作家相比,存在着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即缺乏纵横向的比较研究。”2本文尝试对德莱塞的嘉丽妹妹与珍妮姑娘进行比较,并试图从中探寻德莱塞小说创作的发展轨迹。一嘉丽妹妹是德莱塞发表的第一部小说,珍妮姑娘则是时隔11年后,德莱塞发表的第二部小说。两部作品同是讲述贫家女的故事;女主人公同样尝够了贫苦的滋味,希望自己或家人能过上好一点的生活;同样怀着一棵纯洁的心,希望通过劳动和努力换取回报;然而,在最困难的时候,她们又同样遇上了意欲勾引她们的男人,从而沦为情妇。她们都先后依附了两个男人,摆脱了贫苦;最后的结局都离开了依附的男人,孤独生活。由于两部作品在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因此被人们称为“姊妹篇”。然而,如此相似的两部作品却在当时的出版界、评论界以及读者中引起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反映。嘉丽妹妹1900年完稿,之后历经坎坷,引起轩然大波,嘉丽这个被认为有伤风化、有悖传统道德准则的“坏女人”在作者的笔下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发迹,获得了成功,让当时的人们不能接受。年轻的德莱塞也备受批评和指责,身心压力极大,几乎自杀。嘉丽妹妹曾被出版商拒绝发行,后勉强出版也只印了1000册,少量赠阅,其余全部封存,成为“禁书”。直到1907年,才得以在美国正式出版发行。但100多年来,对嘉丽这个形象的争议仍没有停止,有人视她为妖妇,有人视她为新女性,褒贬不一。珍妮姑娘1911年出版,其社会反映却与嘉丽妹妹大不相同。亨利称赞“它是一部上乘之作,是迄今为止美国最棒的小说。”3“除了那部顶峰作品哈克贝利费恩以外,它是我所读过的美国最优秀的小说。在结构上,它比麦克提格严谨得多,绝对比它高一筹。”377大众传媒和评论界也对小说一致加以赞扬,称它为“一部伟大的小说”,认为德莱塞值得受到“最崇高的敬意”,说“珍妮的故事,一次又一次地使读者的心灵感到痛楚,对全部故事充满同情,虽然这种同情是无补于事的”。甚至连清教徒都认为,珍妮和嘉丽不同,是用痛苦的悲剧来洗赎她的罪过的。二为什么同一作者同一主题的两部作品,反响差别却有如此之大?这里固然有随着嘉丽妹妹的传播,人们逐渐开始接受德莱塞及其作品的原因,同时也与德莱塞在两部作品中悄然发生的变化有关。(一)两部作品的主题思想十分相似,侧重点却发生了变化在嘉丽妹妹中,作者主要强调的是自然主义的思想,强调环境和遗传力对人的支配性作用。认为人本身的意志,就像“随风兜旋的羽毛”一样无足轻重,旨在演示人生无法预测的浮沉 西奥多德莱塞与美国的悲剧摘要:西奥多德莱塞是美国文学界一位杰出的自然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深刻的思想性。一部美国的悲剧通过对美国社会腐败,罪恶的现象与本质的无情揭露与批判,揭示出生活本身的悲剧性,强烈地拨动了读者的心弦,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与思考。关键词:德莱塞;美国社会;悲剧性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1871-1945)是一位出身贫寒,相信自我奋斗,经历坎坷,但又意志坚强的小说家,也是自然主义作家中描述工业化与城市化题材的代表。批评家格伯曾这样认为,德莱塞是“第一个以自己的真诚与活力描述我们这个商业化与工具化的现代世界的美国作家,是第一个描述由于城市化与社会压力加剧而导致人性异化的美国作家,更是第一个坦率而严肃地刻画我们自己作为一个社会挣扎者的美国作家。”其作品呈现了世纪之交一个美国的“社会文化全景图”。一1871年8月28日,德莱塞出生于印地安纳州一个贫苦的家庭,从小就辛苦劳作,与父母兄姐一起在贫困线上挣扎。批评家斯万伯格在叙述德莱塞的童年生活时曾经说:“他是在一种迷信、狂热、无知、贫穷、屈辱的复杂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下成长的。虽然童年时代过早地遭受苦难,但他并没有被生活的残酷与不幸所压垮。这些都归因于德莱塞自己坚强的精神意志及其母亲那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与保护。”正是由于家庭的贫困,所有家庭成员才必须不断地寻找赚钱的方式,所以作家童年生活的另外一个特点便是家庭的不断分离和迁徙。这种不停地奔波使整个家庭的统一性丧失,家庭的传统也变得难以维持,失去了传统农业社会中家庭启迪思想与进行道德教化的功能。1899年夏天,德莱塞在俄亥俄州的一个朋友家中构思和创作了他的第一部小说嘉莉妹妹。这是一个思索人生的故事,一个关于美国生活与价值的故事。正如批评家格伯所说:“德莱塞的第一部小说描述了作者所发现的美国价值一种以物质主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对于金钱的梦想和渴望是美国生活最强有力的动机和目标:人们在各个社会层面的相对富裕程度决定着他们能够享受的动物快感,决定着他们拥有的名声和社会地位,更决定着他们能够支配的社会权力的大小。嘉莉妹妹在1900年出版时因受到美国主流社会的批判而被禁止销售。在此后近十年的时间里,德莱塞搁笔沉思,为自己的生计东奔西走。沉寂多年之后,1911年夏天,德莱塞推出了珍妮姑娘。这部小说以更为强烈的批判方式,明确地显示出他对社会严厉的挞伐态度。此后,德莱塞发奋写作,于1912年出版“欲望三部曲”的第一部金融家;紧接着,德莱塞又在两年后完成了三部曲的第二部巨人(TheTitan);1915年出版经过自己多年润色的自传体小说天才(The“Genies”),这是一部带有悲哀的艺术气质形象的发人深思的作品。主人公尤金精神品格的堕落正与这个充满腐败空气的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家的无情揭露深深刺痛了统治者,1916年,法院竟然接受了“纽约消灭罪恶协会”对德莱塞德的控告,判决禁止出售天才,并宣布要对该书作者今后的作品进行严格的检查。此后,在旁人看来,德莱塞肯定是心灰意冷,一蹶不振。恰恰相反,德莱塞这个从贫民窟中挣扎出来的作家,发奋写作,励志写出一部反映下层民众疾苦,呈现和描述美国物欲膨胀,道德沦丧的社会现实的巨著。于是在1925年,美国的悲剧面世。这部小说一经推出,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部小说无比强烈地刺激着美国人民的感情,以至于人们发出了“美国向何处去?”的振聋发聩的呼喊。二美国的悲剧描述青年克莱德在纸醉金迷的生活的腐蚀下,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小说以纽约的一桩著名的谋杀案为原型,描写主人公如何在社会的腐蚀和毒害下,从一个天真幼稚的青年变成了一个杀人犯的过程。小说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描写生活在美国中部堪萨斯城的克莱德格里菲斯从小受尽贫寒,常常嫉妒有钱人家的花天酒地,懊悔自己生在一个穷牧师家里。从十六岁起,他先在药房当学徒,后进旅店当伙计,收入渐多,见识日广,他便喝酒,玩牌,逛妓院,还交了一个爱慕虚荣的女朋友霍斯丹,为了满足欲望,显摆阔绰,他四处骗钱,不顾母亲,姐姐受苦受罪。在资产阶级方式的熏染下,克莱德渐渐一身铜臭,良知泯灭。一次野外寻欢归途中,他与狐朋狗党开车酿成大祸,为逃避罪责,他远走高飞芝加哥藏身。第二部分是小说的核心部分,叙述克莱德从混迹上流社会到行凶杀人的过程。克莱德逃到芝加哥后遇到叔叔,一位有钱的衬衫制造商。从此克莱德以老板侄子的身份在叔叔的衬衫厂车间当领班。不久,他便看上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工洛蓓塔。在与洛蓓塔交往的同时,他结识了另一位家财万贯的小姐桑德拉。克莱德对桑德拉小姐想入非非,遂生抛弃洛蓓塔之心。就在克莱德全力讨好桑德拉小姐时,洛蓓塔将怀孕之事告诉他,为逃避责任,和桑德拉小姐结婚,从此享受荣华富贵,他多次逼迫洛蓓塔堕胎未果,最后丧心病狂的克莱德将洛蓓塔骗至郊外杀死。小说的第三部分描写克莱德阴谋败露后锒铛入狱至被处死的这一过程。当时的纽约州,执掌行政,司法大权的是民主党,而克莱德的叔叔属于共和党。恰值该州大选,故两党围绕此案件大做文章,恣意发挥。龌龊的政党斗争浊流,使克莱德更快地被处以死刑。德莱塞显然借此来讽刺和揭露美国政党的虚伪和卑劣的本质。克莱德的生活轨迹和生活哲学是与以利己主义为主的资本主义社会体系息息相关的,他的堕落以致最后的自我毁灭使周围环境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生活形态的腐蚀下,他的人生观渐渐背离了父母所教诲的宗教信仰,把金钱看成是衡量道德的标准获得他人敬仰的因素,而越来越腐朽的美国文化,使克莱德的堕落也越来越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社会体系,即自私的资本主义利己主义,才是克莱德堕落的真正缘由。腐朽的美国社会使像克莱德一样意志薄弱的年轻一代走向堕落,悲剧的发生离不开“美国”这个社会背景。正如美国文学评论家查尔斯夏毕洛(CharlesShapiro)对美国的悲剧所做的阐释:“这是一部情感真切,感人肺腑的小说。全书写的就是生活在变幻莫测的美国社会里的一个迷惘年轻人的人生经历。”克莱德的典型意义就在于他的形象的普遍性。他的悲剧性遭遇,他的道德沦丧,他的生命毁灭,集中地概括了二十世纪初期美国年轻一代遭受社会毒害的结果。作者通过克莱德的形象,强烈地控诉了资本主义的罪恶本质,无情地抨击了这个害人的,腐败的社会制度。三德莱塞笔下的美国的悲剧其实是对美国社会今天无处不在的悲剧的真实写照。在这样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里,像嘉莉,珍妮,尤金和克莱德这样的年轻人的堕落甚至犯罪,不能简单归咎于他们的性格,是私有制造成的阶级差别限制了他们健康发展的空间,是以自私虚荣为特征的生活方式腐蚀着他们本来纯洁的心灵和道德观念,是畸形的社会制度扭曲了他们的心理,扼杀了他们心中的希望。他们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尽管德莱塞清楚的看到资本主义的本质,他同其他自然主义者一样受到阶级局限性的影响,无法解释造成种种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原因,无法为生活在底层的人们找到一条出路。在美国的悲剧中,这种局限性表现在其结尾部分。克莱德临刑前流露出的人生感伤情绪的宗教皈依观念,就是作者在当时无法寻求社会变革出路的反映。但是,正是这种悲剧的效果是他的小说具有更强大的震撼力。他的作品使许多的美国人认识到美国梦的寓言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从而唤醒人们与社会的不公平做斗争。时至今日,德莱赛的作品依旧表现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以及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Philip LGerber,Theodore Dreiser.New York:Twayne Publishers,Inc.,1964,pp.173-174. W.A.Swanberg,Dreiser.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65,pp.4. W.A.Swanberg,Dreiser.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sons,1965,pp.81. Charles Shapiro,Theodore Dreiser:Our Bitter Patriot( 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pp.83. YoshinobuHakutani,ed.,Theodore Dreiser and American Culture:New Readings.Newark:University of Delaware Press;London: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2000, pp.14.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英文)M,天津:南开大学 出版社,1992。 董衡巽等编著,美国文学简史(下)M,北京;人民 文学出版社,1986. 人文生态与文学现实解读美国现代文学先驱摘要:利用文本分析方式,针对20世纪初美国人文生态环境对小说家德莱塞价值观念的嬗变、创作趋向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及其美学评判的定位,以新的视角进行分析批判,可以看到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德莱塞;人文生态环境;现实主义;美学评判 193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SinclairLewis 1885 -1951),在庄严的授奖典礼上语出惊人,认为他的同胞德莱塞,是一位比他自己更有资格获此殊荣的作家。他说:“德莱塞在孤独中前进,常常得不到人们的赏识,有时还被人忌恨,但和其他任何作家相比,是他改变了美国小说从维多利亚时代和豪威尔斯式的怯弱与斯文,打开了通往诚实、大胆和生活激情的道路。如果没有他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开拓,我很怀疑我们这些人有谁敢冒着坐牢的危险,把生活、美和恐怖通通真实地描写出来。”西奥多德莱塞作为美国现代文学先驱者,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一、人文生态与现实审视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 1871 -1945)的出现不是偶然的。19世纪的美国,从东部到西部开发热潮和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光明与黑暗并存,暴富与破产同道。迎合上流社会的“斯文”文学和面向平民大众的“乡土”文学,正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来自中西部的德莱塞,出生在印第安纳州特雷霍镇一个德裔天主教徒家庭。父亲为了逃避兵役来到美国,母亲是一位目不识丁的基督教派农村姑娘。时运不转的父亲因毛纺小作坊失火,人又受伤,从此丧失劳动力。勤劳的母亲靠替人浆洗衣服,勉强维持一家十五口人的生计。年幼的德莱塞不得不时常沿着铁路线去捡煤渣,或当报童赚点零钱以贴家用。15岁那年,德莱塞只身来到芝加哥。先是在餐馆洗盘子,后又在一家公司卖五金杂货,饱尝社会的白眼和生活的艰辛。德莱塞耳闻目睹了两个姐姐在情窦初开时,被人诱拐私奔而名声狼藉。亲历了家人之间为了十元汇款,昧着良心相互算计。宗教归依、移民心态以及社会底层所蔓延的不安和恐惧,时时伴随着他们。这种被边缘化了的人文生态环境,迫使德莱塞从另一种角度去审视、评判自己所生活的美国社会。21岁的德莱塞为了改变自身的生存状态,“着手想闯进芝加哥新闻界去”。他跑遍了所有报馆,见到的都是“刻薄的、冷冰冰的眼光”。他在谈我自己(A BookAboutMysel,f 1922)一书中,这样描述当时的心境:“也许,您看见过一只无家可归的猫,一连好多天逗留在门口台阶旁,喵喵叫着想人家收容它:那就是我。”1这种不加掩饰的心酸哀号,像影子一样跟随着德莱塞,使他永远不可能脱离社会现实去说“上层人物”乐意听的话。当德莱塞“成为一个正式的新闻工作者”之后,贫民区是他每天必须路过的地方。“早晚,我都有充分的机会对我所见到的许多令人作呕和破旧不堪的性质深思默想。”“街两边尽是罪恶的巢穴”,“出没在这一区的下贱邋遢的人、懒婆娘、妓女、醉汉和吸毒分子,全过着一种尽管贫穷、可怕,却闹闹囔囔的生活。”1(第十二章)在勃发躁动的西部心脏地带,触目惊心的市井影像伴着声音、带着气味,冲撞着年轻人的灵魂。“是什么在一片崭新、富庶、健全、有力的土地上这么快就造成了这种情况的呢”?他非常疑惑:“社会为什么不待他们好点儿呢”,“这些人竟然住在这样一个地狱里呢?这该责怪上帝吗?还是该责怪社会呢?”1(第十二章)一连串的疑问,驱使他穿越人文生态的迷障,去破解“现实社会”的人生课题。德莱塞在圣路易斯环球民主党人报谋事的那段时间里,时空的错乱与情景的落差,是德莱塞无法面对的现实。他“脑子里经常想到可怜的工人的糟透了的状况”,即便是在纽约“这座大城市的巨大、气魄与冷酷,它的惊人的贫富差别,四处可见的那股残忍、冷漠和无情的气氛”,“有抵赖不了的证据,证明城市里的警察、政客、甚至官员,全都跟各式各样的赌博、窃听、诈骗,甚至教唆杀人有密切的关系。”1(第七十三章)站在联邦广场环顾四周,“尽是各式各样的忍饥挨饿、四处游荡的人,新闻工作者也包括在内。”1(第七十四章)德莱塞始终在一种贫困、犯罪的人文生态环境包围下生活。成功少,失败多,暗淡的心情像一张无形的网吞噬着他

    注意事项

    本文(从《嘉莉妹妹》和《珍妮顾念》看德莱赛的道德哲学毕业论文.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