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老子养生之道.doc

    • 资源ID:3018042       资源大小:37.50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老子养生之道.doc

    老子的养生之道春秋时期的老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而且还是一个伟大的养生家。据史记记述:“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历史上虽有不知其所终之说,但是有一点看法还是一致的,这就是说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孔子活了七十二岁,故此推论老子是一位超百岁的寿星。老子这么长寿得益于其养生之道,其核心就是他自已说的:“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食母就是食气,食气是古人养生的主要方法。老子不但是个以气养生的实践者,而且还根据自已的切身体会写出了气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成为历代气功家练功的要旨,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一、 精气之说。老子在帛书。第六章中说:“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要理解这章经文,关键是搞通玄牝两字的含义。这里所说的玄是指天,指阳,所说的牝是指地,指阴,与“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的阴阳两气是同一的意思。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口进饮食为阴气,鼻入空气为阳气,所以口鼻是人与自然最直接的也是最根本的门户。由此可以看出这“浴神”就是阴阳两气构成的精气的代名词,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的作用。同时也说明了精气是有结构的,这就为练气功能养生,中医药能疗病提供了理论依据。这精气学说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其意义之深远、影响之巨大是难以估计的。二、 经络之说。老子在帛书。第十六章中说:“至虚,极也。守静,督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这“督”就是指督脉。何以为证呢?庄子在养生主中对此作了证明:“缘督以为经”说督是一条经脉,后人称之为督脉。这“复”就是说经气沿全身左右二十四条经脉往复运行的情况,而且是以“万物旁作”的形式进行的,即经气走完左半身再走右半身反复往返地运行。对经脉的循环无端的特征他在帛书。二十五章中有进一步的阐述:“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就把经脉的客观存在而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性和循环性的根本特点加以肯定。他不单发现了经脉,同时还发现了经穴,他在帛书。第一章中说:“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这个“噭”字无论从形象、意义、读音来看,无疑是窍穴的代用字。从“守督”和“观窍”联系起来分柝,这个窍穴就是尾阊穴,实践证实确有“众妙之门”的作用。从以上可以得出结论,经络是老子发现的。经络系统的发现,比起我国“四大发明”来其意义更伟大、更深远。三、 养生方法。老子的养生方法除了“天门开阖”、绵绵若存的调深呼吸等服气方法外,着重是“凝神入气穴”的神守法。老子在帛书。第五十五章中说:“心使气日强。”首先提出了神气关系说,为神守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个“心”包括了人的意识,也包含了神经系统的反射功能。主要有三种神守方法:1、 守督观窍法。这个窍就是指人的九窍之一的后阴上的尾阊穴,也是督脉二十八个穴位中的最后一个穴位。我把经络系统的督脉称之谓纲,而尾阊穴则是纲的绳头,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督脉是脊髓紧紧结合在一起,而脊髓又与脑干相连接,所以守督法对调节神经系统,改善全身的机能具有很好的作用。2、 守腹法。老子的“虚其心,实其腹”、“专气至柔,能婴儿乎?”说的就是以关元穴为中心的小腹处,也就是现代人说的意守“下丹田”。神守小腹对于培育精气、改善消化系统机能和下肢功能是有很大好处。3、 守中法。老子在帛书。第五章指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这“中”在何处?有的说在脐,也有说在中脘穴。根据帛书。第四十二章说:“中气以为和。”的中气可以理介为中脘之气,后来唐代孙思邈也把脐上三寸的中脘穴说成丹田。中脘穴是手太阳、手少阳经、足阳明经、任脉之会穴,练功实践证明,神守中脘穴具有清醒头脑,改善五脏机能的作用。老子的以气养生之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他的思想光芒可与日月同辉!遗憾的是被继承的只是少数,大多数的不是被篡改,就是被遗忘。我们一定要把其精华继承下来,加以发扬光大老子养生思想新解一、老子养生思想的宇宙观基础 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和道教的祖师,老子通过他的道德经提供了一种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体系。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产生的,并且是按照"道"的规律运动变化的。那么什么是"道"呢?老子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德经一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道德经二十五章) 在老子看来,真正的"道"是不可以言说的,它在天地混沌之先,为万物之母,它"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为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为惚恍。"(道德经十四章)所以老子又说: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道德经二十一章) 可见,"道"实则是隐藏在事物表象背后的决定事物存在变化的本质特性。 虽然"道"无形无象,但它却是天地万物之本,"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性,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太上老君常说清静妙经)。所以老子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四十二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四十章) 虚而无形的道不仅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而且是派生万物的本原,宇宙世界首先是有了道,然后才有天地万物,由道化生混沌之气,由混沌之气产生天地阴阳,再由天地阴阳产生世间万物。在这过程中,人也随之产生。关于道化生人的过程,元陈致虚金丹大要上药篇作了一个明确的解释,他说: 精气神三物相感,顺则成人,何谓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金丹大要上药篇) 天地万物不仅产生于道,而且它们还是遵循"道"而运动变化的。老子说: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德经五十一章) 道使万物得以产生,德使万物得到蓄养,物使万物成形,环境之有利形势使万物能顺利成长,所以万物莫不遵从道。如果不遵循道的规律甚至逆道而行,事物就不可能产生存在下去。这一点庄子说得非常明确: 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庄子渔父) 既然天地万物正常的发生发展都是根据"道"的规律进行的,那么"道"的根本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指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 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按照道的这种自然规律,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方能使其正常成长。所以老子说: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道德经五十一章)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道德经十七章) 二、老子的养生原则 既然万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并遵循道而运动变化的,人亦是如此,而且"道法自然",以自然为本,所以人之正常的生活过程就在于它的自然性。人道贵在自然,所以作为人道之一个重要方面的养生之道显然就应该以自然为本。既然养生贵在自然,所以探讨什么是人道之自然以及怎样做到人道之自然就成了老子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而老子所提出的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也正是围绕这一问题的解决提出来的。根据老子的认识,人道之自然主要表现为无为和虚静两个方面,这也是老子为养生所确立的两个基本原则。 首先来看养生的无为原则。无为是道之自然的必然反映,因为要使事物处于自然状态,就不能对它横加干涉,不能以人之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在这种情况下,事物也才能得到正常发展。这也是人们在处理社会和养生问题时所应坚持的原则。所以老子说: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群;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道德经二章)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道德经三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道德经四十八章) 在老子看来,无为,事物则能按照自身规律顺利发展,人身、社会更是如此。如果人为地干涉人的发育成长和生活,按照某种主观愿望来干扰和改变社会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会是揠苗助长,自取其败;所以只有在无为的自然状况下,人才能健康地生活,社会才能正常地发展。因此,明智的人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养生、治世,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也。 从老子养生的无为原则进一步延伸,就必然可以得到其养生的第二个原则:虚静原则。因为人之有为皆因欲念而起,欲念一起则心动,心动则意动,意动则神动,神动则气动,气动则形动,形气神动则必然神驰于外,气散于中,精耗于内,健康为之受伤。要防止这种局面的发生惟有一法,这就是虚其心,静其神。心虚则欲望不起,神静则念头不生,心清神静,根本坚固,形神相亲,则能长生久视。在这一点上,庄子说得更明确: 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庄子天道) 由此,虚静自然也就成了老子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则。所以老子说: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道德经十六章) 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四十五章) 其实,老子养生的无为、虚静两个原则又都是以道法自然为基础的,无为是基于人之不作而保留人道之自然,虚静则是基于人之有作而恢复人道之自然,它们也是养生中消极与积极这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三、老子的养生方法 关于养生的具体方法,老子提出的不多,不过在上述两个养生原则下他还是提出了一些。 首先,他认为人的养生应该淡泊无为,少私寡欲,返朴归真。他说: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十九章)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若晦,漂兮似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道德经二十章) 在老子看来,最好的生活应是一种淡泊无为、少私寡欲、纯朴自然的生活,人们应"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道德经八十章),像初生婴儿那样,过一种无知、无为、无欲、无求的完全自然的生活,这样才能保其精神,全其性命,达到健康长寿。 另一方面,老子认为人又应该"致虚极,守静笃",以虚静之道来养生,关于虚静之道的具体方法,老子说: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道德经二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道德经十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道德经十六章) 可见在老子看来,养生应清除心中的各种欲念妄想,使心神安守于内,欲念妄起致心神不宁,人的健康就会受损。这正如老子所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十二章) 所以如果人能够使神安守于内,调和精气,使精气不乱,则形体应之而柔顺,形顺神安,则能长生久视。这也就是老子所描述的: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德经六章) 四、老子养生思想对后世道教养生的影响 作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对后世道教养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老子有关道的思想是后世道教养生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早期和后期许多道教养生学者都是根据老子的道的理论来讨论养生问题,或以其为指导,或在此基础上来加以发挥。尤其是宋元以后内丹炼养中的顺则成人、逆则成丹理论,更是直接导源于老子的道生万物理论。 其次,老子确立了后世道教养生的一些重要的养生原则。如无为原则和虚静原则都在后世道教养生中得到了继承,特别是虚静原则更是成为了道教养生的一个基本原则,并得到了进一步的阐发,而虚静之道则成了养神的根本大法。 再次,后世道教的一些养生方法就是直接从老子那里继承发展而来。如太平经提倡的守一之法,就与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一也"(道德经三十九章)的论述及其他相关守神的论述有关。又如胎息方法的产生,很显然是与老子对婴儿状态的推崇和他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的论述有关。此外,其他的存思、行气等养生方法亦都可以从老子那里找到根据。 总之,老子对后世道教养生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理论到实践都可以找到老子的影子,所以要真正理解道教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全面认识老子尤其是他的养生思想是很有必要的浅论老子养生思想老子,姓李,名耳,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而且还是一个伟大的养生家。据史记记述:“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历史上虽有不知其所终之说,但是有一点看法还是一致的,这就是说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孔子活了七十二岁,故此推论老子是一位超百岁的寿星。老子这么长寿得益于其养生之道,其核心就是他自已说的:“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食母就是食气,食气是古人养生的主要方法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并在太上老君养心诀·养生真诀中指出:“且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害,然可保全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财货,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老子认为,自然界博大无边,欲望又无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穷的名利,整天患得患失势必要劳神伤身,损害健康故他极为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经常保持一种心平气畅,体态深清的心理状态。这是他获得健康长寿的根本原因。老子不但是个以气养生的实践者,而且还根据自已的切身体会写出了气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成为历代气功家练功的要旨,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 精气之说。老子在帛书。第六章中说:“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要理解这章经文,关键是搞通玄牝两字的含义。这里所说的玄是指天,指阳,所说的牝是指地,指阴,与“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的阴阳两气是同一的意思。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口进饮食为阴气,鼻入空气为阳气,所以口鼻是人与自然最直接的也是最根本的门户。由此可以看出这“浴神”就是阴阳两气构成的精气的代名词,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的作用。同时也说明了精气是有结构的,这就为练气功能养生,中医药能疗病提供了理论依据。这精气学说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其意义之深远、影响之巨大是难以估计的。二、 经络之说。老子在帛书。第十六章中说:“至虚,极也。守静,督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这“督”就是指督脉。何以为证呢?庄子在养生主中对此作了证明:“缘督以为经”说督是一条经脉,后人称之为督脉。这“复”就是说经气沿全身左右二十四条经脉往复运行的情况,而且是以“万物旁作”的形式进行的,即经气走完左半身再走右半身反复往返地运行。对经脉的循环无端的特征他在帛书。二十五章中有进一步的阐述:“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就把经脉的客观存在而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性和循环性的根本特点加以肯定。他不单发现了经脉,同时还发现了经穴,他在帛书。第一章中说:“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这个“噭”字无论从形象、意义、读音来看,无疑是窍穴的代用字。从“守督”和“观窍”联系起来分柝,这个窍穴就是尾阊穴,实践证实确有“众妙之门”的作用。从以上可以得出结论,经络是老子发现的。经络系统的发现,比起我国“四大发明”来其意义更伟大、更深远。三、 养生方法。老子“少私寡欲”的养生观,对我国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中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就是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这一观念,提出“恬淡虚无”、“志闲而少欲”等养生之道,并将它深入发展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基础。当今世界卫生组织在维多利亚会议宣言中提出的“合理膳食、适量劳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四大基石”,和多年前老子清静无为、顺乎自然的养生观是完全一致的。在喧嚣浮躁的现实生活中,若能超尘拔俗,回归自然,进入“物我两忘”修身养性的境界中,这对净化心灵,强身健体当然是大有裨益的。老子的养生方法除了“天门开阖”、绵绵若存的调深呼吸等服气方法外,着重是“凝神入气穴”的神守法。老子在帛书。第五十五章中说:“心使气日强。”首先提出了神气关系说,为神守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个“心”包括了人的意识,也包含了神经系统的反射功能。主要有三种神守方法:1、 守督观窍法。这个窍就是指人的九窍之一的后阴上的尾阊穴,也是督脉二十八个穴位中的最后一个穴位。我把经络系统的督脉称之谓纲,而尾阊穴则是纲的绳头,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督脉是脊髓紧紧结合在一起,而脊髓又与脑干相连接,所以守督法对调节神经系统,改善全身的机能具有很好的作用。2、 守腹法。老子的“虚其心,实其腹”、“专气至柔,能婴儿乎?”说的就是以关元穴为中心的小腹处,也就是现代人说的意守“下丹田”。神守小腹对于培育精气、改善消化系统机能和下肢功能是有很大好处。3、 守中法。老子在帛书。第五章指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这“中”在何处?有的说在脐,也有说在中脘穴。根据帛书。第四十二章说:“中气以为和。”的中气可以理介为中脘之气,后来唐代孙思邈也把脐上三寸的中脘穴说成丹田。中脘穴是手太阳、手少阳经、足阳明经、任脉之会穴,练功实践证明,神守中脘穴具有清醒头脑,改善五脏机能的作用。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既是其根本法则。人的生命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道家思想中,“清净无为”、“反朴归真”、“归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的影响和促进。 老子有关养生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他那种虚无主义的静的养生观与体育锻炼是对立的,是消极的、不全面的观点。但是在这方面,他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以及去甚节制奢欲的主张还是可取的中国养生文化的起源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确切性而言,中国养生文化的萌芽大概只能上溯到殷商时代。从已经出土的甲骨文的考证中可以发现,殷商时的人们在生病、分娩时都祈祷祖宗神灵佑助;对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也不时卜问,进而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以清除不祥。此外,甲骨文中还出现了有关个人卫生(如沐、浴)和集体卫生(如大扫除称“寇帚”)之类的记载。 逮至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周代还设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阶层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方面的饮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并有了专职主管环境卫生的职官,如“庶氏掌除毒蛊”;“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薰之”;“壶涿氏掌除水虫”,使水清洁。 中国养生文化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首推春秋战国。当时的史书对养生的记载已经十分具体,例如左传就记载了秦国医和为晋侯治病,指出晋侯之疾是“近女室。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了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在先秦诸子学说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法、道、墨四家,而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又属其中的儒、道两家。 儒家养生思想 儒家学说的奠基人是孔子。孔子不但博学多才,精通六艺,而且也长于养生之道。从论语·乡党中可以看出,孔子在饮食起居方面的清规戒律很多,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饣壹而饣曷。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除了讲究饮食卫生之外,孔子还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因此“知者乐,仁者寿。”(颜渊)。论语·李氏这就表明孔子已经注意到从少、壮、老三阶段不同身心状况出发,提出相应的养生之道,堪称开创阶段养生理论之先河。 至于被后世儒家称为“亚圣”的孟子,他在养生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孟子·公孙丑上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从而颇富创见地提出,一个人要想做到身心健康,那就只有“善养吾浩然之气”。至于如何才能养“气”,孟子也提出了两点带有鲜明儒家色彩的独到方法:其一是“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也就是说一切都要从儒家的所谓道义出发,理直气壮,从而使个体保持一种旺盛的精神状况;其二是“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意思是说养“气”必须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心地要光明坦荡,不能邪念存心。总之,孟子的养生思想具有一种强烈的道德色彩,堪称后世强调通过陶冶道德情操以养生流派的鼻祖。 在先秦诸子的学说中,养生思想最丰富深邃,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首推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 老子,姓李,名聃,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养生理论家和实践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老子之所以能够活到160余岁,这首先得力于他本人主观上十分重视“长生久视之道”,甚至把养生治身置于治国平天下之上。老子一方面是“修道而养寿”的身体力行者,另一方面又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整套带有道教色彩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他所提出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的思想,既反映了道家的处世哲学,也体现了“清静无为”、“致虚极”、“守静笃”的养生观。特别是老子提出的“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老子十章)更是涉及到了气功养生的具体方法和具体步骤。老子所倡导的上述锻炼原则,在先秦以降的两千多年气功养生史上,曾经产生过极其重大的影响。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中期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与老子相比,庄子的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更为具体、深邃。他不但直接继承了老子“归真返朴”、“清静无为”的养生理论,而且编制了一整套导引、吐纳的养生方法。庄子·刻意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导)引之土,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这在先秦诸子中堪称是最早对气功导引方法的一种具体而形象的描绘。 在庄子开创的诸多养生理论中,最有特色的大概莫过于“心斋”和“坐忘”二法,可以说它们已经涉及到了我国静功养生学的核心问题。 庄子·人世间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坐忘”的概念见于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战国末年,诸子各家学说出现了相互交融的局面。产生于这一时期而被后世称为“杂家”的吕氏春秋一书,在养生学方面显得更加成熟,养生理论也更加专门化。概而言之,吕氏春秋的养生观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节欲。吕氏春秋的作者认为感官欲求乃是人的自然天性,但决不可听任欲望无限膨胀,而必须有所节制。在作者看来,耳目鼻口等感觉器官都是服务于生命整体的,所以“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贵生)人们的生活固然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但“物也者,所以养性也”(本性),决不可放纵物欲,以损害身体健康作为享乐的代价。骄奢淫佚的生活不仅是道德的堕落,同时也是健康的大敌。为此,作者在本生篇中提出了一条含义深刻的养生格言:“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蹷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 适度。提出在精神、饮食和居住环境等方面均应调节得当、轻重适度。人们要想健康长寿,首先在精神上必须保持平静、安详,避免过度刺激,不受“大喜、大怒、大忧、大哀”(尽数)等不良情绪的骚扰;其次,在饮食方面应该做到定时定量,正所谓“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同上)对于那些“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的食物,切忌贸然入口;复次,居住环境也要力求做到冷暖、干湿适宜,防止“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的侵袭。 运动。吕氏春秋中首次提出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蝼”的运动养生观。尽数篇中就明确提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拘为聋,处目则为目蔑为盲,处鼻则为鼽为窒,处腹则为张为疛,处足则为痿为蹷。因此要想去病健身,就必须坚持运动,以便达到开塞通窍,使精气血脉畅流不息的养生目的。 总之,先秦时期属中国养生文化的滥觞,特别是诸子百家在养生领域中所作的各种大胆探索,更是为中国养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老子论养生老子的道德经,主要讲了他的哲学思想,政治见解和养生之道。司马迁在其所著史记·老子列传中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锐敏地觉察到老子养寿与修道之间的关系。        道德经这部饮誉中外的经典著作,是老子对人所处的那个时代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具有很高的哲理性。直到今天,它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学科学以至养生科学,仍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这个问题涉及范围很广,对它进行全面研究,实非笔者的学力所能及。现仅就老子养生理论的指导思想、修养途径和它对丹道养生功的影响,略抒管见,以就正于方家学者。一,养生之要、唯道与德        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62章)。“天得一(即道)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39章)。“道生之,而德蓄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51章)。既然万物皆尊道而贵德,养生当然也不能例外。老子讲“道”,就是现在我们说的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什么是“德”?循道而行谓之德。凡是能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没有妄念私心的人,叫做有德之士。老子养生,不是就事论事,他是视野极高:“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天下”(13章)。只有尊道贵德,才能从根本上作到养生。这里包含三层意思:养生不是为了一巳之么,而是为了“体道”和“行道”;只有用“道”来规范自己,才能真正做到养生;养生本身也有“道”,也必须遵循。道德经五千言,第一章是体道,第二章就养身。足以说明老子对此二者的重视程度。        “道为无为,而无不为”(37章)。老子讲的“无为”不是消极的,不是让人无所作为;而是告诉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要“无为”,不要主观蛮干,不顺胆大妄为,即不要干那些违背规律的蠢事。只要你尊重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自会趋吉避凶,无事不可为即“无不为”。他又说:“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虎,入军不被甲兵,×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抓,兵无所容其刃。夫何者也?以其无死地焉”(50章)。“知止所以不殆”(32章)意思是说,善于养生的人,懂得“体道”,能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凡事做到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什么危险。        在养生问题上,“道”是怎样要求的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帮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即只讲贡献不争名利。“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81章)。“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谁能损有余以补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77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也(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是为了化育万物),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7章)。“知常(即真帝之道)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宽容一切),容乃公(大公无私),公乃全(周全万物),全乃天(符合自然法则),天乃道(符合客观规律),道乃久,没身不殆(终身不会遭到危险)”(16章)。他提醒人们:“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吾身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13章)意思是说,宠辱皆惊,患得患失,不利于养生。人们为什么这样看重个人的得失?就是把自身看得太重了!如果能忘掉“自我”,就不会患得患失。老子的结论是:“天道无亲(不分亲疏),常与善人”(79章)。“重积德则无不克。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59章)。        如果有人不知尊道贵德,舍己为君,而是放纵自己的私欲和妄念,对养生会造成什么后果?老子回答的也很肯定:“五色令人目肓(伤神失明,五音令人耳聋(伤精失聪)五味令人口爽(贪嘴伤胃),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想入非非),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贪爱难得之货,使人的行为越轨)”(12章)。“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46章)。罪孽再大也大不过任情纵欲,祸害再大也大不过知道不满足,灾殃再大也大不过贪得无厌。“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娇,自遗其咎”(9章)。黄金美玉堆满了屋子,财大累心,嗜欲伤神,所以没有人能够守得住。有钱有势而又飞扬跋扈的人,就一定给自己招来灾害。“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26章)。有道德的人,因为懂得规律,所以遇事稳重、镇静。稳重是防止轻浮的根基,镇静是克服急躁的主宰。不懂道与德的人,轻浮的妄念。必然要丧失生命的主宰。他进一步告诫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44章)。”强梁者,不得其死“(42章)。凡是不讲道德,仗势欺人的人,都没有一个好死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漏)“(73章)。作为客观规律的道,就象一面极大的天罗地网,从来也不会漏掉那些胡作非为的败类!        总之,善于养生的人,皆尊道贵德。因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老子发现的规律。愈是忘我愈能保存自己;愈是为我,愈要丢掉自己,甚至丧失自己的生命。这就是修道与养的辩证关系

    注意事项

    本文(老子养生之道.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