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著作權法[防盜拷措施] 條款例外規定要點之檢討.doc

    • 资源ID:3015324       资源大小:109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著作權法[防盜拷措施] 條款例外規定要點之檢討.doc

    著作權法防盜拷措施條款例外規定要點之檢討刊載於2006年10月15日發行之科技法學評論(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與台灣科技法學會共同發行)第3卷第1期,附刊於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2006年11月22日及23日舉辦之2006年科技法律研討會論文集,作為科技保護措施議題之引言文章。章忠信* 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科技法律組博士生,曾任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著作權組簡任督導,目前任職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專門委員,並擔任法務部專家資料庫之著作權法諮詢委員。摘要科技保護措施是著作權人在數位網路環境下,以技術保護其權利的重要手段,國際著作權法制對於這些科技保護措施,再以法律保護,使其不被任意破解或規避。然而,這些規定對於廣大的公眾利益究竟有何負面影響,非無疑義。我國著作權法在在93年9月1日增訂防盜拷措施條款後,主管機關終於在95年3月23日發布防盜拷措施排除適用範圍之認定要點,即著作權法第80條之2第3項各款內容認定要點,本文針對此一要點的訂定背景與內容作簡要介紹與分析,期望引起各界的關注,也可以為本要點下一次的檢討修正作準備。關鍵字:防盜拷措施、科技保護措施、合理使用、數位權利管理、數位科技、網路Title: The Review of Regulations concerning the Exceptions of Anti-piracy Measures Clauses in Taiwan Copyright LawsummaryTechnological Protection Measures (TPMs) is an important method for copyright owners to employ technology to protect his right under digital internet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copyright treaty establishes legal regime to prevent those TPMs from crack or circumvention. However, what negative side effects those regulations may cause to the public interest needs to be evaluated. Taiwan amended its Copyright Law and introduced so-call Anti-piracy Measures clauses on Sep. 1, 2004. In addition, the Competent Authority released the regulations concerning the details of exceptions and limitations set forth in Paragraph 3 of Article 80ter on Mar. 23, 2006.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background and analysis the details of the regula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raise the public concern to this issue. It may also make a preparation to amend the Regulation. Key Words: Anti-piracy Measures, Technological Protection Measures (TPMs), Fair use,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DRM), Digital technology, Internet壹、前言歷經一年半的研擬討論,經濟部終於在95年3月23日發布防盜拷措施排除適用範圍之認定要點,這項正式名稱為著作權法第80條之2第3項各款內容認定要點(以下稱本要點)之發布,使得著作權法防盜拷措施條款受到大幅限制,對於資訊傳播、言論自由、隱私權與科技發展,具有正面意義,也攸關科技產業發展與廣大公眾權益,應予以特別關注。尤其本要點中特別依著作權法第80條之2第4項,明文要求主管機關應每三年檢討一次該要點的妥適性 本要點第14點。,各界更應仔細觀察本要點實際執行後,對於各領域所產生的結果,為三年後檢討本要點的準備。貳、防盜拷措施條款立法背景防盜拷措施條款是93年9月1日修正公布的著作權法所增訂,國際間稱為科技保護措施(Technological Protection Measures, TPMs),是近十餘年來,為鼓勵著作權人在數位化環境中以科技措施保護其著作權,在國際著作權法制所新建立的法律機制,意在保護著作權人為保護其著作權所採取之科技保護措施。聯合國所屬之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IPO)於1996年12月通過的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著作權條約(The WIPO Copyright Treaty,簡稱WCT)及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表演及錄音物條約(The WIPO Performances and Phonograms Treaty,簡稱WPPT)等二項國際條約中,就已分別就科技保護措施,於WCT第11條及WPPT第18條作相關規定 該二條約關於科技保護措施規定之分析,請參閱拙著著作權法制中科技保護措施與權利管理資訊之探討,刊登於89年10月及12月萬國法律,亦得於作者個人網站著作權筆記http:/www.copyrightnote.org/paper/pa0016.doc閱覽。WCT第11條有關科技措施之義務,規定:締約各方應有適當之法律保障及有效之法律救濟規定,以對抗規避著作人所使用於行使本條約或伯恩公約所定權利,或供作制止未經著作人授權或法律所允許對其著作所為行為之有效的科技措施 WCT Article 11 Obligations concerning Technological Measures-Contracting Parties shall provide adequate legal protection and effective legal remedies against the circumvention of effective technological measures that are used by author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exercise of their rights under this Treaty or the Berne Convention and that restrict acts, in respect of their works, which are not authorized by the authors concerned or permitted by law.。WPPT第18條也作相似的規定。各國在1996年之後,陸續修正著作權法,增定了科技保護措施條款,如美國1998年數位化千禧年著作權法案(The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of 1998,簡稱DMCA Pub. L. No. 105-304 (H.R. 2281), 112 Stat. 2860 (1998),科技保護措施條款規定於著作權法第1201至第1204條,有關該法案簡介,請參見拙著美國一九九八年數位化千禧年著作權法案簡介,刊載於萬國法律1999年12月,第107期,25-42頁,可於個人網站著作權筆記中閱覽,http:/www.copyrightnote.org/paper/pa0016.doc。)、澳洲2000年著作權法 第132條5A及5B。、日本1999年著作權法 第120條之二。、新加坡2004年著作權法 第261D條。及中國大陸2001年著作權法 第47條。,歐盟在2001年通過資訊社會中之著作權及其相關權利一致化指令(Directive 2001/29/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22 May 2001 on the harmonisation of certain aspects of copyright and related right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該指令內容詳見 http:/eur-lex.europa.eu/smartapi/cgi/sga_doc?smartapi!celexapi!prod!CELEXnumdoc&lg=EN&numdoc=32001L0029&model=guichett,最後點閱日期,95年8月20日。, 簡稱EUCD或 the Infosoc Directive),要求所有會員國都必須在2002年12月22日前,依該指令內容完成著作權法修正,其中也包括科技保護措施條款 第6條。在數位科技結合網路環境中,著作權人利用科技來使其著作被利用,並藉以獲取經濟上的回收。這些利用,包括著作權法的權利範圍,例如重製、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科技保護措施所要保護的著作權,不僅是指著作財產權,同時也包括著作人格權,參見MIHALY FICSOR, THE LAW OF COPYRIGHT AND THE INTERNET, 547(2002).,也包括原本不是著作權法的權利範圍,例如瀏覽、收聽或收視。為了確保這些利用行為,都能夠掌握在自己手中,進而鞏固經濟營收不致流失,著作權人採取了數位權利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DRM)技術,來達到這項目的。數位權利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DRM)技術具備兩方面功能:(1)對於著作來源與權利歸屬的確認(Identification);以及(2)對於著作權的執行(Enforcement 參見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DIGITAL RIGHTS, Background, Systems, Assessment Brussels, 14.02.2002, SEC(2002) 197 p. 3. http:/europa.eu.int/information_society/eeurope/2005/all_about/digital_rights_man/doc/workshop2002/drm_workingdoc.pdf,最後點閱日期,95年8月20日。)。前者透過權利管理資訊(Right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RMI ) 所謂數位權利管理,即我國著作權法第3條第1項第17款所定權利管理電子資訊,指於著作原件或其重製物,或於著作向公眾傳達時,所表示足以確認著作、著作名稱、著作人、著作財產權人或其授權之人及利用期間或條件之相關電子資訊,包括表示此類資訊之數字,符號。第80條之1規定禁止移除或變更著作權人所為之權利管理電子資訊;其明知著作權利管理電子資訊,業經非法移除或變更者,則不得散布或意圖散布而輸入或持有該著作原件或其重製物,亦不得公開播送、公開演出或公開傳輸,違反者依第96條之1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及25萬元以下罰金,依第90條之3並應負民事上之損害賠償責任。, 在著作上標示浮水印或其他數位權利標示,後者則也就是前述的科技保護措施。關於科技保護措施,實際的著作權相關產品行銷作法,例如電腦程式被轉換為數位檔案格式,存入光碟進行實體的散布,或透過網路進行無形體的傳輸,這些程式必須透過密碼或序號,才能重製安裝在電腦中,這種設計,使得利用人必須購買正版或取得授權,才能使用程式;影音節目被以數位格式存入光碟,並植入特殊程式,使得光碟無法被任意複製,或是只能在特定地區或特定機器上,才能被收聽或觀賞;各種著作被以數位格式儲存於網路資料庫中,必須付費成為會員,取得密碼,才能進入資料庫瀏覽、收聽或收視;影音節目透過有線、無線或衛星鎖碼播送,任何人沒有付費裝設機上盒或特殊天線,無法收聽或收視。凡此密碼、序號、特殊程式或設備,都是所謂的科技保護措施。國際間所稱之科技保護措施,可以被區分為:(一)防止未經授權而接觸(access)著作之科技措施-控制接觸措施(Access control measure),以及(二)防止未經授權而侵害著作權法所保護權利之科技措施-控制重製措施(Copy control measure)。前者的功能在於避免未經授權,破解密碼,非法進入數位資料庫,閱覽、收聽或收視資訊內容;後者的功能在於避免未經授權,將資訊內容非法下載、複製或轉貼。科技保護措施規定禁止製造、輸入、散布規避上述兩種科技措施之設備,以及提供規避該等科技措施之服務,其同時禁止規避防止接觸(access)著作之科技措施,而不禁止防止重製(copy)著作之科技措施。關於科技保護措施之規定,美國 美國的1992年家庭錄音法案 (the Audio Home Recording Act of 1992)修正著作權法,對於在美國境內散布的數位化錄音設備應裝置多次重製管制系統(Serial Copy Management Systems, SCMS)或其他類似限制裝置,以限制非法重製行為,並於第1002條(c)項規定禁止輸入、製造、散布規避該等裝置之設備,或提供類似之服務;此外,1988年美國聯邦第47號法典,即傳播法(communication act)第605條(e)項(4)款,亦禁止未經授權破解衛星節目之鎖碼,以及散布專供破解衛星鎖碼之設備,而北美自由貿易區協定(NAFTA)第1707條第(b)項亦有類似規定。及歐盟著作權相關指令(directives) 1991年歐盟電腦程式保護指令第7條第(1)項第(C)款即已禁止散布規避科技保護之設備。Council Directive 91/250/EEC of 14 May 1991 on the legal protection of computer programs Official journal NO. L 122 , 17/05/1991 P. 0042 - 0046, Article 7 Special measures of protection -1. Without prejudice to the provisions of Articles 4, 5 and 6, Member States shall provide,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national legislation, appropriate remedies against a person committing any of the acts listed in subparagraphs (a), (b) and (c) below: .(c) any act of putting into circulation, or the possession for commercial purposes of, any means the sole intended purpose of which is to facilitate the unauthorized removal or circumvention of any technical device which may have been applied to protect a computer program.原本已有若干明文,惟均僅限於禁止直接規避行為以前之準備行為,而不禁止直接規避行為。WCT第11條及WPPT第18條是國際著作權法制中,首次關於禁止對於科技保護措施為直接規避行為之規定。該二條約草案階段,在美國及歐盟大力主導下,原本所欲禁止的,並不是直接規避行為,而是要禁止直接規避行為以前之準備行為 WCT草案BASIC PROPOSAL FOR THE SUBSTANTIVE PROVISIONS OF THE TREATY ON CERTAIN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TO BE CONSIDERED BY THE DIPLOMATIC CONFERENCE第十三條-有關科技措施之義務-(1)締約各方對於任何人明知或有合理之理由應知道該破壞保護之設備或服務將在未經權利人或法律之授權下,被利用於行使本條約所定權利,仍加以進口、製造、散布該破壞保護之設施,或提供或辦理有相同效果之任何服務者,應使其為非法。(2)締約各方對於第(1)項所定之非法行為,應為適當且有效之救濟規定。(3)本條所稱破壞保護之設備,指任何設備、產品,或附含於設備、產品之組件,其主要目的或效果在於規避任何防止或禁止為本條約所定權利相關行為之程式、處置、技術或系統者。Article 13-Obligations concerning Technological Measures-(1) Contracting Parties shall make unlawful the importation, manufacture or distribution of protection-defeating devices, or the offer or performance of any service having the same effect, by any person knowing or having reasonable grounds to know that the device or service will be used for, or in the course of, the exercise of rights provided under this Treaty that is not authorized by the rightholder or the law. (2) Contracting Parties shall provide for appropriate and effective remedies against the unlawful acts referred to in paragraph (1). (3) As used in this Article, "protection-defeating device" means any device, product or component incorporated into a device or product, the primary purpose or primary effect of which is to circumvent any process, treatment, mechanism or system that prevents or inhibits any of the acts covered by the rights under this Treaty.該草案全文可於WIPO網站閱覽(http:/www.wipo.org/eng/diplconf/4dc_all.htm)。惟因消費性電子化產品業者的強力遊說,WCT第11條及WPPT第18條最後僅禁止直接規避行為,而不及於直接規避行為以前之準備行為 參見Kamiel J. Koelman, "A Hard Nut to Crack: The Protection of Technological Measures"2000 E.I.P.R. 272。,但大部分國家,如歐盟、美國及日本,於修正其著作權法時,除了依此二條約規定,禁止直接規避行為外,更及於條約所未要求禁止的直接規避行為以前之準備行為 如歐盟指令第6條第(1)項及第(2)項、日本著作權法第121條之1、美國著作權法第1201條第(a)項第(1)款及(2)款。不過,日本著作權法並不禁止禁止規避控制接觸措施的行為,蓋他們認為接觸權(access right)並非著作人等之權利。參見日本著作權局官員Takao Koshida著," Technological advances and new steps in copyright protection"刊載於http:/www.cric.or.jp/cric_e/cuj/cuj99/cuj99_5.html,最後點閱日期,95年8月20日。對於WCT第11條及WPPT第18條僅針對直接規避行為為規範,而不及於直接規避行為以前之準備行為,然而DMCA卻擴大其範圍,除直接規避行為外,直接規避行為以前之準備行為,都在禁止之列,此一超越WCT第11條及WPPT第18條之要求,過於保護著作權利人而限制使用人之利益,在美國引起諸多批評 參見Pamela Samuels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Digital Economy: Why the Anti-Circumvention Regulations should Be Revised "(1999) 14 Berkeley Technology Law Journal 519at 521。此外,澳洲2000年9月修正的著作權法有關禁止規避科技保護措施規定,僅限於直接規避行為以前之準備行為,並不包括直接規避行為,從而未經授權使用規避設備接觸(access)著作並不違法。澳洲政府更認為,只要禁止上開規避科技保護措施之設備之製造或交易行為,就能有效地遏止規避科技保護措施之行為,故實際使用規避科技保護措施之設備之行為,並不在禁止之列 “The Government is of the view that adequate legal protection against the circumvention of effective technological protection measures can only be afforded if the manufacture and commercial dealings in circumvention devices are banned. As the proposed EC Directive notes (see above), it would be more effective for owners of copyright to be able to seek remedies against the manufacture and commercial dealings with devices rather than seek remedies against individual users of those devices. The actual use of a circumvention device has therefore not been proscribed in the draft Bill.” 參見Commentary to Digital Agenda Exposure Draft, para 89,http:/www.sentry.org/trev/project/edexp.doc,最後點閱日期,95年8月20日。然而,這樣的見解,在美澳自由貿易協定中,在美方的要求下,就被推翻了。澳洲目前正在依該協定,修正其著作權法,將禁止直接規避行為的規定納入 美國最具遊說力量的國際智慧財產權聯盟(IIPA)在對澳洲著作權法修正草案提出建言時,特別指出:the current definition of technological protection measure in s10 of the Copyright Act does not appear to be coextensive with the definition of effective technological measure provided in Art. 17.4.7b of the AUSFTA. A change to this definition may be needed if Australias new prohibition is to meet its FTA obligations. Simply put, Australia does not currently protect a broad enough category of access controls to be able to comply simply by prohibiting circumvention of those access controls.參見澳洲國會2006年2月所提出” Review of technological protection measures exceptions”, http:/www.aph.gov.au/house/committee/laca/protection/report/fullreport.pdf,第24頁,最後點閱日期,95年8月20日。關於科技保護措施對於著作權法上合理使用的負面影響,歐盟2001年的EUCD第6條第4項明定各會員國應立法採取適當的手段,要求著作權人確保合理使用的空間。美國的DMCA在第1201條,也有相似的例外規定。我國在92年6月25日修正的刑法中,增訂第358條規定:無故輸入他人帳號密碼、破解使用電腦之保護措施或利用電腦系統之漏洞,而入侵他人之電腦或其相關設備者,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10萬元以下罰金。惟此一規定並不足以因應科技保護措施所要解決的議題,乃有於著作權法另作規定的必要 依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所作修法說明,違反科技保護措施之行為,或未涉及侵入電腦或其相關設備、或行為人所侵入者為自己之電腦,非他人之電腦,或係提供他人破解服務與器材,不符刑法第358條之構成要件,無法適用,但依防盜拷措施之立法精神,此等措施只要構成要件符合,均可、均應受到保護。質言之,刑法第358條駭客處罰條款無法替代著作權法防盜拷措施規定。各國也未因在其刑法中有電腦犯罪相關處罰條文,即不於其著作權法中規範防盜拷措施機制。參見http:/www.tipo.gov.tw/copyright/copyright_news/930824/新舊著作權法條文對照及說明-13條-2.doc,最後點閱日期,95年8月20日。考量國際著作權法制發展之長遠性,我國93年9月修正的著作權法時,於第3條第1項第18款增定反盜拷措施條款,並於第80條之2規定,對於著作權人所採取禁止或限制他人擅自進入著作之防盜拷措施,未經合法授權不得予以破解、破壞或以其他方法規避之。進一步地,對於破解、破壞或規避防盜拷措施之設備、器材、零件、技術或資訊,未經合法授權不得製造、輸入、提供公眾使用或為公眾提供服務。違反前者的直接規避行為,僅有民事責任而無刑事責任;至於違反後者的準備行為,則會有民、刑事責任。在刑事責任方面,依第96條之1規定,可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2萬元以上25萬元以下罰金。簡言之,我國著作權法對於科技保護措施,是以反盜拷措施稱之,而其所禁止的,除了直接規避行為 第80條之2第1項:著作權人所採取禁止或限制他人擅自進入著作之防盜拷措施,未經合法授權不得予以破解、破壞或以其他方法規避之。,也包括直接規避行為以前之準備行為 第80條之2第2項:破解、破壞或規避防盜拷措施之設備、器材、零件、技術或資訊,未經合法授權不得製造、輸入、提供公眾使用或為公眾提供服務。,而禁止直接規避行為方面,並不禁止對於著作權人所採取的禁止或限制他人擅自利用著作之防盜拷措施加以破解、破壞或以其他方法規避之行為,此係因該等行為之律效果,視其破解、破壞或規避後進一步之動作,究屬侵害著作權或屬合理使用之行為,逕依既有規定認定即可,無待另作規定 參見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所作第80條第1項修法說明三後段,本項規定僅禁止對於著作權人所採取禁止或限制他人擅自進入著作之防盜拷措施(access controls)之破解、破壞或以其他方法規避。至於破解、破壞或以其他方法規避著作權人所採取禁止或限制他人進入著作以後之進一步利用著作(例如重製、公開傳輸等著作權法所明定之利用行為)之防盜拷措施(copy controls)行為,則不在本項適用範圍,應視其有無合理使用或是否構成侵害著作權而定其法律效果。http:/www.tipo.gov.tw/copyright/copyright_news/930824/新舊著作權法條文對照及說明-13條-2.doc,最後點閱日期,95年8月20日。參、反盜拷措施條款9種例外分析有鑒於反盜拷措施條款對於公益的限制頗多,第80條之2第3項乃規定不適用反盜拷措施條款之9種例示規定,包括一、為維護國家安全者。二、中央或地方機關所為者。三、檔案保存機構、教育機構或供公眾使用之圖書館,為評估是否取得資料所為者。四、為保護未成年人者。五、為保護個人資料者。六、為電腦或網路進行安全測試者。七、為進行加密研究者。八、為進行還原工程者。九、其他經主管機關所定情形等等。此外,並於第四項授權主管機關訂定前述各種例外之詳細內容,並應定期檢討。依據行政院法制作業規定之要求,相關子法應於母法修正後半年內完成訂定發布 中央行政機關法制作業應注意事項第16點規定:草擬法律制定、修正或廢止案時,對於應訂定、修正或廢止之法規命令,應一併規劃並先期作業,於法律公布施行後6個月內完成發布,其未能於6個月完成發布者,應說明理由陳報行政院。,著作權法第80條之2於93年9月1日修正增定公布,本要點原應於94年3月1日完成發布,經濟部遲至95年3月23日始完成發布,延後超過1年,其間的難度與審慎,可以想見。事實上,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為了擬訂著作權法第80條之2第3項各款內容認定要點,先委託學者專家執行著作權科技保護措施之研究,對於反盜拷措施條款之九種例外規定,進行研究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委託陳家駿律師事務所執行,93年11月30日完成之著作權科技保護措施之研究,詳見http:/www.tipo.gov.tw/copyright/copyright_book/研究報告/IPO_Research_Project_Final.doc,最後點閱日期,95年8月20日。反盜拷措施在我國是新引進的制度,其例外條款也多參考DMCA第1201條第(d)項至第(j)項之規定。這些例外條款,在美國是經過各方利益團體的角力與妥協,才成為明文,可以說是先有具體爭議原因,才有最後妥協的結論。而我國著作權法在引用上,則是直接作文字的轉換,至於其中真正的涵義,其實並不是很清楚。在擬訂本要要點時,自然是要反向操作,先從DMCA的結論條文,弄清楚立法原由,才能將原因所要處理的目的,以本要點明定之。這是本要點難定之所在,而其是否真能達到反盜拷措施條款之九種例外規定目的,也有待未來適用之考驗,好在本要點也參考DMCA之立法例 DMCA第1201條第(a)項第(1)款之第(C)目規定:國會圖書館館長應於在第(A)目所規定之2年期間內,及其後之每3年間,根據著作權局局長之建議,會同商務部之通訊與資訊副部長,提出報告並提供建議,為本款第(B)目之目的,對於受著作權保護之某特定類別著作的使用者,其對本篇下之特定類別著作,為非侵權使用之能力,是否在其後三年間因本款第(A)目之禁止規定,而受到負面影響,在立法程序之紀錄中做出決定。,要求每三年檢討一次,則縱有缺失,也還有補救之機會。本要點第3點規定:下列之設備、器材、零件、技術或資訊,非屬本法第80條之2第3項之情形者,不得製造、輸入、提供公眾使用或為公眾提供服務:(一) 主要供規避防盜拷措施之用。(二) 除前款用途外,其商業用途有限。(三)為供規避防盜拷措施之用而行銷。這一條文係參考美國DMCA第1201條第(a)項第(2)款、第1201條第(b)項第(1)款規定及歐盟指令第六條第(2)項,增訂了防盜拷措施的設備、器材、零件、技術或資訊三個條件,大大縮小了第80條之2的適用範圍。其實,在行政院92年所提出的著作權法修正草案中的第80條之1,就有這三個限制條件,主要目的在限制反盜拷措施條款的打擊面,不致傷及無辜的科技設備 行政院92年所提出之著作權法修正草案中,第80條之1原規定:著作權人所採取禁止或限制他人擅自進入著作之防盜拷措施,不得予以破解、破壞或以其他方法規避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之設備、器材、零件、技術或資訊,不得製造、輸入、提供公眾使用或為公眾提供服務:一、主要供破解、破壞或規避防盜拷措施之用者。二、除前款用途外,其商業用途有限者。三、為供破解、破壞或規避防盜拷措施之用而行銷者。詳見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委託陳家駿律師事務所執行,93年11月30日完成之著作權科技保護措施之研究第115頁。,但因為當時未通過立法而胎死腹中。93年著作權法的修法是立法委員所提案 有關93年著作權法的修法背景與評析,請參見拙著九十三年新修正著作權法之析疑,登載於94年2月萬國法律第139期,頁91-103,可於作者個人網站著作權筆記中閱覽,http:/www.copyrightnote.org/paper/pa0036.doc。,卻少了這三個限制條件,只好在本要點第3點中亡羊補牢。然而,在授權命令位階的本要點中,規範原本應在法律條文中明定的限制條款,是否妥適,非無疑義。此外,本法第80條之2第1項在直接規避行為方面,僅禁止對於著作權人所採取的禁止或限制他人擅自進入著作之防盜拷措施加以破解、破壞或以其他方法規避之行為,並不禁止對於著作權人所採取的禁止或限制他人擅自利用著作之防盜拷措施加以破解、破壞或以其他方法規避之行為,但若行為人無自行破解、破壞或以其他方法規避利用著作之能力,由於第80條之2第2項禁止提供這些設備、器材、零件、技術或資訊,行為人仍不可能據此進行合理使用之利用。第3點將非屬本法第80條之2第3項之情形者列為排除要件,固然可以解決此一問題,但其用詞若能修正為除本法第80條之2第3項之情形外,就可以更精確。各國在討論科技保護措施條款時,資訊產品業者最大的疑慮,是各該規定將會要求他們在產品上採取必要的措施,才能維持不違反規定的狀態,這將會增加業者的負擔。為消解此一疑慮,本要點第4點乃特別參考美國著作權法第1201條第(c)項第(3)款規定及歐盟2001年EUCD前言第48點,明定電器、通信、電

    注意事项

    本文(著作權法[防盜拷措施] 條款例外規定要點之檢討.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