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操作维护检修设备维护检修维护检修规程.doc

    • 资源ID:2988785       资源大小:166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操作维护检修设备维护检修维护检修规程.doc

    操作维护检修规程通 用 规 程通 用 规 程第一章 检修装配质量标准第一节 基础、设备找正 一、设备基础尺寸、位置等应符合图纸要求,其施工质量应符合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065(修订本)的规定,见表1-1。 设备基础尺寸和位置的质量要求 表1-1项次项 目允许偏差(毫米)1基础坐标位置(纵、横轴线)±202基础各不同平面的标高0 203基础上平面外形尺寸凸台上平面外形尺寸凹穴尺寸±2020204基础上平面的不水平度每米不允许超过累计误差不允许超过5105竖向偏差:每米不允许超过 全高不允许超过5206预埋地脚螺栓:标高 中心距(在根部和顶部测量)20 0±27预留地脚螺栓孔:中心位置深 度孔壁的铅垂度±1020 0108预留地脚螺栓锚板:标高 中心位置 不水平度(带槽的锚板) 不水平度(带螺纹孔的锚板)20 0±552 注:本文引自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0-65)(修订本)第310条。 二、基础应坚固、无裂纹、油侵及腐蚀等现象。 三、平面位置安装基准线对基准实际轴线距离的允差为20毫米。 四、设备吊装前,必须将设备底面的油污、泥土等赃物和地脚螺栓预留孔的杂物除去。灌浆处的基础表面凿成麻面,被油污的混凝土应凿除,以保证灌浆质量。 五、设备上定位基准的面、线或对安装基准平面位置和标高允差,一般应符合表1-2规定。定位基准的位置和标高允差表 表1-2项次项 目允许偏差(毫米)平面位置标 高1与其它设备无机械上的联系±1020 02与其它设备有机械上的联系±2±1第二节 地脚螺栓、垫块和灌浆一、安设地脚螺栓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地脚螺栓的不垂直度不应超过10。 2、地脚螺栓离灌浆孔壁的距离应大于15毫米。 3、地脚螺栓底端不应触及孔底。 4、地脚螺栓上的油脂和污垢应清除干净,但螺纹部分应涂油脂。 5、螺母与垫圈间和垫圈与设备间的接触面应良好。 6、拧紧螺母后,螺栓必须露出螺母的1.55个螺距。二、 拧紧地脚螺栓应在混凝土达到规定强度的75%后进行。三、 采用带槽锚板的活动地脚螺栓应符合下列要求:1、活动锚板设备应平正稳固。2、螺栓末端的端面上应标注螺栓矩形头的方向。3、基础表面上应标明锚板容纳螺栓矩形头的槽的方向。4、拧紧螺母前,应依据标记将螺栓矩形头正确的放入锚板槽内。四、如设备负荷由垫铁组承受,垫铁组的位置和数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每个螺栓近旁至少有一组垫铁。 2、相邻两垫铁组的距离,一般应为5001000毫米。 3、每一垫铁组的面积应能够承受设备的负荷。其面积可按下述近似公式计算: A=100C(Q1+Q2)/R 式中 A-垫铁面积,平方毫米。 C-安全系数,可采用1.53。 Q1-设备等的重量加在该垫铁组上的负荷,公斤力。 Q2-地脚螺栓拧紧后,所分布在该垫铁组上的压力(可采用地脚螺栓的许可抗压力强度),公斤力。 R-基础或地坪混凝土的单位面积抗压力强度(可采用混凝土实际符号),公斤力/厘米2。五、 使用斜垫铁或平垫铁找平,一般应符合下列要求: 1、承受主要负荷的垫铁组,应使用成对斜垫铁,找平后用电焊焊牢。钩头成对斜垫铁,能用灌浆层固定牢固的不可不焊。 2、承受主要负荷和较强连续振动的垫铁组,宜使用平垫铁。六、 每一垫铁组应尽量减少垫铁块数,一般不超过三块。并少用薄垫铁。放置平垫铁时,最厚的放下面,最薄的放中间,互相焊牢(铸铁的可不焊)。七、 每一垫铁组应放置平稳,接触良好。设备找正后每组垫铁均应被压紧,不得松动。八、 设备找正后,垫铁应露出设备底座面外缘,平垫铁露出1030毫米,斜铁露出1050毫米。垫铁组(不包括单块斜垫铁)伸入设备底座底面的长度应超过地脚螺栓孔。九、 安装在金属结构上的设备找平后,其垫铁应与金属结构焊牢。但中间带孔套的地脚螺栓上的垫铁可考虑不焊。十、 设备若用调整螺钉找正时,调整螺钉支承板的厚度不大于螺钉直径,支持板应水平和稳固地安装在基础表面上。不作为永久性支承的调整螺钉;设备找正后,应用垫铁垫实,然后松开调整螺钉,作为永久性支承的调整螺钉伸出底座底面的长度,应小于螺钉直径。第三节 拆卸、装配与清洗一、设备拆卸时,应测量被拆卸件必要的装配间隙和有关零部件的相对位置,并作标记和记录。二、设备装配时,应先检查零件装配有关的外表形状和尺寸精度,确认符合要求后,方可装配。三、设备需要装配和清洗的零部件,应认真清洗洁净,并涂以适当的润滑脂。第四节 螺栓、键、定位销一、螺栓联接件装配时,螺栓头、螺母与联接件接触应紧密,可用手锤轻击听音或用塞尺检查。二、螺栓上的防松装置应当齐全,不得遗漏或任意使用代用品。三、平键或半圆键与键槽配合,应符合平键及半圆键公差与配合GB110072的规定。或表1-3的规定。 楔键与轮毂键槽的斜面,每对切向键的两斜面,均应相吻合,打入深度应适当,不得在键槽内加垫片。四、 受冲击负荷或精密的设备上装配的定位销,销与销孔间的接触面积不应小于65%,装入销孔的深度应符合图纸规定,并能顺利取出。圆锥销大头有螺母者,不得将螺母拧紧。若联接件销孔位置有偏差时,应扩大销孔(铰孔),另配新销。平键及半圆键的装配间隙 表1-3平键公称高度234671011121418203032505560顶间隙0.10.40.10.50.10.60.10.70.10.80.20.90.21.050.21.2半圆键公称高度1.42.63.75.06.51011171419顶间隙0.10.40.10.50.10.60.10.70.70.8第五节 联轴器一、凸缘联轴节装配时,两个半联轴节端面间(包括半圆配合图)应紧密接触,两轴的径向位移不应超过0.03毫米。二、十字滑块联轴节、挠性爪型联轴节装配时,其不同轴度应符合表1-4的规定。十字滑块联轴节的端面间隙:当外形直径不大于190毫米时,应为0.50.8毫米;超过190毫米时应为11.5毫米。挠性爪型联轴节的端面间隙约为2毫米。十字滑块和挠性爪型联轴节两轴的不同轴度 表1-4联轴节外形最大值(毫米)两轴的不同轴度不应超过径向位移(毫米)倾 斜3003006000.10.20.8/10001.2/1000三、齿轮联轴节装配时,两轴的不同轴度和外齿轮轴套端面处的间隙应符合表1-5规定。齿轮联轴节两轴的不同轴度和外齿轴套端面的间隙 表1-5联轴节外形最大直径(毫米)两周的不同轴度不应超过端面间隙不应小于(毫米)径向位移(毫米)倾 斜1701852202500.300.450.5/10002.52904300.651.0/10005.04905906807800.901.201.5/10005.07.5900110012501.501.502.0/10001015四、弹簧圈柱销联轴节装配时,两轴的不同轴度应符合表1-6规定。两个联轴节端面间隙应符合表1-7规定并不应小于实测的轴向串动。五、圆片摩擦离合器装配后,摩擦片组应能灵活的沿花键轴移动,在接合位置不应有打滑现象;在脱开位置不应有阻泻现象。弹性圈柱销联轴节两轴的不同轴度 表1-6联轴节外形最大直径(毫米)两周的不同轴度不应超过径向位移(毫米)倾 斜1052602905000.050.100.2/1000弹性圈柱销联轴节端面间隙 表1-7轴孔直径(毫米)标准型轻型型号外形最大直径(毫米)间隙(毫米)型号外形最大直径(毫米)间隙(毫米)252830383545405545655075709580120100150B1B2B3B4B5B6B7B8B9120140170190220260330410500151526262828210212215Q1Q2Q3Q4Q5Q6Q7Q8Q91051201451702002902403504401414141515262628210第六节 静配合件 一、静配合件装配前,应测量孔与轴配合部分两端和中间的直径,每处在同一径向平面上互成90度位置各测一次,每一装配件所测六个直径的平均值与每处所测直径的偏差不得超过0.05毫米。参照表1-8选择装配方法。 表1-8配合种类相对过盈配合特征装配方式静配合特重型最大0.001极劳配合传递较大扭矩和载荷比将孔加热重 型平均0.001将轴冷却中 型平均0.0005较牢固配合传递较小扭矩压力压入轻 型平均0.00025轻压配合,传递很小扭矩压力机压入相对过盈为N/d,N平均实测过盈量,d为轴的公称尺寸。二、静配合件加热配装的温度应按下述公式计算: t=(max+0)/d+tH 式中 t加热温度,; max实际测得的最大过盈,毫米; tH室温,; D被加热件直径,毫米; 被加热件膨胀系数,1/; 0装配所需的最小间隙(见表1-9)。 注:碳素钢加热温度不超过400。加热装配最小间隙 表1-9零件重量(公斤)被加热件直径(毫米)80120120180180260260360360500最小间隙16165050100100500500100010000.050.070.120.170.060.090.150.200.230.070.100.170.240.270.300.120.200.280.310.360.240.320.360.40三、静配合件加热时,温度上升应缓慢均匀,加热装配后,应检查装配件相互位置是否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冷却应均匀,防止局部冷却过快。 注:本节亦适用于有过盈的过度配合。第七节 滑动轴承一、轴瓦(或轴套)与轴承座的接合面应紧密接触,不受力轴瓦的接触面应不小于40%,受力轴瓦的接触面积应不小于50%,并应分布均匀。二、轴与轴瓦的接触面角度一般应为60°90°,重型设备为90°110°,其接触面上研的接触点数应符合表1-10要求。轴瓦与轴颈在每平方厘米上接触点数 表1-10机械类别接触点数重负荷和高速运转的机械中等负荷和连续运转的机械低速和间歇工作的机械342311.5三、 轴颈与轴瓦的侧间隙一般等于或略大于顶间隙的1/2,其顶间隙一般应为轴颈的 12或符合表1-11的规定。四、 固定端轴承与两端轴肩间的轴向间隙之和不应大于0.150.20毫米;自由端轴承与轴肩的间隙不得小于热膨胀的伸长量。五、 轴瓦合缝处放置垫片时,两边垫片的总厚度应相等,垫片不应与轴接触,离轴瓦内径边缘一般不宜超过1毫米。六、 含油轴套载入轴承座时,轴套端部应均匀受力,并不得直接敲打轴套。轴套与轴颈间的间隙一般为轴颈直径的0.07%0.2%。七、 尼龙轴套与轴颈间的间隙,一般应为轴颈直径的0.5%0.6%,装配时应涂以较多的润滑油。八、 有冷却水的轴瓦应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是工作压力的1.5倍。九、 钨金瓦浇注要求符合下列要求:1、钨金瓦与瓦体结合严密无离皮现象。2、无气孔缩孔。十、 加油量:用油圈和油勺供油的滑动轴承,油池内的油面距油的低面点1520毫米。第八节 滚动轴承一、滚动轴承装在对开式轴承座上时,轴承盖与轴承底座的接合面应无间隙;轴承外圈与轴承座两侧间为防止卡紧而留出楔形间隙的宽度及深度,一般应符合表1-12规定。二、滚动轴承公差配合选用原则: 1、滚动轴承外圈与轴承座间的公差配合,一般选用基轴制中的过渡配合。 2、滚动轴承内圈与轴间的公差配合,一般选用基孔制中的过渡配合或动配合。 (1)用于重载、低速、震动大、交变载荷、工作环境温差大的设备,一般选用过渡配合。 (2)用于高速、轻载、工作精度高的设备,一般选用动配合或过渡配合。滑动轴承顶间隙 表1-11轴承类别轴的直径(毫米)1830大于3050大于5080大于80120大于120180大于180260大于260360大于360500非主要传动轴轴承初间隙0.070.100.150.220.300.400.500.60极限间隙0.250.350.500.801.201.602.002.40主要传动轴的轴承低速转动的轴(小于1000转/分)减速机和齿轮传动的轴承载荷小于30公斤/厘米2初间隙0.040.050.060.070.080.100.120.14极限间隙0.130.160.200.250.300.400.500.60载荷大于30公斤/厘米2初间隙0.020.030.040.050.060.070.080.10极限间隙0.070.090.120.150.200.250.300.36高速转动的轴(大于1000转/分)齿轮传动离心泵和皮带传动的轴承载荷小于30公斤/厘米2初间隙0.250.300.300.350.350.450.450.600.600.700.700.80极限间隙0.301.201.201.401.401.801.802.302.302.502.502.80载荷大于30公斤/厘米2初间隙0.100.150.150.200.200.250.250.350.350.450.450.55极限间隙0.350.500.500.700.750.900.901.401.401.801.802.20空压机轴承等初间隙0.070.080.090.110.130.150.150.200.230.260.280.42极限间隙0.250.300.300.400.450.550.550.700.800.901.001.40轴套初间隙0.050.060.070.08极限间隙0.160.200.250.30滚动轴承与对开式轴承座间的楔形间隙 表1-12轴承外径(毫米)宽度(毫米)深度(毫米)1201202602604004000.010.150.200.2510152030三、 装配滚动轴承时,用热油加热轴承,油温不应超过100,轴承与轴肩或轴承座挡肩应紧靠,轴承盖与垫圈必须平整,并均匀的紧贴在轴承端面上。如设备技术文件规定有间隙,按规定留出。四、 在装配间隙不可调整的滚动轴承时,在双支承滚动轴承中其中一个轴承和侧盖间应有间隙,以避免轴在温度增高下伸长而产生轴向移动,使轴承内外圈位移卡住滚珠或滚柱。轴承和侧盖间的间隙d由下式确定: d=12×10-6t·L+0.15式中d轴承端面与侧端盖间的间隙,毫米;t轴工作温度和环境温度最大可能的差值,;L轴承间的距离,毫米,一般情况下间隙值取0.20.4毫米。五、 各种可调整间隙的轴承,其轴向间隙值应符合表1-13,表1-14,表1-15,表1-16规定。 单列径向滚珠轴承之轴向间隙 表1-13轴承内圈内径(毫米)轴向间隙(毫米)轻型中型 重型30以下30505080801200.020.060.030.090.040.100.050.120.030.090.040.100.050.120.060.15单列圆锥滚柱轴承(7000)之轴向间隙 表1-14轴承内圈内径(毫米)轴向间隙(毫米)轻型中型 重型30以下30505080801200.030.090.040.100.050.120.060.150.040.100.050.120.060.150.070.17双列径向圆锥滚柱轴承之轴向间隙 表1-15轴承内圈内径(毫米)轴向间隙(毫米)一般情况内圈温度比外圈温度高 2530时80以下801801802252253153155600.100.200.150.250.200.300.300.400.400.500.300.400.400.500.500.600.700.800.901.15双列止推滚珠轴承(38000)之轴向间隙 表1-16轴承内圈内径(毫米)轴向间隙(毫米)轻型中型 重型30以下30505080801200.030.080.040.100.050.120.060.150.050.110.060.120.070.140.100.18注:轴承精确的间隙必须经过计算确定。 六、滚动轴承的加油量: 黄干油为空腔的2/3。 二硫化钼润滑脂为空腔的2/3。 稀油到下部滚动体的中心或略高。七、滚动体内外套的轨道表面不许有麻点、裂纹、锈蚀和损伤等现象,装配好后用手转动应平稳,灵活无卡住等现象。第九节 齿轮、蜗轮与蜗杆 一、用着色法检查传动齿轮啮合的接触面。对于圆柱齿轮和蜗轮应趋于齿面中部,圆锥齿轮应趋于齿面中部并靠近小端。其接触面百分值应符合表1-17、表1-18规定。 接 触 百 分 值 表1-17齿轮类别测量部分 精 度 等 级34567891011接触面百分值不应小于圆柱齿轮齿高65605550454030 2520(渐开线齿轮)齿长959080706050403025圆柱齿轮齿高70656050(圆弧齿轮)齿长90858075圆锥齿轮齿高75706050403030齿长75706050403030二、齿轮啮合的齿顶间隙一般为(0.2-0.25)M式中 M齿轮模数。 接 触 百 分 值 表1-18齿轮类别测量部位精 度 等 级34567891011接 触 面 百 分 值 不 应 小 于圆柱蜗杆运动传动齿高齿长6075607560755060动力传动齿高齿长60756070606550503035三、圆柱、圆锥齿轮啮合侧间隙,应符合表1-19,表1-20的规定。蜗轮蜗杆啮合侧间隙应符合表1-22的规定。第十节 皮带、链条一、每对皮带轮或链轮装配应符合下列要求:1、两轮的轮宽中央平面应在同一平面上(指两轴系平行者),其偏移:三角皮带轮或链轮不应超过1毫米,平皮带轮不应超过1.5毫米。2、两轴的不平行度不应超过0.5。上述两项检查可依据轮的边缘为基准。二、链条装于链轮后,从动边的驰垂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链条与水平线夹角不大于45°时,驰垂度应约为两链轮中心距离的2%。2、链条与水平线夹角大于45°时,驰垂度应约为两链轮中心距离的1%-1.5%。三、皮带轮的轮缘摆差一般应符合表1-21规定。 圆柱齿轮的侧间隙 表1-19精度等级模数两齿轮的中心距(毫米)300以下大于300-500大于500-1000大于1000-1600大于1600-2000大于2400旧标准新标准侧间隙最大最小最大最小最大最小最大最小最大最小最大最小710以下0.100.500.150.600.200.750.301.00>100.150.700.200.900.251.000.351.300.401.50810以下0.150.700.200.900.251.200.301.50>10-240.201.000.251.200.301.450.401.600.502.00>240.301.450.401.700.502.000.602.300.702.70924以下0.302.000.402.200.502.600.603.000.802.901.004.00>240.703.300.903.801.204.401.405.20圆锥齿轮的侧间隙 表1-20精度等级模数侧间隙 (毫米)旧标准新标准最小最大85以下5-10100.200.250.300.750.850.90910以下10-16160.300.400.501.101.201.40皮带轮的轮缘摆差的允许值 表1-21皮带轮直径(毫米)300以下300-600600-15001500-3000径向摆差(毫米)0.100.150.200.30端面摆差(毫米)0.060.080.120.20圆柱蜗杆侧间隙表 表1-22精度等级中心距离最小间隙最 大 间 隙模 数1-2.252.25-44-66-1010-1414-205-625-2775-150150-300300-500500-800800-11500.040.060.090.140.220.300.180.200.240.30-0.200.220.260.340.40-0.220.250.300.360.45-0.240.280.340.400.450.55-725-7575-150150-300300-500500-800800-11500.060.090.150.240.350.500.280.320.380.45-0.320.380.450.570.65-0.400.450.550.600.70-0.550.600.650.700.801.00-0.750.800.901.001.10-0.951.001.101.201.40825-7575-150150-300300-500500-800800-11500.070.100.160.240.360.500.400.450.500.60-0.450.550.600.700.85-0.550.600.700.800.95-0.660.700.800.901.101.30-0.800.901.001.201.40-0.901.001.201.401.60925-7575-150150-300300-500500-800800-11500.070.090.120.180.240.32-0.550.600.700.800.90-0.600.650.750.851.00-0.700.750.850.951.101.30-0.850.951.101.201.50-0.951.101.301.401.70第十一节 密封件一、装配O型密封圈应正确选择预压量,橡胶密封圈用于固定密封、法兰密封,预压量为橡胶圆条直径的25%。用于运动密封,预压量为橡胶圆条直径的15%。二、装配成套V型密封圈,预压量应适当。如需搭接,应切成45°剖口,相邻两圈的接口应错开90°以上。三、装配V型、Y型、U型密封圈,其唇边应对着被密封介质的压力方向。四、压装盘根应符合下列要求。1、 压装油浸石棉盘根,第一圈和最后一圈宜压装干石棉盘根,防止油渗出。2、 压装铝箔或箔包石棉盘根,应在盘根内缘涂一层用润滑油脂调和的鳞状石墨粉。3、 盘根圈的接口宜切成小于45°的剖口,相邻两圈的接口应错开90°以上。4、 盘根不宜压的过紧。五、装配环形间隙密封、曲折(迷宫式)密封应符合下列要求。1、 环形间隙和曲折缝隙内应填满润滑脂(气封除外)。2、 缝隙应均匀。第十二节 油泵 一、齿轮油泵安装的不水平度应不超过0.2。二、齿轮油泵与外壳间隙一般为0.04-0.10毫米。三、齿轮端面与侧盖间隙一般应为0.10-0.13毫米。四、齿轮油泵的滑动轴套间隙一般应为0.03-0.1毫米。五、齿轮啮合的侧间隙应为0.02-0.03毫米,顶间间隙应为0.03-0.05毫米。第十三节 润滑、液压系统的管路 一、润滑、液压系统的管路的检修、更换,应符合下列要求:1、管道的排列应符合设计要求,达到横平竖直,布置合理整齐。2、并列交叉的压力管路,其管壁之间应有适当的间距,防止震动干扰。3、弯管的弯曲半径一般应为3倍管子外径,椭圆度不应超过管径的10%。4、管接头螺纹部分的密封填料,可用聚四氟乙烯、硝基酸基漆、虫胶漆或铅油麻丝,低压法兰密封可用耐油橡胶板等垫片。二、装设吸油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吸油管应尽量短、减少弯曲、吸油高度应根据泵的类型决定,一般不应超过500毫米。2、吸油管应连接紧密,不应漏气,吸油口应深入油面下并离油箱底面一定距离。三、装设回油管应符合下列要求:1、水平回油管的坡度应为0.003-0.005。2、液压系统回油管应伸到油面下,管口宜为斜口,并朝向箱壁,使回油平稳。四、装设橡胶软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弯曲半径不应小于软管外径的10倍,软管接头至开始弯曲处最小距离应大于软管外径的6倍。2、软管的长度应有一定余量,多根软管应尽量平行排列,并无交缠扭转现象。3、经常随部件移动的软管,与支架、设备边角和其他管路的接触处,应采取防护措施,防止磨损破裂。五、液压系统管路装配后,应进行试压。试验压力一般为公称压力的1.5倍,当达到试验压力后,保持5分钟,不应有渗漏、变形和裂纹现象。第十四节 制动器闸瓦制动器装配应符合下列要求:一、 闸瓦松开时,摩擦片应与制动轮平行,其不平行度每100毫米内不超过0.1毫米。二、 制动时两闸瓦应同时均匀地压紧在制动轮上,其摩擦片的接触面积不应小于75%。三、 闸轮中心与闸皮的中心必须重合,抱闸松开时闸轮与闸皮各处间隙必须相等,此间隙的大小一般为1-2毫米。四、 闸皮与闸瓦固定应牢固,边缘整齐,铆钉埋入后其铆钉头表面距闸皮工作面之距离不宜少于闸皮厚度的25%。五、 各销轴的中心线与主轴中心线平行,其不平度允差每米为0.25毫米。第十五节 轴一、 轴在全负荷作用下,产生的挠度不超过跨距和悬臂的1/3000。二、 轴在安装时其水平度允差为0.1-0.2/1000;由速度决定,速度高则取0.1/1000。第十六节 减速机一、上下机壳接合严密,用0.05mm厚塞尺不能插入10mm以上,箱体不得有砂眼,裂纹,用煤油装入箱体内不得渗漏。二、箱体安装水平,其横向不水平度为0.3/1000。三、齿轮各轴应平行且水平,其平行度和水平度误差不应大于0.04/1000。四、运行平稳,温度、声音正常、检查孔,油面镜、轴承盖、油管严密不漏。第二章 零件的应修限度及报废标准第一节 轴轴产生下列情况应修复或更换:一、 轴与轮、联轴器、滚动轴承以及其他配合件配合发生松动,或键槽损坏。二、 轴颈(与滑动轴承配合处)磨损达原直径5%。三、 轴发生裂纹、弯曲、椭圆、锥度、扭转变形以及直径减小,不能保证与其他机件配合要求。第二节 联轴器弹性柱销联轴节的柱销孔径磨损超过原直径的8%,或与轴颈配合发生松动,轴孔磨出沟槽,键槽损坏以及外缘损伤严重不能继续使用,应修复或更换。第三节 滑动轴承一、滑动轴承瓦衬层磨损超过最大允许间隙时,应检修。一般瓦衬磨损超过原厚度1/3-1/2时应更换。二、滑动轴承瓦衬层松脱、开裂、或有严重沟槽时,应修理或更换。三、滑动轴承瓦体变形或不圆度偏差超过其外径的0.2%-0.3%,应修理或更换。四、轴套磨损超过原厚度的10%-20%,或发生转动、串动、破裂、严重沟槽时,应修理或更换。第四节 滚动轴承一、 滚动轴承产生表面剥落、刮伤、斑痕、裂纹或变形时,应更换。二、 轴承架损坏,滚动体卡住或工作时发生异响应更换。第五节 齿轮 一、开式或低速传动齿轮,齿面磨损超过齿厚的30%或0.5模数,中速或闭式传动齿轮,齿面磨损超过厚度的20%或0.3模数时,宜更换。经过渗碳的磨损达80%和渗碳层发生裂纹时,宜更换。二、齿轮发生折齿达到不能修复或修复后不能保证运行效果时,应更换。三、齿面发生剥落、斑坑部分已超过齿面面子的45%以上时,应更换。四、齿轮轮缘变形,径向和端面圆跳动超过最大允许值时,应修理或更换。五、齿轮有裂纹或轴孔,、键槽损坏应修理或更换。六、在非重要部位的低速、轻载的齿轮发生折齿时,数量在三个以上,且不连续,允许镶补。第六节 闸轮与闸带一、 闸轮表面产生明显沟痕,车削后闸轮直径减少,一般不宜超过轮缘厚度的30%。二、 轮缘有裂纹或损坏时应更换。三、 闸带裂纹及其耳子磨损时,应更换。四、 闸皮厚度磨损一般不得超过25%(避免摩擦铆钉)。第三章 设备试车及验收标准第一节 试运转一、每台(套)机械设备大修后应进行试运转,除按本章规定执行外,尚应按分类设备的规定执行。二、试运转前,应对设备及附属装置进行全面检查,尤其应仔细检查各部螺栓是否紧固,各润滑部分是否加足润滑油,各运动部分有无杂物遗留在内,符合要求后,方能进行试运转。三、试运转步骤应先无负荷,后有负荷;先分别从部件开始,由部件至组件,由组件至单台(套)设备。在上一步骤未合格前,不得进行下一步骤的运转。四、试运转前先用人力盘车2-3转,应灵活,无明显阻塞现象。五、润滑系统调试应符合下列要求。1、每个润滑部分均应加好润滑油脂。2、油压继电器等安全连锁装置的动作应灵敏可靠。3、润滑系统应畅通,油压、油量和油温均应保持在设备使用维护规程

    注意事项

    本文(操作维护检修设备维护检修维护检修规程.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