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推拿治疗学.ppt

    • 资源ID:2970178       资源大小:1.61MB        全文页数:49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推拿治疗学.ppt

    推拿治疗学,推拿治疗学总论 发展史、作用原理、补泻,一、概述,推拿治疗是人类最古老的治病方法之一,请看甲骨文关于“疒”的造字,即可证实。“疒”在古代殷墟甲骨文中写为“”,”,根据近人对甲骨文“疒”字的研究:“”表示人,“”表示人腹部有病,“”表示病人所卧之床,“”表示手,“”则表示古代人患腹部疾病,用手按摩进行治疗。这说明,古代人患病后,首先采用按摩治疗。,(一)什么是推拿治疗学?运用推拿手法,刺激患者的体表部位与穴位,运动患者的肢体,以研究治疗人体筋肉、气血、脏腑、经络等病症的一门学科。,(二)推拿治疗的特点1、推拿治疗学是中医宝库中颇具有特色的一门临床学科,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自古至今,推拿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扁鹊治“史厥”等)。3、有较丰富的文献。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歧伯按摩十卷。4、治疗范围广,疗效好。5、安全、可靠、无副作用。6、方便易行,不受条件限制,病人乐于接受。7、推拿具有强大生命力。,(三)推拿分类 1、按保健与医疗分为医疗推拿与保健推拿。2、按操作形式不同分自我推拿与被动推拿。3、按适应病症与对象分:(1)成人推拿,(2)小儿推拿,(3)伤科推拿,(4)运动推拿,(5)运气推拿,(6)外科推拿,(7)眼科推拿 4、按手法流派分:(1)一指禅推拿,(2)扌衮法推拿,(3)内功推拿,(4)点穴推拿,(5)脏腑推按流派,(6)子午推拿,(7)全息按摩,(8)足穴推拿(9)膏摩,二、推拿治疗学简史,(一)春秋战国时代 1、按摩疗法广泛用于临床。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当时民间医生扁鹊运用按摩配合针灸治疗等,成功地抢救了虢太子的“尸厥”症;2、至秦汉时,产生了按摩工具。此时的按摩工具有“员针”与“鍉针”两种,其形状、大小及用途其中“员针”用于按摩穴位,治疗筋肉痹痛;“鍉针”用于按压经脉以导气和血。3、黄帝歧伯按摩十卷、黄帝内经问世,是我国第一部按摩专著,可惜此书已佚。在与其同时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可以看到很多按摩的章节,如书中提到的推拿治疗手法有按、摩、推、揉、弹、抓(捏)、切、跷法等10余种;4、提出了推拿治病范围。治疗的病症有痹症、痿证、口眼歪斜、胃痛、麻木不仁、腹痛、蛟蛕、厥证等急慢性病症;5、在临床运用上膏摩方法也见问世。此法首见于东汉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膏摩具有药物与手法双重治疗作用,这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而且扩大了推拿治疗的应用范围。,(二)隋唐时期在隋朝的官方医疗机构中已设按摩科;已有了按摩专科医生。把按摩医生分成按摩博士、按摩师和按摩工的等级。按摩博士在按摩师和按摩工的辅助下,教按摩生“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开展了有组织的按摩教学工作。唐六典说:按摩可除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逸”等。膏摩有了很大发展,有莽草膏、丹参膏、乌头膏、野葛膏、陈元膏、木防己膏等。而且膏摩还可以防治小儿疾病,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指出:“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风寒”等。这一时期,由于我国经济、文化、交通等均有较大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我国医学在这一时期传入日本、朝鲜、印度等国家。,(三)宋金元时代推拿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当时十分重视推拿手法的分析:在圣济总录中说:“可按可摩,时兼而有,通谓之按摩:安之弗摸,摩之弗按,按止以手,摩或兼以药,曰按曰摩,适所用也。”。这种对每个具体手法的分析,使人们对推拿治疗作用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张从正的儒门事亲中提出导引按摩具有解表发汗的作用。并且能运用按摩法催产。如宋代名医庞安时有“为人治病十愈八九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按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的记载。,(四)明代重新设立了推拿科:在明代太医院十三科中,又再次设置了按摩科,而且在按摩治疗小儿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治病经验和理论知识。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如在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线(如前臂的“三关”、“天河水”、“六腑”)也有面(如手指指面的“心经”、“肝经”、“肺经”等)和点(如“小天心”等),在治疗儿科病症时强调辩证论治。产生了现存最早的小儿按摩专著,其中四明陈氏的小儿按摩经,于1601年成书,另外,有龚云林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于1604年成书,按摩更名为推拿正是从此时产生的,这标志着推拿治疗发展史的一个飞跃。此时民间推拿治疗也相当活跃:在香案牍中记载:“有疾者,手摸之辄愈,人呼为摸先生”,这位摸先生就是民间的一位杰出的临床推拿医生。,(五)清代太医院虽不设推拿科,但由于其疗效卓著,受到人民的欢迎,因此在民间仍有较大的发展,有很多推拿专著问世。其中著名的有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骆如龙的幼科推拿秘书、张振鋆的厘正按摩要术、钱怀邨的小儿推拿直录、夏云集的保赤推拿法等。此外,在非推拿专著如吴师机的理 骈文、夏鼎著的幼科铁镜等著作中,也有关于推拿的详细介绍。另外,此时对推拿手法治疗伤科疾病也作了较系统的总结,如医宗金鉴把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列为伤科八法。从以上著作中可以看到推拿临床治疗经验日益积累,在推拿理论上也有很大的提高,对推拿的适应症和治疗法则,也有了比较系统和全面地阐述。,(六)解放前国民党政府于1929年召开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议”,提出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的方针,1936年又提出“国医在科学上无根据”一律不许执业。祖国医学遭到了严重的摧残,推拿治疗更是濒于湮没。当时从事推拿医疗者寥寥无几,但由于推拿是一门行之有效的医疗科学,具有内在的强大生命力,因此在这艰难环境下,推拿在民间仍有一定发展,如在四十年代,在一指禅推拿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 法推拿流派;在武术练功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了平推法推拿或称内功推拿流派。,(七)解放后 1956年于上海开设了推拿训练班,1958年成立推拿门诊部,同年又开设了推拿专科学校,培养了一批推拿专业人才。在五十年代推拿治疗范围已包括内、外、妇、儿、伤、五官等各种疾病,同时开展了推拿的生理作用和治疗原理的初步研究,也开展了对推拿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1959年有人提出用生物力学的方法来研究推拿的设想,并开始做了初步探索。对推拿治疗手法的基本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就是在这时期明确提出。,到60年代上半期,在我国初步建立了一支推拿专业队伍,并做了大量的继承、整理工作。出版推拿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推拿麻醉也获得初步成功。60年代下半期到70年代上半期,于1974年上海中医学院首先成立了针(灸)、推(拿)、骨伤系,1979年又成立了针灸推拿系,后又专设推拿系。1982年北京中医学院也成立了针灸推拿系,嗣后,安徽、南京、福建、浙江、山东、成都等地的中医学院相继设立了推拿专业。1988全国推拿学会成立。,三、推拿治疗的作用原理,(一)、推拿治疗伤筋的原理 1理筋整复 肌肉、肌腱、韧带部分断裂者则可使用适当的手法理筋,使断裂的组织抚顺理直,然后加以固定,这可使疼痛减轻和有利于断端生长吻合。肌腱滑脱者,在疼痛部位能触摸到条索样隆起,关节活动严重障碍,若治疗不当,可转化为肌腱炎,产生粘连,为此,须及早使用弹拨或推扳手法使其回纳。通过适当的手法使移位嵌顿的软骨板回纳,可解除关节的交锁,疼痛明显减轻。腰椎间盘突出者,应用适当的手法,可促使突出的髓核回纳或移位,解除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或改善髓核与神经根的压迫关系,而使疼痛消除或减轻。脊柱后关节错位者,能用斜扳法和旋转法纠正。骶髂关节半脱位者,通过斜扳法及伸屈髋膝等被动活动,将错位整复,疼痛也随之减轻或消失。,2舒筋通络 推拿直接放松肌肉的机理有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局部循环;二是在适当的刺激作用下,提高了局部组织的痛阈;三是将紧张或痉挛的肌肉拉长,从而解除其紧张痉挛,以消除疼痛。充分拉长紧张痉挛肌肉的方法是强迫伸展有关的关节,牵拉紧张痉挛的肌束使之放松。推拿可以消除导致肌紧张的原因,其机理有三个方面:一是加强损伤组织的循环,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二是在加强循环的基础上,促进因损伤而引起的血肿、水肿的吸收;三是对软组织有粘连者,则可帮助松解粘连。舒筋通络,可使紧张痉挛的筋肉放松,气血得以畅通,因此可以说是松则通,通则不痛。,3活血化瘀 适当的手法可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以促进损伤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灌流量,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适当的手法还可使肌肉间的力学平衡得以恢复。被动运动是推拿手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关节粘连僵硬者,适当的被动活动则有助于松解粘连,滑利关节;对局部软组织变性者,则可改善局部营养供应,促进新陈代谢,增大肌肉的伸展性,从而使变性的组织逐渐得到改善或恢复。综上所述,祖国医学“通则不痛”的理论,在伤筋的推拿治疗中可具体化为“松则通”、“顺则通”、“动则通”三个方面。,4解痉止痛推拿治疗无论对急性或慢性肌肉、韧带痉挛等,均有显著疗效。常用的治疗手法有弹拨法、按法、点法、拿法、滚法、擦法等。由于推拿治疗手法作用于局部能产生热量,疏通经络气血,滑利关节,故痉挛的肢体得以舒适。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推拿治疗中的弹拨、点、按、拿、捏等种手法作用于患处,能提高患者的疼痛阈值,达到以痛制痛,同时推拿可降低大脑皮质对疼痛的敏感性,故有镇痛作用。、揉、擦法等能促进血液循环,促进局部无菌性炎症的消散与吸收,促进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迅速吸收,以达通络解痉止痛之作用。,(二)、推拿调治气血的原理1调理脾胃 推拿对脾胃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加强胃腑功能,调畅气机而实现的。临床治疗经常用摩腹来促进胃的通降功能;用一指禅推、揉、按等法治疗脾俞、胃俞、足三里或用擦法,在背部督脉及脾胃区域治疗,以促进脾胃及全身气血的运行,达到增强脾运化功能的作用。推拿手法作用于体表局部,在局部通经络、行气血、濡筋骨,并通过气血、经络影响到内脏及其它部位。2调整气血 推拿具有调整气血之作用。推督脉经,擦肾俞、命门等具有补益元气之功。通过擦脾胃区、揉脾俞、胃俞、足三里,使脾胃强盛,气血化生。推拿是通过健脾胃,促进人体气、血的生成,同时通过疏通经络加强肝的疏泄功能来促进气机的调畅,这样又加强了气生血、行血、摄血的功能,促进或改善人体生理循环,使人体气血充盈而调畅。,四、推拿治疗补泻,(一)轻重补泻法 轻重是指医者在患者体表穴位上操作时用力的大小而言。轻手法治为补法,重手法治疗为泻法。临床实践表明,推拿对调节脏腑机体功能确有很大作用。轻手法作用于特定的部位与穴位,有促进胃肠蠕动、健脾和胃、兴奋经络、促进气血循行等的作用;重手法作用于机体穴位,具有一定抑制机体亢进的作用。例如老年脾胃虚弱患者,用摩中脘,擦腹部,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等轻手法治疗,有增加食欲,健脾胃作用;用点法、按法、弹拨法等重手法治疗,有解痉通络、行气止痛等作用,常用于内脏(如胃肠)痉挛痛及实证中的诸痛症。推拿治疗虽无直接补、泻物质进入体内,但依靠手法在体表一定部位的刺激,可起到促进机体功能和抑制亢进的作用,就这些作用的本质来看,仍属于“补”、“泻”范畴。,推拿治疗的轻重补泻,在临床具体运用时,应根据患者年龄的大小、病证的虚实、部位的深浅、本缓标急等灵活使用。如老年体弱、婴儿、病变部位浅、虚证患者宜用轻手法;青壮年、肌肉肥厚、病变部位深、实证疼痛患者宜用重手法。正如幼科推拿秘书云:“本缓标急重与轻,虚实参乎病证,初生轻指点穴,二三用力方凭,五七十岁推渐深,医家次第审明。”,(二)快慢补泻法 快慢是指医者运用手法在患儿体表穴位上操作的速度,即频率。一般而言,快手法治疗为泻法,慢手法治疗为补法。正如清骆玉龙幼科推拿秘书曰:“急摩为泻,缓摩为补”。如推三关、揉外劳等,用快而有力的手法治疗,重在发散外邪,用于风寒表实证,为泻法;用慢而轻柔的手法治疗,重在温阳益气,用于虚证,为补法。手法频率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这仅是个量的变化。但超过一定范围的变化,则可出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如在临床运用中,频率高的“一指禅推”(缠法),有活血消肿,托脓排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痈肿疮疖等外科疾病。而一般频率的一指禅推法,对外科的痈疖却是不适宜的。,因为高频率的“一指禅推法”相对一般频率的一指禅推法来说,手法操作特点是作用面积小,压力轻,摆动的振幅小,因此每一次手法摆动的能量释放要比一般的小,能量扩散也相应减小,这样每次手法对作用面外的组织影响也减小,从而减少病灶扩散的机会,消除了手法对外科痈疖治疗的副作用。因为手法的频率高,治疗的总量不变,而作用面积小,能量扩散小,又使单位面积的有效能量(渗透)增大,再加选择适应的治疗部位,这样就可起到“清、消、托”的作用,又可克服对周围组织挤压的副作用,故这种快手法操作谓之“泻”,反之则为“补”法。,(三)方向补泻法 方向补泻,在小儿特定穴中常用,主要用于手部穴位与腹部穴位。手部特定穴位补泻:一般而言,在手部穴位上作向心性方向直推为补;离心性方向直推为泄。如心经、肝经、肺经、脾经、大肠、小肠等穴,向指根(向心性)方向直推为补;向指尖(离心性)方向直推为泻,惟肾经相反。张汉臣小儿推拿学概要中指出:“推法中分补(由指尖向指根推)、泻(由指根向指尖推)因其方向不同,故作用亦异。”推拿仙术在手部穴位补泻举例中说:“脾土有推补之说,以医人用左手大指二指拿患者大指巅,屈其指而推,故曰补,取进食之意。”推拿三字经亦云:“补脾方,内推补(曲指向内推为补,脾者土也,能生万物,无积不能泻也。)外泻详(直指向外推为泻,来回为清补)”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也举例曰:“脾土曲补直为清。”以上说明了手穴操作方向及例举脾经穴的操作为向指根(向心性)方向直推为补,向指尖(离心性)方向直推为泻。,腹部穴补泻:在小儿或成人腹部操作时,如摩腹、揉脐,向左摩、揉为补法,向右摩、揉为泻法。正如幼科推拿秘书曰:“左转补兮右转泄。”现代解剖学研究表明:从左下腹开始摩揉腹部逆结肠蠕动方向,有健脾止泻作用,故为补法;从右下腹摩揉腹部顺结肠蠕动方向,能通便消食助运化,故为清法。因此在临床运用时,逆时针摩腹、揉脐,常用于脾虚所致的腹泻、厌食、腹痛等虚证;顺时针摩腹、揉脐多用于便秘、腹胀、腹痛、腹泻、厌食等实证。,(四)经络补泻法 经络补泻法,又称为迎随补泻法或顺逆补泻法。是指随(顺)其经络走行方向操作为补法;迎(逆)其经络走行方向操作为泻法。如灵枢始终篇曰:“泻者迎之,补之随之”在临床运用时,如在经络上的特定穴位,多采用此法,也得到临床的验证。如脊柱(脊)位于督脉经,大椎至尾椎的连线即是。用捏法由尾椎捏至大椎顺其经络施术为补法,主治先后天不足的一切虚弱病证;逆其经络由上而下推之为泻法,主治发热感冒等实证。,又如七节骨(位于第四腰椎至尾椎端成一线),随(顺)其经络直推称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为补;迎(逆)其经络直推称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为泻。元滑寿难经本义云:“迎随之法,补泻之道也。迎者,迎而夺之;随者,随而济之。”此指顺经络操作为补法,逆经络为泻法。在幼科推拿秘书举例说:“推肚脐须蘸汤往小腹下推,则泻;由小腹往上推,则补。”盖足三阴经从足走腹,往小腹下推则逆其经络,故为泻,反之为补法。,(五)次数补泻法 次数补泻,是指医者运用手法在穴位上操作次数的多少,它是衡量手法补泻的有效治疗量。适当的次数能使疾病很快痊愈,若次数少则起不到治疗作用;次数过多则无益甚至有害。一般而言,次数多时间长而轻柔的手法治疗为补法;次数少时间短而较重的手法治疗为泻法。一般一岁左右的患儿,一个穴位推拿300次左右,根据年龄和病情而酌情增减。如徐谦光推拿三字经曰:“大三万,小三千,婴三百,加减良。”保赤推拿法云:“儿之大者,病之重也,用几千次,少则几百次。”幼科推拿秘书亦云:“一岁三百,不可拘也。”这均说明推拿次数要有一定的标准,有其灵活性。这些上百次的推拿手法,一般是指推法、揉法、摩法、运法而言,若刺激性较重的手法,如掐、捏、拿法等,一般只需35次即可。由上而知,手法次数的多寡,应根据患儿年龄大小、病证虚实,灵活掌握补泻。如一岁内的婴儿脾胃虚寒胃痛者,可取摩腹摩中脘35分钟,手法宜轻柔,同时配合推脾经(补法)300次,轻揉足三里(补)50100次,以达补益脾胃散虚寒止腹痛的作用。又如婴儿寒邪直中脾胃,出现腹痛拘急者,可用拿肚角23次,按足三里510次,点按脾胃俞各0.5分钟,有解痉止痛等作用。因此前者为补,后者为泻。,(六)得气补泻法 得气补泻法,又称推拿感应补泻法。所谓得气,即指施术手法过程中患者所表现出“酸、麻、胀、痛、重”的一种自我感觉。一般而言,“得气”明显者为泻法;“得气”轻微者为补法。由于每个人对疼痛的敏感程度不同,即使使用同一手法、同一力量在同一个部位施术,可能有的患者难以承受,可能另一患者感觉甚微,这是人们对疼痛的阈值差异所致。故在临床医疗施术手法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或询问患者的“得气”情况,及时调整病人的补泻。故在疼痛剧烈、肌肉肥厚的青壮年,属实证者,应使其“得气”强,以达泻实之目的;对隐隐作痛、老年体弱、肌肉菲薄,属虚证者,宜轻微“得气”,振奋人体生理机能,以达扶正祛邪之目的。,(七)平补平泻法 平补平泻法,是指患儿虚实不很明显时,或平素小儿保健时,常用的一种方法。此法常用于手部穴位与腹部穴位。手穴平补平泻法:是指医者用推法在患儿手穴来回推之的一种操作。如平补平泻中的清补大肠、清补脾经、清补小肠、清补肺经等等。如推拿三字经云:“若泻肚,推大肠 来回忙。”说明如果临床遇到腹泻患儿,虚实不明显时,可只取大肠穴来回推之,同时还可配合脾经来回推之,亦获良效。腹穴平补平泻法:是指用摩法于患儿腹、脐穴左右各摩、揉半数的一种操作。如顺时针、逆时针各摩腹半数,或左右各揉脐半数。实用小儿推拿曰:“左右顺逆转揉之为平补平泻。”如临床上患儿出现腹胀、便秘、食欲不振,虚实不明显时,常用摩法于腹部左右各摩100次,左右揉脐各50次,均取其半数,常获满意疗效。,推拿名称考、介质、治疗原则、治疗八法,推拿历代治疗名称考,一、舞 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唐尧时代,人们就已经知道用“舞”的方法治病了,正如吕氏春秋古乐中说:“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以此“舞”的形式来自我宣导病症,类似于自我运动治疗疾病,此为按摩的最早雏形。二、按摩 出自内经。灵枢九针曰:“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素问血气形志篇又说:“形数惊恐,经络不通 治之以按摩。”汉书艺文志载:“黄帝时,歧伯著按摩经十卷。”可见按摩是推拿的最早名称,形成于先秦两汉时期。,三、按跷 素问异法方宜论曰:“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以 按跷。”唐代医学家王冰注:“按,抑按皮肉;跷,谓捷举手足。”明吴昆注:“按,手按也”,“跷,足踹也。”四、矫摩 矫摩即按摩。仓颉篇:“矫,正也。”易说卦传宋衷注:“曲者更直为矫,直者更曲为揉。”一说矫通挢,是举之意。汉刘向说苑辨物:“子容捣药,子明吹耳,阴仪反神,子越扶形,子游矫摩,太子遂得复生。”,五、乔摩 此名又作矫摩,出自灵枢病传。曰:“乔摩,灸、熨、刺、焫、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手?歧伯曰:诸方者,众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尽行也。”六、案扤 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酒,馋石挢引,案扤。”案通按;扤,摇动、撼动之意。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云:“扤音玩,亦谓按摩而玩弄身体使调也”,故按扤又称按玩。意指手法娴熟,运用自如,如同玩耍,就能调整治愈疾病,七、折枝 折枝即按摩肢节之意。孟子梁惠王篇:“为长者折枝”,汉赵歧注:“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枝也。”后世陶弘景总结编撰的真诰,介绍了一种道家传授的用以治疗“风痹不授”(中风肢体瘫痪)的以关节被动运动手法为主的“北帝曲折”法,与此法近似。八、眦娀 庄子外物:“静然可以补病,眦娀可以休老”,郭庆藩集释引郭嵩焘曰:“娀,本系作扌戎。广韵:“扌戎,按也,摩也。似谓以两手案摩目眦。”类似的还有揃扌戎和蚤揃。急就篇:“沐浴扌戎寡合同”。段玉裁说文手部“揃”字注云:“揃者,道家修养之法”。此指按摩。仪礼士丧记:“蚤揃如他曰。”清平步青认为上述几条“即今按摩之谓”。,九、导引 导引是指以肢体运动、呼吸运动和自我按摩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作“道引”。庄子刻意:“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素问异法方宜论云:“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唐王冰注:“导引,谓摇筋骨、动肢节。”唐释慧林一切经音义:“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以上可以看出,广义的导引,包括气功和按摩;狭义的导引单指按摩而言。十、抑搔见礼记内则:“疾痛苛痒,而敬抑搔之。”汉郑玄注:“抑,按;搔,摩也。”抑搔即按摩之意。,十一、摩挲(摩娑)摩挲即用手抚摩之意。见于按摩手册。一千多年前,唐康富著按摩手册一书传入法国。故法文称按摩为“Massage”,这是汉语的音译,现英文、法文皆沿用此名。刘熙释名释姿容曰:“摩娑,尤未杀也,手上下之言也。”,十二、推拿“推拿”一名首见于明龚云林小儿推拿秘旨,此书又称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而在此以前的医书中未见“推拿”一词。按摩改称为推拿,这一名称的演革,本身就体现了这一治疗方法的发展和人们对手法认识的提高。早期的按摩疗法仅用于少数病症的治疗,手法种类也较少,常用的手法是按法和摩法两种手法。按法是单纯地向下用力,即所谓“按而留之”,摩法则是在体表作环形摩擦,属平动的范围。以后随着治疗范围的扩大,手法也相应有了发展,在实践中人们发现手法用力方向的不同对治疗作用有一定的影响,从而产生了各种用力不同的手法,使原有的手法不断完善,还出现了向上的提力及相对的挤压力的综合治疗手法。治疗的病症逐渐扩大,因此,可以说由按摩改称推拿,标志着推拿发展史上的一个很大飞跃。,推拿治疗原则,一、扶正祛邪疾病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正气与邪气矛盾互相斗争的过程,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因而治疗疾病,就是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转化,所以扶正祛邪也是指导临床治疗的一条基本原则。,“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正盛衰决定病变的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虚泻实是扶正祛邪这一原则的具体应用。扶正即是补法,用于虚证;祛邪即是泻法,用于实证。祛邪与扶正,虽然是具有不同内容的两种治疗方法,但它们也是相互为用,相辅相成的。扶正,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抗御和驱逐病邪;而祛邪则祛除了病邪的侵犯、干扰和对正气的损伤,有利于保存正气和正气的恢复。在临床运用扶正祛邪原则时,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和分析正邪双方相互消长盛衰的情况,根据正邪在矛盾斗争中所占的地位,决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先后。或以扶正为主,或以祛邪为主,或是扶正与祛邪并举,或是先扶正后祛邪,或是先祛邪后扶正。在扶正祛邪同时并用时,应以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为原则。,二、治病求本“治病必求其本”是中医推拿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之一。求本,是指治病要了解疾病的本质,了解疾病的主要矛盾,针对其最根本的病因病理进行治疗。“本”是相对“标”而言的。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多种含义,可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如从正邪双方来说,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病变部位来说,内脏是本,体表是标;从疾病先后来说,旧病是本,新病是标,原发病是本,继发病是标等等。,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通过若干症状显示出来的。但这些症状只是疾病的现象,并不都反应疾病的本质,有的甚至是假象。只有在充分地了解疾病的各个方面,包括症状表现在内的全部情况的前提下,通过综合分析,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找出病之所在,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比如腰腿痛,可由椎骨错位、腰腿风湿、腰肌劳损等多种原因引起,治疗时就不能简单地采取对症止痛的方法,而应通过全面地综合分析,找出最基本的病理变化,分别用纠正椎骨错位、活血祛风、舒筋通络等方法进行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这就是“治病必求于本”的意义所在。,在临床运用治病求本这一治疗原则的时候,必须正确处理“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之间的关系。(一)正治与反治 所谓“正治”,就是通过分析临床证候,辨明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治疗方法。正治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有些疾病,特别是一些复杂、严重的疾病,表现出来的某些证候与病变的性质不符,也就是出现一些假象。例如脾虚不运所致的脘腹胀满,应以健脾益气法治之,从而达到消胀除满的目的;因伤食所致的腹泻,不仅不能用止泻的方法治疗,反而要用消导通下的方法以去其积滞。这就是所谓“塞因塞用”、“通因通用”。以上这些治法,都是顺从症侯而治的,不同于一般的治疗方法,故称“反治”,又叫“从治”。但其所从的症候是假象。因此,所谓“反治”,实质上还是正治,是在治病求本原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施治的方法。,(二)治标与治本 在复杂多变的病证中,常有标本主次的不同,因而在治疗上就应有先后缓急之分。一般情况下,治本是根本原则。但在某些情况下,标症甚急,不及时解决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我们应当贯彻“急则治标”的原则,先治其标,后治其本。例如大出血的病人,不论属于何种出血,均应采取应急措施,先止血以治标,待血止后,病情缓和了再治本病。再如某些腰腿痛患者,由于病程较长,腰背肌肉痉挛或挛缩,治疗时应先使腰背肌肉放松,在腰背肌肉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条件下再治其本。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治标只是在应急情况下或是为治本创造必要条件时的权宜之计,而治本才是治病的根本之图。所以说,标本缓急从属于治病求本这一根本原则,并且与之相辅相成。,病有标本缓急,所以治也有先后。若标本并重,则应标本兼顾,标本同治。如腰部的急性扭伤,疼痛剧烈,腰肌有明显的保护性痉挛,治疗当在放松肌肉、疼痛缓解后立即治疗本病,这就是标本兼顾之法。最后还应指出,标本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在临证时还要注意掌握标本转化的规律,以便始终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做到治病求本。,三、调整阴阳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即阴阳的偏盛偏衰代替了正常的阴阳消长。所以调整阴阳,也是临床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阴阳偏盛,即阴或阳邪的过盛有余。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治疗时应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阴阳偏衰,即正气中阴或阳的虚损不足,或为阴虚,或为阳虚。阴虚则不能制阳,常表现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阳虚则不能制阴,多表现为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阴虚而致阳亢者,应滋阴以制阳;阳虚而致阴寒者,应温阳以制阴。若阴阳两虚,则应阴阳双补。由于阴阳是相互依存的,故在治疗阴阳偏衰的病证时,还应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也就是在补阴时应佐以温阳,温阳时,适当配以滋阴,从而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阴阳是辨证的总纲,疾病的各种病机变化也均可用阴阳失调加以概括。表里出入,上下升降,寒热进退,邪正虚实以及营卫不和,气血不和等,无不属于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因此,从广义来讲,解表攻里、越上引下、升清除浊、寒热温清、虚实补泻,以及调和营卫、调理气血等治疗方法,也皆属于调整阴阳的范围。,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年龄等不同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这是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如时令气候,地理环境等,尤其是患者个人的体质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更大。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把各个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酌情施治。在推拿临床中,更须注意因人制宜。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一般情况下,如患者体质强、操作部位在腰臀四肢、病变部位在深层等,手法刺激量大;患者体质弱、小儿患者、操作部位在头面胸腹、病变部位在浅层等,手法刺激量较小。其它如患者的职业、工作条件等亦与某些疾病的发生有关,在诊治时也应注意。,推拿治疗八法,一、汗法 汗法是发汗、发散的意思,使病邪从表而解。内经云:“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又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王冰注:“风邪之气,风中于表,则汗法能解表,开通腠理,有祛风散寒的作用。”汗法大致适用于风寒外感和风热外感两类病证。在施行推拿手法时,对风寒外感,用先轻后重的拿法加强刺激,步步深人,因重则解表,使全身汗透,达到祛风散寒的目的;风热外感,则用轻拿法,宜柔和轻快,使腠理疏松。施术时,患者感觉汗毛竖起,周身舒适,肌表微汗潮润,贼邪自散,病体则霍然而愈。,汗法多注重于挤压类和摆动类手法中的拿法、按法、一指禅推法等,如一指禅推、拿颈项部之风池、风府能疏散风邪;按、拿手部之合谷、外关,可驱一切表邪;大椎为诸阳之会,用一指禅推、按、揉等法治之,有发散热邪,通三阳经气之作用;一指禅推、按、揉风门、肺俞皆可祛风邪,宣肺气。经云:“肺主皮毛”,拿、按肩井穴,则可开通气血。古人曰:“肩井穴是大关节,推之开通气血,各处推完将此掐,不愁气血不通行。”气血通行无阻,病邪则无所藏匿。所以,凡外感风寒、风热之邪,用拿法、按法、一指掸推法,对祛风散寒,解肌发表,有卓著之效。所以金代张从正把推拿列为汗法之一。,二、通法 通法有祛除病邪壅滞之作用。素问,血气形态篇有“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的记载。指出了按摩能治疗经络不通所引起的病证。临床治疗时常用挤压类和摩擦类手法,手法要刚柔兼施。如用推、拿、搓法于四肢,则能通调经络;拿肩井则有通气机,行气血之作用;点、按背部俞穴可通畅脏腑之气血。厘正按摩要术上说:“按能通血脉”。又曰:“按也最能通气”。故凡经络不通之病,宜用通法。,三、泻法泻法一般用于下焦实证。由于结滞实热,引起下腹胀满或胀痛,食积火盛,二便不通等,皆可用本法施治。然推拿之泻,不同于药物峻猛,故体质虚弱,津液不足而大便秘结者,亦能应用,这也是推拿泻法之所长。临床一般可用摆动、摩擦、挤压类手法治疗。手法的力量要稍重,手法频率由慢而逐渐加快。虽然本法刺激稍强,但因推拿是取手法对内脏功能的调节作用而达到泻实的目的,故一般无副作用。如食积便秘,可用一指禅推、摩神阙、天枢两穴,再揉长强,以通腑泻实。阴虚火盛,津液不足,大便秘结者,用摩法以顺时针方向在腹部治疗,则可起通便而不伤阴的作用。,四、和法 和者即和解之法,含有调和之意。凡病在半表半里,在不宜汗,不宜吐,不宜下的情况下,可应用和解之法。推拿运用此法,手法应平稳而柔和,频率稍缓。常运用振动类及摩擦类手法治疗。可调脉气、和经血,应用于气血不和,经络不畅所引起的肝胃气痛、月经不调、脾胃不和、周身胀痛等证。通过手法和经络穴位等的作用,达到气血调和,表里疏通,阴阳平衡的目的,恢复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经云:“病在脉,调气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周于藩说:“揉以和之,可以和气血,活筋络。”说明了可用和法调和以扶正气,驱除客邪。内经云:“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在临床应用中“和”法又可分为和气血、和脾胃、疏肝气等三方面。和气血的方法有四肢及背部的扌 衮、一指禅推、按、揉、搓等或用轻柔的拿法治疗肩井等方法;和脾胃、疏肝气则用一指禅推、摩、揉、搓诸手法在两胁部的章门、期门,腹部的上院、中院,背部的肝俞、胃俞、脾俞治疗。,五、温法 温法是适用于虚寒证的一种疗法,它使用摆动、摩擦、挤压等手法,用较缓慢而柔和的节律操作。在每一治疗部位或穴位,手法连续作用时间要稍长,患者有较深沉的温热等刺激感,有补益阳气的作用,适用于阴寒虚冷的病证。内经曰:“寒者温之”。用缓慢柔和而又深沉的手法在固定穴位或部位上进行操作,使能量深入于分肉或脏腑组织,以达温热祛寒之目的。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背俞之脉 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这说明了人体因受寒而引起的疼痛,用按法来祛寒止痛。在推拿的临床应用中,如按、摩、揉中脘、气海、关元,擦肾俞、命门等有温补肾阳,健脾和胃,扶助正气,散寒止痛的作用。例如对五更泄泻者,可按、摩其中院、关元以温中散寒;一指禅推、擦肾俞、命门以温肾壮阳,从而达到温补命门,健运脾胃的目的。,六、清法 清法是运用刚中有柔的手法,在所取的穴位、部位上进行操作,达到清热除烦的目的。内经云:“热者清之”。这是治疗一般热性病的主要法则。但热病的症状极其复杂,治疗时应鉴别病在里还是在表,病在里者还需辨别是属气分热或血分热,是实热还是虚火,然后方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手法。在表者当治以清热解表,患病在里且属气分大热者当清其气分之邪热,在血分者当治以清热凉血,实则清泻实热,虚则滋阴清火。推拿一般是用摩擦类手法。气分实热者轻推督脉(自大椎至尾椎),以清泻气分实热;气血虚热者轻擦腰部,以养阴清火;血分实热者,重推督脉(自大推至尾椎),以清热凉血;表实热者,轻推背部膀胱经(自下而上),表虚热者轻推背部膀胱经(自上而下),以清热解表。,七、散法 散者即消散、疏散之意。推拿的散法有其独到之处,其主要作用是“摩而散之,消而化之”,能使结聚疏通,不论有形或无形的积滞,散法都可使用。内经云:“坚者消之,结者散之”。因此对脏腑之结聚、气血之淤滞、痰食之积滞,应用散法可使气血得以疏通,结聚得以消散。如饮食过度,脾不运化所致的胸腹胀满、痞闷,可用散法治之。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推拿所用的散法,一般以摆动类及摩擦类手法为主,手法要求轻快柔和。如外科痈肿用缠法治疗;气郁胀满,则施以轻柔的一指禅推、摩等法;有形的凝滞积聚,可用一指禅推、摩、揉、搓等手法,频率由缓慢而转快,可起到消结散瘀的作用。,八、补法 补者,即滋补,补气血津液之不足,脏腑机能之衰弱。经云:“虚则补之”。“扶正法邪”是推拿临床的指导思想。素问调经论云:“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说明了因气不足而致病者可用按摩的方法补气,使精神得复。补法应用范围广泛,如气血两亏,脾胃虚弱,肾阴不足,虚热盗汗,遗精等,均可用补法。通常以摆动类、摩擦类手法为主,但手法要轻而柔,不宜过重刺激。明周于藩曰:“缓摩为补。”又曰:“轻推,顺推皆为补。”现将临床常用之补脾胃、补腰肾的方法分述如下:,(一)补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其生理特点是:(1)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的受纳为脾的运化准备了物质基础,而脾的运化又为胃的继续受纳创造了条件。(2)脾主升,胃主降。脾胃的升降功能是相互依存的,若脾气不升则胃气不得降。反之,胃气不降则脾气亦不得升。(3)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所谓补脾胃,就是增强脾胃的正常功能。推拿治疗时常用一指禅推法、摩法、揉法在腹部作逆时针方向治疗,重点在中脘、天枢、气海、关元穴。再用按法、擦法在背部膀胱经治疗,重点在胃俞、脾俞,这样可调整脾胃功能,起到健脾和胃,补中益气的作用。(二)补腰肾 腰为肾之府,而肾又为阴阳之源,五脏六腑精气所藏,故肾亏则阴阳失调,精气失固而虚,治疗时可在命门、肾俞、志室用一指禅推法或擦法施术,再用摩法、揉法、按法治疗腹部的关元、气海,擦脊柱督脉经,从而起培补元气以壮命门之火的作用。,骨伤科常见病 颈椎病 落枕,颈椎病 一、概述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是由于颈椎增生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颈部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而引起的综合征候群。轻者头、颈、肩臂麻木疼痛,重者可致肢体酸软无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瘫痪。病变累及椎动脉及交感神经时则可出现头晕、心慌等相应的临床表现。目前对本病的治疗多采用非手术疗法,而在各种非手术疗法中,又以推拿疗法最为有效,也容易为患者接受。,二、颈椎的大体解剖颈椎共有七个,椎间盘五个,椎管和椎间孔由椎体和椎弓组成。八对颈神经和部分第一胸神经分别从椎间孔穿出。在枕骨与第一颈椎之间,第一和第二颈椎之间既无椎间盘,又无椎间孔,第一、二颈神经根离开脊髓后并不通过椎间孔,而直接沿椎体进入分布区。因此第一、二神经根容易遭受直接外伤。同样一、二神经也不存在受椎间孔压迫的可能性。其他五个颈椎均通过椎间孔。椎体关节互相连接,这些关节包括两个关节突间关节,一个椎间盘和两个滑膜关节。颈椎的关节突间关节的位置接近水平,故稳定性差,一旦椎间盘发生萎缩性退变,椎间隙变窄,关节突间关节囊松驰,就容易发生椎体滑脱,从而使椎间孔变窄而产生神经根刺激症

    注意事项

    本文(推拿治疗学.ppt)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